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4月 30, 2022

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


Ben Ambridge《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周沛郁譯,台北﹕天下文化,2018

書的內容其實不用在下多言,科學方面有趣,但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事。
說到尾,其實還是不出孟子這段話﹕

「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

不過是現代科學的版本,科學家扭盡六丑,用各種實驗揭示動物的思維能力。藉此與人類比較,人類也不一定勝過動物。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時,民情還不大接受人類和動物有共同祖先(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他在書末含糊其辭,只暗示理論對會人類起源的問題有所啟示。後來再發表《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才藉著比較動物和人的表情,側證人類和動物的共同起源。

很多人接受不到的是,自己跟其他動物,真的並非截然二分,而只是程度問題。這樣令他們心中的「人禽之辨」不成立了,然後就覺得人好像甚麼壞事都能做了。(雖然其實沒有這些研究主張,反正歷史上人們甚麼壞事都做得出啦。)

其實他們只是思想簡單,想得過分直接、邏輯跳步。(咦,真的好像不比動物好多少)
反而二千年前孟子就已經很清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跟禽獸並不真的有那麼大差異,而我們珍重的「人禽之辨」,並非必然擁有(所以「庶民去之」,小人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是要靠每個人主動「存之」的。

人類思維的本能,是由跟其他動物擁有共同祖先時就開始產生,並逐漸發達。人類思維能力(廣度或深度)也許比其他動物強(觀乎書中實驗的比試結果就未必了),但這只是程度之別而非本質之別,其他動物或多或少也有我們的這些能力,只是通常簡單一點。所以人類思維的盲點,往往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類似版本。

我們的本能,無論好壞,都是在這段演化歷程中累積得來。而人類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尤其是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讓我們有建立道德的可能。就像孟子那番話所言,「行仁義」(做出看來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禽獸都做得到的事(如狗和海豚救人的例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是我們「由仁義行」,君子是「出於道德理性的判斷」去做(正確的)事。

所以「庶民去之」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的,並不在於他們做事不道德,而在於他們只是憑自己的本能去決定怎樣做事。就算他們最後做了合乎道德的事,因為只憑本能去做(即所謂「鄉民正義」),其實沒仔細考慮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所以和禽獸(例如狗和海豚救人)無異。(狗的本能可以咬賊人,也可以亂咬無辜的人,鄉民亦如是。)

所此可見,所謂「人禽之辨」不在於動物無思維,而在於道德理性、在於發揮人類自我反省的新本能,去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有益於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4erFJ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96前言「生物倫理學家衛斯理.史密斯(Wesley J. Smith)提出一個好問題:還有什麼物種(至少稍微)能夠控制自然,而不只受制於自然呢?」

河狸算是吧。

#217「椋鳥會編曲,牠們寫曲子用的音階和大部分西方傳統作曲家差不多(所以你可以在歌唱比賽和椋鳥尬歌,一較高下)。」

不上網查查也不知道甚麼是「尬歌」。

#239「其實直到二十世紀初,天擇和孟德爾遺傳學結合(成為所謂的現代綜合演化論)之前,用進廢退說都不曾完全遭到揚棄,《物種原始》不過是為該學說的棺材釘下第一枚釘子。」

其實到現在還有新拉馬克主義

「達爾文後來承認,這概念最早是由蘇格蘭的果農馬修(Patrick Matthew)提出來的,這個想法埋藏在馬修的暢銷著作《論海軍用材與樹木栽培》(On Naval Timber and Arboriculture)的附錄裡。」

其實不用說成好像是抄襲般,因為他發表時已承認了華萊士是共同發現者。而達爾文的貢獻除了提出天擇說,更大的貢獻是他不只讓這停留於「想法」,他用了觀察和實驗等不同方法,把一個想法變成科學理論。

#245來一杯卡布奇諾「我們再來看你的卡布奇諾,你選了哪一家咖啡館呢?很可能不是最便宜的,對吧?這種情境下,大部分的人只要負擔得起,其實通常會選最貴的那一家。為什麼?因為沒有其他資訊可以參考的時候,價格通常大致可以反品質。」

「反應」應為「反映」。
這說法有點怪,因為按Ariely那些行為經濟學家的說法,大部分人不會選最貴和最便宜的選項,而選擇中價位。因為貴的看來太貴、便宜的又好像不可靠(如文述,誤以為價格反映品質),最貴的選項通常會被當成支持選擇中價位的對照品。

#260「如果不是給猴子吃到飽,而是要牠們花代幣買點心,牠們一概選擇便宜的冰塊,讓有限的預算發揮最大的效益。」

因為你早就給他們試過,知道兩種冰塊味道一樣嘛。

#344「哺乳動物的大部分標記在生殖細胞的兩輪「重新程式設計」(re-programming)過程中會重設,這些訊息其實幾乎沒什麼曝光版面(沒有在生殖細胞保留下來)。所以如果你在報紙上讀到環境會使人類容易肥胖或得心臟疾病,而且會靠表觀遺傳標籤傳給下一代,抹恐怕可以確定那就像拉馬克學說裡長頸鹿的長脖子怎麼來的說法一樣,不過是個光怪「鹿」離的故事。」

為何會那麼肯定﹖當然並不是拉馬克想得那麼簡單,但人類的研究也不乏類似的報告

#390 請誠實作答﹕你沒找到那個詞「其他動物也會作弊或欺騙對方嗎?這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即使看在我們眼裡像「作弊」,那些動物其實只是做出自然的行為。人類以外的物種沒有所謂的「規則」需要遵守,所以不會「犯規」欺騙。」

