analysis

顯示包含「economic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economic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二, 5月 06, 2025

人命何價


Howard Steven Friedman《人命如何定價》(Ultimate Price: The Value We Place on Life),洪慧芳譯,台北﹕臉譜,2021

兩年前就讀完,卻一直拖到現在(皆因看書快過寫書介)。直到發現電子書平台版權即將到期不再發售,才匆匆寫下筆記,順道推介。
跟不少台版翻譯書有時喜歡故弄玄虛不同,本書書名十分直白,就是討論「人命定價」的問題。

曾在講邏輯的書中讀到個笑話﹕俗語說錢財如糞土,朋友值千金。作者說既然千金也是錢財,其實邏輯上即是「朋友亦如糞土」囉。(頂多是很多糞﹖)
(又,似乎更多會寫作「仁義值千金」,但不會影響笑點。)
同樣矛盾地,我們總會說人命無價,又說人命寶貴。先不論世上有些人性命賤如泥的悲慘現實,寶貴的東西又怎會無價﹖

無論你想不想,「生命有價」不只是歌名,而是現實。我們的生命早就被各路人馬(商人、政府官僚、學者等)貼上銀碼。只是我們通常沒察覺,直到我們不幸地要把生命值換成錢的時候。

最簡單的,你買醫療/人壽保險或者索償的時候,就是把生命和健康換成錢。你出意外致傷殘要打民事官司向肇事者索償時,法庭要計算你值多少錢。甚至商家設計商品時願意花多少成本提升安全減少風險,也是看法庭願意把你的生命和健康看得有多貴。

甚至只要國家領導人不是瘋的話(顯然瘋的那些,另當別論),要不要開戰攻打別人,也是一場利益和成本的計算。人命在其中也只是「成本」之一。(所以人命越賤的國家越易開戰,人命越貴重的國家開戰通常較慎重。至於美國為何不時開戰,原因之一是她通常以國內「不那麼值錢」的弱勢群體當兵。)

本書篇幅並不長,作者帶大家簡單回顧我們的生命如何在不同方面被貼上銀碼,而這個過程又有多少不公出現。在未遇上不幸之前,我們通常沒想過這些問題。
作者也明言沒有簡單答案,但了解人命定價方面的不公,將是我們糾正不公的開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jmpvFI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3 第一章「社會的價值觀反映在定價方法上,也反映在價格上。……⑴人命通常是有價碼的;⑵這些價碼對我們的生活有重大的影響;⑶這些價碼往往不透明,也不公平;⑷這種不公平非常重要,因為價值遭到低估的生命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因此面臨更大的風險。」

所以你說得天花龍鳳,如梁啟超說「挑糞和當大總統一樣重要」都沒用,價格反映了大家真正重視的東西。(在下對《成功的反思》建議的看法亦如是。)

#55 「這些價碼參雜了性別、種族、國家、文化的偏見,往往使年輕人的命比老年人貴重,使富人的命比窮人貴重,使白人的命比黑人貴重,使美國人的命比外國人貴重,使親人的命比陌生人貴重。」

我倒思疑「年輕人的命比老年人貴重」這一點在中國是否一樣。

#130 第二章「美國軍隊迅速前往阿富汗……看著他們遠在地球的另一端閃避自殺式轟炸機

相信是 suicide bomber (自殺式炸彈客)的誤譯,恐怖份子何來有轟炸機。

#237-277 「對那些選擇把更多時間花在家庭上、而不是拿來賺取收入的人來說,九一一賠償公式賦予他們的生命價值少了很多。此外,這個公式也懲罰了那些工作對社會比較有利、但薪酬較少的人。」

唯GDP論者有同樣的盲點,結果照顧家庭和社區的人(後者如清潔工和救護員),受重視程度遠比只會炒賣的投資銀行家低。

#277 「另一些人指出,有些受傷的倖存者得到的賠償金逾八百萬美元,比任何獲得死亡賠償的家庭還多。任何會讓受傷賠償金高於死亡賠償金的方案,會遭到批評也是應該的。」

這的確會令人想起北方流行那種「撞傷人不如撞死人」的想法,因為死者賠償長期偏低,反而傷者需要長期治療賠償總額倒較高。

#402-422 「在許多領域,人們支付的意願與收款的意願往往大不相同。換句話說,一個人願意收十萬美元以暴露在一定程度的風險中,和一個人願意付十萬美元來降低同樣程度的風險,兩者的機率是不同的。後面的章節會更深入探討,一個人的行動不會完全依循風險的估算。」

還有更大的問題﹕風險承受的意願不會是線性的。
例如在2020年疫情最嚴峻時染疫,病情可能很嚴重,那麼為了降低風險我們願意花很多錢,例如高價搶購口罩和消毒酒精。如果換到現在,染疫的機會和後果(=風險)輕得多,那麼就算同樣的行為(使用口罩和酒精)降低風險的幅度相差不大(雖然同一行為在疫情期間降低風險的幅度應該會比現在多),我們願意支付的價格也會低得多。疫情高峰過了後,就算口罩令未解除,都沒人炒賣口罩了,除了因為供應增加,亦因為人們心中願意支付的價格沒之前那麼高。
簡單說,當風險本身越高,人們為了降低一定幅度風險所支付的價格,會比風險本身低時高得多。

#471 「反對這種方案的人可能說,這會過度補償低收入罹難者的家庭,同時可能為高收入罹難者的家庭帶來困難。他們可能說,對失業或從事低收入工作的罹難者家庭支付數百萬美元,相當於讓他們中頭彩。」

對這種人最簡單的反駁就是﹕你覺得是頭獎,那麼給你中囉。
你以為人家像你一樣市儈,想死個家人去收那幾百萬﹖

#849 第三章「在某些情況下,嚴重受傷的人需要終身接受治療,不能再工作,他得到的賠償可能比那些不當致死的人還多。……受傷者的賠償金高於喪命者的賠償金,乍看之下似乎違反直覺,也有點不公平,但這是法律不對生命本身賦予價值的結果。」

正如前述。其實這也正是化武使用的邏輯﹕傷敵優於殺敵。因為受傷致殘的敵軍還會耗用敵方資源照料,死了的反而一筆清。

「在刑事審判中,政府必須「排除合理懷疑」,讓陪審團相信被告有罪。」

應是「確信」,「相信」仍然只是一種 balance of evidence (證據較傾向某方則可接受該方正確)。

#890 「美國的他殺率遠高於其他的富裕國家。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三十六個國家中,只有墨西哥的他殺率高於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的他殺率都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在美國,槍支遠比其他地方容易取得,擁有槍支的美國人也遠比其他地方還多。美國約有三分之二的殺人案是使用槍支。只有一個OECD國家的擁槍率達到美國的一半。有一種推論是,美國人對槍支所有權的重視,超過了他們對那些槍下亡魂的重視。」

其實是很簡單的結論。

「對於「立即死亡」與「幾天後死亡」這種區別,有一種解釋是,也許聖經是想區別故意殺害(受害者立即死亡)和非故意殺害(受害者在一、兩天後死亡)。」

中國古代刑法的「保辜」概念(受傷者在某期限內死亡就當殺人論處)進步得多,鼓勵被告盡量醫治傷者以減輕罪責。
當然中國本身也是個階級社會,殺人的法律責任同樣因階級和關係而異。

#961 「紐約市警局因大眾特別關注這起案子,找來約百名的偵查人員,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52

這不知是頁數還是甚麼被誤植於此。(不會是註號,因為前一個註已經是108。)

#1004 「如果凶手是陌生人,判處死刑的機率又更高了。」

殺熟人問題會少一點嗎﹖抑或是熟人間較多瓜葛較易找到辯護理由﹖

「黑人遭到誤判的比例過高。國家免罪登記處(National Registry of Exonerations)指出,在「謀殺定罪」這個情況下,「無辜黑人被判謀殺罪的機率,是無辜白人的七倍」;被判謀殺罪的囚犯中,黑人囚犯其實是清白的機率比其他囚犯高了50%。」

先不談種族歧視,死刑最大問題其實在冤案。就算坐幾十年冤獄還有機會平反,死了就算發現判錯也沒用了。除非我們對正確判案有絕對的自信,否則很難支持無回頭機會的刑罰。

#1054 「那是依賴公派辯護律師的原告所無法複製的」

應為被告。

「警察執行勤務時殺害公民,卻很少遭到定罪的另一個原因是,地方檢察官指控警察時,容易產生利益衝突。畢竟,地方檢察官工作時,必須與警方密切合作,因此起訴警官可能妨礙他們日後有效工作的能力。」

很少人留意到的部分,其實《扭曲的正義》的台灣前檢察官也有提及過,很少檢察官能下決心制衡警方。

#1515 第四章「實施法規的成本通常是高估居多,這可能是因為分析者未能預見技術的進步。然而,高估可能也反映了產業遊說者的影響……許多美國大公司付給說客的錢,比繳給聯邦政府的稅還多。公司把遊說活動視為影響政策與決策的商業投資,那種投資往往會產生很高的報酬。」

正是如此,甚至反過來看,可能是稅太少。(當然這也是遊說的功效)

#1547 「環保局曾試圖把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生命價碼定得比未滿七十歲者還低,這樣做顯然不平等,而且毫無事實依據──老人並不會覺得他們的生命比年輕人廉價。」

其實也不然,如果兩人一起死亡,年輕人原本有更長的剩餘壽命,顯然涉及更大損失。只是當中不大可能有公平的估算值。

#1578 「成本效益分析有一個先天的缺陷:不是每個重要的影響都可以量化或貨幣化。這是一個關鍵的限制,它導致重要的東西遭到忽視或低估。」

正是(傳聞)愛因斯坦的那句﹕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並非所有能計算的事物都有價值,亦非所有有價值的事物都能計算。)
量化分析當然很有用,但在社會事務上迷信量化分析,只會忽略了人生中很多無法量化的事。

#1686 「在商業投資的決策流程中使用折現,在數學上是正確的,在道德上也沒有爭議──它只是把所有的成本與收入都轉化為相同的度量單位(現值)罷了。但是,當我們談論的不是金錢的流動,而是人命時,這樣做就會產生爭議了。今天的一千美元顯然比十年後的一千美元更有價值,但是今天的一千條人命是否比十年後的一千條人命更有價值呢?……當我們對拯救生命的效益賦予「非0%」的折現率時,這種成本效益分析是明確地假設:未來的人命價值低於今天的人命價值。這是一種危險的假設,因為它會自動促成短視近利的決策,忽視未來世代的利益與福利。」

顯然現在的人肯定覺得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尤其是看不見的人,例如未來人)更有價值。(笑)

#1698-1723 「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淨現值最大的選項。這種分析幾乎不會關注誰從提議的法規中獲益最多,誰受益最少。……產業的特殊利益團體想為客戶追求獲利最大化,往往有一個明確或未講明的目標,那就是盡量減少法規,同時忽視其產品可能造成的損害,或是把清理的爛攤子轉嫁給大眾承擔。」

礦場即如此。
炒賣出泡沫要納稅人拯救,之後還有臉不斷要求減少規管的銀行業,只是比較抽象一點的例子。

#1962 「為業主創造財務報酬」

應為東主,或股東。(物業的擁有人才叫業主)

