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26, 2022

數學的戀愛應用題


Hannah Fry《數學的戀愛應用題》(The Mathematics of Love : Patterns, Proofs, and the Search for the Ultimate Equation),洪慧芳譯,台北﹕天下雜誌,2016

TED是舉世知名的短講會,找來各界人物向觀眾以有趣的方式講解某個題目。TED books就是附屬的出版活動,把講座轉化為書籍。正如講座,TED books也是短小精悍,以很短篇幅講述相關概念,讓人可以用很短時間掌握相關概念。

本書亦然。

書如其名,就是用數學討論戀愛和婚姻。找到合適配偶的機會、如何讓自己好看一點、如何配對、交友網站如何配對、解釋擇偶和出軌(順便解釋了港女問題)、何時決定結婚、如何決定賓客名單(作者還有演算檔案,讀者可電郵索取)、如何解釋伴侶衝突……數學家都有話說。

當然,因為篇幅,每個題目都不會很詳細,而是簡介。正如作者序言,不是讓你看完書就有完美戀愛,而是讓讀者看到數學的應用,而且對一些像戀愛般、大家以為非理性的事,都可以帶來洞見,希望讀者愛上數學。

應該要買一本回學校吧﹖可是舊書還買不買到就是問題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cdkwxG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7序「追根究」應為柢。

#120第二章「平均臉理論主張,我們擇偶時,通常不喜歡不太尋常的臉型,我們的潛意識會擔心這樣的不尋常會影響基因

這寫法不正確。臉型不好不會「影響」基因,但它可能「反映」了基因缺陷。

#175第三章「如果金髮美女顯然就對最帥的男人有意思,對其他三人都沒興趣,那每個人該採用的策略就明確多了,最帥的男人去追金髮美女,其他三個去追褐髮女生。」

就算撇開性別歧視不論,這個策略也無法執行到,因為在這種情境,通常每個男人都覺得自己才是最帥的(尤其故事開頭已說了是「四個帥氣的男子」,應是四人自許)。故古人曰自知者明。

#309第五章「本章的前半段會先說明幾個賽局理論的最佳原則,但不見得是道德上的最佳準則。」

依在下看,義利在長線而言應當相同。所以在道德上不是最佳的準則,自然也不是長遠而言最有利的準則。如果只看短線,賽局理論(博弈論)可以推出很不符道德的答案。

#344「如果你一再出軌,你的伴侶就不會再信任你了。一旦認定你改不了偷情的惡習,你的伴侶唯一的反擊方式,就是自己也跟著外遇,導致你們的關係兩敗俱傷。」

其實還可以選擇分手/離婚的。當然如果要用「六個一」定義婚姻的話,你也可以把「分手/離婚再找另一個」(=沒堅持跟另一人一生一世)當成一種「外遇」的。

「1984年羅伯特.艾瑟羅德(Robert Axelrod)探索賽局理論的突破性著作《合作的》(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

中文譯名的確如此,雖然evolution應為「演化」。似乎要找原書看譯者有沒有解釋才知道玄機了。

#411第六章「這些網絡之所以稱為「無尺度」,不像常態分布或卜瓦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是因為冪次分布有個典型的參數(例如平均值或標準差)定義其規模。」

這裡應該是「沒有」吧﹖

#400「樞紐的概念套用在性愛網絡上,經驗愈豐富的人,愈有可能說服更多人和他們發生性關係,這些樞紐人物也是性病傳播迅速及難以掌控的原因,當他們沒有採取適當的防預措施時,是最有可能感染疾病的族群,也最有可能把疾病傳播出去。」

流感或者其他疫症亦一樣吧。例如沙士時的廣州劉教授、淘大。

#435第七章「我們剛開始談戀愛的時候,往往不會認真把對方當成結婚對象看待,25歲以後,進入坐二望三的年紀,才會開始考慮結婚的對象。」

這不太同意,或者應該說,就算你想認真也很可能不懂怎樣相處。

#498第八章「(利用數學辦婚宴和決定邀請哪些賓客)如果你不太懂數值最佳化的電腦程式,可以試著手算幾個較複雜的表格,也可以請認識的數學家幫忙,他們通常會很樂意協助。」

你以為人人都認識數學家﹖那麼難怪鄭女士會看上林手足了。

#552第九章「如果我們以先生(Ht)對妻子(IHM)的影響為例」應為「對妻子的影響(IHM)」

星期六, 3月 19, 2022

手寫時代﹕我們是否還會用手寫字﹖


Anne Trubek《手寫時代:從寫字到打字,一部五千年的人類書寫文明史及未來》(The History and Uncertain Future of Handwriting),黃楷君譯,台北﹕商周,2018

本書雖然討論手寫字的歷史,但並不是詳細研究手寫字體演變的書。那麼為何要特地寫一本書講手寫字﹖

因為手寫字好像快要消失了,所以要緬懷一下。#好似係

編者序說自己跟作者一樣是左撇子,都被老師嫌字體太醜,寫字時都是會弄髒手(因為手一直擦過剛寫的字)。方某亦然,甚至到中學還被老師抓去寫Copybook,只是再練都沒用。所以大家都會覺得習字是很麻煩痛苦的事。

