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顯示包含「ac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包含「acg」標籤的文章。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6月 21, 2025

法官的日常


P律師《法官的日常》,台北﹕時報,2023

P律師是個在面書開專頁刊載漫畫的台灣律師,因為漫畫內容幽默有趣,應該很多人都看過了。

內容大綱其實看封面就知道,作者告訴你法官只是以法律維生的普通人,脫下法袍後一樣會去買菜,一樣會收到詐騙電話,一樣會有各種生活煩惱。
(這個「地中海法官」是作者筆下常駐主角,讀者印象深刻到甚至有見到P律師真人首先問「你不是禿頭的嗎﹖」這分明就是閱讀理解出問題了﹕P律師又不是P法官。笑﹗)

當然內容就不會只是描述法官去買菜(這的確是其中一篇的梗),更多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法庭眾生相。平素「生不入官門」的一般人,對這些實例可以想像,但沒有實感,透過律師筆下的故事觀察,就會發覺「果然如此」,或者「原來如此」。

鄉民習慣,只要判決不合鄉民正義觀,便逕以「恐龍法官」嘲之。法官、檢察、律師都好,恐龍固然會有(各行各業都會有),但也有很多是對法律不熟悉,不理解法理而抗拒了解。書中也有不少實例講解,法界中人對一宗案件,考慮點往往與鄉民不同,結論自然有不同。

二百多頁的小書,每篇兩頁,一邊漫畫、一邊文字,當然不可能事事詳細解釋。讀者若是被釣起興趣,自然會另找途徑深入了解。作者繼續用有趣的漫畫引發大眾興趣就好。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flCEGI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

p.29 的確很多人沒留意到的是,律師抱著「幫法官解決問題」的角度去思考,比較有機會得到法官的認同。

p.45 如黃榮堅老師在《靈魂不歸法律管》中寫的「在法律中更嚴重的是,掌握法律權限的人可以自己制定法律或自己解釋法律,那麼一旦魔鬼掌握法律權限,任意扭迪正義,法律也拿魔鬼沒辦法。」

不用解釋。

p. 101 作者提及在法院餐廳遇上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不同。法官一個人吃飯,除了因為法官通常一個人開庭,難跟其他法官湊在一起,更大原因可能是避嫌。如果按香港的規矩,理論上法官不應私下跟兩造接觸(要見的話只能約到內庭一起見,以示公平),看書甚至說有些法官避嫌到,進入外界餐廳見到其中一方的律師在吃飯,自己還趕快離場找另一間。(理論上沒跟他同桌也沒交談沒犯規,但被人懷疑就不好。)

我看方便避嫌,似乎連法院餐廳都分開法官和其他人的房間比較好啦。(反正英國習慣連軍官、士官、士兵都要分三間餐廳,現在香港紀律部隊亦如此。當然軍人不是為了避嫌,而是因為古代軍官都是貴族,根本不會跟庶民士兵同場吃飯啦。)

p.115 香港人會覺得用「尖東忌廉哥」這類「霸氣盡失」的名號行走江湖是笑話。但原來台灣的騙徒改暱稱大都是柯南、小智、皮卡丘這類卡通角色。

p.158 「判他贏就是正義,判他輸就是不正義」這點非常真實。
不用當法官,在學生會的代表會工作過就會有親身體會了。

p.215 「聲請」不同於「申請」這點真的一般人不會知道(在下也不知),所以值得解釋一下。
不過台港用詞似有不同,台灣的聲請英文是petition,聲請人是applicant。這兩詞在香港分別是「呈請書」和「申請人」(呈請書的呈請人是petitioner,申請人是用於動議書motion),而入境處的免遣返聲請叫claim。

星期六, 12月 28, 2024

日本監獄官現身說法:死刑紀實


一之瀨はち《日本監獄官現身說法:死刑紀實》,蕭辰倢譯,台北﹕台灣東販,2022

本來打算買給學生看的,但同事怕被投訴,也就算了。唯有買電子書自奉。
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揭秘」式介紹日本的死刑囉,順道介紹監獄制度。

例如刑場地點和行刑時間保密之類,大家其實都知道。(反正你也沒試過事先聽到新聞講,都是行刑後才公佈的。)
又例如行刑的獄官挑選準則、或者行刑隊全隊人一起按掣這類事情,就算不知道,大抵也猜得到。(至少台灣介紹過,槍斃也是行刑隊一起開槍,但只有一粒是實彈。隊員都不知道自己開的是實彈還是空包彈,以減輕他們的壓力。日本行繯首死刑,方法不同但原則一樣。)
至於行刑隊員如何面對自己那筆「殺人津貼」,似乎古今都差不多(介紹明清衙門的《衙門開幕》有專文討論),只是日本似乎更細緻一點。

可是死刑犯在看守所(原來不是監獄,書中有解釋)生活跟其他囚犯有何不同,或者監獄內部的行政,就真的非局內人介紹不可了。

其實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書呀。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2awBIK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2月 07, 2024

