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art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arts」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10月 15, 2022

怪書研究室


Edward Brooke-Hitching《怪書研究室》(The Madman's Library: The Strangest Books, Manuscripts and Other Literary Curiosities From History),楊詠翔譯,台北﹕墨刻,2021

書如其名,就是講怪書。最大的書、最小的書、殺人的書、讓人讀不懂的書……以至不像書的書,自然有不少故事可談。如果不是古董書商或任職大型圖書館,似乎不大有機會遇到這類書。以獵奇心態去讀,正好。

當然「文學騙局」提及那些胡說八道的書,撇除了「古董書」的話,倒是大家都有機會讀到。雖然裡面提及的非古董是純文學方面造假(例如虛構一個「作家」或「詩人」出來),未必是廣大讀者有興趣的讀物,但非文學的造假也有不少,例如下面筆記提及一本自稱福爾摩沙史地作品。

這類胡說八道的書就算沒接觸古董,現代也不難見到。方某就曾發現一本聲稱「止痛藥導致唐氏綜合症、食蛇膽生香港腳、食龜苓膏生性病」的奇書。裡面還說「維他命導致弱智、痴呆」,顯然作者應該就是吃得太多維他命了。本書介紹那麼多故意編出來騙人或者開玩笑的書(同樣地,現在也不少這類書,所以要增進資訊和媒體素養),出版自己也相信的胡言亂語顯然又是另一層次。(有時書商向學校推介的書,也沒檢查內容是否正常的,我們沒機會檢查內容就要下單,隨時就中招。)

電子書閱讀器不適合看這類全彩、畫面太豐富的書(漫畫倒是無妨),只能用手機或電腦看,必要時可以把畫面放大看清楚。(又,發現原來讀墨的手機app可以塗鴉,但原來電腦瀏覽器打開是看不到塗鴉的。)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56uKNS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9 「Google Books發起的計畫稱為『書海計畫』,其實2002年便已祕密啟動,目標是將人類史上存在過的所有書籍都數位化。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團隊成員覺得他們必須對需要掃描的書籍總數,有個大概的了解……最後,團隊終於得出人類史上存在過的書籍總數,總共是129,864,880本

為了這樣去估計圖書數目,但準確性很令人懷疑。

p.10 「有時候在『恐書症』作祟下,文物也真的會進到人類的肚子裡,例如,中國古代精雕細琢的占卜獸骨(參見第23頁),就常遭誤認為龍骨,當成治百病的仙丹妙藥服用。」

雖然中藥稱為「龍骨」,應該還不至於真的認為是龍的骨。而且原本也是挖化石骨頭來當藥,不是故意吃文物的,清末才有人發現原來甲骨有文

p.11 「會出人命的十七世紀書封。綠色塗料的部分富含砷,由裝幀師所加,一開始是為了掩蓋他們偷工減料使用舊的羊皮紙替代木頭,後來則用於殺蟲。世界上許多藏書都有這類致命的書封,只是沒人發現。」

所以看書時不要順便吃東西。

「現代的例子便是伊拉克獨裁者海珊(參見第63頁)2000年出版的《血古蘭》(Blood Qur'an),這本以血寫成的《古蘭經》厚達605頁,耗時2年才完成,過程總共用掉海珊25公升的鮮血。」

當時是分開很多次抽血的,要不然早就死了。

p.22 「在古代的蘇美,建築工人會在新建築的地基埋入上千根刻有祈禱文的陶錐,猶如巨人的指甲,目的為祈求神祇保佑。根據年代及特性推斷,讀者可能會認為,這些陶錐應該跟中國的占卜獸骨一樣稀有,但事實上,當時每個建築計畫都會製造非常大量的陶錐,因此許多地區的考古遺址都常出土大量陶錐」

其實甲骨也不算很稀有吧,畢竟商人是時常占卜的。

p.24 「雖然目前發現的大多數咒語碗,上面刻的都是猶太亞蘭文,但也曾發現過刻著曼達安文(Mandaic)、敘利亞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等語言的咒語碗。然而,根據統計,大約有10%的咒語碗上寫的都是一些廢話,這類咒語碗應該是便宜貨,由騙人的抄寫員所刻,以敲詐不識字的顧客。」

這有點難明,無論咒語真假,要刻同樣字數,需要的時間應該沒分別。那麼抄寫員為何要刻一些廢話然後賣便宜點﹖
更大的可能是,假咒語碗根本不是正式抄寫員製作的吧。可能因為咒語都是一些難明白的語言(就如我們的文言文),不識字或稍識字的人就隨便抄一些文本在碗上當咒語碗賣。換言之即是冒牌假貨,正如有些大陸冒牌衣服就經常串錯英文字,但原廠不會出產串錯字的便宜版本去騙客人的。

p.34 「像是E4這頁就有一副由九個精巧部件組成的測量工具。」

頁數何來有E4﹖似是34之誤。

p.42 「在上個世紀的拍賣紀錄中,還可以找到臭鼬皮裝訂的《我的奮鬥》、蟒蛇皮裝訂的《資本論》、鯨魚皮裝訂的《白鯨記》、以及南北戰爭南軍旗幟裝訂的《飄》。」

恰如其分。

p.46 「《羽毛之書》……全書皆由羽毛製作。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的圖書館員寫道﹕『我們完全不懂他為什麼要作這本書。』」

也不算難理解﹖他想展示自己的技術吧。

p.49 「常常會聽到讀者『狂啃』一本好書,奇妙的是,人類歷史上曾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反倒是書『啃』了讀者。」

懷疑是「作者」的誤植,因為只是「有人」被變成書的一部分,但讀者看書不會變成書的一部分呀。

p.56-57 「『人皮書計畫』已經在世界各地的收藏中,檢測了31本疑似以人皮作成的書籍,並發現其中18本真的是以人皮作成。」

我們應該奇怪有13本假貨﹖抑或奇怪有18本是真人皮﹖

p.60 「十指瀝終七軸」應為「瀝乾」(這裡指刺指放血當墨水寫書),簡轉繁常見別字。

p.90 〈文學騙局〉這段提到有本1704年的《福爾摩沙島歷史與地理的描述》完全是信口胡謅。你說活人獻祭或者住在地底那類引人入信還不奇,但「一年一度的大獻祭,則是會用上1萬8千名年輕男孩的新鮮心臟,烤熟的屍體供福爾摩沙人的祭司享用」也有人信,就顯然是毫無批判思考。

