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monument」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monument」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5月 06, 2017

活在香港歷史建築

星期一乘假期去文物探知館看個簡單展覽﹕活在香港歷史建築
文物或建築的展覽不少,不過這次除了講述如何修復舊建築,也有利用立體掃描和3D打印製造舊建築和建築部件的模型。

(家騮﹕全部都係雞﹗)

(家騮表示好多野玩,係佢想住既地方﹗)

(這張香港聖公會第一代主張座,留意臂枕是龍紋。)

(這張1953年博愛醫院第四屆總理合照,裡面那個「李道亨」是否跟道亨銀行有關的﹖現在網上打李道亨似乎只會找到一位同名韓星……)

(東華義莊的租用費和僱艇運柩告示。原來1924年已經有用上「內地」、「五毛」這類詞語——當然這裡五毛真的指五毛錢。)

(庭園除了兩尊虎豹別墅的牛郎織女塑像,還有都爹利街煤氣燈的複製品。未看裡面的片段也不知道,原來煤氣燈分開兩支供氣管,圖中右邊那支是全日供氣給「火種」用。左邊有個鼓般的東西是計時器,每天定時開氣供給燈頭點燃發光。)

就像這隻原本在萬金油花園(即虎豹別墅)的剪瓷獅子,這次很多展品都放在觸手可及的範圍,與觀眾之間只有一道很矮的玻璃欄,和一張大概五厘米見方的「請勿觸摸」小貼紙。
結果可以想像,就是很多人去觸摸展品了。我甚至見到有個大叔去「chok」被扣在牆上的錦田關刀。奇怪在平時在博物館五步一警十步一崗的保安,在這裡就少得多(我見到有個在看手機),沒有人去阻止他們。
在下阻止了一個小朋友,不過年紀大的那些恐怕不受教吧。(昨晚才在餐廳見到有父母任由小朋友亂敲碗碟,讓我覺得「家教」這回事已經崩潰了—據聞現在指責別人沒家教還會被人反過來說這才是沒家教,還有朋友說沒運用公權力的道德指責已經是迫害。小時候大人會說,只有乞兒行乞時才會敲碗碟的。小朋友不懂事不奇—誰沒試過甚麼也拿來敲﹖但家長不是有責任阻止麼﹖自由呀自由,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
(當然更恐怖的是,我曾經見過連石頭都被小孩敲出屑的,結果幾年後再展石頭時館方唯有用膠盒蓋著只露出頂部給人摸。)

香港的博物館一向把展品鎖在櫃裡,被一些文化界朋友批評說不便觀賞,讓展品和觀眾之間距離很遠。擺一堆保安又被批評是監管心態,不信任市民。可是能否擺出「不設防」姿態,其實還要看觀眾的質素,而香港觀眾在這方面還不夠。至少,你還得放一大堆保安去防止有人破壞展品。像學生一樣,不懂自律,自然就要受他律,怪不得人。

星期一, 7月 27, 2015

醫學博物館

上星期一去紐倫堡,本來打算過海順道去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拿學校的東西、然後去醫學博物館。但又查發現兩者都是星期一休息,於是就留待星期四看中醫後再去。

從地圖上看,這個中心是離地鐵西營盤站不遠,卻被幾幢樓包圍,不知該怎樣進去。
這天因為做了天灸,膏藥貼在身上很刺痛,更加痛到連看過地圖的細節都記不到。中途截住個妹妹問路,原來對方也不熟路要拿手機出來查。本來不想人家花太多時 間,而且覺得自己模樣好像警訊裡面那些騙手機大叔……不過實在太痛所以根本不知如何開口叫人家不用花時間。結果她只告訴我「好像在西邊街」。

然後行到西邊街,就是以前在港大出入時已經熟悉的西區社區中心(舊贊育醫院)﹕
這時候我已經痛到忍不到,而且也已經過了一小時,想到社區中心一定有廁所,決定跑進去先處理了那個天灸貼,其餘之後再說。

當我搞了一輪去清除天灸貼和抹掉剩下的膏藥之後,打算行出來繼續找路,但突然看到﹕
吓﹖這裡有他們的信箱﹖

再看水板,算不算踏破鐵鞋無覓處﹖

這個叫甚麼「後座」就是旋轉梯後面的地方吧﹖(路牌也沒一個)

好像愛麗斯夢遊仙境的小門,走過去終於見到了﹕
大佬﹗怎麼你地址只寫門牌,不乾脆就寫「西區社區中心後座」﹖這樣易找得多﹗

之後經高街行去醫學博物館,途中見到茶餐廳就解決午飯好了。

---

然後在大雨中到達醫學博物館﹕
(這是雨後離開時補拍的啦)