寫字太醜的人,竟然還跑去讀教育,似乎更是自找麻煩。板書寫出來也會被學生取笑啦。
因緣獲得教席,大概是副校見手書申請表的字跡實在嚇人,所以「巧妙地」安排在下教電腦,一教十幾年。所以倒不用經常讓學生見到字體又歪又醜的板書。何況大學畢業後已是網絡時代,連寫文都用電腦,不用再寫字。好像也不太讓人察覺自己字體實在難看。

不過在下去博物館聽講座的時候,還是習慣拿本簿去抄筆記。除了因為手提電腦又貴又重沒有買,也因為寫字其實比打字快。寫字除了可以草草幾筆「畫」個字,還可以用符號或縮寫代替,甚至箭嘴在不同句子間指來指去代表關係,可省了打一堆字的時間。

可是再年輕、習慣用手提裝置的一代呢﹖是否習慣拍片錄音算了﹖(說起來老人家也是一樣,懶得手寫或話音輸入,WhatsApp老是錄音讓人慢慢聽。)
所以很多人都擔心手寫字這個「文明象徵」是否要消失了。

作者卻認為沒甚麼大不了。

首先手寫字不會真的消失,正如電台沒有令報紙消失、電視沒有令電台消失、網絡發達也沒有令電視消失。手提裝置或者令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時間不用再寫字,或者大家寫字的機會都少了,但不會完全不用寫字。書中亦舉例指網絡時代令人懷念手寫字的溫度,於是「寫信佬」明明早就因為教育普及而消失了,現在書法家幫人寫請帖反而成為生意。

更重要的是,作者認為手寫字根本不是甚麼「文明象徵」。人類本來就是用口語溝通,後來才以文字為載體保存下來。而新興的錄音錄像和網絡多媒體,都只是更新的載體而已,真正「沒有誰更高尚」。當書本出現時,哲人說靠書本代替記憶是墮落。到印刷術出現後,也有人認為大量印刷令人們不再珍惜書本。電台電視普及,上一代的學者又認為人們顧著看電視不讀書會變得膚淺。現在人們擔心網絡多媒體令人不寫字,只不過是最新一輪對新技術的擔心而已。事實是手寫字只不過是人類發明的工具「之一」,只要思想能夠傳播和保存,是否人人都會「用手寫字」,並非核心問題。

話雖如此,作為手寫時代長大的人,我們還是會對手寫字有一種「溫情和敬意」。

編者還提到本書設計採用「文強手寫體」配合內容。可惜電子書無法反映這點(因為供應商沒有這字體的版權),只能用閱讀器預設字體閱讀。只能提供文本內容,難以如實反映某些紙本書設計的巧思,這似乎也是電子書的一個缺憾。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5aqwLQ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4圖示「西元前一世紀的朱彌哈克莎草紙(Jumilhac Papyrus):以草寫象形文字寫成的神話地理學條約。」

論文﹖

#130圖示「早期的肖爾斯格里登打字機。」

根本是以衣車改裝的。

#165推薦序﹕「皮紙」應為「羊皮紙」。

#172 為何推薦者姓名中,姓用的字體跟名的字體不同﹖
(可能是因為編者序提及本書設計採用「文強手寫體」,但電子書無法顯示。)

#198「常常傳簡訊的人會不會變得缺乏文化修養?或者,推特(Twitter)是否終結了複雜而長篇的寫作?」

某程度上是,推特並不鼓勵長篇大論(乾脆就不讓你寫超過140字,用英文能說的話更少),其實就連面書也一樣。

#202「允許我在創作時更動或精煉構想」

這有點「兒子生性」了,因為在下第一次讀時在困惑說電腦寫作可以讓人「更 / 動或精煉 / 構想」是甚麼意思﹖再看才發現原來是「更動 / 或 / 精煉 / 構想」。

#221第一章「你手上的油脂不會傷害泥板,它們也不會破掉──畢竟都已經保存這麼久了!」

硬泥板跌落地不會爛嗎﹖

#226「就存續比例而言,甚至比印刷機發明後的書寫文獻還高。要是當時希臘人也把字寫在陶土上,亞歷山大圖書館(Library of Alexandria)便能挺過祝融之災」

但應該不會所有泥板都燒結吧﹖以前看《槍炮.病菌與鋼鐵》時,就是說泥板本來是可以隨時抹掉再寫,現存的泥板是因為火災或故意燒結了而保存下來。

#237「楔形記號之所以變得更加抽象,是因為當蘇美人的社會愈趨複雜,這樣做能讓這套文字體系變得更有效率。文字書寫源於對精確記錄的需求,而非許多人預想或期待的表現自我、創造藝術或祈禱。」