問題不是你自己不敢殺死一萬八千個男孩,而是哪裡有那麼多男孩每年給你殺呀﹖就算是大帝國,和平時期也很難每年殺一萬八千人呀。一年有多少嬰兒誕生﹖如果每年殺一萬八千個嬰兒,應該二三十年後就沒有年青男人了吧﹖
而且又有誰可以吃得掉一萬八千條屍體﹖莫說一萬八千個人心,就算一萬八千個雞心你也吃不完啦。這樣也不覺得很有問題﹖

嘗試找一找資料。1700年的英格蘭人口約為五百二十萬人。1800年才有人口普查,當時整個英國人口(不含愛爾蘭)一千零四十萬、英格蘭人口約為八百三十萬。1800年出生率約為36/1000。

假如1700年的出生率相若,即是一年新生嬰兒有十八萬多,一半為男嬰則九萬多。看起來很多,但1800年的五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率(夭折率)是329/1000,即是三分一的新生嬰兒無法活過五歲。假如1700年也差不多,即是只有十二萬嬰兒、六萬多男嬰能活到五歲。

由於祭司要求「新鮮心臟」,顯然不會是夭折的那些男孩,而是能活到五歲的那些。所以如果在英國做同樣事情的話,夭折率就會提升到530/1000 (超過一半男孩要死)。更大的問題是,那一萬八千個男孩都是在沒夭折的六萬多男孩中挑選,即是說大約每三個男孩就有一個要被抓去挖心。這種「暴政」別說英國人和福爾摩沙人,我猜連中國人也受不了。

後話﹕1800年的生育率大約為5 (即是每個婦女平均生五個,按上述比例即是幾乎至少有一個男的要被抓走)。假如1700年的生育率相若,而五歲後的六萬個女孩都能活到生育年齡的話,長大後大概可生出三十萬個嬰兒。(比1700年的出生率高,所以1700-1800才會有人口增長。)
而男孩只被殺剩四萬多。既然那本書聲稱福爾摩沙一夫多妻是常態,假如這些男孩還能活到生育年齡的話,平均每人能分配到一個半女孩。即是肯定有很多男人不能多妻,看來還不算很「常」呀。

p.91-96 「《牛津英國偉人傳記辭典》(The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這是誤譯吧,原文完全沒提及「偉人」,就算維基百科也只稱為《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p.98 「賓區沒有任何人聽過這個公爵」前面也只叫「伯爵」(正如告示上寫的是Comte)。

p.103 如果說純文字的胡謅還無法引證,這幅照片裡的「方形蛋」太明顯是骰子吧。

p.105 「最後是由雪梨的《週日太陽報》(Sunday Sun)踢爆整起事件,兩名士兵才沾沾自喜出面承認自己就是始作俑者。」

明明前面說是中尉和下士,說不上是士兵啦,叫軍人較妥。

「哈里斯因出版馬利的詩作被控猥褻罪,雖然法院甚至無法精確指出這些詩究竟是哪裡猥褻。不過負責起訴這起案件的佛格桑警官,仍堅持……」

可見香港或外地,所謂色情物品或猥褻物品的界定往往都是胡來

p.125 相信有美人魚或七彩的魚都沒甚麼稀奇,但為何魚尾上畫了個笑臉也有人信﹖

p.131 當時的哈佛大學﹕「1788年12月9日﹕『……吃早餐時……老師們被餅乾跟茶攻擊,甚至還有一把刀。』……1788年12月16日﹕『維戈史沃斯博士的公開授課更加失控,他經過走廊時,被兩袋石頭砸到,左右各一袋……他都還沒走到下一個座位,走廊北邊又飛過來一袋石頭……博士跟其他兩位老師經過走廊時,小教堂的窗外飛進一顆石頭,把玻璃給砸破,噴得其中一位紳士滿身都是。』」

學級崩壞這回事對西方人似乎並不難以置信﹖我想今天最不受歡迎的教授也不至於有此遭遇﹖

p.139 「『基頓牌』音樂打字機,1936年由加州舊金山的勞勃.H.基頓首次申請專利,可以在短時間內複製大量樂譜。」

可真的沒見過打音符的打字機。

p.140 「不過《聖經》最神祕的魔法效用,還是為了求取其神聖力量帶來的療效,直接把文字及紙張本身吃下肚或喝掉

可見「飲符水」這回事非中國獨創。

p.154 「巴塔克人的防彈護身符,背面刻有魔法符號,以水牛肋骨製成。」

不知原文是否真的寫「bullet-proof」,畢竟那條水牛肋骨那麼窄,看來不像是用來防「彈」。

p.164 「這本書可說是埃及地區盜墓活動風行長達數世紀的最大元凶,讓埃及各地被挖得千瘡百孔,1907年,埃及古蹟部部長加斯通.馬斯佩胡,為了抗衡本書一直持續至二十世紀的毀滅性影響,甚至特別下令印製廉價的阿拉伯文版及法文版,希望廉價的形象能夠減少其神祕的氛圍及可信度,但最終仍是徒勞無功。……《埋藏珍珠之書》對埃及文化遺產帶來的破壞,比先前所有戰爭跟自然風化加起來還多。」

多得作者唔少。

p.165 「根據大英圖書館及美國圖書館協會參照的權威指南,2002年的《編目的本質﹕基本原理》(Essential Cataloguing: The Basics),由作者鬼魂撰寫的書籍,應該要歸屬在靈體本人的目錄之下,而非負責記錄的靈媒。」

其實有點懷疑這個做法,不過查起來似乎是真

「22.14 Note that the heading used is for the spirit (the form of heading is discussed in AACR2 Chapter 22), not for the actual person. This will therefore differentiate the items by the spirit from those by the living person, so that they are not under the same heading.」

但正如後面提及,後世聲稱由莎士比亞鬼魂寫的書是列入「莎士比亞(鬼魂)」的條目,所以也不致於跟原本的莎士比亞混淆。這個邏輯大概跟我們把傳記跟傳主姓名而非作者姓名排列一樣,因為找這些書的人,通常是對題目提及的那個鬼魂有興趣,多於對寫書的靈媒有興趣。

p.196 「而蓋倫對肺部系統的執著,其實是來自他執業初期,在巴格門擔任角鬥士的主治醫生時,曾看見角鬥士瀕死時還在跳動的活生生心臟。」

心臟跟肺是兩個系統呀,以蓋倫著名的範疇,應為「循環系統」。

p.199 那些胚胎畫像中,有幅竟然是個有乳房的女人……任何有見過女嬰的人也不會覺得女性胚胎有乳房的吧﹖

p.212 「倫敦惡名昭彰的伯利恆精神病院,大眾以諧音將其稱為『瘋人院』」

首先Bethlem Royal Hospital並非Bethlehem,似不應譯成伯利恆,不過其成立者的確是跟伯利恆有關。這串法是訛變,所以譯成伯利恆沒錯。

其次並非病院的諧音是「瘋人院」,而是病院名字的諧音Bedlam被大眾當成「瘋人院」之意。

p.213 「把(裝著貓的)籠子一個個排好,如此一來,壓下琴鍵時,機器就會將尖銳的釘子刺進某隻貓的尾巴,結果便是一首貓叫聲組成的協奏曲,曲調還會隨著牠們越發絕望而更顯高昂。」