人命的價碼越低,公司越有可能忽視結構性缺陷,等著看它需要支付多少訴訟和解費及罰款。」

所以為何有些地方會比其他地方出產更多有問題的產品,正是因為那些地方人命不值錢。

#2041 「還有另一個不採取行動的動機:十年或二十年後出現長期健康後果時,最初決定忽視風險的公司高階主管不太可能還在那家公司任職。」

但凡大機構,無論是公司或官府,皆如是。除非可以抓出當時的決定者負責,可是在大機構涉及很多經手人就會很難。

#2048 「企業透過成本效益分析法來評價人命的方式,可能在二○○一年菲利普莫里斯(Phillip Morris)委託理托顧問公司(Arthur D. Little International)撰寫報告時降到了道德最低點。那份報告的成本效益分析主張,捷克政府應該鼓勵大家抽菸,因為抽菸者提早死亡對政府來說收入是正的。……這種計算是假設生命本身的生存價值或內在價值是零。在這個分析中,抽菸者代表的唯一價值是對政府財政的貢獻。……這個分析因為把範圍限制在政府的財務金流上,並在毫無敏感性分析下挑一個高折現率,所以分析結論對資助該研究的菸草公司有利。」

雖然之後惹起眾怒後收回,但當初敢拿這份報告出來,證明了那些管理層的(缺)道德水平。

#2245 「資本主義以及它對利潤的追求,是促進經濟成長與發展的強大動力。資本主義有助於推動健康、教育、財富的改善,但它也有可能造成破壞。這裡的破壞不是商業雜誌上吹捧的創造性破壞,而是真正的破壞。一味地追求獲利,不受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痛苦與死亡、環境破壞、病態的短視近利。」

正如《資本的世界史》指出,短視放鬆規管讓企業短期大獲其利,最終結果都是搞出大問題,企業解決不到要政府進場,全民付鈔收場。(然後他們還好意思要求減利得稅)

#2472 第六章「相較於目前為止討論的其他類型價碼,公平性在決定壽險價格方面不是那麼重要,這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壽險價格是由消費者決定的,而不是由經濟學家、企業分析師或監管機構等他人決定的。如果消費者認為他應該投保較高的金額,只要他負擔得起,決策權都在他手中。」

可是保費有沒有種族分別﹖會不會弱勢種族需要較高保費或較少保障﹖

#2514 「如果你的流動資產(例如股票、債券、現金)超過需要的保險金額,那你可能不需要投保壽險。」

也不一定,因為你可能需要額外的錢。

「二○一六年新壽險保單的平均面值是十五萬三千美元。相較於「統計生命價值」的估算值,這個數值很小」

你還要看當事人能買得起多貴的保險。你想保障更多,保費就會更貴,但你的錢今天還有很多地方要用。

#2533 「他的父親每年從貝沙灣鄉村俱樂部獲得的年薪是三.五萬美元」

「貝沙灣」是香港的私人屋苑名稱,雖然外國有不少地名英文都叫 Bel Air,但不見得會譯為貝沙灣(甚至並非都在海邊)。

#2569 「攀岩、抽菸、滑翔翼、酗酒等危險的生活型態是可控的,因此投保者可以選擇要不要為這些因素改變生活形態以降低保費。但壽險應該是提供保險,而不是主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那麼現在保險公司以折扣鼓勵投保人多做運動呢﹖理論上這不只對保險公司有好處(降低死亡和傷病風險,公司賠償減少),對政府和社會也有好處。

#2601 「雇主也是影響一個人是否購買壽險的因素。如果雇主願意補貼壽險費用,保費會顯得更容易負擔,讓人更有可能投保。」

美國較多這種情況﹖(他們連醫保也要靠僱主買)
在香港除非你是公司高層,否則不大可能重要到僱主會幫你買保險。

#2741-2772 第七章「我們不該只把維持及改善健康視為開支。健康是一種投資,可以帶來很大的回報,因為健康是強大的助力」

甚至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的投資﹗不只醫療,降低污染、設立公園和康樂設施等都不是開支,而是投資,因為它們可以帶來健康快樂的公民。(我玩simcity就是這樣玩,當然康樂設施這類實在太貴,通常一開始很難做到。)

#2772 「駕駛教練曾經半開玩笑地對我說,萬一開車輾過行人,「倒車把他輾斃」可能更省錢。」

原來倒不只北方會有這種想法。

#2791 「算「生命年」很簡單又透明。大家對於一個人是否還活著,可以輕易達成共識。相對地,「品質調整生命年」及「失能調整生命年」則比較複雜,也不透明。這兩個指標都做了調整,導致一般老人的每年生命價值不如一般年輕人的每年生命價值──這馬上引起大家質疑這些指標所使用的假設是否公平。DALY常使用年齡加權,而且年輕時的生命加權較多。這表示使用DALY的分析,對一個人每年的生命評價並不一樣,發生在二十歲的殘疾遠比發生在六十歲的殘疾重要。……拯救一個健康的六十歲老人,比拯救一個髖部骨折、罹癌或有愛滋病的六十歲老人還重要,這時公平性的問題又出現了。」

因為老人家通常本來就多病痛,而且年輕人的餘生更長。所以如果用生活品質或失能調整,同一件事對年輕人的影響自然較老人嚴重。只是當醫療資源不足,只能選人救的時候,最後那個問題就會出現。

#2826 「美國醫療支出中有很高比例屬於臨終照護。例如,約四分之一的醫療支出是發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年。」

恐怕在其他發達社會的情況也差不遠,大概都是最後那幾年情況最差最花錢。

#2864 「開發中國家的人均GDP低於富國,因此以人均GDP的百分比算出來的效益比富國小。如果改善富國健康的成本與改善開發中國家健康的成本相似,那麼成本效益分析會建議投資富國的健康。」

但其實改善窮國健康的方案通常比較便宜(畢竟人力成本低得多),而且造福的人更多﹖

#3016-3077 「美國有這麼多人沒有保險,這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美國社會覺得基本的醫療照護並非人權。……美國因醫療保健情況多元,所以效率比較低下,行政成本較高,保險覆蓋落差較大。如此衍生的健康結果(例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產婦死亡率)也比其他富國差。儘管美國人比其他富國人民支付更多的醫療支出,卻依然得到較差的健康結果。綜上所述,美國人在健康上的投資報酬顯然比其他富國的人民還差。」

這點也正如《資本的世界史》指出的,公共服務私營化降低成本其實是個神話。其他先進國家採用全民醫保模式,整體效益比依賴私營醫保的美國更佳。(當然對於能負擔昂貴醫保的美國人而言,他們得到的醫療品質或許比其他國家的人更高。)

#3077 「二○一○年通過的《平價醫療法》(Affordable Care Act)對美國的醫療保險局勢帶來了一些改革。該法為了解決大家對醫療不公平分配的擔憂,要求保險公司為所有健保的投保者提供新的最低標準,並規定保險公司不得拒絕讓那些已經生病的人投保或提高他們的保費。」

然後右翼很厭惡奧巴馬醫改。
又,香港原本沒有這種規定,因為公營醫療本來就會包底,買醫保只是為了得到私家醫院的快捷和額外服務。(自從推行自願醫保計劃後,符合計劃的醫保計劃也有類似規定。)
(香港人的醫療模式往往是﹕有錢買醫保的人有病會先動用醫保找私家醫生就診,避開公營醫療的長時間輪候,同時減輕了公營醫療的負擔。若是重病保險不夠用,他們又會回到公營醫院排隊使用廉價治療,至少不會沒得醫。)

#3113 「其他國家賦予監管機構更多的權限,讓他們根據成本效果分析來做醫療照護決定,並授權政府去與業者協商更好的價格。澳洲的「健保藥品補助系統」(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PBS)就是這種協商的例子。政府以協商的價格為全國採買藥品,讓澳洲人可以平價取得那些藥物。」

藥廠當然不想平賣。但據聞台灣的全民健保也有反彈,因為政府壓價太低,有些藥物直接退出台灣市場。

#3203 「美國無保險的民眾中,逾80%是來自家裡有人工作的家庭;逾50%是來自收入不到貧困線兩倍的家庭。這些家庭的收入有限,對於金錢的使用需要非常謹慎。有些沒保險的人有資格獲得健保補貼,有些則需要支付全額保費。無論如何,他們都必須在健保費用及其他優先開支(房租、食物、水電和其他必需品)之間權衡。不買醫療保險可以讓這些家庭把有限的金錢花在其他的必需品上,卻使他們更容易因為災難性的醫療費用而陷入更嚴重的貧困狀態。」

所以聽到有文友聲稱買醫保最重要、再窮也要買醫保。我就笑了,我覺得她其實「未夠窮」。
真的窮人根本不會考慮為了「不知何時發生的重病」買醫保,而放棄眼下即時的需要(例如家裡需要買部洗衣機、或者換雪櫃)。
你還有閒心想醫保、又騰得出錢去買醫保,證明你不夠「窮」。

#3236 「鼓吹自由市場的人通常認為,醫療受到的監管與政府控制越少,效益越大。這種思維犯了一個錯誤,它忽視了健康的一個重要特徵:需求缺乏彈性。……把救命的藥物或治療費用增加一倍或兩倍,並不會導致需求下降。以自由市場的觀念來看待醫療,往往與「基本醫療保健是一項人權」的觀念互相牴觸。」

正是如此。

#3463 第八章「若套用第四章的淨現值定義,在許多家庭中,養兒育女是一個淨現值為負的決定。如今有數十億人繼續生孩子,這個事實顯示,只把養育孩子視為財務投資顯然是謬誤的。演化的進行不是根據折現金流的分析。然而,在以前的年代,生育孩子對父母來說可能是比今天投資報酬率更高的事。」

顯然如此,無論是基因演化給予的生育驅力(簡言之性欲)和孩子帶來的心理補償(黃子華稱BB降),並非效益分析可以概括。

所以右翼和優生論者(如李光耀)怪「蠢人生太多孩子」的想法其實很可笑。太聰明的人往往不會生孩子,是因為他們很會以財務或享受的方式「計算」生孩子的成本效益(明顯為負)。所以願意生孩子的自然都是「蠢人」。(雖然李光耀夫婦就生了三個,但他的聰明才智已超越了一般「太聰明」的人,很難評論。)
可是如果你想以政策傾斜「鼓勵」聰明人生孩子(例如李光耀想讓大學畢業女性生孩子優先選校),就會對本來已有社會優勢的人帶來更大優勢(大學生父母的子女本來不是「應該」已經較聰明、較有機會進受歡迎學校嗎﹖),很明顯的不公平引來極大反對。(李光耀就被全國罵到自動收回建議。除非是極權政府,否則任何面對選票壓力的政府恐怕都做不到。)

#3554 「截至二○一九年十月,性別選擇性墮胎在九個州是非法的。有兩個州(密蘇里州和北達科他州)禁止基因異常性墮胎,有兩個州(亞利桑那州和密蘇里州)禁止種族選擇性墮胎。」

但胎兒種族不是跟父母的嗎﹖那又何需選擇﹖

#3595 「最高法院對一九八九年〈委伯斯特訴優生保健服務局案〉(Webster v.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的判決」

