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三, 9月 30, 2020

2020年9月號聯合報及2020年10月至12月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二零年第四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再一波疫情後,各博物館已於九月陸續重開,惟公眾節目大多未能恢復,講座隨時取消或改於網上進行,敬請留意。本人即將進入婚姻生活,感謝各方友好祝福之餘,亦希望眾人的善業會得到最好結果。

新聞版﹕
1. 棋王大婚回應詢問 (本報綜合訊)

棋王宣佈將於本年十二月成婚,表示感謝各方關心和祝賀。由於疫情關係,婚禮將保持簡單低調,只邀請部分親戚和朋友。 
由於結婚對象並非棋民,棋國亦沒有以婚姻取得國籍的法規,再加上「棋后」是唐朝棋王國時代《王棋法》下的棋階之一,不適用於棋王配偶。故兩人成婚後並不會增設王后稱銜,官方只稱夫人。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網上通訊棋局 (方潤)
方某一直負責校內的桌上遊戲學會,可惜疫情長期停課,就算復課後也只上半日課、暫停大部分課外活動。桌遊這類人際接觸較多的活動很難舉行。事實上,因為時局和疫症,棋友們過去一年都沒開局了。 
當然,校方總不希望課外活動長期停擺,但並不是每種課外活動,都適合用網課形式舉行。雖然不少知名桌遊有網上版本,可惜一般都是英文版面、甚至要另外收費,並不適合學生。要在網課分組進行棋局,就更麻煩了。 
結果我把腦筋到「通訊棋局」,這其實是通訊落後時代遙距互動方式,象棋圍棋甚至Diplomacy這類策略遊戲都可以郵寄指令方式進行,理論上所有回合制遊戲都適用。在下選了蘇格蘭場探案(Scotland Yard)和大富翁快骰版作嘗試,讓學生逐日在網上下指示。希望稍後可跟讀者分享經驗。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部分博物館設分段開放時間,參觀前請留意館方網站。醫學博物館於22/10-31/3/2021展出3D打印針灸銅人,星期一、六、日及公眾假期休息。部分博物館節目和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講座將於網上進行。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工」不可沒—香港工業傳奇 (至5/10)
文物探知館﹕百載築蹟─東華三院文物館與文物保育展覽 (至9/12)
文化博物館﹕善道同行—東華三院籌募文化與社會發展(28/10至25/1/21)、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 (7/10至22/2/21)
科學館﹕機械人的五百年 (13/11-14/4/2021)
文化博物館﹕瞧潮香港60+ (日期未定)

講座﹕(由於公眾活動暫停,請留意屆時館方宣佈)
歷史博物館﹕太平洋戰爭期間中、英、美在華南的軍事合作,1942-1945 (3/10)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香.校變奏:鄉村學校校歌故事 (10/10 網上講座)
文物探知館﹕奇妙的資料對應─東華三院文物館的檔案故事 (17/10 網上講座)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明清時期新界宗族的功名與舉業舉隅 (17/10 網上講座)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横瀾島的日與夜 (24/10 網上講座)
文物探知館﹕古蹟今賞:漫步東華三院的法定古蹟 (31/10 網上講座)

星期六, 9月 26, 2020

炒冷飯系列﹕高校教師の日常 (1)

 (原文2012年貼出)

末日快樂﹗放完假記得交功課﹗」

---

某中五電腦堂。

學生問﹕「可不可以在電腦室列印﹖」

我﹕「不能」(其實印表機早就壞了)

生﹕「明明有印表機在這裡。」

我﹕「我不也明明有一批學生在這裡,但他們在做事麼﹖」

生﹕「你這個比喻真是無得頂。」

---

教中一LOGO,因為學生能力總是差異甚大,有些人到下課都搞不到,有些人開始不久就做完。所以對那些做得快的同學,在下通常另給額外任務,以加分為餌。

這一課教填顏色,其中一份功課是法國國旗。指令算是比較簡單的。

於是我設了另一任務﹕畫完功課可試畫「五星紅旗」,畫得好加五分。

生﹕那麼畫美國國旗呢﹖

我﹕如果你畫到的話,加十分啦。

生﹕五粒星有五分,五十粒星應該五十分啦﹗

我﹕不行,要「堅決拒絕外國勢力干預」。

生﹕那麼美國國旗應該一分都沒有丫。

我﹕給十分是為了「維護中美關係的大局」,但每粒星的價值當然要低一點。

生﹕咁你講晒啦﹗

我﹕你好難夠我拗架啦。YEAH﹗ (V字手勢)

