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life」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life」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8月 30, 2025

正向管教的時代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明橋大二作、太田知子插畫,楊玓縈譯,新北﹕和平國際,2019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漫遊者,2024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地平線文化,2019

很明顯,三本書只有兩本是同作者、法國人,另一本是日本人的,並非同一系列。只是現在的教養書大抵都是提倡「正向管教」,所以就一起介紹了。

第一本《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天聽話》自然剛好是針對方包年紀的書,雖然三本的電子書都是版式書(即是原書整頁像PDF般呈現,不像流式書以文字為單位可自行調校大小和行距),這本是典型日式圖文書,內容其實主要是文字,輔以漫畫故事。

作者是精神科醫生,主旨就是向父母講述培養子女「自我肯定感」是育兒的首要,而多關愛多稱讚的正向教育可培養自我肯定感。問題也正如以前提及的,呼籲父母放下子女,其實為現今社會所不容,而很多學理上很理想的例子,落到現實其實未必管用。以東亞的文化背景,養育子女本來就比較嚴厲,所以提醒一下是好的,但如果認為家長可以全部做到,恐怕也只會徒添壓力。

第二三本是法國著作,作者是臨床心理師。
第二本聲稱針對2-12歲的小孩,我倒覺得比較像是針對五六歲起的學生。第三本則明顯是針對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兩本書重點都在拆解子女「問題」背後的成因、子女的心態,然後提出應對的方法。

這兩本書的文字其實也不少,不過就不像上一本是整篇出現,而是穿插在漫畫之間作點列。作者也大量套用心智圖,幫助讀者更易掌握重點。
第二本書最後整理了幾頁「親子溝通急救包」,針對最常見的問題,列出家長可用的對答。
第三本書更好玩,最後三分一篇幅叫「解讀父母觀點」,是反過來給青少年看的。即是把原本「教父母如何了解和應對青少年」的方向倒過來,變成「教青少年如何了解和應對父母」。

當然方某的看法也就跟第一本差不多。另一「問題」是我們比較習慣接觸英美作品,對英美人士的想法比較熟悉,就連對科學、科學邊緣和迷信的範圍亦然。所以書中不時提及一些未經科學證實的療法,感覺頗離奇。當然這些療法對法國人而言可能都是日常,大概就像我們看中醫,也是跟現代科學不太合但實踐中又覺得有用的東西。

結論也是回到以前說的

人夾人緣,不同性格的家長和小孩互動錯綜複雜。如果有人能提出廣泛有效的方法,讓家長不用頭痛,他大概不是發了達、就是等著拿諾貝爾和平獎了(也會發達,因為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

人家可以給你建議,但你只能用來提醒自己,具體做法始終要消化後再看自己家人的互動而定。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7mqyWhttps://moo.im/a/euNTVXhttps://moo.im/a/3fwACR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

p.219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藉此學習人際關係,也是其中一部分。就算吵架,過一陣子又會玩在一起,這也是孩子獨特的優點。雖然說是「欺負」,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類似彼此較勁的行為,家長還是稍微觀察一陣子比較好。不過,只有單方面持續的情況之下,受欺負的一方會很難受,因此大人的介入還是很有必要的。」

比較難搞的一點是,大人其實很難一直在觀察,去確認究竟只是普通玩玩還是欺凌。
就不說家長要工作,就算專門負責看小朋友的老師,除非是幼稚園這樣貼身跟著,否則到了中小學還是無法一直監視的。

p.221 「透過和老師商談,很多狀況都可以得到解決。」

先不講校方是否有心,就算都是有心人,老師也不一定解決到。因為一群學生的集體心理,有時有很複雜的因素。當然現在的學校配套通常較多(例如社工人手多了),如果情況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應該是處理到的。(或者應該說,學生通常怕訓導老師。同學間的衝突驚動到校方的話,自己就會意識到「鬧太大了」,在老師社工介入下有機會降溫,不致於不斷發酵。)
但如果真的太複雜解決不到,有些人可能真的要轉校才成。

p.228 「所以像這個時候(方按﹕孩子自我肯定感太低),就別再窮追不捨地要求孩子認錯,暫且接納孩子的說法吧﹗」

這倒是有點像大人吵架﹖但讓孩子習慣了否認事實也不好,尤其在這個標榜另類事實的年代。承認客觀事實還是重要的。

p.238 「父母的責任感太重」是會令父母很焦急沒錯,只是正如之前所說,現在社會對家長要求越來越高,其實不大容許你「放牛」式養育了。有些家長可能本身責任感太重,也有些可能「為勢所迫」不能不焦急,而剩下的反而就是無責任感一類了,由一道光譜變成兩極化,反而不美。

p.252 作者說年紀太小的孩子「把願望當作事實來陳述,不需要對他橫眉豎目唷」,但正如上述,也要擔心他會否慣了罔顧事實。畢竟現在就有一大堆不顧客觀事實,把自己主觀感受當事實的大人。(行文當下才剛又遇到一個,當然他會把同樣的評語套在下頭上,這就是後真相年代的困境。)

---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p.106 指出遇上小孩說謊要先了解動機和原因,比上面任由他說謊自然更合理。不過前書面對的是3-6歲的小孩,本書則包括2-12歲,包括較大的小孩,所以方針有不同。

p.120 面對小孩過於強勢的處理方式,對年紀較大的小孩或者可以,對太小的可能沒用。

p.137 為兄弟姊妹的爭吵做裁判是「陷阱」,要讓孩子自己發展生活技能,固然是個提醒。可是到了學校,老師卻是被期望要作裁判的人。

p.165 「如果我們為了讓他們規規矩矩(而且還是在親戚的目光下),因此承受更多壓力,他們也愈有可能搗亂,而且會毫無顧忌,甚至還有可能腦袋斷線,開始發瘋﹗」

這點在下可不同意,小孩以後一生都是要活在別人目光下的,學習跟遵公眾的規矩,本來就是必須。像老媽那句﹕今天你不教他,出了社會就會由別人教他(而且更不留情)。

p.174 討論如何面對有特殊需要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不足之處。

p.178 阿德勒心理學的確是說孩子行為不當,是因為歸屬感和貢獻感沒得到滿足。可是要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會像嬰兒一樣無時無刻都需要你、都在索求。如果要完全滿足他的需求,你也會淘空自己,令自己情緒不穩。所以必然有張力。

---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

p.70 對家長而言,子女對課外活動欠耐性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錢」(因為付了錢,中斷不去即是浪費)。如果是不用錢又不用預定時間的興趣,家長雖然擔心子女沒恆心,但至少不用生氣。

p.76 對於子女的戀愛,建議互相放任(父母不干涉子女的性/愛經驗,子女也不過問父母的私生活和艷遇),恐怕是法國人才敢說。我想對大部分文化的父母,就算同意要尊重子女自由探索,至少也會怕子女受騙、遇人不淑之類的。
當然,作者有一點完全正確,就是你越反對只會令子女離你更遠。所以性/愛教育不嫌早(到子女開始動情已太遲了),及早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讓孩子相信有需要時父母會支持他們,到他們真的要探索時,你才有餘裕去接納他自由探索。

p.80 濫用藥物這方面,我倒是有點擔心的。因為方包跟在下不同,似乎是個很喜愛找刺激的孩子。像方某這種厭惡機動遊戲和視聽刺激、整天坐著看書不怕悶的人,別人當然不用擔心我吸毒(因為完全沒興趣也不需要,我比較需要安靜)。可是太愛找刺激的人,如果你無法讓他每天找到正當的刺激,他自己或者誤交損友亂找就麻煩了。

p.172 說面對欺凌者最好是幽默和不在乎,是說比做容易。
會被人欺凌,本來就是因為別人找到你的在乎的事物。面皮夠厚的人,通常一開始就不會被找上。

星期六, 6月 28, 2025

地鐵怪夢夢

在一個很大、有點像以前紅磡站的地鐵站裡。

我要轉線,在月台經扶手電梯到大堂後,原本可以直接走到對面的扶手電梯落去另一條線。怎料大堂中間有工程,放了很大的機器,還有高空工作,所以整個大堂中間圍了欄。

為了趕時間,我要趕快繞過那些欄、繞過整個大堂去對面上車。

落到另一邊月台,有點昏暗。要上的列車停在前面有段距離的地方,我盡快走去車門上車。

列車是雙層的,走上去就像雙層巴士上層的環境,只是兩側還有地鐵路線圖。
那幅路線圖跟以前夢見過的差不多,都是觀塘和港島東一帶有一條線(好像是青綠色),打斜穿過西九龍到青衣的。

然後醒了。

星期六, 6月 07, 2025

全方位怪夢夢

回到了高中時代。像是現在全方位學習的活動,穿起了體育服。
不知為何學校跟其他中學合作,要學生穿梭各校完成任務。(註﹕現實中沒發生過)

我拿著學校和任務清單跟其他同學一起上了巴士,但好像沒見到自己的組員。總之反正完成任務再說。
落車到了第一間中學,像是葵涌或石籬某處。

我見到地下有蓋操場的位置,竟然有一個很長的借還書櫃台(謎之聲﹕哪裡拿書來到這裡才借﹖),不知為何想起現時協會裡某位理事。(註﹕跟中學身份不符)

裡面已經有該校同學擺設攤位,準備讓我們參與。於是我就先去解題。

---

下一刻已經是傍晚,我原來睡著了剛醒來。

人家的球隊正是操場打球練習,我一醒來就見到他們的校長望著我。我覺得很不好意思(在人家校內睡著)快快站起來,他跟我笑著說﹕年輕人是比較容易覺得想睡,但也不能睡了半天沒完成任務呀﹗

然後我就醒了。

星期六, 5月 17, 2025

怪夢夢雜錦(20)

我趕著上班,到了大廈地下,大廈兩端各有一部電梯。我進了右端那部。

電梯向上走了不久,就打橫移動。(很多次夢見打橫行的電梯了)
橫移了一段距離,終於到埗。

走出電梯就到大門,是衛生署的家庭醫學中心。(敢情是因為剛重看衛生署標誌的笑話)
我拿出鎖匙蹲下,嘗試打開大閘。然後旁邊突然出現了很多等看醫生的男女老幼。

打開了閘,大家趕著衝進去。然後我就醒了。

---

這一篇不如乾脆是「打橫行電梯特輯」﹖

是很久以前發過的夢,夢中回到以前住的長青邨,想回家的在下於山腳進了電梯。

電梯逐漸在斜坡向上爬,爬到坡頂就是我住的井字形公屋。(現實中我住那幢地勢最低)
電梯進入井的角落,然後向上升。

怎料它原來不到我住那層,結果我要出電梯後繞行樓梯回到自己那層。

星期六, 4月 19, 2025

怪夢夢雜錦(19)

在有關圖書館的課堂上,跟一個同學爭辯起來。(方按﹕現實中沒發生過,跟導師爭辯倒試過,笑。)
花了很長時間都無法說服對方,最後到落堂時間,我說誰的論點正確大家心裡知道。