應為「生育」吧。

#3666 「生了一、兩個女兒後,有重男輕女觀念的父母會面臨更大的生兒子壓力。在亞美尼亞,第一胎與第二胎的男女比例是正常的,但後來胎次的男女比例暴增至150:100以上。越南、香港以及其他男女比例隨著出生胎次增加的國家也有類似的趨勢。」

倒想不到竟然香港還是如此。(當然,現在香港還會生兩胎以上的本來就很少。)

#3713 「這種女性供給失衡的現象,最終會導致生女孩的相對價值提升,但有些人口依然維持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

首先文化傳統並不那麼容易改變。
而抱有自由市場原教旨想法的人,忽略了「這一代的人就此獨身」會帶來的社會問題。

#4028 第九章「討論統計生命價值的估計值時,經濟學家會強調這些估計值不是指某些特定、明確的生命。當你想從你認識的某人的角度──同事、朋友、父母──重新評估生命價值時,這些經濟估計值就沒有意義了。」

那些市場原教旨或某些不肖經濟學家想用經濟分析塞人之口時,往往沒理會他們的估計值正是「對當事人沒有意義」這一點。當然這些分析對同樣「不是當事人」的政府官員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受影響的不是他們或他們的親友。

#4063 「保羅.布倫(Paul Bloom)在《失控的同理心》(Against Empathy)一書中提到,同理心有時會讓我們更公平地評價生命,但有時也會導致我們不公平地評價生命。」

儒家承認親屬關係帶來的等差社會正是如此﹖

#4125 「雖然確立的原則很明確,但也可以明顯看出其中的虛偽。關於其中的虛偽,二戰的空軍上將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說得最好,他是一九四五年東京轟炸行動的指揮官,他說:「我想,如果我輸了這一戰,我也會被當成戰犯審判。幸好,我們贏了。」」

但亦因為他的作證,同類任務獲判無罪。

#4125-4167 「波斯灣戰爭(一九九○至九一年)是以一場大規模的宣傳運動做為開端,以營造出一種形象:海珊及其軍隊是一種存亡威脅,而且只有美軍有能力遏制這種威脅。關於伊拉克有強大「百萬大軍」的報導,是為了激起美國人民的恐懼,也是為了支援在該區部署超過五十萬大軍的策略。……但由於伊拉克的軍勢薄弱顯而易見,實際的地面戰只打了幾天就結束了。」

這嚴格而言也不是假的,伊拉克當時的確有百萬大軍,而且可以隨時衝入沙特阿拉伯。實際戰鬥幾天內就結束,只因為美軍太強而且保持制空權。(試看多年後俄軍入侵烏克蘭就可見,就算烏克蘭軍並不強大,強國軍隊如俄軍仍無法輕易戰勝,甚至陷入拉鋸。)
只是到了二次波斯灣戰爭,就真的是誇大了。因為被禁運多年後,伊拉克軍早已如強弩之末,連小布殊吹噓的大殺傷力武力也只是幌子。

#4198 「美國政府直到二○一四年九月伊波拉病毒襲擊美國海岸這時,才加強對這種致命病毒的反應,投入大量人力與其他救援。……這是可以理解的。關心全球人民的健康,並不是美國政府固有的責任。」

其實美國政府一直有向外國派遣醫生和科學家就地研究,就是為了避免疫症傳入國內才處理。
亦由此可見侵和馬斯克一上任就大削對外援助經費,何其愚蠢短視。

#4261 「普通朋友圈的大小約一百至兩百人,與其他某些社交圈的大小一致,包括現代狩獵採集社會裡的平均群體、軍隊裡一「連」的平均人數。」

人類社交圈大小的限制多有描述,只是我倒沒想過軍隊的

#4345 「如果那五人是士兵,另一人是平民,有些人會主張拯救平民。這個決定的背後邏輯是,大家覺得士兵本來就冒著生命危險從軍,但平民不是。」

但這段是講電車難題,從軍的風險不包括被火車撞吧﹖

#4441 註362「中國南京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裡,展示日本媒體報導日軍將領比賽誰能砍下最多中國人的頭顱。」

百人斬比賽的主角只是兩個少尉,並非將軍。

註371 「對政治人物來說,授權軍事行動往往是一種去人性化的經驗。很少國家的民選官員在武裝部隊中服役,參與過軍事行動的民選官員又更少了。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從一九四五到一九七九年,每位美國總統都服過兵役。自一九八○年雷根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唯一有作戰經驗的總司令是老布希。這種轉變反映了美國軍隊從徵兵轉為募兵的廣泛變化,也反映了徵召來支持美國參加世界大戰的世代已經凋零。這種缺乏直接軍事經驗的現象,也反映在民選官員的家庭中。在二○○三年準備出兵伊拉克的階段,只有一位美國參議員有一個孩子從軍。參議員與眾議員的子女一般不會在軍隊服役,中上階層與上流社會的子女也很少從軍。因此,最有可能影響外交政策的人反而最遠離士兵所面臨的現實。從政治人物的角度來看,這些死亡的軍人大多默默無名,因此在政策制定者的眼中,那些軍人的生命價值比不上那些他能輕易認同的人。想像一個潛在的戰爭場景,總統知道每一個可能喪生的軍人名字與面孔。如果在做出開戰決定後,國會與總統不久就必須為了那個決定導致軍人死亡,而親自向軍人及其眷屬道歉,那該怎麼辦?戰爭還會發生嗎?

的確如此,而且國家越大(人口也越多),管理層與前線距離越遠,越會如此。
這點某程度上支持兵役制維持。維持兵役不等於想義務役公民去打仗,而是為了讓全體公民(即選民)都體驗過軍隊和作戰是甚麼一回事。(當然這裡在下認為男女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長短輕重可以因應生理而異,但經驗都應該有。)

#4595 第十章「理想情況下,對於如何評價人命,應該有要一個多數人都認同的簡單答案,偏偏就是沒有這樣的答案。哲學家以撒.柏林(Isiah Berlin)說,人類對於追尋不存在的永恆真理,有一種「深刻的、無可救藥的形而上需要」。我們需要接受的是,這世界有許多相互矛盾的真理,以及「多元的價值觀」。」

正是如此,原教旨的問題就是拒絕承認這一點。

#4634 「有許多優秀的經濟學家挑戰了為生命貼上價碼這個艱巨的任務。」

不知原書是否直排,但本書在電子書檔是預設橫排,這裡卻出現直排的引號。(看倌可見其他引號並無問題)

#4668 「我們需要堅持,用來衡量生命價值的任何價碼,都應該高到足以保護人類的生命。我們需要堅持,消除不公平的薪資差距(例如種族與性別差距),因為它們會影響生命的估值。我們需要堅持,用收入來衡量生命價值時,必須想辦法確保最貧窮、退休、失業、志願服務者的生命獲得保護,而不是讓他們任憑政府、組織、公司的隨意擺布。」

前者難,但觀乎北歐,要收窄還是有可能,只是政策配套要做好。
後者除非為所有人提供基本收入(例如家庭主婦/夫的貢獻怎樣量化﹖誰去支付成本﹖),否則很難做到。
或者我們更應該接受,以收入衡量生命價值這種做法,或者只適合用來計算一個社群生命價值的平均數,並不適合用作「比較」不同的個體生命。(同理,如果我們拿富裕社會的人均收入跟窮國比,然後得出富裕社會的人命比窮國的值錢,也有不妥。這時候我們或許要計算全世界人類的平均收入,當然這又是另一個麻煩的問題了。)

星期六, 1月 25, 2025

資本的世界史


Ulrike Herrmann《資本的世界史﹕財富哪裡來?經濟成長、貨幣與危機的歷史》(Der Sieg des Kapitals : 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賴雅靜譯,新北﹕遠足,2018

本來是見到簡介討論「為何其他時代/地方沒發展出資本主義」而買,結果內容比原本想像更精彩。

本書頗為全面地回顧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並對照更早「沒有資本主義」的時代,指出很多人對資本主義的錯誤理解。(詳情可看目錄)

貨幣很久之前就發明了,腰纏萬貫的財主東西方都不缺,為何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因為當時人力太便宜(中國人口多,西方也有奴隸可用),根本缺乏投資提升生產力和利潤的途徑,結果只能把錢儲起來、或者藉奢侈生活消費(浪費)掉。
這有點像黃仁宇《中國大歷史》提及中國皇帝在天災人禍時往往撤樂以示與民共甘苦,如果仍然享樂的話就會被人指責。黃仁宇指出其實那時代的樂隊就只能奏樂(奇在中國古人沒想出可以勞軍),就算沒演出朝廷也要養著他們,所以撤不撤樂都只是姿態,連錢也沒省到、不會對前線有所幫助。就像越戰時就算解散大都會管弦樂團也不會幫你打贏仗一樣。

市場原教旨很喜歡歌頌市場,作者則指出市場同樣一早就有(哪個古文明沒有市場﹖),很多文明都有市場經濟但沒有發展出資本主義,可見資本主義並不等同於市場經濟。作者甚至指出資本家本身根本不喜歡市場和競爭,可以的話他們會盡量繞過它(要不然怎麼先進國家會發展出反壟斷法﹖跟一些市場原教旨鼓吹的不同,市場參與者本身就會傾向形成壟斷、排拒競爭以保障利潤,所以才要時刻提防)。企業橫向和垂直合併令超級企業誕生,就是企業主想控制生產價格的顯證。

另一個神話是把資本主義和國家政府放到對立面,市場原教旨經常據此爭取減少政府規管和稅收。作者同樣援引歷史,指出資本主義的誕生和維持,本身就涉及大量政府介入措施。甚至假如政府疲弱,會危及資本主義的存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大聲疾呼美國政府加稅,並不是因為「嫌錢腥」或者對窮人發善心,而是跟當年的凱恩斯一樣,看出財富都在商人手上而政府和窮人沒錢,企業利潤根本無以為繼(誰有錢買你的東西﹖)。企業無法靠實業賺錢,只能不停炒賣資產,結果就只有無窮無盡的金融危機。只有政府和窮人有錢消費、貨如輪轉,才能活胳經濟。

至於「全球化並不新」這一點,如果看倌有讀過《文明之網》或者《青花瓷的故事》自會了解。在此不贅。

回到資本主義發跡的歷史,作者指出一個更多人的誤會﹕資本主義並不是依靠大量資本或者廉價勞工。為何資本主義於英國發足﹖正是因為英國當時工資「太貴」,以致偏遠地區(留意不是資本最充足的首都倫敦)的人發現,投資機械化生產商品可降低成本,有利可圖。同時因為工資偏高,所以工人農民也有餘錢在食物以外購買新式工廠生產的廉價商品,形成良性循環。作者認為企業主(和他們的說客)經常怪「工資太高」只是本末倒置,短線對自己有利,但長遠對整個經濟體不利(因為工人窮消費力就低,商品需求就會下跌)。

之後作者討論現代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背後其實就像前面提及的﹕企業主一直在壓低工資,長遠壓低商品需求。再加上說客遊說政府放鬆金融規管,結果實業生產的利潤,遠遠不及炒賣資本所得,結果也就令資本家和企業管理層「不務正業」齊齊炒賣。而每次炒賣炒到盡頭,就是市場爆煲又要國家政府進場幫資本家收拾殘局的時候。