無能老公圖鑑


井上ミノル《我的老公就是這麼沒用!無能老公圖鑑》(ダメダンナ図鑑),李巧薇譯,台北﹕台灣東販,2023

又是購買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一看試閱就笑死了,作者說老公左右耳之間插了條竹輪(獅子狗),所以對老婆的說話左耳入右耳出。不買給老婆笑笑不行。

內容也很簡單,你就當成是偷聽一群主婦談天「數算」他們老公的不是,裡面就分類列舉了不同老婆眼中的「無能老公」。老公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抑或是,加冕﹖😏)

不過「無」也是不可能的啦。正如作者所言,每個老公都是老婆眼中的「無能老公」。畢竟他人即地獄,每個人眼中的別人總有其難忍之處。所以找個你受得來的就好。

咦﹖書中提到一板一眼不知變通的老公,方某自會對號入座﹔但另一篇提及沒條理的老公,在我家沒條理的好像不是老公﹖(殊……🙊 #花式自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69dkp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0月 19, 2024

誰怕誰


謝東霖《誰怕誰》,台北﹕鏡文學,2022

才介紹完《流氓書店》不久,又來「東霖老師」了。

這本本來沒打算買的,不是因為不好,而是因為方某對鬼故事沒興趣(子不語怪力亂神),更沒興趣找東西嚇自己(連機動遊戲也不愛玩)。鬼故漫畫年少時倒是看過一些,但之後就沒有看了。

只是前陣子讀墨搞一天一本特價實在便宜,而且同時是動漫輕小說馬拉松。東霖老師的漫畫是信心保證,也就順道買來讀完了。

「嚇鬼」、「收驚」仍是東霖老師擅長的搞笑橋段,但跟其他故事不同,本書搞笑的成份相對較少,懸疑比較多。而且故事也不算輕快,認真看其實也相當沉重,算是見到老師創作的另一面。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ehjsvA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8月 24, 2024

有些媽媽比你糟糕多了


Glenn Boozan著、Priscilla Witte繪《有些媽媽比你糟糕多了》,陳柔含譯,台北﹕高寶,2023

有時不需要太花巧,書名已說明一切。
就是專講「動物父母糟糕育兒法」的爆笑故事囉,叫父母不要為自己的不足或失誤太內疚。正如介紹完動物故事後,作者說「只要你不會吃掉你的寶寶」,「你已經做得很棒了」。
而方某買這本書目的也昭然若揭。

若要論本書缺點,並不在內容,而在於篇幅。以本書只有66頁,在下用了二十分鐘就看完,無論以時間或者每頁計的價錢都算相當貴。(至少比漫畫貴,跟文字書比就更貴)
當然可能只因為這些動物故事在下比較熟的緣故。像樹熊媽媽餵寶寶吃大便這類事,方某不知道讀小學還是中學時就已經知道啦。
亦當然,缺點也可以同時是優點,正如那些看來糟糕的育兒方式其實也是生態適應一樣(書末有解說)。在下買這本書其中一個吸引點,也是它夠搞笑又夠簡短,方便太座觀賞。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48yP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8月 17, 2024

流氓書店


謝東霖《流氓書店》,台北﹕鏡文學,2024

之前已經介紹過「東霖老師」(這是前陣子他自己搞的梗)的《殺手的戀愛相談》、《我在詐騙公司上班》和《神明便利商店》()和()。本書仍是走作者「先在網上連載,再出書加附錄」的模式,也是很爆笑和出人意表的故事。

本書就是拿出版界和書業的不振變成有血有淚的玩笑。本來負責討債的流氓,因為「書店反正沒錢給你討」而變成書店店員,本身就充滿反差(就像神明開便利店一樣),可以有很多放笑料的位置。而作者以往創作的角色也會繼續在故事裡客串,「常客」自會倍感親切。

如果說意見的話,就是附錄的部分好像太少。雖然買書本來就是抱著「免費爽看人家畫的故事在先,出書也付費支持一下」的心態,但如果日後網上連載部分,可以多留一點作附錄,這樣買書的人會比較覺得「值」。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bhjk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3月 23, 2024

漫畫心療系系列


ゆうきゆう作、ソウ畫,《漫畫心療系》(1)-(18)、《漫畫心療系—個體心理學篇》,台北﹕東立,2019-2021

這篇保證短呀。(都是漫畫,想圈內容寫筆記也難。笑)

有些同工來參觀見習,發現我們有幾乎整個櫃的漫畫,覺得很羨慕。

很多年前(once upon a time那種),出版社想開拓學校市場,所以每年把一些「意識健康」的漫畫列成訂單,寄給學校作推銷。方某到任前,拍檔已經在買(雖然我猜主推者可能另有其人…)。難得學校容許買純故事的漫畫(當然也是勵志一類,但需知方某少時的學校圖書館除了蔡志忠或者小牛頓《世界的歷史》那類「擺明是學習用」的漫畫外,其餘都不會買﹔有些學校甚至完全不能買漫畫),方某也繼續落單買。(甚至有位同事是籃球隊領隊,本身也很愛籃球。自己買籃球漫畫看完就轉手捐給我們,我們一直放到現在)