因為平日+大雨,所以人很少。就是臨走時才有一堆小孩成團的走進來。

本來想看的是瘧疾專題展,不過從旁邊走進去,先見到的是講流感的角落﹕

然後就是講沙士的﹕

原來當年動用警方超級電腦找人物關係的結果是這樣﹕

無痛的打針方式,很想要吧﹖

看起來很先進的注射方式,因為先進得滯我淨係睇說明和影片也不清楚是怎樣做的﹕

醫學博物館因為地方小,而又由很多人和組織捐出展品,於是有時就會有點奇怪亂入的感覺,例如這裡﹕
原來早期曾經要用這些膠球來填塞肺癆病人的空洞——儘管不太明白為何要填就是了。

於是變成在瘧疾展的背後逆序看上前頭。

這個「瘧疾局」好像在市政局史中也沒見過。(市政局的前身是潔淨局)

而在另一些遺下的舊書中,是叫「防瘧局」的﹕(英文倒一樣)

現在受瘧疾影響的國家還有很多﹕

聯合國千禧發展目標(雖然官譯是「千年」,但我認為millennium譯成千年是不對的,因為你不是打算用一千年去發展)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頗漂亮的畫作,正好用來作看板﹕

樓梯轉角是沙士攝影集,為何只有醫管局為犧牲的醫護人員下半旗﹖既然也補頒了英雄勳章,不值得降區旗麼﹖

醫學博物館是西醫牽頭成立的,但意外地並未因而排拒中醫。
另一個展廳就是以中醫為題。除了以中醫的器具為展品,展板以「中西醫對比」為題,說的是「脾」。不知道是否會定期更換。



這個展廳的主題是婦產科(雖然同時又有西醫書院北洋醫學院的畢業證書副本,展品始終放得有點雜)。可沒留意到,原來現在新加坡的母嬰死亡率還是比香港高,為何﹖

這隻小匙是給兔唇患者在動手術前餵食用的﹕

這位仁姐特別之處,在於她是日佔初期進入那打素醫院接受護士訓練,到戰爭末期才獲得畢業證書,一星期後日本就宣佈投降。於是她們就成為唯一一批得到日本證書的護士。

科學教育應該讓學生知道這點﹕為何人類多難產﹖多謝演化囉

科學教育也可以有情意的,不過不是那些甚麼教大熊貓當國民教育,而是告訴他們懷孕是多危險的事,併發症一大籬﹕

懷孕危險也是一種性教育,還有不同時期的胎兒情況﹕

旁邊的展廳以檢驗工作為題,其實也是這幢建築本來的主要工作。這個展示的是檢查老鼠是否有鼠疫的場境﹕
恐怖的是,原來職員是在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檢查老鼠,沒聽見誰惹病算是大吉。而且不一定都是這裡見到的晚清人士,因為同場買了博物館出版的《默然捍衛—香港細菌學檢驗所百年史略》,裡面受訪的老職員(大概就是戰後的員工吧)仍然說他們檢查老鼠時是沒有防護措施的,沒人受感染是幸運。

細菌學檢驗所(後來改稱病理檢驗所)並不只是檢驗疫病和製造疫苗,雖然書中視之為衛生防護中心的前身,但其實他們負責的東西比衛生防護中心更多。書中就提及檢驗食水和牛奶,甚至在大部分醫院未有病理科前要負責檢查病人的樣本。
(檢測水質的多管發酵法)

早期藥物供應不多,西醫不像現在開藥隨時給你藥丸藥水就行。他們除了帶藥箱出診,往往還要自己製備藥物,把所需的成份藥粉混和開給病人服用。
(這個藥箱由英國醫生捐給中大醫學院,再轉贈給醫學博物館)

當時的政府手冊,詳細記載了每個醫務化驗人員的生日、薪點和增薪日期……

由於這幢建築的歷史,當初最關注這幢建築和推動成立博物館的,自然包括病理科醫生,所以這裡介紹幾位他們的老師。這位侯寶璋教授除了教書,還在報章撰文討論古人的病理問題﹕

這裡介紹如何驗瘧疾,但看完還是看不清厚血片和薄血片的分別﹕

香港政府曾經自行製造多種疫苗(天花、霍亂、狂犬病、傷寒/副傷寒、鼠疫、小兒麻痺,書中還有提過淋病和葡萄球菌),書中記載還供應到鄰近地區﹕

香港似乎也適合發展這類藏品﹕紮腳的模型和X光片﹕



當年是如何生產牛痘﹖地庫有場景﹕



如何檢查疫苗是否有效﹖原來牛痘是用雞蛋驗,注射進去後會在胚胎膜上產生痘疤﹕

地庫一角是麻醉科展品,麻醉機原來同時用多種麻醉劑,而且有彩色標示﹕
(白色﹕氧氣、黑色﹕二氧化碳、橙色﹕丙烯、藍色﹕笑氣、中間兩盅的氟烷forane)