其實人欺騙人也是很「自然」的。

#404 你有大頭症嗎﹖「這幾則跟魚有關的故事已經接近尾聲,我們來看看魚頭。」

好,我去看看。XD

#436 請選一度門「「改變選擇」永遠是最好的決定」

其實也不一定(大獎可以真的在原先那度門背後),只是概率上「改變選擇」比較有利而已。

#442「人類(呃,其實是大學生)進行和類似鴿子做的測試,不過他們是點觸控式螢幕,而不是用啄按鍵,經過200訓練之後,並沒有更常改變選擇」

所謂損失規避,可能是因為人類反而想得太多。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大多數人會設法計算維持原選擇和改變選擇這兩種情況的得獎機率,得到的結論是一半一半(但是算錯了)」

包括數學家﹖

#463 人鴿對決「一個攤販有一箱杯子,總共20個杯子,其中3個有嚴重的裂痕,2個少了柄。另一個攤販想用同樣的價錢賣你一箱12個完整無缺的杯子。」

問題是這個問題沒提及第一個攤販餘下那15隻杯的狀況呀。

#516「人類很難理解少即是多的效應,然而別忘了,大部分動物不會計數(至少計數的能力很差),因此牠們頂多只能判斷兩種(混合)食物來源的整體平均品質,而不是一一詳細判斷。」

可是會計數的人類一樣錯。

#541 錯過的選擇,真是錯的嗎﹖「在經濟學者法蘭克(Robert Frank)所寫的《經濟自然學》書裡」

這本我也看過,好書。

#555-572 再探猴子經濟學「實驗者A(確定結果)一開始展示三片蘋果,但得到代幣之後,總是丟掉一片,只把兩片給猴子。實驗者B(賭一下)一開始也展示三片蘋果,但得到代幣之後,會給猴子一片或三片蘋果(機率各半)。」

但猴子比人更「有尊嚴」,你不能讓牠全部損失,否則牠不跟你玩。

#572「選項呈現得像潛在收益時,猴子會規避風險(「好啦,我會得到兩片可口的蘋果;就別貪心了,免得少掉一片」)。但選項表述得像潛在損失時,猴子則會追求風險」

其實還是損失規避,只是一體兩面。(看起來像是確定收益,就不想冒損失的險。看起來像確定損失,就想搏一鋪避免損失。後者會否也是病態賭徒的心態﹖)

#602 球衣的顏色「英格蘭有92支足球隊,包括英格蘭超級聯賽、英格蘭冠軍聯賽、英格蘭甲級聯賽和英格蘭乙級聯賽的球隊」

竟然還要分一個冠軍聯賽出來。

#618「那為什麼黃色和橙色沒有更受歡迎呢?莫里斯認為有其他心理聯想的作用。黃色令人聯想到懦弱,而橙色被視為拿不定主意的中間色(注意一下絕大部分的球衣用的是原色)。……藍色受歡迎的原因比較難解釋,但莫里斯認為藍色對隊友有種鎮定的作用。」

但黃色跟藍色一樣都是原色呀。我覺得不如說黃色綠色都跟綠地接近,不易觀察所以不受歡迎吧。

#695 動物也有性格「你的狗是嚎文詠,聰明、能幹又嚴謹嗎?」

我知道譯者想開誰的玩笑,但不明白為何要開這個玩笑。

#833 物種、智人、演化論「不過幾年之前,許多專家還認為這種情慾交流足以讓兩個物種融合。然而,2011年和2012年發表的研究分析顯示,現代人類身上帶有的尼安德塔人DNA含量太低,表示兩個物種並沒有真的融合。」

但根據生物學上的定義,如果是兩個物種,就沒法交配並留下能繁殖(於是現在還見到其基因)的後裔了。融合是有,只是沒足夠多的交配讓他們完全融合罷了。

「原生的綠變色蜥逐漸往樹上高處爬,並且(重點來了)演化出更大的趾墊,趾腹上覆著的黏稠鱗片數目更多。所有的變化只花了20代的時間(總共經歷15年)。」

其實要有導致生殖隔離的變化才能產生穩定的改變。否則就像人類般,雖然不同地方的人樣貌不同,但又隨即「混血」,所以人類的基因其實相當混雜。大學時曾有個憤青師兄狂言要發明一種「專殺日本人」的病毒生化武器,我倒相信他不會搞得成,漢人和日本人應該不會有一個「只有他們有我們沒有」的基因。

#842 註2「全名是《論天擇下的物種原始,亦即在生存競爭中優良種族的保存》」

原名《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儘管維基百科也是這樣譯,但其實這裡Race不應譯成種族。中文「種族」是專指人種,而且不是單純生物概念,還牽涉到文化層面(社會一般公認的種族和按基因劃分的演化分支分別甚大)。生物學上的Race應該譯為「品種」。
(當然「種族」和「品種」相似之處,就是兩者都是沒有嚴格生物學定義,連亞種也說不上。人類卻用這種模糊的分類去區分其他人類,甚至用來當殺戮或奴役的依據。就像人類用品種決定養哪些牲畜、播哪些種子一樣。)

在下的譯法是《根據自然選擇—亦即在生存競爭中適種留存—的物種起源》。

#881 讓昆蟲規劃路線「有個方法根據的是遺傳學。首先產生一些隨機的路線,大部分沒什麼用處,不過最佳(也就是最短的)路線會和隨機的「突變」來「配對」(通常是取路線中的兩段互換)。大約100代之後,這個程序通常會得到很不錯的路線,即使數量遠比較大(例如25個城市)的問題也行得通。」

