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education」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education」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8月 30, 2025

正向管教的時代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明橋大二作、太田知子插畫,楊玓縈譯,新北﹕和平國際,2019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漫遊者,2024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地平線文化,2019

很明顯,三本書只有兩本是同作者、法國人,另一本是日本人的,並非同一系列。只是現在的教養書大抵都是提倡「正向管教」,所以就一起介紹了。

第一本《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天聽話》自然剛好是針對方包年紀的書,雖然三本的電子書都是版式書(即是原書整頁像PDF般呈現,不像流式書以文字為單位可自行調校大小和行距),這本是典型日式圖文書,內容其實主要是文字,輔以漫畫故事。

作者是精神科醫生,主旨就是向父母講述培養子女「自我肯定感」是育兒的首要,而多關愛多稱讚的正向教育可培養自我肯定感。問題也正如以前提及的,呼籲父母放下子女,其實為現今社會所不容,而很多學理上很理想的例子,落到現實其實未必管用。以東亞的文化背景,養育子女本來就比較嚴厲,所以提醒一下是好的,但如果認為家長可以全部做到,恐怕也只會徒添壓力。

第二三本是法國著作,作者是臨床心理師。
第二本聲稱針對2-12歲的小孩,我倒覺得比較像是針對五六歲起的學生。第三本則明顯是針對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兩本書重點都在拆解子女「問題」背後的成因、子女的心態,然後提出應對的方法。

這兩本書的文字其實也不少,不過就不像上一本是整篇出現,而是穿插在漫畫之間作點列。作者也大量套用心智圖,幫助讀者更易掌握重點。
第二本書最後整理了幾頁「親子溝通急救包」,針對最常見的問題,列出家長可用的對答。
第三本書更好玩,最後三分一篇幅叫「解讀父母觀點」,是反過來給青少年看的。即是把原本「教父母如何了解和應對青少年」的方向倒過來,變成「教青少年如何了解和應對父母」。

當然方某的看法也就跟第一本差不多。另一「問題」是我們比較習慣接觸英美作品,對英美人士的想法比較熟悉,就連對科學、科學邊緣和迷信的範圍亦然。所以書中不時提及一些未經科學證實的療法,感覺頗離奇。當然這些療法對法國人而言可能都是日常,大概就像我們看中醫,也是跟現代科學不太合但實踐中又覺得有用的東西。

結論也是回到以前說的

人夾人緣,不同性格的家長和小孩互動錯綜複雜。如果有人能提出廣泛有效的方法,讓家長不用頭痛,他大概不是發了達、就是等著拿諾貝爾和平獎了(也會發達,因為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

人家可以給你建議,但你只能用來提醒自己,具體做法始終要消化後再看自己家人的互動而定。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7mqyWhttps://moo.im/a/euNTVXhttps://moo.im/a/3fwACR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

p.219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藉此學習人際關係,也是其中一部分。就算吵架,過一陣子又會玩在一起,這也是孩子獨特的優點。雖然說是「欺負」,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類似彼此較勁的行為,家長還是稍微觀察一陣子比較好。不過,只有單方面持續的情況之下,受欺負的一方會很難受,因此大人的介入還是很有必要的。」

比較難搞的一點是,大人其實很難一直在觀察,去確認究竟只是普通玩玩還是欺凌。
就不說家長要工作,就算專門負責看小朋友的老師,除非是幼稚園這樣貼身跟著,否則到了中小學還是無法一直監視的。

p.221 「透過和老師商談,很多狀況都可以得到解決。」

先不講校方是否有心,就算都是有心人,老師也不一定解決到。因為一群學生的集體心理,有時有很複雜的因素。當然現在的學校配套通常較多(例如社工人手多了),如果情況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應該是處理到的。(或者應該說,學生通常怕訓導老師。同學間的衝突驚動到校方的話,自己就會意識到「鬧太大了」,在老師社工介入下有機會降溫,不致於不斷發酵。)
但如果真的太複雜解決不到,有些人可能真的要轉校才成。

p.228 「所以像這個時候(方按﹕孩子自我肯定感太低),就別再窮追不捨地要求孩子認錯,暫且接納孩子的說法吧﹗」

這倒是有點像大人吵架﹖但讓孩子習慣了否認事實也不好,尤其在這個標榜另類事實的年代。承認客觀事實還是重要的。

p.238 「父母的責任感太重」是會令父母很焦急沒錯,只是正如之前所說,現在社會對家長要求越來越高,其實不大容許你「放牛」式養育了。有些家長可能本身責任感太重,也有些可能「為勢所迫」不能不焦急,而剩下的反而就是無責任感一類了,由一道光譜變成兩極化,反而不美。

p.252 作者說年紀太小的孩子「把願望當作事實來陳述,不需要對他橫眉豎目唷」,但正如上述,也要擔心他會否慣了罔顧事實。畢竟現在就有一大堆不顧客觀事實,把自己主觀感受當事實的大人。(行文當下才剛又遇到一個,當然他會把同樣的評語套在下頭上,這就是後真相年代的困境。)

---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p.106 指出遇上小孩說謊要先了解動機和原因,比上面任由他說謊自然更合理。不過前書面對的是3-6歲的小孩,本書則包括2-12歲,包括較大的小孩,所以方針有不同。

p.120 面對小孩過於強勢的處理方式,對年紀較大的小孩或者可以,對太小的可能沒用。

p.137 為兄弟姊妹的爭吵做裁判是「陷阱」,要讓孩子自己發展生活技能,固然是個提醒。可是到了學校,老師卻是被期望要作裁判的人。

p.165 「如果我們為了讓他們規規矩矩(而且還是在親戚的目光下),因此承受更多壓力,他們也愈有可能搗亂,而且會毫無顧忌,甚至還有可能腦袋斷線,開始發瘋﹗」

這點在下可不同意,小孩以後一生都是要活在別人目光下的,學習跟遵公眾的規矩,本來就是必須。像老媽那句﹕今天你不教他,出了社會就會由別人教他(而且更不留情)。

p.174 討論如何面對有特殊需要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不足之處。

p.178 阿德勒心理學的確是說孩子行為不當,是因為歸屬感和貢獻感沒得到滿足。可是要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會像嬰兒一樣無時無刻都需要你、都在索求。如果要完全滿足他的需求,你也會淘空自己,令自己情緒不穩。所以必然有張力。

---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

p.70 對家長而言,子女對課外活動欠耐性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錢」(因為付了錢,中斷不去即是浪費)。如果是不用錢又不用預定時間的興趣,家長雖然擔心子女沒恆心,但至少不用生氣。

p.76 對於子女的戀愛,建議互相放任(父母不干涉子女的性/愛經驗,子女也不過問父母的私生活和艷遇),恐怕是法國人才敢說。我想對大部分文化的父母,就算同意要尊重子女自由探索,至少也會怕子女受騙、遇人不淑之類的。
當然,作者有一點完全正確,就是你越反對只會令子女離你更遠。所以性/愛教育不嫌早(到子女開始動情已太遲了),及早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讓孩子相信有需要時父母會支持他們,到他們真的要探索時,你才有餘裕去接納他自由探索。

p.80 濫用藥物這方面,我倒是有點擔心的。因為方包跟在下不同,似乎是個很喜愛找刺激的孩子。像方某這種厭惡機動遊戲和視聽刺激、整天坐著看書不怕悶的人,別人當然不用擔心我吸毒(因為完全沒興趣也不需要,我比較需要安靜)。可是太愛找刺激的人,如果你無法讓他每天找到正當的刺激,他自己或者誤交損友亂找就麻煩了。

p.172 說面對欺凌者最好是幽默和不在乎,是說比做容易。
會被人欺凌,本來就是因為別人找到你的在乎的事物。面皮夠厚的人,通常一開始就不會被找上。

星期六, 8月 16, 2025

城市裡的數感素養課


賴以威、李瑞祥《城市裡的數感素養課》,台北﹕親子天下,2023

作者是搞數學教育的,所以就借城市規劃的角度講數學。由倫敦的綠化到地圖棒形圖(熱點圖的前身),巴塞隆那的幾何規劃、對角線大道到高第建築的數學,巴黎凱旋門的迴旋處和拿破崙,京都的色彩限制和寺廟數學題,台北捷運如何用最省錢到便利店的分佈,都有故事可講。

內容並不是甚麼驚天大秘密,可是在城市各處找出數學,也足以堵塞那些聲稱「讀數學沒有用」者的口。懂得數學,才欣賞到箇中之美。

便利店分佈這方面,香港也有人研究過。而書中提及巴塞隆那的八邊形街區設計,想不到原來香港也有,看到有測量師專頁介紹香港工業區才知道。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19gnrK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4 倒沒想到,在香港市區開發那麼少綠地的英國人,在倫敦留了那麼多綠色地帶。

p.15 倒是出了個小錯誤,那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旗桿被畫了在旗的尾端(英文叫fly side)。事實上青天白日那邊才是旗桿側(hoist side)。

p.60 提及圓環的交通流量有限制,葵青交匯處正是明顯的例子。新市鎮的這些大路口通常會做成迴旋處,可是當車流越來越多時,就會變成某個出口塞車倒塞整個迴旋處,令所有方向都癱瘓的困境。最後唯有拆了迴旋處,改用交通燈控制不同方向的車流不用走在一起。

p.74 京都限制建築和廣告看板色彩很出名,但原來是限制彩度。

星期六, 5月 31, 2025

談尊重

今年訓導組搞搞新意思,早會讓組外同事輪流做德育短講。

在下收到的題目是「尊重」,一見到題目其實嚇了一跳。

不是因為不找我談育嬰。(爛)

也不是因為方某向來沒大沒小,不見得懂尊重。(這個就算是事實也不能對學生說 XD)

是因為太難說清楚「甚麼是尊重」了。

學生聽到可能覺得很奇怪。整天都有老師投訴他們不尊重老師、不尊重課堂的啦。涉及哪些具體表現大家都知道(不就是上課沒聽書、都在聊天、功課又沒做好交齊之類囉……),把這些事情反過來做(上課安靜好好聽書、用心做好交齊功課)不就是尊重囉。怎可能說不清﹖

因為我問的是「甚麼是尊重」。
有沒有聽書做功課這些,只是尊重的「表現」方式。而表現方式無法窮舉,各位人生流流長,日後總會離開學校到其他環境,難道我要逐件事告訴你﹕怎樣是尊重、怎樣是不尊重﹖

我們心裡應該有一把尺,去到不同環境,自然能自己衡量甚麼是尊重。

---

那麼「尊重」的定義是甚麼﹖
在圖書館就最方便,因為身邊就有一堆詞典。就拿來看看。

首選是《辭源》,四部頭的大書,夠方便。當年問老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那麼另外兩項是甚麼」,結果老師反過來叫我自己查,就是靠《辭源》。
《辭源》(香港﹕商務,1984)沒有「尊重」,「尊」字的解釋是「敬重、推崇」。

好像沒甚麼意思﹖不過有意思的是,甲骨文中「尊」字的寫法,原來是雙手捧著一隻酒杯。「寸」字就是手、上面的「酋」就是酒杯﹕

(註﹕在正式短講時我把「酋」說錯了「奠」)

顯然古人也覺得尊重很抽樣很難定義、沒法直接畫出來,所以才拿敬酒這個動作代表「尊重」。
中國古人特別注重飲飲食食(在下沒對學生說的是﹕其實今日亦然),宴會中都要禮讓長輩或客人先行,於是就要做「敬酒」的動作。

---

再試試查其他﹖

《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1982)對「尊」的解釋是「貴也、敬也、崇重也」,「尊重」的解釋是「尊之、重之也」。(多謝晒)

《當代國語大辭典》(台北﹕百科文化,1984)對「尊重」的解釋是「敬重或看重」。

相信學生聽完「尊重﹕尊之重之也」這種解釋,必定能體會網絡潮句「聽君一席話,如聽一席話」的意思。

---

那麼即是沒解嗎﹖

我們以往讀中文科,其實已經有很多有意義的輸入。有篇文章我們會考時代讀過,不知道現在學生還要不要讀。可是剛剛跟中文科(別問我為何偏偏跟中文科而非其他科)去友校參觀交流時,發現他們高中也有教,所以敝校可能也有。