後來似乎學校生意不多﹖出版社不再向學校直銷。方某也會自己去信和中心的漫畫店看看有沒有校內漫畫的續集,順便看看有沒有新書種。
不過這樣比按訂單訂書麻煩得多,除了沒有送貨要自己拿(當然訂貨要訂足數量,也要多番思量),更嚴重的問題是難以篩選。畢竟漫畫不一定「老少咸宜」,可以突然出現兒童不宜的情節,而且跟文字書相比更易被人投訴(話當年,今日另計)。
漫畫比文字書更麻煩的是通常無法打開檢查內容(原因不難理解﹕讀文字書要時間,漫畫很易就看完,大家打完書釘不買怎麼辦)。直銷宣傳至少是出版社自認為適合學校,訂後發現不對頭還可以商量退貨,自己去漫畫店買書冒險得多(至少打開後發現買錯書沒得退,只能自己消化)。

可能有看倌會說﹕上網試閱呀。一來以前提供合法試閱的網站不多(整本非法放上去的倒有),二來方某有可供上網的智能電話也是不足十年的事。所以之前只能靠封底介紹猜內容。

多年前就在漫畫店見到作者的《大人的心理學》系列。
明明是內容很有趣的漫畫,又可以順道學心理,偏偏就無法買回學校,因為笑點太糟糕啦。
而方某習慣看文字書,覺得漫畫訊息密度太低,同樣的內容要佔很多空間。家裡早已書籍爆棚漫延到床上,不可能為了「好笑」而買漫畫。結果就放回書架算了。

直到被朋友「導」了買電子書,再買了彩色閱讀器,才嘗試去找這套漫畫。
結果發現讀墨沒有《大人的心理學》(讀墨沒打算提供嗎﹖),只有另一套《漫畫心療系》。反正主題相若,就買來看好了。結果的確是非常爆笑,也提供到心理學知識,但笑點真是太糟糕,果然不能放在學校裡。近年教育界多談阿德勒和正向教育,《個體心理學篇》也介紹了一些阿德勒的背景。

或者有看倌讀完這篇千字文覺得「這樣也算短﹖騙人」﹖學習心理學,首先你要明白,老師或老頭心目中的短,跟你心目中的短不同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gqyBEF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2月 30, 2023

書店圖鑑﹕體驗一日店員,揭開書店工作日常!


今川由依《書店圖鑑﹕體驗一日店員,揭開書店工作日常!》(コミックエッセイ 本屋図鑑 だから書店員はやめられない! ),林農凱譯,新北﹕楓書坊,2023

圖書館和書店,雖有牟利非牟利之別,工作卻有相似之處。所以有關書店店員的故事,也會引起圖書館員的興趣。

以帶領讀者到書店參與「一日工作體驗」的方式,作者環繞著書店營運的一天,用四格漫畫講述店員工作的苦與樂。至於四格漫畫未能詳述的部分,會另以插圖解釋。正如在圖書館工作不等於是看書一樣,書店店員也是日復一日很忙碌的,這點宜多讓讀者了解。

另外還有一些關於書本雜誌、出版發行等方面(當然都是日本)的冷知識,再設有「教教我﹗智慧貓頭鷹」的專欄更仔細講解。作者雖以很易入口的四格漫畫吸引讀者,卻故意加入詳盡的知識講解,顯然是希望讀者更加了解書店運作,對店員能多加諒解。

不讀不知道日本原來為了防止書店惡性競爭,有禁止割價的條例。當然不是一定得這樣做,但文化事業在很多地方都要有公共支持才能持續。(例如有些國家設立圖書館版稅,按公共圖書館借閱量提供資助)

在電子書流行的時代,電子書只需網上通路,但書店策展和提供氛圍,仍然重要。
書店如何生存,值得關心圖書的人都去想想。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hlnGO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3 不只書店會收到送錯的雜誌,圖書館也不時收到送錯的報紙。

p.14 雖然「殺必死」是源自「service」的日文說法「サービス」,而「サービス」在日文可以用於任何服務,但譯成「殺必死」的話應該只適用於ACG吧﹖

又,日本雜誌的附錄真的很麻煩,有點妹仔大過主人婆。

p.34 店員不喜歡讀者自己打開抽屜找書,不過老實說在下也打開過,尤其當你見到架上想要的那本書太殘舊,想找本新的又找不到店員的時候。

p.41 原來讓讀者先拿書不只圖書館員會,書店店員(雖然買書要付錢)也一樣。

p.43 把書上架是很好的禪修,可以令人心情平靜,原來書店店員也發現了這點。(笑)