可見變態虐待動物自古皆有。

p.216 「便遭到釋放」應為「便獲得釋放」,因為「遭到」的必然是壞事。

p.220 「丟了一個冷凍鹿肉派,從中跳出了45公分高、身穿迷你鎧甲的侏儒傑佛瑞.哈德森」

懷疑是45吋之誤,45吋即114厘米,在七歲男孩而言算太矮,已在生長曲線的底部。(但這是現代香港孩童數據,古時或者大家都矮一點)
但45厘米就連滿月嬰兒都嫌太小了吧,七歲不大可能還那麼小。

「本書約6公分大,分為兩冊,方便讓孩童在一邊口袋各放一本」

會不會也是6吋之誤﹖但6吋就是15厘米,只是一般袋裝書大小,又不算特別迷你的書了。

(以p.221的說法,「在袖珍書的世界中,公認的規則是書的大小不應超過7.6公分,這就是以袖珍書商暨收藏家路易斯.龐蒂命名的『龐蒂原則』。袖珍書正式的名稱則是『64mo』,表示將一張紙對摺6次,裁切出64頁」)

p.223 「十五世紀初的英格蘭袖珍年鑑,含有日曆、占星圖表、藥方等,能夠輕易放在手中閱讀。」

英國通勝,但細本得多。

p.226 「本書共32頁,每一頁都需要花上一個月的時間小心翼翼地排版,成果就是這本長達500頁,含有14,323行詩句的4.5公分小書。」

那即是32頁還是500頁﹖看前一頁的照片不像只有32頁,疑是32張紙之誤。

p.231 「理論上來說,世界上最長的書應該要由《十的一百次方》(Googolplex Written Out)拔得頭籌,但必須要先印出來才行,本書2013年時以數個PDF檔案的形式出版線上版,作者為沃夫岡.H.尼契,他完整打出了10^100這個數字。」

這譯名和10^100的表示肯定是錯,因為十的一百次方就只是1字後面有100個零,只要字體不大的話一張A4紙也印得到了。這個數叫Googol (Google就是衍生自這個詞)。
Googolplex是指十的Googol次方,即是1字後面有「十的一百次方」(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那麼多個零。
如果你不要用音譯的話,就唯有說是《十的「十的一百次方」的次方》。

p.240 「1827-1838年間出版的《美國鳥類圖鑑》(The Birds of America)『雙倍大象對開本』版,大小為99 X 66公分,作者為美國博物學家約翰.詹姆斯.奧杜邦……本書特別之處在於,其中的鳥類都是按照實際大小繪製。」

幸好他不是出恐龍圖鑑。

p.245 「《一根上流牡蠣羽毛的大冒險》(The Adventures of an Ostrich Feather of Quality)」

英文差如方某也知道Ostrich是鴕鳥吧,怎會譯到牡蠣﹖
(牡蠣即蠔,英文Oyster。牡蠣目為Ostreida,看來有點像Ostrich。)

p.246 「《如何和建築物約會﹕參考指南》(How to Date Buildings: An Easy Reference Guide)」

收錄在這裡顯然是取「Date」的「約會」義,但其實書名的「Date」是指「定年」,書名是指如何鑑定一座建築有多老。

p.248 「《層層疊疊的命運﹕用汽車引擎做菜的唯一終極指南》(Manifold Destiny: The One! The Only! Guide to Cooking on Your Car Engine!)」

《流言終結者》(MythBusters)曾經有一集就是以「引擎做菜」為題材。
這類Destiny應該語帶雙關,指目的地。上網查才發現書名似乎是向一篇數學文章致敬。

星期日, 12月 22, 2019

成人漫畫表現史

稀見理都《成人漫畫表現史》,ASATO譯,臺灣東販﹕2019

(也是先旨聲明,本書十八禁。未成年讀者看了這篇介紹就算,十八歲後再找來讀吧。)

很少介紹這類十八禁的書,因為很少讀。(好像只介紹過一本《情趣玩具101》)
當然不是故作純情,而是在下本來就很少會買包膠袋的書(是否十八禁也一樣),因為無法先翻看內容是否合心意。正如吳敏倫以前所言,這正是規定色情物品要包膠袋的陰謀。

但色情漫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看過,男人看色情漫畫基本上都是為發洩用,只管找自己喜歡的類型就行。竟然有人寫本書研究色情漫畫的經典表達方式從何而來,不是很值得「八卦」一下麼﹖(見註1, 2)

奇怪的是,東方人和西方人對「淫褻」的理解很不同。以致日本(香港也是)無端要把性器官遮掩起來,讓日本人覺得西方色情漫畫可以「無修正」是很開放。但西方人卻覺得很多題材(例如蘿莉、獸交)都是日本人才敢碰,這才算開放。

(這點也未必能持續,例如日本政府長期受到國際社會壓力,最終向蘿莉漫開刀。這其實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偽善,因為只要不涉及傷害別人的行為,思想表達本身應是言論表達自由一部分。純屬虛構的蘿莉H漫內容雖不道德,但本質上跟描述殺人放火強姦之類違法行為的虛構作品,並無分別。前者要禁而後者可大賣特賣,根本是自相矛盾。當然偽善者自知,如果所有涉及違法或不道德的虛構作品都要禁止,所有作品只能描述合法合道德行為的話,根本是不可能,所以就專向弱勢的「性表達」開刀。)

而日本H漫很出名的觸手、斷面圖之類,其實都是編輯和作者因應政府「禁止暴露性器官」而生的代替品。但反而更引人遐想,甚至令西方人覺得「更色情」,這不是很諷刺麼﹖

正正因為不是直接描畫性器官,這些替代表達亦造成了不同喜好的人愛惡分明的「萌點」,反而促成了色情市場的客源分割。例如有些人很喜歡觸手,在下就興趣不大。反之有些人覺得斷面圖令人失胃口,自細看慣科普書各種斷面說明圖的在下,卻很易投入理解。

