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philosophy」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philosophy」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5月 31, 2025

談尊重

今年訓導組搞搞新意思,早會讓組外同事輪流做德育短講。

在下收到的題目是「尊重」,一見到題目其實嚇了一跳。

不是因為不找我談育嬰。(爛)

也不是因為方某向來沒大沒小,不見得懂尊重。(這個就算是事實也不能對學生說 XD)

是因為太難說清楚「甚麼是尊重」了。

學生聽到可能覺得很奇怪。整天都有老師投訴他們不尊重老師、不尊重課堂的啦。涉及哪些具體表現大家都知道(不就是上課沒聽書、都在聊天、功課又沒做好交齊之類囉……),把這些事情反過來做(上課安靜好好聽書、用心做好交齊功課)不就是尊重囉。怎可能說不清﹖

因為我問的是「甚麼是尊重」。
有沒有聽書做功課這些,只是尊重的「表現」方式。而表現方式無法窮舉,各位人生流流長,日後總會離開學校到其他環境,難道我要逐件事告訴你﹕怎樣是尊重、怎樣是不尊重﹖

我們心裡應該有一把尺,去到不同環境,自然能自己衡量甚麼是尊重。

---

那麼「尊重」的定義是甚麼﹖
在圖書館就最方便,因為身邊就有一堆詞典。就拿來看看。

首選是《辭源》,四部頭的大書,夠方便。當年問老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項是甚麼」,結果老師反過來叫我自己查,就是靠《辭源》。
《辭源》(香港﹕商務,1984)沒有「尊重」,「尊」字的解釋是「敬重、推崇」。

好像沒甚麼意思﹖不過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尊」字的寫法,原來是雙手捧著一隻酒杯。「寸」字就是手、上面的「酋」就是酒杯﹕

(註﹕在正式短講時我把「酋」說錯了「奠」)

顯然古人也覺得尊重很抽樣很難定義、沒法直接畫出來,所以才拿敬酒這個動作代表「尊重」。
中國古人特別注重飲飲食食(在下沒對學生說的是﹕其實今日亦然),宴會中都要禮讓長輩或客人先行,於是就要做「敬酒」的動作。

---

再試試查其他﹖

《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2)對「尊」的解釋是「貴也、敬也、崇重也」,「尊重」的解釋是「尊之、重之也」。(多謝晒)

《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1984)對「尊重」的解釋是「敬重或看重」。

相信學生聽完「尊重﹕尊之重之也」這種解釋,必定能體會網絡潮句「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意思。

---

那麼即是沒解嗎﹖

我們以往讀中文科,其實已經有很多有意義的輸入。有篇文章我們會考時代讀過,不知道現在學生還要不要讀。可是剛剛跟中文科(別問我為何偏偏跟中文科而非其他科)去友校參觀交流時,發現他們高中也有教,所以敝校可能也有。

這篇就是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
《敬業與樂業》並不難讀,本身是白話文,而且是演講稿並不長,很快就讀完。

我想起的是裡面引用朱子那句話﹕「主一無適便是敬」,即是專心一致就是「敬」的意思。

學生一聽到大概就會想﹕方老師你這樣去考口試一定「肥佬」(不及格)啦﹗人家問「尊重」你卻答個「敬」字,無「尊」又無「重」,擺明不對題。

也不盡然,需知道「尊重」和「尊敬」經常混用,都是當成同義詞,所以解到「尊敬」也算是解到「尊重」啦。

如果我們用「專心一致」解釋「尊重」,似乎又解得通了。

為何上課聊天不聽書是不尊重課堂﹖因為你沒專心上課。

沒做好功課是不尊重老師,因為你沒專心做功課。

跟父母親友一起,卻只顧自己玩手機,沒理會他們。你就是沒專心面對他們,所以是不尊重。

如果你拍拖,明明答應了跟這個人一起,卻背著人家一腳踏兩船。不專一,所以是不尊重另一半囉。

---

於是「專心就是尊重」,是否就解釋了「尊重是甚麼」呢﹖

似乎不令人滿意,畢竟想起我們還是可以很專心地不尊重某個人或場合。「專心就是尊重」似乎不能窮盡所有環境。

可是,我們至少可以說﹕如果我們尊重,必然會專心。如果不專心,必然不尊重。
(用術語說,即是專心是尊重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

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把尺去衡量自己的行為。

星期二, 5月 06, 2025

人命何價


Howard Steven Friedman《人命如何定價》(Ultimate Price: The Value We Place on Life),洪慧芳譯,台北﹕臉譜,2021

兩年前就讀完,卻一直拖到現在(皆因看書快過寫書介)。直到發現電子書平台版權即將到期不再發售,才匆匆寫下筆記,順道推介。
跟不少台版翻譯書有時喜歡故弄玄虛不同,本書書名十分直白,就是討論「人命定價」的問題。

曾在講邏輯的書中讀到個笑話﹕俗語說錢財如糞土,朋友值千金。作者說既然千金也是錢財,其實邏輯上即是「朋友亦如糞土」囉。(頂多是很多糞﹖)
(又,似乎更多會寫作「仁義值千金」,但不會影響笑點。)
同樣矛盾地,我們總會說人命無價,又說人命寶貴。先不論世上有些人性命賤如泥的悲慘現實,寶貴的東西又怎會無價﹖

無論你想不想,「生命有價」不只是歌名,而是現實。我們的生命早就被各路人馬(商人、政府官僚、學者等)貼上銀碼。只是我們通常沒察覺,直到我們不幸地要把生命值換成錢的時候。

最簡單的,你買醫療/人壽保險或者索償的時候,就是把生命和健康換成錢。你出意外致傷殘要打民事官司向肇事者索償時,法庭要計算你值多少錢。甚至商家設計商品時願意花多少成本提升安全減少風險,也是看法庭願意把你的生命和健康看得有多貴。

甚至只要國家領導人不是瘋的話(顯然瘋的那些,另當別論),要不要開戰攻打別人,也是一場利益和成本的計算。人命在其中也只是「成本」之一。(所以人命越賤的國家越易開戰,人命越貴重的國家開戰通常較慎重。至於美國為何不時開戰,原因之一是她通常以國內「不那麼值錢」的弱勢群體當兵。)

本書篇幅並不長,作者帶大家簡單回顧我們的生命如何在不同方面被貼上銀碼,而這個過程又有多少不公出現。在未遇上不幸之前,我們通常沒想過這些問題。
作者也明言沒有簡單答案,但了解人命定價方面的不公,將是我們糾正不公的開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jmpvFI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3 第一章「社會的價值觀反映在定價方法上,也反映在價格上。……⑴人命通常是有價碼的;⑵這些價碼對我們的生活有重大的影響;⑶這些價碼往往不透明,也不公平;⑷這種不公平非常重要,因為價值遭到低估的生命無法獲得足夠的保護,因此面臨更大的風險。」

所以你說得天花龍鳳,如梁啟超說「挑糞和當大總統一樣重要」都沒用,價格反映了大家真正重視的東西。(在下對《成功的反思》建議的看法亦如是。)

#55 「這些價碼參雜了性別、種族、國家、文化的偏見,往往使年輕人的命比老年人貴重,使富人的命比窮人貴重,使白人的命比黑人貴重,使美國人的命比外國人貴重,使親人的命比陌生人貴重。」

我倒思疑「年輕人的命比老年人貴重」這一點在中國是否一樣。

#130 第二章「美國軍隊迅速前往阿富汗……看著他們遠在地球的另一端閃避自殺式轟炸機

相信是 suicide bomber (自殺式炸彈客)的誤譯,恐怖份子何來有轟炸機。

#237-277 「對那些選擇把更多時間花在家庭上、而不是拿來賺取收入的人來說,九一一賠償公式賦予他們的生命價值少了很多。此外,這個公式也懲罰了那些工作對社會比較有利、但薪酬較少的人。」

唯GDP論者有同樣的盲點,結果照顧家庭和社區的人(後者如清潔工和救護員),受重視程度遠比只會炒賣的投資銀行家低。

#277 「另一些人指出,有些受傷的倖存者得到的賠償金逾八百萬美元,比任何獲得死亡賠償的家庭還多。任何會讓受傷賠償金高於死亡賠償金的方案,會遭到批評也是應該的。」

這的確會令人想起北方流行那種「撞傷人不如撞死人」的想法,因為死者賠償長期偏低,反而傷者需要長期治療賠償總額倒較高。

#402-422 「在許多領域,人們支付的意願與收款的意願往往大不相同。換句話說,一個人願意收十萬美元以暴露在一定程度的風險中,和一個人願意付十萬美元來降低同樣程度的風險,兩者的機率是不同的。後面的章節會更深入探討,一個人的行動不會完全依循風險的估算。」

還有更大的問題﹕風險承受的意願不會是線性的。
例如在2020年疫情最嚴峻時染疫,病情可能很嚴重,那麼為了降低風險我們願意花很多錢,例如高價搶購口罩和消毒酒精。如果換到現在,染疫的機會和後果(=風險)輕得多,那麼就算同樣的行為(使用口罩和酒精)降低風險的幅度相差不大(雖然同一行為在疫情期間降低風險的幅度應該會比現在多),我們願意支付的價格也會低得多。疫情高峰過了後,就算口罩令未解除,都沒人炒賣口罩了,除了因為供應增加,亦因為人們心中願意支付的價格沒之前那麼高。
簡單說,當風險本身越高,人們為了降低一定幅度風險所支付的價格,會比風險本身低時高得多。

#471 「反對這種方案的人可能說,這會過度補償低收入罹難者的家庭,同時可能為高收入罹難者的家庭帶來困難。他們可能說,對失業或從事低收入工作的罹難者家庭支付數百萬美元,相當於讓他們中頭彩。」

對這種人最簡單的反駁就是﹕你覺得是頭獎,那麼給你中囉。
你以為人家像你一樣市儈,想死個家人去收那幾百萬﹖

#849 第三章「在某些情況下,嚴重受傷的人需要終身接受治療,不能再工作,他得到的賠償可能比那些不當致死的人還多。……受傷者的賠償金高於喪命者的賠償金,乍看之下似乎違反直覺,也有點不公平,但這是法律不對生命本身賦予價值的結果。」

正如前述。其實這也正是化武使用的邏輯﹕傷敵優於殺敵。因為受傷致殘的敵軍還會耗用敵方資源照料,死了的反而一筆清。

「在刑事審判中,政府必須「排除合理懷疑」,讓陪審團相信被告有罪。」

應是「確信」,「相信」仍然只是一種 balance of evidence (證據較傾向某方則可接受該方正確)。

#890 「美國的他殺率遠高於其他的富裕國家。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的三十六個國家中,只有墨西哥的他殺率高於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的他殺率都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在美國,槍支遠比其他地方容易取得,擁有槍支的美國人也遠比其他地方還多。美國約有三分之二的殺人案是使用槍支。只有一個OECD國家的擁槍率達到美國的一半。有一種推論是,美國人對槍支所有權的重視,超過了他們對那些槍下亡魂的重視。」

其實是很簡單的結論。

「對於「立即死亡」與「幾天後死亡」這種區別,有一種解釋是,也許聖經是想區別故意殺害(受害者立即死亡)和非故意殺害(受害者在一、兩天後死亡)。」

中國古代刑法的「保辜」概念(受傷者在某期限內死亡就當殺人論處)進步得多,鼓勵被告盡量醫治傷者以減輕罪責。
當然中國本身也是個階級社會,殺人的法律責任同樣因階級和關係而異。

#961 「紐約市警局因大眾特別關注這起案子,找來約百名的偵查人員,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52

這不知是頁數還是甚麼被誤植於此。(不會是註號,因為前一個註已經是108。)

#1004 「如果凶手是陌生人,判處死刑的機率又更高了。」

殺熟人問題會少一點嗎﹖抑或是熟人間較多瓜葛較易找到辯護理由﹖

「黑人遭到誤判的比例過高。國家免罪登記處(National Registry of Exonerations)指出,在「謀殺定罪」這個情況下,「無辜黑人被判謀殺罪的機率,是無辜白人的七倍」;被判謀殺罪的囚犯中,黑人囚犯其實是清白的機率比其他囚犯高了50%。」

先不談種族歧視,死刑最大問題其實在冤案。就算坐幾十年冤獄還有機會平反,死了就算發現判錯也沒用了。除非我們對正確判案有絕對的自信,否則很難支持無回頭機會的刑罰。

#1054 「那是依賴公派辯護律師的原告所無法複製的」

應為被告。

「警察執行勤務時殺害公民,卻很少遭到定罪的另一個原因是,地方檢察官指控警察時,容易產生利益衝突。畢竟,地方檢察官工作時,必須與警方密切合作,因此起訴警官可能妨礙他們日後有效工作的能力。」

很少人留意到的部分,其實《扭曲的正義》的台灣前檢察官也有提及過,很少檢察官能下決心制衡警方。

#1515 第四章「實施法規的成本通常是高估居多,這可能是因為分析者未能預見技術的進步。然而,高估可能也反映了產業遊說者的影響……許多美國大公司付給說客的錢,比繳給聯邦政府的稅還多。公司把遊說活動視為影響政策與決策的商業投資,那種投資往往會產生很高的報酬。」

正是如此,甚至反過來看,可能是稅太少。(當然這也是遊說的功效)

#1547 「環保局曾試圖把七十歲以上老人的生命價碼定得比未滿七十歲者還低,這樣做顯然不平等,而且毫無事實依據──老人並不會覺得他們的生命比年輕人廉價。」

其實也不然,如果兩人一起死亡,年輕人原本有更長的剩餘壽命,顯然涉及更大損失。只是當中不大可能有公平的估算值。

#1578 「成本效益分析有一個先天的缺陷:不是每個重要的影響都可以量化或貨幣化。這是一個關鍵的限制,它導致重要的東西遭到忽視或低估。」

正是(傳聞)愛因斯坦的那句﹕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並非所有能計算的事物都有價值,亦非所有有價值的事物都能計算。)
量化分析當然很有用,但在社會事務上迷信量化分析,只會忽略了人生中很多無法量化的事。

#1686 「在商業投資的決策流程中使用折現,在數學上是正確的,在道德上也沒有爭議──它只是把所有的成本與收入都轉化為相同的度量單位(現值)罷了。但是,當我們談論的不是金錢的流動,而是人命時,這樣做就會產生爭議了。今天的一千美元顯然比十年後的一千美元更有價值,但是今天的一千條人命是否比十年後的一千條人命更有價值呢?……當我們對拯救生命的效益賦予「非0%」的折現率時,這種成本效益分析是明確地假設:未來的人命價值低於今天的人命價值。這是一種危險的假設,因為它會自動促成短視近利的決策,忽視未來世代的利益與福利。」

顯然現在的人肯定覺得自己的生命比其他人(尤其是看不見的人,例如未來人)更有價值。(笑)

#1698-1723 「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找出淨現值最大的選項。這種分析幾乎不會關注誰從提議的法規中獲益最多,誰受益最少。……產業的特殊利益團體想為客戶追求獲利最大化,往往有一個明確或未講明的目標,那就是盡量減少法規,同時忽視其產品可能造成的損害,或是把清理的爛攤子轉嫁給大眾承擔。」

礦場即如此。
炒賣出泡沫要納稅人拯救,之後還有臉不斷要求減少規管的銀行業,只是比較抽象一點的例子。

#1962 「為業主創造財務報酬」

應為東主,或股東。(物業的擁有人才叫業主)