這篇就是梁啟超的《敬業與樂業》。
《敬業與樂業》並不難讀,本身是白話文,而且是演講稿並不長,很快就讀完。

我想起的是裡面引用朱子那句話﹕「主一無適便是敬」,即是專心一致就是「敬」的意思。

學生一聽到大概就會想﹕方老師你這樣去考口試一定「肥佬」(不及格)啦﹗人家問「尊重」你卻答個「敬」字,無「尊」又無「重」,擺明不對題。

也不盡然,需知道「尊重」和「尊敬」經常混用,都是當成同義詞,所以解到「尊敬」也算是解到「尊重」啦。

如果我們用「專心一致」解釋「尊重」,似乎又解得通了。

為何上課聊天不聽書是不尊重課堂﹖因為你沒專心上課。

沒做好功課是不尊重老師,因為你沒專心做功課。

跟父母親友一起,卻只顧自己玩手機,沒理會他們。你就是沒專心面對他們,所以是不尊重。

如果你拍拖,明明答應了跟這個人一起,卻背著人家一腳踏兩船。不專一,所以是不尊重另一半囉。

---

於是「專心就是尊重」,是否就解釋了「尊重是甚麼」呢﹖

似乎不令人滿意,畢竟想起我們還是可以很專心地不尊重某個人或場合。「專心就是尊重」似乎不能窮盡所有環境。

可是,我們至少可以說﹕如果我們尊重,必然會專心。如果不專心,必然不尊重。
(用術語說,即是專心是尊重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

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把尺去衡量自己的行為。

星期六, 5月 03, 2025

小學生如何用圖書館


林怡辰《小學生的調查任務:發現驚奇圖書館》,Mori三木森插畫,台北﹕親子天下,2023

作者是台灣著名的閱讀推廣老師,插畫師頗有西式畫風,合作完成這本繪本。
本書顧名思義,告訴小學生如何使用圖書館。除了介紹一本書的結構、圖書館的服務和分類法,還會教你如何找書、功課如何找資料、書怎樣讀、如何判讀資料和主題閱讀、如何做報告。還會介紹學生平時較少機會接觸的其他圖書館。對小學生而言應該十分足夠了。

回想我們小時候,小學當然沒有圖書館(政府後來才讓小學普遍設立圖書館),自然也沒有人教你如何用圖書館。方某除了去公共圖書館,去得更多是家附近的小童群益會圖書館,所以對圖書館比較有興趣。
當時香港電台有《打電話問功課》節目,由教協派老師到電視台接聽電話解答問題。節目播出多年後,教協跟三聯書店合作,出版了一系列「打電話問功課」叢書,其中一本叫《知識的寶庫》(1991)就是介紹圖書館。方某當然一見到就買下來,當成寶貝。

中學時算好一點。校長喜歡搞新課程,當時我們中一有個獨家「Learning Skill」(學習技巧)課,每周兩節介紹不同課題,例如六何法、做筆記技巧之類。其中若干周直接到圖書館上,終於有教導使用圖書館的課。
方某後來加入圖書館當助手,甚至幫老師做編目,最後兜兜轉轉自己也成為圖書館主任,不在話下。(就跟汽車維修員身上應該有士巴拿/扳手一樣,當時央老師代我訂了本賴永祥分類法,方便為家中的書編目,又是後話。)

不是每所學校都能抽調資源給圖書館工作,也不是每所學校都能設圖書館課。方某初上任時,只能在中一迎新花一節課介紹圖書館規則、使用方法和分類法,效果自然一般。後來其他部門需求越來越多,甚至連迎新的圖書館課都取消掉了。幸好校長仍然重視推廣閱讀,所以還有空間推動其他科目協作活動,圖書館在學習生活中總算沒有缺席。
資訊素養還是要教,只是很多學校似乎都覺得反正是網絡時代,給電腦科教就好。(雖然資訊素養不「只」是電腦和網絡的事,但電腦科的課程自然較偏重網絡的資訊素養。)
不過反正最需要搜集資訊的通識科都被取消掉了,學生又只顧上網隨便下載資料交功課,還有多少校長會覺得教學生用圖書館很重要﹖恐怕要協會再做一次調查才知道。

看著台灣繼續在推廣圖書館和資訊素養教育,能不唏噓﹖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1jklwM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3月 29, 2025

$mart理財321

這是樂在棋中和金管局合作開發的遊戲,在教育局搞工作坊向學界推介。
(其實另外有一個講資訊素養的遊戲,跟方某關係更大。只是撞了上課時間沒法去。)


(來源﹕金管局)

事後網頁簡介見到「小學生」,心想為何又要開放給我們報名﹖玩過就會覺得其實不難掌握(所以的確適合小學生),只是中學生玩應該也不至於嫌太簡單。何況現在的中學生也不見得很成熟,附設的小遊戲他們應該也會玩得很興奮。

而且相比小學生,中學生更有可能用到多種支付工具和上班工作(例如兼職),其實比小學生更有認識理財的必要。

---

遊戲目標很簡單﹕集齊 1 + 2 + 3,先集齊者勝。每人有一張任務卡,方便收集標記。


(來源﹕金管局)

1. 「基本需要」,包括食物和日用品,玩家最少要購買一項。
2. 「想要」,包括書本、電子用品、運動用品、服飾,玩家最少要購買兩項。玩家開局時要抽一張角色卡,上面寫了角色的喜好,包括了其中一種「想要」的物品。(說明書本身沒有說玩家一定要買這角色喜好的用品才能贏,但我想當這是規定才有意思。)
3. 工資或利息收入的標記,要收集三個。

就是這四個角色﹕


(來源﹕樂在棋中)

這個遊戲開局要抽的卡頗多,除了角色卡,還有開局的財富卡﹕


(來源﹕樂在棋中)

財富卡裡面包括五種支付工具﹕儲值支付卡(即是八達通)、提款卡、現金、手機支付、信用卡。每張財富卡提及這五種工具的數額各有不同,所以四位角色開局時,個別支付工具的金額都會不同(加總仍是一樣)。
試玩時有些同工覺得這樣令遊戲太複雜,的確就算成年人也不一定會用齊所有支付工具,更何況只是不過半小時的遊戲當中。但明白這個遊戲是金管局合作的,他們自然會要求把所有東西都包括進去,所以也不是令人驚訝的事。而且這的確也提升了難度,因為玩家會發現自己未必沒錢,但因為某間店不接受某種支付工具、或者每種支付工具的金額都剛好不足(雖然總數其實夠),而無法購買物品。否則遊戲可能更快玩完。
(當然你還可以問﹕現在不是用手機就可以自動把不同支付工具的錢轉轉去﹖)

財富卡分兩種﹕初階版和高階版。初階版每種工具都有錢,只差在數額多少,而且總額也較高。高階版不只總額較少,而且不是每種工具都有錢,有些$0即是一開局是沒有的,玩家需要時要自己把其他工具的錢轉換到所需的工具中。於是玩起來更難。

另外還有一張指定支付工具的卡要抽﹕


(來源﹕樂在棋中)

這是進一步令你不能太快完局的設計,每個玩家都會被指定一種支付工具。勝出除了滿足 1 + 2 + 3的條件,還必須「用過」被指定的支付工具購物才算數。

---

玩家按角色選取所應的棋子(金屬製,算落足工本。工作坊後每人送一盒,但我那盒裡面有一隻重複了,卻少了另一隻),並利用這個轉盤當骰子﹕


(來源﹕金管局)

轉盤包括內外兩圈。每一回合玩家轉動指針後按所指的外圈圖案行事。
外圈上的數字最簡單,就是步數(只可單方向走,不能同一回合來回走。我以為這是常識,否則擲1和3就等於一樣了。怎料跟學生試玩時真的有人打算這樣做)。

「!」是抽機會卡﹕大部分都是宣傳資訊安全守則,不是抽到「有遵守」所以「獎」某種支付工具的金額,就是「沒遵守」所以「罰」扣除金額當成遇上騙徒的損失。也有些是直接出糧,或者同時向所有玩家派某種支付工具金額(我笑說這是「多謝老細」)。還有一張是讓玩家指定另一玩家停一回合。


(來源﹕樂在棋中)

另外一個迴圈型的格也很簡單,就是讓玩家可選擇跟另一玩家互換位置,讓你可立即執行所到格的活動,加快你收集標記的速度。(學生問被換位置的人是否也能活動,我說這很明顯不行啦,又不是你的回合。)

最後一個猜拳型的格最複雜,因為這代表你要選另一玩家比賽。遊戲附設六種小挑戰,包括砌積木、擲橡膠球等等。中這一格的玩家要再轉一次,看指針指中內圈的哪種遊戲。
這個規則在成人眼中頗無厘頭(明明講理財為何變成鬥眼明手快﹖),但目標玩家既然是「小學生」,這類挑戰自然令遊戲更興奮、不易嫌悶。(其實跟中學生玩,他們也玩得很興奮)

小挑戰贏了,就能搶走對方一個標記讓自己更快勝出。輸了則相反,要輸一個標記給對方。如果任何一方沒標記可輸,則下回合罰停一次。

---

看倌可重看一開始的棋盤,玩家在棋盤上遊走。棋盤邊緣有兩條隧道(紅色和藍色),讓玩家穿越,無需被困在棋盤一角。

玩家可光顧各類店舖。店舖標示了出售物品的種類和價錢(很簡單,只有$50和$100兩種),並有接受的支付工具。玩家踏進店舖又有足夠金額的相關支付工具的話(只准用一種,不能混合支付),就可以「購買」物品,把相關支付方式的標記放在「任務卡」上相關商店的位置上作紀錄。(這些標記都是可搶的)


(來源﹕樂在棋中)

有一種格叫「轉換至其他支付工具」,是兌換用。你手上某種支付工具款額不足的話,你可以在這一格拿其他支付工具兌換。

另一種很受歡迎的格是「銀行」。玩家在銀行可存入$50現金(只限現金),然後拿一個存款標記(這種標記跟勝出無關),之後可每個回合取得$20利息(很高息)、和一個利息標記(這個跟勝出有關)。存款在第三次收取利息時一併退回。


(來源﹕樂在棋中)

存款取息其實是最容易完成的任務(只要你手上有現金),所以通常很快就完成「3」。跟學生試玩時,甚至有人存完又存,存到利息標記都派光了。我覺得其實應該限制存款只限一次,不過說明書沒這樣規定。

另一個標記是信用卡欠款。信用卡每個玩家都必定有,信用額$100。每次使用後就會拿到這個標記,如果不在三個回合內支付現金還錢,就要每回合支付$20利息。而且只要未還款,就算集齊「1 + 2 + 3」的條件也不算勝出。因此除非玩家抽到「必須用過信用卡才能勝出」的那張支付方式卡,否則通常不會使用信用卡。

最後一種格是「工作/義工」。玩家走到這格可「抽獎」,看看抽中「工作」還是「義工」標記。

工作標記可帶來$20現金,而且工資標記跟利息標記一樣可以滿足「3」的要求。(但其實只要你存款,就自動會定期存款三個回合,拿到三個利息標記。所以除非被搶了,否則「3」的要求很易滿足,「有沒有工作」其實不太重要。笑﹗)

義工是另一類特別標記,並不直接讓你滿足勝出要求,但有其他功能。
如果玩家支付一個義工標記,可以在轉盤轉出數字時選擇 +1 或 -1 (即是改變步數)。
支付兩個義工標記,可以指定另一玩家「小挑戰」,而且跟轉盤轉到小挑戰不同,這樣挑戰輸了不用輸標記。(當然被指定者輸了要輸標記)
支付三個義工標記,甚至可以直接搶到其他玩家的一個標記,加快勝出。

學生聽到這個規則的反應是﹕做義工可以搶人東西那麼惡﹖(在下笑翻)

---

當日試玩有不少同工提出意見。

其中一位同工認為,既然要提醒學生「需要」和「想要」的分別,似乎應該規定先購買「需要」物品(1),然後才可以購買「想要」物品(2)。
當然,如果這樣規定的話,遊戲就會變長了。因為有些人可能總是未能走到食品店和日用品店,於是一直無法買東西。(就像魔力橋,總有些人不幸地抽到面前一堆牌,但無法湊出30分的開局牌打出來。)