可是看倌也別以為作者就是一味針對右翼的「左膠」,作者同時指出左翼也有其盲點。左翼盲目仇視資本和資本家,以致未能看清世局,徒然提出無法針對重點、反而會搞垮經濟的政策(結果選民又回到右翼懷抱)。英國工會勢力末落,除了戴卓爾夫人的打擊,亦因為工會和工黨本身應對經濟危機時的失算,在生產力沒有上升時卻盲目要求加薪,導致了英國出現難以擺脫的滯脹。

無論希望走出金融危機還是環境危機的圈圈,都不是單純左翼或右翼的主張可以勝任。我們要跳出左右翼的教條,全面地考察資本主義和市場的運作,才有可能找出合理的出路。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0278mQ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07 導讀「英國的經濟學理論可說是以自然法思想、啟蒙思想為背景,藉由抽象、演繹性質的方法,建立具「普同性質」的理論。相對之下,德國歷史學派則受羅曼主義的歷史意識影響,以具歸納性質的方法著重於個別、具各殊性質問題的研究。」

這令人有點懷疑,通常不是英國哲學愛歸納,歐陸哲學傾向演繹嗎﹖

#115 「催生資本主義的因素「不是廉價而是昂貴的工資。唯有在勞動力昂貴的情況下,才值得借助新的科技發明提高產量,從而帶動經濟成長」。」

否則只需鬥人多就行,中國一早就有資本主義了。

#130 「這類獲利者只是少數的遊戲參與者,泡沫破滅所造成的傷害與代價,卻因國家政策而由整個社會來承擔,充分顯示出極度的不公義。2000年初的「網際網絡泡沫」的破滅及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可說都這個脈絡下的產物。」

科網泡沫至少帶來了互聯網的基建投資,為下一波的網絡商業奠下基礎。

#135 資本的勝利「對此德國民眾雖然束手無策,卻還能認清現實,因此許多人急於購置房產,投資看似較可靠的「有形資產」。自2010年至今,德國不動產的價格已經上漲了15%。」

央行濫發鈔的後果,另見《致富的特權》。

#154 「在市場上交易的準則是等值、等價原則。然而,在等值的商品交易中如何形成價值持續不斷的成長的現象?這個問題至今依然找不到解釋。」

正正因為交易並不是等價的。無論在動漫的世界還是現實經濟中,等價交換都不是真理,因為交易是有成本的,如果交換只是等價的話那根本不如不交換。交易/交換之所以成立,正是因為自己比較想要對方拿出來交換的東西。
(舉例﹕你會拿錢買雪糕吃,因為在那一刻你認為雪糕比你手上的錢有用﹔同時賣雪糕的人有很多雪糕,但比較想要你手上的錢。)

「相較於歷史悠久的貨幣,資本的歷史則相當新。西元1760年左右,英國西北部的紡織業工廠主想到將紡織機與紡織廠加以機械化……有史以來,技術首度取代人類的勞動力,而財富也應運而生。」

畜力風力水力不是早就這樣用了麼﹖

#168 「時至今日,英國的例子依然適用:唯有在實質薪資上漲時,資本主義才能穩定發展。這一點許多企業家或許不願相信,但並非低工資,而是高工資才能刺激經濟成長,為企業帶來財富。」

這其實是囚徒困境﹕最好是別人付高薪給工人,他們買我付低薪生產的東西,讓我賺錢。

#241 第一章 成長奇蹟﹕財富形成的時候「認為馬克思與恩格斯是否定資本主義的這種觀點實在是一種誤解。事實上,他們熱情擁抱有如脫韁野馬般的經濟成長,認為財富應該大幅增加,以便在共產革命中盡可能分配到最多資源。」

問題是他們認為在公用制下還可以如此增長﹖增長不持續的話就沒法持續分配了,最終又會回到互相剝削的零和遊戲下。

「保守派經濟學家熊彼得對這種現象有極為生動的描述:「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已擁有絲襪,然而資本主義的成不在於為女王們提供更多絲襪,而是讓工廠女工也買得起。」……不過,現今依然存在著社會階級的差異,儘管現代女性人人穿得起絲襪,但女王與女性清潔工之間的差異並沒有縮小。」

階級永遠都有。

#284 第二章 古羅馬人熱愛金錢,卻不是資本家「古羅馬人甚至想到將各處行省的支出與收入進行結算,不以現金處理,以減少運輸的錢幣數量。」

其實中國古代也想到「奏銷」。理論上所有稅收都歸朝廷(然後再分給地方用),實際上卻是各地先扣除朝廷批准的本地用額,再把餘額押送到朝廷指定的地方。

#314 「譚明也必須承認,羅馬人建造道路,目的不在方便貿易,而是出於軍事需求」

中國亦然,大道甚至有專用的御道。

#337 第三章 偶然?為何以前中國的經濟未曾大幅成長?「中國與印度產品遠優於歐洲,因此這兩個亞洲國家與歐洲交易時往往只接受一種歐洲產品:銀。他們不要歐洲的貨物,只要錢。」

中國到清初亦然,甚至成為鴉片戰爭的誘因。

#344 「不同於歐洲,中國的行政菁英獨掌大權,無需時時與其他競爭機制互相較勁。中國沒有力量強大的教會,軍隊也聽命於官僚制度,不會自行其是。權力鬥爭在所難免,但大多屬於宮廷內鬥,並不會擴及全國。」

至少還有外戚、宦官和將軍。

「中國的管理體系小得出奇,官員人數最多只有15,000名,但藉著公文書信,他們的治理觸角卻能遍及大帝國的每個角落。」

單計官員數目很少,但手下還有大量書吏和衙役。正如明清兩朝的經驗,只要日子久了人口和經濟發展就會令開國初年「祖制」定下的編制官吏數目遠遠不足管理社會。

#350 「中央官員與儒學者固然享有最高聲望,屬於傳統上流階層,但商人也未受輕視。最晚從十六世紀起,這些菁英分子也開始「商業化」,商人子女不但可能與官員子女聯姻,而且相當普遍。這種動態連結顯示富商巨賈也相當受人尊敬。」

但在制度上商人是長期受賤視的,甚至被限制不能參與科舉的上流遊戲,後來才放寬。

#356 「1433年後,中國便不再派員出海,強大的船隊遭到解散,而領先其他國家的科技也未多加利用。造成這種改變的原因之一,或許是北疆遭受外敵威脅,蒙古人可能再次發動攻擊。如今回顧,明朝捨棄這些船隊顯然是個錯誤的決策。倘若中國沒有自願撤離,歐洲人或許就無法崛起,發展為勢力遠及印度洋與太平洋,影響力遍及全球的殖民強權。」

問題正是因為明朝的遠洋航行根本不是商業目的,只是為了宣示國威。沒錢賺的遠航根本無以為繼,正如登月壯舉沒多久後就停止一樣。(現在大家又想登月,只因為現今科技下佔據月球資源可能有利可圖了。)

1952年,中國人均經濟產值甚至低於1820年。反觀同時期的印度,其人均收入仍有20%的成長,表現優於中國。」

或者印度人沒發現這點﹕直接淪為殖民地反而比半吊子好。

「1800年左右,中國在政治上雖然達到了權力顛峰,經濟上卻已輸給了部分西歐地區。就技術勞工與非技術勞工的實質工資來看,以下層階級買得起的小麥或稻米重量比較,1820年,一名中國人的實質日薪僅為一名英國人的38%。」

而且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於稻米。

#393 註9「印度比中國更早落後於西歐,1650年時,印度的人均收入僅達英國的80%。」

大概因為階級被種姓固定了,中國至少有科舉作階級流動手段。

#356-365「商人的地位依然低於握有治理權的官員,但後者對貿易與生產卻興趣缺缺。中國官僚最重視的是農業,他們希望借此提高收成,增加稅收。」

原因也簡單﹕因為人口太多,小農經濟關乎社會穩定(中國直到改革開放初期仍是如此),而社會又未發展到可以吸納農村剩餘人口到城市工業生產之中。

#365 「對清朝皇帝而言,這些物品既不夠奇巧,也不夠珍貴,他們未能認清,這些箱子代表的科技領先,對中國可能意味著極端的危險。」

康熙好一點,比較有好奇心。但他也沒打算把這些科技釋出民間,收起來當秘技。

#372 「有鑑於英國自1756年以來視印度為其經濟殖民地的態度,中國人深知英國擴張的野心。乾隆也清楚了解,一旦同意英國在中國從事自由貿易,其他歐洲強權將同樣向中國要求開放通商口岸。」

你肯定他們知道﹖對中國官場而言,不讓外國人進入內陸影響政治穩定,是更重要的考慮,這種維穩至上的思維至今亦然。

#379 「如果我們問中國可能「做錯」了什麼,這種問法也會誤導我們。我們若將中國與十八世紀世界上其他眾多地區做對照,中國其實極為先進。世上並不存在導致資本主義的歷史決定論,我們可以稱它是個奇蹟,或者是個巧合,一個恰好自1760年起在英國啟動、持續不斷的經濟成長的巧合。」

近年聽到的通論﹕問題重點不在於「為何中國沒XXYY」(例如資本主義、科學革命,反正全世界大部分地方都沒有),問題反而是「為何歐洲出現了XXYY」。

#422 第四章 恰好在英國:資本主義的誕生幾乎沒有資本「英國是個相對小的國家,1760年時約有700萬居民,而當時的歐洲強國法國,人口則約2,500萬人。然而,以機器取代人類勞動力,為全世界帶來永久性變革的卻是英國。」

正因為人口少,所以機械化才有利可圖。

#440 「此時英國施行悍然無情的土地分配,大約4,000名地主掌控了60%的農地,並將這些農地出租給約25萬名佃農,而這些佃農再雇用約125萬名日薪農工。」

那麼為何歐洲大陸沒做到﹖

「較低階的貴族往往以相當殘暴的手段佔領土地,但此舉卻能提高效能。到了1800年,每名農工的產量已經加倍。……英國在很早以前就沒有饑荒,而當時只有荷蘭能達到這種水準。」

一邊提升產能一邊殺了人。

#449 「農業革命不僅影響了窮人階層,使他們喪失原有的權利,變成日薪工人;地主的權力也受到限制,再也無法任意對自己的土地開條件出租,更無法任意與租用者解約,必須簽訂長期契約,規定租金。如此一來,若佃農為了提高收成而對田地進行投資,由此增加的產值就歸佃農所有,地主無法剝削。」

但中國不是也有「地皮」長佃權﹖分別是中國地主能隨便加租﹖

#464 「儘管英國貴族從事企業活動已是司空見慣,但在歐洲其他國家,公爵像尋常商人般做生意卻是難以想像的,因為不參與勞動是高階貴族的基本原則,而且這種原則受到嚴格的監督。」