這通常是叫演化法

「個別的螞蟻很像腦中個別的細胞,只能執行非常簡單的任務」

大腦也是靠神經細胞集體運作的,單一個神經細胞也做不到複雜的事。

#959 數吱數吱「物體檔案系統(object-file system)系統是在記憶中為個別物體保留個別的檔案」後一個「系統」是贅字。

#1016 鴿子的錯覺(1)「沒錯,不知為何,女性一般而言比男性迷信,兩性的差異在最後三個問題特別明顯(最後三題牽涉到主動做什麼,而不只是避免什麼事)。」

大概是因為女性傳統角色更被動(可能不待甚麼「父權社會」,說不定狩獵採集時代已是這樣),所以更需要找掌握命運的其他方法。

「我們都知道迷言沒用,對吧?然而一般人每一題的得分都在量表的中位數左右。也就是說,一般人要不是會適度做表上所有的事,不然就是常做其中一些事,有一些事都不做。」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會形成習俗,有時人們隨俗可能是展示合群多於真的相信。

#1021「當然了,好奇的鴿子隨時都可以停止儀式,看看食物是否不再送來,但何必冒險呢?」

科學要旨所謂「可否證」正是如此,所以科學本身是「反常識」的。

#1078 鸚森森超自然活動「命中率5/10(機率0.1%)和6/10(機率0.01%)以上,機率變得太小,因此需要更理想的方式來表達。舉例來說,假設所有買這本書的人都會做一次這個測驗,那麼一般而言,出現一位命中率這麼高的讀者之前,這本書我得賣出幾冊呢?7/10,要賣出1,143冊;8/10,要賣出27,435冊;這兩個數字還可能達成。9/10,1,111,111冊,比較遙不可及了。為了找出一位命中10/10的讀者,我必須賣出整整100,000,000冊,那可是一億本書呢!」

那麼本書總會至少有一個讀者盲猜也可以猜出8/10啦,所以要看來「像」有特異功能其實不難。(連二萬冊都賣不出的英文書應該沒人會翻譯成中文出版吧)

#1217 我們為什麼不能和動物說話「畢竟沒人(至少是很少人)會對空盪盪的房間滔滔不絕大肆評論某件時事。」

你肯定﹖應該不少吧。

#1217-1223「兩歲的人類兒童處於類似的實驗設計情境時,會選擇讓友善的成人有東西吃,但前提是成人要提示兒童(「我喜歡餅餅,我想要一片餅餅」)。說來有趣,18個月大的兒童還不會這樣,表示人類對其他人的關心可能是後天學習來的,而不是天生的。」

也可能只是時間未到,正如語言能力。

#1269 青蛙非蛙「即使你有些沒全大部分的人都難免有錯)」

漏了字和開括號,應為「即使你有些錯了沒全對(大部分的人都難免有錯)」。

#1282「目前有一件事很確定,「只有我們人類可以進行邏輯推理」這種想法很鳥。」

似乎字典上bird真的別有意思。

#1377 醉生夢鼠「究竟從哪種模式可以看出潛在的毒蟲?」

原文應是bugs,但這裡應該譯「癮君子」吧,直譯反而不太清楚。

「我們可以看看有一項研究,過程中讓快克成癮者和未使用這類藥物的人回答這類假設狀況。平均來說,未使用藥物者除了第一種情境之外都會選擇⒝,而成癮者只有第四和第八種情境選擇⒝,其他都選⒜。其實如果成癮者為了不需多等一週才拿到他們的30,000元,很樂意付出超過9,000元;也很樂意為了不要多等僅僅六小時才拿到他們的30,000元,而付出超過3,000元。」

但其實也要看那人對研究者的信任度(相信你會按時付錢,缺乏信心的人自然寧願立即拿少一點錢走)和是否急著要錢用呀(所謂財不入急門,有錢人比窮人更易進一步增加資產,就是因為他們有閒錢,可以在合適時間買賣資產)。

#1436 昆蟲閨中祕辛 表格第三項「雄性的陰莖有很多刺,會讓雄性的陰道產生小撕裂傷」顯然是「雌性」誤植。

#1458 你有特殊癖好嗎「比起一般的日本鵪鶉呢?這項研究讓公鵪鶉看過一塊毛巾布(用來做晨袍、浴袍等等的布料)之後,立刻有機會和母鵪鶉交配。公鵪鶉重複這程序30次之後,大約半數會發展出對那塊毛巾布的「戀物」,也就是會試圖與毛巾布交配。」

原來不只人類。不過也不奇,正如現在找公牛公豬配種也不需真的花時間送去跟雌的交配,《百姓貴族》提及在木架上披塊毛皮、灑上母牛/豬的尿液,牠們就會爬上去交配,然後就可以取得精液。

#1529 要走還是要留「大規模的電腦版測試發現,平均而言,人們因為過度採收(也就是應該離開時還不走),所以摘到的蘋果大約比應當摘到的少了10%。有趣的是,研究中出現一些極端的過度採收者,這些人幾乎根本不會找新的樹,他們會留下來摘眼前那棵樹上的蘋果,直到沒蘋果可摘。」

竭澤而漁/磨爛蓆的心理學。

「如果把摘蘋果任務的發現轉換到現實世界中,這問題的答案就是「應該要比大部分的人更快放棄」!」

現在離婚率高了只因為離婚的機會成本降低。現實世界中會被考慮為機會成本的事太多了。

#1573 誰先吃飯「有一項研究的受試者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因此很可能得到偏自由派、平等主義的樣本),平均得分只有1.74。另一項研究則是比較2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得分。從優勢需求最高到最低依次為:塞爾維亞、英國(真丟人!)、印尼、臺灣、美國、瑞士、義大利、紐西蘭、荷蘭、土耳其、北愛爾蘭、愛爾蘭、中國、黎巴嫩、南非、西班牙、比利時、希臘、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蘭。說來難堪,我們英國人居然「贏了」美國,我們一向喜歡嘲笑美國,覺得美國人(在我們看來)過度愛國。」