人命的價碼越低,公司越有可能忽視結構性缺陷,等著看它需要支付多少訴訟和解費及罰款。」

所以為何有些地方會比其他地方出產更多有問題的產品,正是因為那些地方人命不值錢。

#2041 「還有另一個不採取行動的動機:十年或二十年後出現長期健康後果時,最初決定忽視風險的公司高階主管不太可能還在那家公司任職。」

但凡大機構,無論是公司或官府,皆如是。除非可以抓出當時的決定者負責,可是在大機構涉及很多經手人就會很難。

#2048 「企業透過成本效益分析法來評價人命的方式,可能在二○○一年菲利普莫里斯(Phillip Morris)委託理托顧問公司(Arthur D. Little International)撰寫報告時降到了道德最低點。那份報告的成本效益分析主張,捷克政府應該鼓勵大家抽菸,因為抽菸者提早死亡對政府來說收入是正的。……這種計算是假設生命本身的生存價值或內在價值是零。在這個分析中,抽菸者代表的唯一價值是對政府財政的貢獻。……這個分析因為把範圍限制在政府的財務金流上,並在毫無敏感性分析下挑一個高折現率,所以分析結論對資助該研究的菸草公司有利。」

雖然之後惹起眾怒後收回,但當初敢拿這份報告出來,證明了那些管理層的(缺)道德水平。

#2245 「資本主義以及它對利潤的追求,是促進經濟成長與發展的強大動力。資本主義有助於推動健康、教育、財富的改善,但它也有可能造成破壞。這裡的破壞不是商業雜誌上吹捧的創造性破壞,而是真正的破壞。一味地追求獲利,不受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可能導致不必要的痛苦與死亡、環境破壞、病態的短視近利。」

正如《資本的世界史》指出,短視放鬆規管讓企業短期大獲其利,最終結果都是搞出大問題,企業解決不到要政府進場,全民付鈔收場。(然後他們還好意思要求減利得稅)

#2472 第六章「相較於目前為止討論的其他類型價碼,公平性在決定壽險價格方面不是那麼重要,這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壽險價格是由消費者決定的,而不是由經濟學家、企業分析師或監管機構等他人決定的。如果消費者認為他應該投保較高的金額,只要他負擔得起,決策權都在他手中。」

可是保費有沒有種族分別﹖會不會弱勢種族需要較高保費或較少保障﹖

#2514 「如果你的流動資產(例如股票、債券、現金)超過需要的保險金額,那你可能不需要投保壽險。」

也不一定,因為你可能需要額外的錢。

「二○一六年新壽險保單的平均面值是十五萬三千美元。相較於「統計生命價值」的估算值,這個數值很小」

你還要看當事人能買得起多貴的保險。你想保障更多,保費就會更貴,但你的錢今天還有很多地方要用。

#2533 「他的父親每年從貝沙灣鄉村俱樂部獲得的年薪是三.五萬美元」

「貝沙灣」是香港的私人屋苑名稱,雖然外國有不少地名英文都叫 Bel Air,但不見得會譯為貝沙灣(甚至並非都在海邊)。

#2569 「攀岩、抽菸、滑翔翼、酗酒等危險的生活型態是可控的,因此投保者可以選擇要不要為這些因素改變生活形態以降低保費。但壽險應該是提供保險,而不是主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

那麼現在保險公司以折扣鼓勵投保人多做運動呢﹖理論上這不只對保險公司有好處(降低死亡和傷病風險,公司賠償減少),對政府和社會也有好處。

#2601 「雇主也是影響一個人是否購買壽險的因素。如果雇主願意補貼壽險費用,保費會顯得更容易負擔,讓人更有可能投保。」

美國較多這種情況﹖(他們連醫保也要靠僱主買)
在香港除非你是公司高層,否則不大可能重要到僱主會幫你買保險。

#2741-2772 第七章「我們不該只把維持及改善健康視為開支。健康是一種投資,可以帶來很大的回報,因為健康是強大的助力」

甚至應該是國家和社會的投資﹗不只醫療,降低污染、設立公園和康樂設施等都不是開支,而是投資,因為它們可以帶來健康快樂的公民。(我玩simcity就是這樣玩,當然康樂設施這類實在太貴,通常一開始很難做到。)

#2772 「駕駛教練曾經半開玩笑地對我說,萬一開車輾過行人,「倒車把他輾斃」可能更省錢。」

原來倒不只北方會有這種想法。

#2791 「算「生命年」很簡單又透明。大家對於一個人是否還活著,可以輕易達成共識。相對地,「品質調整生命年」及「失能調整生命年」則比較複雜,也不透明。這兩個指標都做了調整,導致一般老人的每年生命價值不如一般年輕人的每年生命價值──這馬上引起大家質疑這些指標所使用的假設是否公平。DALY常使用年齡加權,而且年輕時的生命加權較多。這表示使用DALY的分析,對一個人每年的生命評價並不一樣,發生在二十歲的殘疾遠比發生在六十歲的殘疾重要。……拯救一個健康的六十歲老人,比拯救一個髖部骨折、罹癌或有愛滋病的六十歲老人還重要,這時公平性的問題又出現了。」

因為老人家通常本來就多病痛,而且年輕人的餘生更長。所以如果用生活品質或失能調整,同一件事對年輕人的影響自然較老人嚴重。只是當醫療資源不足,只能選人救的時候,最後那個問題就會出現。

#2826 「美國醫療支出中有很高比例屬於臨終照護。例如,約四分之一的醫療支出是發生在生命的最後一年。」

恐怕在其他發達社會的情況也差不遠,大概都是最後那幾年情況最差最花錢。

#2864 「開發中國家的人均GDP低於富國,因此以人均GDP的百分比算出來的效益比富國小。如果改善富國健康的成本與改善開發中國家健康的成本相似,那麼成本效益分析會建議投資富國的健康。」

但其實改善窮國健康的方案通常比較便宜(畢竟人力成本低得多),而且造福的人更多﹖

#3016-3077 「美國有這麼多人沒有保險,這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美國社會覺得基本的醫療照護並非人權。……美國因醫療保健情況多元,所以效率比較低下,行政成本較高,保險覆蓋落差較大。如此衍生的健康結果(例如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產婦死亡率)也比其他富國差。儘管美國人比其他富國人民支付更多的醫療支出,卻依然得到較差的健康結果。綜上所述,美國人在健康上的投資報酬顯然比其他富國的人民還差。」

這點也正如《資本的世界史》指出的,公共服務私營化降低成本其實是個神話。其他先進國家採用全民醫保模式,整體效益比依賴私營醫保的美國更佳。(當然對於能負擔昂貴醫保的美國人而言,他們得到的醫療品質或許比其他國家的人更高。)

#3077 「二○一○年通過的《平價醫療法》(Affordable Care Act)對美國的醫療保險局勢帶來了一些改革。該法為了解決大家對醫療不公平分配的擔憂,要求保險公司為所有健保的投保者提供新的最低標準,並規定保險公司不得拒絕讓那些已經生病的人投保或提高他們的保費。」

然後右翼很厭惡奧巴馬醫改。
又,香港原本沒有這種規定,因為公營醫療本來就會包底,買醫保只是為了得到私家醫院的快捷和額外服務。(自從推行自願醫保計劃後,符合計劃的醫保計劃也有類似規定。)
(香港人的醫療模式往往是﹕有錢買醫保的人有病會先動用醫保找私家醫生就診,避開公營醫療的長時間輪候,同時減輕了公營醫療的負擔。若是重病保險不夠用,他們又會回到公營醫院排隊使用廉價治療,至少不會沒得醫。)

#3113 「其他國家賦予監管機構更多的權限,讓他們根據成本效果分析來做醫療照護決定,並授權政府去與業者協商更好的價格。澳洲的「健保藥品補助系統」(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PBS)就是這種協商的例子。政府以協商的價格為全國採買藥品,讓澳洲人可以平價取得那些藥物。」

藥廠當然不想平賣。但據聞台灣的全民健保也有反彈,因為政府壓價太低,有些藥物直接退出台灣市場。

#3203 「美國無保險的民眾中,逾80%是來自家裡有人工作的家庭;逾50%是來自收入不到貧困線兩倍的家庭。這些家庭的收入有限,對於金錢的使用需要非常謹慎。有些沒保險的人有資格獲得健保補貼,有些則需要支付全額保費。無論如何,他們都必須在健保費用及其他優先開支(房租、食物、水電和其他必需品)之間權衡。不買醫療保險可以讓這些家庭把有限的金錢花在其他的必需品上,卻使他們更容易因為災難性的醫療費用而陷入更嚴重的貧困狀態。」

所以聽到有文友聲稱買醫保最重要、再窮也要買醫保。我就笑了,我覺得她其實「未夠窮」。
真的窮人根本不會考慮為了「不知何時發生的重病」買醫保,而放棄眼下即時的需要(例如家裡需要買部洗衣機、或者換雪櫃)。
你還有閒心想醫保、又騰得出錢去買醫保,證明你不夠「窮」。

#3236 「鼓吹自由市場的人通常認為,醫療受到的監管與政府控制越少,效益越大。這種思維犯了一個錯誤,它忽視了健康的一個重要特徵:需求缺乏彈性。……把救命的藥物或治療費用增加一倍或兩倍,並不會導致需求下降。以自由市場的觀念來看待醫療,往往與「基本醫療保健是一項人權」的觀念互相牴觸。」

正是如此。

#3463 第八章「若套用第四章的淨現值定義,在許多家庭中,養兒育女是一個淨現值為負的決定。如今有數十億人繼續生孩子,這個事實顯示,只把養育孩子視為財務投資顯然是謬誤的。演化的進行不是根據折現金流的分析。然而,在以前的年代,生育孩子對父母來說可能是比今天投資報酬率更高的事。」

顯然如此,無論是基因演化給予的生育驅力(簡言之性欲)和孩子帶來的心理補償(黃子華稱BB降),並非效益分析可以概括。

所以右翼和優生論者(如李光耀)怪「蠢人生太多孩子」的想法其實很可笑。太聰明的人往往不會生孩子,是因為他們很會以財務或享受的方式「計算」生孩子的成本效益(明顯為負)。所以願意生孩子的自然都是「蠢人」。(雖然李光耀夫婦就生了三個,但他的聰明才智已超越了一般「太聰明」的人,很難評論。)
可是如果你想以政策傾斜「鼓勵」聰明人生孩子(例如李光耀想讓大學畢業女性生孩子優先選校),就會對本來已有社會優勢的人帶來更大優勢(大學生父母的子女本來不是「應該」已經較聰明、較有機會進受歡迎學校嗎﹖),很明顯的不公平引來極大反對。(李光耀就被全國罵到自動收回建議。除非是極權政府,否則任何面對選票壓力的政府恐怕都做不到。)

#3554 「截至二○一九年十月,性別選擇性墮胎在九個州是非法的。有兩個州(密蘇里州和北達科他州)禁止基因異常性墮胎,有兩個州(亞利桑那州和密蘇里州)禁止種族選擇性墮胎。」

但胎兒種族不是跟父母的嗎﹖那又何需選擇﹖

#3595 「最高法院對一九八九年〈委伯斯特訴優生保健服務局案〉(Webster v. Reproductive Health Services)的判決」

應為「生育」吧。

#3666 「生了一、兩個女兒後,有重男輕女觀念的父母會面臨更大的生兒子壓力。在亞美尼亞,第一胎與第二胎的男女比例是正常的,但後來胎次的男女比例暴增至150:100以上。越南、香港以及其他男女比例隨著出生胎次增加的國家也有類似的趨勢。」

倒想不到竟然香港還是如此。(當然,現在香港還會生兩胎以上的本來就很少。)

#3713 「這種女性供給失衡的現象,最終會導致生女孩的相對價值提升,但有些人口依然維持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

首先文化傳統並不那麼容易改變。
而抱有自由市場原教旨想法的人,忽略了「這一代的人就此獨身」會帶來的社會問題。

#4028 第九章「討論統計生命價值的估計值時,經濟學家會強調這些估計值不是指某些特定、明確的生命。當你想從你認識的某人的角度──同事、朋友、父母──重新評估生命價值時,這些經濟估計值就沒有意義了。」

那些市場原教旨或某些不肖經濟學家想用經濟分析塞人之口時,往往沒理會他們的估計值正是「對當事人沒有意義」這一點。當然這些分析對同樣「不是當事人」的政府官員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受影響的不是他們或他們的親友。

#4063 「保羅.布倫(Paul Bloom)在《失控的同理心》(Against Empathy)一書中提到,同理心有時會讓我們更公平地評價生命,但有時也會導致我們不公平地評價生命。」

儒家承認親屬關係帶來的等差社會正是如此﹖

#4125 「雖然確立的原則很明確,但也可以明顯看出其中的虛偽。關於其中的虛偽,二戰的空軍上將柯蒂斯.李梅(Curtis LeMay)說得最好,他是一九四五年東京轟炸行動的指揮官,他說:「我想,如果我輸了這一戰,我也會被當成戰犯審判。幸好,我們贏了。」」

但亦因為他的作證,同類任務獲判無罪。

#4125-4167 「波斯灣戰爭(一九九○至九一年)是以一場大規模的宣傳運動做為開端,以營造出一種形象:海珊及其軍隊是一種存亡威脅,而且只有美軍有能力遏制這種威脅。關於伊拉克有強大「百萬大軍」的報導,是為了激起美國人民的恐懼,也是為了支援在該區部署超過五十萬大軍的策略。……但由於伊拉克的軍勢薄弱顯而易見,實際的地面戰只打了幾天就結束了。」

這嚴格而言也不是假的,伊拉克當時的確有百萬大軍,而且可以隨時衝入沙特阿拉伯。實際戰鬥幾天內就結束,只因為美軍太強而且保持制空權。(試看多年後俄軍入侵烏克蘭就可見,就算烏克蘭軍並不強大,強國軍隊如俄軍仍無法輕易戰勝,甚至陷入拉鋸。)
只是到了二次波斯灣戰爭,就真的是誇大了。因為被禁運多年後,伊拉克軍早已如強弩之末,連小布殊吹噓的大殺傷力武力也只是幌子。

#4198 「美國政府直到二○一四年九月伊波拉病毒襲擊美國海岸這時,才加強對這種致命病毒的反應,投入大量人力與其他救援。……這是可以理解的。關心全球人民的健康,並不是美國政府固有的責任。」

其實美國政府一直有向外國派遣醫生和科學家就地研究,就是為了避免疫症傳入國內才處理。
亦由此可見侵和馬斯克一上任就大削對外援助經費,何其愚蠢短視。

#4261 「普通朋友圈的大小約一百至兩百人,與其他某些社交圈的大小一致,包括現代狩獵採集社會裡的平均群體、軍隊裡一「連」的平均人數。」

人類社交圈大小的限制多有描述,只是我倒沒想過軍隊的

#4345 「如果那五人是士兵,另一人是平民,有些人會主張拯救平民。這個決定的背後邏輯是,大家覺得士兵本來就冒著生命危險從軍,但平民不是。」

但這段是講電車難題,從軍的風險不包括被火車撞吧﹖

#4441 註362「中國南京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裡,展示日本媒體報導日軍將領比賽誰能砍下最多中國人的頭顱。」

百人斬比賽的主角只是兩個少尉,並非將軍。

註371 「對政治人物來說,授權軍事行動往往是一種去人性化的經驗。很少國家的民選官員在武裝部隊中服役,參與過軍事行動的民選官員又更少了。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從一九四五到一九七九年,每位美國總統都服過兵役。自一九八○年雷根當選美國總統以來,唯一有作戰經驗的總司令是老布希。這種轉變反映了美國軍隊從徵兵轉為募兵的廣泛變化,也反映了徵召來支持美國參加世界大戰的世代已經凋零。這種缺乏直接軍事經驗的現象,也反映在民選官員的家庭中。在二○○三年準備出兵伊拉克的階段,只有一位美國參議員有一個孩子從軍。參議員與眾議員的子女一般不會在軍隊服役,中上階層與上流社會的子女也很少從軍。因此,最有可能影響外交政策的人反而最遠離士兵所面臨的現實。從政治人物的角度來看,這些死亡的軍人大多默默無名,因此在政策制定者的眼中,那些軍人的生命價值比不上那些他能輕易認同的人。想像一個潛在的戰爭場景,總統知道每一個可能喪生的軍人名字與面孔。如果在做出開戰決定後,國會與總統不久就必須為了那個決定導致軍人死亡,而親自向軍人及其眷屬道歉,那該怎麼辦?戰爭還會發生嗎?