這顯然不適用於甲骨文,甲骨文內容都是占卜紀錄。

#327第二章註10「事實上可能有人會納悶,今日文字簡訊充滿創意的發展是否正在創造類似的現象:至少有些大人同樣難以解碼青少年經常用來溝通、不斷推陳出新的縮寫和表情符號。」

但這只是代溝,影響代際溝通,不同階級的青少年都用同一套符號。埃及象形文字卻是階級問題。

#291「男童只會在寫到重要字詞或標題時使用紅墨,就像幾世紀後的基督教徒〔想想「紅字日」(red-letter day)的由來〕。」

香港人就把公眾假期稱為「紅日」(即紅色的日子)。

#307「精通象形文字所需的教育,近似於今日學習古典中文或日文所需的教育,甚至更為嚴格。」

這說法有點錯誤,似乎作者不熟悉東亞教育。雖然不少學生會怕難卻步,文言文在大中華地區(或者古典日文在日本)都是普及教育課程的一部分,並不如古埃及只限於特權階級。

就算在古代教育未普及時,中日兩國都容許任何人學習書寫,只要他們付得起學費的話。不少宗族為了鼓勵族人考取功名、加入官場、壯大本族勢力,還會延聘塾師開辦書室,讓有潛質但清貧的族人子弟亦可進學。所以中國古代雖然識字率不高,但學習文字不是階級特權。

#319「埃及抄寫員備受尊崇:王子與高官們會託人製作抄寫員盤腿而坐、膝上放置書寫板和墨盤的紀念雕像;他們本身雖然不是抄寫員,卻渴望藉此擁有其一部分的地位。抄寫員甚至還享有免稅特權。」

這有點像中國的舉人。(秀才也可以免徭役,但需要定期考試及格才可以維持資格。舉人資格則是一經考取,只要沒因為觸犯官非被黜革的話,終身有效。)

#532第四章「幾個世紀以來,書本都會一再被運回修道院,讓另一組僧侶進行複寫。」

修道院不乾脆抄一套收藏﹖

#650第五章「這些具地方色彩、富表現力的書寫體為手抄本增添了多樣性,但也使那些沒受過特定手寫體訓練的人更難閱讀某些書籍。雖然所有的書本都是以拉丁文寫成,許多人卻無法閱讀不同地區的書寫體。人們即使說著同樣的語言,卻因為文字的寫法大相逕庭而無法相互理解。」

比中國的戰國時代更戰國。(戰國時代是不同語言)

#762第六章「伊拉斯謨斯也為此感到遺憾:「在過去的時代,學校的學生必須親手大量書寫,男孩們振筆疾書,但並不容易,因為他們得不斷尋找符號和縮寫來節省時間……現今的印刷技術導致有些學者已經不再寫下任何東西!」」

莫說是文藝復興時期,恐怕到電子裝置泛濫的今天,也不至於有學者可以完全不手寫任何東西吧﹖(IT人還比較有可能)

#788「到了十八世紀,書寫體已不再代表一個人對神的奉獻,或與教宗關係親近;反之,書寫體顯現出一個人的財富、職業和教養程度。」

中土亦然。

#819「愈有教養、愈傑出顯赫,你的字就該寫得愈差。托瑪斯.德昆西談到十八世紀的法國貴族時,說他們「熱切渴望養成一手醜字……彷彿像是種公開聲明,蔑視更卑微的人們往往賴以維生的技藝。」」

那麼在下應該是最顯赫的人了。似乎洋人沒有中國人喜歡請顯貴人物提字的習慣。(以致連香港的區議員也有不少會幫街坊寫揮春,習得一手好字絕對有優勢……)

「例如,印刷書最終不再附上參照線,而我們也改為使用「雲端」,取代資料夾。」

其實也不然,雲端檔案越來越多,搜尋也不容易。尤其如果共用檔案的話,全部混在一起只會更混亂,分了資料夾可以方便管理。
所以我們剛在教學生為雲端檔案開資料夾分類儲存。

#899第七章「俄亥俄州的湖上傑尼瓦(Geneva-on-the-Lake)」一般都會譯成日內瓦吧。

#1055第八章「馬克(吐溫)返家後,開始「把玩那台新玩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複謄打〈那男孩站在燃燒的甲板上〉(The Boy Stood on the Burning Deck)這首詩,直到我能以一分鐘十二個字的速度打出那個男孩的冒險故事。」」

但除非是文思如泉湧的少數天才,一般人寫作用來構思的時間會比打字多吧﹖打字員因為不用自己想內容,只是把已有內容(可能是別人的話、或者某份手寫文件)變成打字文件,才需要追求高速。

#1193第九章「一名十七世紀的義大利醫師卡米洛.巴勒迪(Camillo Baldi)是最早幾位論稱字跡和個性有關的人物之一。他發展出一項理論,還寫了本解釋其方法的小手冊。「如果字跡快速、勻稱、端正,且似乎是以愉悅的心情寫下的,那就代表可能是一個無知、無用的人所寫,因為聰穎精明的人極少字跡工整。」」