本書就是如此描述日本色情漫畫家如何和政府管制「作對」,發展出各種各樣不同表達方式的故事。而相對「一般向」漫畫有很多研究和關注,這些被視為邊緣、不道德的作品,一直沒有得到適當的關注,要研究整理出經緯就更難了(註3)。做這一番整理也是作者的功勞之一。

書末還有訪問幾位男性向色情漫畫的女性讀者,讓她們跟男讀者分享一下,女生看色情漫畫的心情和男生有何不同。頗能大開眼界。

道在便溺,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註1﹕話說在暴大時,張燦輝教授的「性與文化」課除了會播無刪剪無格仔版的《感官世界》外,他還說有收集《龍虎豹》準備做研究。究竟他可以拿《龍虎豹》做甚麼研究﹖現在他也退休了,有沒有研究出甚麼來﹖我也很想知道。我想他的研究會比《龍虎豹》本身更有趣。)

(註2﹕《感官世界》本身是真人真事改編,日本法醫上野正彥的《聽聽屍體怎麼說》有提及過那宗奇案。)

(註3﹕早前,分享過激作品的exhentai關站,就被御宅族視為焚書坑儒式的事件,因為很多作品只有在這裡被存檔和分類歸檔。)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8月 18, 2018

社會與博物館:飛越全球化世紀的博物館建築設計與意識形態

[社會與博物館:飛越全球化世紀的博物館建築設計與意識形態—李浩然博士]

聽完才發現,這個講座其實是2013年「博物館建築設計的意義:博物館是歷史建築的最佳用途嗎?」的更新版。所以有很多地方其實可以回去看舊筆記。

1. 教科文組織表示﹕活化建築應該針對社區需要,講者表示這也就是藍屋項目獲得卓越獎的原因。

2.1 博物館需要很多展覽和儲存空間,除了上次提及「40%空間供公眾展示用,另20-30%供非公眾用途(儲存和修復等工作)」之外,這次對「展覽對儲存空間的比例」描述跟上次略為不同﹕
—大型博物館或國家級博物館,展覽﹕儲存比例為 1:1
—中型或一般博物館,比例為 3:1 (上次說2.7:1)
—小型或地區博物館,比例為 4:1

2.2 上次有提及環境標準「相對濕度50%、溫度保持在攝氏15-25度」,這是廿四小時的要求。講者提及新加坡就曾試過為了省電而在收館後關冷氣,結果發現館藏發霉了。(方按﹕發霉一事未能找到資料)

2.3 保安跟環境控制一樣重要,不過保安重要不只是為了防盜,而是為了買保險。博物館不時會借其他館的館藏作展覽,通常借方都需要購備足夠份量的保險,對方才會願意借出。而保險公司就是看借方的環境控制和保安安排而決定是否批出保單。如果保安沒做好,保險公司認為風險大不肯批保單,自然也就借不到展。

2.4 博物館當然也需要從事教育和研究工作,而這些都需要專業人才。講者提及香港政府找圖書館員到檔案處負責檔案工作就令人很氣餒。
(方按﹕其實圖書館員也是一門專業,只是跟檔案管理員有關係但不同的另一門專業。事實上,政府對圖書館專業也不見得重視,你看公共圖書館請館長也不需要有相關學歷的。學校圖書館主任同樣也是先找人做然後再進修。你頭半年面對一大批新書但不懂做編目﹖政府不理的。其實不用等朱前處長或李博士告訴你,政府對檔案專業的重視,亦可想而知。)

2.5 博物館亦要符合國際標準,才可以通過「認證」(accreditation),從而吸引公眾捐款。

3. 博物館的資金來源很依賴政府,就算不計政府營運的博物館,美國的私營博物館也有24.4%資金來自政府。對於博物館而言有個弔詭,就是沒資金難以成功,但不成功就難以吸引私人捐獻。

除了政府撥款和私人捐獻,博物館其餘資金就是來自服務收入(例如租借場地,英國坦克博物館就有個大場館由鼎鼎有名的田宮模型捐建,這個放滿坦克的大場館可租給私人使用,你喜歡為公司擺筵席宴會或者拍婚紗照也可以,預約付錢就行)和投資收入。但主要來源還是政府撥款和私人捐獻。

香港在金融風暴後曾經打算把博物館私營化,當然委任了個委員會去研究。委員之一劉智鵬表示當時考察日本的私營博物館,發現他們經費也要九成由政府資助,於是就不了了之。

這次講者把丁公那句「想人破產最好叫佢搞博物館」弄成一張大字簡報片。XDD
(雖然我那次是在曾生口中聽來的)

--------------------(我是歷史的分隔線)--------------------

4. Museum是源自繆思七女神(Muses)的神廟,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2007定義為﹕非牟利的永久機構,向公眾開放和提供服務,收藏、研究、展示物質和非物質遺產,而供教育、學習和享受用途。(A museum is a non-profit,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the service of society and its development, open to the public, which acquires, conserves, researches, communicates and exhibits the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 humanity and its environment for the purposes of education, study and enjoyment.)
「享受」二字亦反映了博物館的娛樂化,有些博物館甚至不願自稱為博物館,例如台北民間故事館、香港藍屋故事館,甚至大館有「大館一百人」的口述歷史和其他歷史展覽,也不自稱為博物館。

5. 博物館原型來自文藝復興時期,有錢人收藏世界各地珍寶的cabinet of curiosities (奇形異寶藏寶室),除了友好,這些收藏亦往往向學者開放供其研究。

到十九世紀英美民間出現curiosity shops (即古董店)和freak shows (展覽殘疾人「奇觀」)(方按﹕其實連印第安人和清朝有辮子的中國人也曾被當成展覽品)

「博物館」來自近代翻譯的日文漢字,指收集物件的地方。
相對而言,中國沒展示收藏的習慣,最接近的就是古董店,所以造成了博物館就是擺放古物的印象。而北京故宮當成博物館又製造了博物館應該用古建築的印象。

--------------------(我是宮殿的分隔線)--------------------

6. 正如上次所講,第一代博物館流行於十八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多是革命後充公了皇宮和貴族宅第,然後用來展示這些王公貴冑歷年來搜括的「民脂民膏」、還富於民。換言之,是服務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受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影響,不少國家革命後皆如此。

具體例子有法國羅浮宮、北京故宮、古巴總統宮(革命博物館)。南韓2014年開幕的Daehan Empire History Museum (大韓帝國歷史館)就是原有的西式皇宮建築(石造殿/Seokjojeon)。