的確如此,而且國家越大(人口也越多),管理層與前線距離越遠,越會如此。
這點某程度上支持兵役制維持。維持兵役不等於想義務役公民去打仗,而是為了讓全體公民(即選民)都體驗過軍隊和作戰是甚麼一回事。(當然這裡在下認為男女都有服兵役的義務,長短輕重可以因應生理而異,但經驗都應該有。)

#4595 第十章「理想情況下,對於如何評價人命,應該有要一個多數人都認同的簡單答案,偏偏就是沒有這樣的答案。哲學家以撒.柏林(Isiah Berlin)說,人類對於追尋不存在的永恆真理,有一種「深刻的、無可救藥的形而上需要」。我們需要接受的是,這世界有許多相互矛盾的真理,以及「多元的價值觀」。」

正是如此,原教旨的問題就是拒絕承認這一點。

#4634 「有許多優秀的經濟學家挑戰了為生命貼上價碼這個艱巨的任務。」

不知原書是否直排,但本書在電子書檔是預設橫排,這裡卻出現直排的引號。(看倌可見其他引號並無問題)

#4668 「我們需要堅持,用來衡量生命價值的任何價碼,都應該高到足以保護人類的生命。我們需要堅持,消除不公平的薪資差距(例如種族與性別差距),因為它們會影響生命的估值。我們需要堅持,用收入來衡量生命價值時,必須想辦法確保最貧窮、退休、失業、志願服務者的生命獲得保護,而不是讓他們任憑政府、組織、公司的隨意擺布。」

前者難,但觀乎北歐,要收窄還是有可能,只是政策配套要做好。
後者除非為所有人提供基本收入(例如家庭主婦/夫的貢獻怎樣量化﹖誰去支付成本﹖),否則很難做到。
或者我們更應該接受,以收入衡量生命價值這種做法,或者只適合用來計算一個社群生命價值的平均數,並不適合用作「比較」不同的個體生命。(同理,如果我們拿富裕社會的人均收入跟窮國比,然後得出富裕社會的人命比窮國的值錢,也有不妥。這時候我們或許要計算全世界人類的平均收入,當然這又是另一個麻煩的問題了。)

星期六, 3月 01, 2025

科學態度: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


Lee McIntyre《科學態度:對抗陰謀論、欺詐,並與偽科學劃清界線的科學素養》(The scientific attitude: defending science from denial, fraud, and pseudoscience),王惟芬譯,新竹﹕國立陽明交通大學,2021

本書主旨不及它的內容那麼入世。
本書主旨是討論科學和非科學(或者,偽科學)之間的劃界問題,這是科學哲學上難有共識的問題。
(留意「非科學」和「偽科學」是兩回事。很多學門皆非科學,但他們沒打算自認科學。偽科學是以非科學冒充科學者。其差異有如大富翁遊戲鈔票並非「偽鈔」,只要沒人當它們是真鈔票。)

中學科學科都教過「科學方法」,但其實哲學界並不認為這是有效的劃線方式。科學的方法固然有,但並不必然跟足教科書的步法。而且這些方法通常都是有點以物理和化學為核心的意味,其他學門(如生物學)的學者不服,他們的方法往往被前者貶仰。

現在最出名的劃界條件,是波普提出的「可否證性」。意味一個「科學的」理論必須有「能被證據推翻」的條件,無法被推翻的理論就不算科學。但實際上甚麼算否證,本身已可以一直辯論下去。而且很多學科的知識都不如物理或化學那麼可以「一鎚定音」突然改變。

醫學正是如此。我們每天在傳媒見到他們根據新論文寫成的養生新文章,覺得學界很飄忽,今天說這有害明天說這有益。但實際上生物醫學研究結果往往有不確定之處,學界共識通常不會因為單一研究而改變,而是累積了很多研究結果後才逐漸修改。傳媒為求新鮮通常會忽略這一點。

甚至連物理學往往亦不是如此運作。例如牛頓力學未能解釋的行星軌道擾動,並沒有立即成為否證。牛頓力學幾百年來都有效應用,所以學界寧願視為觀測誤差或者以其他原因解釋—例如有未發現的行星。直到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並得到實證支持後,才取代了牛頓力學的地位。又例如弦論理論上可檢驗,但實際上未有做得到的檢驗方法,而學界仍在研究。

後來哲學界甚至有人提出,根本沒有一個條件可以同時是科學的必要兼充分條件,讓我們簡單地區分科學與非科學。(把某條件視為必要條件,可能過嚴太窄﹔把某條件視為充分條件,又可能失諸太寬。)

科學劃界問題甚至變成一個很「入世」的問題,因為世間越來越多人想以「學術自由」為幌子,要求把他們屬意、但不符合現時證據和學界共識的理論,塞進中小學課堂中。(遠有創造論者,近有氣候變化否認者、甚至更多……)

作者嘗試提出,或者我們不需要這樣劃界,「科學態度」是個更好的標準。
科學態度指科學家關心實證,而且願意根據證據改變理論。

這顯然不一定要在科學研究才用得著,甚至是不錯的做人原則。

方某向來認為,如果某人缺乏作者提及的「智性上的誠實」(#1894,我傾向用「知性上的誠實」),那就沒有跟他討論的必要。因為他要的不是真相,他只要贏。

某位寫手正是如此。早在其未出名之前,方某從朋友轉載得見其文,認為史實與文章內容不符,遂在其網誌留言(方某當時仍甚多事)。最令我驚訝的是其回應,他不是說我搞錯史實(於是指教我事實為何是他寫的那樣),而是說為了宣揚其立場(吸引更多人跟隨這派系),描述是否符合史實並不重要。見到這段回應後,我就再沒跟他對話,因為一個不尊重事實的人,跟他討論也是浪費時間。其所屬派系後來顯然相當成功,甚至被文壇老人稱為該派「健筆」。可是若要學習其無視事實只有立場的態度才能成名的話,看來還是不成名比較好。

聽起來把一些客觀條件(理論本身的可否證性)變成主觀條件(態度),似乎會令區分更困難。但作者認為動機往往可從行為判斷(法庭判案正是如此),而且科學態度也不是只看個人,而是看整個學門的集體行為。個別學者的不誠實,並不影響整個學門為科學。

作者提出的例子就是醫學。西醫在二三百年前並不「科學」,醫生只依靠傳統行醫,死抱一套過時的古希臘羅馬理論,甚至對新出現的實證視而不見(塞麥爾維斯的產褥熱理論是可悲例子)。直到醫學社群終於接受了科學態度,醫學發展遂突飛猛進、日新月異,連帶人類平均壽命得以大幅延長。

如此看來,科學態度很明顯是科學的必要條件,但成為科學還需要有更多的條件。(沒有科學態度就不是科學,但有科學態度不等於就是科學。)
作者認為我們其實不需要勉強為「科學」和「非科學」劃界,因為很多事物皆「非科學」(作者本人所屬的哲學界亦然),但這不等於它們比較次等(這是唯科學主義)。我們需要提防的,只是非科學而假冒科學、又自稱可帶來實證知識的「偽科學」。
作者強調科學態度有助於將「偽科學」轉為「科學」,正如過去幾百年西醫的轉變。

當然,有讀過科學的人,自會留意到科學極重視「客觀」,甚至連寫報告都只會用被動句式。強調主觀態度的說法,自會受人懷疑。作者認為本來就不應該假裝科學完全客觀,科學家的價值觀其實很重要。客觀的重要性不在於科學家(假裝)沒有立場,而在於不能讓意識形態立場影響對實證的採納(如社會科學的例子)。作者特別詳細介紹西醫在美國的演變過程,醫界如何靠法律和教育制度逐漸變成重視實證的界別。

這個「後現代」、「後真相」的年代,充斥了各種否認科學、假裝實證,其實只用來鞏固立場的理論。秉持科學態度顯然不只是科學家的責任,而是我們做人處世必要的修養。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cerIOQ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5 推薦文﹕好科學應該怎麼做?恰當地理解「科學態度」「早期科學哲學認為,科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的方法——科學方法。因此,如果一門研究想達到如同科學那樣的成功,就應該採用科學方法。」

結果變成濫科學的「唯科學主義」(認為世上所有物事只有以科學方法研究才有意義,並忽略無法被客觀測量的方向),引起更多人對科學的反彈。

#68 「社會科學雖然是科學,但是它距離好科學仍然有一點距離,如果社會科學研究者要成為更好的科學家,必須要有更多從業者展現出鮮明的科學態度。」

社會科學的問題是課題難度多於態度問題﹖

#130 推薦文﹕科學態度,來得正是時候「我們即使透過斷篇殘簡還原了科學的部分內容、知識、理論甚至是方法,但要是少了那些最初促成科學發現的價值與態度,那麼這一切的意義都將變得稀薄,而科學也很難在這種狀態下持續往前推進。」

這解釋了中國科學發展的困難﹖

#194 譯者言 王惟芬「如果註定找不到答案——而且連問題都問錯——為什麼我們要辛辛苦苦地讀這一大本科學哲學呢?」

哲學是重視問問題和思考過程,多於找到的那個答案吧﹖

#505 導論「又因為有些人投身所謂的「科學主義」(scientism)而變得更糟,他們大力推動這樣的觀念,企圖改變公眾想法,因為他們現在等於握有一把錘子,而把其他領域都看成釘子。」

唯科學論反會製造偽科學。

#564 「為什麼拒絕氣候變遷的人會以他們所謂的高標「懷疑論」來加以反駁?」

因為要扮科學嘛,創造論者早已優而為之。

#1336 2.對科學運作方式的誤解「就算過去看到的所有天鵝都是白的,也無法排除將來不會出現黑天鵝的可能性。這裡的問題其實非常深層,因為這不僅動搖到我們能夠確知任何關於認識世界的方案是否真實的想法(無論它們與數據的符合程度有多高),而且從技術上來講,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這些方案是否更趨近於真實可能性的,因為就規模來看,到目前為止所考察的樣本與未來可能收集到的數量相比,是不成比例的小。要如何確定我們目前的樣本可以代表其餘的?」

這點倒沒想過。

#158 「要是沒有發現海王星,這項擾動將會是推翻牛頓理論的一個否證例子,因為牛頓力學(延續克卜勒)預測所有行星都應在完美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行,除非有受到其他作用力的影響。然而,他們兩人都沒有輕易放棄牛頓力學,亞當斯和勒維耶分別找到了其他的引力來源。」

但冥王星雖被發現卻太小,不足以解釋擾動。

#1466 「但是定律必須紮根於理論之中。」

定律本身就依附於理論,如牛頓力學。那些方程式背後其實依賴於牛頓的理論。

#1963 3.科學態度的重要性「在當時的醫療社群內,也沒有一致的途徑去傳播訊息或是克服懷疑論者的反對意見。實驗方法,在直覺和傳統面前,仍然屈居次位。」

今日的教育呢﹖(另一本《另類事實》就針對這一點,該作者認為瑞典的教育學界困於建構主義走火入魔。

#2030 「事實上,產褥熱這則故事最驚人的部分或許不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醫師拒絕承認這些對照實驗,並且從實證證據中學習,而是塞麥爾維斯竟然能夠遙遙領先群雄,率先擁抱科學態度。」

先知總是被人咒罵。

#2052 「他(愛因斯坦)是第一位這樣強調的。我(波普)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科學態度。」

應該不是第一位,達爾文更早提出了哪些觀察結果有可能否證他的天擇演化論。(而波普並未了解這一點就早早聲稱演化論並非科學,此說遂被創造論者利用。波普後來更正評論,但流言四佈已經太遲。)

#2150 「自亞里斯多德以來,倫理學的一大爭議就是關於在判定行為之對錯時,並不是依循某種描述我們職責規範的道德理論,而是根據行為後果是否符合理想標準(如功利主義),或是某種理性原則(如義務論);真正讓一行為合於道德的是行為者本身的德行。」

正如人禽之辨,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如果我們想知道一想法是否合理,也許我們應當將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從業人員的性格、依循的規範和價值觀上。」

有如司法之程序公義。

#2175 「我認為對科學公信力最大的威脅並不是來自科學家的工作方式與我們用來證明其合理性的方法間的某種哲學性的區別,而是在探討科學的過程中不當地引入意識形態。而科學態度正是抵制這種意識形態傳染的堡壘。」

但如果真的要質疑的話,科學態度是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當然我們知道作者說的意識形態不是這方面的意識形態。)

#2377 4. 無須以科學態度來解決劃界問題「我們可以藉由認識什麼不算是科學來學習很多關於科學的事。不需要證明任何表現出科學態度的就是科學;只需要指出任何不具備科學態度的都不是科學即可。」

即是必要條件。

#2432 「我們的出發點是好奇有沒有辦法可以說明科學的獨特之處,但或許這根本是問錯問題。指出科學獨特之處的目的也許是為了展現為什麼有些研究領域不算是科學的。」

正如可否證性不能用來證實理論而只能推翻理論。

#2531 「讓各種隨意的實證研究進入。劃界主義者會樂於將通水管和修電視當作是科學嗎?在此我們將這稱為「包容性」(inclusivity)問題。」

他們也是建基於科學呀。

#2739 註18.「席尼.莫根貝瑟(Sidney Morgenbesser)曾經對此作評,他表示,說某事是科學的與它作為一門科學之間可能有所不同。」

即是科學作為一種態度和科學作為一個學科之別。

#2795 註32.「劃界的適當任務是去描繪科學與偽科學之間的差異,而不是科學與非科學之間的。」

正如鈔票的設計是防偽鈔,而不是與「非鈔票」作區別。

#2820 5.實踐科學態度的具體方式「如今的科學家多半以團隊合作的方式作業,彼此合作並在提出理論的過程中尋求同儕意見。有些人認為,光是這一點就足以與偽科學區別開來。」

一則始終有個人研究,二則團隊方式搞偽科學也不是沒可能。

#2844 「職業生涯的壓力會導致研究人員偏好某個特定結果,或者只是尋找值得發表的內容。……(3)不斷做實驗,直到獲得想要的結果。」

但幾乎必然如此﹖學生做實驗做不出預期結果也是會繼續做。

#2944 「發現即使在所有受試者都無法單獨解答的小組中,這個小組通常也可以找到正確答案。這意味著當我們組成一個團體時,推理能力會提高。我們會仔細檢查彼此的假設,並評論彼此的邏輯。在綜合比較眾人意見後,排除了錯誤的答案。」