然後走出課室,是個有點像空中平台花園般的環境。

再走出校園,有很多平台天橋把大廈互相接駁。
夢裡的意識中這是沙田,我要坐屯馬線轉車回家。


(其實比較像荃灣大會堂外的天橋。來源﹕端傳媒)

向右走想走去地鐵站,但走到竟然覺得內急,好像想大便的樣子。

擔心地鐵站沒有廁所,我決定回到頭。可是離校園已遠,不知要到哪個商場找廁所。
(按﹕原來屯馬線全線都有廁所)

正在躊躇之際,就醒來了。卻沒有急。

星期六, 3月 22, 2025

免費選擇

方某是《選擇》長期訂戶(由中學訂到現在夠長沒﹖),甚至寫過兩篇文討論讀這本雜誌應該有何期望如何讀才有用。所以當消委會去年年尾宣佈2025年起不再設訂閱和零售時,不禁有點不捨。
(看起來像是個人資料外洩後斬腳趾避沙蟲之舉)

更大的問題是,由於學校也是長期訂戶(這也很自然,相信香港大部分中學都會訂。反正便宜,老師間中也要看),但當時的宣佈只提及會有贈書每月送給部分機構,並沒有明言是否包括學校。

或者看倌會問,既然學校有為何自己還要訂﹖其實多年來其他雜誌都是一樣,因為不喜歡跟人爭,所以想讀的雜誌一向自己另外訂。而且好雜誌也值得付錢支持,要不然人家生意不好,不繼續出版就沒得看了。

雖然說有免費派發,但如果要每月四處撲搶雜誌(還要幫學校搶),其實也頗麻煩。
最後到一月十五日消委會記者會,發現學校照常收到。至少可少撲一本。

他們說找了十四個領展商場作派發點,其實相當少。例如整個香港島只有柴灣,甚至九龍也只是每個區議會有一個派發點。而在新界,荃葵青也只有一處。幸好是長發商場,雖然不是平日行經的地方,但至少不算太遠。

可是一月十五號出刊日當天又沒時間去。心中「打定輸數」,像報紙一樣有免費派的還不在第一天就給人搶光﹖第二天下班姑且坐「兜遠路」巴士,提早落車去長發看看,怎料竟然有一大疊。


(長發商場地下詢問處對出)

(就算到二月號,因為十五十六號為週末日,消委會記者會似乎順延了。十七日去看,還有大半幢。)

見到這個「盛況」反而有點明白為何他們寧願免費派也不賣了。反正每月一公佈就會有些「傳媒」全抄內容「呃like」,根本沒多少人買,那麼他們又何必保留那麼多個人資料﹖
(更不講多年沒加價,根本沒錢賺。)

只怕到某月突然有特別搶眼的主題,才會突然被人搶光。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3月 15, 2025

武士怪夢夢

不知為何變成了一個穿著日本武士盔甲的老外,表面就是Adam Savage的樣子﹕


(《Mythbusters》劇照)
(家騮忠告﹕電視節目有好多種,不過並非每種節目都適合ナナナ自己收睇。畀多D指引 #BananaGuidance #BG 佢地,先可以一同分享睇電視既樂趣。)

好像是準備打仗,跟其他武士一起列隊進入了「太古城」。
(夢裡叫太古城但其實一點都不像太古城的一個大商場)

一邊走的時候,總覺得左邊褲腳的線頭被右邊的鞋勾出來,越走勾出來的線越長。
(似乎又是睡覺時右腳壓著左腳了)

這樣沒法打仗呀,於是中途跑出來,去了旁邊一間小衣服店裡,想找店主幫我把線頭剪掉。
(為何不乾脆拔刀把它割斷﹖大概是武士用刀切線頭很失威﹖)

搞好後回去「太古城」,但好像見不到同隊的。另一隊有個像敝校舊生兼同事H sir的士兵,他說我所屬的那隊已經走了。
於是我就走進一個正方形的樓梯間往上走(樓梯是按右手法則逆時針的),想去地鐵站。(上﹖)
樓梯頂橫寫著很大的字「太古城」。

星期六, 2月 22, 2025

怪夢夢雜錦(18)

又是在大學場景,一個典型座位半圓形圍成一級級的演講廳中。

有個不認識的師妹起身發言,說她很崇拜在下。(方按﹕抱歉,發夢是自我中心的)

但這個時候與其說高興,不如說有點頭暈。因為她走到比在下高一級的那列,一邊講一邊在左右走動。結果我的頭就要一直在左右搖動跟著她。

---

另一個夢境,竟然是韓國真人騷實境節目。

不過整個畫面卡通化(連人都是),女主持在火車站拖著一個大行李箱,那是她的汽車摺起來後的樣子。
然後她跟火車站的職員大叔爭吵,職員好像因為她沒帶車票(還是一張照片﹖),不讓她上車。

於是她唯有開車回去找,開到中途竟然在車的一角發現那張東西。

(是因為剛剛看完《晚吹—一車女人》車中泊那集的錄影﹖還是因為剛嘗試把老婆買給姐姐的帳篷摺起收藏不果﹖)

星期六, 2月 01, 2025

怪夢夢雜錦(17)

整場夢境已經記不清楚,只記得有一段是坐電梯上公共圖書館的環節,但這並不是奇怪的地方。

奇怪的是夢境進入了卡通片模式,畫面好像動畫般。有個小孩拿著三文治不想吃,把塗在麵包上的昆蟲醬(就是醬裡都是昆蟲囉)抹走。然後呢﹖然後有人拿出「肥美」的昆蟲(有點像數碼暴龍或者寵物小精靈那些﹖),然後把牠夾進麵包中。

---

夢境中不知為何會去了當奧運義工。(不要問我去了哪個奧運,我也不知道)

本來想在比賽場當裁判助手的(反正在敝校陸運會當了很多年跳遠裁判),卻被安排在選手村當助手。
助手宿舍的位置很奇怪,要經過一塊田和農村去能出去。宿舍門前的田有兩條陌道,通往田邊一間小村屋。左邊的路正對村屋門口,右邊的路通往屋旁,要左轉繞過門前才能出去。

我跟其他助手講,左邊的路直衝人家屋門口不好,還是繞右邊的路比較好。(風水問題﹖)

陳輝兄跟我一起當奧運義工,宿舍裡卻有個義工不知為何,很喜歡抓住輝兄剪趾甲,讓他叫得大吵大嚷的。

(這是姐姐幫方包剪甲的變奏嗎﹖)

星期六, 1月 18, 2025

科幻怪夢夢(2)

開頭是在一個像礦洞的地方,很多人像上班下班迫地鐵巴士般擠在一起。

然後遠方有強光傳來,像是有融岩湧來的樣子,於是眾人向另一方向逃跑。
第一身視角逃進一個像地鐵車箱其中一格的地方(但整體仍是礦洞黑色),兩邊有座位可以坐下來。其他人跟著擠進去,沒位坐也唯有站著。希望能夠避難就好。

---

鏡頭一轉,有個星球上面,人們望著太空中一個黑色的長方體。

長方體就是之前那個礦洞的外表,裡面逐漸見到有強光從孔隙中透出來,然後整個爆炸。

人們也像看煙花般嘩嘩連聲,之後逐漸散去。
他們一邊散去一邊說這次祈福煙花會很好看。

星期六, 1月 11, 2025

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在家治好痔瘡


平田雅彥《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在家治好痔瘡》(38万人を診た専門医が教える 自分で痔を治す方法),黃詩婷、許郁文譯,台北﹕如何,2019

當然也是閱讀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傳說「十個男人九個痔」,應該也沒甚麼奇怪,但生痔瘡又好像是甚麼不能啟齒之事。大概是因為肛門接近性器,又跟排洩物污穢相關之故。於是很多人諱疾忌醫,或者不敢找正規醫生改找密醫,以致童年時街頭舉目可見「專醫痔瘺」街招廣告。方媽媽說方某小時候常看街招,上幼兒園時有天在巴士上認到個「痔」字,被老人家稱讚說竟然認得那麼深的字。其實就只是因為當時油麻地滿街都是這類廣告而已。(再加上方某好看不看偏偏看醫痔瘺的廣告,大概因為那個「痔」字印得斗大。)

方某並非諱疾忌醫之人,所以不怕承認自己也有痔瘡。不過就算方某對醫學較有興趣,仍一如作者所示,拖延了不少時間。尤其自知是肛門流血,看來不是急症。後來給相熟西醫中醫都看過,給點藥就收縮了,也就有一段遠離它的平靜時間。只是過了一年半載後,痔兄還是會再出現。

按西醫原本的意見,痔兄再現本來應該去看腸胃專科的。結果等到結婚生子後,老婆發現我越來越瘦<刪除線>(她卻越來越月巴)</刪除線>,擔心我生癌<刪除線>(或者顯得她更月巴)</刪除線>,趕急拉我去驗這驗那的。耳鼻喉科檢查鼻咽說沒事,就交給腸胃科照腸鏡胃鏡全身掃瞄。結果驗完也沒甚麼大事,就只有少許胃炎,越來越瘦這個初始問題完全沒解釋。

然後我見到檢驗報告說有痔瘡(當然有啦),問醫生是否還要割(更好奇為何照腸鏡時不順便割),醫生直接說不需要理。感覺好像那粒痔瘡小到不值一割似的,心想為何有錢不賺﹖

而本書作者告訴大家,痔瘡本來絕大部分都不用割。痔瘡是一個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疾病,所以透過生活習慣就會改善,而且也能同時改善身體其他系統的狀況。就算真的嚴重到要動手術,作者也解釋了各種手術的過程和利弊,讀者可引為參考。

從本書學到最新奇的反而是,原來男人和女人受壓力的反應剛好相反,男人傾向腹瀉、女人傾向便秘,雖然兩者都會加劇痔瘡。

至於方某這位老友嘛,這幾年走路增加,比較少吃冷食少了腹瀉(以往是慣性腹瀉),竟然也就過了幾年。直到近來才探訪一次,似乎暫時還未有重訪的打算。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8cnzU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09 「糞便對皮膚來說,是刺激性非常強的物體,而且還含有大量細菌。這樣的糞便就算經常通過直腸和肛門,這些部位也還是沒有受到損傷,是由於有保護身體的「局部免疫」在勤奮工作著。」

更大的原因是那是黏膜﹖

#440 「糞便這種刺激性物體,頻繁通過此處,就很容易傷及肛門黏膜了,更何況是強烈沖刷,那就很容易引發黏膜撕裂,造成肛裂(痔瘡破裂)了。……其實肛裂的病例,幾乎都不需要手術就能治癒。而且就算用手術治癒了,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那只會造成其他地方又引發肛裂而已。」