(雖然方某以「五星紅旗」為任務,當然不是為了「國民教育」,而是因為星星算是比較易用LOGO畫的東西。除了「五星紅旗」外,其實我還給他們選擇其他的。你喜歡試青天白日滿地紅、土耳其國旗、甚至新加坡國旗也可以的。我反而覺得由新月和一粒星組成的土耳其國旗比五星紅旗更易畫。)

---

學生開始後,因為給了「五星紅旗」作額外加分任務,我就畫了另一幅「紅底一黃星」的作示範。

以學生的「國際視野」,當然就開始亂估一通。

在成績比較差的一班,突然有人高呼﹕「越南國旗」﹗

我﹕很好﹗終於有人說得出來了﹗

成績較好的那一班沒人說得出來,我竟然還聽到「KERORO軍曹」呢﹗

(可惜,這是事實。)

星期日, 9月 20, 2020

炒冷飯系列﹕Love & Poo

當年(2012年原文在此)見到一篇這樣的東西﹕

【麥兜的愛情觀】
1、愛情就像便便;來了擋也擋不住。
2、愛情就像便便;水一沖就再也回不來了。|
3、愛情就像便便;每一次都一樣,又不大一樣。
4、愛情就像便便;有時候努力了很久卻只是個屁!
--麥兜,這隻豬,知道的太多了。
琪Miss 加多句﹕
5、愛情就像便便,有時候努力了很久,終於能「解決」的一刻,仍然是暢快無比~
這些「核突野」怎少得經常以「Bio人有點變態」為藉口大放厥詞、甚至買了本《大便書》的方某﹖
6、愛情就像便便﹕有時等極都冇。
7、愛情就像便便﹕其實都是很基本的事,人生全面發展,先至算叻 XD
8、愛情就像便便﹕從前的人很珍惜裝起來,現在的人一拉就沖了去大海。
(後話﹕3. 應該修改一下﹕「愛情就像便便,有時很爛,有時很硬……」)

雖然方某經常想這些「剎風景」的「核突野」,但其實我讀過謝立文的《屎鈎船長》故事,真的很感動的說……

星期日, 9月 13, 2020

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


梁啟智《獨立路上﹕從前蘇聯省思香港未來》,台北﹕新銳文創,2017

嘩﹗有港版技安法(註)還談這個﹖

這本書的源起,的確是因為港獨思潮,但這不代表作者鼓吹港獨。

作者是著名左翼學者,說不定有些人會指責是左膠。不過在下倒欣賞他和本土研究社這類願意下苦功分析數據、研究政策的左翼。無論左右,多研究些問題、少談點主義比較好。左翼服膺階級論,本書自然也不會是右翼喜歡的那種族群鬥爭論,甚至也不會跟你說獨立是「唯一出路」。

為何要借鑑前蘇聯加盟國的獨立過程﹖就像作者所言—
支持獨立的人固然要知道,跟童話故事「王子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不同,獨立並不是問題的終結,甚至獨立也不一定會帶來民主、自由和自主。獨立搞不好,可以陷入種族傾軋,更可以陷入新的獨裁。
反對獨立的人也要知道,為何現在會有那麼多人支持獨立。當然思想懶惰的人可以跟隨黨國口徑罵外國干預亡我之心不死,但真正愛國的人自會冷靜思考,看到政權如何造成事件的內因。外國勢力充其量只能幫你煽風,要不是你自己先點起那個火,外國怎樣煽也煽不起來。(當然更不用說中共本身就是諸獨推手。)

無論藍黃統獨,有些人看到這裡,應該就會認為在下(甚至作者)是奸賊了吧﹖那只因為他們囿於定見,如作者所言,把「獨立」當成「一個任意挪用的符號」和扣帽子的機會。

不鼓吹獨立,並不代表支持大一統和中央集權、更不代表支持黨國和大漢民族主義。
不反對獨立,也不代表支持分裂、更不代表不愛國(誰的國﹖)。
因為相比起民眾是否擁有民主、自由和自主,政治上是否獨立根本不是最重要的事。
只是有些人想你相信「統獨」才是最重要的問題,甚至令全國民無噍類、肝腦塗地也在所不惜。

要擁有民主、自由和自主,政治獨立只是眾多因素之一,既非必要條件(有些地方沒獨立一樣有自主)、更非充分條件(有些地方獨立了也沒自主,只是外國傀儡)。本書就比較了幾個東歐前蘇聯加盟國(沒包括高加索和中亞的那些),試圖分析他們獨立後走向不同道路的原因。

波羅的海三國獨立過程相對順利,加入歐盟之後,除了得到援助也抑制了民族主義的反俄壓力,社會相對和諧一點。但俄裔在國內權益如何,仍然是政治地雷。在獨裁政權統治下幾十年,本來就難有人完全清白,族裔之爭亦當如是觀。