對比《雜訊》的說法似乎不同﹖

「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可能會缺乏批評自己論點的動力。一旦自己得出「看似正確」的答案,為什麼還要費事重新考慮呢?」

故曰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3004 「科學與巫術之間的區別在於科學的「整體批判心態」(corporate critical-mindedness),也就是說,在巫術社群缺乏團體批判個人觀念的傳統。」

產生這個制度大概是意外。

#3089 「即使出於某種目的而造假,個人通常也難與專家之間的「群眾智慧」效應相匹敵。」

這裡主要的因素恐怕不是群眾智慧,而是「實證」的力量。只要有不同的人重複實驗和觀察,假象總會被事實揭穿。

#3154 「科學家只會想報告正面的結果。誰會想要讀那些失敗的假說,或者查看沒用的數據?」

其實失敗的資料也有價值,只是大家沒時間去理會它們。

#3375 「科學界的發表狂熱可以回溯到十七世紀」,當時英國的倫敦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London)開始將第一位發表的人,而不是第一個發現的人列在首位。」

算是始作俑者﹖

#3387 「有人聲稱可以解釋偵測不到氘原子的原因在於龐斯和弗萊希曼使用的百麗玻璃皿的成分含有硼」

是中子吧﹖

#3480 「科學最重要的就是去嘗試找出失敗。科學的真正危險不是來自於錯誤,而是欺騙。錯誤是可以糾正的,並從中汲取教訓;而欺騙則常被用來掩蓋錯誤。」

過而不改是為過矣。

#3686 註3.「就算真的發表出來,還是有機制可以將其撤回。」

Wakefield詐稱疫苗導致自閉症的論文也被撤回,但傷害已成。學界會因為論文撤回而改變,但公眾並沒有因為論文遭撤回而改變想法。

註5.「Robert Trivers, The Folly of Fools: The Logic of Deceit and Self-Deception in Human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2011).」

本書有中文版﹕《愚昧者﹕為什麼我們會自我欺騙﹖從演化邏輯和心理學透視人類欺騙的科學》(臉譜,2018)

#4091 6. 科學態度如何轉變現代醫學「我想要闡明的是醫學如何擺脫這些黑暗時代,邁向基於縝密觀察、計算、實驗以及保持靈活的心態,能夠接受只有經過實證證明的想法,基於這些來行醫。」

其實現在的西醫也不是「完全」循證,畢竟很多基於經驗的治療方式仍然存在,不大可能真的「全部」都能逐個做研究去判別(《統計,讓數字說話﹗》就提及有些手術廣泛採用多年後,後來的研究證明其實沒用)。有時還是用了看來有益無害就好。當然現代和以前的分別,就是現在的西醫接受「用實驗驗證藥物或療法是否有效是黃金標準」這一點。

#4091 「蓋倫認為放血可以讓治療者師法自然,學習到排除多餘水分(例如月經)可以預防疾病。」

這個想法其實很怪,那麼女人為何還會病﹖與其嘲笑他,不如研究一下為何他會這樣想﹖

#4126 「大多數的觀念在最初就不是根據任何的證據或實驗。醫學在那個時代還沒有具備科學態度。」

這點不奇,正如五行也不需要做實驗去確認。五行或四元素之類是古人看世界這方式。

「那些年的醫學文獻今日讀來還是讓人心生恐懼:一篇又一篇的論文重述著放血、拔罐、殘暴地清除傷口、塗擦引發水皰的藥膏、強調冰浴或高溫熱浴等益處」

西醫的也叫拔罐嗎﹖從維基百科看來似乎是,不過他們的拔罐是用來負壓加強原本放血療法的手段吧﹖而中醫的拔罐是製造皮下出血而不放血。

#4162 「但用冷水浴來治療發燒會被「視為謀殺」。」

在歐洲某程度上是,那麼冷的地方冷水浴豈不凍死。
何況現在的西醫也不會用冷水浴治發燒,甚至方某小時候醫生教老媽的火酒抹身也不再用,只會叫人用暖水抹身,讓表皮血管擴張「自然地」帶走熱量。(冷水刺激表面血管收縮反而怕妨礙散熱了)
(中暑另計,因為中暑時中樞神經已經失常,甚至不懂發汗,所以要先用涼水帶走熱量。)

#4231 「到十九世紀末,只有幾種有效的藥物而已,諸如治療梅毒和癬的汞,用於增強心臟的洋地黃,心絞痛時用於擴張動脈的硝酸戊酯,治療瘧疾的奎寧以及用於痛風的秋水仙素等,除此之外,就幾乎沒有其他的藥物了。」

仁醫》的時代就是這樣,漢醫固然保守,但蘭醫其實也沒多少治療方式,所以主角才像神人。

#4264-4306 「那時解釋才是醫學真正的工作。病患及家屬最想要知道疾病的名稱,然後,如果可能的話,還想知道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病情可能會如何發展。」

人們看天文台也是一樣﹖

#4306 「二十世紀的醫學努力追尋的科學地位是物理學早在十七世紀就達到的。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醫療從業人員行使著治療者的權力;他們說著一口專業術語,披掛著專業學校和學會的風衣。但是他們的知識程度只有到模仿民俗智慧和準科學風尚的程度。」

自然療法的支持者至今亦然。

「他們的工作方式是結合個人經驗、抽象推理和審美判斷,最後訴諸權威」

教育學到現在是否還像這樣﹖(教育研究是有,但要做到循證醫學的水平就極度困難了。)

#4306-4329「那些接受過正規醫學培訓的人試圖以組建醫學會和執照考試的方式來設法與「庸醫」區隔開來,可能有人認為這會受到渴望獲得更好醫療服務的民眾所歡迎。但事實並非如此。民俗療法和外行醫療仍很普遍,因為有許多人將美國醫學的專業化運動視為一種權力和權威的爭奪戰。」

至今亦然。

#4329 「擁有被認可學校學位的人會得到執照,而其他人則必須接受考核」

事實現在香港亦然但仍有人要破壞。除了純為圖利的政棍還有某些只見效率不見人命的「經濟學家」。

#4369 「他進一步建議學生在開始接受醫學訓練前至少要有兩年以上的大學教育

其實英制醫學院頭兩年也是pre-clinical。

#4369-4401「AMA 委員會基本上成為全美醫學院校的認證機構。⋯⋯〔到 1922 年〕醫學院校的數量已減少到 81 間,畢業生數量減少到 2,529名。即使美國州醫學委員會聯合會或 AMA 醫學教育委員會都不是由立法機構所設置,他們的決定也具有法律效力。」

如前述那些「經濟學家」會批評這是壟斷。我們只能說壟斷未必總是壞事。
又,「具有」應為「沒有」,意思剛好相反。(AMA並不是法定機構也沒有法律權力禁止人開醫學院,只是政府會參照他們的評價決定接受哪些醫學院的畢業證書。)

#4422-4457 「所有這些臨床發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歸因於科學(更不用說是科學態度了)?勒法努語帶挑釁地提出這個問題,指出二十世紀醫學史上的許多「決定性」時刻,彼此間幾乎沒有共同點。正如他指出的「盤尼西林的發現不是科學推理的產物,而是偶然的意外」。」

「發現」通常都是意外,但「證明」就要靠科學了。

#4457 「弗萊明的實驗室剛好位於另一間正在研究真菌的研究人員實驗室的正上方」

甚至連這一點巧合也不需要,青黴菌四周都有。你把麵包放久了會發霉,可不需要有人在你附近研究真菌才會發生。

#4580 註23「關於麻醉,有些堅持不用的人認為給正在分娩的女性麻醉會牴觸到《聖經》,因為《聖經》上說,孩子應該在痛苦中出生,這是對原罪的懲罰。他們認為阻止人「通過上帝要他們忍受的」是個錯誤。」

結果要等到維多利亞女皇讓他們收聲。(女皇選用無痛分娩,沒人敢罵她)
而到現在還有一大批人拿著《聖經》不准婦女墮胎,哪怕因姦成孕也不准。

註28「就連思想家魯道夫.維爾奇(Rudolf Virchow)也反對細菌致病論,他說:「如果我可以再活一次,我將致力於證明細菌只是在尋找它們的自然棲息地,也就是那些患病的組織,而不是導致這些組織患病的原因。」」

自然療法支持者與之焉。
(又﹕他不只是思想家,還是醫學家。)

#4833 7. 誤入歧途的科學:科學造假和其他失敗「在這裡我不是要討論那些悲觀歸納論者的講法,他們認為從長遠來看,大多數的科學想法都將被證明是錯誤的。」

又或者可以從李天命提及過的佛偈看﹕破邪即顯正。證明了一個舊想法錯誤,即是向正確邁進了一步。我們大概永遠不能到達最終的真理,但套用微積分的概念,我們可以無限趨近它。

#4907 「說謊的比喻(故意撒謊)比較不適合,或可改成沒耐心的自大狂,他們因為太過自負而想要抄捷徑,不去走其他人都必須遵循的過程。」

但偽科學也往往如此,那就無法分辨了。

#4961 「羅伯特.帕克(Robert Park)在他的《巫毒科學》(Voodoo Science)一書中指出,自欺欺人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會演變成造假。」

竟然又見到了,這本的確是好書
原本我買到的版本叫《我們上了科學的當》,這個書名顯然改得不好(不是科學騙你,是科學家騙你),而且譯者簡直亂譯到連CalTech都可以譯成「加州科技」。沒幾年後出版社才改找另一譯者再譯一次,改為直譯書名《巫毒科學》,譯筆至少正常一點,但買了第一版的我就真的覺得自己「上了書商的當」。

「這些例子都是在說明人性的弱點,不算是造假。」

這個分辨是沒意義的,造假難道不也是源自人性的弱點﹖

#4992 「有人會懷疑造假的情事常常會得到原諒,或是息事寧人地過去,而這還會產生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可能會對那些僅是遭到指控的人不公平。若對造假只是選擇性的懲罰,那些僅是遭到指控的人可能就會被直接推定有罪。」

性侵指控亦同。有些性侵者被輕輕放過,這當然是問題(所以Metoo有其意義),但走到另一極端,無視被告人權,見到有人被指控就直接當他真的有做過,也會造成問題。只是人們通常無法取中庸之道,老是想舒服地站在一邊,不是踐踏指控者/受害者,就是踐踏被指控者。

#5023 「如果將這工作交給科學家而不是行政主管,在實際造假的案例中,通常就不會出現命名和懲罰曖昧不清的問題。」

也不一定。

「科學恰恰是一種,在大多數時候都有賴自我監督的事業。」

其實很多行業(尤其被視為「專業」者)都是如此,存心自有天知。

#5068 「許多媒體都大力報導這則故事,試圖告訴大眾疫苗有「正反兩面」的「爭議」,但於事無補。同時,許多自閉症兒童的父母並不關心韋克菲爾德研究中任何所謂的違規行為。他繼續在世界各地的自閉症會議上發表演講,被當成英雄一樣看待。」

尤其爭議本來就是人為偽造出來的。
病童父母不關心就更不出奇,因為人性總要把事情歸因(人類之所以終於有科學也是因為這樣)。自閉症本身成因不明,當有人告訴他們是疫苗的錯,他們就覺得終於「搵到野賴」(找到怪罪的對象),你告訴他們找到的不是真兇(而又說不出誰才是真兇),他們怎會理你。

「憤怒的父母(包括許多好萊塢名人)紛紛組織起來,並對他們認為遭到遮掩的真相感到憤怒。他們質疑如果硫柳汞沒有危險,那為什麼要將其移除?

因為你們「覺得」有問題嘛,免得大家擔心不肯打針就移除囉。
何不又問一下﹕為什麼移除了還有自閉症﹖

「這些病童是透過反疫苗運動者招募而來,且這研究是被一個有計劃的訴訟案委託並提供資金。」

招募病童和訴訟本身都沒問題,但研究報告沒坦白交待可能出現的利益衝突就是大問題了。

#5366 8. 科學閃邊去:否認主義者、偽科學家和其他行騙者「最常見的原因是科學理論與其意識形態想法不合(例如主張氣候變遷只是自由主義者惡搞的騙局)」

有趣的是這種人往往也自認是自由意志主義或者自由市場至上者。
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在實證事物上,我們可能覺得有理由相信我們想要相信的——錯誤地認定,既然科學家還在對此調查,必定對此缺乏共識、尚無定論;但是如果我們真的這樣想,那麼在五十年後,要是我們的這顆行星變得幾乎無法居住,那除了自己之外,我們還能怪誰?

當然是怪別人(尤其是「左膠」)。

#5393 「政治和宗教意識形態(甚至是在碰觸到實證事物時),都日益變得「不講求事實」,反映出他們對塑造現實的強烈渴望。」

結果他們不是承認事實而是塑造「另類事實」自我滿足。其實這就是「膠」,無論你是左是右。

#5413 「卡爾.薩根(Carl Sagan)在他深具影響力的書《魔鬼盤據的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 Science as a Candle in the Dark)中指出,可以用兩個簡單的原則將科學與偽科學以及其他強詞奪理的騙術區分開來:開放和懷疑。」

難得又是一本讀過的好書。如果你讀過書中催眠師虛構出一場性侵冤案,令一個父親人生盡毀的事例,就會明白面對性侵指控採中庸之道有多重要。

「科學的核心是在兩個看似矛盾的態度上求得基本的平衡關係,一方面要對新想法抱持開放的胸襟,無論這聽來有多離奇,或違反直覺;另一方面就是要懷疑所有的想法,不論新舊,都加以嚴格的審查。」

其實這兩點只是弔詭,並不矛盾。當你想別人只開放而不加懷疑地接受你的說法(於是其他人提出的說法我們也得全盤接受),結果就會令我們的知識中充斥一大堆互相矛盾的說法,結果整個知識體系會崩潰。(李逆熵在《三分鐘宇宙》早就指出這點。)

「所有這些信仰體系實際上都是透過尋求見證來偽裝成具有科學一般的可信度。這裡的問題在哪裡?並不是說他們不「對新觀念開放」,而是就某方面來說,他們「過於開放」。」

其實反過來,它們也是對反面證據「不開放」,拒絕承認對自己不利的證據。

#5454 「對否認主義者來說,似乎沒有證據足以改變他們的主意。」

其實偽科學、陰謀論亦然。當你信了,就很難有證據能讓你走出來,你總會找到方法迴避它們。

「讓我們從一個 2×2 的矩陣開始,看看哪些可以用薩岡式的原則來區分」

明明前面才譯「薩根」。

#5503 「科學家通常不會只收集支持其理論的數據,因為沒人會這樣做。正如波普所言,了解一理論是否行得通,最好的方法就是採取最為嚴格的方式加以審查,看看它是否有所疏漏。」

正如寫論文或者通識專題研習必須處理反論。

#5579 「最棒的一本書是娜歐密.歐蕾斯柯斯(Naomi Oreskes)和艾瑞克.康威(Erik Conway)的《販賣懷疑的人》(Merchants of Doubt)。」

另一本好書(而且不如前兩本舊),方某幫圖書館買了,但一直沒時間讀。

#5614 「你我的年紀都可以回想三四十年前的時代,那時自由派政治家和一些科學家告訴我們,問題出在全球寒化(global cooling)。……正如你所指出的,數據並不支持這論點。因此,同一批自由派政治家和科學家中有許多人將他們的理論轉到全球暖化。」

按照氣候模型,如果沒有人為造成的暖化的話,地球的確會寒化。所以科學家並沒有說謊。
而數據顯然不是站在他一方。

#5674 「氣候變遷是一種完美的偽科學理論。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一個永遠不能被否證的理論。」