p.48 書店店員要花腦筋把書砌好。圖書館員則只能按索書號擺放,然後被不懂的人嫌不整齊不美觀。

p.49 圖書館要淘汰舊書,書店也要煩惱退哪些書。而長年沒人要的舊書,往往消失後就有人想要,原來書店也一樣。

p.50 書的確是很重的,很多人以為圖書館是文靜的工作(而且整天在看書),其實體力勞動很大,而且是全身活動(因為還要爬高蹲低)。方某就是中學時進圖書館幫忙,反而減了肥。

p.56 書店有客人付款後忘記帶書,圖書館也有讀者借書後忘記來借書證/學生證。

p.80-81 就正如超級市場,書店調書架與其說是為了「方便讀者取書」(以往就不方便﹖),倒不如說是針對顧客心理。製造新鮮感讓讀者找書時多花時間逗留,多看到平常不會接觸的書,增加銷售機會。

圖書館因為有固定的擺放順序(索書號囉),所以除了大量買新書後要調整書本位置(都是調前調後),大規模調書架的機會不多。(雖然在下就剛剛遇上,因為裝修。)

p.86 圖書館員會參考其他圖書館的陳設和活動,書店店員都會。原來連出版社/發行商的業務員也會。

p.96 不只是書店,圖書館也收到大量的出版社宣傳。不過圖書館更難單看宣傳買書,因為沒看內容就買很易出錯。不單是圖書館預算有限要避免浪費,而且跟書店賣不出的會退書不同,圖書館買了書總要放上若干年才會淘汰。

p.98 疫情時原來日本不同地區的業務員會互相幫助推介對方出版的書。

p.101 出版社讓書店延期付款的制度,各地皆然。所以當書店欠款倒閉,骨牌效應下受影響的人就會很多。

p.105 書店店員說分類難,因為他們的分類比圖書館分類法更靈活模糊。間中還會令人覺得他們亂放呢。

p.109 書店店員不時會撞傷割傷,圖書館員也會不時被紙割傷,腰痛也是常事。

p.110-111 有些書是寄售,這點不難得知。不知道的是日本原來為了防止書店惡性競爭,有禁止割價的條例。(p.118提及例外)

p.113 未買的書下了架,想不到除了書店,電子書也一樣。

p.119 介紹裝訂的部分,和一般講書籍出版的書相比,多了雜誌的騎馬釘(小書其實也會用,只是比較少)。但的確很多讀者會誤解的,就是以為硬皮才是精裝這一點。方某第一次買到軟精裝時也有點不解。

p.126 店員面對讀者時會想很多,圖書館員也一樣。

p.132 「本數」只是印刷本數而非實際銷售數,這點就正如報館自我吹噓。

星期六, 8月 26, 2023

歡迎光臨別家門市


茉莉《您好!歡迎光臨別家門市》,台北﹕平裝本,2022

上次介紹謝東霖的《神明便利商店2》,提及他推介本書作者的新漫畫集。可惜新那本《別間教室》好像是同人誌,沒有電子書(至少讀墨見不到)。如果快點有電子書上市,讓不便買實體書的讀者都能支持就好了。

就是看那篇推介,才知道原來《別家門市》有出書。方某有追看她的IG (正如有追看謝東霖的),所以得知出了書,就買電子書支持一下。

顧名思義,作品也是以便利店為舞台。而且因為作者本人有相關工作經驗,可以讓讀者見識到不少幕後運作不為人知之處。由於便利店同樣是大家慣常出入之地,所以又有很多讀者容易有共鳴的前台趣事。

大概因為對人物有印象,雖然書中的故事不是IG上看過的,也不用一小時就讀完了。就算沒看過的讀者,因為書中有人物簡介,應該也不難投入。

希望作者繼續出版相關作品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06kCKRhttps://moo.im/a/39flo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6月 24, 2023

神明便利商店2


謝東霖《神明便利商店2》,台北﹕鏡文學,2023

沒讀過第一集的看倌可以看這裡
作者網上連載的故事很受歡迎,陸續成書,這本新鮮熱辣六月面世。

本集繼續搞笑,而且也很貼近時事,連當地的僵屍展也拿來開玩笑。
上回提到,本集牽涉滅世大危機,那個輪迴和天庭的設定其實也很值得玩味的。華人的神明就是「入世」這一點好玩(古希臘亦然),特別容易拿來諷刺現世(如《西遊記》)。本書同樣附有獨家小故事讓讀者掏腰包。個人而言覺得額外故事比較少,只是平時看了故事覺得好,也就值得支持一下。

作者剛剛為「別家門市」的新漫畫集宣傳,《別家門市》其實也是有趣的小品(見到介紹才知道原來那邊也出了書)。可惜新那本《別間教室》好像是同人誌,沒有電子書(至少讀墨見不到)。如果快點有電子書上市,讓不便買實體書的讀者都能支持就好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06kCKRhttps://moo.im/a/39flo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2月 11, 2023