白俄羅斯根本沒獨立意識,「無端端」獨立後,只是製造機會給另一個獨裁者永續執政,同時繼續親俄政策。(誰以為香港獨立就沒有賣港政權了﹖)

烏克蘭本身有很多俄裔,獨立後就在親俄和親歐之間搖擺不定,最後給俄羅斯有製造內戰的介入空間。

摩爾多瓦更麻煩,因為本身的成立就是俄國和羅馬尼亞勢力平衡的結果,就連民族認同是否羅馬尼亞也無法說清楚。就像烏克蘭一樣,急於樹立獨立身份排斥俄國文化影響,結果俄裔認為自己被迫害,乾脆就在俄國支援下搞「二次獨立」分裂出來。

就像愛沙尼亞博物館片段中的學者所言,愛沙尼亞獨立相對和平和順利,可能只是因為「幸運」。這並不否定民眾的參與和主動,只是影響獨立的因素實在太多,並非當地人所能控制。在愛沙尼亞,這些「利好因素」幸而一起出現,所以就和平順利。在其他地方,這些因素碰巧不齊,所以就變成血腥、搖擺不定、甚至延續專制。

為何會有那麼多人支持獨立,當然是因為政權導致民眾絕望。不理解和改變這種絕望,指責人民謀獨只是政權自保之舉,不會解決問題的根本。只有民眾知道他們的聲音可反映於政策之中,政權會充分尊重他們的自主權,「獨立」自然不再是重要的議題。但對於政權而言,就算國家最終分崩離析,也不會差過要放棄控制一切的私利。政權所作所為是否真正為國家利益著想,宜深思之。

反之,熱心謀獨的人也要反思,究竟所想的是怎樣的香港﹖政治獨立只不過是工具,香港會變成怎樣、香港人怎樣生活,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就像作者所言,這些前蘇聯加盟國獨立後,還是無法自外於俄國和俄裔的影響,俄羅斯是自由民主還是獨裁專制,仍然影響著他們。黃世澤對星馬關係的評論也是一樣,他認為大馬缺乏自由民主,新加坡的自由民主也不會完整。同樣的道理在中港關係亦一樣,現在的檔案研究已闡明戰後香港政治改革停滯因素之一就是中共反對。(中共認為英國讓香港自治即是搞獨立,聽起來是否很熟﹖為何他們認為香港人有自治權就會想獨立而不想跟他統一﹖因為像黃子華所言知道自己那制「嚇親人」﹖)

自此,中國大陸沒有自由民主的現實,亦一直在拖香港後腳,令香港人無法得到自由民主。這種關係就算是香港獨立也不會差很遠,就像新加坡獨立後仍受大馬政局影響一樣。所以方某曾經向厭惡李光耀的朋友說﹕你們認為他打壓自由,但如果獨立後有個像李光耀的領袖,已經是很幸運。現在大概可以加多句﹕不幸的話,得到的就是盧卡申科

(p.174 屆時你就只能像作者般,學用小型飛機空投路姆西了。)

就像大馬缺乏自由民主,新加坡也難有自由民主。中國大陸沒有自由民主,香港也難有自由民主。大陸人民無法自主,香港民眾也無法自主。不論你想要的是甚麼,中國大陸沒有自由民主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如果你是為了避開中國大陸的種種問題影響香港而提倡獨立,最後你也會發現避不過逃不掉(除非香港整塊土地突然飛了去南海另一邊吧﹖)。這就是我對港獨思潮的回應。就像梁啟超所言,與其爭拗統獨,不如過問政體。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註﹕「技安法」credit—膠事錄總裁)

星期日, 9月 06, 2020

居禮夫人:一代科研傳奇 (Radioactive)

 居禮夫人﹕一代科研傳奇》(Radioactive)

前陣子戲院重開,找了齣貌似紀錄片的看看(難道你以為方某會去看喪屍﹖)。居里夫婦是首創 Radioactivity 這個詞的人,戲名那麼簡單,正好。

(要多謝高登先,好似係)

但看過你就知道千萬別誤會,廣告裡「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Marie Curie」,反而是中文翻譯的「改編自居禮夫人真實故事」的「改編」兩字比較反映真實,這齣電影始終是藝術創作。

也許是廣告說得太滿(true story呀),所以維基百科記載有批評說本片偏離史實。維基的舉例是戲中居禮夫人被丈夫拋在家中照顧孩子,自己一個去瑞典領諾貝爾獎,事實是居里夫人有份去瑞典。(甚至有點自相矛盾,既然片中皮耶說過獎項不給瑪麗的話,他就不接受獎項,又怎會拋下妻子自己去領獎﹖)