其實否認論才是一個永遠不能被否證的理論。

「克魯茲:任何一位優秀的科學家都會質疑所有的科學。」

這顯然是個誤導的說法。
正如牛頓所言,他站在巨人的肩膊上。愛因斯坦也不需要質疑「所有」的科學,否則自己的新理論根本無從說起。(狹義相對論本身就是建基於「光速恆定」的馬克士威電磁學原理)

「英斯基普:你知道那些評論你的批評者也會說你這套說法是因為你那邊的權力和金錢嗎?我們暫時先不要管這些。我想要問另一個問題。我想問事實。 

克魯茲:先等一下。誰的權力?——算了,我們先不談這個,如果你要對⋯⋯ 

英斯基普:能源業、石油業、德州⋯⋯  

克魯茲:⋯⋯如果你要對人不對事的話。」

他自己就可以對人不對事,不斷質疑「自由派科學家」為了搞大政府陰謀操縱科學理論,人家質疑他們背後有利益衝突就不可以了。
當然這類人通常就是這樣,屢見不鮮。

#5719 「這種說法聽來很熟悉。科學在這方面「尚未有定論」。我們需要知道「更多」。氣候變遷不過「就是個理論」,不是嗎?但是問題在於,這完全跟真正的懷疑論扯不上任何關係。相反地,這是基於對科學實際運作的嚴重誤解,再加上十分具有動機地臣服於認知偏誤之下。誠然,氣候變遷科學還沒有完全有定論。但是,正如之前所看到的,這是因為沒有一項科學能夠完全有定論。」

十五年前就駁斥過施永青的同一謬論﹕醫生也不敢寫包單說你血糖高「一定」會盲眼爛腳、血脂高「一定」會爆血管的,那麼你是否不用控制血糖和血脂/膽固醇﹖大概只有等到你的血管已經爆了,醫生才可以「肯定」你會爆血管。

#5732 「地平論者通常都不願說證據出了什麼問題,以免支持日心說(heliocentrism),只會說直到「證明」日心說之前,他們的理論還是有可能是對的。但這不是一個正確的推理。即使猜對了,也不是科學。」

他們(和其他否認論者)通常會說別人的證據不可信,但這更不是科學。

#5921 「將事物推向我們認為(或希望)真理所在的地方之誘惑可能很大。而這可能導致意外的逆轉(甚至造假),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應,並損害公眾對科學的信任。」

當年「綠色和平驗蕃茄皮」正是如此。

#5937 「就像否認主義一樣,大多數偽科學家似乎都想要迴避與其理論不合的證據,但是卻會抱怨其他科學家都不願考量他們的觀點。」

(所有這些人)根本是一樣的。

#5991 「2008 年,發現研究所起草了一份示範法案(model legislation),旨在保護那些在教學生「生物和化學演化等全面科學觀點」時感受到恐嚇或威脅的教師們的「學術自由」。」

是胡說八道的自由。

#6013 「實際上,奧克拉荷馬州已經成為這類立法的典型代表,因為過去五年來,這個州在參議院的每屆會期都會重提這項法案。這些法案中的措辭大同小異。」

原來也不只中大評議會會章小組專做這類蠢事。(曾經連續多年有常委提出「評議會」要改名為「議會」,免得校友「誤以為」評議會專責批評校方。死不斷氣到2016年終於被強總以「叫議會校友以為有實權呢」一句KO。他們心目中的「議會」似乎都不會批評官方的,現在的「完善議會」最適合他們。)

#6051 「2015 年我曾在《高等教育紀事》(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上發表一篇名為〈真相大戰〉(“The Attack on Truth”)的文章」

分明是「攻擊真相」啦。

#6197 「態度是個很有趣的東西。也許只有自己知道使用實證證據的感覺;只有自己知道到底是真的在進行檢驗,還是暗地裡在鞏固自己的理論。但即使如此,我也必須尊重這樣一個事實,即自我意識是有很多層次的,而且還會因為自我欺騙的心理現象而變得複雜。不過,科學態度也可以由一人的行動來衡量。」

就像藥店那副對聯﹕製藥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

#6231 註22「如果他們的想法是基於意識形態的,為什麼他們會認為他們需要有證據?因為他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想法是基於意識形態的。但是這讓他們陷入了雙重標準,因為一旦開始以證據來評斷,他們怎麼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比科學的更有保證?」

正如傳教者(無論是宗教或某種主義)跟你講科學,通常就會變成這樣。

#6423 註52「毫無疑問,許多人還會將布瑞茲與他當代的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韋格納(Alfred Wegener)相提並論。韋格納的板塊構造理論受到極大的嘲笑和排斥,一直要到他過世多年後才獲得平反。」

韋格納為何被排斥﹖是因為他只提出了個猜想(大陸是板塊、會移動),但他沒有提出可行的機制解釋這個猜想(如何移動﹖),他那個年代也沒有任何機制可以解釋到他的猜想。當時甚至也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他的猜想。所以當時科學界沒接納他不是錯誤,反而是應該的。直到有新發現、地質學可以解釋到板塊移動的機制,大家才接納這個猜想。
我們只能說,韋格納不幸「太早」想出這個理論,遠遠超出當時科學能支持的限度。

註64「例如,史蒂芬.傑伊.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的間斷平衡論(punctuated equilibrium),儘管在科學上引起爭議,但這展現出能夠為自然事件的突然變化提供一非神學假設的可能性」

這裡作者也有誤解,古爾德本人對於學說被創造論者/智慧設計論者利用也很不滿(他本身是演化論支持者)。因為就算他主張演化不如達爾文主張那麼平均緩慢,可以在較短時期大幅演化,然後有大段不怎麼變化的時期,但那種「間斷」仍是地質時代長度的事,遠遠沒有神話所想的那麼快。演化畢竟不是變魔術。

#6498 註76「若是智慧設計的支持者沒有逐字修訂一份早期的重要創造論文本,可能多少會有些幫助」

因為他們本來就是創造論者,智慧設計只是個「科學」的偽裝。

註79「在尼古拉斯.馬茨克(Nicholas Matzke)一篇絕對堪稱是傑作的論文中,針對所有這些法案間的譜系關係進行了一項親緣分析,使用一項重要的演化分析工具來研究反演化的立法。」

其實那份把創造論改成智慧設計論的文件也用得著。

註85「在奇茲米勒(Kitzmiller)一案判決後,就連發現研究所(Discovery Institute)這個智慧設計論誕生的地方,都宣稱從未(不正確地)鼓勵過在公立學校教授智慧設計論,並大力推廣旨在鼓勵教師宣揚反演化論的《學術自由法案》」

有趣在一批理應要守十誡的教徒,一直在作假見證。

#6630 9. 社會科學的案例「直到最近,新古典經濟學家都不認為使用簡化的假設會減弱他們將理論模型套用在人類行為上的適用性。」

一種自以為是社會物理學家的傲慢。

#6755 「我們不能因為生而為人,就自認為瞭解人類行為運作的基本方式,必須要揚棄這樣的想法。」

醫學界曾經亦如此。

#6796 「有人說社會科學是不一樣的,因為當人類在研究其他人類時會遇到一個內在問題,即我們的價值觀會不可避免地干擾到實證研究的「客觀」。這其實是主觀性偏誤的問題。不過別忘了我們已經有一個範例,醫學這一領域就解決了這問題,並且向前發展,成為科學。」

即安慰劑效應。

#6810 「我們並未充分重視自己的無知會礙到我們的誠實,因此就不會不斷地拿數據來與自己的想法比較。」

妨礙。

星期六, 3月 04, 2023

諸事不順

一過了生日就諸事不順

生日後的朝早去IVE canteen叫早餐,canteen哥哥又忘記了我那件多士(雖然明明我個仔就多屎),於是我白等了超過五分鐘。

然後把早餐拿回學校,可能因為紙杯等太久變軟了,我一拿就杯蓋飛起,茶倒在我的恤衫上。

抹衫+抹地又花了時間,食完早餐已經遲了,一邊構想月尾書展安排,一邊爬上五樓的臨時office (是的,原本圖書館在二樓,由暑假到現在還未裝修好),已經見到空堂自修等入門的同學……

……而我發現自己剛才在校務處顧著填影印單,忘了拿鎖匙。

------------------

面書回顧出現李達寧九年前一篇文章〈你相信知識嗎﹖〉,讀書無用論這種論調當然由來已久。「讀書有用」的例子當然見不少(最厲害的是我那位「徒弟」),但我也經常懷疑自己讀了那麼多書,究竟有甚麼用。至少你有知識也改變不到其他人。

大學final year某日回家,見老爸不太精靈。平素總去了股票行看金魚缸的他,說自己整天沒出門也沒吃飯,因為想不出路怎樣走。即使當時還未有宣傳甚麼「談笑用兵」,按以往讀的普及醫學書(小時多病,特別喜歡看醫書)、看其表現,都是懷疑他腦血管出了問題。按現在的說法應該算「小中風」。

我直接告訴他自己的分析,認為可能是中風,叫他盡快看醫生。但這個以往總是愛跟我抬槓,甚至說「毛澤東也不聽醫生話」的人,自然不會被我講幾句就肯去見醫生。

結果第二天朝早,已經半邊乏力,連站起身都有困難。這時候叫救護車送他入院,然後他在醫院等了半天才送上病房(不要跟我說甚麼「黃金三小時」,去問醫管局吧),之後花了很長時間才能重新走路。(再之後他不聽人勸,又重新吸煙,之後再中一次。終於半身不遂,令自己人生最後幾年都只能臥床,這是後話。)

---

生了方包,早就說不應該因為扭計抱,就把嬰兒抱著睡,當然沒人理。甚至研究顯示cry-it-out其實對嬰兒沒害,也無法說服身邊人。我告訴來幫手堅持抱著睡的老媽,嬰兒會越長越大越重,妳總有一天無法抱起他,而他被抱慣了就會繼續扭計吵鬧,倒不如一開始就讓他習慣自己睡。結果當然也沒人理我。結果現在方包不但沒戒到夜奶,而且每晚都在扭計,一醒來發現沒人抱著就哭鬧。

前陣子老媽訴說大腿疼痛,我說不如找天放下方包,先去看醫生。她當成一般酸痛沒理我。
結果上星期就突然說痛到無法走路,非要叫救護車送院不可。

還是老婆設想周到(求生力強),提早收工回家看方包,叫我去陪老媽入院(我本來打算先買個飯到醫院給她吃,然後回家照顧方包)。結果坐等七小時才見到醫生,檢查過尿沒問題、脊骨X光似乎也沒大問題,懷疑是坐骨神經痛。轉介骨科和物理治療,由於我要準時回校,還要勞煩老婆帶她去排期。由於排期需時,老婆更周到地找了外間的物理治療和針灸(反正發現她的醫療券都沒用過,不用白不用),帶老媽去先治療,希望及早可以自由走動,不用整天坐臥也好。

老媽這時候說麻煩了我們兩個,先不說我們也麻煩她湊孫,但顯然也是抱著太重的孫仔而勞損吧﹖如果肯聽我說早去找醫生,是否會惡化到走不動的地步﹖

所以現實間中就會令我懷疑,究竟自己讀那麼多書有甚麼用。反正我能預見的問題,還是避免不到,照樣發生。就算不講大環境太大不到我影響的「大事」,就連身邊的事都是一樣。那麼知道不知道,又是否真的有分別﹖

當然嚴格而言,這其實不是讀不讀書的問題,而是個人欠說服力的問題。這點沒救。

星期六, 2月 25, 2023

炒冷飯系列﹕小熊維尼的道

(人不貴但事忙,先重貼一下以往的有趣書介。原文刊於2006/08/21。)


Benjamin Haff《小熊維尼的道》(The Tao of Pooh),台北﹕麥田,2004

一般我們見到講道家的中文書籍,一般都是「玄之又玄」,看完不大了了。(蔡志忠算是很好的了)
那麼不如借人家的眼睛來看,就看看外國人怎麼說。

其實用維尼喻道家,一點不過分。
這根本就是道家的傳統﹕忘了莊子就是最愛說寓言故事的嗎﹖

你想不到,他會用「Pooh」來說「樸」,很明顯中國人不會想到這隻熊。

雖然在下是傾向儒家的,但儒家和道家其實是中國本土兩股互相補足的思想,猶如一陽一陰。中國如果只有儒家,就看不到「無用之用」,也未必有「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反之,如果中國只有道家,又會缺乏凝聚的力量,制度無以建立,無以成其社會。
儒家和道家看來針鋒相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但我不能認同道家一些偏激的想法,例如對知識的看法。
道家認為人學得太多會閉塞心眼,這點不全錯。如果太專注於一些學問的皮毛細節,就容易忘記大道。但這不是學者專有的,任何事情專業化過了頭,也會一樣。(所以才需要通識教育嘛﹗)
人無論有知無知,都可以做道家所說的蠢事。但有知識,至少有多一份基礎去了解道理。
多學了而不理解,是心態問題﹔少學了而不理解,是能力問題。

作者說無為說得很有趣,他說城市人是「我思故我呆」(p.87)。 

也許在愛情也合用,想得越多人越呆。浪漫主義者肯定會鼓吹「隨心而行」。不過我以為,如果要隨心而行,我肯定會造成(和面臨)更多的傷害。

子曰﹕「與其不遜也,寧固。」

不過,作者對「大忙人」的描寫,我再同意不過。
我在很久以前,已經說過,香港人是大忙人,不見得因為香港生活迫人—香港根本不是朝不保夕的地方—而在於香港人缺乏內涵,所以根本停不下來。因為如果一停下來,孤獨一人,他們就會被迫面對自己,而他們會發現根本無法跟內在的自我安處、甚至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很討厭。

所以香港人就算放假,都要熱熱鬧鬧、或者跟著「鴨仔團」四處跑—只有投入聲色犬馬,他們才可以忘掉自己。這其實是悲哀的。

(方按﹕疫情時也是這樣)

當然,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有趣。有種生活就像這樣﹕「在下個地方,再上一層樓」,這種生活態度不但違反了事物的自然秩序,也使得人很難獲得快樂與安好,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他們原本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達到的境界—快樂與安好﹔而其餘的人則乾脆放棄了,並且跌坐在路旁,忿忿地詛咒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根本不該受到責難,它早在那裡幫助人們指出前進的方向了。(p.110-111)

香港人「憎人富貴厭人貧」﹖
看看上面就知道,其實所有問題,都是同一疾病的徵狀。
就是從來沒認識自我的本質,由生至死,都沒面對過自我。
所以就沒有內涵。

方某常說自己有點頹廢,因為有時也愛像維尼一樣,在發呆。
呆著像羅賓般做「沒事」(nothing),其實也有點像冥想。

下次校長叫我做野果陣,不如介紹佢睇——唔得,我果間係教會學校…… 

(這本書批評得最厲害的,就是清教徒。)

香港人是世上最資本主義化的族群,他們是不會欣賞發呆的。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9月 17, 2022

圖書館的雜錦書介(1)

一月突然「暫停面授」,然後又「提早暑假」,所以有些書買了都來不及給學生借,唯有待學生回校後再展。半日授課下反應當然不太好,所以找些「精選」放在IG推廣一下。不如這裡也自奉一下。

--------------------(我是史地類的分隔線)--------------------


若林芳機《地圖會說謊》,新北﹕聯經,2020

地圖不就是反映地貌和有甚麼建築物嗎?《地圖會說謊》告訴你,地圖要把複雜的現實簡化,甚至把球體的曲面放進一張平坦的紙上,必然有所扭曲。更別說有些無意產生的錯漏和有意製造的欺騙。