其實中國的民族主義還會被網絡審查放大了(因為看起來「不愛國」的言論很易被刪除,於是整個網絡環境都好像是愛國亢奮,不掛愛國口號在嘴邊好像不合群般),「反美是工作,留美是生活」。國人的民族主義很多時只是流於口水戰,(所以答問卷時會很明顯,但)現實生活中還是崇洋。

#1579「如果你正因為「人類沒有支配階層」而產生優越感,那麼這些結果應該會讓你停下來思考片刻。至少在群體的層次,我們這個物種有許多成員偏好有啄序。」

其實就跟有些人的「強國情結」一樣,縱然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低,但「我的群體」(管他是國家、種族、公司、學校…)有優勢就可以帶來一種虛假的優越感。某程度跟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意思差不多,只是這裡給你「止痛」或「幻覺」的並非宗教或教會,而是其他社會群體。

#1637 你是蝙蝠俠嗎「蝙蝠搜尋昆蟲時叫得比較慢,範圍可達15到20公尺。但是蝙蝠鎖定獵物時,會把叫聲的速度提升20倍,把範圍縮小到1公尺以下,確保獵物的精確位置每秒可以更新10次以上。」

其實就跟軍事上「搜索雷達」和「射控雷達」之分一樣。搜索需要遠距離、不定方向,所以會用較低頻率的電磁波。低頻電磁波波長較長,於是能散播較遠,但定位準確度低、分辨率差(情況有點像紅外線影像較易模糊)。當搜索到目標需要攻擊時,這樣的準確度就不足夠,所以會交由射控雷達接手。射控雷達用較高頻的電磁波,波長較短、分辨率高,但遠方會散射。只是既然是有限距離內開火,比較需要更新頻率高和位置標定準確,遠處散射就不是問題了。

蝙蝠可以同一個口發出不同頻率,傳統的雷達就不能。所以軍艦要分開使用不同雷達,船桅上可以見到。「神盾艦」的新型相位陣列雷達就可以用一個塊面板發射不同波束,同時負責搜索和射控,而且可以同時應付大量目標,比傳統旋轉雷達強得多。

#1644「或許最多人用的方法是把舌頭貼在口腔頂,迅速往後抽。讓舌頭中間(不是舌尖)與上顎分離,釋放吸力,就會發出聲音。別用舌頭去彈口腔其他地方,而且嘴巴要張大,喀答聲才夠尖銳。這很重要,因為低沉聲音的方向性不強,會讓人很難分辨出是從哪裡傳來的

正如前述,頻率與波長成反比之例。低沉聲音頻率低、波長較長,傳得遠但分辨率不高,所以比較模糊。尖銳聲則相反。

「認真練習的視障者,可以靠這種技巧,不用人幫助就這世界自由來去。」

現在戴口罩是否會有所阻礙﹖

#1674 大象的記憶「我們回頭來看大象:你知道有些象把鼻子捲起來的時候總是順時針捲,有些總是逆時針捲嗎?這是真的,但為什麼呢?」

就像人類有左撇子右撇子吧。

#1732 隔壁的小王不要來「擔心伴侶會對手被搶走」為「會被對手搶走」之誤。

#1765「只是因為演化讓男人在伴侶特別迷人且有許多可能競爭者時,天生渴望發生更多性行為。這些聽起來像一籮筐的性別歧視蠢話,似乎暗示每對伴侶的性行為頻率全權由男性決定。但研究者承認有另一種可能是,這些性行為都是迷人女性受到男性友人和同事的關注,被挑起欲望之後,由她們起頭的(不過,這話聽起來恐怕更像性別歧視,因為這暗指女性不厭惡男性友人和同事的關注,還因此慾火焚身)。」

我想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假設﹕就是女性外表迷人本身就是雌激素旺盛的表現,而雌激素旺盛同時導致性欲旺盛。

「一項類似的研究發現,人類男性對二男一女的色情照片自慰射精時(也就是精子競爭的情境),和只有三女的類似色情照片相比,也會產生更多活躍精子。所以啊,兄弟,如果你和另一半想要生小孩,現在或許正是提議3P的完美時機

這當然是開玩笑,但玩笑本身並不成立。因為受精其實不需要很多精子,但如果有多一個男人,就有可能令另一半懷的不是你的孩子。所以「沒其他男人」雖然你會射出較少精子,但「不用競爭」一定比較好。見到另一男人在場會令你射出更多精子,本來就是因為「不確定結果」所以要預備更多精子作競爭。

#1804 集合名詞大集合「用英文描述一群別的動物時,使用到的集合名詞真是五花八門。」

中文名詞比較容易混用。通常也就是一群、一窩、一巢、一堆,或者廣東話一

「一群殺人害命的烏鴉(a murder of crows)」

難怪希治閣要拍《》。

#1825「A convocation of eagles 一會議的鷹」

鷹看起來像開會麼﹖

「A parliament of owls 一國會的貓頭鷹」

貓頭鷹集合一起看起來應該像開會,不過議員可不像貓頭鷹。

「A wisdom of wombats 一群睿智的袋熊」

袋熊看起來很有智慧麼﹖

#1843「一群複雜的心理學家(a complex of psychologists)」

這恐怕是語帶雙關,因為complex同時指心理學上的情意結,所以同時可指「一群有心結的心理學家」。後者可能更是本意,因為論複雜,可不只是心理學家才會把事情或理論複雜化,不同學科的學者都有此傾向。