港督府在九七後也曾被建議改為「紫蘆」,其實也是一間博物館。講者說「幸好」沒成真,繼續維持原有用途(首長住宅)。講者沒說的是,這是誰的主意。 :P
現在「大館」以舊中區警署改裝而成,也屬於同類博物館。

--------------------(我是新古典的分隔線)--------------------

7. 第二代博物館,是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al),流行於十九至二十世紀。
這批建築是專為博物館而建,但沿襲第一代博物館的特色,形象都是像宮殿或神殿(因為博物館本來就是在皇宮,所以予人「博物館一定要在古建築」的印象)。以模仿古希臘和羅馬式建築,建立「文化宮殿」或「文化廟堂」,以彰顯帝國主義的榮耀或者民族光榮。

美國國會大樓就是新古典主義的例子。
納粹時代還有簡約新古典主義,柱子和裝飾簡化了,但套用新古典主義那些大柱大門,令個人變得渺小的特色則同一。蘇聯的斯大林式建築也是同類。

作者這次特別強調,說古跡辦先前指雷生春是新古典主義建築,是錯誤說法,雷生春「並不是」新古典主義。

宮殿式博物館方面有幾個例子﹕
東京國立博物館(1882),模仿東京皇居
京都國立博物館(1895),模仿西式皇宮。
新加坡國立博物館,殖民地時期設立,主要放置動物學和民族學藏品(有點像香港大會堂博物館)。獨立後轉型為歷史博物館,展示新加坡建國史,亦是建立「國民認同」的教育設施。(講者強調「國民教育」這個笑點,方某雖然也覺得裡面有「洗腦位」,但其實裡面的故事比「洗腦」豐富得多,用小人物說故事甚至曾引來反對。而當年對李光耀的介紹也很低調,他之前的總理都有專門展區就他沒有。我之後沒再去所以不知道他死後有沒有加展區。)
—遷台後的國立歷史博物館(1960)和國立故宮博物館(1965),都是模仿北平故宮,國民黨用以標榜民國為中華正宗。

至於神殿式博物館例子則有﹕
Berlin's Altes Museum (1830年普魯士),模仿古希臘神殿。
British Museum (1850)
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1928),收藏東西古今藝術品,以神殿式設計突顯捐贈者的權威。
—Queen's Park Wing (1933), Royal Ontario Museum (1912),原本以展示大英帝國的各地文化為主,後來轉以自然史和多元文化為重心。

因為很多知名博物館都是新古典主義,所以令人有「古建築做博物館」的印象,但其實人家是新建築扮古董的。
設計博物館其實首先要知道有甚麼藏品及其風格,知道實質需要才可以配合到。生物研究所更需要重視保安措施,講者說有設計這類建築的人告訴他,裡面有那麼多實驗動物,如果被某些「激進動保人士」衝進去把動物都放出來還得了﹖

--------------------(我是 Less is more 的分隔線)--------------------

8. 第三代博物館,是現代主義(Modern)。流行於二十世紀初。(上次說是五十至七十年代)
現代主義的特色,是功能優先於裝飾(forms follows function,IKEA就是例子)、展品為先,甚至把額外裝飾視為禁忌。
這一代博物館建築的特色,是精英主義(elitism),認為博物館要保護藏品,與世俗的「庸人」(mundane)保持距離,並「教化」這些庸人。所以這一代博物館的外型通常像大戰中的碉堡(bunker),形象非常高傲。

現代主義的建築源頭,是近年香港人常掛在口邊的「包豪斯」(Bauhaus School of Design, 1926),傾向把建築物造成「一個盒」的最簡單形狀。因為這學院和現代主義建築有社會主義風格,所以後來被納粹政權關閉了。
香港有很多這類現代主義建築,大會堂(1962)、中區政府合暑(1967-69)就是例子。都是外表平平,甚至色彩欠奉,但構型很立體地運用空間。特色就是高低座搭配,大會堂和中區政府合署皆如此,甚至紐約聯合國總部(1952)和新加坡People's Park Complex(1973,中文稱珍珠坊)都是同類。
(講者特別強調,中環街市和灣仔街市其實都不是Bauhaus式。)

碉堡式的博物館,例子有 Guggenheim Museum (1959, 紐約)、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1966, 紐約)等。前者的建築師說要建成廟宇的樣子,與鄰居的建築模式故意不協調。後者的建築師甚至明言看不起旁邊的紐約傳統紅牆建築,所以除了像碉堡(講者特別在博物館照片中間的方洞加一支炮管,博君一粲 ),還特別在「隔壁」的建築之間真的建了道牆壁,以示與世俗建築的分隔。
太平山街的YMCA會所也是這種類型,講者說因為建築師是前者的徒弟。

另一經典就是Louis Kahn (路易簡,講者說其著作專出騎呢金句,他們學生時期最愛模仿)設計的 Kimbell Art Museum (1972),由一個個拱頂組成、如墳墓(Sarcophagus)、無窗,但妙在它可以令天然光不直射室內展品,又利用到天然光。
Museum London Ontario (1980)和香港歷史博物館(1991)都是這類「墳墓式」設計。

把現代主義推到極致就是極簡主義(minimalism),由Bauhaus最後一任院長Ludwig Mies van der Rode主催(他發明了玻璃幕牆建築)。他主張Less is more (講者認為「小即是多」太粗糙,「簡約見精華」才是最佳譯法),以科技解決問題,以標準的預設組件組裝建築。現在甚至整間房也可以預先完成裝修,直接運到現場組裝,一接駁水電就可以用了。

極簡主義博物館曰盒式(Box),例子為﹕
New National Gallery (1968, Berlin)
—M+的設計比賽得獎作品也是這類,只是最終設計變成分高低座。
—SANAA設計的New York New Museum (2007)和 SPEECH設計的 Berlin's Museum of Architectural Drawing (2013)都是箱型建築。
—香港藝術館(1991)、廣東美術館(1997)、台北美術館(1983)、東京西方藝術館(1959)、北京科技館(1988)都是同類。
—大館也加了兩個金屬「盒」作表演場地,講者表示雖然建築風格與舊建築非常不配合,但反而不喧賓奪主,令人看大館時自動忽略了它們。

--------------------(我是後現代的分隔線)--------------------

9. 第四代博物館,是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流行於八十年代。於現代主義的極簡潮流後,建築師又重新誇張地為建築裝飾和著色,製造"cute" looking, playful的模樣。