在下的意見針對轉盤,我認為應該要提升數字所佔的比例。
因為試玩就知道,八個格裡只有四個是數字,即是有一半機會轉到其他格。我玩了兩盤都是不停在抽機會卡,很難走去買東西。(也有些同工是經常觸發小挑戰,至少有機會搶別人的標記)
既然是要教小朋友理財,雖然現實的確有很多外來機會的干擾,但如果干擾大到玩家很難做計劃的話(我連先去買哪種東西都決定不了,因為根本走不動),就達不到鼓勵學生計劃理財的目標。

教育局請來當嘉賓的校長,當然是長年合作對象。她的回應是,大家跟學生玩時直接停用那幾格(即是轉中那幾格要重轉)就可以。這一點在「大會」角度當然最方便,不過我想「完全」避開外來干擾(現實生活中也會有),或者刪掉小挑戰的樂趣,又非我本意。如果可以把轉盤上數字的部分放大,例如有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是數字,就比較好。
(例如大富翁圖板共40格,物業有28格,已經佔70%。而剩下的12格當中,路經監獄和停車場是對玩家沒影響的。換言之讓玩家有其他動作的只佔10格、25%。)

星期六, 11月 02, 2024

炒冷飯系列﹕幹嘛學數學﹖

(近來朋友談起學生老是問學數學有何用,推介本書正好,乘機整理一下。原文刊於2005-12-022007-09-20。)


Sherman K. Stein《幹嘛學數學﹖》(Strength in numbers),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1999
(插圖為2019新版封面)

總有學生覺得數學很難,無論在學生成績很好、一般、或者很差的學校。很多學生都不喜歡數學(就是方某對數學也不算很有興趣),因為學校教的數學通常顯得很枯燥(操練數學是最簡單的方法,於是大家都得操)。

數學難,是事實。但有甚麼東西,要做好不難﹖
所有東西要學好,都要重複練習。英文難、生物難、歷史難……學好中文也難。
同學喜歡打球、游泳、跳舞。運動對在下這種手腳不靈活的人,難上加難。
也許是因為,數學特別講求「循序漸進」。

當然,每一科目都要求打好基礎。可是,同學也許有經驗﹕上一次測驗成績不好,但下一次成績可能會不錯。數學卻很少有這種事,這一課沒學好,下一課就很難跟得上。
沒學好加減乘除,就學不好分數﹔不懂得代數的人,不可能讀微積分。

因為不服氣,所以作者特地要破解兩個迷思﹕

1. 數學沒有實用—一般的誤解,但數論研究竟變成現今網絡加密法的基礎。數學成就了大家每天都用得到的產品。

2. 工作也不需要—工作上要計數的確實不多,但很多專業工作都需要數學背景(因為你要先懂數學,才能理解那些內容)。作者不服氣,特意找了一些客觀證據(見第9、10章),讓你看看,想幹哪門行業,需要懂多少數學。

(就像醫學,或者方某讀的生物化學,看來跟數學不相干,其實都需要數學背景。方某的微積分也不好,但基本懂得,才可能理解一些基礎課程,例如物理化學和實驗統計。像物理或工程那類科目,就更不用說了。)

作者結論﹕

「許多收入較高、而重複性較低的職業,都需要算術以上的數學能力。」(p.81)

「目標會改變,但如果念的數學不夠,在接受新的教育或職業訓練時,就構成很大的障礙。而且,數學能力愈強的人,不但可以選擇的就業機會愈多,也愈能把工作做好。」(p.90)

但就算不理這些「功利」的考慮,數學家眼中的數學,自然是有趣得多。不過,這本書並不是數學家夫子自道,反而是數學家對讀者的引介。本書並非課本或者補充練習,只是一本散文。它並非為數學學生而寫,就算只懂得加減乘除的人也可以讀。

全書分成三部分。

無論多害怕數學的人,都可以讀第一部分,這部分是作者的感想。例如﹕

—跟數學和電腦有關的錯誤觀念

—「工作用不著,為何要讀那麼多數學﹖」(如上述)

—美國的數學教育有甚麼問題﹖(也很適合教師讀,跟教育改革是很好的比較。讀者如果對這部分沒興趣,跳過第11至13章就可以。)

第二部分開始介紹一些數學概念,但仍然是很簡單的。全部都是用「數字」和「加減乘除」玩的把戲。最後才介紹一下開方根、圓周率和「無窮大」。

第三部分是少許「挑戰」,討論一下「零除零」和介紹「微積分」是甚麼。如果學生看不明白,那是正常的(因為微積分在高中附加數/數延伸才教),嘗試動腦筋想過就好。

其實作者最不滿的,就是大學很多數學教授喜歡埋怨中小學老師教得不好(所以數學系學生質素差),作者質問﹕難道那些數學老師不是我們教出來的嗎﹖
要有好的數學系學生,需要有好的數學老師﹔好的數學老師,就需要數學教授更加努力了。

數學有一句名句,是微積分課本作者湯普生(S. Thompson)所說的﹕

「一個傻瓜能做的事,另一個也能。」

就算難,只要掌握到正確方法的話,就學得會。

而這本書,其實是拾回來的,算是拾到寶。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dpAFS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8月 31, 2024

自然選擇遊戲教學

(這是在下於公開課見到有趣的教學,記下和寫下意見。寫文前已得同工同意。)

見到有同工教演化和自然選擇時讓其他同工觀課,實屬驚喜。
雖然辦學教會對演化論持開放態度(達爾文二百誕辰時還有份慶祝),但畢竟普遍教眾對演化(其實,甚至科學本身)誤解甚深,抱抵觸心態。而且生物課程中演化亦不是重點課題(部分原因正是教徒反感,沒被刪掉算幸運),不少老師會輕輕帶過,把精力放在更易取分的其他部分。所以在一所教會學校讓大家觀一堂演化課,其實也是種勇氣。

---

更令方某感觸的是,二十年前在下也設計過演化課堂。除了準備教學材料,甚至設計了個小遊戲,當成師訓課程的結業功課。

其實遊戲很簡單﹕只是借用一張六格棋盤,部分格子塗上紅色,然後讓學生擲棋決定前進方向,碰到紅色格的棋子就會「死亡」,沒「死」的棋子又會繁殖繼續走下去。讓學生體會本來「隨機」的變異如何被環境壓力引導出「有方向」的結果。(這正是很多人對演化的誤導之一﹕以為演化純靠隨機變異,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結果。達爾文提出自然選擇說,正正告訴大家隨機變異只是產生供大自然「選擇」的素材。)

遺憾的,不只是因為該年「沙士」肆虐突然停課以致設計根本無用武之地,更因為回到學院的互評環節,竟然就被教徒同學以「演化只是一個理論」為由貿疑為何要設計這樣的課。互評原本應該討論教學設計能否有效傳授課題,無端端變成辯論演化理論的有效性

結果方某畢業即失業,兜兜轉轉成為圖書館主任,十幾年再沒有碰生物科課程,不在話下。
更諷刺的是那些同學卻會去教生物科,向學生重複「演化只是一個理論」的謬論。不禁令人失笑。

---

回到同工,他的教學設計值得讚賞之處,是過程引發學生驚奇。(所謂WOW factor)

同工在生物實驗室中央用幾張大桌併成一個大台,鋪上膠枱布。
大台放滿了「食物」,例如牙籤、玻璃彈珠之類。
然後每組派同學選取攝食的大小「道具」,例如筷子、鑷子、食物夾之類。

看倌用猜的也猜到,同工就是讓學生用「道具」限時在大台自由夾取「食物」,如同自助餐。每件食物值一分。

不過這不是WOW的部分,因為「食物」相當充足,其實沒甚麼競爭(同工也講明不准互相碰撞),只是讓大家嘗試到「道具」對選取「食物」的限制。例如拿到鑷子的人自然只能夾牙籤而非彈珠或者較大的木條。

跟著才是WOW的部分﹕同工突然拿幾大袋東西倒在大台中,有各式橡皮糖,也有樂高積木之類。甚至倒得太大力跌落地上(眾笑)。

然後再限時取食,大家也就夾得更興奮了。

結果計分其實不太重要,反而是讓學生反思他們的策略﹕如何在取食道具的限制下盡量取最多分數。

之後再講授自然選擇說的歷史,就是一般教學了。

---

公開課過後就是討論環節,也是一種互評。(當然同工之間通常比較客氣)
在下分享了自己過去的嘗試(或﹕未能嘗試),也讚賞同工的設計讓學生很生動地體會物種競爭。

如果說不足之處,就是跟「自然選擇」和「演化」的連結可能不夠。學生之間夾取食物的「競爭」如何導致新種產生﹖這是一般人對「演化」最大誤解之處,從遊戲中其實看不到。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食物」太多以致缺乏競爭。當然這點也要理解同工的顧慮,畢竟學生未必夠成熟,如果在課室為了搶「食物」而推撞,或有危險。所以未必能解決。
(方某就試過在桌遊活動後,給學生每人一包紙包飲品。怎料因為有不同種類的飲品,有學生搶某類飲品,輸了發脾氣把飲品丟爛。結果還要請工友幫忙打掃。)

這個遊戲很易令人聯想到達爾文在加拉帕哥群島見到「達爾文雀」的故事。

加拉帕哥群島是火山形成、地質年齡相對年輕的群島。「達爾文雀」本來都是同一種芬雀由南美大陸飛來後衍生的,因為群島上每個島地理環境不同,住進不同島嶼的祖先要適應不同種類的食物,逐漸形成了不同喙部形狀的後裔。(因此這些雀只要看喙部便可知來自哪個島。最好笑的是,當時達爾文收集標本時沒仔細區分,回英國後還要問某個同樣熱愛收集鳥標本的船員,才得以分辨。)

不同的取食道具,就有如不同的喙部。這個遊戲卻有點玩「反」了,變成不同喙部的後裔統統擠在一起各自取不同的食物。

如果不想學生搶,又想「還原」達爾文見到的情況,在下建議可以把遊戲「再反轉」過來玩。就是不要求學生全部在中央的「大台」取食,改為每一枱提供「食物」。這一點令「WOW」的樂趣稍減,但同時避免了學生互搶影響秩序。

不過要模仿加拉帕哥,玩法就要有點不同。每一枱的「食物」都有不同,就像加拉帕哥各島有不同食物一樣。而每一枱學生都有同一套的不同「道具」(筷子、鑷子、食物夾……),同組的每位學生各選一款。
於是遊戲就變成每一枱(島)內部的比賽,芬雀的不同後裔喙部各有變異(就像同組同學有不同的道具),但因為每一枱的食物不同,所以最後得分最高的道具(喙)就有不同。
例如只有牙籤的枱,拿鑷子就會勝過大食物夾。只有乒乓球的枱,拿鑷子就甚麼都吃不到。

遊戲結束後,讓各枱學生回報誰勝出,大家就可以看到「環境」不同,如何各種變異中「選擇」出適應環境的品種,最後令不同島嶼上的芬雀有不同的喙部。

遊戲本身很有潛力,只要稍為修改,就更能與「自然選擇」連結。

星期六, 7月 27, 2024

從書展開支看通脹

(本文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而寫)

跟隨上一任前輩的習慣,每次書展後都向書商索取學生購書書目和金額。由於負責英文書展的書商較多小商戶,未必有電子銷售檔案可以提供﹔而中文書展規模較大,書商較多提供電子檔案,所以資料較齊全。

幾年前把它們輸入試算表製圖後,發現每本書的平均售價果然逐漸上升。由2007/08的$50左右一本,升到本年度2023/24大約$85一本。


(圖中有幾年中斷,2012/13、2014/15、2016/17就是書商沒有提供電子銷售檔案,所以沒有資料。2021/22自然是因為疫情,根本無法辦書展了。)

雖然學生老是說書很貴,順道希望學校能提供大額書券,其實平均$85一本書已經不算貴。因為方某讀的非小說,折實價早就要百多元一本。要不是書展提供折扣,而且學生多數買較單薄的流行小說的話,按方某個人購書習慣計平均價大概不只這樣。(反正也沒地方放了,所以近年才要轉買電子書。)

可是,這個升幅是否算多﹖那就唯有拿香港的通脹來比較了。


比較之下,書價倒也真的升得比通脹快。尤其是近七年,所以這幾年學生特別嫌書展的書太貴,似乎也說得通。(不同年份會邀請不同書商,書種也大有不同。平均書價波動比擁有穩定「一籃子」項目的消費物價指數大得多,似乎也合理。)