倒是沒想過習性腹瀉也會生痔瘡的理由。

#494 「會造成發炎的物質為「生物鹼」,在紅酒或日本酒等釀造酒當中都含有這種成分。但蒸餾酒因為不含這種成分,所以也許會比較好一些。」

飲酒也會刺激痔瘡。

#550 「肛門周邊的動脈和靜脈聚集如網狀一般,若是身體受寒,血管就會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引起發炎,最後導致痔瘡。」

受寒又會刺激痔瘡。

#578 「由於壓力也會造成免疫反應低落,因此會陷入讓發炎情況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但不是免疫反應強才發炎﹖

#605 「生理期間容易疼痛、倦怠、昏昏欲睡、體力不佳等,因此不要安排容易花費冗長時間、負擔很重的工作預定;也不要夜晚外出等等,這樣應該就會差很多了。」

這裡「差很多」應該是「差別很大」的意思,但「差很多」同時也可以是「相較而言很差」之意﹖

「如果有痔瘡的症狀,運動最好要避免打高爾夫球。這是因為在擊球瞬間,肛門括約肌會夾緊肛門,造成很大的負擔……像是棒球或網球這些球類運動,也會對屁股造成負擔」

這也沒想過。

#629 「根據德國某位解剖學者調查成年人遺體的結果,發現約有70%的人都有痔核。另外,在1982年,美國某間醫院調查門診患者結果報告指出,患者當中有86%的人罹患痔核。……痔瘡是僅次於蛀牙的普遍性疾病」

蛀牙竟然更多﹖

「但是,覺得似乎有痔瘡而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的人,卻是極少數。根據平田肛門科醫院針對一千名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病患自覺有痔瘡起,到實際接受診療為止,平均需要花七年,這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的確是會拖很久,畢竟不會死。

#652 「檢視先進各國的痔核手術率,德國為7%、英國為5%、美國為4%。也就是說,九成以上的患者,就算因為痔瘡而前往醫院,也並沒有接受手術。……關於日本的手術率,並沒有明確的資料,大致是40%左右。雖然有部分原因,是歐美患者傾向於只要覺得「我該不會得了痔瘡吧」,在症狀還很輕微的時候就會去看醫師,因此惡化的案例較少」

等於以前香港人迷信「打針快D好」。
後一句反而令人想起柏楊《醜陋的中國人》那個說歐美人生痔瘡就叫救命趕快治療,在中國提醒痔瘡患者趕快檢查還會被人質疑有何居心的「醬缸」比喻。

「這是因為在日本的醫療制度上,確實有一些因素導致醫院不進行手術,就無法維持經營的情況。」

大概是因為醫保給付上只有做手術才賺到錢。

#786 「曾經有位患者,他對於自己便祕的情況非常煩惱,因此我請他將飲食轉為以和食為主,並且每天要攝取20g以上食物纖維,結果連糖尿病的情況都好轉了。」

這個病人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為何有糖尿病還不改善生活習慣吧,竟然便秘令他更緊張﹖糖尿病會衍生糖尿眼糖尿腳令人眼盲腳跛,但生痔瘡不會變成眼瘡腳瘡呀。

「日文有句話叫做「一病息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比起從未生病、看起來非常健康,還不如患有一種疾病,反而會更在意自己的健康而能夠長壽。……先前也告訴大家,痔瘡是飲酒過量、暴飲暴食、運動不足等壞習慣招致的生活習慣病,但這些事情並不只會對臀部不好,而是對於血管或內臟等,全身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只是剛好痔瘡的症狀出現得比較明顯。」

正如中文有謂「小病是福」。

#809 「我是盡量不想把手術刀伸進屁股裡。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曾經受傷的肛門括約肌,是無法再生的。在年紀還輕時也許不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問題,但20年後會如何就很難說了。……我已經看過許多苦於手術後遺症的人。還有因為手術失敗、導致肛門狹窄的人。甚至有括約肌被切斷兩處,年紀輕輕就大便失禁的人」

對痔瘡手術很多人都沒想過它也有風險。

#834 「「以為是痔瘡,結果是直腸癌」的病例多到讓人意外」

正因為諱疾忌醫。

#941 「眼睛跟肛門有著相同的黏膜,而且兩者的厚度其實是一樣的。」

#都是眼不要分那麼細

#989 「腹瀉時,會從肛門氣勢十足的噴出水狀的糞便,這就像是土石流沖削河岸一樣,同時也會傷及肛門黏膜。」

絕妙形容。

「肛門瘻管由於有癌病變的風險,因此是痔瘻問題中最嚴重的第一名,手術率也是百分之百。」

如前述,香港叫「痔瘺」。

#1045 「如果血液都集中到身體表面,那麼在身體內側的血流反而會不足,導致肛門附近容易形成瘀血。另外,酒精本身就是容易引起發炎的物質,如果因為飲酒過量而引發腹瀉,那麼就是瘀血加發炎的雙重打擊了。」

這樣說會不會太誇張了﹖就算身體表面的血管都擴張,也不至於會令體內不夠血吧﹖
酒精具刺激性才是主因吧。

#1061 「「幾乎沒在運動」的痔瘡患者可說是非常多。」

但方某已是四處走的呀。

#1076 「生產時下腹會非常用力,可能會造成肛門脫垂。」

#1323 「直腸脫垂病如其名,就是直腸發生脫垂現象。……在高齡者當中,女性可能是由於妊娠、生產的損傷加上老化的影響,也有不少病例。」 

老媽曾說外婆因為多生孩子而子宮下垂,甚至會凸出來要推回去。但其實會不會只是直腸脫垂﹖

#1389 「反正就當成被我騙一次,請大家先堅持三個月,試著改善原有的生活習慣吧。」

風水佬都呃你十年八年,三個月算少。(又笑)

#1552 「若是因為S型結腸痙攣,導致糞便不易通過的「痙攣性便祕」,服用瀉藥會使腸道更加痙攣,進而引起腹痛或下痢的症狀。未經醫師診斷亂服瀉藥,很可能讓症狀惡化。」

中文應稱「乙狀結腸」。(當然乙跟S都是象形)

#1653 「感受大便從直腸滑落」

這也是正念呀。(再笑)

#1988 「「病不是你治好的,而是患者幫你治好的。你最好用顯微鏡看看你剛剛縫好的部位,縫線之間充滿了縫隙。傷口會痊癒,全拜患者自己的力量所賜,你可不能誤以為是醫師把病治好的喔。」……這世上沒有妙手回春的名醫,只有幫助患者自行康復的名醫。」

這倒是對醫者的提醒。正如伽利略論教育一樣,教師很難「教」學生甚麼東西,都是幫他領悟而已。

星期六, 12月 14, 2024

怪夢夢雜錦(16)

在油麻地(﹖)找老媽,在像中環行人天橋的地方跑來跑去,都見不到老媽。

之後從扶手電梯跑下來,見到一個穿了滿身紅裝像裙褂般的,竟然是童年時見到老媽的樣子。

---

夢中在走路(幸好不是發惡夢被追趕),卻發現自己雙腳前後交疊,老是在邊走邊卡住自己。把兩腳分開繼續走,不一會又疊在一起,好像有磁石吸住似的。

完全搞不懂幹甚麼。

再之後醒了,才發現自己在側睡,右腳剛好踏在左腳之上。

星期六, 12月 07, 2024

無能老公圖鑑


井上ミノル《我的老公就是這麼沒用!無能老公圖鑑》(ダメダンナ図鑑),李巧薇譯,台北﹕台灣東販,2023

又是購買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一看試閱就笑死了,作者說老公左右耳之間插了條竹輪(獅子狗),所以對老婆的說話左耳入右耳出。不買給老婆笑笑不行。

內容也很簡單,你就當成是偷聽一群主婦談天「數算」他們老公的不是,裡面就分類列舉了不同老婆眼中的「無能老公」。老公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抑或是,加冕﹖😏)

不過「無」也是不可能的啦。正如作者所言,每個老公都是老婆眼中的「無能老公」。畢竟他人即地獄,每個人眼中的別人總有其難忍之處。所以找個你受得來的就好。

咦﹖書中提到一板一眼不知變通的老公,方某自會對號入座﹔但另一篇提及沒條理的老公,在我家沒條理的好像不是老公﹖(殊……🙊 #花式自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69dkp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1月 23, 2024

童年的颱風(3)

去年寫了兩篇文章,分別講童年的颱風經驗,和利用數據分析看看掛八號風球時間是否真的越來越短、和傾向在夜間過境令大家沒「颱風假」。

當時分析,掛八號風球的時間,於九十、零零、一零年代的確縮短了,但到二零年代又因為幾個強颱風而重新加長。(當然二零年代才剛開始,未能當結論)
夜間掛八號波的比例,的確比以前多了。
而「夜間掛八號、上班前就落波」的比例,反而以八十年代和零零年代比較多。近年颱風「完全」沒有增加休息時間的比例反而不高。(當然嫌「時間不夠長,落波後又要趕上班」就沒法了)

---

刻下又打風,反而想起去年文章沒處理的問題﹕台長。
畢竟不同台長在市民眼中,也有「手鬆」(較傾向出八號、盡量掛長一點)、「手緊」(較傾向不出八號、或盡早取消)之分。例如林超英就是一個對公眾較多說話、形象也堀強,被網民認為傾向「手緊」的台長。雖然他任內率先增加公開氣象監測資料,但派比安事件招來的罵名就是顯例。

究竟不同台長有多「手鬆」和「手緊」﹖
已有了前面的資料,要再分析就容易得多,只要把「按年代劃分」的數據改為「按台長任期劃分」就成。

由1980年到2023年9月,共有十任台長,台長的任期依維基百科提供的資料。(因為天文台歷任台長的頁面沒提及上落任具體日期)
其中鍾國棟台長已於任期尾聲(1965-1981),八十年代內只掛過一次八號風球。
現任的陳栢緯博士2023年3月才剛上任,暫時只掛了兩次八號風球。當然今年又掛了,但畢竟他的任期還未結束,不便下結論,所以為方便分析也不包括在內。
所以只計中間八任台長的64個八號風球。

上一篇文「掛八號或以上風球的持續時間」的數據,按台長劃分﹕

費慤﹕
1981/07/06 05:30 林茵 28h45m
1983/09/08 16:45 愛倫 24h52m (最高掛十號掛了8h)
1983/10/13 11:45 喬伊 10h30m

岑柏﹕
1984/06/25 04:30 雲茵 2h40m
1985/06/24 04:15 哈爾 15h45m
1985/09/06 01:10 戴絲 5h
1986/07/11 15:30 蓓姬 10h45m
1986/08/20 22:00 韋恩 4h
1989/05/20 05:15 布倫達 18h
1989/07/17 17:30 戈登 15h40m
1991/07/23 21:00 布倫登 13h
1992/07/22 05:45 加里 10h30m
1993/06/27 16:30 高蓮 11h55m
1993/08/20 16:00 泰莎 8h30m
1993/09/17 02:50 貝姬 12h20m
1993/09/26 09:15 黛蒂 6h45m