上次說建築師逐漸覺得現代主義太高傲沒趣,於是轉為後現代風格,標榜 non-alienatly, not-talking-itself-too-seriously,還要 reduce perception of elitism。簡言之,即是民粹主義(populism)。後現代主義不時拿一些古典主義的元素(在西方屬人所共知)來「玩」(tongue-in-cheek reinterpretation of classical elements),加添色彩和卡通化、誇張化。

Robert Venturi 的《Learning from Las Vegas》描述了拉斯維加斯的誇張建築如何以外形令人留意訊息。例如一間食店如果只是極簡主義的「盒型」並不起眼,在外頭掛一個大招牌寫著 FOOD 就顯眼一點,但更顯眼的就是一間乾脆造成「鴨型」的鴨肉餐廳 (但這間餐廳是在紐約)。
(維基百科說此君甚至把現代主義的口號 Less is more 嘲弄為 Less is bore)

另一位被稱為 Prince of Postmodernism 的 Michael Graves 就設計了迪士尼公司總部(1991),原本古代神廟有女像柱,他就變成七個小矮人的柱……

後現代建築的始祖是 Portland Municipal Service Building (1982)。形象似足一個禮物盒,原本的設計更像禮物盒(建築外有「絲帶」),只是被群起抗議下刪了「過多」的裝飾。
上次講者特別提到,後現代建築一樣有 copy culture,香港中央圖書館那種「不倫不類」(我說的)的設計,正是襲自 Portland 這座市政大廈。

德國的 New State Gallery (1984, Stuttgart)就有很多誇張、不理功能的裝飾。例如在走道旁邊的「扶手」其實有整個人那麼大,根本不能當扶手用,純粹就是一條讓人從遠觀看的「扶手」。

洛杉磯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1986)是另一例子。

本港建築師嚴迅奇(Rocco Yim)設計的廣東省博物館(2010),亦是以錦盒或漆盒(lacquer box)為形象。

香港文化博物館(2000)扮中式建築的設計也可視為後現代主義的一種誇飾。

--------------------(我是解構的分隔線)--------------------

10. 第五代博物館,是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t)。流行於九十年代後。
其實這類建築在七十年代已開始有,到八十年代才被冠以解構之名。

解構主義來自反建制、反平俗、無政府主義(講者特別強調這不等於很多人印象中「無政府狀態的混亂」,無政府主義是強調自治,九龍城寨就是例子),推崇「末日之後」的美學,和Punk subculture

建築設計方面則套用了由混沌理論(chaos)發展出來的複雜理論(Complex theory),「模仿不穩定秩序邊緣的超複雜建築設計」(critical point / edge of chaos)。
混沌理論是由《侏儸紀公園》(1990)帶到公眾視野的。

這類建築的特色就是像殘骸廢墟(wreckage)。
例子有 Jewish Museum Berlin。這幢建築設計於1988年在設計比賽中勝出,1999年完成,還未有展品已吸引了三十五萬人參觀(那幢博物館建築本身才是「藝術品」),直至2001年才正式開放。整幢建築佈局東扭西歪,就像火車出軌的樣子。
城大那幢「三尖八角」的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也是同一建築師設計。

另一例 Royal Ontario Museum Extension (2007),建築本身有如地震遺址。

法國里昂 Musee des Confluences (2014)就是活像「空難現場」的建築。

更出名的例子就是 Guggenheim Museum Bilbao (1997),在一個末落小城建設來吸引遊客,結果真的吸引到大量遊客。不過遊客是來參觀那裡「博物館」本身,而不理裡面的展品。(講者問過一些參觀過的朋友,他們只記得博物館本身很好看,但忘記了裡面放了甚麼。)
講者播放一段影片﹕博物館的建築師 Frank Gehry 曾獲邀在 Simpsons 上「自嘲」一番,說 Simpsons 的鎮民邀請他建設一座建築,以振興經濟。他把邀請信搾成一團丟掉,後來望一望就說「you are genius」,於是一團紙的造型就變成了建築設計了。(Crumpled paper style)
講者說那建築師後悔參加了這場「自嘲」,讓大眾覺得他「冇料到」。


香港故宮博物館由嚴迅奇設計成塌盒的樣子,原設計是玻璃竹棚。

--------------------(我是參數的分隔線)--------------------

11. 第六代博物館,是參數式建築(Parametric)。由二千年後開始流行。
這種建築的特色是「奇形怪狀」(creepy giant blobs)。

這種建築,是源自拓樸學(topology)的啟發,以追求continuous surface的曲面。
嚴格來說這跟歷代建築追求數學上、幾何上的和諧(古希臘人就講黃金比例了),並無分別。只是曲面設計需要大量微積分計算,非人手所能完成。電腦數碼設計的進步,原先用於航太科技(設計飛機曲面),及後電腦和軟件價格下降到一般人可以負擔的水平,建築師就拿來「玩」以前玩不到的曲面設計了。

在未有電腦協助的時代(Analogue computing,如計算尺),像太空館天象廳的蛋形外殼已是最複雜的構造。雪梨歌劇院原設計的拋物線樓頂,已是工程學上的大難題。最後工程師見到「橙皮」才得到啟發,以球面替代拋物線,才得以完成。
有了電腦協助(Digital computing,市面到七十年代才有電子計算機),只要把「參數」餵進電腦,電腦就可以自動計算出所有配件的形狀和尺寸。因為建築通常是在工廠製造配件再到現場裝配,如果尺寸不合是砌不上的。有了電腦處理這些計算,就算設計曲面、配件塊塊形狀不同,也不怕搞錯了。

上次講者出示兩幅隱形戰機的照片,舊式的第一代隱形戰機,是有尖角的。新式的隱形戰機則外形平滑,這就反映了電腦計算能力的進步,令他們可以計算更細緻的曲面。

現在參數式建築的「祖師」是英國伊拉克裔 Dame Zaha Hadid (近年過世),讀數學出身。她曾經表示自己的設計沒有代表甚麼,只是模仿大自然的複雜形狀。她還設計了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2013,講者笑謂有朋友在裡面工作,說因為牆壁和天花不是直線,初時經常會撞頭,後來就適應了)和廣州歌劇院

這類建築的例子還有﹕
捷克國家圖書館,原為2007設計比賽勝出,計劃2011完成,但建築師夫婦其後離婚,男的更於2008年死了,所以計劃於2009年取消。
Chanel Mobile Art (2008),曾在天星碼頭停車場展出過。
Regium Waterfront (2015),海星形。
Ferrari World (2010, Abu Dhabi),這種設計九十年代都做不到,設計它的建築師也設計了APM商場。
—長沙的 Changsha Meixihu International Culture and Art Centre (Zaha 設計,2013年3月發佈設計)
Heydar Aliyev Center (Baku, Azerbaijan)