另一個不符事實的位,就是居禮夫人眼見輻射帶來的傷害,所以得知自己女兒的結婚對象也是研究放射性時(順手創作了一段有如求職面試的見女婿片段),就說希望她本人不要參與研究。事實上她的未來女婿就是她實驗室裡的助手,女兒也是一直在母親身邊做研究,所以才跟這男生走在一起,最後他們還因為人工放射性而共享諾貝爾化學獎。

維基引述的網上影評就說「劇本爛但主角演得很好」。主角的確演得很好,雖然有時令人覺得好像是《Genius: Einstein》裡面愛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一樣倔強和神經質。那個年代輕視女性,認為女性沒獨立能力,所以想憑自己能力向上爬的女生有點倔強也不奇,但是否一定要那麼神經質,老是像「起晒螯(gong6)」般跟男性抬槓﹖我就很懷疑。看來這種神經質和「皮耶拋妻棄子去領獎」,都是為了襯托當時男女不平等而作的誇張加工。

而「居禮夫人叫女兒不要搞放射性研究」就更像是藝術加工了,因為歷史中的居里夫人明顯不是這樣。片中不斷作時空穿梭(可能有些觀眾會覺得難明和厭煩)就是為了把居里夫人劃時代的發現,和後來的歷史串連一起。劇情上串連了整套電影,不過史實上難免讓人有勉強之感。

導演想帶出的,似乎是發現「放射性」帶來了各種好與壞的結果,居里夫人終其一生受其糾纏,但現實中劇情裡出現的「後果」其實大部分跟居里夫人沒直接關係。簡單講就是「唔關佢事」,無論好與壞也無法由她負責。

例如雖然居里夫妻在生時已知輻射可令癌細胞加速死亡,但當時遠遠未到可以發展「放射治療」的地步(雖然歷史上居里夫人發明了以輻射燒約傷口,但當時輻射帶來的傷害反而比較多,而他們自己也不清楚。結果居里夫人本身死於輻射,他們的實驗室到今天還是輻射量超強,連帶她的實驗筆記也無法給歷史學家研究)。片中1960年代美國醫院開始以直線加速器治療癌症,但直線加速器並非居里夫人提出的概念。反而片中提出居里夫人發現「鐳」後,公眾陷入熱潮,以致很多商品都以「鐳」招徠,倒是史實。

(直頭現在還有人相信去山洞裡吸氡氣可延年益壽呢。但香港政府在八九十年代市民反對大亞灣核電廠時,卻要提醒市民香港以花崗岩為主,很易在地庫累積氡氣帶來輻射。直到現在,香港的本底輻射還是比福島核災後東京的輻射量更高,就是因為氡氣。)

放射性的「好事」只提到治癌一項,「壞事」就更多,最出名的自然是廣島長崎的原子彈轟炸(順道加入後來核試時塑膠人形被溶掉的恐怖鏡頭),和切爾諾貝爾核災

雖然當時大家已知道原子核分裂可帶來能量,但能量有多大是由愛因斯坦提出 E=mc^2 這條著名公式所說明。居里夫人大概死得早,可能沒想到核分裂現象會被利用來製作原子彈,而愛因斯坦才是那個力勸羅斯福趕快研發原子彈,然後為此終身後悔的人。

切爾諾貝爾核災中又有一幕戲劇性十足但與史實相差甚遠的鏡頭,大概是為了讓飾演蘇聯消防員的演員多點露面,所以讓他把防毒面具送給裡面的傷者使用之後,自己跑了進去反應堆然後因急性輻射病發而跌倒——場景中廣泛使用藍色閃光來表示那是臨界事故現場。以維基百科記載,當時跑上發電廠屋頂救火的人會死、留在控制室的人會死、連見到反應堆堆心的人也會死,而且大部分是事發後一個月內就死掉。如果有人跑了進反應堆然後倒下,有可能根本沒人能帶他去醫院,更不會出現之後「居里夫人臨終前的靈魂」像南丁格爾般突然在病房出現撫慰這位消防員的一幕。

劇戲中的不同時空穿插,加上居里夫人臨終前的靈魂彷彿看穿日後歷史中「放射性」帶來的種種利弊,令她懷疑自己所作是好是壞,其實是為了營造她最終重見丈夫的一刻。但現實中的居里夫人,雖然深愛丈夫,但會不會對研究成果缺乏自信到需要丈夫的靈魂安慰﹖我就很懷疑了。

電影藝術性和戲劇性十足。不過要了解居里夫人的真實歷史,似乎還是看正式文章比較靠譜,例如這篇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