所謂勞心者治人。

#470 「法國財務管理機構效率極差,絕大部分的稅收並未上繳中央管理單位,而是被貪汙的包稅商中飽私囊。」

在中國則為吏胥,在香港則為地產霸權。

「稅賦不只對戰爭至關重要,它同時也是刺激景氣的辦法,因為軍需能廣泛創造就業機會:必須建造船艦、購買糧食、招募水陸軍人」

正如美國。

#479 「結果棉布料價格一落千丈,1850年,棉布料的價格還不到1800年的五分之一;而穀物與其他食物的價格則只下降約三分之一,因此英國布料製造商能輕鬆在全球市場擠下印度的競爭者,因為英國貨的價格低到連最窮的印度女人都不值得為了生活而去紡棉紗。」

結果甘地發起杯葛。

#486-494 「直到今日,工作機會轉移的現象依然讓許多歐洲人大感憂慮,因此不斷有人呼籲必須調降工資,歐洲才得以在「全球競爭」中保持競爭力。然而,正如歷史所明示的,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催生資本主義的,不是低廉的而是高昂的工資。唯有在勞動力昂貴的情況下,才值得借助新的科技發明提高產量,從而帶動經濟成長。」

正如日本一直很喜歡研究機械人。
但這是科技主義還是資本主義﹖

#502 「棉布料從奢侈品搖身一變成為大量銷售的商品,連內衣褲與擦碗布也以棉料製造。」

還有黑奴生產廉價棉花。

#517 「起先只有少數人從這片榮景中受益,絕大多數的英國人,日子過得甚至比以前更艱苦。儘管總體經濟成長,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卻下降,這種古怪的現象在史學上稱為「成長初期的矛盾」(early growth paradox)。」

跟中國改革開放相比很不同﹖(又或者,為了準備工業化,之前反正已降無可降了。)

#633 第五章 抄襲﹕德國人千方百計迎頭趕上「威斯特法倫(Westfalen)」

不如把West直譯出來叫「西法倫」好了。(維基百科條目提供的台灣譯法是「西發利亞」或「西法倫」,威斯特法倫其實是對岸的譯名。不知為何台灣譯者老是要跟對岸的譯法。)

# 658 「起先各德意志邦國希望所有鐵道都能由私人興建,但在大多數邦國中,由於初期利潤過低,私人計畫相當早就失敗。……基礎建設一旦涉及私人經濟利益,就會出現典型的問題:收費不透明、路線配合不佳,而行車時間也協調不良,再加上鄉村地區鐵路看似無利可圖,因此並未開發。許多企業主也對這種私營經濟活動倍感失望,改而致力推動路線國有化。……德意志鐵道的歷史已顯示,國家與資本主義並非對立的兩方。唯有在國家積極支持資本主義時,資本主義方能成功。」

可見「私有化」不是萬應靈丹。

#682 「威廉斯很清楚,想拯救英國的國際競爭力,不是調降英國的工資,而是投資──投資工廠、投資人。……德國花錢毫不手軟……一流的科技大學是德國所有城市都有的公共設施……德國人必須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直到十四歲,連更高等的教育實際上都是免費的。」

後者英美到現在還沒做到,把教育當成個人/家庭投資而非國家/社會投資。

5,2000部藏書的圖書館」

應為「52,000」吧。

#690 「馬克思與恩格斯對英國的金融資本主義所知甚深,因為他們自己也屬於投機客,也和一般的資產階級一樣,借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獲取資訊以挑選投資標的。」

反而之後共產黨令自己境內幾十年都沒有股票市場。

#702 「看到今日的中國人仿冒幾可與正版勞力士亂真的山寨貨便氣憤難平,其實是相當不公平的。德國、奧地利與瑞士人也走過同樣的路,差別在於他們偷的是紡織機與火車頭的製造法。但正如德國或奧地利的例子所示,他們不會永遠抄襲,因為抄襲者很快就會變成自行研發者,中國目前也正形成這種大躍進。」

他們也自認為如此,但暫時還未行。

#817 第六章 資本主義不是市場經濟「自由市場很快就摧毀眾多的農民,因為豐收時價格崩跌,歉收時價格雖然較高,但先前田地遭冰雹、大雨或寒害破壞的農民卻依然無法受惠。如果國家沒有給予最低收入的保證,脆弱的農業將會因為風險過高,致使許多農民必須立刻另謀其他生計。」

穀賤傷農,穀貴傷民但也不見得惠農。所以農業補貼那麼普遍,因為沒補貼下根本沒多少人想看天吃飯。

#831 「阿克曼的話揭示了一項虔誠的市場經濟支持者頑強漠視的事實:現代資本主義是一種計畫經濟──儘管它與社會主義的計畫經濟絲毫不像。至於這究竟是由某政府部會或是由民營公司所做的估算,兩者自然大有區別,但二者都需要計畫,都必須做好計畫,因為風險──以及隨之而來的利潤──如果無法事先估算,就沒有人想要投資。」

的論。

#842 「許多經理人依然同時擔任數家公司的監事;就連向來不熱中社會批判的《商業報》都曾批評這是「監事壟斷」(Kartell der Kontrolleure)。在此舉幾個例子……這些由相同男士不斷環繞監事會所形成的旋轉木馬,正好刻劃出某種深層的社會現象:幾乎所有的頂尖經理人都隸屬於相同的社會團體與人數稀少的上流階層。」

香港的例子可參見《精英惡鬥》。

「瑞士特別引人注意的是,公司管理人大多畢業於聖加倫大學(Universität St. Gallen)或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

瑞士版「牛劍」。

「當然,並非所有菁英階層的子女都能成為高收入的頂尖經理人,因為擔任董事長也必須交出績效。但反過來看,認為最優秀的人必然能向上攀升,這種想法也並不符實情。……關鍵因素不在能力,而是出身;這一點根本違反了市場經濟所樂意相信的「績效社會」(Leistungsgesellschaft)原則。」

#859 「傅利曼曾經以一句話扼要地道出這種心理事實:「不涉及個人的關係,是自由市場的基本核心。」可惜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忽略了,在真實生活中情況恰好相反:由於沒有不涉及個人的關係,因此自由市場也不存在。」

至少不是佛利民歌頌的那種虛構的自由市場。
Michael Sandel《成功的反思》討論「過於強調績效主義」帶來的問題,本書的作者反而想強調另一點﹕績效主義根本是個(那些權貴製造出來的)假象。

#850 「哈佛本身似乎沒有意識到,這種積極的人脈經營究竟顯示出何種矛盾。哈佛商學院只培養最優秀的人才,但這些畢業生如果真是最優秀的,就不需要如此費心培養人脈了。看來這些號稱是績效人的績效,似乎還不足以在所謂頂尖的人力自由市場上謀取一份主管職。」

現實是需要人脈找工作,所以強調人脈經營也不算矛盾。只是如果有人脈的話,還需要是「最優秀」嗎﹖

#859 「「勞動市場」不可能是能自行形成公平薪資的真正市場,因為在沒有保護之下,受雇者為了生存,不得不將自己的勞動力以最低價求售。正如亞當.斯密有遠見的觀察,在雇主與受雇者之間存在一種權力落差。……新自由主義者總愛奉亞當.斯密為新自由主義的鼻祖,但上面那段話顯示,斯密不同於傅利曼等人,他從未漠視社會現實。」

正是如此,而那些為大商家說話的學者卻假裝工人真的很自由。

#886 「德國還有134家公立醫療保險公司,這大大膨脹了無謂的管理費用,因為一家公立醫療保險公司就足夠了,公立退休保險公司也只有一家」

「民營醫療保險公司只接受同質的保戶,可省下救助貧窮投保人的費用,於是這些貧苦人士的醫療保障,只能仰賴由同樣加入公立醫療保險的中產受薪階級支付。由此可見,民營醫療保險公司與「市場」無關,它們照顧的只是一小撮人的私心。儘管民營醫療保險公司只接受「好風險」,其投保人甚至還比較吃虧。最近一項研究顯示,民營醫療險保的病患得到的治療往往較公立醫保的差,因為他們繳納的高額保險金不只用於支付醫藥費,還得提供保險公司的利潤與其業務佣金」 

或者有服務和效率上的競爭﹖不過諷刺的是,醫療保險公司根本不負責醫療,它們只負責融資。醫療機構的競爭或者是必須的,但融資上是否也需要競爭﹖

#893 「無論是為了安養老年或對抗疾病,「保障」這種財產,最好都由公立保險公司負責,因為社會互助不只是一種道德信條,往往也是經濟效率最高的。」

不一定﹖公立的還有補貼吧﹖

#900 「因為「市場」強調商品交換、供需平衡,我們很難將「成長」納入這種靜態概念中」

這點不太明白。化學不是有動態平衡麼﹖

#1041 第七章 資本主義不是國家的對立面「瑞士的醫療保險與部分退休保險是由私人企業辦理的,因此不在國家支出比率之列。就一名瑞士企業員工看來,這不過是一種戲法,因為他還是不得不繳交保險費。瑞士企業家協會(Schweizer Unternehmerverband)曾經計算過,如果將民營社會保險考慮在內,瑞士的國家支出比率應如何:結果甚至遠高於德國。」

這裡問題的重點並不是「國家支出」如何定義,而是當有些開支(例如醫療和社會保障這類不能或缺的東西)反正都有人要支付的話,由國家提供還是由商家提供,羊毛始終出自羊(人民)身上,分別只是叫「繳稅」還是「繳費」。而且瑞士的例子顯示私營還沒有比較省錢(所以支出總額還高於德國)。

#1061 「這位英國首相(戴卓爾)能將自由市場與自由的個人描述得如此完美。比如她在1986年賤價出售公共自來水廠、鐵道與發電廠時,便以下面這段話辯解:「我們政治人物都有夢想,而我的夢想則是將權力與責任歸還給人民,期使人們及其家人能再度擁有獨立的感覺。上個世紀的偉大革新在於使愈來愈多國民成為選民;而我們這個時代的偉大革新則是,讓愈來愈多國民成為所有者。」

其實尾句是讀不通的,因為工黨早就把那些公用事業國有化,它們本來就是「公有」,即是屬於全體國民的。當然新自由主義的邏輯就是把國家放在人民的對立面,所以整段話就很像讀得通似的。(明明英國內閣包括戴卓爾本人都是民選的,即是人民選一批人出來跟自己對立嗎﹖)

但只要把「人民」置換為「有錢人」(出賣公用事業「將權力與責任歸還給有錢人」),整段就讀得通了。

(國有化企業的效率高低又另作別論了。只是私有化後英國的公用事業也不見得效率就很高,當然賺錢的效率是很高的。就像香港地鐵一樣,地鐵未上市之前效率很差嗎﹖現在上了市效率又提高了嗎﹖)

#1133 第八章 全球化並不新「與「全球化」同時出現的詞彙是「投資地競爭」(Standortwettbewerb),這個概念背後的主張是,國家必須提供盡可能低廉的薪資,才能將跨國康采恩續留在國內生產。這種恐懼更受到企業經理人有目的性地搧風點火……這其實是一種迷思。資本既非無國籍,也不是沒有固定據點,漫遊世界各地的。跨國企業頂多只有部分生產外移,其研發與管理依然留在本國,而其總裁、董事長幾乎也全來自原生文化圈。只要看看德國DAX指數成分股上的康采恩,就知道這些企業幾乎全由德國人或奧地利人領導。」