#1870 K歌情鳥「音量和顫音速度都很重要;母鳥喜歡速度快又大聲的顫音

跟歌手的「海豚音」有相似之處﹖

#1951 你比黑猩猩聰明嗎(1)「或許我們人類學到,人們有一小堆東西時,常會為了美觀或實際的理由而讓那些東西分散(例如蛋糕上的蠟燭、披薩上的鯷魚、一座城市裡的行動電話基地臺)」

這不是為美觀吧﹖而是本來就需要分散佈置。
當然原文可能其實在諷刺市內流動電話訊號塔太少、訊號太弱。

#2064 猩理病態「心理病態者通常會否認自己有問題,而會說一些例如「不為自己站出來,爭取自己要的,其他人就會騎到你頭上」的話,來合理化自己大膽、欺負弱小、小氣的表現。」

有沒有想起丁蟹

#2136 直搗蜂窩的科學家「火蟻(1.2分)

痛楚評分竟然那麼低﹖

星期六, 4月 23, 2022

怪夢夢雜錦 (2)

這晚連發兩個夢。

---

1. 我要去「何文田圖書館」還書。

走到路中心,馬路對面感覺有點像八十年代那種地面還要分上下層的商場


(示例﹕Google 街景)

過了馬路,沒有進那個商場,而是去了後面一個像公屋街市的地方。

在街市行上樓梯時遇到一批「保安」,以為可以向地頭蟲問路啦,怎料為首者笑著說自己不知圖書館在哪裡。然後整批人哈哈大笑地走了。

再過馬路,進了一座舊式商業大廈的電梯,之後打開真的是圖書館了。

---

2. 出門時明明有其他事要做的,

但突然記起這天要考DSE中文科,而我完全沒理會過。身上連准考證都沒有,怎麼辦﹖

就好像是要去某間學校應考的,於是跑去看看。

進了禮堂,當然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在這裡應考,最好就找個監考員問問﹖

竟然就見到同事O Sir在這裡當外借監考員(那麼為何我還要考試﹖),立即過去求救。而他也幫我查到我真的在這裡應考。於是我就坐下了。

(方按﹕其實沒有准考證的考生,就算真的是在本試場應考,也不是就這樣坐下就算的,之後會有堆文件要填。所以考生麻煩記得帶准考證。只要試場有足夠座位和物資,去錯試場也可以應考,不過同樣要填一堆文件。
不過我也未遇過有人像夢境般沒帶准考證來考試、或者去錯試場就是。)

星期六, 4月 16, 2022

清代驚世奇案啟示錄


鄭小悠《清代驚世奇案啟示錄》,台北﹕麥田,2020

一本書提供兩種享受。

說得像出奇蛋般誘惑,但其實並沒有甚麼出奇,本書只是分成兩部分,各自用不同角度介紹清代司法罷了。

第一部分講述九宗奇案,由乾隆朝到光緒朝,應該是一般讀者興趣較大的部分(所以放前頭)。案情或因酷吏邀功、庸吏畏懼違限(逾期未破案會受罰)、或貪官受賄、又或人情關說難卻,製造冤案﹔然後冤民上控,上司為求官場和諧「官官相衛」,致冤不得雪﹔最後鬧上京城,驚動皇帝,才由刑部派人查明平反。

上司息事寧人(其實只是寧「官」),把冤案勉強掩蓋,用盡各種「和諧」手段,反而製造更多更大的不和諧,甚至長遠破壞官府公信。放諸今日,有何分別﹖

其中第二案比較特別,當朝大功臣阿桂公正嚴明,長期坐鎮刑部,對屬官多有提拔之情。碰巧功臣遠親涉案,刑部上下為免保功臣面子,竟然主動模糊過去。最後靠其政敵大貪官和珅執意揭破。
皇帝雖然信任功臣操守,但滿朝法司和司憲官竟自動代其包庇,形成欺君小集團,自然要借案壓制一下。由於破案的和珅本身就是貪瀆之流,亦借案鞏固地位,輿論反而同情枉法受罰的一眾「清官」。跟一般案件大家齊聲譴責枉法官員大異其趣。

作者亦借九案指出,由早期到晚期,中央權威逐漸旁落。原先乾隆嘉慶朝,只要案件驚動刑部,還會得到迅速公正處理。到了道光朝的大案,雖派出刑部和軍機大臣,地方竟然夠膽破壞證據、甚至主犯證人都「自殺」,令審訊難有進展,官員亦得掩藏罪證。到光緒朝,巡撫草菅人命,鬧出大案,竟然敢與刑部頂撞,對刑部要求抵死不從。朝廷也只能輕輕帶過,不能像前朝嚴懲。由此可見,司法公正不單牽連國運,亦可見朝廷威望。

第二部分講述制度,共六篇。未必是一般讀者會細讀的部分,但其實更為吸引。多年前讀《中華帝國的法律》,就是美國學者從刑部案例看大清律例。可是從案例看制度還是比較散亂的,六篇文章分別討論清代刑部的審案流程、秋審制度、提牢官、書吏(作者指刑部官員專業性較強,書吏擅作威福的情況較少)、仵作禁卒、皇權介入。