可是,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包括很多學生本身不會買的東西,所以未必是他們切身感受到的「物價」,而且可能又受政府抒困措施的影響。書商見到這個比較恐怕不會覺得公平。

跟書展最接近而學生又感覺貼身的,似乎應該是大家異口同聲嫌貴的教科書。既然消費者委員會一直有做教科書售價調查,也不妨把教科書售價的升幅跟書展售價的升幅比較一下。

由於消費者委員會的調查方式為收集各校教科書訂單,抽出較多學校採用的「廣用書」,再比較與去年的售價差異,似乎與學生實際購書的方式可相比擬。這個教科書售價升幅的數字,應能反映家長/學生實際開支的升幅。


由於消委會調查無法提供學生購書教科書的平均開支,也沒有一個像消費物價指數般的「教科書價格指數」,所以我們無法像圖2般顯示累積升幅。

從圖中可以見到,相對於書展售書或者全港消費物價,教科書的價格升幅相當平穩。大概是因為教科書出版商有限,又有「三年不改版」規定,而且通常學校一旦選定書本就會持續用幾年,令出版商較易把成本攤分。

為了撇除書展售價的大幅波動,圖中拉了一條趨勢線(虛線,線性回歸)。如果以這條趨勢線作比較,書展售價的升幅通常高於全港通脹,而大致與中學教科書的價格升幅相若。如此看來,影響書展定價的因素似乎跟教科書接近。

但如果我們同時為中學教科書售價升幅拉一條趨勢線的話,書展售價升幅放緩似乎比中學教科書快。即是教科書加價似乎較能「企硬」,而一般書籍可能因為近年經濟差、娛樂競爭較大而不敢加價。

各位同工也試試把自己的數據拿來比較一下,或者可以看到有趣的現象﹖

---

所用數據﹕

年度

書展平均售價

每年升幅

累積升幅

消費物價指數

通脹率

累積通脹

中學教科書價格升幅

2007/08

$49.73

---

---

68.9

+1.5%

---

+5%

2008/09

$48.89

-1.70%

-1.70%

73.2

+6.24%

+6.24%

+7.4%

2009/10

$53.77

+9.99%

+8.13%

72.1

-1.50%

+4.64%

+1%

2010/11

$53.08

-1.30%

+6.72%

72.5

+0.55%

+5.23%

+0.6%

2011/12

$59.70

+12.5%

+20.1%

78.3

+8%

+13.6%

+3.8%

2012/13

---

---

---

79.6

+1.66%

+15.5%

+3.8%

2013/14

$67.01

+5.95%

+34.8%

85.1

+6.91%

+23.5%

+3.8%

2014/15

---

---

---

88.5

+4.00%

+28.4%

+3.7%

2015/16

$68.30

+0.96%

+37.3%

90.8

+2.60%

+31.8%

+4.1%

2016/17

---

---

---

92.9

+2.31%

+34.8%

+2.9%

2017/18

$78.01

+6.87%

+56.9%

94.7

+1.94%

+37.4%

+3.3%

2018/19

$75.85

-2.77%

+52.5%

96.9

+2.32%

+40.6%

+3.7%

2019/20

$78.13

+3.01%

+57.1%

100.1

+3.30%

+45.3%

+3.6%

2020/21

$82.26

+5.28%

+65.4%

97.7

-2.40%

+41.8%

+0.1%

2021/22

---

---

---

101.4

+3.79%

+47.2%

+3.6%

2022/23

$84.28

+2.46%

+69.5%

103.3

+1.87%

+49.9%

+2.9%

2023/24

$85.78

+1.77%

+72.5%

105.2

+1.84%

+52.7%

+4.5%

註﹕

1. 「書展平均售價」 = 該次書展學生購書總額 / 該次書展學生購書本數。「每年升幅」為本年度平均售價相對於上年度平均售價的升/跌幅﹔「累積升幅」則為本年度平均售價相對於2007/08年度平均售價的升幅。

2. 「消費物價指數」及「通脹率」為政府統計處公佈該年度前一個七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及按年變動百分率。(即2007/08取2007年7月的數據。)「累積通脹」為該年度消費物價指數相對於2007/08年度指數的升幅。

3. 「中學教科書價格升幅」為消費者委員會於該年度前一個七月公佈的中學廣用書價格平均升幅。(即2007/08取2007年7月公佈的升幅。)

4. 每年書展日期並不固定,可能分別於上學期或下學期舉行。消費物價指數取七月數字,是為了方便跟消委會七月公佈的教科書售價升幅比較。

5. 本表顯示的尾數經四捨五入。

---

參考資料﹕

1. 政府統計處《消費物價指數變動》,網址﹕https://www.censtatd.gov.hk/tc/web_table.html?id=510-60001#,瀏覽日2024-5-3。

2. 消費者委員會《選擇》月刊以下期數﹕

—2007年7月號369:40-42
—2008年7月號381:37-41
—2009年7月號393:41-43
—2010年7月號405:41-44
—2011年7月號417:38-41
—2012年7月號429:38-42
—2013年7月號441:40-44
—2014年7月號453:40-44
—2015年7月號465:43-47
—2016年7月號477:43-47
—2017年7月號489:44-47
—2018年7月號501:42-45
—2019年7月號513:42-45
—2020年7月號525:46-49
—2021年7月號537:39-41
—2022年7月號549:43-45
—2023年7月號561:39-42

星期六, 6月 29, 2024

考試報告2024

今年不如去年突然改派外校監考那麼刺激,而且現在不如往年全校外借幾天作試場(大部分考生回原校應試),所以在下也不用像以往獨自監考,回去禮堂「受人指使」做跑腿。本來以為應該無事可記了,怎料還是發現兩件奇怪的小事。

1. 這場選修科考試沒有每人提供草稿紙,所以有考生開考前舉手要求草稿紙很正常。奇怪的是,有人未開考就要求補充答題紙。

補充答題紙是原有答題簿內頁不敷應用才需要加上,交卷時還要另外用繩綁上答題簿,很麻煩。以往考試通常是臨近尾聲,考生奮筆疾書後發現不夠位,才會舉手拿。也聽過有人說「舉手拿補充答題紙」可以當成一種嚇鄰近其他考生的策略。

(儘管我不明白有甚麼好嚇的,在下應考時自己已經滿腦都在想有甚麼作答要點和字句編排,才沒空理旁邊那個人加不加紙呢﹗你以為加紙一定多分﹖中point而已其在多乎﹖)

考試考到一半拿補充答題紙,是因為很快知道自己思如泉湧不夠空間答也好,因為真的想嚇人也罷。可是未知自己要寫幾多東西就拿補充答題紙,能嚇到誰﹖
(何況這場考企會財呀,有不少會計題,一盤數該有多少行就是多少行,會不夠位麼﹖)

2. 更加怪的是,開考後有幾個考生舉手要求拿計算機。

不是考英文考中史,他們應該知道自己今天考企會財吧。難道有人覺得會計反正只是考一萬幾千元的加減乘除,用不著計算機﹖(但最後又要拿呀,即是突然發現自己「需要」計算機﹖)

很難想像有人考一科「擺明要計數」的科目但忘記事先拿計算機出來。
要等監考員望著你打開袋拿計算機,這是浪費自己的考試時間呀。

星期六, 5月 25, 2024

高校教師の日常 (3)

學生通知影印機沒紙,我自然要幫學生加紙。(雖然在我讀書時這是學生—也是我—做的。)

我﹕無紙冇所謂,無恥就唔好啦。

學生無奈道﹕方sir好幽默喎。

我﹕係呀,我對襪鬆鬆地丫嘛,咪要揄下囉。

學生被冷到﹕方sir真係好幽默。

---

上電腦堂,天氣剛回暖,就有學生嫌熱要求開風扇。(我一早開了冷氣啦﹗)

雖然有任務給學生做,但顯然有些學生仍會hea的。我突然想起唱《藍精靈》﹕

要佢做嘢無反應,一講食嘢好知醒。

動靜夠多、辦事實禍,幾時得佢生生性。

藍精靈、十分勁。

貪玩貪笑真要命,視你若無形。

是沒法停一停、定一定。

呢班小鬼唔定性。

學生(難受地)﹕唔好唱啦﹗

我﹕頭先有人投訴熱丫嘛,咪幫手降下溫囉。

(又﹕學生說現在電視台播《藍精靈》只有英文主題曲,方某只見到Viu有播沒留意主題曲。)

星期六, 3月 16, 2024

自然教養


Michaeleen Doucleff《自然教養》(Hunt, Gather, Parent: What Ancient Cultures Can Teach Us About the Lost Art of Raising Happy, Helpful Little Humans),台北﹕商周,2022

又是閱讀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本書主旨也很簡單,就是認為西方現有的教養模式是庸人自擾,反而令親子關係和兒童心理越來越緊張。狩獵採集社會是最接近人類原始狀況的社會,而他們的教養方式其實是人類演化的適應結果,最貼近人類本性,兒童在這種方式下成長較為健全。全書內容是列舉不同地方部落的例子,跟西方教養模式作比較。

某程度上,你很難不認同本書的前提。
就算你沒有孩子也很容易看出這一點,只要你有睡眠問題。

現代社會有睡眠問題的人很多,方某有時也睡不著。多年前碰巧看見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邀請公眾參與一個網上失眠治療的研究,於是就報名參與。參與者要在網上問卷回報自己的睡眠狀況,然後看系統提供的網上文章,過一段時間再重複。而系統給你看的文章上寫的是﹕

睡眠中途醒了睡不到其實是很平常的事。

吓﹖﹗我想醫失眠你告訴我很平常﹖

聽起來很像風涼話,其實文章說人類自古如此。因為原始狀態下本來就需要有人輪流醒來監視四周有沒有野獸或敵人襲擊,所以不同年齡層的人睡眠周期不同(例如青少年的生理時鐘通常越來越遲)、或者中途醒了,都是「正常」狀況。就算歐洲中世紀的人也會半夜醒了四處遊走。(咦,中國城市有宵禁恐怕不行。)
精神科醫生要告訴大家的是,失眠是個「越窮越見鬼」的行為,越緊張失眠越難睡得著。所以失眠人士首先要知道的,就是「睡不著很正常」。

但也不正常。
為何睡不著會成為「問題」﹖如果你活在狩獵採集社會,睡不著不會是問題。因為無論你是「早睡早起」還是「晚睡晚起」,要做的事情差不多,早醒遲醒都沒所謂。就算進入農業社會,雖然稱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反正自己的田自己耕,除非要趕入城「趁墟」,也沒有誰要理你何時起床。何況在這兩類社會的人,都暴露於充足陽光底下,有足夠日光照射和體力勞動,夜晚不大會長時間睡不著。

可是隨著社會「文明」程度加深,問題就來了。室內生活減少了日光照射,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躍升,但也令所有人必須「追著時鐘賽跑」。商業社會的人就更少體力勞動,甚至到了要手機提醒你運動的地步。(方某考了牌沒買車,除了因為車位租貴,也因為每天趕上班順便當運動,如果開車就未必會另外做運動了。)
方某每天趕時間出門,就為了趕及地鐵站「那一班」列車。那班車走了就要多等十分鐘,回到學校就連早餐都沒時間吃了。(學校自然更是個整天不停在響鐘,提醒大家緊貼時間表活動的地方。)

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你告訴我狩獵採集社會的人不會為了趕小孩上床睡而跟小孩吵架﹖很好。
但他遲了起床,明天上學怎麼辦﹖我為了他沒睡好,明天上班又怎麼辦﹖

本書不少建議看起來都「很好」但難以採行,原因也一樣。因為現代社會已經不大容許我們採用這種方式「放養」子女,我們不見得喜歡這樣,但我們已經深深依賴這種社會模式,以致根本不大可能有大幅度的改變。而我們(和子女)的很多身心問題,正是因為我們這副因應原始狩獵採集社會演化的身心,難以適應我們(和我們祖先)創造出來的現代社會。