劉志鈞﹕
1995/08/11 22:30 海倫 15h45m
1995/08/31 13:00 肯特 8h
1995/10/03 05:10 斯寶 6h20m
1996/09/09 02:15 莎莉 3h25m

林鴻鋆﹕
1997/08/02 12:00 維克托 15h30m (最高掛九號掛了6h50m)
1999/05/02 13:30 利奧 4h
1999/06/07 00:30 瑪姬 10h (最高掛九號掛了3h)
1999/08/22 12:30 森姆 15h20m
1999/09/16 03:15 約克 18h55m (最高掛十號掛了11h)
1999/09/26 05:20 錦雯 8h50m
2001/07/05 19:30 尤特 18h10m
2001/07/25 00:30 玉兔 19h10m
2002/09/11 13:40 黑格比 12h

林超英﹕
2003/07/23 22:40 伊布都 9h25m
2003/09/02 14:20 杜鵑 11h10m (最高掛九號掛了2h)
2004/07/16 11:45 圓規 7h35m
(2006/08 派比安只掛三號但備受質疑,最後要檢討掛波準則)
2007/08/10 14:30 帕布 7h10m
2007/08/24 22:45 風神 12h30m
2008/08/06 05:40 北冕 11h35m
2008/08/22 07:40 鸚鵡 19h (最高掛九號掛了11h)
2008/09/23 18:00 黑格比 12h30m

李本瀅﹕
2009/07/18 23:30 莫拉菲 7h10m (最高掛九號掛了3h10m)
2009/08/04 21:40 天鵝 6h
2009/09/14 17:55 巨爵 16h20m

岑智明﹕
2011/09/29 04:40 納沙 11h30m
2012/06/29 23:05 杜蘇芮 4h20m
2012/07/23 17:40 韋森特 16h30m (最高掛十號掛了2h50m)
2012/08/16 22:15 啟德 8h05m
2013/08/14 01:40 尤特 12h
2013/09/22 18:40 天兔 14h40m
2014/09/15 22:30 海鷗 12h10m
2015/07/09 16:40 蓮花 5h30m
2016/08/01 20:40 妮妲 16h
2016/10/21 06:10 海馬 11h10m
2017/06/12 17:20 苗柏 11h20m
2017/07/23 09:20 洛克 4h
2017/08/23 05:20 天鴿 11h50m (最高掛十號掛了5h)
2017/08/27 05:10 帕卡 8h30m
2017/10/15 08:40 卡努 10h40m
2018/09/16 01:10 山竹 28h10m (最高掛十號掛了10h)
2019/07/31 13:40 韋帕 10h

鄭楚明﹕
2020/08/18 22:40 海高斯 12h30m (最高掛九號掛了6h10m)
2020/10/13 05:40 浪卡 14h
2021/10/09 06:40 獅子山 22h
2021/10/12 17:20 圓規 23h20m
2022/07/01 19:10 暹芭 21h10m
2022/08/24 19:25 馬鞍 13h55m
2022/11/02 13:40 尼格 15h40m

---

先看看各任台長掛八號風球的平均時間﹕

留意﹕費慤、劉志鈞和李本瀅分別只掛過三至四次八號風球,所以數據受隨機影響相對較大,不能作準。
八任台長掛的八號風球總平均時間約為12小時24分鐘。在其餘五位台長中,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間較平均時間長的比例,岑柏任內有30.77%、林鴻鋆任內55.56%、林超英任內12.5%、岑智明任內23.53%、鄭楚明任內85.71%。
如此看來,說林超英「手緊」,從數據表面看來確有根據。

也要留意﹕岑柏和岑智明(碰巧都姓岑)是八任當中掛最多八號的兩位台長,他們同時也是華人台長中任期最長的兩位。可見任期夠長、掛的八號夠多,自然也就會有很多「掛得短」的颱風出現,於是縮短了平均時間。
我們可以岑柏和林超英作比較,岑柏掛的八號當中較平均時間長的比例,較林超英高﹔但論平均時間,林超英卻比岑柏長。可見岑柏任內有不少掛得很短的八號,而林超英卻有一次2008年鸚鵡掛了19小時。(鸚鵡又為林超英帶來「清晨」爭議,這是後話。)

---

再看看掛八號的時間﹕

同樣地,費慤、劉志鈞和李本瀅因為八號波太少,所以不能用來作根據。其餘五位台長中,偏離八任台長接近50:50的日夜掛風球比例,反而以劉鴻鋆和林超英較傾向於日間掛八號,而近年的岑智明和鄭楚明較傾向夜間掛八號。

劉鴻鋆是九十年代末的台長,這一點也跟九零年代較傾向日間掛八號一致。
而林超英身為零零年代的台長,零零年代卻是夜間掛八號較多的,可見他特別傾向日間掛八號。究竟是碰巧那些颱風都日間接近香港﹖還是他個人手緊所致﹖就留待看倌自行判斷。
(理論上我們還可以比較不同台長決定掛八號時,颱風中心風力和距離香港有多遠,並據此估計誰較手鬆手緊。但這樣需要找更多資料,方某暫時做不到。)

日間掛八號,理論上打工仔的休息時間會增加。當然代價就是大家上了班才宣告掛八號,大家就要趕著回家,然後罵聲四起了。這也反映於林超英網上民望不佳。

---

如果只看夜間掛的八號風球,八任台長任內總共有33個﹕

整體而言,三分之二(66.7%)都有增加休息時間,即是落波時間跟上班時間有重疊。(當然如果你嫌落波後仍要上班,又是後話。)

表面看起來,林超英是特別手緊不讓人增加休息時間的台長。可是看倌也要留意到,林超英本來就是傾向日間掛八號的台長,任內8個八號波有5個日間發出,這裡只是3個夜間八號波的數據,其實不太可靠。

在夜間掛八號風球數目較多的,仍是「雙岑」﹕岑柏7個(總數13)、岑智明10個(總數17)。夜間八號有增加休息時間的比例,岑柏較平均低,而岑智明較平均高。

---

總結而言,八任台長任內只在夜間掛出而且上班時間前就落下、完全沒增加休息時間的八號風球其實不多,只有17.19%﹕

再提醒一次﹕費慤、劉志鈞和李本瀅因為八號波太少,隨機影響太大,不能作準。

如果我們純粹用「掛八號風球但沒有增加休息時間」作為「手緊」的標準(反之為「手鬆」),岑柏和林超英都是偏「手緊」的台長(比例較高),而最「手鬆」的其實是林鴻鋆和鄭楚明,岑智明就跟平均差不多。
但我們也要留意,在岑柏任內所有風球最高只有八號,而林鴻鋆任內就有三次掛過九號/十號,後者自然會掛得長一點。反之林超英任內有兩個九號風球,總計仍然偏短﹔而鄭楚明只有一次九號風球,但幾乎都掛得長。

(當然更嚴謹一點的話,我們應該計算各位台長距離平均的P值,才能確定他們的偏離是否統計上「顯著」的偏離。不顯著的偏離,並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其實不能用作台長手鬆手緊的討論依據。但只有八任台長恐怕誤差會很大,而且需要較複雜的統計方法,方某就沒有嘗試去計算。如果有看倌指教的話,方某再更新。)

星期六, 11月 16, 2024

打風怪夢夢

上星期打風,雖然風勢不大,但租住地方的房間窗戶早就漏水,所以當晚就漏了一點進來(反正之前八號風球整個窗台都濕了)。半夜起床搬開了雜物和濕掉的窗簾,再嘗試擰乾用來吸水的舊衣。

結果就發了個怪夢。

夢裡也是打風,但已經不只是漏水。這隻窗上方還有一隻氣窗(現實中沒有),氣窗上面有兩個扣勾在窗框上,左邊的還連在窗框,但右邊的已經爛了。於是氣窗在風中搖搖欲墜。

雖然風雨間斷地打到臉上,但我盡力拉住那兩個扣,免得氣窗飛出去。
(註﹕現實中沒有這樣的窗扣吧﹖風吹過來的時候,不是會夾到手麼﹖但夢裡沒想那麼多)

風中這樣握住鋁窗很累的,心想不如乾脆放手讓它跌下去算了,但又怕樓下碰巧有人走過會擲死人。

怎麼不把它拆下來﹖一來變了之後所有雨都會吹進來,二來也想不到怎樣把左邊的扣拆掉。
(註﹕不是叫老婆拿螺絲批來就好﹖)

然後就醒了。

星期六, 11月 09, 2024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


Evy Poumpouras《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美國特勤局專家帶你提升心理素質,面對各種挑戰》(Becoming Bulletproof : Protect Yourself, Read People, Influence Situations, and Live Fearlessly),甘鎮隴譯,台北﹕方智,2021

忘記了怎樣遇上這本書,但就是被「防彈」兩字吸引。
也許是這些年的香港人實在太需要「防彈」吧。

當然,儘管書中有提及警方臨檢時自保找掩護的段落,本書並不是真的要教你防子彈/炮彈的。(這些你去看《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可能更詳細)
正如標題,本書的目標更廣闊,講述身心兩方面自我保護的技巧。「防彈」只是個推銷上的比喻。

作者把這些技巧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防彈」的主要部分,如何在身心兩方面保護自己。除了一般保持警惕和注意環境安全之外,就是提醒讀者要事先了解自己的恐懼模式。作者甚至建議讀者去武術班,就是為了讓自己知道被人打時會怎樣,以免自己突然受襲時不知如何反應。

第二部分是了解別人,主要就是講測謊。測謊這類題材在《FBI教你讀心術》出版後的十幾廿年來已經很多人反覆講過。本書加上了作者本人在特勤局工作的經驗,亦提醒讀者不要被謊言牽扯情緒,才能客觀判斷真假。

第三部分就是影響別人,運用作者於特勤局和之後投身傳媒的經驗、還有近身守衛總統時見識到的「總統風範」,學習如何發揮個人影響力,令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有機會適當開展。

正如作者所言,「防彈心態」並不會令你真的「不中彈」,而是讓你找力量去承受無比沉重的重擔(#4782)。本書算是頗詳盡的自我提升手冊。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4beBKR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236 序章「一切皆流,無物常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古希臘人也有類似看法嗎。

#272 「我在飛奔途中,看到一名男子,僵在原地,瞪著上方的毀滅場景,這時,某個大型物體砸在他身上!就這樣,他的人當場沒了,消失無蹤,連影子也不剩。」

我們通常把目光集中於雙子塔大樓中的罹難者,或者知道地面的人受污染和心理損害,卻沒留意地面除了救援人員還有其實遇害者。

#373-388 「他們選擇幫忙,不是因為想獲得獎章或表揚。他們伸出援手,是因為這是當時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因為,他們毋須旁人告知,就已經知道在世界看似要結束時,願意幫助他人就是消除恐懼的良藥。而這就是走向身心防彈的第一步。」