仵作一章亦指出京城制度漏洞,本來負責覆檢的刑部、負責互相監察的都察院,竟然也負責京城部分案件的初驗。而由於刑部平素負責覆檢、仵作亦較多較精,以至都察院和順天府的仠作不敢對刑部仠作的初驗有不同意見,免得日後被報復。於是如果由刑部初驗案件的仵作出問題,就很難被揭發和更正。

作者於末章提及中國皇權和英國衡平法的比較(p.246),認為由皇帝以恩赦平衡嚴刑峻法,可與衡平法由大法官糾普通法之刻板嚴苛相比。作者認為「司法獨立」的觀點或批評不適用於清代司法體制的設計(君主本身就是司法制度一部分和終點站)。可是若然如此,便要回答為何英國走上司法獨立而中國沒有的問題。

事實上,皇帝親自權衡、和衡平法分別還相當遠。

英國在成立最高法院之前,憲制「理論上」司法並不獨立—甚至可說三權不分。大法官是內閣成員、審判也是立法機關上議院和行政機關樞密院的職能。可是英國人卻逐漸發展出「事實上」的司法獨立。例如大法官的司法工作逐漸轉移給專業法官負責,上議院和樞密院的審判也是由他們進行。那些專業法官透過獲授貴族勳銜而晉身上議院,稱「Law Lords」。為表政治中立他們不參與政治辯論,只負責聆訊。而上議院其他貴族議員亦淡出不參與案件聆訊。這批「司法貴族」同時獲得樞密院任命,負責司法委員會的聆訊。所以上議院和樞密院雖是不同的上訴途徑,事實上都是同一批人審理。於是「表面上」不獨立的司法職能,在「運作上」卻是獨立的。

正如作者所言,國王面對不滿普通法院刻板判決的「京控」,把案件交給大法官以衡平法原則代為處理。大法官原本不需如普通法院理會先例,純憑良心判決。但一來大法官本人也不可能處理所有案件(大法官橫跨三權,地位顯要),漸漸也交給受普通法訓練的法官負責。二來案件越來越多,純憑良心只會令判決不一,於是也產生了遵循先例的需要。三來隨著羅馬法教育的發展,法官和律師也同時理解普通法和衡平法。兩種法庭的競爭逐漸變得沒意義,最後終被合併。

由是可見,英國人由「君主獨斷」逐漸轉為「大法官獨斷」再轉回「專業法官判斷」(別忘記這些「京控」本來就是對「專業法官」判決的不滿而來),由三權不分演變成「事實上」的司法獨立。整個歷史基本上是一方面把司法權限透過上訴機制收歸國王手上,但同時又把君主的司法獨斷權下放給專業人士。最後由專業人士完全控制過程,不由君主或政治人物(大法官或貴族)置喙。

清朝的刑部做得再專業(事實上亦得到時人和後世法律學者讚賞),都只做到前半部(透過上訴機制收歛司法權),從沒做到「君主下放獨斷權」這一步。甚至到清末因為世局混亂、地方權大不掉連這一點也做不到。雖然刑部的判決皇帝一般而言都會照准,但皇帝仍然得以隨時以政治或道德考慮凌駕其上。當時人固然認為人主制衡法司實有必要,畢竟國人相信有治人無治法,怎可能忽略最高的那個統「治」者的意見﹖在君主專制下,所有權力最終集結在皇帝身上,也不可能期望他不干涉。

這正是中英最大之別。近代英國經歷君主專制,權力再逐漸轉移到縉紳主導的國會下議院身上,建立君主權力有限的議會制。清朝卻是明清兩代發展君主專制的顛峰,明太祖廢相後,權力逐漸集中於皇帝身上。所以英國把最高司法權力轉給專業法官容易,而清朝的法司再專業也只能是「悉當上意」的皇帝僕從。

要害其實在於,英國國會早在,乃分君權之器。就算是君主最「專制」的時期也無法擺脫其影響,也不能廢除它(充其量長期不召開),新興資產階級藉此「奪權」相對容易(君主至今仍有一堆掛名大權,實為民選內閣所用)。中國卻習慣定於一尊,從來沒有足以制衡君權的機構(別開玩笑跟我談諫官,諫官僅有發言權。而門下省官員都是皇帝委任,批駁權僅為一種檢查步驟,實無所恃)。中國人不滿朝政,不是靠勸諫待君主「良心發現」,就只能走暴力抗爭一途。

英國之所以有「事實上」的司法獨立,實源於君主「大權旁落」。收歸中央的大權,逐漸轉移到民選國會產生的內閣身上。國家運作的專業需要,又逐漸令寄君主和上議院之名行使的司法權,轉移到專業法官身上。一個只懂集權不懂放權的社會,自然做不到這點。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367gqB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挑骨頭,這類台版大陸書的最大問題,通常都是簡轉繁的校對不嚴﹕

p.16 「詹府」應為「詹事府」。

p.30 「所欲為」應為「為所欲為」。

p.32 「堯舜在」應為「堯舜在御」、p.236 「門」應為「御門」,簡轉繁常見別字。

p.45 「二十」應為「二十里」,簡轉繁常見別字。

p.145 「雲雲」應為「云云」、「氣」應為「鬱氣」,簡轉繁常見別字。

p.159 「軍」應為「捻軍」,捻、撚同義,但始終是兩個不同的字,專有名詞不能互替。

p.189 「上天和」應為「上干天和」(干即犯),簡轉繁常見別字。如果再按「幹」字亂譯的方式譯成英文就不得了。

p.193 「扣」應為「剋扣」。

p.234 「虐」應為「凌虐」。

p.243 「光倬」應為「余光倬」,簡轉繁常見別字,但總沒理由幫人改姓。

星期六, 4月 09, 2022

臺灣老桌遊


陳介宇、陳芝婷《臺灣老桌遊》,新北﹕聯經,2021

見到一位朋友買了紙本,雖然沒地方放還是趕快跟著買了電子版。
為何﹖因為懷舊。

年紀不小的看倌應該都有玩過書中部分遊戲。舊時香港兒童玩的棋類,除了大陸飛馬廠出品,其實也有不少來自台灣。要不然大富翁怎麼會有「愛國獎券」又「擊落米格機」﹖就算紙上印的都是香港地名,很明顯就是台系作品。至於為何大富翁機會卡會出現這些字樣,原來都有因由。