#除左多謝之外唔知講咩好

#1221「他在一八六○年出版了《論教會復興》(On the Renewal of the Church)一書,隨即被天主教會列入禁書目錄。他被迫公開收回那本著作」

留意1860年還有這回事。

「雖然教會試圖肉搜作者身分但未果。」

即是「調查」囉,幹嘛這裡要用網絡潮語﹖

#1416第十章「分析羅琳寫作風格的作法稱為風格學(stylometrics),乍看之下似乎比分析書寫工具和筆畫角度「更不科學」,就像它的名稱般,有些含糊、軟性。但由於著重實際想法表達,而非精細動作技能,風格學是一種關注寫作的想法與表達,即前後文脈絡的方法。哪些字詞常被重複使用?作家的「聲線」為何?她的慣用句法有哪些?她是否過度依賴分號?

那麼鄺俊宇的文章一定很易認。(笑)
(註﹕鄺俊文章出名多逗號,被網民引為笑談)

#1491第十一章「比起那些忙於將書架更換為電腦的圖書館,這些增加手稿收藏的圖書館,可能反而替未來做了更好的準備,因為他們的藏品是獨一無二的。」

其實兩者目的不同。例如在大學圖書館,把一般書架換為電腦,是因為以電子書取代借閱部的一般書籍﹔手稿或善本是特藏,本來就是分開管理。所以兩者(減少一般書籍轉電腦和增加手稿特藏)並無矛盾,可同時進行。

「珍本通常只會靜靜地展開停在某頁,但最佳的數位顯示能讓你虛擬地翻閱它。」

所以博物館也增設平板電腦展示古籍或展品選集內容。

#1504「不過,隨著人們愈來愈常在網路上傳給愛人字跡潦草的便條,對手寫字的懷舊風潮正日益滋長」

有這回事﹖

#1583第十二章「書法家接受的是傳統西方書寫體訓練,如大寫體或銅版體。文字書寫員則會創造新的字體。」

但如果不認識傳統字體也會很難創作新字體﹖

#1628第十三章「因為手寫能力不佳的學生,考試和報告成績都會比較差。……比起字跡較難辨讀的報告,教師會給字跡工整的報告較高的分數,他稱之為「字跡效應」:「教師會根據整體的易讀性,來構成對內文文學價值的正反評價。」他發現,「老師為多份相同內容、但字跡易讀性不一的報告評分時,工整的版本會比潦草的版本得到更高的分數。」而另一項美國大學理事會的研究報告指出,選擇草寫體而非書寫體的人,也能得到較高的成績。」

雖然在下是受害者之一,但現在批改學生作品也令我有另一想法。除了傳統認為字體潦草的人不認真做功課之外,我想另一部分是因為難讀的字比較耗費大腦認知資源去辨認,可能因此會被誤認為內容難以理解(那是文學價值)。

不過如果是這樣的話,最後一句就很難理解。雖然中學也會教英文草書,但我看草書比正楷難寫又難讀得多了。我情願學生用正楷交功課,就算寫得潦草也至少讀得到(草書再潦草就會讀不出寫了甚麼)。

#1657結語「然而,簽名被視為身分的法律證明的歷史十分短暫。在大部分的西方歷史,只要能夠留下自己的記號──一個十字、一個X字或一只指紋──便已足夠,而自二○○○年電子簽章法通過後,在絕大多數的官僚行政程序中,以數位方式點擊「我同意」便已等同簽名。」

而日本人現在仍然用圖章。

#1674-1683「我們其實正處在一個寫作的黃金時代:比起十或二十年前的人們,大部分的美國人每天都多寫了數百甚至數千個字。我們將許多談話與電話交談替換為簡訊、電子郵件和社群媒體。」

作者似乎沒想到IG和抖音的流行﹖使用這些視像為主的社交媒體根本連字也可以不用打幾個。

星期六, 3月 12, 2022

香港保衛戰紀


Watershed Hong Kong《香港保衛戰紀—18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香港﹕蜂鳥,2021

正如前面介紹《教科書不會教的36個香港歷史人物》,近來多了這類從非民族主義、非官方角度出發,介紹香港歷史小故事的書。香港少有「兵荒馬亂」的香港保衛戰,自然也有很多被遺忘的小故事值得一提。

本書跟隨作者小組專頁「勳章說故事」的經緯,借官方頒發勳章紀錄,講述這些人物背後的故事。書中分「九龍失守」、「港島激戰」、「淪陷考驗」、「重建香港」四章節,介紹十八段相關人物的經歷。緊隨十八故事之後,附有「故事札記」一章,介紹一些「非人物」的故事,包括英國勳章體系、義勇軍座右銘、米杜息士團與義勇軍之緣、重光郵票、英皇名銜、王冠標誌、大會堂紀念花園等。