性教育120%


性教育120%》(1)(2)(3),田滝ききき原作、ほとむら漫畫,吊木光譯,台北﹕台灣角川,2021-2022

先旨聲明﹕我真的沒有叫你買一套(或者買堆套套)放在學校。(笑)

反正香港老師連教學生用避孕套也會被道德重整會投訴。這裡第一集保健課老師一進課室就向學生派避孕套、口交膜,還隨身可以抓一堆套套出來。莫說在香港,就算在日本應該也會被投訴到丟掉工作吧﹖

這真的只是誇張、搞笑的虛構故事,但故事雖然虛構,裡面的性知識倒是真的。

正如作者自述,以性教育為題材畫用來賣的漫畫,既不能沉悶地講解知識、又不能流於色情,本來就不容易。作者透過不同性取向的老師和學生(還有個對戀愛沒興趣、只喜歡養貓),帶出有關各種性取向、性行為等不同方面的知識。

的確這些知識本來就是學生(甚至成人也)很想知道,但學校通常不會教、不敢教的,而坊間雖有正經的性教育資訊,又因為太一本正經,難以引起大家注意。結果大家往往就從大眾媒體、小道消息、甚至色情媒體吸收經過扭曲的性資訊,然後暗地裡摸索。最後若然不幸出了事,又會被道德重整會多踩一腳說「色情就是害人」,而無視他們製造一個「『正經人家』羞於談性」的氛圍,本身就是幫兇。

老師走進課室派套套,固然是誇張無誤,但學生碰巧需要時,就派上用場。你不能假設大人不說,他們就不會私下想和試。美國早有研究顯示,宣誓不作婚前性行為的學生,未婚懷孕機會反而比較沒宣誓的高。學者認為因為宣誓者更不願承認自己其實想做,於是不會預備安全措施(你自認不會做當然不會預備,有預備即是想做啦),發生了就自欺欺人「一時受不了誘惑」。

所以作者用誇張搞笑的情節帶出正確性知識—甚至有一章拿「動物森友會」開玩笑,算譯得頗快吧﹖—令讀者可以輕鬆接觸,更進一步帶出性行為自我保護和互相尊重同樣重要、不同性取向、性別認同者都應該和諧共處的訊息,這不是關心性教育的人一直希望做到的嗎﹖

當然,故事裡的人出櫃出得那麼順利,倒是作者的良好願望了,現實(尤其在學校的保守環境)很難那麼輕鬆。就像上次精心創作故事介紹參考服務的漫畫一樣,多一些作者和出版社用心籌劃,讓大家潛移默化開放心窗,不亦悅乎﹗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8DEI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2月 03, 2022

神明便利商店


謝東霖《神明便利商店1》,台北﹕鏡文學,2022

寫搞笑殺手和騙徒的作者又來了。這次更神奇,神明為了修煉要服務眾生,所以開了間便利店。飲品除了拿鐵(竟然不是觀音賣)還有符水供應,賣點是竹炭有益健康﹗遇上黑道鬧事,卻回答自己沒有宮廟但將來會有

主角原來還好像黑白僵屍般一陰一陽,之後各方神明陸續登場,逐個被作者拿來開玩笑。(而作者竟然沒被雷劈死,證明台灣的神明的確心胸寬大)

正如之前的系列,這系列也在網上連載,書本附有獨家小故事,讓讀者掏腰包支持。網上系列剛連載完畢,甚至牽涉滅世大危機,應該會陸續成書吧﹖

作者的前著剛剛改篇為舞台劇,相當成功。自由社會就是較多文創空間。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34hioq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月 29, 2022

尋找他鄉(資料)的故事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埜納多緒《破曉圖書館》(夜明けの図書館),紫苑譯,台南﹕長鴻,2012

最近被朋友「導」了買電子書,還拿消費券買了部閱讀器。這本漫畫就是買書時無意中見到的。

原本心想又有像《圖書館之主》(見2017年7月會訊介紹)般以圖書館為主場的漫畫故事,一定要買一本放在圖書館,讓學生認識一下圖書館工作。(其實2018年10月2020年8月會訊介紹的《古書堂事件手帖》,除了全套小說我還買了漫畫呢)

怎料訂書時書商直接說缺貨(出版十年的書,也不奇)。無法讓學生看,就唯有買電子書自奉吧。

《圖書館戰爭》把原本不流血的圖書審查化為流血戰爭,《古書堂事件手帖》把文學知識融入推理小說,《圖書館之主》則主打童書。雖然《圖書館戰爭》和《圖書館之主》都有提及圖書館專業工作(見本會35週年特刊介紹文),但都只是故事情節一部分順帶提及,難及本書「誠意」十足。因為作者自言,以「Reference service」(參考服務)為主題創作故事,這是編輯提出的建議。(感謝編輯﹗)