以前曾問老師「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看似矛盾,除了「不受困於」的理解之外,此例似乎又提供另一解。

#548 第一章「這些反應稱作「戰鬥、逃跑或僵住」(Fight/Flight/Freeze),簡稱「F3反應」。……如果我們認為能壓制眼前的威脅,就會進入戰鬥模式;如果我們認為能逃離眼前的威脅,就會進入逃跑模式;如果我們覺得打不贏也逃不掉……就會愣在原地。」

其實是頭腦轉不過來。

#569 「滿身汗水讓對手更難抓住你」

就算流了汗真的難抓住,也不代表緊張時流汗的演化目的是這樣﹖(例如,也可能為了準備大量運動而提早降溫﹖)

#576 「有個認知很重要:沒有哪個F3反應才是面對威脅時的「正確」反應。所謂的正確反應並不存在。」

重點是配合個人。

#618 第二章「困境能揭露一個人的本性。──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時窮節乃見。

#698 「我進入警校的第二週,已經習慣了紐約市警察局的教官每天用五種方式叫我的名字。彭噗酷斯。彭帕多利斯。趴趴多普肉絲。彭帕多拉拉卡肉絲。他們亂念我的名字,方式千奇百怪,而且是故意的,就算我的T恤背面明明用粗大字體寫著名字。他們的職責就是激怒、騷擾我們,用任何方式讓我們精神崩潰。」

然後有人聲稱他們被示威者辱罵就會失控亂打人﹖

#746 「就算人們認為以前某個行動是錯的,但更多人會為了當時沒採取行動而感到遺憾。」

問題是那件事本身是否好事。

#926 第三章「如果對寂寞的恐懼會決定你的日子是否開心,那你就會錯過一些必須獨處才能獲得的龐大好處。事實上,人在獨立作業時,工作效率和創造力反而更高。」

不少學生正是如此。

「恐懼就像一團火。如果你趁還只是火苗時盡早熄掉,就不會演變成熊熊烈焰。」

控制恐懼也不是容易的事。

#935 「他們是否支持你的決定,但覺得你走錯路時,仍會堅守原則、對你說實話?」

故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

#980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你如果及時離開不良環境,其實就能在出大事之前化解危機。所以,你下一次覺得所在環境的談話或氣氛開始對你不利時,我希望你考慮立刻離開現場。一走了之沒什麼好丟臉的,不用覺得不好意思。其實,這反而能讓你免於在現場忍受羞辱。」

但總統為了政治需要未必能說走就走吧。

「因為沒人想被當成膽小鬼,所以從小就形成一種制約反應:一旦覺得被誰冒犯,就本能地做出反擊。」

網上罵戰往往如此。

#998 「你的目標不該是逢戰必打,而是慎選戰場和動機,並盡可能避開毫無意義的衝突。……如果你用激烈態度面對每個對手,你就會變得很容易預測,你的情緒反應將變得透明,而人們遲早會認為你就跟惹你的傢伙一樣平庸。」

這點方某用了很多年才學懂。當然也因為人老了開始「沒他好氣」,沒時間和精力去理會不重要的人和話。故子曰「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者,失言」(遇上不值得談話的人卻跟他談,是浪費言語)。

#998-1010 「到頭來,你覺得丟臉、丟了尊嚴,你施展「鍵盤空手道」時產生的怒火終究熄滅。而這就是「無視」的力量。」

其實也不一定,有些人可能純粹火爆,罵完人自己都不記得。

#1053-1103 「B:長線策略──取得讓他去坐牢所需的情報=別朝他臉上揮拳    5.我感到身為專業人士的尊嚴。」

首先你要尊重自己是專業。沒自尊的人就只依賴別人尊重,自己卻沒尊重自己的身份。

#1168 第四章「問到誰沒能活著離開戰俘營的時候,史托戴爾說那些樂觀主義者沒能離開,而是死於心碎。擁有某種程度的樂觀心態儘管重要,但面對現實更是事關重大。如果你只專注於正面成果,而實際得到卻是負面的,你很可能無法適應。……意料之外的麻煩事遲早會發生,而這時候你必須放下「我不敢相信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的態度,而是換上「這件事正發生在我身上」的心態。這就是我面對的現實,我現在該怎麼做?」

其實這才是正向心態,而不是一面倒的正面。

#1204 「更好的做法是,試著跟你有些距離的人討論,就算你才剛認識對方也沒關係。「向外人尋求建議」看似莫名其妙,但有時候,跟你不熟的人也許能回饋給你更誠實、更不一樣的觀點。」

因為偏偏像《女人來自金星》那類論述,女人不喜歡身邊人給予客觀的意見,所以熟人也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1221  「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來為你碰上的煩惱進行抱怨或哀悼,因為你如果前進得太快,很可能會壓抑而非接受你遇到的問題。……你需要設定截止日期,才能控制自己花多少時間在情緒波動上。人的行為通常在二十八天後就會變成習慣,所以你如果沉浸於憤怒、鬱悶或自憐太久,就會更難脫離這些情緒

故伯魚(孔子之子鯉)之喪母也,期而猶哭(過了喪期還在哭)。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禮記曰﹕節哀,順變也。

#1250 「「這就是為什麼妳很快就恢復正常生活,」德魯博士說:「因為妳在那場悲劇中找到了意義。」……體驗過集中營後,弗蘭克做出結論:就算在最惡劣、最無人性的環境下,人生也有意義,而苦難和失落也能進而擁有意義。能否在痛苦中找到意義,將決定我們是否會情緒崩潰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宗教和信仰在這些地方有用。

#1265 「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我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從事的志工活動,為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正面影響。研究指出,我們主動協助他人時,大腦就會釋放「催產素」這種「快樂荷爾蒙」;研究也指出,志工活動能降低憂鬱,並提升整體活力。」

當年我在圖書館幫手,也算是自助吧。

#1313 「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物理活動,確保它夠具挑戰性,能抓住你所有的注意力。」

所謂心流(mind-flow)的狀態。

#1441 第五章「我建議你約好跟家人在哪會合,還有在上班時間該怎麼辦。」

這方面日本那本《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寫得更仔細。

#1459 「面對緊急情況時,你不該倚賴Google地圖、導航或其他類似裝置。……發生自然災害時,手機是出了名的不可靠,原因很簡單,因為到時候會有太多人同時使用,結果可能無法上網,沒辦法打電話。……這個狀況在九一一事件就發生過,基地臺完全處於離線狀態,根本沒人打得了電話。就算你擁有某種能用的裝置,在你尋找地址、搜尋路線時花費的每一秒,其實都是在浪費寶貴時間。」

#1510 「你也該叫孩子記住重要的電話號碼,像是你的手機號碼、辦公室號碼、能照顧他們的親友號碼,以便他們在需要求助時能隨時撥打。確保他們真的熟記這些電話號碼,別只是把號碼存在手機電話簿裡。」 

把所有事情外判給智能手機的危險。有了智能手機後,我發覺連老媽也會忘掉家居電話號碼。

「很可惜的是,我發現一般學校在進行防災演習時,學生都只是茫然地跟著老師走出某扇門,或走下某條樓梯,卻沒人解釋他們在做什麼、為何要這麼做。那麼,如果老師出了什麼事,該怎麼辦呢?」

確焉。雖然對香港那些細小的中小學校舍,反正樓梯就只有兩條。可是在較大的地方(如大學),趁有空時多走路,及早摸熟不同路線比較好。

#1516 「在二○○○年到二○一六年之間,「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記錄了兩千五百七十四起綁架未遂案,其中有七成孩童是因為反擊而順利脫身。……教孩子咆哮、尖叫、踹踢或咬人,用最驚人的方式來引起旁人注意。孩子真正該抗拒的是歹徒而非恐懼,所以你該教導他們如何勇於反抗。」

但正如老媽所言﹕如果小孩平常也在尖叫,發生意外時再尖叫也就沒有意義了,這是《狼來了》的道理。

#1551 「(:在臺灣欲出國的人,請參考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發布的旅外安全資訊)」

標明「編者按」比較好,原作者應該不會特地為台灣人寫這一句。

#1648-1666 第六章「但你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的時候,先找掩護,躲藏其次。」

因為掩護能先防止對方打到自己。

#1666 「二○○三年二月十七日,在芝加哥的E2夜總會,警衛為了中止一場打鬥而噴灑了辣椒水,結果引發踩踏事件,造成二十一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

胡椒噴霧足以殺人。

#1711 「找出兩個出口,最好是位於現場的兩側。如果是餐廳,可能就是正門和廚房後門。如果發生了什麼事,你就該前往廚房,因為歹徒最有可能從正門進來。」

的確,除了章子怡那個VISA廣告之外,很少聽見有人從廚房跑出來襲擊人。

#1761 「我平時深夜去公園跑步時,如果總覺得周圍不太對勁,就會直接打道回府。我受過嚴格的防身訓練,但這並不表示我天下無敵,我也沒興趣讓自己置身險境。」

為何深夜去公園跑步﹖

#1807 第七章「這名男子睿智地決定「親手」解決問題。他一把揪住我的衣領,把我推進門後的房間裡(容我補充說明,他推得挺用力),也就是兩位領袖正在開會的地點。」

有一次G20高峰會傳出中美兩國人員動手的新聞,原來是這個﹖
(網上現在找到的是杭州峰會消息,但書中說的是墨西哥峰會出事。)

#1838 「掠奪者一般的犯罪手法,是先試探你,再決定要不要對你出手。……然而,有件事是一般人對掠奪者的誤解:我們以為他們很堅強、自信滿滿,把他們想像成能輕易擊敗我們的強勢人物。……但事實是,他們常常充滿自我懷疑和恐懼,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選擇比自己更軟弱的人欺負。……之所以欺負弱小,是為了隱藏自己的不安,並為此做出補償。我每次逮捕或調查掠奪者類型的人,發現他們幾乎每個都會痛哭流涕、會認罪,或把同黨供出來。他們並不強悍,內心充滿不安。此外,他們也常常是別人的獵物。」

#1857 「當中絕大多數都表示,他們是依據肢體語言來挑選受害者,例如走路是否駝背,動作是否消極,是否注意周遭。他們挑選受害者的方式,就像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那樣,從獸群裡挑一個最無力自保的目標。」

故人禽之辨幾希也。
欺人者,猶自欺也。

#1883 「夏季的犯罪率較高,很可能是因為天氣放暖,加上學校放暑假。」

為何放暖就要犯法呢﹖是因為罪犯不怕四處走了麼﹖
至於暑假是否犯罪因素,要跟不放暑假的地方(如新加坡)比較才知道了。

#1950 「「揮空拳」和「打真的」這兩者之間有如天壤之別……你也該知道自己在遭到攻擊時會如何反應。你該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更重要的是,你有什麼限制。你不該等到碰上實戰時,才第一次體驗遭到攻擊的滋味。」