如果看倌本來就對香港保衛戰有興趣,對其大名鼎鼎者,例如奧士本羅遜賴廉士、甚至義犬甘德之類,應該早就不陌生。乃至幾年前網絡傳頌的鄔勵德,亦經歷戰俘生涯。本書除了這些「名人」外,亦介紹了不少較少人認識者,不分印巴裔人、英國人、澳洲人、加拿大人、華人、歐亞混血兒,無論是正規軍或義勇軍的步兵炮兵、傳令兵、後勤軍官、海軍、軍醫、文官等等,都齊心為香港犧牲奉獻。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來後來成為加拿大總督的伍冰枝,原來乃父伍英才就是義勇軍的傳令兵。

正如前述,與星馬一役印兵被視為「靠不住」大異,香港守軍軍官對印兵和華兵都評價甚高。經過這一段共同鏖戰的考驗,亦促成戰後改變殖民地種族主義歧視政策的契機。

(前面稱「十八段故事」而非「十八人故事」,除了因為有軍犬,亦因為海軍官兵集體佔一段。所以實際上是十六人+海軍一段+軍犬一段。)

作者序云﹕

「賴廉士提及當年有人批評『香港並無英勇抵抗下落入日軍手中』不符事實。既對守軍不公,亦窒礙年輕一代培養公民意識。香港這個地方值得大家為之奮鬥,散播謠言是寧願看見香港失敗的人之所為。」(p.18-19)

可見散播「香港守軍沒怎樣抵抗就投降」這種服務民族主義和黨派私利的謠言,並非始於今日。無論他們是否「寧願看見香港失敗」,這些人眼中都只有民族光榮或黨派成敗掛帥,偏偏恰好可以將香港推向失敗,必須提防。

真正愛香港的人無論背景,他都會說﹕「香港這個地方值得大家為之奮鬥」,絕不會散播失敗主義。其平凡者,為此地之成敗憂戚與共,在淪陷的無盡黑暗中仍堅信小城終會重光。其大勇者,甚至無懼獻出自己身家性命去保護這個地方。典型在夙昔,值得我們紀念。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5quwI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4 「香港守軍彈盡糧絕

我想這個套語不太準確,因為香港守軍打到最後應該還不至於沒飯吃。投降時機也是為了在指揮系統被日軍打到完全崩潰之前下達投降指示,免得守軍再被日軍殺戮。所以稱「彈盡援絕」較妥,因為英國的確無法再為香港提供增援了。

p.144 「12月30日,日軍迫使戰俘在九龍遊行,徒步前往深水埗戰俘營。戰俘雖然一路飽受親日分子侮辱,但韓美洵很記得有不少華人遞出一桶桶清水,讓戰俘解渴。」

可見當時香港華人並無因為「英軍無多大抵抗就投降」而對英軍反感,因為他們知道這並非事實。這一點與馬來亞戰役英軍表現不濟而令星馬人民萌生獨立之念,差異甚遠。

p.204「猶使吾人獲交而引以自傲

應為「引以自豪」,動輒把proud譯為「驕傲」是北方的不良習慣。Proud在英文不一定是貶義,但中文驕傲本來是貶義,只有北方會當成正面用。

p.205 「後來,由於有市民投訴只有一英呎水深的水道『濺濕腳部』,水道被迫填平為花槽,改由水池圍繞神龕,由上而下引水淌流過鑲字背後。」

其實有必要理會這種無謂人嗎﹖

p.216 「頭苦幹」應為「埋頭苦幹」。

p.223 「戰後首任天文台台長希活(Graham Heywood)﹕『也許,我們不幸生於亂世。但也許,我們這一代人有絕佳的機會塑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Perhaps, we were unlucky to be born into this era of upheaval; perhaps though, our generation would have outstanding opportunities of shaping a better world.)』。」

星期六, 3月 05, 2022

極簡三國史

這當然不是指三國時代的歷史。


関真興《極簡德國史》,陳聖怡譯,新北﹕楓樹林,2020
関真興《極簡美國史》,劉姍珊譯,新北﹕楓樹林,2021
小林照夫《極簡英國史》,甘為治譯,新北﹕楓樹林,2021

本來打算買回學校的(這類「極簡」甚麼的正合學生),但未買就自己先買電子書讀。最後竟然未買到實體書就已經全部讀完,直到一月的校內書展才見到其中兩本,於是還有一本未買到。
(最近還出了《極簡俄羅斯史》,算十分及時。)

這三本書某程度上算是達到目的,內容足夠簡單、易入口,讀完可以大致掌握該國的歷史脈絡和重要事件,當然也比初中讀世史詳細得多。只是「極簡」的東西通常都會過分簡化,有些部分對要求較高的讀者就會覺得說不清楚(當然如果要求高,大可找本厚的來讀,而不應滿足於這類簡史)。另外有些是作者或譯者犯下的小錯誤(見筆記),雖然對整體理解影響不大,但還是修正一下比較好。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hikzCOhttp://moo.im/a/256tNWhttp://moo.im/a/57luyThttp://moo.im/a/9goxyD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極簡德國史》