讀本書除了學會看穿地圖可能誤導人的地方,亦有作者對不同地區和文化的人閱讀地圖方式的介紹,甚至男女看地圖都有不同。流行說法指女性不懂看地圖,可能只因為地圖是以男性閱讀的習慣製作。

Bjørn Berge《烏有之地:這輩子到不了的50個國度》,新北﹕聯經,2020
Alastair Bonnett《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台北﹕臉譜,2022

《烏有之地》係一本講現在不再存在的「地區」的故事。同類舊書還有《地圖之外》(方某讀過),講一些你在地圖上可能找不到的奇怪地點。讀多一點你就會發現歷史或國界並不是劃條線那麼簡單。

--------------------(我是美術類的分隔線)--------------------

Hedi Kyle, Ulla Warchol《書的摺學》,台北﹕積木,2020
赤井都《迷你豆本書》,板橘﹕楓樹社,2010

《書的摺學》講藝術,如何用一張紙摺成一本書。有興趣的看倌也可借另一本講袖珍書藝術的《迷你豆本書》。

--------------------(我是科哲類的分隔線)--------------------


日本Newton Press《圖解悖論大百科》,新北﹕人人,2020

甚麼是「悖論」?悖論是一些表面看來合理的推理,但最終卻得出很荒謬的結局。問題重點就是:究竟前提和推論哪裡出現問題?甚至可能是我們的語言和思考模式本來就有限制。(當然有些悖論其實真的沒問題,有問題的是我們的常識,例如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相關的悖論。)

本書收集了由古至今很多悖論,讓大家看看這些有趣的推理。
(同一系列還有其他介紹數學不同概念的分冊。)


二見太郎《高中基礎化學》,台北﹕台灣東販,2021

近年有不少漫畫科普書籍出版,連社會和哲學類都有。不過科學方面似乎物理、生物科居多,漫畫講化學就少。難得有本針對高中化學的,值得對化學有點興趣但又怕無從入手的人。

如果想了解化學概念,另一套《觀念化學》都很有用。另外還有《觀念物理》同《觀念生物學》。

John Suchocki《觀念化學》(五冊),台北﹕天下文化,2020
Paul G. Hewitt《觀念物理》(五冊﹔舊版有六冊,最後一本是答案),台北﹕天下文化,2018
Bert Dodson《觀念生物學》(兩冊),台北﹕天下文化,2017


Randall Munroe《這麼做,就對了!》,台北﹕天下文化,2020
如果這樣,會怎樣?》,台北,天下文化,2015

《這樣做就對了》是Randall Munroe新作,他是一個爆笑科學漫畫網站xkcd創辦人,舊作《What if》方某也讀過,內含大量諸如「光速投球會怎樣」、「在核燃料池游泳可以嗎」之類超乎想像的題目。

同類新書還有《科學詭案調查局》、《請問牛頓先生蕃茄醬該怎樣倒》和《為什麼的科學》。


Erika Engelhaupt《科學詭案調查局》,台北﹕大石,2020
Robert L. Wolke《請問牛頓先生蕃茄醬該怎樣倒》,台北﹕臉譜,2019
Jay Ingram《為什麼的科學》,台北﹕商周,2017

三宅陽一郎、備前やすのり《全圖解!AI知識一本通:用故事讓你三小時輕鬆搞懂人工智慧》,新北﹕聯經,2019

對電腦有興趣的可找這本新書《AI知識一本通》。
同類的有趣舊書包括《當人工智慧懂哲學》、《世界第一簡單資料庫》和《演算法圖鑑》。


岡本裕一朗《當人工智慧懂哲學》,新北﹕楓葉社,2020
高橋麻奈《世界第一簡單資料庫》,新店﹕世茂,2010
石田保輝、宮崎修一《演算法圖鑑》,台北﹕臉譜,2017

(第一篇 / 第二篇 / 第三篇)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本文提及的其中兩本有電子版。經以下連結 http://moo.im/a/8rJKTZhttp://moo.im/a/0suFGKhttp://moo.im/a/5iKPTUhttp://moo.im/a/kmpxWZhttp://moo.im/a/25ckvRhttp://moo.im/a/0149CHhttp://moo.im/a/09ltvGhttp://moo.im/a/pFKNR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些連結買的。)

星期六, 6月 04, 2022

傳統倫理的盲點


Max H. Bazerman、Ann E. Tenbrunsel《盲點》(Blind Spots : Why We Fail to Do What’s Right and What to Do about It),葉妍伶譯,台北﹕先覺,2021

甚麼盲點﹖這不是平日視覺測驗揭示的那些盲點。
本書是講心理學,但不是講一般心理盲點,而是倫理相關的盲點。

自從企業弊案頻生後,各大學商學院回應公眾批評,紛紛加入倫理道德課程,企業也花資源設置合規系統。可是弊案卻繼續發生,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讓學生學過種種道德困境、企業又設置了操守守則和合規系統,仍然會出事﹖

作者是商學院教授,負責倫理課程。他們認為問題不純粹因為「他們貪心」,而在於所有人心理都有盲點。這些盲點令我們看不到潛在的道德衝突,而且忽視自身的道德缺失,明明有做缺德的事,卻仍然認為自己道德水平較其他人高尚。這並不是商界人士專利,而是人類共有。這些心理盲點本來是我們演化背景形成,讓我們保持心理健康,卻對社會造成諸多問題。

本書的內容,其實比推薦序所指的更寬廣。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重複中華傳統的「君子唯義」口號(這只會延續虛偽),而在於真正了解自己的弱點、組織的潛規則文化。讓敢於發現和針對問題的人(而非讓靠缺德賺到盈利的人)得到獎勵,領導以身作則並透過組織中的關鍵人物傳播合符道德的價值觀。如果管理層不急於求成,員工能從容策劃、不用只追趕指標,也可以減少道德問題。我們甚至可以借用大眾心理盲點,來推廣更合道德、對環境更有利的政策。

當然,這些聽起來還是有點「虛」。因為要企業合符道德,員工就要從容處事。員工要從容就要管理層自制,不下過分的時間和盈利指標。管理層之能從容,也要董事局或股民願意支持、不急功近利才成。如果我們膚淺得只看企業盈利或者機構的某些KPI,自然會對管理層造成壓力,管理層又會對員工施壓,員工為求自保就會便宜行事,損眾利己的弊案自然不能避免。

(同樣的道理,政治上一樣成立。正如《扭曲的正義》指出,選民喜歡看大騷,政客自然會投其所好,警方高層自然也就樂此不疲製造各種「專案」和「指標」交貨,讓基層員警不務正業。最終受害的仍是包括員警在內的大眾。)

問題是,我們大眾能否擺脫膚淺﹖這已經不只是「商學院」範圍的問題了。

正如學校。家長想小孩「贏在起跑線」、官方也愛「本埠成績世界第一」的新聞,自然就會向教育系統和學校施壓,然後校長向教師施壓,最後就是教師操練學生。最後家長投訴孩子功課壓力太大,又有何用﹖廢了升中試,就會有學能測驗﹔廢了學能測驗,又會有TSABCA……原本用意良好的制度,最終都會變成勞而少功的操練。有多少社會能像芬蘭人那麼看得開,自道拿世界第一未必好﹖
心態不改,在制度上小修小補,就像作者所言,只會被規避開去,不會解決問題。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3cgisG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74 推薦序「忽略了絕大多數不道德的行爲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而作者提出要強化「道德覺知」,克服「倫理盲點」,才能有效減少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爲。」

除了道德理性

「「獨善其身」才能「兼善天下」、先「內聖」才能「外王」」

關本書甚麼事﹖

「也是傳統道德教育無效的緣由」

如果推薦者把本書內容說成中華傳統道德觀已相通,那麼傳統道德教育又何以還有問題?那即是其實中華傳統道德教育本身也有書中指出的盲點囉。

#84 「尤其是去察覺「代表理想」和「代表欲望」的兩個自我。這兩個自我跟中華文化的「君子唯義」和「小人唯利」不謀而合

這豈不是走回頭路﹖作者有叫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嗎﹖
別忘記作者其實是為商學院教道德的,商學院就是要賺錢,你可以跟學生講「小人唯利」,叫他們不要賺錢﹖
把義利看成矛盾,只會令人虛偽,假裝利人實質利己。我們應該追求的是義利之合、利不違義。
其實孔子早有明訓﹕「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即是合義而富貴就不是浮雲,而值得追求。「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孔子只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沒虛偽到說「君子唯義、小人唯利」,好像君子不應求利般。

#417 第一章「這種種措施都是為了鞏固投資人的信心」

加強監管是鞏固投資者信心,然後有人(當然又是市場原教旨)說是降低效率。

「傳統的倫理觀和訓練方式都不理解我們無意卻可預測的認知模式,就是這種認知造就了不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

正如行為經濟學揭示了我們「可預測的不理性」(Predictable irrational,《誰說人是理性的》英文原書名)。

#435 「和另外一群不能把答案卷碎掉的人相比,可以碎掉的人平均答對的題數比較多

誰說人是誠實的》有提及。

#463「他不但拿自己的錢和家族的錢來投資馬多夫」

即是這人是為利障目,所以才「看不到」馬多夫有問題。

#466 「人震撼」應為「令人」

#483 「只有在移除部門間的界線後,才能清楚看到每個決策的道德影響力」

高層本來應該有跨越部門界線的視野,從宏觀角度去看整件事。
問題是很多時候身處高層的人也未必有這種高質素。

#512 「順勢療法的醫師相信你應該少用侵入式療法」

問題是他們根本不是醫生!

#528 「他們沒意識到自己所受的訓練、動機和偏好都會讓他們無法提出客觀的建議」

所以應該先去問家庭醫生?家庭醫生不是接受專科訓練,理應更能平衡考慮各專科方案的優劣。

「查克.葛拉斯里(Senator Charles Grassley)」

為何Charles會是查克﹖

#550 第二章「他們就要自問是否有權利把別人推下橋?」

書中指結果論主張「推一個人下橋可以救更多人,就值得推人下橋」。
但我也可以用另一角度講「結果」,「一個可以隨便推人去死的社會」是否我想要?
正是我主張「義利之辨是長線和短線利益之別、長線而言義利應當相合」,這裡所謂「結果論」其實也是短視遠見之別。當你把著眼點放在「長遠的社會制度」而非「某一件事救到幾個人」上,「推人下橋」就不是值得支持的事,因為我也不想有朝一日成為被推下橋的人。

#553 「當代哲學家認為哲學思考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公民,也會讓我們獲得勇氣,願意為正義挺身而出。」

哲學思考可能會令人更好,但不會令人更有勇氣,那是天生的。
一個人明白甚麼是「正義」,和他是否有勇氣去堅持「正義」,是兩回事。

#609 「道義倫理學」

道德倫理學﹖

#627 「儘管在兩個情境裡,總裁唯一的目標就是要賺錢,大家都是靠這個決定的「副作用」來判斷總裁的意圖。研究受試者讀了第一個情境之後,知道這個專案能改善環境,只有二三%的人認為總裁有意協助環境。相對地,八二%的受試者在讀了第二個情境之後都認為總裁刻意傷害環境。但明明兩個情境中,總裁的意圖都一樣」

因為「不顧環境會受損」而做事本身已屬魯莽的犯意。

#649 「研究人員發現「認知忙碌」的受試者說謊的機會比較高,思緒沒那麼龐雜的受試者比較不會說謊」

所以不要讓自己太忙,實為真理。
忙碌不只會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甚至會損害道德。

「受試者說謊多數是為了避免損失(賣不掉),而非為了收穫(賣掉)。」

又是「損失規避」的心理。

#679 第三章「在二○○八至二○○九的這個學年裡,權貴名單裡申請者的錄取率是七七%,而所有申請者的錄取率是六九%。這些需要關說的申請者,他們高中的排名和標準測驗的平均成績都低於其他被錄取的學生

不低於別人就不用靠關說了

「因為校錄取了」應為「校方」

#692「如果你有人脈,在伊利諾州,走到哪裡都有好處」

即是眾所周知的腐敗,還說甚麼美國夢?

多數常春藤盟校每年錄取的新生裡,有一○至一五%的比例都是因為家族中的長輩是校友。就算是在公立學校,資金來自納稅人,像是維吉尼亞大學也有這種世襲系統」

直資學校計分制正是如此。

#725「文章〈公有地的悲劇〉」

同一個故事,左翼看到重點是需要集體管理,右翼卻看到私有產權。尤其市場原教旨的口吻,好像把所有「公有」的事物化為「私有」就會得到良好保護。
先不說原本公物「為何可以」變成只供個別人享有的私產,其實私有產權主也可以拿得比環境所能負荷的多。當然,私有業主比較有動機去保護自己的產業,這是事實。但這不代表他們真正了解如何保護、也不代表他們自身利益出發而選擇的方式,真的就是符合大眾利益的方式。
退休保障是「私有」的吧,很多人仍會因為心理上的折現比現實的大,而忽視未來投資、只顧今日享受,所謂「私有產權」的「保護」,其實也可以一模一樣。坐擁私產的大地主或資本家,不見得比一個忽略退休投資的普通人聰明很多。

#729 「使問題惡化的原因並不是我們想要不公平的欲望,而是我們缺乏客觀面對資訊的能力

也不全然,人類的確不乏不公平(想比別人優越)的欲望。
只是同時我們又很習慣把自己(或自己人)「秤先啲」,總覺得自己要得多一點才算「公平」(而結果其實並不公平)。

「濫捕是另一個自我中心造成社會困境的例子」

還以為又在講警權呢。(其實是講捕魚)

#820 第四章 「到研究人員發現若讓大家在做了不道德的行為之後洗手,他們就不覺得自己那麼需要彌補那個不道德的行為了(例如,原本他們覺得要去當義工,洗個手就免了)」

所以不少宗教都有這類「淨身」儀式,就是讓人洗脫背德感。

#830 「我們之所以會膨脹自己的道德感,是因為我們傾向做個「竄改系史學家」

所以歷史修正主義(維基百科指應稱為歷史否定主義)大行其道。

#850 第五章「奈瑟在康乃爾大學的學生裡,只有五分之一的比例注意到了這個女人。當我們在企管碩士班和高階主管班播放這部影片的時候,注意到這女人的學生比例更少

專業訓練會收窄注意範圍,集中力提高了,但更難發現「不在計劃中」的事。
故曰愚者闇於成事,智者見於未萌。

#863 「如果有個因素會讓你對於別人失德的行為閉一隻眼,那其實你根本看不到那失德的行為。「動機型閉一隻眼」就是在描述很多人經常都沒辦法注意到別人不道德的行為,因為看清楚了,自己就會受傷害

就像電視劇裡老公出軌的闊太寧願不知道

#879「童」應為「孌童」。

#921 「人類的不道德行為通常就像發生在斜坡上。當自己打出擦邊球,我們都會幫自己找臺階下,然後允許自己慢慢地做出愈來愈不道德的事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

#950 「「結果偏誤」指出我們在評估決策人員所採取的決策過程時,會把結果納入考量,但這做法在邏輯上說不通」

「殺一批人換來二十年繁榮穩定」這一類的結果論正是如此。

#965 「庫什曼和他的同事發現在美國多數州裡,麥特的刑期都會比強恩長很多。換句話說,法律重視結果更甚於犯意。」 

這是意圖謀殺對誤殺,重點是真的死了人吧。
總沒理由「想殺人但沒殺到」會判得比「無意但殺了人」重吧﹖

#975 「可是戰事告捷的時候,美國對於出兵的批評很少,等到戰爭一直拖下去,才開始有愈來愈多人質疑布希政府戰前的戰術,像是在沒有根據的情況下就宣稱伊拉克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正如日皇裕仁對戰爭的看法,只要軍隊打贏他就不介意軍隊越權行事。