所以作者乾脆建議大家都去上武術課,重點不在打贏人,而是為了知道被人打的時候會怎樣。

#1967 「我們倆開始以站姿對峙後,他立刻令我大吃一驚,因為他抓住我的道服時充滿力量,還有他甩動我的身子、準備對我施展抱腿摔時輕而易舉。」

這根本是《圖書館戰爭》裡笠原郁對堂上教官的那一幕。

#2020 第八章「你的垃圾桶旁邊如果放著蘋果電腦的空紙箱,竊賊就可能選你家下手。丟棄包裝盒的時候,尤其是較高價的電器,可以先把盒子切成小塊,塞進黑色或棕色垃圾袋裡

香港人很少留意這個,可見香港實在是很富裕的地方。

#2132 「我建議你別在家門口上車,可以隔個幾戶,或在路口上車。還有,注意你在車上跟夥伴談話,還有對司機說話的內容。司機不需要知道你準備去迪士尼遊樂園玩七天。」

的士司機往往聽到很多資訊。

#2214 「如果這些安全性問題的答案都出自現實,就很容易讓陌生人和我們的「朋友」順利侵入我們的帳號。我建議你,為這類問題準備一些不容易被猜到的假答案,以確保只有你自己知道真答案。」

這點倒是沒想過。

#2222 第九章「任何人,只要被詳加審問,就會詳加作答。──柏拉圖」

顯然他沒機會看過議員盤問官員的片段。

「一般人都有個誤解,以為測謊機本身就是所有考驗:給一個人接上感應器,測量他們的脈搏和血壓,就能知道他們是不是在說謊。但事實是,「測謊員」才是真正的考驗。換言之,我才是測謊機的本體。」

測謊機只能告知生理反應。你也許知道他慌張,但那是否代表說謊,就要靠「人」去查出來。

#2267 「在測謊訓練這方面,測謊學院就是最重要的聯邦機構……希望三個月後能換回一個合格的測謊員……該課程是研究所等級,內容涵蓋心理和生理,而這兩部分都在測謊中扮演重要角色。……到最後,我修完了我的法庭心理學碩士學位所需要的一半學分。」

#2293 「大部分的研究生,有一整個學期的時間用來學習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課程,但我們只有一星期。在一星期內,我們必須讀完並牢記一整本教科書的內容,為期中考和期末考做好準備,然後開始研究下一個科目。」 

一般碩士課程全日制通常讀一年,兼讀制兩至三年。他們讀三個月要完成一半學分算十分緊湊,所以才「淪落」到一星期要完成一學期的課。

#2288 「我幾乎天天熬夜重寫白天的筆記,甚至一字不漏地抄寫課本,就為了把裡頭的概念塞進我的長期記憶。……你沒看錯,我真的親手把每本教科書抄寫兩次。聽來也許瘋狂,但這種記憶方式背後其實有科學原理。研究指出,在聽課時抄寫筆記,這種「心智編碼」(mental encoding)過程能提高記憶力和學習力。」

笠原郁式學習法。
問題是,聽課時抄筆記是在整理,跟純粹抄教科書是兩回事呀。
(當然她可能不是直接抄,同時也在整理教科書中的資料,那就接近聽課抄筆記了。)

#2293 「我不知道你認為測謊的可信度有多高,有些人聲稱測謊的有效率約為八、九成,但有些人認為沒比擲硬幣好到哪去,不過我可以憑經驗告訴你,測謊在偵訊室裡極為有效。」

應該說﹕測謊機本身未必有效,但用來輔助偵訊可能很有用。

「電影《門當父不對》」

港譯《非常外夫揀女婿》。

#2325 「測謊的宗旨,不是透過威嚇的方式,來逼迫一個人願意跟你談話,更不是批評或羞辱受測者。我透過工作經驗得知,你如果把受測者當成垃圾對待,他們給你的情報也會是垃圾。有些受測者搞不好會乾脆避而不答,不然就是跟你對嗆到底」

這也是反對關塔那摩虐待恐怖份子疑犯的理由之一。因為就算不講人道,單講功利目的,嚴刑迫供所得的證供可信度也有限。(因為當事人只是為了免除痛苦提供任何「你想要」的供詞。如果你只打算冤枉他還算有效果,想得到真相的話,迫供只會得到對方配合你意志歪曲的資訊。)

#2366 第十章「在被要求接受測謊之前,這位少婦原本十分配合。事實上,就是她指出保姆可能涉有重嫌。但在此刻,她卻靜靜地坐在律師身旁,等測謊開始。這是第一個警訊。」

如果當成推理小說,其實到這裡兇手已呼之欲出。當然查案就不能這樣。

#2398 「跟「幫我找出誰打傷了我的孩子」相比,這名少婦顯然有更重要的事要忙。這是第二個警訊。」

「但我每次提出「開放式疑問」(我會在第十九章詳細說明),她都回答得很簡短,這也是非常怪異的反應。孩子遭人傷害,做媽媽的應該會盡可能提供線索,好找出對孩子施虐的凶手,她應該會做些猜測、直覺判斷和推理」

老媽就常常如此,顯然沒關係的東西都全部放進去,整段話長到你不想聽下去。雖然她說話特別累贅,但對自己緊張的人和事盡量說得詳細,是人之常情。

「老實人通常會做出非常詳盡的答覆,而說謊者的答覆則通常含糊不清、模稜兩可。騙子會盡量少說幾句,因為想記住自己撒謊時說過哪句話並不容易。第三個警訊。」

這也是官員常態,你看政府記者會就知道。雖然官員不一定都在講大話,但顯然也是怕講多錯多,被人抓到有問題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沒這種憂慮的人(即「老實人」)就不怕多講。

「就在測謊開始前,她叫我暫停,說她為保姆感到難過、不想再追究這件事。她說想撤回對保姆的控訴,以免對方再也沒辦法做這一行。她還說畢竟保姆還很年輕,只是犯了錯。她在這種情況下說出這樣的話,實在不太符合常理。孩子遭到嚴重毆打,當母親的應該會希望凶手受到某種形式的制裁。老實人對懲罰的標準,通常會符合罪行的嚴重性。但騙子對懲罰的看法,則通常極為寬鬆。第四個警訊。」

尤其是她是母親,是把孩子生下來的人。父親你還可能猜他跟孩子關係疏離。

#2414-2432 「研究結果也指出,跟陌生人的謊言相比,人更難察覺到身旁的人說的謊。這可能是因為人通常是依據旁人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來判斷這個人。總是在我們身邊的人,能給我們的情緒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無法看清楚這個人,或是評估對方的行為。……想看清一個謊言,我們就必須站在客觀角度,拿掉自己的情緒。」

此所謂「以情害理」也。

#2454 「當我們發現有人說謊時,常常會把這視為針對我們的攻擊或操弄。……我們發現自己被騙時,自尊就會受傷。麻煩在於,一旦牽連到自尊,就常常會影響我們判讀人心、明白他們真正動機的能力。……你就必須把自己跟事情的結果分開來,別只盯著自己,這樣才能明白對方為何說謊。」

因為你要了解的是別人。

#2484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騙子的演講聽起來可能像是經過多次演練,彷彿練習過如何作答,而老實人的答覆則未經琢磨。……所以,專心聆聽,不只聽他們在說什麼,也聽他們沒說什麼。」

所以反而是老實人的說話內容可能更容易出現錯漏。

#2527 第十一章「人類的習性和行為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在說謊時可能會避開視線接觸,但有些人反而會看著你;有些人可能會抓頭髮,有些人可能會雙手交扣。每一副肢體表達壓力的方式都不一樣。在你能判讀某人的肢體語言之前,最好先了解對方的習慣,辦法就是注意他們在「不緊張」的時候是什麼模樣。我們把這稱作「基線」

於是作者的偵訊總是從非重點的東西開始。 

#2541 「一個人在無壓力場合及有壓力場合之中,在習性(habit)和身體特徵(physical trait)這兩方面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因為事實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擅長說謊。說謊需要相當強大的「一心多用」」 

看看政壇某幾個特別出名愛講大話的人就知道,說謊要說得滴水不漏互不矛盾非常困難。只是還有人願意相信他們而已。

#2570 「你雖然需要注意警訊,但警訊未必表示對方有罪或說謊,可能只是表示真相不是簡單的「是」與「否」所能表達。」

早些年「讀心術」在影視作品流行的時候(「你一雙腿已經出賣了你」),很多人忽略了這點,以為見到訊號就是說謊的表示。

#2602 「1.媽咪在教約翰:說謊的時候看著她的眼睛。而這遲早會讓他更擅長說謊。2.她在糾正他明顯的行為特徵,也就是說謊時移開視線,而這以後會讓她更難判斷他有沒有說謊。基本上,她在破壞自己為了準確判讀兒子所做的努力。成年人也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你在試著判斷真相的時候,千萬別叫對方改變行為。」

父母無意中教小孩如何說謊。不過某程度上也算是教小孩「生存技巧」﹖

「一家合法的提款機廠商為了賺取不義之財,刻意把出產的提款機設計成能記錄使用者的銀行資料,之後再把這些資料賣給偽造信用卡的犯罪組織。」

用信用卡提款不好。

#2654 「但對方出現F3反應時,你可能也會看得見虹膜上方或下方的眼白。日文把這稱作「三白」(san pa ku)。」

其實這是中文(準確點說,作者引用的日文詞語是源自中國面相的「三白眼」)。而且也不一定是驚嚇下的反應,有些人天生的。

「另一個明顯跡象是不斷嘆氣或打呵欠。雖然背後的科學原理尚未明朗,但我們在承受壓力時似乎更常打呵欠。」

也不只是悶的時候。

#2676-2697 「你有沒有跟某人吵架、提出很嚴肅的問題時,對方竟然發出笑聲?……很多時候,他們其實不是在笑你,而是他們的F3反應已經啟動,以笑聲試著宣洩緊繃的情緒。」

想起先父,以笑遮醜也。

#2715 「一般來說,人在說故事時,尤其在回想某個事件時,會使用大量手勢,因為他們描述時是在重溫該事件,而這表示這個人說的是實話。相反的,如果說話時態度嚴肅,沒做出任何手勢,就可能表示說詞是經過演練的捏造之詞,也就是在說謊。」

也不一定﹖至少要看場合,正如我授課時可以做很多手勢,但見校長時就未必會。當然你可以說因為見校長會比較緊張,所以不敢讓雙手亂動,但至少不代表就是說謊。所以為何應該要看觀察「基線」。

#2760 的「支持姿勢」或「防禦姿勢」也一樣,方某經常做。這充其量反映方某一向缺乏能量或者對其他人不自在,不等於一定有甚麼秘密。

#2805 「如果其中一人把腳蹺向對方,這可能表示那人感到自在,或甚至想跟對方更接近。相反的,如果腳是蹺往反方向,那我敢打賭,這場約會進行得並不順利。」

但也有慣用腳的因素吧﹖有些人習慣只蹺某邊。

#2912 第十二章「你已經問過我了。」

慘了,教書經常用得著這句。(笑。因為學生上課不留心,經常同一問題問完又問。)