#435第一章「皇帝為了壓制領邦諸侯龐大的權力,而賜予各個城市自治敕許」應為「制衡」。

#748第二章「來自符騰堡公國司徒加特的黑格爾(Georg Hegel),創立了後來稱為「德國唯心主義」的新興哲學思想。日後的德國,還有馬克思(Karl Marx)繼承黑格爾的思想,奠定了社會主義的理論(力求實現窮苦勞工皆能快樂生活的社會)。」

唯物主義繼承唯心主義﹖
當然之後標榜馬克思的共產黨有時也頗唯心的,而這裡重點其實不是唯心唯物而是辯證法

#904第三章「破崙」應為「拿破崙」。

#1014「與德意志國境相連、隸屬丹麥的南部,有一個地方叫作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Schleswig-Holstein)。這裡的居民結構為八十五萬德國人、十五萬丹麥人。俾斯麥主張這片地區屬於德意志,便在奧地利的協助之下與丹麥開戰。」

又是養狼狗咬心口,秦國幫晉國打鄭國之舉。

#1031「一八七○年,法國對於瑞士的王位繼承問題表示抗議」應為「西班牙」。(瑞士何來有王﹖)

#1143第四章「改與英國修好,目的是蠶食當時在全世界坐擁廣大殖民地的大英帝國市場

有這可能﹖

#1222「當時德國全然處於封閉的局勢,對外無法脫離協約國包圍,對內保守勢力和勞工對峙,導致改革始終原地踏步。全體國民都渴望有個契機打破目前的僵局。」

於是搏一鋪,正如二戰日本。

「德國早已準備好與東邊的俄羅斯和西邊的法國同時作戰,由於俄軍集結速度相對緩慢,於是威廉二世便根據這項預測制定戰略,決定即使在東邊犧牲一些兵卒,也要先掌控西邊的戰況。」

應是施里芬小毛奇吧﹖

#1236「德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也發生戰事,迫使德國必須派兵在世界各地作戰。」

派不到吧﹖海面不是被封鎖了嗎﹖

「德島縣的板東俘虜收容所,依據所長松江豐壽的作風,小心翼翼地對待德國戰俘。當地人還教這些戰俘如何栽種蔬菜,深入交流。幾年後,這些德國人回國後轉述在收容所的種種經歷,使得德國與德島縣的交流依然延續至今。」

#大家都是德不要分那麼細

#1249「同年,俄羅斯發生兩次革命,羅曼諾夫王朝瓦解,戰況稍微對德國有利了些。」

就是他們放列寧回去嘛,最後還令俄國變成蘇聯,佔領東德幾十年。

#1334「上西利西亞(Oberschlesien)和東普魯士(Ostpreußen),由居民投票決定歸屬哪一國;但澤(Danzig)成為自由市,波蘭擁有該地港口的使用權。堪稱德國人心靈故鄉的東普魯士,從此再也不是德國的領土了。」

其實東普魯士在一戰後仍是德國領土,只是波蘭走廊把它和德國其他領土分隔開來。

#1393第五章「德國的憲法(威瑪憲法)在當時的世界是最民主的憲法」

徒法不能以自行。

#1479「納粹主張國家高於一切的國家主義,屬於右翼政黨,但是黨名卻包含了社會主義一詞

正如自認社會主義的左翼政黨也不乏國家政權高於一切的,極權無論左右最後都會一樣,不用分那麼細。

#1939第六章「舊東德國民因為遲遲未能的消除而持續積累不滿」

消除甚麼﹖

---

《極簡英國史》

#290前言「認識其民族興」,是「興衰」,英國未亡啦。

#306序章「大不列顛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應為「及」。「暨」有同一之意,例如「港協暨奧委會」就是指「體育協會」和「奧林匹克委員會」其實都是同一個會的意思(用「及」的話就變成有兩個會)﹔而「大不列顛」和「北愛爾蘭」是兩個不同的地方,所以應用「及」而非「暨」。

#344第一章「發現東漢皇帝作為回禮所授予的金印」

其實不只是回禮,也是信物。

#366「羅馬人的離開削弱了大不列顛島的防衛力量,皮克特人便越過哈德良長城進逼南部。」

其實只是「不列顛尼亞」罷了(因為皮克特人也是在同一島上)。

#407第二章「西元六世紀末,基督教正式傳入大不列顛島。其實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便已經在此活動,但由於羅馬人放棄不列顛尼亞,離開了大不列顛島,傳教活動也隨之中斷。因此教宗在五九六年派遣了傳教士,向盎格魯-薩克遜人進行傳教活動。」