你想過會有人特意為「參考服務」寫個故事嗎﹖我倒真的沒想過﹗

主角是曉月圖書館的新人館員葵雛子,剛得到司書專業資格、非常熱心。雖然缺乏經驗,而且不熟悉新到任的曉月市,卻不怕花很多時間幫助讀者找到需要的資料。

與之對比,是態度冷淡的大野先生。他是由市政府調來,負責圖書館財務和總務的職員。由於人手不足,往往要由執拾圖書到更換光管一腳踢。而且眼見市政府的舊同事調入企劃課,為市政府策劃招商推廣活動,比自己「有出息」得多,不禁自慚形穢。既然人手不夠,見到新人還想花時間去尋找未必找到的資料,自然認為是浪費時間。

咦,跟上次討論《圖書館戰爭》和《圖書館之主》的行政困境那篇文一樣,又見到「專業館員跟市政府調來非專業館員起衝突」和「市政府職員認為調到圖書館是貶官」的情節了﹖恐怕這真的是很普遍的情況。

這個單行本漫畫故事有幾個單元,分別為不同的讀者找不同資料。葵小姐當然經常被大野先生撥冷水,但她仍然努力為讀者找到所需的資料,當中自然需要資深同事和大野先生的幫助。大野先生亦從中體會到圖書館參考工作的滿足感,明白圖書館專業對市政府同事也有幫助,最後決定參與全國圖書館員的研修活動。

論專業,本書內容的描述不及《圖書館戰爭》仔細,不過漫畫內容仍透過資深館員的引導,告訴新人應該從甚麼地方開始找資料。小讀者如有細心閱讀,應該也可以學到一點。

感謝作者,如果能有多點描述專業工作的作品,讓更多公眾見到這一面,對提升圖書館員的形象應該會很有幫助吧。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128tzH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7月 24, 2021

謝東霖的殺手和騙徒

謝東霖《殺手的戀愛相談》(上冊 / 下冊),台北﹕鏡文學﹕2020
我在詐騙公司上班》,台北﹕鏡文學,2019

作者是台灣的創作人(他不只是作家或漫畫家)。若干年前在面書上見到有人轉載他的圖,好像就是這故事的第一幅圖(網站提供試閱)。在「這是一場普通的女子聚會」下面另一幅把「普通的」劃去,因為全部女生都在討論殺人。這個轉折很有趣,而且又有個眼鏡娘角色(……),所以就追蹤作者繼續看。

看下去會覺得他的作品頗有周星馳式的無厘頭味(這似乎是港台這一代共通),輕鬆惹笑。但再看下去,又會有懸疑(例如為何這批女生會成為殺手﹖),還有感人的情節(原來她們有老師,還跟其他人物串連起來,搞笑在那個身患絕症的妹妹也很有梗)。所以碰巧見到原來有電子書可買,就買來支持一下作者。(謎之聲﹕你根本是見到有眼鏡娘才買的,胡說甚麼支持作者﹖)

同樣在網上連載過的《我在詐騙公司上班》,描寫一個找不到工作的小子意外加入詐騙公司的奇遇,也是十分爆笑。作者說自己在創作時想集中精神、推掉其他工作,所以請讀者小額贊助。可是漫畫主題本身就是「詐騙」,於是讀者笑著「甘心受騙」捐款贊助,漫畫才得以完成。
一開始買書時都忘了還有這本,之後才回頭補買。這本不只是無厘頭,而是非常諷刺,令人想起黃子華。以下抄幾個例子(當然原圖留待你自己去看)。

自嘲﹕

老闆﹕「你運動神經這麼發達怎麼沒有朝這發展﹖」 

主角﹕「因為 …我媽說,學體育沒有前途,會餓死,所以就改唸商學院了……」

老闆﹕「沒那麼嚴重吧﹔又不是學設計。」 

又玩殺手﹕

主角﹕「等一下﹗林董付多少錢讓你殺了我﹖我可以付你更多﹗」

殺手﹕「又是這種套路啊……不過很可惜,你是『無價』﹗當年林董在我週年慶購入買1送1專案,你就是那個送1啊﹗」

嘲警方﹕

老闆﹕「用變臉郵件就可以假冒成功了,林董看到電子郵件時,會以為是拍賣公司寄的,其實是出自我們的手筆。」

主角﹕「怎麼想得到這種招數啊﹖」

老闆﹕「165反詐騙網站上的案例給了我靈感囉。」

再自嘲﹕

秘書﹕「林董,恕我多嘴,您老是挪用公款買藝品,萬一又像之前公司那樣周轉不靈……」

林董﹕「五年前那次是意外﹗誰能料到那個謝姓畫家畫會完全賣不掉呢﹖」 

開名人玩笑﹕

主角的大學同學﹕「您好﹗我是全球連鎖汽車公司董事長、交通工會永久榮譽顧問、總統府資政的連和平連董事長之子。」

林董﹕「哦﹗你就是那位連董的兒子啊﹗」

神操作﹕

老闆﹕「我們請了三家藝品鑑定公司同步鑑定,還有指紋鑑證的證書。」

(回到先前)主角﹕「咦﹖你說……作品上面的指紋是真的﹖」

老闆﹕「沒錯﹗因為我寫完後拿去拜訪劉大師請他收我為徒,他在看的時候就摸到了﹗」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1jrDKL 、 http://moo.im/a/14fiCQ 或 http://moo.im/a/5ozGN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月 30, 2021