香港西九藝術區其中一個參賽計劃「Sky Canopy Scheme」(天幕)其實也是參數式建築的例子。上次講者提及其餘的參賽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流派﹕
—Foster+Partners WKCD (現代主義式、碉堡形)
—嚴迅奇 (解構主義式)
—荷蘭OMA (後現代主義式)
這次講者說「天幕」沒建成是遺憾。

講者另外播放了一段有關 Mathematics: the Winton Gallery at the Science Museum 的片段,算是 Zaha遺作之一,把整個展廳用曲面和流線裝飾,令觀眾進入展廳時就感受到飛機在風洞裡揚起的氣流模樣


12. 講者和上次一樣,甚至事先說明歡迎拍照和拿「手指」抄講義。不過跟上次似乎不同,這次場內好像是老人家多過建築系學生。

星期二, 8月 07, 2018

消費‧品牌‧博物館—佐藤卓vs李永銓

這個講座是配合李永銓設計展的活動,見到講博物館所以就報名聽下。但其實內容主要係講品牌建立,好少講博物館的。

(Benny和Paddington一齊去聽talk)
---

佐藤卓

(這部分是即時傳譯,難度相當高,譯員也要輪流接力)

1. 他沒有跟隨父親的道路,但因為喜歡音樂(又無法靠此維生)、喜歡LP封面設計所以成為平面設計師。

2. 首先是在公關公司推銷威士忌(1983),設計了讓人以為沒設計師設計的酒瓶。他認為現代商品已太多,在各出奇謀之下,一般的外形更易吸引用家,這種酒瓶還可以輕易重用變其他容器。
因為與客戶意見不合曾經中途辭職,但客戶心意回轉請他繼續。當時他覺得如果失敗了就轉行搞音樂,所以成為了自由身設計師。

3. 他認為自己不是包裝設計師,而是著重整體和內涵的品牌設計師。

4. 他認為設計不應該有個人風格,因為他是聯繫產品和顧客的中介,每次都是不同的。
客人總是想產品突出,但那並非必要的。他笑說難道要牛奶盒或牛奶瓶跳出來打招呼嗎﹖
他也不會只設計一個「最好」方案給客人,而是會設計幾個概念再跟客戶討論。

5. 設計xylitol香口膠包裝時,他的考慮是這種香口膠對牙齒有益,於是形象就會像牙膏、牙刷、牙醫之類……於是他就當是設計牙膏盒。甚至連標誌也是來自(由上俯瞰的)智慧齒,這就是牙醫的視角。因為火車站的零售店舖面很小,這樣的形象較易被察覺。

(來源﹕mydesy)

6. 訊息世界太複雜,資訊太多令人飽和,加了你也看不到。所以簡單的設計反而容易被發現。

7. 金澤廿一世紀博物館的標誌設計,就是來自博物館本身的鳥瞰圖。而東京科學博物館的標誌,也就是來自他們收藏的恐龍化石張開口露出牙齒的模樣。簡單的標誌只要更換顏色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表達。

(來源﹕博物館網站)

8. 之後他提及 Hiroshima appeals 2015 的海報設計。

9. 2011年他和NHK合作開始了《Design あ》節目,希望向小朋友傳達有關設計的概念(這個節目港台電視31也有播出)。後來還變成一個展覽。

(來源﹕mydesy)

李永銓

1. 他最初是被設計學院的海報吸引,所以中學就跑去上夜校,又迷上了電影和打band。16歲畢業後,打算用兩年時間摸索前路,希望知道哪種工作令自己有幸福感。

2. 有幸福感的工作要與自己性格配合(而他最後發覺電影業不配合),他認為搞設計比較符合他的性格,可以溝通但也可以堅持自我。

3. 為大眾市場和高中端市場設計的著重點不同。他雖然讚賞佐藤卓那種「自然」的設計,但香港用high impact的設計比較容易。因為香港擠迫又高消費(檔位呎租也過萬),如果產品三個月都賺不到錢就要倒閉了。而他在外地設計品牌就不會用這種策略。

4. 舉聰少甜品為例,他的設計不是賣產品而是賣品牌形象。品牌要有個性才吸引,而甜品消費者有八成是女性(他笑說男孩有幾可會自己幾個去食甜品﹖)。所以品牌要針對女性,設計以少男心態引起共鳴,表現多元、濫愛、kidult、需要擁抱但又滿身是刺的怪獸模樣。

(來源﹕面書專頁)

5. 他為OOH設計smart product形象,是不同人物和動物「O嘴」的模樣。他說最初的設計被客戶嫌口張得太大要求收細,免得像吹氣公仔。(他笑說天曉得為何客戶會想起吹氣公仔﹖)
(方按﹕可能客戶見過《金雞》的海報吧﹖)

(博物館展覽內容,自行拍攝)

6. 海外市場沒有香港的高成本壓力,設計可以比較沉實、有時間讓人沉澱。
有間床具店不想客人睡在床上,於是他就建議店家「掛起來吧﹗」
客戶亦質疑過床槈漂亮有甚麼用,因為用床單蓋著就多貴也看不見。他反駁說女人也會買貴內衣,就是為自己穿了快樂。

(方按﹕我也明白,就像大陸有些人整天在宜家當自家般躺著固然真的「面斥不雅」,但買床不也是要嘗試躺臥一下才知道是否適合﹖全部掛起來怎樣試﹖應該在另一邊還是有可以試的房間吧﹖)

7. 大陸官場公費應酬帶旺了食肆和會所,但中央一打貪,那些高官會所就突然生意大跌。於是他設計了「禪元」這品牌,用禪修、放鬆精神作為包裝,反正茅台不能飲,飲普洱可以吧﹖(當然普洱比茅台健康的多,但普洱也可以很貴。)

8. Megart Store這個展覽結合藝術和商場文化,從而帶出商場時代的藝術體驗的主旨。

(方按﹕這就是在《吹水無邊》也有提及,在下少有會催老媽快點看的展覽﹕「肯定係因為呢度佈置太似 shopping centre,所以妳先睇得咁過癮。」)

9. 前陣子文化博物館的《觸﹕國際海報三年展2017》的海報也是他設計的。

Q&A﹕

負責主持的藝術館館長問﹕很多時候人們都嫌政府的設計太有「政府味」(她用的是「除」),但偏偏政府向外徵求設計時,設計師交給政府的往往也就是「政府味」的設計。如何是好﹖
佐藤﹕客戶有時不清楚自身已有的內涵和價值,設計師應該要將它貫徹和突出,而不是自己創造和賦予。
李﹕設計師要找出客戶的問題並解答。