就算不是生理限制,有些太「放養」的教法,都市父母也很難應用。因為現代對家長的要求越來越高,「古時」放養小孩出意外,父母要承受心理創傷,但現在還會被控疏忽照顧要留案底,再被整個社會唾棄。就算你不是方媽媽那種緊張大師,社會也不容許你不緊張。正如方某介紹《教養的迷思》時所言,我們的社會就是由古時父母權力大、責任少的極端,變成現在父母動輒得咎、育兒責任壓倒樂趣的另一極端。

當然,這樣並不是說本書乃廢話一堆。
首先正如前述,你不會反對本書的前提,所以看看「現代」教養法有哪些地方出問題,有利我們反省。
其次,也不是「所有」他們的做法都不適用於都市社會。例如講故事的力量,作者就可以隨時應用。雖然虛構故事而非講道理,可能適合方包但不合在下性格就是。
最後,就算不能完全照跟那些部落教養法,也不代表不能斟酌其精神。畢竟教養本來就應該中庸,不應各走極端。我們不能真的「放養」,不代表我們就要當怪獸家長。在都市生活的壓力下,行事如何「收放自如」,需要很強的自我覺察,育兒亦然。
我們不應期望作者和那些部落可以給你「即食」的育兒方案(因為其社會環境、生活狀況畢竟不同),但參考他們育兒方式的精神,微調我們的育兒方法,應屬可行。

還是那句﹕要改善問題,首先你要承認有問題、和了解哪裡出問題。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lpuwBT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5 前言 以嶄新的方式看待育兒一事「還有站在印尼婆羅洲(Borneo)的蝙蝠洞裡,聽著一名病毒獵人對我示警未來可能會出現冠狀病毒大流行(那時是二○一七年的秋天)」

只是兩年後就出事。

#62 「現代育兒建議有一個重大的問題,絕大多數的意見完全出自於歐美人的觀點,雖然蔡美兒(Amy Chua)的《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註3確實讓我們對中國養育出成功下一代的方法多了一個引人入勝的看法,但是整體而言,當代的育兒觀念幾乎完全基於西方人的範例」

但虎媽也不是一種健康和普適的做法,只會令大多數家庭的關係更緊張。

#76 「隨著移居到美國以外的地方,我們將開始以嶄新的眼光看待西方的育兒方式,我們發現,每當涉及孩子的時候,西方文化的做法經常落於人後,我們干涉太多,對子女沒有足夠的信心,不相信他們與生俱來知道自己該如何學習成長,在很多情況下,我們甚至搞不懂他們的心裡在想什麼。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文化幾乎完全只關注親子關係的某一方面,也就是控制——父母對孩子施加很多控制,以及孩子反過來對父母情緒勒索

西方育兒方式當然不會沒問題,但這段話跟「華人」或「虎媽」比較就很諷刺。如果西方文化已經算干涉太多,虎媽算甚麼﹖根本是控制狂嘛。而且講控制和情緒勒索,作者也沒留意到華人在這方面早就很厲害,雖然華人最多的可能是長輩對後輩情緒勒索。西方則剛好相過來,而在華人眼中,西方育兒方式可能還太「自由」了呢。

#197 第1章 世界上最怪異的父母「讚揚是激勵孩子的最佳策略嗎?父母的職責是不斷地鼓勵和逗樂小孩子嗎?文字是與幼兒溝通的理想方式嗎?口頭指導真的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嗎?大衛表示,西方人的許多見解實際上讓教育子女變得更加困難,而且經常違背兒童的自然本能。」

香港反而很熱衷「正向教育」。當然以華人父母習慣以反面的批評和懲罰育兒,提醒多點讚賞可能也是一種平衡。但一味讚賞就不見得是好事了。

#211 「如果你好好觀察世界各地,並且調查人類的歷史,你會發現核心家庭(和一個全職照顧孩子的媽媽)可以算是最不傳統的結構之一,人類出現在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九的時間裡,核心家庭根本不存在。……數十萬年以來,養育子女是一件由多個世代的人共同參與的事情,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向一群不同年齡層的人學習……一旦這些人從家裡消失,大部分的教養重擔就落在爸爸媽媽的身上。結果,人類歷史上頭一遭,媽媽和爸爸突然要做這種瘋狂且艱難的事情——育兒,全部得靠他們自己(甚至是靠自己一個人)……大衛.蘭西將這種育兒方式比喻成暴風雪將媽媽和孩子單獨困在房子裡時會發生的事情,孤立的處境迫使母親成為孩子唯一的玩伴,成為愛、社交、娛樂和刺激的唯一來源,這些情況會導致緊張和疲憊」

多年前吳敏倫就曾批評過,把少年懷孕當成大罪,只因為現代社會的長輩不再願意支援他們。以前的人一邊結婚生子一邊準備考科舉,大不乏人。
這其實是近代社會發展帶來的副作用。當然個人自由了,不再像古時被大家族束縛,但也變得原子化失去幫助。在社會和政府未能接手提供足夠支援時(尤其像香港或美國這種「市場原教旨」當道,把福利社會視為洪水猛獸的地方),孤獨的(通常是)母親和獨居老人是我們現在逐漸要面對的問題。由這種角度看,右翼中的市場原教旨其實是一種輸打贏要的思維,他們要社會自由化帶來的好處,但不願意接受政府因應自由化需要加強承接的義務。

#245 「教會開始規定誰可以和誰結婚,首先,他們禁止堂/表兄弟姊妹互相通婚,這是一個合理的限制,因為堂/表親擁有大約百分之十二的相同基因,近親繁衍會導致健康問題。但是到了七世紀,教會將婚姻禁令擴大到所有的「親屬」,無論血緣關係有多麼遙遠;五十年後,他們將教父母的親戚和姻親都納入禁令,因此,打個比方,如果妳的丈夫死去,妳就不能再嫁給他的兄弟(對於寡婦來說,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常見且在生物學上是安全的選擇);違反這些法律的懲罰非常嚴厲:你必須把財產交給教會。」

又是因為教會為了維護自己(尤其是為了錢)而帶來的問題。當然就算在中國也有類似的禁忌(只是沒那麼誇張),因為「亂倫」之名很清楚這種行為對於傳統社會「倫理」破壞比生物問題更嚴重,而「倫理」其實是為了維護財產權而設。
例如在生存環境較嚴苛的遊牧民族,兄終弟及(不只接收財產,往往也接收妻子)是常見習慣,而中原已經很少這樣做。(沙特阿拉伯的王位甚至不久前還是這樣做)

「到了公元一五○○年,西方家庭開始發展成有點類似現在的模樣,「至少在英國,或許涵蓋德國,主要的家庭型態可能是核心家庭。」喬說道。……一個社群受到天主教會婚姻限制的影響時間越長,這個社群的人越有可能像西方人那樣思考,也就是說,他們會重視個人主義、不墨守成規以及其他西方獨有的心理特徵。我們不確定天主教會是不是西方父母如此怪異的一個關鍵因素,就只因為兩個變數在時間和空間上有相關,並不代表一個變數會導致另一個變數」

但如果真是天主教的影響,為何北歐新教國家受影響多於天主教佔優的南歐﹖是因為北歐的家族規模本來就沒那麼大嗎﹖
又,其實個人主義和不墨守成規是天主教收緊婚姻限制,帶來的意外好處﹖

#278 第2章 為什麼我們採取這些手段來養育子女﹖「這本書的結論揭露了一個彌天大謊:現代提倡的許多育兒建議都不是基於「科學或醫學研究」,甚至不是幾個世紀以來從祖母傳給母親的傳統知識,反而有絕大部分來自數百年歷史的小冊子,通常由男醫生撰寫,提供給棄嬰醫院使用,那裡的護士必須同時照顧數十個、甚至數百個棄嬰,藉由這些小冊子,醫生們最初只是嘗試將嬰兒照顧標準化,但是他們的出版物找到了另一群渴求的讀者:筋疲力竭的爸媽,在日積月累下,醫生小冊子的體積和內容不斷擴增,最終,它們變成了我們現在拿到的育兒建議」

這點也可以引伸出一種「女性主義」式的說法﹕就是一班根本不懂照顧小孩的男人,去指點女人如何照顧小孩。

#298 「最終,這些醫生的書籍改變了父母對孩子睡眠的看法。有史以來,嬰兒和幼童再也不是等到累了才睡、休息足夠就醒來,相反地,父母現在需要控制、規範和安排孩子的睡眠時間,就像他們用烤箱烤火雞一樣,突然之間,以前從未存在過的睡覺規則和要求全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父母變成了睡眠糾察隊,「就寢時間現在成為一個展現誰是老大的機會。」克莉絲汀娜寫道。到頭來,睡眠規則轉變成一個道德問題」

雖然讓小孩自由睡更「自然」,但隨著社會工業化,其實控制睡眠時間也不能避免。因為孩子上學要跟時間表,而就算小孩未上學,照顧小孩的父母也要跟時間表上班。嬰兒睡眠不跟時鐘,受影響的是需要跟時鐘作息的大人。
(方包出生不久,外傭姐姐還未到的時候,在下特別感受到這一點。因為在下正正是需要清晨六時起床趕回校的人,他半夜不睡,會直接影響我第二天面對學生時的精神。所以嬰兒的睡眠問題,其實也是大人的睡眠問題。)
作者採訪的那些社會不需要理會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們還有一大批親朋好友可以幫助照顧小孩。

#349 「西方文化可能是唯一存在「自尊」概念的地方,而且我們絕對是唯一需要父母為孩子們維護和培養自尊的文化。」

前半句肯定是錯的,其他文化怎會沒有「自尊」這回事﹖華人文化顯然也有自尊的概念,不過這通常沒被說成父母責任,而是自我修養。

「當讚美遠遠超過批評時,即父母忽視錯誤和缺點的時候,米勒和曹擔心從長遠來看,父母可能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他們可能會誤導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並且與兄弟姊妹競爭,以獲取表揚和關注,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可能會變得更容易憂鬱和焦慮。」

但反過來傳統以「討好別人」為中心的文化也是另一極端。育兒建議最大的問題可能不在於讚揚或批評、控制或放任之類,而是這些建議往往各走極端,沒有中道可言。畢竟「一面倒」比較容易說故事,而且「中道」(做對要讚、做錯要彈、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事事控制)聽起來很像廢話嘛。

#362 「尤瓦爾.諾亞.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他的非小說巨作《人類大歷史》(Sapiens)中認為,人類的進步是一種幻覺,在許多方面,科技和科學實際上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辛苦,而非更輕鬆,以電子郵件為例,這項科技確實使得溝通更加快速,但是我們付出了什麼代價?電子郵件有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嗎?尤瓦爾寫道:「很遺憾地,並沒有。」」

電郵的確沒令我們更輕鬆。(方某遲遲不換智能電話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知道有智能電話就很難不裝「即時通訊軟件」這種令自己「更易被找到」的軟件。)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至少洗衣機的確省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的。不信你問問老媽就知道。
當然省了時間你又會有其他事填補了,就像電腦資源提升了就會有更吃資源的軟件。

#414 註14「只有大約百分之六十的心理學研究是可重現的,針對人際關係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看起來更無用,他們發現這類研究中只有百分之二十能夠重複驗證。」

這其實也是現代科學界的危機之一,因為學術界僧多粥少,大家都需要追求「影響因子」保住自己的崗位。所以傾向要做創新研究、找驚人的新發現,而忽視互相驗證發現的工作。只是在社會科學這個問題更嚴重。

#465 第3章 世界上最樂於助人的孩子「比起單純地知道如何洗碗或洗衣服,這些父母正在教他們的孩子學習一種更複雜的技能:注意周遭的環境,以及辨別何時需要完成特定的家務,然後動手去做。」

自動自覺的確是我們都希望子女學會的技能。

#516 第4章 如何教育孩子「自願」做家務「第一步絕對是違反直覺的,你必須做出自己認為幾乎不合理的事情:把任務交給家中最不稱職的成員。……幼兒都有兩個共同特徵,第一是容易耍脾氣,沒錯,民族誌的紀錄顯示,無論你居處何處,幼兒發脾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但第二個共通點更令人驚訝,竟然是樂於助人,每個地方的幼兒都渴望幫助他人,甚至是極度渴望。」