正如宜家,據聞如果你想升上管理層,總要學點瑞典語。

#1145 「每當有新的製造者加入時──儘管開頭時他們比我們更便宜──世界也會變得更加富有、繁榮。」

話雖如此,但繁榮的不一定是你。正如國內競爭的效果,也總是有些人會吃虧。
可是在國內競爭吃虧的人,勉強還可以靠國家提供福利或培訓支援,但國際競爭吃虧,誰幫你呢﹖

#1221 第九章 貨幣是謎,而且不等於資本「最初的證據來自4,000多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當時的計量單位是銀謝克爾(Silberschekel),這種銀謝克爾還沒有製成硬幣流通,必須秤重,一謝克爾大約相當於8.5公克的銀。」

類似中國的銀兩。

「亞述人已經有了今日看來非常現代的構想:以借據作為支付工具。商人不想癡等貸款到期,而是交出手上的借據以清償自己的債務。」

但接手人怎知道借貸人是否還到錢﹖應該要視乎風險打折吧。

#1280 「貨幣必須用於生產性投資以製造商品,才會成為資本。如果貨幣只是被古羅馬時代的元老們積聚起來享受奢華的生活,那麼貨幣就不是資本。」

換言之只是拿來炒賣沒有促進生產的金融遊戲,其實不算資本。

#1293- 「貨幣令人困惑的另一點是,雖然個人可藉由儲存貨幣並延遲自己的需求,以為將來未雨綢繆,但這種方式對整體經濟卻不適用。僅只對個人而言,貨幣才是一種儲值工具,對集體而言卻非如此。貨幣不會使社會變得富有,因為貨幣只是一種方便交易與生產的中介與社會建構。社會若想致富,就必須把貨幣拿來作為資本。」

有沒有想起梁錦松那句「賺的錢不是你的,花的錢才是你的」﹖

#1301 註16「嚴格說來,發明紙幣的並非英國人。基於實務面的理由,瑞典中央銀行於1661年首度嘗試使用紙幣,因為瑞典幾乎不產貴金屬,但擁有豐富的銅礦,因此主要以銅幣付款,只是銅幣極重,不適合大筆金額,為了避免運輸不便,瑞典中央銀行於是發行以銅擔保的紙幣。(金德伯格,1993年,第52–53頁)」

嚴格而言只是「歐洲率先使用紙幣的是誰」吧,發明紙幣的分明是中國。

#1376 第十章 黃金﹖多謝,免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像德國人如此瘋黃金的,光是2012年德國人便買進110公噸、價值將近六十億歐元的黃金。比德國人更瘋黃金的只有印度人與中國人,這兩國人民分別購買了864與817公噸的黃金。」

作者其實頗為歐洲中心,中國和印度算國家的話,也就說不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吧(而且有兩個),頂多就是「沒有任何歐洲國家」比德國更愛黃金罷了。又,其實應該要計算人均購買量才公平,這樣計的話可能德國真是人均買得最多黃金呢。因為中印兩個人口大概各是德國的十七倍(十四億對八千三百萬),但兩國購金量「只是」德國的八倍左右。

#1434 第十一章 債務與利息﹖歡迎之至「到了十三世紀,托馬斯.阿奎那(Thomas von Aquin)更深入說明其理由,他認為利息「出賣了時間」,但時間非屬個人,只能歸屬上帝所有。因此,凡利息皆為暴利(usura)與罪孽。但貸款利息並非錢滾錢的唯一例子商人單靠做生意就能獲利,這種現象也同樣不合理。因為交易的原則是交易的物品價值必須相當,既然交易物是等價品,為何會有利潤?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有一個:商人很可能欺騙了他們的同胞,因此一般人特別不信任商人。阿奎那認為做生意「當受譴責,因為它滿足了永無止境的貪婪之心。」

正如上述(#154),「等價交換」之誤解,竟然成為「逢商必奸」的來源。

「商人總能施展各種手段來隱藏其利潤。」

這也是中國古代壓抑商人的原因之一。#356沒提到的是,對於中華帝國的官僚而言,相對於農民生產容易估算,商人的帳本其實很難理解,有太多隱藏利潤的方法,令官方抽稅困難得多。結果中國自古抽取關稅還好(畢竟貨物就在眼前),但想抽利得稅就困難得多,後者需要更多會計學發展才做得到。

#1434-1447 「人均收入停滯不前的古代農業基本的問題:必須利用商業夥伴的困境與無知,才有可能獲取利潤。利息與利潤必須以實物支付,因此唯有在他人有損失時,另一方才可能獲利。這是一種零和博奕(Null-Summen-Spiel),強者利用弱者的損失而贏。就此而言,早期基督教神學家將利潤和利息一同與剝削畫上等號並非謬誤。……資本主義大大改變了債務、利息與利潤的性質,如今借貸的主要目的不再是度過危機,而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利息與利潤也不再以實物,而是藉由經濟成長來支付,於是零和博弈轉而成了「雙贏」的局面。」

儒家亦然。
由此亦可見,「Greed is good」是在經濟大幅增長,輸家也有進帳時才成立。當經濟增長到了停滯期,往往又會回復到等同剝削的零和遊戲。

#1457 「現實層面也顯示,光靠利息並無法帶來經濟成長。假如反對利息的人有理,那麼景氣低迷時問題就很容易解決:央行只需提高利率便可形成「強制經濟成長」,促使經濟復甦。然而結果卻正好相反。每逢經濟蕭條時,利率便調降到幾近於零,以便為經濟注入活水。由此看來,利息顯然會阻撓經濟成長。」

正是因為央行調低利率同時等於調低了「值得投資」的門檻。(因為比央行利率更低的利潤根本不值得投資)

#1512 第十二章 美哉通膨﹕貨幣為何必須貶值﹖「通縮的苦果幾乎難以抑遏,因此危機四伏。即使現代的央行也束手無策,因為利息不可能降到零以下。」

負利率算不算﹖

#1594 第十三章 錢滾錢﹕人類一向懂得如何投機「1689年,英國國會議員喬治.懷特(George White)便不滿地說:「這種名為證券交易商的古怪昆蟲」,他們任意操縱股票行情向下或向上,以犧牲他人而致富。而股票經紀人就像聖經時期在埃及肥沃田地上狼吞虎嚥的「蝗蟲」。」

搞內幕交易或者放假消息騙人入局者的確如此。

#1608 「全球經濟成長時,遊戲規則改變了。由於經濟擴張使盈利增加,資產也隨之增加,實質的價值揚升與純粹的投機不再有明顯區別,兩者的界線是流動的。當某位企業家投資新機器時,在某種程度上他也是在投機

雖然我們通常稱之為投資。(其實投資和投機之間的界線很模糊)

#1689 第十四章 危機後就是危機前﹕現代資本主義如何不斷陷入困境「每當某顆信貸泡沫破滅時,大家就會尋找罪魁禍首或陰謀者,很快地懷疑便指向有投機者為了致富而蓄意破壞經濟。但這種觀點其實高估了銀行家與投資人的智力。搞陰謀是需要巧妙策劃的,可惜往往愚蠢便可引發金融危機。」

索羅斯呢﹖

#1739 第十五章 資本主義的終點看似近了﹕1929年以來的經濟危機「投機客透過經紀人貸款買股,並將購得的股票寄存在銀行作為抵押。這種作法幾乎不需要自己的資金,只需繳交約10%的金額作為保證金(margin)。」

香港音譯為「孖展」。

#1805 「因為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經濟事件能運用均衡理論來加以詮釋,但「期待」卻無法以數學呈現,因此凱恩斯本人雖為優秀的數學家,還曾獲得數學博士的學位,但他並不認為經濟能當成某種數學性質的自然科學,並以公式計算。凱恩斯認為經濟屬於社會科學,因此他稱經濟是「一門道德科學」(a moral science)。」

亞當斯密亦然。

#1818 「凱恩斯並不認為自己的觀點屬於左派,而是「溫和保守派」(moderat konservativ)。他企圖修正資本主義,而非予以廢除。他贊成多收富人稅,並非出於充滿仇恨的敵意,而是為了保護資產。他意不在奪取富人錢財,而是要協助他們達成他們的利益。」

可見香港那些商人一味視「福利國家」為敵,何其短視。

「這種體認與經濟理論中「節約的矛盾」(Sparparadox)現象有關。……如果人人都想盡可能保留最多的利潤,最後會導致企業家獲利縮水。就企業經濟而言有意義的作法,對國民經濟卻有害處。個別的企業家無法擺脫這種矛盾,因此他們需要國家。政府必須利用徵稅削減部分有害的存款。凱恩斯認為,國家具有一種並未受到應有重視的優點:國家不會把錢省下來,而是會立刻將稅收支出以刺激經濟。」

香港則不然,財政儲備會越積越多,只能用於基建開支。

「雖然他自己投資股票,但身為國民經濟學家的他卻非常清楚,如果金融資本力量過於強大,便會阻礙總體經濟(Makroökonomie)。「總體經濟」是個關鍵詞,凱恩斯是第一位脫離著眼於個別企業的價格與支出之微觀層次,將國民經濟視為一個整體,視為生產與需求的整體結構者。」

即「宏觀經濟」。

#1971 第十六章 新自由主義的虛假勝利﹕1973年究竟出了什麼事﹖「其實美國聯準會應該提高利率,但它卻將維護匯率的代價轉嫁給歐洲央行。這種美式利己主義的背後還有布列頓森林協定(Bretton Woods system)撐腰:1944年討論貨幣體系時,身為世界超級強權的美國得以使美元成為主導貨幣,其他央行必須跟著美元走。」

但他們自己放棄,倒不如說是為了貿易需要。

#1982 「當年工會堅持高薪資實屬不智之舉,此舉導致停滯性通貨膨脹(Stagflation,簡稱滯漲)……但實際上,這場危機與凱恩斯的學說完全無關。他不斷提出警告,認為薪資若比經濟生產力強勁上漲,就會形成通膨。此外,工會還欠缺經濟上的退場策略:通膨的百分比如果達到二位數,就無法不予正視。而可以預期的是,央行會大幅提高利率,而此舉的後果同樣很清楚,經濟將萎縮,失業率勁揚,工會的權力則會減弱。工會促成對自己只會造成損害的貨幣政策,此舉無異於自掘墳墓。」

這點似乎少人提及﹖

#1993 「「債券投機的黃金時代就此展開……因為貨幣政策的變化意味著,此後利率將急遽波動……在沃克的演說前,債券是保守性投資,是投資人不想投資股市時資金的停泊港。但在沃克的演說之後,債券卻成了投機標的。」」

但現在大家仍然認為債券是保守投資﹖(雖然作者想說的應該是後面提及,把貸款重新包裝上市的衍生工具,例如迷債那類東西。)

#2022 「「賭場裡的超級籌碼,價值1,000美元,成本卻只要三美元;但在專業博弈界裡沒有堪與期權和期貨比擬的東西,因為真正的賭場會認為它們的風險過高。」如同所有的賭博,金融衍生工具是種零和賽局,其中一方所贏的,便是另一方所輸的。但此種交易可不像在酒吧裡玩撲克遊戲,到了第二天早上事情就過去,沒有什麼嚴重後果。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不同於其他零和賽局,是會回過頭來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玩家的賭注會扭曲行情,使行情劇烈波動,無論是原物料、貨幣或利率,儘管在真實世界中一切都未改變,所有的價格卻持續變動。套句德國銀行的用語:「金融衍生工具提高了價格變動性。」」