(方按﹕其實這是互動,設計師固然有責任,但也要看政府負責選取的人眼光如何。如果老是由官僚選出「政府味」的設計,設計師自然都是以此交貨。)

佐藤﹕設計是用以豐潤人的生活,做得到這點就是成功的設計。

---

之後參觀他的設計展。

(倒沒想過原來Hotel Icon的icon也是他設計的,不過門卡倒是有趣,魚頭問﹕如果一家大細入住又點﹖)

(David Carson﹕「工兵清除地雷,工作的代價可能是手斷身離,相對起設計師要面對的只是受別人批評,自尊被傷害一點罷了。」)

(這年頭還會騷呢個算係咁,留意旁邊那本事旦台的香港電視雜誌)

(「如果連不懂設計的外行人,其要求比專業設計師的還要高,到底誰有問題﹖」)

(「李永銓認為『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態度』這句香港政府的宣傳口號,嚴重影響設計業。除了服務,提供『專業』在設計行業更為重要。香港人的投訴文化就是由此而成。」)
(方按﹕雖然劉天王這句「顧客永遠是對的」式金句很受各界服務者不齒,其實也不是「由此而成」的,事實上香港人在八九十年代已經很懂得投訴。)

(「成功每在苦窮日﹔失敗多因得意時。」—2005年台灣裔日本作家邱永漢送給日本Uniqlo創辦人柳井正生日之對聯。)

(這幅圖下面的說明是「雨傘革命」)

(「曾幾何時,德國因盛產劣質翻版貨而被英國抵制德國製造的商品。記住恥辱,奮發圖強,今天德國的產品已是優質信心的保證。」
—「保時捷911﹕這部跑車被很多男生喻為『一生人始終要擁有一部』,但有誰想到,十八、十九世紀時的德國貨等同於劣質次貨﹖」)

(「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轉為發展知識產權,而非地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利用設計的力量拯救了工業,重建日本。現在積極發展知識產權,包括品牌、版權、專利及設計,而富國之後已從輸出商品,轉為輸出知識產權。當香港人都以為地產就是財富,為此而耗盡一生時,李永銓卻從日本人務實的行徑得到啟發。」)

---

最後同熊大一齊食大餐﹕
(三熊﹕維尼會唔會想要多D楓糖﹖)

沒想到附近的沙田官中有此一著,要不是敝校位置太偏僻又沒有適合的遮蓋位置,也可以考慮一下﹕

星期六, 3月 03, 2018

田中達也作品展、文物、歷史、科學館三連擊

因為未有時間寫講座筆記和書介,先介紹農曆年假去看的幾個展覽。

在海港城的田中達也作品展經已結束,如果有追看他twitterinstagram的應該知其旨趣。

這裡他也很喜歡玩諧音,例如這個「Muffin你」(summuffin)﹕

香港改稱「本(Hon)港」,用書倒也能砌出舊日唐樓街景,一絕﹕

山文治﹕

當然也有些不是玩字的,例如用SD card扮鋼琴倒也是意料之外﹕

還有用釘書釘砌出來的圖書館﹕

---

文物探知館的「明代海貿傳奇」展覽星期日完結,內容也不多。

說是象,但怎樣看都似豬。

---

歷史博物館的絲綢之路展覽也是星期一就完結,雖然也有些未見過的展品,但內容不算很驚喜。(基本上都是跟隨「一帶一路」的思路)

(這盞油燈同時伸出六臂,其實樣子頗摩登)

(這兩件展品令在下信心大增。就算畫畫差如在下,只要時間夠長,一樣可以放進博物館﹗)

外面大堂還有蒙古包和動物模型。

(龜龜﹕呢隻咩咩同我地屋企果隻唔同,有角架﹗)

(龜龜﹕我地得一個峰你有兩個喎)

---

科學館的石墨烯展覽展出到四月中,有興趣的還可以去﹕

(「沒有幽默感的人通常都不會是出色的科學家」)

(搞笑諾貝爾獎得獎研究,Konichi蛙表示震驚)

(有如藝術品的原子模型。最右和前方分別是氫和鋰的原子模型,都很容易辨認)

(這個說是鋁,我就數來數去都數不出13條電子軌道出來)

(這類電子軌道立體模型,平面圖的話讀過AL化學的應該都有印象)

(一舊扮石墨讓人摸的展品,但被人摸到甩色露出下面的白色塑膠。很難理解為何這也要假,石墨很貴麼﹖)

(簡直有如麵包加備長炭,連避孕套也可以加石墨烯。日後史兄就不用再面對紅腸,可以變黑腸了。)

最後是遊戲區(當然要服侍科學館的主要對象小朋友),這個神奇骰子用來構思石墨烯用途,其實就是大導演玩的那些故事骰,只是內容變了。

(這類每邊都能拼合的磁鐵玩具,科學館禮品店應該有售﹖)

(剪紙和摺紙當然可以變出更多圖案)

星期三, 2月 21, 2018

文化博物館動畫及海報展

十二月去了文化博物館看彼思動畫、香港動漫和國際海報展覽,現在還在展出中(到三月頭),不妨介紹一下。

彼思動畫展﹕

家騮表示﹕佢係阿樂…
…而主人就似阿愁(定阿嬲﹖)

家騮﹕阿尖你似巴斯光年呀﹗

家尖與勞蘇合照

家騮﹕咦原來豬仔你有咁多錢架﹗

Patrick表示,主人成日搞爛gag,我地都住喺打冷鎮啦。

家騮﹕甴曱邊有咁可愛架﹖你呃人﹗

家騮﹕你同我好襯喎﹗

家尖巧遇熊大主人魚頭打個招呼。

家騮﹕我地主人唔係咁架喎。

港式動人動畫﹕(大部分都是播片,要花點時間慢慢看)

家騮﹕花生學咩人揸刀呀﹖

國際海展三年展﹕

百佳海報展沒有黃老太 (又爛gag)

主題是「悟念 / Every phenomenon is virtual」,但那些字形我只看得出「凡相__皆有__虛妄」。

識行路既枕頭相當好玩

用分類廣告拼貼出馬英九

家騮﹕參見大聖爺﹗

豬仔表示……

好彈既班戟

簡約到摺出狗耳就搞掂

拍這個只因為他用了保良的校裙。
(雖然我其實比較喜歡預科那套,不論冬夏。但DSE後就沒有了。)

-------------------

無關的海報﹕

家騮表示﹕連馬騮都戴眼鏡就萌爆仔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