#3019 「我以我已故母親的名義發誓。」

以為自己是金田一一

「親戚過世是常見的藉口,而且通常是遠親,因為說謊者不會想扯到近親,否則這會與自己太密切相關。」

結果有些人的爺爺死了幾次。

#3046 「「你在找我麻煩,因為你不喜歡我。」(小孩子最愛用這招。)」

學生亦然。

#3132 「一個人在回想已經發生的事情時,會使用過去式。……你在捏造謊言的時候,是在「現在」這麼做。如果某人說故事時,從過去式切換成現在式,請提高警覺。」

中文沒有時勢用不到這招﹖

#3152 「事實上,「我」應該每十六個字左右就會出現一次,所以請留意這個字的過度使用或不足。一般來說,過度使用意味著這個人可能是自戀狂或憂鬱症(滿腦子想著自己),而過少使用則表示缺乏投入感。」

還有,自閉﹖
例如方某就是「我」到悶結果要借很多其他同義詞(在下、本人……甚至作者前面提到的第三人稱如「方某」)來用的人。

#3348 第十四章「你如果覺得「你聽見的聲音」跟「你認為自己該有的聲音」不一樣,這表示「你使用的聲音」跟「你本人」之間有差異。」

但「聽到自己的聲音」跟「自己以為自己發出的聲音」不一樣是必然的呀,因為傳音路徑不同。(自己印象中的聲音同時經過顱骨傳音,但如果錄音再聽,就只會從空氣傳到耳朵。)

「你有沒有聽過某人說起傷心的童年往事時,聲音突然變得更高、更年輕?這種事可能發生在小時候經歷過創傷的人們身上。」

那麼經常說話走音的在下算甚麼﹖(後面#3382提及令人覺得緊張和自我貶抑,甚至是不確定和不安。)

#3382 「人在感到不確定或不安時,常常會在句尾提高音調,簡直就像在問問題,而不是做出宣言性質的聲明。」

#3435 「你如果滔滔不絕,重複同一句話多次,或是加入不必要的細節或評論,這會讓你的發言減輕份量。」

方某這種長氣袋宜記。

#3458 「學生如果熟悉自己的資料,就會說得比較慢

如果按在下的經驗,倒覺得不一定。因為不知自己要說甚麼的人,一樣可以說得慢。

#3486 第十五章「星辰從不說謊,但是占星師會拿它們對你胡說八道。──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

確焉。

#3537 「你如果想判斷敘事者是否也能倒敘事件,只需靜靜地聽他們說完故事,然後請他們描述在某個時間點之前做了什麼,這很像倒背英文字母。」

#3555 「另一個好辦法,是觀察他們在描述事發經過時,會不會做出任何自發性的糾正。這違背一般人的想法,因為你可能會以為,如果一個人半途改變原本的說詞,就可能是在說謊。我現在來解釋這為什麼不是事實。……想在故事說到一半時做出自發性糾正,並同時試著記住謊言的其他部分,這在認知層面上有相當難度。」

有用的小招式。

#3634 第十六章「你的話語就是最強大的武器。你如果學會如何慎重用字,就能說服人們給你想要的東西。你如果能有效地與人溝通,他們就會聆聽。他們如果聆聽,就會照你說的去做,你就不需要威脅利誘或使用武力。如果你到退休那天都未曾需要開槍,那代表你當警察當得非常出色。」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正如六七暴動時英國人的警務處長尚會提醒屬下「腦筋勝於槍彈及暴力(Brains better than bullets and brute force)」。

「他曾把語言和金錢貨幣做比較,他把這稱作「語言經濟學」(verbal economics)。根據該理論,我們的話語就跟金錢一樣有價值,花用話語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投資。如果亂花一通,投資報酬就會缺乏份量和價值;如果花得小心翼翼,努力就會換來成果。」

真正惜字如金。
(當然,孔子亦云「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634-3663 「別試著強迫聆聽者透過你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而是試著透過他們的眼睛來看待世界,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溝通。」

但教書似乎就剛好相反﹖

#3680 「然後在訪談第二個俘虜的時候使用這些資料。第二個戰俘會以為沙爾夫已經知道話題的所有答案,因此願意坦承一切,常常不自覺地多提供了幾條線索,方便沙爾夫拼湊出答案。」

這就像方某之前以砌圖為喻的內容﹕

「打搜尋句子的技巧固然要懂(所以應該要教學生這個,免得他們只打句問題就以為會找得到),但從新找到的資料中擷取新詞語也很重要。因為這些往往就是你本來不懂的行業術語,用這個術語去搜尋比你隨便打一個腦海中出現的詞,當然更準確找到需要的結果。」

(可惜的是我教方包玩砌圖,但他沒耐性跟著做。)

#3747 第十七章「我在擔任特務時,從沒見過哪位總統或第一夫人,在跟某人談話時會把手機拿在手裡或放在桌上。無論他們是跟世界級領袖商談,跟咖啡師閒聊,還是詢問白宮管家週末過得如何,他們都明白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談話對象身上的力量。」

然後有個去日皇登基儀式還顧著用手機的特首。
還有很愛「突然有空現身會面」的某國領導人。

#3766 「我也允許學生隨時都可以走出教室、使用手機,我絕不多問。學生因此對這個情況有自主權,這是另一個「影響策略」(我會在第二十一章詳細說明),因為我讓他們在使用手機這件事上有所選擇。」

給學生選擇,這是重點。

#3798 第十八章「言談要謙虛,但行動要出色。──奧古斯都時期著名詩人,賀拉斯」

子曰訥於言而敏於行。

「贏得尊重,而不是要求人家尊重你」

廣東話有謂「面係人地畀,架係自己丟」(面子是別人給你的,丟臉的卻是你自己)。

#3827 「尊重這種東西,沒辦法透過強迫或要求得來,而是一份禮物。」

然後有些人以為自己有槍有炮、甚至立條法例要人尊重自己否則重罰,人人都怕了他就是尊重。

#3842 「你衡量成功的準則,不該是「尊重」,而應該是你有決心來履行自己的使命或任務,並獲得自豪和滿足感。……你也許會「想要」得到某人的尊重,但事實是你並不「需要」它。」

故孟子/曾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4081 第二十章「想深入了解一個人,與其跟他談話一整年,還不如跟他一起玩樂一小時。──柏拉圖」

廣東人就會抓未來女婿去打麻將。

#4142 「有些人在談話時,就是覺得有必要拿瑣碎的思緒來填補沉默,有些人覺得有必要表達腦海中出現的每個想法。」

某程度上方某就是這種人。(反正寫筆記也就是這種表現)

#4160-4169 「加上我是希臘裔,我當然從小就被教導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希臘人發明的。我們創建了文明、哲學、奧運、醫學、戲劇、藝術、雕塑、諸神、民主……你懂的。就連「小我」(ego)這個字都是希臘文,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自己」(self)。」

文明古國後人的局限。(笑)

#4169 「人們炫耀自己被多少「黑特」騷擾」

Hater要這樣譯嗎﹖「酸民」如何﹖

「如果你是不在乎人家喜不喜歡你的那種人……好吧,你其實應該在乎。你的人氣會影響你所有的關係,無論於公於私。研究也發現,人們如果喜歡你,就更樂意跟你合作,聽你說話。」

阿斯伯格更清楚這點。

#4212 第二十一章「當你聽見「打底」(priming)這個字,會想到什麼?如果是板金行的師傅,應該會想到汽車用的「底漆」(priming coat)。槍械愛好者大概會想到子彈裡用於點燃火藥的「起爆劑」(priming charge)。……無論用在什麼情況,「打底」這個字的意思都一樣,是為了讓第二個步驟效果更好而採取的第一個步驟」

槍械的primer通常譯成「底火」吧﹖正好就是「打底」之意。
(網上找「起爆劑」會找到 Detonator雷管。)

#4293 「假設偵訊員如果更靠近受訪者,拉到三十公分左右(個人空間),就會讓人覺得彼此間的關係從社交空間變得更為密切。一個人進入我們的個人空間時,我們就會把對方視為親密的友人或家人。這點為什麼很重要?因為我們更可能跟親友傾訴心事、分享祕密。」

但這也要對方認可才行吧﹖不然只會感到受威脅。(後面#4301有補充,應該等待對方出現非語言邀請才闖進個人空間。)

#4351 「特勤局教導我們,不只為自己負責,也為別人負責。我認識的每個探員幾乎都跟我一樣勇於當責,這種人才不會被大夥唾棄。人都會犯錯,有些是小錯,有些不算小,但事實是「人就是會犯錯」。社會教導我們:錯誤很可怕,還可能蒙羞一輩子。但事實是,會蒙羞一輩子,是因為你沒扛起責任。」

《圖書館戰爭》第三集《圖書館危機》發現水戶圖書館被滲透後,稻嶺司令堅持辭職負責,也有一段很直白的討論。反而現實中就有不少反例。

#4370 「無法變通的人是最危險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適應,就會變得被自己想出來的唯一情境綁住,無法轉念,在遭遇打擊時幾乎無法穩住自己。」

確焉,阿斯伯格正是如此。

#4395 第二十二章「三人行必有我師。人生裡的一些教訓,不一定來自你覺得值得欽佩的人身上。好榜樣和大爛人都能讓你學到很多東西。有些人擁有你欣賞的優點,而有些人會讓你看到你該小心避開的缺點。」

故孔子學無常師。

#4455 「嘗試和不嘗試,成功和不成功,差別就在於,你是否懂得如何注意並走過自我編輯的試煉。你聽到的第一個「不」字,永遠不該來自你自己。」

但做人也要自量。

#4598 「我們常常把「大方」跟金錢聯想在一起,但我從柯林頓總統身上學到的大方,是時間上的大方。」

很少人想到這點。

#4619 「能參與這項任務、她的行動力、她透過參加遊行所傳達的訊息,我深感驕傲。」

自豪,別學那種把驕傲當褒詞的國度。

#4642 「每年聖誕夜,老布希總統都會待在白宮,好讓負責保護他的探員能先跟家人相處一天,之後才陪他前往位於緬因州肯納邦克波特鎮的老家度假。他兒子小布希在成為總統後也繼續維持這貼心的舉動。」

的確不是每個領導人都能這樣體貼下屬。 

「小布希總統:真誠

想到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就不禁令人失笑。

#4659 「這就是為什麼我未曾自願接下這項任務,因為我懂得量力而為。」

前面不是說要試嗎﹖

#4685 「觀察了小布希夫人如何與自己的家人、民眾、員工和探員互動後,開始明白優雅的真正定義。優雅的意思是,對你見到的每個人和顏悅色,說話時先經過大腦,而且心中充滿感激。」