這些年我們一起經歷的人禍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近來都太忙,買了書也沒空看,看了也沒空介紹。
有些我覺得沒讀完也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的,就在這裡先介紹,另一些我還是想讀完才慢慢寫。這次介紹的幾本都是為保存本土歷史而買﹕

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譚惠芸,香港﹕突破,2020

這本應該厚到我不會有時間看完吧﹖作者寫過很多深度訪問,已是很有名的記者。這本專題訪問集,有示威者和街坊、受襲的乘客、老師和學生、父母子女、兄弟姊妹,還有警眷。如果認識一個警眷是黃絲,你是否還叫得出要人「死全家」的口號﹖
(當然誠如訪問所示,有些警眷自己也這樣叫喊,一則相信自己家人不「黑」,二則認為如果自己家人也「黑」,自己陪死也就算了。世上永遠有紛爭,那些口口聲聲說抗爭撕裂香港的人,總是不願看看為何英國在香港息事寧人,中共可以不用三十年就把香港搞成這樣子。就是統治者的分別囉。)

濫權、濫用私刑的,當然應得懲罰。但我們在道德上應當一致,正如我們反對「抄家」式禍延抗爭者家人,是否讓仇恨無限伸延,其實是我們的選擇。如果示威者嘲笑警員讀書少,所以對煽動仇恨的宣傳不懂分辨照單全收,那麼讀書多的「我們」又是否能避免同樣的問題﹖

誠然,在對方毫不忌諱濫用暴力之下,義憤會迫使很多人無視這一方面,甚至會把這種「和理非」呼籲視為「大愛左膠」。但如果我們想追求更好的未來,我們也應該對自己有比對方更高的要求和期望。這絕不代表要求你無視和縱容有權者的暴行。

元朗黑夜﹕我的記憶和眾人的記憶》柳俊江,香港﹕Lauyeah Production,2020

相比譚惠芸的雜錄,這本就是專注於721單一事件上。雖然柳俊江跟譚惠芸一樣是記者,但不同之處,是「柳爺」本人乃721事件受襲者之一。正如六四一樣,當權者大有動機去重組「另類事實」把事件說成「兩批人打鬥」,但明眼人都見到這是黑社會對一般乘客(不見得都是示威者)的無差別襲擊。香港電台鏗鏘集(721元朗黑夜721誰主真相)和有線新聞(第一節第二節)也整理了事件經過,昭昭明甚。柳爺之作,旨在進一步追查脈絡和留下文字紀錄。

出現「無警時份」其實是很愚蠢的一步,是警隊以致整個政府喪失公信力、林鄭「窮到只剩下警」的轉捩點。

去年六月的警民衝突、或者歷來對警察濫權的不滿,甚至2014佔領運動時也有黑幫對付佔領者,都只是「示威者」才受影響。除非你是示威者或者關心民權的人,否則對不關心政治的「其他人」(aka港豬)本來無關痛癢。甚至警方「催淚彈放題」波及各區居民,還可以推說是「他們搞事」才被迫這樣做。

721事件卻是黑幫在警察眼皮底下橫行,襲擊的也不見得是示威者而是一般西鐵乘客(當時「戰場」在西環,西鐵乘客中就算有示威者,也只會是「和理非」沒參與衝擊警方防線的人)。市民在電視再見到事後沒幾個白衣人被捕,鏡頭前手持木棍的白衣人被警察稱為「沒見到有武器」,更令公眾對警方「公平執法」失去信心。

再加上後來831警察自己衝進太子站見人就打(顯然地鐵站內也不可能全是示威者),然後又封鎖車站趕走記者惹來疑雲。原本「對付少數示威者」,變成「任何人都可能隨時被打」,就連本來不關心政治的人都難以接受。這兩宗事件就令警隊評分跌至谷底。連政府信任度也跌到低於2003年七一前的水平。


(What if﹕如果721黑幫鬧事,警方立即出動驅散,順道抓幾個嘍囉懲治,民情走向或許會很不同。支持警隊的人大概會比現在多。如果831警方沒趕走記者,或許也會被影到一些警察打人的濫暴鏡頭,但至少未必會有「打死人」的傳言,就算有傳言政府反駁也較容易令人信服。)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二千年前聖賢開示之道,現在的統治者卻無視。
當然啦,背後是個曾經批鬥孔子,然後又拿孔子當遮醜布的政權嘛。