「我們通常不會注意到不道德的行為──只有在發生傷害之後才加以譴責

尤其是傷害了自己。

#978 「立法委員」應為「國會議員」,這是美國耶。

「「可識別受害者效應」就是說如果受害者不是一串統計數據,而是活生生的人,那麼大家會比較關心和同情。可識別的受害者是特定的人」

故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因為鉤有物主,國無實體。

「國際基金會利用時差來爭取價差,這合法但違反了基金交易的規定,因為這種靠反應時間來獲利的方式犧牲了長期持有者的利潤。」

有這種規定﹖

#1004 「我本人與企業將受法律和合約所規範,我理解並遵守其中所有的文字與精神。」

如果你不遵守法律和合約,自有法庭執行,根本不用放進宣誓裡。

#1057 第六章「獎勵系統通常立意良善,卻沒有效果,因為獎勵系統的設計者在建構系統時,並沒有預期到員工會有什麼反應。獎勵系統把事情想得太簡單,只注意一項目標。若獎勵系統沒有考量到員工會如何達成列出來的目標,就會催生出意外的行為舉動

這根本是行為主義的模式。把人當成巴甫洛夫那隻狗,搖鈴就會跟著流口水。問題是人的反應通常沒那麼簡單,所以成功的立法者,通常不是方某這種一板一眼的人。

#1074 「除了合規系統會失靈之外,受到合規系統約束的人通常也會想辦法讓這些系統發揮不了作用

正如中國把衙役地位貶低,沒有令他們不濫權受賄。

「合規系統最危險之處在於扭曲了別人的決策過程。忽然間,員工不會想著要做出對的事,而是專心計算合規和不合規的利弊得失差多少──然後用計智取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
也難怪寫推薦序的仁兄會認為本書在呼應儒家倫理觀。

#1101 「追溯到形成社會之後、人類演化出來的心智能力,相對地,因為正式系統和演化無關,就會比較刻意、比較沒有影響力

某程度上也是一種「教養的假設」,我們強調教育是順應人性,但同時一向也是跟本能作對。因為如果完全依賴本能去思考,那就不用教了。所以反過來說,教育所得的東西,未必有本能那麼強力。

#1120 「甚至還半夜排放污水」

美國的工廠也這樣,難怪強國五毛振振有詞用臭蟲論

#1122 「然後取得了報案電話的錄音。他把錄音帶去上班,「因為大家都想知道誰告密,」他在聽證會說:「我播出來後說,『就是他』。」隔天,十一月二十二日,孟非爾(指控偷竊的人)的屍體就被發現沉在紙漿槽的下方」

問題是為何他會拿到報案錄音﹖即是警方也很有問題,偏幫公司。

#1144 第七章「柏拉圖最適境界」(Pareto-optimal)」

帕累托/柏利圖不是柏拉圖(Plato)啦。
(就算維基百科顯示台灣是這樣譯,也不正確,因為這樣會導致兩個譯名混淆。)

#1147 「中國早在一六一二年就禁菸了,柏林在一七二三年禁菸」

那是鴉片煙﹖

一七六一年開始有人懷疑菸草和癌症之間的關連。一八五八年則發現了抽菸斗和口腔癌之間有顯著的關連

那麼早﹖

#1198 「企業不得雇用替他們查過帳的會計師」

恐怕企業也會互相介紹會計師,似乎由企業交徵費,證交會分發會更獨立。

#1211 「前總統布希為了回應這些弊案,在二○○二年七月三日簽署了《沙賓法案》,要求上市公司提供許多種報告,很多高階主管都認為市政府過度監管」

應為「聯邦政府」。

#1213 「終於在一九三○年,全球氣候變遷被各界正視為一個新興的問題。可是當氣溫下降之後,大家對這問題就沒興趣了」

那麼早﹖還未有探測器上金星耶。

#1222 「「憂慮的科學家聯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科學人雜誌另有個譯名叫「科學家關懷聯盟」。

#1224 「全球平均氣溫在下個世紀將繼續上升」應為「本世紀」吧﹖

#1234「如第六章所述,組織裡的獎勵制度會把員工的注意力引導去實現特定目標,導致他們忽略其他重要的目標。我們的政治制度也有獎勵機制,會產生類似的問題。許多政客都追求連任,而百姓會低估未來要付出的代價

問題是就算獨裁政權也不一定更有遠見,因為他們也要衝短線目標維繫支持者(通常是大企業或軍隊)

#1246「受創最深的人有時卻是最直言不諱為這些系統辯護的人

如藍絲和小粉紅,明明自己也是在鐵拳底下,卻誤以為替建制辯護可以分享趙家人的榮耀。

#1248「(一)鼓勵合理的懷疑、混淆視聽;(二)聲稱需要尋找確鑿的證據、(三)改變事實的觀點」

疫苗懷疑亦然。

#1274 「要達成結論來推動大規模變革不需要確鑿的證據,因為審計就是應該要獨立、吸菸的規範就是需要調整、氣候變遷就是需要有效的回應。如果我們花時間等明確的證據出現,通常會等太久」

正如你等到疫苗證實完全安全,已再用不著

#1314 第八章「社會上最聰明和最愚蠢的人數很少,那麼按照孔子的標準,幾乎所有人都可以改變」

OK。

#1325 「菲律賓的農民把錢鎖在一個他們打不開的「保險箱」裡,就算扣掉了買保險箱的開銷,他們還是因此存下了不少錢」

豬仔錢罌與之焉,正如《金錢心理學》的啟示。

#1335 「要鼓勵抽象思考,有個策略很有用,那就是想像你死後別人會如何描述你和你的行為

「自由人,至少想到死」這句話似乎還可以引申出另一重意思。

「「媽媽牌石蕊試紙」。當你面對一個誘人、但可能是不道德的選擇時,問問你自己,是否願意把這個決定告訴你媽媽(或你爸爸,或其他你發自內心尊重的人)。你能輕鬆地走到你媽身邊說:「你知道嗎?為了得到那份工作,我騙他說還有其他公司要雇用我。」」

問題是媽媽可能真的不介意你為了工作講大話。

#1342 「找個值得信任的朋友或同事」

子曰﹕忠告而善導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1352 「道德「污水坑」」

有些人自詡的道德低地

#1391 「把價值觀傳遞給關鍵人物,尤其是能接觸、控制資訊和員工的人,例如行政助理通常是組織裡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也不只是學校如此。

#1407 「在預設不捐的國家中,器官捐贈同意率只有四.三%至二七.五%。而預設捐出的國家,器官捐贈同意率則在八五.九%至九九.九%以上

因為人多數怕麻煩(雖然只是填表,除非真的很反感要退出,否則懶根主導),也不想提起自己不願助人的事實。 預設不捐即是假設我們都是自私的?

#1414 「加」應為「加侖」

「每年兩輛都開一萬英里」

為何應該用「油量/距離」而非「距離/油量」表達耗油量,因為我們都有固定行程,但不是固定燒多少油。所以用後者根本就不方便消費者計算自己用這部車將產生的耗油量。

#1462 謝辭「甄妮(Janie Chan)」

這人姓陳的吧。

星期六, 4月 30, 2022

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


Ben Ambridge《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周沛郁譯,台北﹕天下文化,2018

書的內容其實不用在下多言,科學方面有趣,但不是甚麼驚天動地的事。
說到尾,其實還是不出孟子這段話﹕

「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於庶物,察於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孟子.離婁下》

不過是現代科學的版本,科學家扭盡六丑,用各種實驗揭示動物的思維能力。藉此與人類比較,人類也不一定勝過動物。

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時,民情還不大接受人類和動物有共同祖先(當然現在還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所以他在書末含糊其辭,只暗示理論對會人類起源的問題有所啟示。後來再發表《人類與動物的情感表達》,才藉著比較動物和人的表情,側證人類和動物的共同起源。

很多人接受不到的是,自己跟其他動物,真的並非截然二分,而只是程度問題。這樣令他們心中的「人禽之辨」不成立了,然後就覺得人好像甚麼壞事都能做了。(雖然其實沒有這些研究主張,反正歷史上人們甚麼壞事都做得出啦。)

其實他們只是思想簡單,想得過分直接、邏輯跳步。(咦,真的好像不比動物好多少)
反而二千年前孟子就已經很清楚,「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跟禽獸並不真的有那麼大差異,而我們珍重的「人禽之辨」,並非必然擁有(所以「庶民去之」,小人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是要靠每個人主動「存之」的。

人類思維的本能,是由跟其他動物擁有共同祖先時就開始產生,並逐漸發達。人類思維能力(廣度或深度)也許比其他動物強(觀乎書中實驗的比試結果就未必了),但這只是程度之別而非本質之別,其他動物或多或少也有我們的這些能力,只是通常簡單一點。所以人類思維的盲點,往往可在動物實驗中發現類似版本。

我們的本能,無論好壞,都是在這段演化歷程中累積得來。而人類擁有較強的思維能力,尤其是自我觀照、反省的能力,讓我們有建立道德的可能。就像孟子那番話所言,「行仁義」(做出看來合乎道德的行為)是禽獸都做得到的事(如狗和海豚救人的例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是我們「由仁義行」,君子是「出於道德理性的判斷」去做(正確的)事。

所以「庶民去之」讓自己活得與禽獸無異的,並不在於他們做事不道德,而在於他們只是憑自己的本能去決定怎樣做事。就算他們最後做了合乎道德的事,因為只憑本能去做(即所謂「鄉民正義」),其實沒仔細考慮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所以和禽獸(例如狗和海豚救人)無異。(狗的本能可以咬賊人,也可以亂咬無辜的人,鄉民亦如是。)

所此可見,所謂「人禽之辨」不在於動物無思維,而在於道德理性、在於發揮人類自我反省的新本能,去檢視自己的言行是否真的合乎道德、有益於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4erFJ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96前言「生物倫理學家衛斯理.史密斯(Wesley J. Smith)提出一個好問題:還有什麼物種(至少稍微)能夠控制自然,而不只受制於自然呢?」

河狸算是吧。

#217「椋鳥會編曲,牠們寫曲子用的音階和大部分西方傳統作曲家差不多(所以你可以在歌唱比賽和椋鳥尬歌,一較高下)。」

不上網查查也不知道甚麼是「尬歌」。

#239「其實直到二十世紀初,天擇和孟德爾遺傳學結合(成為所謂的現代綜合演化論)之前,用進廢退說都不曾完全遭到揚棄,《物種原始》不過是為該學說的棺材釘下第一枚釘子。」

其實到現在還有新拉馬克主義

「達爾文後來承認,這概念最早是由蘇格蘭的果農馬修(Patrick Matthew)提出來的,這個想法埋藏在馬修的暢銷著作《論海軍用材與樹木栽培》(On Naval Timber and Arboriculture)的附錄裡。」

其實不用說成好像是抄襲般,因為他發表時已承認了華萊士是共同發現者。而達爾文的貢獻除了提出天擇說,更大的貢獻是他不只讓這停留於「想法」,他用了觀察和實驗等不同方法,把一個想法變成科學理論。

#245來一杯卡布奇諾「我們再來看你的卡布奇諾,你選了哪一家咖啡館呢?很可能不是最便宜的,對吧?這種情境下,大部分的人只要負擔得起,其實通常會選最貴的那一家。為什麼?因為沒有其他資訊可以參考的時候,價格通常大致可以反品質。」

「反應」應為「反映」。
這說法有點怪,因為按Ariely那些行為經濟學家的說法,大部分人不會選最貴和最便宜的選項,而選擇中價位。因為貴的看來太貴、便宜的又好像不可靠(如文述,誤以為價格反映品質),最貴的選項通常會被當成支持選擇中價位的對照品。

#260「如果不是給猴子吃到飽,而是要牠們花代幣買點心,牠們一概選擇便宜的冰塊,讓有限的預算發揮最大的效益。」

因為你早就給他們試過,知道兩種冰塊味道一樣嘛。

#344「哺乳動物的大部分標記在生殖細胞的兩輪「重新程式設計」(re-programming)過程中會重設,這些訊息其實幾乎沒什麼曝光版面(沒有在生殖細胞保留下來)。所以如果你在報紙上讀到環境會使人類容易肥胖或得心臟疾病,而且會靠表觀遺傳標籤傳給下一代,抹恐怕可以確定那就像拉馬克學說裡長頸鹿的長脖子怎麼來的說法一樣,不過是個光怪「鹿」離的故事。」

為何會那麼肯定﹖當然並不是拉馬克想得那麼簡單,但人類的研究也不乏類似的報告

#390 請誠實作答﹕你沒找到那個詞「其他動物也會作弊或欺騙對方嗎?這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即使看在我們眼裡像「作弊」,那些動物其實只是做出自然的行為。人類以外的物種沒有所謂的「規則」需要遵守,所以不會「犯規」欺騙。」

其實人欺騙人也是很「自然」的。

#404 你有大頭症嗎﹖「這幾則跟魚有關的故事已經接近尾聲,我們來看看魚頭。」

好,我去看看。XD

#436 請選一度門「「改變選擇」永遠是最好的決定」

其實也不一定(大獎可以真的在原先那度門背後),只是概率上「改變選擇」比較有利而已。

#442「人類(呃,其實是大學生)進行和類似鴿子做的測試,不過他們是點觸控式螢幕,而不是用啄按鍵,經過200訓練之後,並沒有更常改變選擇」

所謂損失規避,可能是因為人類反而想得太多。

「第三個可能的原因是我們聰明反被聰明誤。大多數人會設法計算維持原選擇和改變選擇這兩種情況的得獎機率,得到的結論是一半一半(但是算錯了)」

包括數學家﹖

#463 人鴿對決「一個攤販有一箱杯子,總共20個杯子,其中3個有嚴重的裂痕,2個少了柄。另一個攤販想用同樣的價錢賣你一箱12個完整無缺的杯子。」

問題是這個問題沒提及第一個攤販餘下那15隻杯的狀況呀。

#516「人類很難理解少即是多的效應,然而別忘了,大部分動物不會計數(至少計數的能力很差),因此牠們頂多只能判斷兩種(混合)食物來源的整體平均品質,而不是一一詳細判斷。」

可是會計數的人類一樣錯。

#541 錯過的選擇,真是錯的嗎﹖「在經濟學者法蘭克(Robert Frank)所寫的《經濟自然學》書裡」

這本我也看過,好書。

#555-572 再探猴子經濟學「實驗者A(確定結果)一開始展示三片蘋果,但得到代幣之後,總是丟掉一片,只把兩片給猴子。實驗者B(賭一下)一開始也展示三片蘋果,但得到代幣之後,會給猴子一片或三片蘋果(機率各半)。」

但猴子比人更「有尊嚴」,你不能讓牠全部損失,否則牠不跟你玩。

#572「選項呈現得像潛在收益時,猴子會規避風險(「好啦,我會得到兩片可口的蘋果;就別貪心了,免得少掉一片」)。但選項表述得像潛在損失時,猴子則會追求風險」

其實還是損失規避,只是一體兩面。(看起來像是確定收益,就不想冒損失的險。看起來像確定損失,就想搏一鋪避免損失。後者會否也是病態賭徒的心態﹖)