飛馬廠或其他大陸出品,都是傳統已有的中國象棋、國際象棋、飛行棋、波子棋、康樂棋、陸軍棋之類,木製版三軍棋已算是最「先進」一類。相對而言,台灣出品就比較「新潮」,多嘗試不同遊戲(雖然有不少是抄襲外國作品,當年版權意識不強,自行創作的又未必好玩),而且較多用塑膠,反映當時台灣經濟和工業比大陸先進(不過正如前面引文,膠棋子通常太輕,很易翻轉,這是缺點)。塑膠版三軍棋甚至加了一堆新武器,不只有毒氣、機關槍、坦克、大炮,竟然還有「原子炮」(大陸木製版只有炸彈、地雷和炮壘、高射炮),雖然海軍還是只有五隻艦、空軍更只有兩架飛機。

更多遊戲就真的沒賣到香港,所以港人大多沒玩過。有些遊戲看介紹似乎機制也不錯,應該好玩,可惜無緣一試。當然本書是以「老桌遊」為題,現在日新月異的桌遊創作,當待他人再論。
據聞紙本書還有舊棋盤附贈,電子書當然沒有。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5adlU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224推薦序﹕「日本雙六,我也收藏了幾。」講棋應是「幾副」吧。當然,因為日本雙六同時是印製精美的畫,所以「幅」亦通。

#268由此去﹕「來自中國的遊戲如「象棋」、「圍棋」、「麻將」、「陞官圖」、「獸棋」、「陸軍棋」等。」

沒錯,不過其實陸軍棋是源自西方,象棋也是源自印度。獸棋有獅又有象應該也是印度傳入的吧﹖

#289「當時政府對於賭博的管制相當嚴格,所以玩桌遊與紙牌變得有點敏感。就拿民國53年12月14日的《民聲日報》中一篇新聞作例子,標題寫著「大富翁玩具含有賭博性,影響兒童心理,警方決予取締」……出版商黎光行於民國51年登記商標,剛開始發行《大富翁》不久就被當局為難,也許正因如此才在遊戲中置入政治正確的卡片如:「擊落共匪米格機」、「敬軍愛國」。不過這些因果關係純屬推論,由於年代久遠,請教黎光行的後人也無法得知當年的實情。」

算是解釋了為何香港的翻版(翻台灣的翻版)會有「擊落米格機」這張牌。(香港當然不敢印「共匪」)

#407第一章1.1「民國50年代,強調此(大富翁)是青年的恩物,亦即神恩賜的玩具。」

把「恩物」解成「神恩賜的玩具」未免有點太誇張。雖然維基百科有這樣的條目,但那並非中文「恩物」本義。

#609第一章1.3「而本票則是當現金不夠時,可以跟銀行兌換等值的現金,等於是玩家的老本。」

即是「瑞士銀行本票」﹖

「不同類股的董事長還不一樣,像是瑪莉歐、忍者龜、孫悟飯等,您說孩子能不愛嗎?」

這是當時版權觀念不彰才做得到吧。

#666第一章1.5「民國58年的《世界大財主》就是一個老牌的地產遊戲,其市佔率能與《大富翁》分庭抗禮。它與《大富翁》最大的不同是用許多國家作為地契,玩家可以購買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帶給玩家富可敵國的膨脹感。」

倒沒有《大國崛起2030》那種共濟會陰謀論式的幕後操縱感,後者更有趣。
(後者玩的不是買國家,而是買國家債券,買多了就可以控制那個國家為自己賺錢。玩家都是「資本無祖國」、也不用理檯面那些國家死活,幕後操縱他們為自己賺錢要緊。政治諷刺度十足的遊戲。)

#708圖示「《百萬富翁》是香港的地產遊戲,圖為民國61年時由臺南東山公司所印製生產,見證當年香港的桌遊部分是臺灣所生產。左下角印有戴著國徽鋼盔的中華民國憲兵 (何家興提供)」

這個版本我玩過。就是因為他們取消了原遊戲「同色組」的安排,讓每一格都不同色,結果「買齊同色組可起樓」的規則也消失了,訛變成「買了地再踩到才起樓」的陋規。

#778第一章2.1「再看到讀完學士後的「留學」格,竟然是一艘大輪船而不是飛機,與現在出國的交通方式大有不同。」

那年代飛機票很貴呀。

#917第一章2.2「「陞官圖」需要用到一種四面的陀螺,丟出「德」、「才」、「功」會往上升,「贓」則會往下降。」

用陀螺這下有趣,因為我們用的是普通六面骰﹕德才功良柔贓。

「在古代的陞官圖中,會出現像是秀才、舉人、尚書等官銜,但玩家是不會升到皇帝的。「陞官圖」在不同時代有各異的形制,民國之後有從學生、士兵、科員、市長、省長到總統的陞官圖。」