很多炒賣者沒留意到這一點,甚至還有某些人聲稱有炒家才令市場保持有買賣盤供應,有功無過。炒家令買賣活絡方便當然是事實,但炒賣的人越來越多、炒賣方式越多越誇張的結果,就是令實體市場的價格非常不穩定。結果就是因為基金炒賣糧食期貨,令窮國隨時買不到穀物民眾陷入饑荒狀態。

「行情變動是全然非理性且無人能預期的,因此一般公司被迫採取行動來對抗這種大幅波動。它們也會花佣金購買金融衍生商品,而這些佣金又再度流入銀行。就此而言,投資銀行不僅用自己的錢從事賭博性事業,還要向實體經濟收取某種特別稅,以保護自己免受銀行自身所造成的金融風暴的衝擊。」

這一點非常重要,試想想「因航」為了平衡油價波動而購入大量期貨,導致虧損要裁減前線員工收場(於是反而影響本業航空服務)的結果。(當然公司管理層「買得太多」變了靠賭博賺錢,這是後話。但亦正如人人可見的事實,投機遊戲反而比實業更易賺錢,造成排擠效應令企業管理層傾向「不務正業」,也是原因之一。)

#2120 第十七章 始自2007年的金融危機﹕讓銀行破產不是個好主意「2000年初「網際網路泡沫」 (Dotcom-Blase)破裂,2007年更爆發了「次貸危機」(Subprime-Krise)」

其實還是有點分別。科網泡沫只是個別行業投資過熱,還不至於令整個金融系統崩潰的程度。而且正如一些論者提及,科網泡沫出現的過度投資其實留下了網絡基建,有利日後網上商業發展(只是當時遠遠未有盈利去支持過熱的股價)。至少還有留下點實事。

#2137 「監理單位、信評機構與投資銀行業者都誤以為風險可以「分散」,但實際上風險並未減少,而是留在體系內,只是分配方式不同而已。再一次,企業經濟與國民經濟又遭人混淆了。透過保險,個體確實可降低自己的風險,但損害的整體蓋然性並不因此舉而有任何改變,只是從一個銀行轉移到下一個銀行罷了。」

尤其當所有人(銀行/投資者)都互相買賣這些產品的時候,就只是塘水滾塘魚,等待火燒連環船。

#2160 「還有另一種因素導致這種誤判,那就是危機的受害者永遠不是銀行,而是銀行的客戶。這次危機的代價主要轉嫁給屋主」

後來還有聽信銀行推薦,買了迷債的個人客戶。

#2168 「銀行與貨幣市場基金當然很清楚,沒有任何一個金融機構擁有足夠的自有資本可抵消虧損,因此當最先一批次級信貸的違約情況披露後,銀行便立刻陷入恐慌。因為它們彼此借貸,沒有任何人清楚,哪家銀行持有哪些垃圾債券,也不知道這些債券究竟價值多少,因為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與擔保債務憑證中,有上千筆抵押貸款被綁在一起,到最後已經沒有人知道,屋主是否還在償付貸款,或者還在償付哪些貸款。」

可見「混雜」即「混亂」。

#2175 「2009年德國經濟負成長約5.1%,這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史上獨一無二的負數紀錄」

數一數二,不是獨一無二。(或者成書當時是獨一無二吧)

「保守的秩序自由主義與左派的資本主義反對者往往罕見地站在同一陣線:保守派向來未曾了解,「金融市場」並非市場,因此要求銀行應該像一般的企業,為自己的損失負責。反對資本主義者則無法理解,何以該拯救這些資本主義的「賭站」。銀行的損失最終落到納稅人頭上,可以理解一般人為何對此憤怒。但正確的方法應該是拯救銀行,使銀行國有化,進而提高富人稅率,使受惠者付費。我們絕對不可以漠視起自1929年的經濟危機,以及雷曼兄弟破產後收集到的歷史經驗:「銀行擠兌」極為危險,因為實體經濟也會隨之土崩瓦解,不只富人大失血,受薪階級同樣會受到波及。與其放任銀行破產,不如拯救銀行,這樣會比由整個社會承擔來得便宜。請注意,是比較便宜,不是便宜。」

當然結果是,政府一邊用公帑拯救銀行(投機者),一邊減免富人稅和銀行規管讓他們可以繼續賭,只有一般人民要承擔後果。這某程度上也是令反精英民粹興起的原因之一。

#2198 「這種不透明的亂象,除了造福銀行,別無其他作用。若想要保障農民與企業,避免農穫、原物料、利息或貨幣的價格波動過大,只需要標準化的表格便可達成。」

不太明白這裡「表格」(table?)指甚麼。

#2291 註33「銀行界經常以金融衍生工具無法永遠扭曲糧價,來為自己辯解,認為最終的依據還是小麥或玉米的實體供應。長期來看,期貨市場確實會跟著「基本面」走,可能需時數月,但這段時間對忍受飢餓的人來說太久了。」

「長遠而言所有人都會死」,所以今天就先給你弄死。

#2303 第十八章 空前的危機﹕歐債危機「在歐元創立後,這種信貸費用便迅速降低。這是因為投資人認為,相同的貨幣意味著所有的貸款現在都同樣安全。於是突然間,歐洲的邊緣國家都能便宜借款。」

但貨幣安全其實不代表他們有錢還。
正如就算港元以聯繫匯率跟美元掛鉤,那只是代表你拿到的港元都能穩定兌換為美元(不會因為香港單方面大印銀紙貶值令拿到的還款打折),但首先要借你錢的人拿得出港元還才行呀。如果借錢的人根本沒錢還,貨幣再穩定你也拿不到錢,甚至因為該國無法自行印銀紙,你連貶值打折的錢也拿不到。

#2345 「不斷累積出口盈餘並不划算,因為經濟邏輯的威力更強大:假使德國堅持讓出口額持續高於進口額,那麼其他國家若想購買德國貨就唯有貸款一途──向德國貸款。如此一來,一些進口國終將會過度負債,進而使德國的國外資產蒸發。」

可謂「反重商主義」。

#2354 「這種情況不僅打擊經濟,政治上也非常危險。如果見不到任何希望,沒有任何保障,人們是忍受不了多久的。如今歐洲大多充斥著無力感、恐懼與憤怒,而借鑑歷史我們得知,危機若未能迅速解除,民主制度便會崩潰,而尋找代罪羔羊、迫害少數族群的威權政體也會趁勢崛起。」

結果就是民粹政治。

#2371 「歐洲央行只需宣布,凡是找不到買家的國債,歐洲央行會悉數購買。如此一來,投資人很快就會進場,自行買進。」

#2382 註7「防杜歐元區流動性危機最簡單的方法便是發行歐洲債券(Eurobonds),也就是所有歐元國發行共同的國債,如此則投資人無法利用某些歐元國彼此對做。當然,必須在所有歐元國擁有共同預算與財政政策時才可能

之前已在港台31某個歐洲電視節目,見過有人指出歐債問題是出於「只有共同貨幣政策但沒有共同財政政策」。如果要歐洲央行無限制購入國債,就更需要共同財政政策。

註8「德國自2005年實施健保改革以來,受僱者要繳納0.9%的特別費用(Sonderbeitrag),雇主則少繳0.45%。失業保險繳納的費用減少2.3%,其差額則由提高加值稅彌補。」

簡單說﹕劫貧濟富。(因為加值稅其實也是銷售稅的一種,也是窮人無法避免而且佔比較大的稅項—畢竟富人不會大部分收入都用來消費。)

#2414-2424 第十九章 錢不能吃﹕德國人如何拯救自己的資產「最聰明的投資人早就發現,只有國家才能提振經濟。美國億萬富豪巴菲特屢屢呼籲美國政府向他徵收更高的稅賦。他曾在各種報紙上透過計算解釋,他的所得雖高達數百萬美元,卻只需繳納17.4%的稅。反觀他自己的工作人員平均稅率卻為36%。……巴菲特認為,這種不成比例的稅率不僅明顯不公,也不利於經濟。他細心計算讓自己的同胞了解,減輕富人的賦稅為何無法創造就業機會。他甚至提出一個相反的例子:1970年代時,美國公司的投資明顯多得多,但當時的利得稅卻高出許多。……這種作法看似矛盾,卻正如巴菲特所說,富人多繳稅,其實是最佳的投資。」

正如前述,如果窮人沒錢消費,誰去買你製造的商品和服務﹖
富人不斷要求政府減他們稅(例如所謂「擴寬稅基」讓窮人代替他們交稅)的結果,只會把資本變成非資本,反而會(有點矛盾地)葬送資本主義。
這似乎也是北歐國家稅率非常高、福利非常多,同時商業又運行暢順的原因。(按照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北歐國家稅率比英美更高,應該是營商地獄才是。)

#2424 「在一個國民經濟體內無法所有的領域都同時撙節。假如國家、企業與一般家庭都只是把利潤存起來,經濟必然會崩潰。這個人省,另一個人就得負債,否則錢就會停留在銀行裡無法成為需求。……只要有人存錢,就需要有人借款。……中間卡著社會心理問題:一般家庭一旦擺脫絕對困境,便會開始存錢。當然會有一些家庭為了蓋房子等而接受貸款,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會把錢存起來,希望為老年預作規劃、儲備子女的教育金或為子女留下遺產等。」

要避免這一點,除非社會福利周到,令人民不需要「大量」儲蓄應付不時之需。
東方社會家庭儲蓄率之所以高,正是因為社會沒甚麼福利(至少跟歐美相比如是),人民沒有安全感,唯有拚命把錢儲起來。否則一旦遇上逆境(例如家中有人患重病),立即就會陷入困境永不超生。就像傳統社會的農民平時也只能勉強度日,一旦遇上天災就要借高利貸賣田賣兒女一般。

#2437 「超級富豪雖然高談「自由市場經濟」,實際上他們卻能獲得高額補助。這種挖下補上的再分配,只要善用巧妙的財產稅與遺產稅,便能輕鬆導正。此外,最高所得稅率大可提高到53%等。然而這些並非革命性的作法,不過是重返昔日基民盟總理赫爾穆特.柯爾(Helmut Kohl)時代的政策而已,但柯爾根本不算是社會主義者。」

所以他們總是要求減這兩個。
又為何不是社會主義的基民盟也曾經支持高稅率﹖很簡單,因為當時旁邊有共產主義集團在威脅著,所以富豪不太敢要求減自己的稅(否則工人就會轉而支持共產黨革他們的命)。蘇聯倒台後他們就敢了。

#2446 「國家若強制國民投保民營退休保險,而強迫國民更加節儉度日,是非常不恰當的作法。「李斯特退休年金」是一個財產毀滅機制。政府應該採行以所謂隨收隨付制(Umlageverfahren)為基準的法定退休年金制,由現在的受薪者支付現在的退休人士。如此大家就不會節約度日,也能擺脫經濟的惡性循環。」