地庫另一小房間就是中藥展廳,有介紹中藥的使用原理﹕

裡面是由藥材店捐出的藥櫃和陳設,正好用來展示不同種類的藥材﹕

「四生」分別是生半夏生川烏生南星生草烏。都是有毒性的中藥,通常要炮製過才能服用。

星期六, 4月 04, 2015

美荷樓

這天跟朋友去美荷樓。

日本侵華時有「一元捐機」運動,原來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後也有「壹圓運動」籌款﹕
(「災民六萬 求救燃眉 請賜壹圓 救命充飢」)

捐款名單有「無名氏」並不出奇,奇在竟然還有個「有名氏」。(有名但不留名 XD)

看填海地圖就知道,青山道外不遠已是海邊。醫局街一帶海邊就是深水埗的「埗」,其實跟後來的深水埗碼頭距離不遠。長沙灣的沙灘就由深水埗伸延到荔枝角(所以現在荔枝角站上面的商場叫長沙灣中心,因為荔枝角站其實並不真的在荔枝角)
(他們著色有錯,尖東在紅磡火車站外圍的填海怎可能比紅磡還要遲﹖)

當時巴士路線,朋友說不少港島路線改變不大,但我看九龍和新界的路線號碼改了不少。

當時的物價,另一邊的租卡顯示當時美荷樓單位月租十元。
但半打汽水已經要十二元,相當貴﹕

令人有點驚訝的是,當時好像任何正規的單據都要貼印花,就連買衣車也要(差不多等於衣車價格的0.5%)﹕
當然租據和電話、電費單更跑不掉吧。

這張館方出了錯,說明牌寫港大學生會,但文件明明印著港大校友會(成員還有博士)。

港大入學試放榜,有點像我們的JUPAS放榜,但分別是當時沒有私隱觀念,直接印人名﹕

這張沒有說明,但玩過翻版大富翁的人就會知道,這是裡面用的假銀紙﹕
當時沒有版權觀念(雖然下一張舊報紙就是賣翻版書被捕的新聞),翻版商直接拿當時的香港紙幣翻印在白報紙上當玩具銀紙。
這套翻版是從台灣的翻版再翻過來,所以雖然地名改用香港地名,但命運機會卡卻有「買愛國獎券中獎」或「擊落米格機獎金」這類香港不會發生的事。這套翻版大 富翁對香港人最壞的影響,就是因為取消了色組(翻版商可能根本不了解原廠規則),衍生出「買了一塊地,再踏中才可起樓」的規定(正式規則是買齊一套色組隨 時可以起樓),產生「大富翁玩極唔完」的錯誤觀念。這個變態規定後來由台灣電腦大富翁遊戲「發揚光大」,進一步衍生出有分岔路的版本(擲骰決定走哪邊), 真的不知要玩到何年何日。

 (家騮﹕我又想玩﹗)

(家騮﹕點解鬥獸棋冇我地既﹖﹗)

 (家騮﹕呢個機場有四條跑道呀﹗)

「司令兩個,四毛﹗」XD
(因為那間是電器店,所以可能是指這個「司令箱」)

這些年興微縮景觀,造得不錯﹕

這種舊式雜貨店,以前在油麻地還見得到,現在不知道了。我小時候還見到有「元朗絲苗」的牌,不過八十年代是否真的還有元朗絲苗﹖

隨著時代發展,原來隔開的兩個小單位可以打通,甚至再連到隔壁的單位。
留意這時候已經在房間內間出廁所,不再用樓宇中間危險的公眾廁所了。
不過因為中間大牆承重,所以打通單位也不能拆掉,變成要經過露台才可以入房的奇怪情況。當然對當時的住戶來說已算是很好了。

然後再封了其中一邊走廊,用來作露台,當廚房用。那麼住戶就不用再在走廊煮飯那麼危險了。

不同年代公屋設計的比較,不過其實並不全面。因為我住過的一字形公屋圖則顯然不在內。

現在美荷樓的模型,上面那排東西說明牌寫是太陽能電池板,但看起來總是比較像太陽能熱水器(因為頂部一條白色的像注水器)﹕
果然,如果看圖片就知道真的是太陽能熱水器﹕

---

事後就去飲茶囉。

(有叉燒腸﹗)

(好飽滿既奶黃包﹗仔仔唔食得蛋同奶,可惜丫)

(方家animals多謝粉絲送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