看《SPY X FAMILY》前宜乎先知道﹖

#4723 「無論這些領袖面對多大的壓力,我都一再見識到他們展現出來的強大自制力。正如我們期望這個偉大國家的領袖是好榜樣,我們也應該對自己有同樣的期許。」

就除了侵。

「但選擇那種滿足一時、稍縱即逝的報復,只會有損他的氣度。所以他在那一刻做了決定:他不報仇,而是放下情緒。」

就算從自利角度看,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就算他一直反對你,也不代表永遠不會合作。如果只顧報仇發洩,也不利於日後可能發生的合作。只能說有風度的人,至少眼光夠遠。

#4775 後記「恐懼未必總是恐懼。父親為我做過的許多怪異抉擇感到恐懼,但這些恐懼當中其實暗藏他對我的愛。……愛和恐懼常常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意思就是,如果我們願意去愛,也有能力去愛,恐懼就必然存在。」

佛家所謂愛別離、怨恨會,就是八苦之二。

星期六, 10月 12, 2024

酒店怪夢夢

(是因為帶方包去澳門兩日一夜,好讓他試試離家感覺的緣故﹖)

又是跟中學同學一起,在一間酒店中。自己從房間走樓梯向下走。
(好像是 Project Highrise 的人仔才喜歡行樓梯﹖)

走到底層,似乎是地面了。都是半露天餐廳的樣子,同學就在不同的店前。

我走過好像見到有越南菜之類。好像沒甚麼興趣,於是又往樓梯走上去,希望回到房間。

星期六, 9月 07, 2024

怪夢夢雜錦(15)

跟老媽一起在新加坡逛街,在一間百貨公司的側廊走過。
看來其實有點像新城市廣場八百伴時代的後巷,但見到有張海報寫著「御鐵板屋」,上面還有個像鐵板燒般的家紋。

我﹕「香港沒開過這間百貨公司呢。」(謎之聲﹕當然沒有)

之後行出天橋,走到對面,是一個屋邨商場,上面寫著「Toa Payoh Truss」(註﹕Toa Payoh即大巴窯,別問我為何後面多個英文字)和一間學校的名稱。

---

大概是前陣子為了帶方包檢查牙齒,經常跟他講牙醫的事(甚至自己洗牙時帶同他去觀摩),又加上為了接待親戚而熱氣牙肉痛,有一晚就夢見看牙醫。牙醫像洗牙又不是洗牙,總之就在牙齒周圍檢查。

奇在醒來回想,那個「牙醫」其實不是牙醫,樣貌其實是我中COVID-19時看的家庭醫生

---

跟一個中學女同學一起行山。(奇在我跟她其實不算熟,在校時也沒多交談。)

又是先上斜後落斜,見到有一堆人在路邊一輪貨車旁搞回收,最後行到一個青色的地鐵站才分手。

星期六, 8月 03, 2024

Mooink Pro 2C試用

也不是開箱文,因為沒有由開包開始拍照。

去年預售買了部Mooink Plus 2C 7.8吋機,可以用來看漫畫和插圖書。可是看比較多字的版式書籍,例如《東京街道散步圖鑑》這類圖冊,就要逐段放大來看。除了花時間,還因為不斷放大縮小,容易當機。所以仍是以看漫畫或純文字版式書為主。

今年二月,讀墨又有預售,這次是13.3吋的Mooink Pro 2C彩機。預售價NT$24449,折合港幣$6221.67。
上次預售出貨後,還要一個月後才正式公開發售。這次安排得更快,預售一邊出貨,網站已經公開發售,公開價NT$24888,只比預售貴NT$439,港幣一百元左右。所以等先落坑者(如方某)分享再買也不會有太大損失。(何況之後才買還有得選擇配皮套,保護度較高。預售時沒選擇只有布衣袋,雖然布袋的圖案也很吸引。)
(再到現在,似乎是反應不錯加價了,新價NT$28999,比預售貴NT$4550、港幣一千元左右。自然是預售較便宜。)

---

這次是否落單,其實也掙扎了一會,畢竟六千多塊絕非便宜。
之前的6吋機要靠買電子書省的錢抵銷還不難,7.8吋Plus 2C折合近$2800,假設買一本電子書比紙本書省$25 (在香港實體書店一本$100-$150的紙本書,買電子書大概可省到這個差價,如果貴的差額當然更大),買一百本左右可以省回來,一年多一點其實還做得到。
但是六千多就另一回事了,至少要兩三年。

如果買13.3吋機,就不只會用來看電子書。反正平素都會訂《國家地理》和《科學人》雜誌,13.3吋的大小已經跟《科學人》頁面差不多大,把雜誌由紙本轉訂電子版就好。反正今年五月就是續訂期,新機到手剛剛好。可是紙本雜誌和電子版雜誌的訂價差異其實不算大(實體書和電子書價差比較大),而且兩本雜誌兩年也只是48本,所以省到的錢不多,對「兩三年才回本」這個估算影響不大。(如上述一年也買到一百本電子書了,電子版雜誌兩年下來也只令總數增加四分一)

於是就下訂單吧。
怎料臨近收機才來惡耗,《科學人》我直接等到五月就訂了,《國家地理》卻突然宣佈七月起不再提供電子版,這個訊息夠「反潮流」的。讀墨群組的「犢友」猜測出版社想搞獨家,所以不只讀墨,其他電子書商一樣下架。當然搞獨家這點也夠「反潮流」。
無論如何,本來打算買來看兩本雜誌的新機,沒了一本,確實是有點掃興。當然如前述,看《東京街道散步圖鑑》之類的圖冊也是合用的,只是我手上以文字書為主,圖冊不多。

---

反正都訂了就等貨到吧。
香港到貨只是比台灣遲兩天左右,算是相當快。

打開一看,表面好像有張使用說明的透明貼,我一直想把它揭開撕掉,還差點把面板撓開。幸好最後發現原來「這張說明」是待機畫面,一充電按掣就會消失,轉成常見休眠畫面。只因為新機是軟板所以看起來像貼紙。(汗)
(因為根本不知道這是待機畫面,所以沒拍照。)

這是打開《科學人》2024年5月號的內頁,圖片也算很清楚﹕

軟板一樣會反光,我嘗試把它轉到剛好反光的角度,效果也跟平常雜誌的銅板紙差不多﹕

當然正常閱讀是會避開反光的,科學圖片算清晰﹕

轉開《國家地理雜誌》2024年5月號,紙本雜誌本來就很細的字,在這裡也差不多﹕

(但《國家地理》開本本來就比《科學人》細,13.3吋比較接近《科學人》的的尺寸。《國家地理》大概12吋,如果用10.3吋的電子書閱讀器就未必看得到細字了。)

一般對「電子書閱讀器看雜誌」不能接受的是《國家地理雜誌》讀者,因為看這本的人通常是為了欣賞精彩照片(方某除外),而電子書的解像度和彩色鮮艷度還未能跟屏幕比較。新機看《國家地理雜誌》是這樣的﹕

(《國家地理》2024年5月號)

全頁圖片就是這樣,雖然比不上屏幕,但彩色圖片看來比之前的7.8吋機好﹕

(但我未用來試看寫真集,真人照片差多遠答不到你。笑。)

7.8吋和13.3吋比較﹕

可是彩色機跟黑白機不同,都提供不同色彩模式,不同模式下看圖片的效果可以差很遠。


(13.3吋機提供的模式﹕預設、加粗、漫畫、雜誌、繪本、照片、報紙)


(7.8吋機提供的模式較少﹕預設、加粗、漫畫、報雜、照片、繪本)

以下就是一對例子,同一模式在兩部機效果也會不同,在需要對比的地圖上尤其明顯﹕

由於《國家地理》內文字體筆劃較幼,一開始我用了「加粗」模式。文字的確清晰了,但地圖這類需要仔細看的就會變得較難閱讀。13.3吋不太明顯,看7.8吋的地圖就很明顯因為色彩太深色而不清楚。

改回「雜誌」模式,地圖就清晰得多,但內文字體就回復原先較幼的字體。看倌要自行取捨。

《科學人》2024年5月號有幅探索行星帶回樣本的圖表,可以顯示一下純圖表的效果﹕

「加粗」模式下,「日本」和「歐洲太空總署」的顏色反而不易區分。

轉成「雜誌」模式,「日本」和「歐洲太空總署」就可以分清楚。看倌可見選擇正確「模式」對觀賞品質的影響很大。

這部新機較多人批評的是欠缺前燈,在陰暗處較難看書。但正如本文照片,在一般光線充足的室內環境還是夠清晰的。當然,如果在陰暗處就真的會看不清楚了。

由於預售只連布衣袋不連皮套,所以如何保護那麼大的屏幕也是問題。有經驗的犢友建議買A4膠文件盒裝剛剛好。我試買一個厚度最薄的盒,發現13.3吋機真的「剛剛好」放得下,如果想連布衣袋放就不行了。之後換個厚一點的盒,勉強可以連套放進去﹕

---

(如果閣下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cdgHUhttps://moo.im/a/2fhkvzhttps://moo.im/a/hqrxBIhttps://moo.im/a/aduAIL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些連結購買的。)

星期六, 7月 20, 2024

怪夢夢雜錦(14)

夢中就身處天星碼頭旁邊的大廈(海運中心﹖),似乎是一個謝師宴般的環節,因為周圍都是中學同學。
然而我要去提款機拿家用給方媽媽。

拿錢的時候,同學都提醒我拿著那麼多錢要小心一點。
(方按﹕其實只是幾千塊,但對中學生就很多錢吧。問題是如果只是中學生怎樣給家用﹖)

但一離開大廈就被竊匪盯上了。
夢境中的「我」究竟是否真的知道自己被盯上﹖我也不知道,因為這個「鏡頭」不時在「觀眾」和「我」之間轉換。
(而且竊匪被發現了應該就會放棄吧﹖)

只見我用平時很快的走路速度,由文化中心跑到太空館過馬路,似乎想去九龍酒店門外搭巴士似的。
就是因為跑得太快,就在行人過路燈轉紅之前衝到路中心的安全島,所以竊匪似乎追不上來。

---

這次變了飲食節目。

節目中提到有一味「車厘龜清湯」。

但究竟是「車厘子 + 龜 + 清湯」還是「車厘龜 + 清湯」就不得而知了。

---

又是小巴。

跟老媽上了架小巴打算回青衣,上了一條只有兩條線的公路,但路牌寫的是往馬鞍山。

那豈不是走錯路﹖只見司機駛到一個路口,然後直接在路口調頭,就駛回青衣。

回到「青衣」,要離開公路橋落地,但前面有車迎頭過來。前面的路不知為何只有上橋的車線,沒有落橋的線。落橋方向的行車線,前面竟然是行人路。

於是我們就落地行,然後就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