但這點在下不贊成,因為變成佔現在工人的便宜,是代際不公平。
隨收隨付制在戰後初期訂立的時候是不會見到問題的,因為當時人口在膨脹中,每一代人老化後都會有更多的下一代供養。這種情況下行隨收隨付制,每個受薪者的負擔很輕。
可是人口增長已到盡頭,先進國家的人口都在收縮、人均壽命卻越來越長。結果在隨收隨付制下,每一代受薪者就要供養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口,負擔越來越重。政府還因為要避免退休年金在受薪人口減少、退休人口增加下崩潰,只能推遲退休年齡和年金數目。於是這一代的受薪者更無法保障自己退休後也能「像自己供養的這一代老人」般獲得供養。這種極不公平的制度,只是在民主制度「數人頭」老人票完勝青年票的情況下,才能維持。

其實強迫全民節儉度日的問題,並不在於退休年金是靠「隨收隨付」還是「自身儲蓄」(否則只要有退休年金制度,就一定減少了受薪階層的消費),而是在於「民營退休保險的錢去了哪裡﹖」。只要保險的錢只是儲起和炒賣資產(更甚者,像香港般只會便利業者從中賺錢),而非投資到提升生產力上,就會產生這種排擠消費的效果。
正如新加坡實行了「強制私人儲蓄」的國營公積金多年,如果當事人不選擇用公積金買樓(於是資金流入建屋局和建築商)、也不用來自選投資項目的話,公積金局就會用那筆錢投資政府債券(然後只支付銀行息率,這樣公積金局在息口高企時往往佔了便宜,畢竟銀行息率通常比國債低,除非像近年銀行息率比法定最低息率2.5%還要低)。存戶等於自動借錢給政府作投資用途,結果那些錢也不會單純儲起或炒賣,而是由政府投資到實業中。(當然你有沒有信心政府會謹慎投資而非把人民的血汗錢賭光,就是另一問題了。當然這點也可在立法中限制公積金的投資選項。)

#2446 「短短十年間德國人便經歷了三次大危機:網際網路泡沫、金融海嘯與歐債危機。就連新自由主義派的投資人現在都明白,對「自由市場」膜拜並非理想的商業模式。」

其實不然,他們(尤其銀行)想要的是新自由主義式的自由投資炒賣,加社會主義式的國家包底。簡言之,輸打贏要。

#2486 後記 展望未來﹕資本主義的滅亡「資本主義的運作不同於廣告的說法:重要的不是我們所消費的商品,商品只是更高目的的助力,最後的目標在於工作機會。我們為了能工作而工作,因為工作的人才能擁有收入、穩定的生活與他人的認可。……在經濟危機中,人們從不因為工廠產能未能滿載,因此無法製造許多產品而感到遺憾。……人們抱怨的是在經濟危機中被砍掉的工作機會。有人認為我們拚命消費到死,這其實是一種錯覺,實際上我們是拚命生產到死。人類的集體目標是充分就業,不是充分消費。」

所以很多人(尤其市場原教旨)把「就業市場」看成像一般商品市場般自由隨意,其謬即在此。人們無論現實上或心理上都「很需要」有工作,以致他們沒法選擇「不賣身」。
奇怪在右翼有很多這類市場原教旨,但右翼同時又會認為依賴福利救濟很羞恥(只是他們不像左翼歌頌「勞動光榮」而已),結果就是要求人們陷入「開了工也無法飽足」的困境當中。

#2503 「每種「永續性成長」的計畫都寄望汽車能共享,或者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的人數增加,但如果更多家庭共用一輛汽車,或者直接搭乘巴士,汽車銷量便會減少,而德國人引以為傲的汽車產業也將萎縮。……許多反對資本主義的人士認為,捨棄成長,進而廢除資本主義是非常簡單的,那是因為他們根本未曾思考其中的過程。實際上,如何從資本主義經濟過渡到循環經濟,是一個迄今尚未有解的挑戰。瑞士籍經濟學家漢斯.克里斯多福.賓斯旺格一生致力於探討環保議題,並且提出環保稅(Ökosteuer)等構想,但連他都不認為我們能完全放棄追求成長。光是成長停滯就意味著企業必須擔心虧損;一旦利潤消失,企業就不再投資;沒有投資經濟便會崩潰乃至無法控制。」

另一邊廂,左翼的盲點就是盲目地仇恨資本主義,以致他們無法看到,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讓經濟「不崩潰地」從資本主義解套出來。結果就是被右翼嘲笑的那種﹕一邊謳歌社會主義、一邊享用資本主義方便的現代左翼知識份子。
可見「資本主義」這個問題根本複雜到,不可能用左翼或右翼那種教條式的眼光去看,更遑論要解決現在的困境了。

星期六, 7月 27, 2024

從書展開支看通脹

(本文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而寫)

跟隨上一任前輩的習慣,每次書展後都向書商索取學生購書書目和金額。由於負責英文書展的書商較多小商戶,未必有電子銷售檔案可以提供﹔而中文書展規模較大,書商較多提供電子檔案,所以資料較齊全。

幾年前把它們輸入試算表製圖後,發現每本書的平均售價果然逐漸上升。由2007/08的$50左右一本,升到本年度2023/24大約$85一本。


(圖中有幾年中斷,2012/13、2014/15、2016/17就是書商沒有提供電子銷售檔案,所以沒有資料。2021/22自然是因為疫情,根本無法辦書展了。)

雖然學生老是說書很貴,順道希望學校能提供大額書券,其實平均$85一本書已經不算貴。因為方某讀的非小說,折實價早就要百多元一本。要不是書展提供折扣,而且學生多數買較單薄的流行小說的話,按方某個人購書習慣計平均價大概不只這樣。(反正也沒地方放了,所以近年才要轉買電子書。)

可是,這個升幅是否算多﹖那就唯有拿香港的通脹來比較了。


比較之下,書價倒也真的升得比通脹快。尤其是近七年,所以這幾年學生特別嫌書展的書太貴,似乎也說得通。(不同年份會邀請不同書商,書種也大有不同。平均書價波動比擁有穩定「一籃子」項目的消費物價指數大得多,似乎也合理。)

可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包括很多學生本身不會買的東西,所以未必是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物價」,而且可能又受政府抒困措施的影響。書商見到這個比較恐怕不會覺得公平。

跟書展最接近而學生又感覺貼身的,似乎應該是大家異口同聲嫌貴的教科書。既然消費者委員會一直有做教科書售價調查,也不妨把教科書售價的升幅跟書展售價的升幅比較一下。

由於消費者委員會的調查方式為收集各校教科書訂單,抽出較多學校採用的「廣用書」,再比較與去年的售價差異,似乎與學生實際購書的方式可相比擬。這個教科書售價升幅的數字,應能反映家長/學生實際開支的升幅。


由於消委會調查無法提供學生購書教科書的平均開支,也沒有一個像消費物價指數般的「教科書價格指數」,所以我們無法像圖2般顯示累積升幅。

從圖中可以見到,相對於書展售書或者全港消費物價,教科書的價格升幅相當平穩。大概是因為教科書出版商有限,又有「三年不改版」規定,而且通常學校一旦選定書本就會持續用幾年,令出版商較易把成本攤分。

為了撇除書展售價的大幅波動,圖中拉了一條趨勢線(虛線,線性回歸)。如果以這條趨勢線作比較,書展售價的升幅通常高於全港通脹,而大致與中學教科書的價格升幅相若。如此看來,影響書展定價的因素似乎跟教科書接近。

但如果我們同時為中學教科書售價升幅拉一條趨勢線的話,書展售價升幅放緩似乎比中學教科書快。即是教科書加價似乎較能「企硬」,而一般書籍可能因為近年經濟差、娛樂競爭較大而不敢加價。

各位同工也試試把自己的數據拿來比較一下,或者可以看到有趣的現象﹖

---

所用數據﹕

年度

書展平均售價

每年升幅

累積升幅

消費物價指數

通脹率

累積通脹

中學教科書價格升幅

2007/08

$49.73

---

---

68.9

+1.5%

---

+5%

2008/09

$48.89

-1.70%

-1.70%

73.2

+6.24%

+6.24%

+7.4%

2009/10

$53.77

+9.99%

+8.13%

72.1

-1.50%

+4.64%

+1%

2010/11

$53.08

-1.30%

+6.72%

72.5

+0.55%

+5.23%

+0.6%

2011/12

$59.70

+12.5%

+20.1%

78.3

+8%

+13.6%

+3.8%

2012/13

---

---

---

79.6

+1.66%

+15.5%

+3.8%

2013/14

$67.01

+5.95%

+34.8%

85.1

+6.91%

+23.5%

+3.8%

2014/15

---

---

---

88.5

+4.00%

+28.4%

+3.7%

2015/16

$68.30

+0.96%

+37.3%

90.8

+2.60%

+31.8%

+4.1%

2016/17

---

---

---

92.9

+2.31%

+34.8%

+2.9%

2017/18

$78.01

+6.87%

+56.9%

94.7

+1.94%

+37.4%

+3.3%

2018/19

$75.85

-2.77%

+52.5%

96.9

+2.32%

+40.6%

+3.7%

2019/20

$78.13

+3.01%

+57.1%

100.1

+3.30%

+45.3%

+3.6%

2020/21

$82.26

+5.28%

+65.4%

97.7

-2.40%

+41.8%

+0.1%

2021/22

---

---

---

101.4

+3.79%

+47.2%

+3.6%

2022/23

$84.28

+2.46%

+69.5%

103.3

+1.87%

+49.9%

+2.9%

2023/24

$85.78

+1.77%

+72.5%

105.2

+1.84%

+52.7%

+4.5%

註﹕

1. 「書展平均售價」 = 該次書展學生購書總額 / 該次書展學生購書本數。「每年升幅」為本年度平均售價相對於上年度平均售價的升/跌幅﹔「累積升幅」則為本年度平均售價相對於2007/08年度平均售價的升幅。

2. 「消費物價指數」及「通脹率」為政府統計處公佈該年度前一個七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及按年變動百分率。(即2007/08取2007年7月的數據。)「累積通脹」為該年度消費物價指數相對於2007/08年度指數的升幅。

3. 「中學教科書價格升幅」為消費者委員會於該年度前一個七月公佈的中學廣用書價格平均升幅。(即2007/08取2007年7月公佈的升幅。)

4. 每年書展日期並不固定,可能分別於上學期或下學期舉行。消費物價指數取七月數字,是為了方便跟消委會七月公佈的教科書售價升幅比較。

5. 本表顯示的尾數經四捨五入。

---

參考資料﹕

1. 政府統計處《消費物價指數變動》,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510-60001#,瀏覽日2024-5-3。

2. 消費者委員會《選擇》月刊以下期數﹕

—2007年7月號369:40-42
—2008年7月號381:37-41
—2009年7月號393:41-43
—2010年7月號405:41-44
—2011年7月號417:38-41
—2012年7月號429:38-42
—2013年7月號441:40-44
—2014年7月號453:40-44
—2015年7月號465:43-47
—2016年7月號477:43-47
—2017年7月號489:44-47
—2018年7月號501:42-45
—2019年7月號513:42-45
—2020年7月號525:46-49
—2021年7月號537:39-41
—2022年7月號549:43-45
—2023年7月號56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