的確是,連方包也是一樣。問題只是我們現在的家務,很難交給小孩去做。有些工序太危險,有些不危險但讓他做只會壤事。假如有些不會壞事的,外傭姐姐又很難「看來自己不做」而交給本來是她照顧的小孩做,而且交給小孩做反而會令自己工作更久更辛苦。
就像我在圖書館也會覺得自己做比督促學生做更快更準確。把事情交給學生做、加以指導、並接受較差的結果,其實是需要「特意」去做的。當教師是早就預期了這樣,但家傭就通常很難有閒心這樣做了。

#539 「沒有人確切地了解為什麼蹣跚學步的兒童會如此積極地提供幫助,也沒人知道為什麼獎勵似乎會減少這種衝動,但這可能源自於他們強烈地希望和家人在一起,並且與父母、手足以及其他照顧者建立關係。「我認為這一點非常關鍵,」瓜達拉哈拉耶穌會大學(ITESO University)的心理學家蕾貝卡.梅赫亞—阿勞茲(Rebeca Mejía-Arauz)表示,「與其他人一起做事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對於他們的情感發展至關重要。」」

人類是群居動物,所以先天有「一起做事」的衝動很正常。
而為何獎勵會減少這種衝動,如果有讀過教育心理學也不會覺得很出奇,因為獎勵會把內在動機(例如先天衝動)變成外在動機(為了獎勵而做),而獎勵帶來的作用是會逐漸減退的。

「「我們遇到許多媽媽都坦言:『我需要迅速地完成家務,如果我的小孩試圖幫忙,他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所以我寧願自己做,也不想讓他們幫忙。』」在多數情況下,具有西方背景的父母在處理家務的時候,會告訴他們的孩子去別處玩,或者給他們的孩子看影片,仔細想想就會發現,我們一直在教育小孩不用關注外界、不要提供幫助,告訴他們「這些家事不適合你」,在沒有注意到這一點的情形之下,我們扼殺了幼兒樂於助人的渴望,讓他們遠離有用的活動。」

的確沒錯,但現代社會也更沒有空間讓父母放手給小孩試錯。

#560 「露西亞認為,每當需要做家務時,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告訴孩子們去玩,很可能會發生同樣的情況,如此會形成一種模式,讓孩子們誤以為他們在家庭中的角色是在父母做飯或打掃時玩樂高或看影片。」

#586 「請捨棄你必須用玩具和其他「多樣」器具來「娛樂」嬰兒的想法,你的日常家務足以提供許多娛樂,盡量帶著小孩去做你的事情,可能的話,讓寶寶看見你在做什麼」 

就如前述。(#516)

#580 「隨著孩子年紀增長,請求幫忙的次數實際上會減少而不是增加,到了接近青春期的時候,大人不再需要提出很多的要求,因為孩子已經充分了解有哪些必須做的事情;事實上,對青春期的孩子提出幫忙的要求顯得非常不尊重,因為這樣代表他們還不夠成熟或者能力不足,甚至暗示他們是幼稚無知的。」

但這是因為自小讓他們幫忙,否則他們就不知道自己需要幫忙。

#660 「1. 任務要實際且明確,做對家庭能出真實的貢獻。不需要很重要的貢獻,但是不應該用捏造的,例如,在你掃地之後要求小孩再去掃一遍,並不是一項真正的任務;也不是讓孩子切菜,切完卻扔掉;也許你可以稍微修剪蔬菜,或者幫助小孩完成掃地工作,但要確保孩子的工作對家庭有所貢獻。另一個陷阱是給予孩子們「假」的器具,例如假食品、假烹飪設備或假園藝器具,小孩都知道其中的差別,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在學習「真正的」任務,當他們的任務是「假的」,就無法為共同的目標做出貢獻。」

的確我們現在都是這樣做,但正如後面提到縫紉的例子,給小孩一支針,大概沒哪個媽媽接受到吧﹖(社會福利署大概更加不會接受「我讓孩子學縫紉」的解釋,所以我才說﹕現代社會沒有空間讓父母放手給小孩試錯。)

#660-669 「3. 永遠不要強迫孩子做事。我們稍後會詳細討論這部分,目前來說,請記得,強迫孩子執行任務會嚴重削弱他們的自我激勵。後面我們將學習更多的技巧來對付頑劣、不願幫助的孩子,但是強迫做家務只會阻礙自發助人的教學,製造緊張的情勢,如果小孩拒絕或不理你,別管他們,稍後再試,我們正在訓練孩子合作,而不是服從父母

這點我們通常很難區分。

#669 「以她九歲女兒海咪為例」

海味﹖(笑)

「1. 繼續專注於團隊合作。把孩子叫過來坐在你旁邊,協助處理家務,這裡指的不是「晚餐過後把盤子收進去」或是「將你的衣服摺好」,而是將這些任務描述成集體活動,例如「晚餐後我們一起清潔廚房」、「我們全家一起幫忙摺衣服」。」

的確。不知為何方包喜歡拿玩具四處亂丟,往往要迫他執拾(相信他在幼稚園不是這樣,但回家就放肆)。如果我先拾起玩具放回去(雖然這根本不是我丟的好不好),「有時」他會願意一起執拾的,但這並不次次有效。我懷疑是因為外傭姐姐為免麻煩(因為我們上班時,就變成她每次都要花時間跟大少拉鋸),而選擇自行幫他執拾,讓他以為自己有權製造「蘇州屎」等別人幫他收拾。

#685 「的確,這個過程需要對這些小人物有相當多的耐心,比我預期的還要多。當蘿西用她的小手去洗碗或摺衣服時,整個流程就會慢下來,有時她會耗費一兩分鐘來決定如何在洗碗機中擺放餐盤;另外,在我們摺完並收好她的衣服後,她會開始從抽屜裡拉出所有衣服,同時全部扔在地板上,大叫道:「媽媽,我們再來一次!」

問題正是,我們現在有沒有時間讓他這樣花。

#791 第5章 如何培養機靈且合作的孩子「小孩子不會分辨成人工作與玩耍之間的區別,「父母不需要絞盡腦汁地想怎麼跟孩子玩,假使我們讓孩子參與大人的活動,那就會變成孩子們的遊戲。」」

#799 「在西方社會,我們經常採用兩種激勵孩子的風格:獎勵(例如讚美、禮物、貼紙和零用錢)以及懲罰(例如責罵、暫停活動、禁足和威脅);但在其他文化中,爸媽會利用另一種激勵方式:激發孩子想要融入家庭,還有團隊合作的渴望,簡單地說,就是「歸屬感」。 」

確焉,正如子曰﹕道之而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而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恪。歸屬感就是德和禮。

#791 「當你做早餐或洗衣服時,孩子就圍繞在你身邊,他們會迅速了解如何炒蛋,或是將白色與深色的衣服分開。」

首先你要有夠大的廚房。

#810 「相反地,每次我們選擇一項為兒童設計的活動,就等於慢慢拿走他們的會員資格。我們向孩子們透露的訊息是,他們跟其他家人不同,比較像VIP客人,被排除於家庭工作和大人活動之外,因而漸漸消磨了他們對於團隊合作的動力。」

#828 「在西方文化的薰陶之下,我們致力於在兒童和成人的世界之間劃清界線。小孩要上學,父母要上班;小孩必須早睡,父母時常晚睡;孩子吃幼兒食品,父母吃「大人食物」(這是去年夏天七歲的姪女告訴我的詞彙)。」 

其實是因為我們的社會核心家庭化,令個人原子化,才產生出區分「兒童活動」、「成人活動」、「老人活動」的需要。

#853 「別擔心,你的孩子仍然會在學校與親友一起經常參加這些活動,但是,盡可能拒絕生日派對、參觀動物園、遊戲聚會和「多元的郊遊」,年幼的孩子真的不需要這些活動。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幫助他們負責以兒童為中心的活動,教他們計劃、組織和實踐自己的活動。……這麼做的目的是讓你盡量減少參與孩子們的活動,提高他們的自主權。請記住,以兒童為主的活動是父母專為孩子規劃的,如果沒有小孩,父母就不會參與,而且父母往往無法真心投入這項活動

同意,就像我們現在很難有機會去博物館,但如果我帶方包去博物館,是因為我自己對博物館的節目有興趣,而不是因為要為方包準備profolio的話題之類的。(就像《SPY X FAMILY》中黃昏帶安妮亞去美術館,以便報讀伊甸學園一樣。)
當然這也有難度,因為我有興趣的節目,通常不會是幼兒會感興趣的。而他有興趣的東西,對在下而言自然也就太幼稚。雖然要一起玩還是有可能,例如科學館那個鏡子世界,就是大人跟小孩一起玩都可以。又或者去文化博物館的張國榮展覽,也可以跟孩子分享以往的喜好。至少你看來享受那件事,小孩才有「可能」覺得那是好玩的。

#853-864 「另一種衡量標準,是依據孩子活動後的狀態,他們變得更冷靜、更合作,還是更躁動、更敵對?如果是後者,那麼就該放棄這項活動,因為這正在削減他們團隊合作的動力……任何活動都不值得造成對立,孩子們需要越少衝突越好。」

所以現在那些功課是否故意要親子一起做的﹖

#874 「如果玩具和遊戲在家裡不再必要,而是孩子擁有的特權,那麼清理它們便不會是父母的工作——至少不是你自己的責任;針對這些物品,現在你可以訂出一些實用的規範,向孩子示範如何收拾他們的玩具,還有一起完成清理工作,如果他們不想整理或沒有定期收拾玩具,只需要將玩具丟掉或捐贈給慈善機構……其他時候我會直接扔掉,而她從來沒有想要回已經丟棄的物品,過沒多久,篩選留下的玩具都是她真正喜歡的,而她也變得更擅長收拾東西。……當你去拜訪朋友時,讓孩子挑出一樣玩具或一本書送給另一個家庭;也可以每月固定檢查所有玩具,從中挑出一半捐給慈善團體」

如果我想對方包用這一招的話,首要問題可能是那些玩具沒一個月已經被他擲爛了。(掩面)

#922 「當父母堅持讓孩子單獨工作時,我們正在打擊他們與生俱來的渴望和需求,即「團結合作」,在孩子與我們之間製造緊張和壓力,讓我們自己陷入痛苦和衝突。請回想造成小孩鬧脾氣或出現焦慮的導火線,大多數時候包含孩子與照顧者分開的那一天……如果在他們有需要時,我們撒手不理,又怎麼能指望孩子來幫助我們,或是期望孩子去幫他們的兄弟姊妹?

#939 「照顧者和兒童這兩種個體可以在同一個空間和睦相處,但並不需要互相關注,稍後我們將了解更多關於要怎麼訓練麻煩的孩子學習這項技能,此時只需記住,你對孩子的關注越少(尤其是透過命令、指示和糾正的關注),孩子想引你注意的頻率就會越少。……在姜卡雅村莊,馬雅媽媽餵食雞群或編織吊床時,孩子們則在附近爬樹;在北極區域的庫加阿魯克小鎮上,因紐特父母到河邊檢查漁網時,孩子們也會來岩石上面玩耍」

因為那些社會不會要求家長對子女負全責嘛,孩子跌傷了父母也不會被(刑事或輿論)指控疏忽照顧呀。
當你越要擔心孩子(就像緊張大師方媽媽的心態),你就自然會越來越多指示,而且老是覺得小孩沒聽進去(不一定,但通常是事實)。
又,孩子不是通常都愛吸引別人注意力嗎﹖

#945-956 「米奇的爸爸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與德蕾莎如出一轍,他會非常謹慎地斟酌用詞,關於如何製作某樣東西,他不會從頭到尾教一遍,而是會糾錯並給點小建議,比如:「肉桂麵包上的糖太多了」、「你把發酵麵團揉過頭了」或者「你有把麵包送進去發酵嗎?」但總的來說,他允許米奇和他的兄弟犯錯,做出不完美的糕餅和外觀畸形的派餅,還讓兒子們進來閒逛,米奇說:「我們從來沒有被逼著去工作,沒有任何壓力,如果我們只是在一旁看著,沒有人會大聲責罵或發脾氣。」」

首先也要你的社會不介意你製造出一件不完美或外觀畸形的餅(雖然可能他們也是自己吃掉﹖)。試想想我們的社會之所以製造大量廚餘,其中一個原因是超級市場無法出售外表畸形的蔬果,所以有些食物根本未被烹煮就丟掉了。