由409年羅馬撤出,到596年已有187年。

#426「當時的大不列顛島並沒有預想到會有來自海上的敵人,即便是聚集了財富的修道院,警備也是相當鬆散。」

應該是因為教徒本身很尊敬教會,根本沒想到會有人搶劫修道院﹖

#464「在內政方面,埃塞爾斯坦擴充了阿佛烈建立的「夏」制,並在夏之下設置「郡」、「十人組」,將行政區劃分得更細。」

不知道原文,但中文一般就會把「夏」(shire)譯成「郡」,所以沒可能下面的分區又叫郡。

#627第三章「威廉一世製作了全世界第一本土地登記簿冊」

這有點難以置信,如果說「西方世界第一本」還算了。因為魚鱗圖冊的出現雖然較遲,但中國更早已行均田制,沒土地登記冊應該做不到。甚至先秦的井田制,就算井田本身如黃仁宇所言只是一種形象(實際的田不可能都是方形),至少也會有哪塊田屬於哪一家的紀錄。

#644「葛羅斯特伯爵」香港叫「告羅士打」。

#686「在英格蘭與歐陸都擁有領的貴族」應為「領地」。

#721「萊斯特伯爵」香港叫「李斯特」。

#758「過去的貴族身分原本只有「伯爵」及「諸侯」這種曖昧的區分」

此處稱「諸侯」其實是指後來的男爵(英國貴族制度中公、侯、子爵都是後來才出現),所以稱「諸侯」其實文字上很易誤會。如果要跟後來的男爵區分,似乎稱「諸男」或「諸爵」較好。

#946第四章「薩默塞特公爵」香港譯「森麻實」、新加坡譯「索美塞」。

#975「沒有逃亡,但也不願接受天主教信仰、堅信新教的人則遭判異端罪並處以火刑等,受到嚴重迫害,人數多達三百人。由於實行如此專斷嚴苛的天主教政策,瑪麗一世因而被稱作「血腥瑪麗」。」

六四屠殺恐怕也不只。

#1043「所謂的重商主義,是指在經濟的三大要素──「製造」、「運輸」、「消費」中,把重點放在「運輸」上,將國家的資金及人才投入到物流以累積財富。

重商主義應該最重視的是貿易順差﹖

#1130「從此之後一直到現在,英國國王都不被允許進入西敏宮內的下議院議場。」

應該不是「不被允許」(包括西敏宮內的全部宮殿都屬於國王,誰可以拒絕他進入自己的宮殿﹖),而是「不會進入」免得被視為「王室干預下院辯論」。

#1139「新政府雖然號稱共和制,但實際上是由克倫威爾進行獨裁統治。他打壓獨立派以外的敵對派系,有時甚至動用武力。」

所以英國人早就知道「國王之有無」與「民主之有無」無關。

#1674第七章「一九三六年即位的愛德華八世愛上了已婚的美國籍女性華麗絲.辛普森,這在英國當時的上流社會是不被允許的事。」

應該只是皇位繼承人不允許吧。

「外界便以「愛美人不愛江山」這句話形容這場騷動。」

一般都是叫「不愛江山愛美人」啦,那是襲用現成詩句,不宜倒裝。

#1757第八章「這種經濟不景氣的現象被稱為「英國病」,原因出在老舊的工業設備及經營體制沒有與時俱進,西德及日本的成長使得曼徹斯特等工業地帶的製造業衰退;政府提供了周全的社會保障制度,導致社會失去競爭意識等,說法不一而足。」

市場原教旨喜歡這樣說,但其實這解釋不到,為何社會保障更全面的德國和北歐就沒出現同樣問題。

#1779「英國原本就一直有來自印度、肯亞等大英國協成員國的移民,由於歐盟成員國的民眾可自由往來於各國,因此在歐盟成立後,英國也增加了許多從東歐、中東經其他歐盟成員國而來的移民。」

其實在歐盟未讓人口自由流動前,英國早就已經收窄了由前殖民地來的移民法規。

#1789「另外,英格蘭與威爾斯則在二○一六年舉行了「脫歐(退出歐盟)」公投,獲得過半數民意支持。」

不只是英格蘭和威爾斯,是全英國公投啦。

---

《極簡美國史》

#379第一章﹕圖中十三殖民地的維吉尼亞,其實範圍應該包括西維吉尼亞(西維吉尼亞州要到南北戰爭時才分裂出來)甚至肯得基州。(何況當時的十三殖民地邊界與今日不同,直接透用現今的州界會造成誤導。)

#392「英國士兵向在波頓群聚抗議英國駐軍的民眾開火」應為波士頓。

#403, #628「費拉德爾菲亞」其實你不寫費城反而讓人看不明白啦。

#480第二章「「殖民地」因此成為擁有自治權的「州」」應為「主權」。

#492「鑄造貨幣及統一價值最少必須要由九個州共同決定」應為「通貨」。

#562「愛倫.坡在27歲時與姑媽的女兒結婚」

即姑表,在中國傳統應該是不能結婚吧﹖

#628第三章「對傑佛遜來說,最大的考驗是位於密西西比河西邊的西班牙領地──路易斯安那的主權歸屬。在爆發英法北美戰爭之前,從加拿大到路易斯安那為止的廣袤領土都屬於法國的殖民地。戰爭結束後,加拿大割讓給英國,路易斯安那則以密西西比河為界,東給英國,西歸西班牙。若路易斯安那成為法國的領地,那對與法國關係惡化的美國而言,無疑是一大威脅。」