#602 球衣的顏色「英格蘭有92支足球隊,包括英格蘭超級聯賽、英格蘭冠軍聯賽、英格蘭甲級聯賽和英格蘭乙級聯賽的球隊」

竟然還要分一個冠軍聯賽出來。

#618「那為什麼黃色和橙色沒有更受歡迎呢?莫里斯認為有其他心理聯想的作用。黃色令人聯想到懦弱,而橙色被視為拿不定主意的中間色(注意一下絕大部分的球衣用的是原色)。……藍色受歡迎的原因比較難解釋,但莫里斯認為藍色對隊友有種鎮定的作用。」

但黃色跟藍色一樣都是原色呀。我覺得不如說黃色綠色都跟綠地接近,不易觀察所以不受歡迎吧。

#695 動物也有性格「你的狗是嚎文詠,聰明、能幹又嚴謹嗎?」

我知道譯者想開誰的玩笑,但不明白為何要開這個玩笑。

#833 物種、智人、演化論「不過幾年之前,許多專家還認為這種情慾交流足以讓兩個物種融合。然而,2011年和2012年發表的研究分析顯示,現代人類身上帶有的尼安德塔人DNA含量太低,表示兩個物種並沒有真的融合。」

但根據生物學上的定義,如果是兩個物種,就沒法交配並留下能繁殖(於是現在還見到其基因)的後裔了。融合是有,只是沒足夠多的交配讓他們完全融合罷了。

「原生的綠變色蜥逐漸往樹上高處爬,並且(重點來了)演化出更大的趾墊,趾腹上覆著的黏稠鱗片數目更多。所有的變化只花了20代的時間(總共經歷15年)。」

其實要有導致生殖隔離的變化才能產生穩定的改變。否則就像人類般,雖然不同地方的人樣貌不同,但又隨即「混血」,所以人類的基因其實相當混雜。大學時曾有個憤青師兄狂言要發明一種「專殺日本人」的病毒生化武器,我倒相信他不會搞得成,漢人和日本人應該不會有一個「只有他們有我們沒有」的基因。

#842 註2「全名是《論天擇下的物種原始,亦即在生存競爭中優良種族的保存》」

原名《On the Origin of Species by Means of Natural Selection, 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voured Races in the Struggle for Life》。
儘管維基百科也是這樣譯,但其實這裡Race不應譯成種族。中文「種族」是專指人種,而且不是單純生物概念,還牽涉到文化層面(社會一般公認的種族和按基因劃分的演化分支分別甚大)。生物學上的Race應該譯為「品種」。
(當然「種族」和「品種」相似之處,就是兩者都是沒有嚴格生物學定義,連亞種也說不上。人類卻用這種模糊的分類去區分其他人類,甚至用來當殺戮或奴役的依據。就像人類用品種決定養哪些牲畜、播哪些種子一樣。)

在下的譯法是《根據自然選擇—亦即在生存競爭中適種留存—的物種起源》。

#881 讓昆蟲規劃路線「有個方法根據的是遺傳學。首先產生一些隨機的路線,大部分沒什麼用處,不過最佳(也就是最短的)路線會和隨機的「突變」來「配對」(通常是取路線中的兩段互換)。大約100代之後,這個程序通常會得到很不錯的路線,即使數量遠比較大(例如25個城市)的問題也行得通。」

這通常是叫演化法

「個別的螞蟻很像腦中個別的細胞,只能執行非常簡單的任務」

大腦也是靠神經細胞集體運作的,單一個神經細胞也做不到複雜的事。

#959 數吱數吱「物體檔案系統(object-file system)系統是在記憶中為個別物體保留個別的檔案」後一個「系統」是贅字。

#1016 鴿子的錯覺(1)「沒錯,不知為何,女性一般而言比男性迷信,兩性的差異在最後三個問題特別明顯(最後三題牽涉到主動做什麼,而不只是避免什麼事)。」

大概是因為女性傳統角色更被動(可能不待甚麼「父權社會」,說不定狩獵採集時代已是這樣),所以更需要找掌握命運的其他方法。

「我們都知道迷言沒用,對吧?然而一般人每一題的得分都在量表的中位數左右。也就是說,一般人要不是會適度做表上所有的事,不然就是常做其中一些事,有一些事都不做。」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就會形成習俗,有時人們隨俗可能是展示合群多於真的相信。

#1021「當然了,好奇的鴿子隨時都可以停止儀式,看看食物是否不再送來,但何必冒險呢?」

科學要旨所謂「可否證」正是如此,所以科學本身是「反常識」的。

#1078 鸚森森超自然活動「命中率5/10(機率0.1%)和6/10(機率0.01%)以上,機率變得太小,因此需要更理想的方式來表達。舉例來說,假設所有買這本書的人都會做一次這個測驗,那麼一般而言,出現一位命中率這麼高的讀者之前,這本書我得賣出幾冊呢?7/10,要賣出1,143冊;8/10,要賣出27,435冊;這兩個數字還可能達成。9/10,1,111,111冊,比較遙不可及了。為了找出一位命中10/10的讀者,我必須賣出整整100,000,000冊,那可是一億本書呢!」

那麼本書總會至少有一個讀者盲猜也可以猜出8/10啦,所以要看來「像」有特異功能其實不難。(連二萬冊都賣不出的英文書應該沒人會翻譯成中文出版吧)

#1217 我們為什麼不能和動物說話「畢竟沒人(至少是很少人)會對空盪盪的房間滔滔不絕大肆評論某件時事。」

你肯定﹖應該不少吧。

#1217-1223「兩歲的人類兒童處於類似的實驗設計情境時,會選擇讓友善的成人有東西吃,但前提是成人要提示兒童(「我喜歡餅餅,我想要一片餅餅」)。說來有趣,18個月大的兒童還不會這樣,表示人類對其他人的關心可能是後天學習來的,而不是天生的。」

也可能只是時間未到,正如語言能力。

#1269 青蛙非蛙「即使你有些沒全大部分的人都難免有錯)」

漏了字和開括號,應為「即使你有些錯了沒全對(大部分的人都難免有錯)」。

#1282「目前有一件事很確定,「只有我們人類可以進行邏輯推理」這種想法很鳥。」

似乎字典上bird真的別有意思。

#1377 醉生夢鼠「究竟從哪種模式可以看出潛在的毒蟲?」

原文應是bugs,但這裡應該譯「癮君子」吧,直譯反而不太清楚。

「我們可以看看有一項研究,過程中讓快克成癮者和未使用這類藥物的人回答這類假設狀況。平均來說,未使用藥物者除了第一種情境之外都會選擇⒝,而成癮者只有第四和第八種情境選擇⒝,其他都選⒜。其實如果成癮者為了不需多等一週才拿到他們的30,000元,很樂意付出超過9,000元;也很樂意為了不要多等僅僅六小時才拿到他們的30,000元,而付出超過3,000元。」

但其實也要看那人對研究者的信任度(相信你會按時付錢,缺乏信心的人自然寧願立即拿少一點錢走)和是否急著要錢用呀(所謂財不入急門,有錢人比窮人更易進一步增加資產,就是因為他們有閒錢,可以在合適時間買賣資產)。

#1436 昆蟲閨中祕辛 表格第三項「雄性的陰莖有很多刺,會讓雄性的陰道產生小撕裂傷」顯然是「雌性」誤植。

#1458 你有特殊癖好嗎「比起一般的日本鵪鶉呢?這項研究讓公鵪鶉看過一塊毛巾布(用來做晨袍、浴袍等等的布料)之後,立刻有機會和母鵪鶉交配。公鵪鶉重複這程序30次之後,大約半數會發展出對那塊毛巾布的「戀物」,也就是會試圖與毛巾布交配。」

原來不只人類。不過也不奇,正如現在找公牛公豬配種也不需真的花時間送去跟雌的交配,《百姓貴族》提及在木架上披塊毛皮、灑上母牛/豬的尿液,牠們就會爬上去交配,然後就可以取得精液。

#1529 要走還是要留「大規模的電腦版測試發現,平均而言,人們因為過度採收(也就是應該離開時還不走),所以摘到的蘋果大約比應當摘到的少了10%。有趣的是,研究中出現一些極端的過度採收者,這些人幾乎根本不會找新的樹,他們會留下來摘眼前那棵樹上的蘋果,直到沒蘋果可摘。」

竭澤而漁/磨爛蓆的心理學。

「如果把摘蘋果任務的發現轉換到現實世界中,這問題的答案就是「應該要比大部分的人更快放棄」!」

現在離婚率高了只因為離婚的機會成本降低。現實世界中會被考慮為機會成本的事太多了。

#1573 誰先吃飯「有一項研究的受試者是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因此很可能得到偏自由派、平等主義的樣本),平均得分只有1.74。另一項研究則是比較20個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得分。從優勢需求最高到最低依次為:塞爾維亞、英國(真丟人!)、印尼、臺灣、美國、瑞士、義大利、紐西蘭、荷蘭、土耳其、北愛爾蘭、愛爾蘭、中國、黎巴嫩、南非、西班牙、比利時、希臘、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波蘭。說來難堪,我們英國人居然「贏了」美國,我們一向喜歡嘲笑美國,覺得美國人(在我們看來)過度愛國。」

其實中國的民族主義還會被網絡審查放大了(因為看起來「不愛國」的言論很易被刪除,於是整個網絡環境都好像是愛國亢奮,不掛愛國口號在嘴邊好像不合群般),「反美是工作,留美是生活」。國人的民族主義很多時只是流於口水戰,(所以答問卷時會很明顯,但)現實生活中還是崇洋。

#1579「如果你正因為「人類沒有支配階層」而產生優越感,那麼這些結果應該會讓你停下來思考片刻。至少在群體的層次,我們這個物種有許多成員偏好有啄序。」

其實就跟有些人的「強國情結」一樣,縱然自己在群體中的地位低,但「我的群體」(管他是國家、種族、公司、學校…)有優勢就可以帶來一種虛假的優越感。某程度跟馬克思說「宗教是人民的鴉片」意思差不多,只是這裡給你「止痛」或「幻覺」的並非宗教或教會,而是其他社會群體。

#1637 你是蝙蝠俠嗎「蝙蝠搜尋昆蟲時叫得比較慢,範圍可達15到20公尺。但是蝙蝠鎖定獵物時,會把叫聲的速度提升20倍,把範圍縮小到1公尺以下,確保獵物的精確位置每秒可以更新10次以上。」

其實就跟軍事上「搜索雷達」和「射控雷達」之分一樣。搜索需要遠距離、不定方向,所以會用較低頻率的電磁波。低頻電磁波波長較長,於是能散播較遠,但定位準確度低、分辨率差(情況有點像紅外線影像較易模糊)。當搜索到目標需要攻擊時,這樣的準確度就不足夠,所以會交由射控雷達接手。射控雷達用較高頻的電磁波,波長較短、分辨率高,但遠方會散射。只是既然是有限距離內開火,比較需要更新頻率高和位置標定準確,遠處散射就不是問題了。

蝙蝠可以同一個口發出不同頻率,傳統的雷達就不能。所以軍艦要分開使用不同雷達,船桅上可以見到。「神盾艦」的新型相位陣列雷達就可以用一個塊面板發射不同波束,同時負責搜索和射控,而且可以同時應付大量目標,比傳統旋轉雷達強得多。

#1644「或許最多人用的方法是把舌頭貼在口腔頂,迅速往後抽。讓舌頭中間(不是舌尖)與上顎分離,釋放吸力,就會發出聲音。別用舌頭去彈口腔其他地方,而且嘴巴要張大,喀答聲才夠尖銳。這很重要,因為低沉聲音的方向性不強,會讓人很難分辨出是從哪裡傳來的

正如前述,頻率與波長成反比之例。低沉聲音頻率低、波長較長,傳得遠但分辨率不高,所以比較模糊。尖銳聲則相反。

「認真練習的視障者,可以靠這種技巧,不用人幫助就這世界自由來去。」

現在戴口罩是否會有所阻礙﹖

#1674 大象的記憶「我們回頭來看大象:你知道有些象把鼻子捲起來的時候總是順時針捲,有些總是逆時針捲嗎?這是真的,但為什麼呢?」

就像人類有左撇子右撇子吧。

#1732 隔壁的小王不要來「擔心伴侶會對手被搶走」為「會被對手搶走」之誤。

#1765「只是因為演化讓男人在伴侶特別迷人且有許多可能競爭者時,天生渴望發生更多性行為。這些聽起來像一籮筐的性別歧視蠢話,似乎暗示每對伴侶的性行為頻率全權由男性決定。但研究者承認有另一種可能是,這些性行為都是迷人女性受到男性友人和同事的關注,被挑起欲望之後,由她們起頭的(不過,這話聽起來恐怕更像性別歧視,因為這暗指女性不厭惡男性友人和同事的關注,還因此慾火焚身)。」

我想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假設﹕就是女性外表迷人本身就是雌激素旺盛的表現,而雌激素旺盛同時導致性欲旺盛。

「一項類似的研究發現,人類男性對二男一女的色情照片自慰射精時(也就是精子競爭的情境),和只有三女的類似色情照片相比,也會產生更多活躍精子。所以啊,兄弟,如果你和另一半想要生小孩,現在或許正是提議3P的完美時機

這當然是開玩笑,但玩笑本身並不成立。因為受精其實不需要很多精子,但如果有多一個男人,就有可能令另一半懷的不是你的孩子。所以「沒其他男人」雖然你會射出較少精子,但「不用競爭」一定比較好。見到另一男人在場會令你射出更多精子,本來就是因為「不確定結果」所以要預備更多精子作競爭。

#1804 集合名詞大集合「用英文描述一群別的動物時,使用到的集合名詞真是五花八門。」

中文名詞比較容易混用。通常也就是一群、一窩、一巢、一堆,或者廣東話一

「一群殺人害命的烏鴉(a murder of crows)」

難怪希治閣要拍《》。

#1825「A convocation of eagles 一會議的鷹」

鷹看起來像開會麼﹖

「A parliament of owls 一國會的貓頭鷹」

貓頭鷹集合一起看起來應該像開會,不過議員可不像貓頭鷹。

「A wisdom of wombats 一群睿智的袋熊」

袋熊看起來很有智慧麼﹖

#1843「一群複雜的心理學家(a complex of psychologists)」

這恐怕是語帶雙關,因為complex同時指心理學上的情意結,所以同時可指「一群有心結的心理學家」。後者可能更是本意,因為論複雜,可不只是心理學家才會把事情或理論複雜化,不同學科的學者都有此傾向。

#1870 K歌情鳥「音量和顫音速度都很重要;母鳥喜歡速度快又大聲的顫音

跟歌手的「海豚音」有相似之處﹖

#1951 你比黑猩猩聰明嗎(1)「或許我們人類學到,人們有一小堆東西時,常會為了美觀或實際的理由而讓那些東西分散(例如蛋糕上的蠟燭、披薩上的鯷魚、一座城市裡的行動電話基地臺)」

這不是為美觀吧﹖而是本來就需要分散佈置。
當然原文可能其實在諷刺市內流動電話訊號塔太少、訊號太弱。

#2064 猩理病態「心理病態者通常會否認自己有問題,而會說一些例如「不為自己站出來,爭取自己要的,其他人就會騎到你頭上」的話,來合理化自己大膽、欺負弱小、小氣的表現。」

有沒有想起丁蟹

#2136 直搗蜂窩的科學家「火蟻(1.2分)

痛楚評分竟然那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