#1032 第6章 比讚美更好的激勵訣竅「研究表明,當孩子覺得跟老師有連結時,在班上就會想要努力學習

#1043 「父母不會說「做得好」或類似的話,心理學家蕾貝卡.梅吉亞—阿勞茲說:「有時他們可能會用臉部表情來表示認可,這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很重要,是展現認同的明確指標。」」

阿斯伯格怎麼辦﹖

#1064 「如果父母抵制孩子的想法或貢獻,就會減弱孩子的勝任感,降低他們的動機。父母的抵制有很多種形式,例如無視他們的想法、直接拒絕他們的做法(可能說:「不,我們不能那樣做。」或者「不,我們不會那樣做,應該這樣做。」),或者講授完成任務的「適當」方式,父母的否定也可能透過不採用孩子的成品、砍掉重練,還有把孩子手上的工具搶過來自己做。」

完美主義的方媽媽就是這樣。我以前的美勞功課幾乎都這樣,不是我自己介意畫得不好,而是她介意我畫得不好。
更簡單的就是嫌我洗碗不乾淨或者用錯毛巾所以不讓我進廚房,結果我一直都不懂煮菜。結婚後她嘲諷說「原來你懂得洗碗」,其實只是現在沒人會評論我洗得好不好罷了。

#1100 「世界上許多父母讓這個做法更進一步,將合作的行為與成熟掛勾。在北極地區,一位因紐特媽媽將毆打弟弟妹妹視為「幼稚」的行為,對弟弟妹妹友善和慷慨則屬於「成熟」的行為。」

倒是可以嘗試對老是欺負熊大的方包用這招。(他很喜歡熊大公仔,但卻又老是在欺負他,包括伸腳讓牠聞……真想不到從哪裡學來的。)

#1112 「捨棄對特定家務的懲罰和獎勵,這些手段根本無法教導小孩自願做家務或任何事情,在許多情況下,反而積極削弱了孩子們幫忙的動機。」

因為重點根本不是某件特定家務,而是家人整體的連結。

#1196-1212 第7章 從來不會動怒的人們「在難熬的環境中保持鎮定是成熟和成年的基本特徵……永遠無法達到因紐特人的自律標準,成年人認為,只要表現出些微的憤怒或暴躁都是不成熟的跡象

的確也是,在北極那種困苦環境如果還要互相發脾氣,大概早就變成互相仇殺了。

#1245 「看到我和蘿西在鎮上逛來逛去,有幾個女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們會問:「妳一個人嗎?獨自一人照顧女兒?沒有任何人的幫忙?」在商店裡面,另外一個女人在一籃蘋果前方攔下我,略帶憐憫地說:「小孩子不應該每天隨時隨地跟在一個人身邊。」」

#1253 「「妳女兒一定很討厭妳,這就是她行為不佳的原因。」當我們在她母親的廚房餐桌旁喝茶,莎莉告訴我:「蘿西需要和其他小孩相處,而妳需要休息時間。」嗯,我知道自己需要離開蘿西,好好喘口氣,我對她感到厭煩,但我從來沒有想過蘿西也會對我厭倦,這可能就是我們不斷吵架的原因。莎莉說:「妳和丈夫一起旅行幾天,你們就會互相厭煩,對吧?這樣並不代表你們不愛對方,只是各自需要休息的時間。」

那麼為何方包一天只見我幾小時已經在頑皮撒野﹖

#1304-1319 第8章 如何教孩子控制憤怒「整體來說,所有的媽媽和爸爸都提到因紐特人教育子女的一個黃金法則:「永遠不要對小孩大吼大叫。」……「當孩子還小的時候,提高嗓門或對他們生氣都無濟於事,這樣只會讓妳自己更激動。」……大聲嘶吼並不能修正孩子們的行為,反而在誤導他們生氣,她說:「我們正在訓練他們在生氣時要大喊大叫,而且大聲吼叫可以解決問題。」……有些方法對你來說可能已經很熟悉,也許你早已閱讀了許多致力於「正向教養」的書籍……我覺得它們缺少兩個關鍵部分:如何減少自己對孩子的憤怒,以及如何在不動怒的情況下管教或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

的確如是,正如打小孩等於教他們打人一樣。(當然其實打人是本能,你不教他們也會打。正如我們沒欺負過熊大,但他自動會欺負熊大一樣。只是你示範過,他們就更覺得可以打人罷了。)
我甚至懷疑不少學生是自小練成「大人不發脾氣的話就無需理會」的習慣,所以課堂上往往無論真假(真﹕你真的發火﹔假﹕扮發火,教師技能之一),總是要人家斥責才理會(簡稱「踢一腳郁一郁」)。
但要忍住不出口又不出手,就需要非常的修為,而且不能在有時限要趕的場合。

現在發現方包怕鬚根刺到皮膚的感覺,所以我不時會用「鬍鬚拮拮」作要脅或懲罰,代替罵人。但這招也不是次次有用,而且顯然老婆和外傭姐姐都用不到。

#1379 第9章 如何停止對小孩發怒「因紐特父母對幼兒行為的觀點與我們在西方文化中的看法不同,他們對於小孩的動機有不同的解釋。舉例而言,在西方文化中,我們傾向於認為小孩子會「使人抓狂」或「測試底線」,更想操控他人……與其將年幼的孩子描述成想要找碴的搗蛋鬼,如果我們把他們當成沒有邏輯、想試著找到適當行為的新住民,或假設他們擁有良善的動機、只是需要改進一些行為,彼此互動的結果會如何?

性善論的進路,可是人的天性其實也確有惡的一面。例如方包之欺負熊大,除了丟牠到地下之外,還有奇怪的「伸腳板給牠嗅(聞)」,很明顯我們都沒示範過這種行為,所以他不是學來的。那麼除了是他自己知道熊大「軟弱可欺」就欺負之外,別無解釋。(結果我的懲罰方式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伸腳板給熊大聞,我就伸腳板給你聞。但總不能把他丟落地呀……)

#1379-1395 「因紐特的長者一遍又一遍地提出三個原則,以幫助父母在孩子失去理智時保持冷靜:包容小孩的不當行為。接受他們的粗魯、暴力和頤指氣使,容許他們把事情搞得一團糟、無法正確地完成任務,或是有時變成一個討厭鬼,千萬別放在心上(或者自認為是一個糟糕的父母),小孩生來就是這副模樣,而你身為父母的工作是教他們表現合宜並控制他們的情緒。如果孩子當下無法達成期望,試著改變環境,而不要改變孩子。」

「父母的工作是(以身作則)教他們表現合宜並控制情緒」這點我明白,但如果說改變環境而非改變孩子,又怎教他們適應社會呢﹖

#1395 「在美國這裡,我們高估了兒童的情感能力,期望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可能在十八個月到兩歲)具有發展良好的執行功能,並且理解複雜的情感概念,如尊重、慷慨和自我節制,當他們沒有表現出這些特質時,我們就會感到灰心喪志,對他們失去耐心。許多因紐特父母從完全相反的角度來看待小孩,他們預期孩子的執行功能和情緒管控能力都很差,主張教導孩子學會這些技能是他們的職責。基本上,當小孩子不聽話或行為偏差時,原因很簡單:孩子還沒有學會那項特定的技能,也有可能他們還沒準備好學習它,所以父母沒有理由感到灰心或生氣。」

的確是,對小孩我們太容易「上心」,於是就發怒。而面對中學生,雖然他們未至於完全成熟(不過很多大人也不見得真的成熟),但顯然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認知,還要故意為之,就更容易令人憤怒了。

#1409 「在烏特庫人的觀點中,成長絕大多數是一個獲得心智的過程,因為心智能力的運用是區分成熟的大人行為與兒童、智能不足、重病或精神錯亂者行為的主要依據。」

確焉。

#1409-1422 「停止與小孩子爭論。七十四歲的希朵妮.尼爾倫加尤克意味深長地說:「即使孩子折磨你,你也不會反擊一個年幼的小孩;無論錯誤是什麼,先放過他們,總有一天,表現會越來越好。」」

那麼怎會有人縱壞小孩﹖

#1422 「因紐特人認為跟孩子爭論是愚蠢的且浪費時間,因為小孩子幾乎是不理性的生物,當大人與小孩爭吵時,大人只是把自己拉低到小孩的水準罷了。」

某程度上是,但如何令小孩別以為自己正確又是另一回事。

#1435 「在許多狩獵採集文化中,父母很少責罵或處罰小孩子,也很少堅持小孩遵守請求或採取特定作為,他們相信試圖控制小孩會阻礙他們的發展,使親子關係更加劍拔弩張。」

原則上沒錯,但現代社會不大可能事事等小孩自願去做,這正是工業化社會的後果。

#1448 「我總是強迫蘿西做事,強迫她把盤子拿進廚房,強迫她在睡前停止大聲叫喊,逼迫她吃下青豆仁、刷好牙、過馬路時牽著我的手、停止毆打狗狗,我甚至強迫她應該從嘴裡說出什麼話(好比叫她:「要說謝謝!」)。」

不要強迫小孩過馬路時牽手,然後孩子被車撞死了又是父母的責任。如此類推。

#1514 「親子教養書經常告訴我不要大聲喊叫和責罵,但沒提供什麼替代方法

正如先前的書介評述,專家說不要打罵孩子,卻家長又學不到和平管教的技巧(或者就算學了,也未學到家、用不著),結果家長不是不予理會而操之過嚴,就是毫無辦法下失之寬縱。不教而殺謂之虐,虐待小孩和放縱小孩到「沒家教」,其實是同等的問題。

#1528-1547 「世上很多文化中的父母都認為他們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學會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方法,教他們冷靜沉著地應付日常生活中的挫折……為什麼這個策略如此有效?其實很簡單:兒童的情緒和活力水平完全反映自他們父母的情感水準

首先家長自己要冷靜得下來。不過正常作者前面所言,現代社會的父母要(只靠二人)獨力照顧子女,還要滿足現代社會的要求,心理餘裕本來就比較小。

#1589 「所以我繫上嬰兒背帶並把蘿西叫過來,果然,小惡魔毫不猶豫地跳進「背包」,剎那間,她停止了尖叫和哭泣,幾分鐘後,我回頭看了一下:蘿西很快就睡著了,像個小天使一樣。」

她根本是「扭眼瞓」吧﹖

#1610 「在許多方面,孩子們天生要透過身體來學習情緒調節,而不是藉由口頭指導。「在現代社會中,我們被訓練成使用語言和邏輯來解決問題;但是當你四歲的小孩因為不能像蜘蛛人在天花板上行走(就像蒂娜兒子以前的樣子)而非常生氣時,這可能不是為他上一堂物理定律入門課的最佳時機。」」

這的確是在下這種阿斯伯格的死穴,而且跳出親子關係看師生的話,現在的學校又不會容許老師跟學生有很多身體接觸吧。

#1649 「在蘿西只有十八個月大的時候,小兒科醫生就告訴我不用理會她的發脾氣,這個策略適得其反,讓蘿西的脾氣和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糟糕,蘿西那時還沒有自我冷靜的能力,放任她持續嚎啕大哭只不過會增加她胸口的怒火,她需要溫柔、平靜的愛,也需要身體上的連結。」

某程度上正確,畢竟方某就是那種面對別人情緒不會反應的阿斯伯格,而對著亂發脾氣的方包,站在一邊擺黑臉其實也無補於事。的確是嫲嫲/姐姐安撫比較有用,但這樣會否同時令他覺得別人有義務無條件接納他的臭脾氣就是後話了。

#1656 「以大多數時候,父母不必說任何一個字來改變兒童的行為,我們只需要對他們「擺臉色」。」

子曰﹕上等人眼教。孔子這樣說,其實即是說只有最聰明的人才真的打個眼色就明白,對大部分人其實都用不著這招的。你以為我跟方包或者學生擺臭臉擺得少麼﹖

#1670 「「表情」比言語具有更多優點,從遠處就能發揮效用,穿過遊樂場、客廳或餐桌,而且由於它是靜默無聲的,孩子們很難跟「表情」「爭吵」,比起口頭指令,兒童無法單靠一個鼻子或一雙眼睛進行談判。」 