路易斯安那一開始說是西班牙的,然後又法國,跟著又歸西班牙,然後又法國。這段話史實上應該1沒錯,但文氣很不連貫(至少沒解釋清楚主權轉變的原因),令人很難讀得明白。

#655「美國商船一面假裝中立,一面讓從英國、法國在西印度群島的殖民地運出的物資暫時在自家港口上岸,之後再趁機將物資裝運至法國和英國。英、法兩國不認為這是中立國該有的行為,宣布追捕美國商船。」

兩家茶禮從來都不易食,香港呢﹖

#665「印地安人在獨立戰爭時站在殖民地那邊,不過一八一二年戰爭時卻與英國結盟攻打美國。」

因為發現原來英國人對待他們比美國人溫和得多。

#689「歐洲不要干涉美國」應為美洲。

#714「傑克遜開創了執政黨可以自行任命輔佐政治家的官員,且由參與競選活動的工作人員來擔任這些職位的「分贓制度」,藉此結束了名門望族壟斷官場的體制。」

是否推翻世襲只能靠朋黨作為階段性措施﹖(不過美國不少地方到今天還是這樣)

#727「墨西哥政府依照國家戰略,在德克薩斯進行開拓並招募移民。大量美國人接受招募,募集的人數於一八三○年達到兩萬人以上。墨西哥急忙禁止美國人移居到德克薩斯,但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一八三六年,移民至此的人宣布德克薩斯共和國獨立。」

又是養狼狗咬心口,看來要怕移民的不應是美國而應該是墨西哥﹖

#763「整體來看,移民大多都在西、南部以農為業。相對地,因為鮮少有人移居到北部,造成這個地區的製造業停滯不前。由於這樣的背景,北部人普遍認為要引進機械技術,而不是依賴人力。」

波士頓紐約這類大城市不夠北﹖

#935第四章「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應為「日」。

#1002「利用像輸送帶般的流作業來組裝零件」應為「流水作業」。

#1041第五章「以接任詹森職位,當選第十八任總統的尤利西斯.格蘭特為首所組成的美國政府持續採取曖昧不明的態度,在制止經濟自由發展的同時,也不打算嚴格取締。」

取締甚麼﹖

#1107「第二十五任威廉.麥金萊決定向西班牙開戰」應為「第二十五任總統」。

#1118「威廉.塔虎脫,不可能單用軍事力量壓制各國」應為「認為」。

#1184「在美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九一七年,俄羅斯帝國爆發二次革命。」應是指二月革命。雖然維基百科指亦稱第二次俄羅斯革命,但中文「二次革命」通常是專指推翻袁世凱的那次。

#1253第六章「軍縮會議」為日文,中文稱「裁軍」。

#1323「由於蘇聯在五年計劃中重點發展重工業和農業,國力大幅提升。隨著其他國家的衰退,蘇聯成為美國名符其實的競爭對手。」

還在二戰前,哪有那麼快﹖

#1350「隔年一月,羅斯福就言論和宗教自由、免於匱乏和恐懼發表演說,向美國人民解釋為什麼要參與戰爭。」

當時其實還沒有參戰,只是援助英國。

「珍珠港事件正式為美國的第二次戰爭,也就是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

應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豈只打了兩次戰爭﹖

#1357「第十三任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

其實Fillmore無論譯成「菲摩」或者「菲爾摩」都會簡潔得多啦。

#1476第七章「接著在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鎊的信用低到無法作為貨幣使用。」

應該沒那麼誇張(英國人還在用英鎊),只是無法作為國際貨幣使用罷。

#1564「至此,憲法裡寫的自由和平等,終於清楚載明於法律上」

應是《獨立宣言》,如果憲法有寫就不需要再通過民權法案了,最高法院直接執行就成。

#1564「以越南北部的河內作為都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應為「首都」。
「一口氣占領了美國在北越首都西貢的大使館」很明顯是「南越」之誤。

#1585「蘇連」的「連」是日文(ソ連),中文為蘇聯。

#1596「簽屬」應為「簽署」,#1654「部屬」應為「部署」,同音字。

#1637「基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美國和沙烏地阿拉伯也有著深厚的良好關係。」

也不只因為這樣,還有石油的考慮吧。

#1654「從上到下大致為上將、中將、少將、准將、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及新兵。」

美軍單是高於上士的士官長就分很多級了。

#1692第八章「以美國為中心的自願聯盟和阿富汗軍事政治聯盟組織「北方聯盟」,對當時統治阿富汗九成領土的反政府組織「塔利班」和恐怖組織「蓋達組織」進行猛烈的攻擊。」

當時塔利班早就組織了政府。(有哪個組織控制了全國九成領土還只是「反政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