雖然古人曰「官莫大於皇帝」,但除非謀朝篡位,你怎能「升」做皇帝呢﹖你弄個遊戲說玩家可以升官升到做皇帝,老早就變成謀反大逆了。(今時今日就會叫「煽動顛覆國家政權」)

#980第一章2.4「《反攻勝利棋》約出版於民國50年代,遊戲中標榜能激發反攻復國的精神並能增進對國家疆土及地域的認識,事過境遷,當時的地理也早已成為歷史了。遊戲中先收復南京者獲勝,遊戲初期若運氣好連丟中三次指定骰面,有機會立刻收復大陸。」

飛行棋「三個六返大陸」有沒有關係﹖
(當然「三個六返大陸」情況有點不同,因為飛行棋擲「六」獎重擲,但指連擲三次「六」就罰所有飛機返回起點機場,並不是連中三次就勝出。類似大富翁連擲三次孖骰要入獄一樣,都是一種平衡機制。)

#1321第二章2.8圖示「《漢聲小百科》中的桌遊,還記得阿明、阿桃和小百科嗎?」

我倒沒記起裡面還有桌遊。

#1783第二章「在1895年乙未割臺前後,有位浙江的官員史九龍正好滯留臺灣,在他所著的《憶臺雜記》中有提到「麻雀」」

其實是「搓麻雀」吧。

#2260第二章二專訪「這款遊戲當時是因為大學園遊會要出一個攤位,我們在攤位上賣這個遊戲。(該園遊會的時間為民國61年。)」

課外活動果然激發創意。(茶)

「證明了我們的確是先製作與販售此遊戲,提告的人才反而是模仿我們的。(後來再進一步與胡博士求證後,當時的情況是有別人抄襲了他們的《大賽車》後,拿去註冊商標後反過來告他們。)」

可見也不是今天的強國才有。

#2299「在銷售過程中,還經歷了人生第一次上法院的經驗,並為自己所做的遊戲進行辯護。而畢業後也不留戀地將作品交給了信任的出版者,各自奔向自己的前程。」

那個年代賣遊戲也不會發達啦,自己又不熟印刷和行銷通路。何況他們也沒打算以設計遊戲為業,各自發展自己的專業,把遊戲交給出版商也是很合理的事。

#2322圖示「太空主題中的王牌混入了當時火紅的科學小飛俠,但英文翻譯竟叫做Bird Boy。」

不想外國人那麼容易留意到被侵犯版權吧﹖

#2534第二章三「《UNO》出版的故事頗為有趣且勵志,1971年時由美國人Merle Robbins所設計。Robbins與家人喜歡用撲克牌玩一個名為「Crazy Eights」的遊戲,但這遊戲有許多不同的變體規則,有時導致親友有所爭執。於是他在一般的撲克牌上直接做些記號以避免親友間遊戲的衝突,例如K畫上迴轉,Q畫上跳過下一回合等。後來親友覺得這樣註記親切易學,也比較容易教導小孩玩。有了這些回饋,Robbins和他的妻子Marie想說乾脆出版一套自己的遊戲。」

以前曾試過為了朋友的玩法跟UNO的「官方規則」不同而爭執,看來似乎可以釋然。(笑)

#3103第三章2.3提及巨童棋類遊戲系列,我倒真的買過《21世紀海軍棋》呀。不過感覺沒特別好玩,只是用海軍用詞代替陸軍用詞的陸軍棋而已。

#3254第三章3.圖示「測量平均跳棋」顯示只要這隻棋和另一隻棋(跳座)的距離,在「跳座」另一邊同樣距離也有空格,無論隔多遠都可以跳,是「專利跳法」。這說法很奇怪,因為我學波子棋一向都是這樣跳的啦。

#3296「民國69年刊登之《青年戰士報》中報導張久華所設計的《戰略棋》,是個鼓勵玩家對話討論,還可以捕捉他人部隊納為己用的4人遊戲。棋子走法與象棋類似,立方體之棋子有4面顏色與2面空白,用以標示該棋子目前屬於哪位玩家所有。」

每隻棋都等於一粒骰(只是有兩面空白),成本很高吧﹖可能因為這樣所以沒普及﹖

星期六, 4月 02, 2022

新一季博物館節目日曆、怪夢夢雜錦

現已更新﹕https://sites.google.com/site/fongfuyun/fyla/museum

今期同樣無暇更新《聯合報》。

---

1. 夢境就在惠康裡,看著蔬果攤。
然後想去下一部門,但發現原來要先推開一度門。

推開後發現有條天橋,幾步之遙的另一幢大廈才是賣其他乾貨的地方。
推開了門給老媽過去,然後看見下面斜路有人表演,所以我從旁邊樓梯落去看看。

天橋下的斜路中間有個大洞,像是行人隧道入口的樣子,奇在隧道坑是向下坡處開的。
很多人坐在隧道口的頂,我也坐下來,看著下面隧道坑的表演者。

他們似乎是在表演話劇,裡面有兩個好像在ViuTV節目出現過的藝員,不過我說不出他們的名字。

---

2. 在這個夢境裡,似乎是學校和醫院合一了,從課室出來就可以走到病房。

上完課行經病房,見到一批醫生護士很緊張的樣子。
但他們不是為了救人而緊張,而是全部圍著病房的電腦。

甚麼事呢﹖
原來是不斷有新病人被推到病房,但電腦完全沒有把病歷等資料送來,所以病人來了也無法跟進。

是電腦壞了嗎﹖看來不是,顯示原有病人的資料都很正常。就是沒有新病人的資料。

原來電腦的AI判斷病房已經太擠迫,所以不顧急症室醫生把病人送上病房的指令,擅自把所有病歷壓下不發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