他也可以做個不滿的表情,方包很快就學會我那副臭臉和瞪眼。(雖然他瞪得很搞笑)
更有甚者,他不想理你的話,乾脆不望你就行了。就正如你出聲,他聽到也可以不理你一樣。

#1695 「我認為這種方法特別適合「任性」的兒童,他們喜歡實驗並弄清楚世界如何回應自己,或者從西方文化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喜歡「挑戰底線」的孩子。」

難道你以為我講道理講得少﹖我只會說得太多。我肯定這句完全不正確,因為這種小孩根本不會信你的,他們會自己試。
因為我家裡就有一個,就算剛剛撞傷大聲哭完,不用半小時又開始四處跑四處撞的小孩。
(不要問我為何,我自小都不喜歡跑來跑去。)

#1727 「脫序行為代表孩子需要更多責任、為家庭做出更多貢獻以及擁有更多自由

這其實也是阿德勒主張的。
好了,那麼是否代表我要給方包多點自由去玩電掣﹖他電死了是否我不用負責任﹖

#1734 「發牢騷可能是小孩子表現對學習新技能感興趣的跡象……「孩子們需要工作,他們不喜歡無所事事,那樣會讓他們緊張。」」

這呼應前面說的,只是在現代家庭環境可以給他們做甚麼又是另一問題。

#1746 「給予選擇也會導致同樣的狀況。對於成年人而言,做出抉擇絕非易事,它們會引起壓力和焦慮,因為我們不想錯過沒有雀屏中選的選項,小孩子當然也會有相同的感覺。」

其實不是因為選擇焦慮,而是因為我們給小孩子的選擇並不是他們想要的。有時可能是環境不容許我們提供那些選擇(例如讓他選擇不吃飯跑去玩,因為飯已煮好),但小孩不理解。

#1756 「我可以只說一次:「我們將在五分鐘後離開。」然後就直接走掉,不用每三十秒大喊一次來提醒;我可以說:「來吃午餐囉,蘿西和麥特。」接著靜候他們加入我。」

如果他最後不來呢﹖完。他們不覺得不來有問題的呀,只是你走掉獨留兒童有問題嘛。(攤手)
其實你不能真的走掉的,小孩最終會看穿這點。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用,有時在外頭方包不想跟大人走,我會自己先走,然後到轉角處偷望他。他發現大人消失了就會開始害怕,然後快步趕上來。但我認為遲早有一天他會自己玩到忘形,覺得父母走掉也沒所謂。畢竟小孩遲早總有因為貪玩而自己走失的一天。)

#1886 第11章 塑造行為的利器﹕故事「把不當的行為當成劇本的一部分,用故事取代雙方的劍拔弩張。」

#1895 「「凱爾特文化充滿了超自然生物。」小精靈遍布於樹林,鬼魂在路上遊蕩,怪物潛藏在湖泊和沼澤中;有些生物樂於助人,有些會帶來危險,這些神話生物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保護兒童的安全。她說:「沼澤和濕地可能暗藏凶險,有時沼澤看起來像陸地,但其實底下都是水。在孩子們熟悉這個領域之前,故事能夠讓他們遠離濕地。」」 

對於喜歡非小說多於虛構作品的方某(你直接告訴我沼澤為何危險就好),這點的確難以掌握。

「有一個凱爾特故事的主角是一隻生活在水中、喜歡偷抓孩童的馬」

某程度上類似華南「水鬼抓替身」的故事。(後話﹕梁濤先生認為「捉匿人」的兒童遊戲就是反映這種心理。)

#1919 「故事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我無法想像回到以前的生活,沒有這些超自然生物在我們家裡面飛來飛去,穿過牆壁,並且在附近公園的樹上閒逛。這些生物是我們每天早上出門上學的唯一理由,同時也是就寢時間不再日復一日崩潰混亂的唯一原因。」

結果我們對聖誕老人的故事嗤之以鼻,但又有人投訴老師對學生說世上沒聖誕老人破壞童年夢想。

#1957 「在全國公共廣播電臺,我從幾位讀者那裡得知他們用這種方法大有獲。」

應為「大有斬獲」,嶄字的意思完全不同。

#2010 第12章 塑造行為的利器﹕戲劇「媽媽繼續藉由向孩子詢問後續問題來強調後果,例如「你不喜歡我嗎?」或「你是嬰兒嗎?」這些問題可以不斷激發孩子思考;他們還會將期望的行為與成熟連結起來,認為脫序的行為代表幼稚。」

#2034 「在這些戲劇中,孩子們可以嘗試對有爭議的情況做出不同的反應,由於他們父母的態度很放鬆,而且還有點俏皮,小孩子不需要害怕犯錯。孩子在感到平靜而非沮喪的時候,可以演練不良行為的後果,所以他們更容易學習和思考。」

確焉,最好在平靜的時候先演習一下。

#2121 第13章 人類最古老的祖先如何養育孩子﹖「十幾隻狗從四面八方朝我們跑來,有棕狗、黑狗、白狗,還有一種讓我想到人字形的毛色

在下完全想不到「人字形的毛色」是指甚麼。

#2157-2165 「這是一種基於最小干擾和尊重的關係,而不是西方人傾向於實施的控制和改變。植物生態學家羅賓.沃爾.基默爾(Robin Wall Kimmerer)將這種生活模式稱為「禮物經濟」,土地為哈扎比家庭提供了非洲小羚羊、狒狒和塊莖食物,作為對這些禮物的回報,哈扎比人對這片土地負有照顧和保護的責任……禮物不是免費的,它的本質是創造一系列關係。禮物經濟的基礎貨幣是互惠……在禮物經濟中,財產附帶了『一大堆責任』。」

現代人的確很少想到,產權是伴隨著責任。產權也是「權」,有權利自然應該有義務。無權利的義務是剝削,無義務的權利是腐敗。

#2259 「狩獵採集社群非常重視一個人自己做出決策的權利,即他們的自治權,他們認為控制另一個人是有害的行為」

畢竟這是很需要個人主動才能令群體活下去的生存模式。

「父母會尊重那名一歲小孩,他理所當然擁有自己的日常行程,父母的目標就是幫忙實現那個行程表。」

如果他的行程跟父母的行程有衝突呢﹖

#2269 「父母允許孩子保持自行決策的感覺,這樣孩子就不會感到被控制或被支配。家長會運用提問、後果和謎題,也可以改變自己的行為(例如,遠離拳打腳踢的孩子,而不是告訴孩子停止打人),改變孩子周圍的環境(例如,假使孩子不能明智地使用平板電腦,從房間中將其拿走,而不是告訴他們不要使用。),或者默默地幫助孩子處理不安全的狀況(例如,當小孩爬牆時站在旁邊,輕輕握住他們的手或者盯著他們,而不是告訴他們從牆上下來)。」

如果你有無限時間去看著他的話,這也是為何這種方式在現代雙職家庭很難用的原因。

#2286 「我看到那裡的兒童比西方的小孩更少抱怨、索求和尖叫,懂得為他人著想,想要幫助他們的朋友和家人,他們是充滿自信、好奇的積極能幹之人。」

因為社會需要他們這樣。正如舊時中國社會採用儒家禮法一樣,不是因為他們想要,而是因為需要。

#2297 「我從來沒有想過幫忙買牛奶或麥片當早餐。我確實是獨立的,但我沒有自主能力

那就不是獨立了。

#2345 「當我不斷教導她的行為時,即便我的初衷是想幫助她,但這麼做終究會埋沒她的自信心,導致她學會依賴和苛求,我也示範了霸道、刻薄的行為。」

問題又回到﹕我們的社會是否能等待孩子自己去學。

#2356 「嘗試每小時最多發出三個命令。拿出你的手機,將計時器設定為二十分鐘,在這段時間內,限制自己只對孩子發出一個口頭命令」

其實已經很難,因為現代住家更為複雜,你以為很安全但其實家中和路上充滿危險。

#2371 「別再當孩子的腹語師。直到我看見哈扎比父母從來不會替孩子們回答或告訴他們該說什麼,我才恍然大悟自己長久以來都在扮演蘿西的腹語大師。」

的確至少大人應該有耐性讓小孩自己組織說話。

#2380 「然而,在絕大多數文化中,幼兒可以安全地學習如何使用刀具、升火、在爐子上做飯、甚至射箭和投擲魚叉

受了傷或者死了沒計算吧。

#2401 「如果孩子依舊不明白,輕輕地牽起孩子的手,引導他們遠離危險,改天再上課。」

於是他開扭計大喊大叫。

#2506 第15章 治療憂鬱的古老祕方「當一位媽媽剛生完小孩,其他婦女就會來到她家,組成一個寶寶特別應變小組,準備應對寶寶的每一次嗚咽和哭泣,她們會抱著、依偎、搖晃,甚至餵養新生兒。如同人類學家梅爾.康納所寫:「對付一個大驚小怪的嬰兒必須透過集體的努力。」幾天以後,媽媽就可以回去工作,把寶寶交給異親父母照顧。新生兒出生後的剛開始幾個星期,平均每十五分鐘嬰兒就會從一個照顧者移動到下一個照顧者手中;等到嬰兒三週大時,異親媽媽對新生寶寶的實際照顧時間佔了百分之四十;到了第十六週,異親媽媽的比例就會高達百分之六十;兩年過後,孩子與別人相處的時間已經遠遠超過和自己母親在一起的時間。」

但狩獵採集社會的出生率應該不高。

#2528 「比其他小孩大五歲左右的年幼兒童可以成為更傑出的老師,比父母本身還要出色許多。她指出,與老年人相比,少年人有幾個很大的優勢,他們比父母更有活力,可以很自然地將遊戲和角色扮演融入到「教學演練」中,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況且他們在任務中的能力水準更接近年幼的孩子。……在嬰兒時期之後,兒童對兒童的教學反而更為普遍。」

但問題也正在於「他們的能力水準接近更年幼的孩子」,在這個「問責社會」裡,這些大孩子無法承擔萬一出事帶來的責任。
而且這樣的教學速度較慢,已經追不上工業化後的社會需要。(亦因此我們的小孩越來越容易抑鬱。)

#2545 「部分人類學家認為,異親撫育為孩子們帶來一種近乎神奇的想法:對全世界的信任感,相信你的家人會照顧你,相信鄰居會關照你,相信森林會照拂你,相信你遇到的人們都是良善、熱情且樂於助人,相信這個世界會呼應你所求。」

那麼就不會有獵頭族了。

#2567 「如果老師或教練對孩子表現出特別的興趣,我們甚至可以邀請他們過來享用晚餐或贈送一份特別的餐點。」

似乎還要先搞清楚他對孩子有哪一種興趣。

#2624 第5部 西方教養二.〇版「如果仔細思考我們為人父母的角色,我們的工作可以分為兩類:宏觀教養和微觀教養(有點像經濟學家在他們的專業領域所分析的角度)。宏觀教養是關於大格局,我們如何規劃小孩的生活、預定活動和安排他們的時間;另一方面,微觀教養是我們在這些活動中時時刻刻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實際說了什麼、說了多少以及我們試圖影響孩子行為的程度。」

#2636 「如果父母不要求和控制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反過來要求和控制父母的注意力。」

其實孩子本能上會操控父母的注意力,否則他早就餓死了。

#2643 「人類學家大衛.蘭西說:「父母承擔了這些多餘的義務,因為有人讓我們相信它們對優化孩子的能力舉足輕重。」」

如同《教養的迷思》告訴大家,研究顯示並非如此。

#2669 第16章 關於睡眠「「在十九世紀,這些精神病院的醫生真的很沉迷於控制病人的睡眠。」醫生嚴格規定病人甚麼時候睡覺,他們應該睡多久,睡眠環境要如何安排。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他們還用圖表和日誌一絲不苟地追蹤患者的睡眠情況。」

#2691 「我們沒有創造一個平靜、放鬆的環境和心態,反而產生鬥爭和衝突,製造出混亂狀態,年復一年,我們竟然引導孩子在睡前變得緊張和焦慮。」

#2709 「每天晚上八點左右,我開始像老鷹一樣注視著蘿西,當我偵測到她出現疲倦的信號時(例如,揉她的眼睛,吸她的拇指,抱怨更多),我會關掉房子裡的燈光,因為我曾注意到坦尚尼亞的黑暗能夠真的讓她平靜下來。」

問題還是那句﹕這是環繞時鐘運行的社會,她遲了上學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