反抗的共同體﹕二零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馬嶽,新北﹕左岸文化,2020

這幾年政治氣候特別差,書出得也正好,看書的人也就最多。「紫荊紅旗拂面來,無人不道購書回」,聊天室裏、書店裏、網絡上、私訊上,經常聽到有人問答:「你買了嶽爺的新書沒有?」「我買了。」或者說:「我正想買。」到了面書,版面相逢,多爭說嶽爺新書消息。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買嶽爺的新書,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時間,去湊個熱鬧。(改《花潮》)

這本的確是因為見到太多朋友買了而跟著買(笑),而且在下也喜歡他以前那本《選舉制度的政治效果》,對嶽爺的分析有信心(儘管在中大沒上過他的課),所以買下準沒錯。有別於譚惠芸的人性訪談,也不同柳爺對單一事件的追查,嶽爺是對整個反送中運動和各種內外因素、遠因近因的學者分析,相當全面。

老實說很多事情都是「不想回憶,未敢忘記」,希望日後有時間仔細看看嶽爺的分析。


 《漫畫香港抗爭—激盪﹗200日》秋田浩史原作、倉田徹解說、TOA漫畫、天海紗如翻譯,香港﹕蜂鳥,2020

朋友看完認為內容的解說有點多餘。這是當然的,因為原書出版的目標讀者是日本人,而非在香港參與或關心反送中運動的人。因為日本當年左派武鬥太離譜(甚至搞出赤軍這個恐怖組織),之後幾十年日本民眾大多對武力抗爭反感。所以要讓日本人明白「為何香港搞到這個地步」,是需要多點鋪陳和解說,讀者才會明白後來「和勇不分」的背景。

在香港人而言,由於漫畫篇幅有限,所有事件都是高度簡化(亦以主角生活為重心),如果打算回顧事件詳情自然會覺得「唔夠喉」。而且因為簡化,所以很多事情無法分析清楚(例如831和「無可疑屍體發現」就傾向網民傳言的角度,如果要理性分析不如看嶽爺新書p.254-263)。漫畫翻譯成中文,給香港人的主要作用是了解日本人對我們身邊事件的看法。


假如讓我畫下去vawongsir著,香港﹕時代文創,2020

同工因為畫畫被施壓解僱,不是不支持吧﹖
這五本裡唯一已讀完的書,這根本連對白也沒幾句,近乎是繪本,很難讀不完吧。

老實說,如果講政治漫畫,我會比較喜歡尊子、馬龍那類。不過如果以作者這些沒甚麼惡毒意含、更沒有煽動暴力的諷刺漫畫,也遭到這樣的結果。政府以為整天在重申「基本法賦予言論自由」就行,顯然是掩耳盜鈴。

當然,如果對比另外那些最新被藉詞「釘牌」從此不用再教的同工,這或許也算「你能活著足證國家包容」吧﹖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10月 17, 2020

工作細胞劇場版

 《工作細胞 特別上映版:強「菌」襲來!人體腸道大騷動!》(#劇透注意)

2017年介紹過漫畫,當時正在準備動畫版(2018年播放,香港無緣一看),現在甚至是電影劇場版了。

(雖然唔係高達,但「主人學生物,柏熊唔明白」。)

上映遇著疫情不知算是幸是不幸。不幸的是限聚令影響票房,幸的是應該大家對免疫系統的興趣提高了﹖(不過內容不是肺炎呢。笑﹗)

最簡單的評語大概是﹕這是觀眾自己買票入場看的教育電視。(當然教育電視無法做到這地步,姑勿論制度和資源限制下做不到,就算做到也會被人投訴。)

雖然是刺激有趣的擬人故事,可是對不是讀生物的人而言,裡面的知識量其實頗多(連旁白也特別多,沒解畫的話很多觀眾可能跟不上劇情)。那些免疫細胞的分類,甚至連預科AL生物也沒教那麼多,方某是在大學讀免疫學才接觸到。如果真的引起了學習興趣,可以學的東西其實很多。

所以漫畫出爐後,角色和素材才被引用為教材。甚至雖然擬人動漫畫跟真實知識必然有出入,但生物科同工會拿「找出《工作細胞》內容錯處」當學生功課。與一般的虛構故事相比,它已經包含了相當多的正確知識(所以才值得特別去找錯處呀)。

------------------------(劇透的分隔線)------------------------

評語﹕

1. 開場以動畫角色勸喻觀眾顧及旁人,一開始幾乎以為是故事開始了,看到一半才發現原來是勸喻。包裝得相當不錯。

2. 如果說有甚麼缺點,就是後半部提及調節T細胞時,太像「大愛左膠」,好像她的生存意義只是在阻止NK和殺手T(他會說自己已升級為記憶T)攻擊癌細胞似的。如果身體有一種只會壞事的細胞,人類不是早就全部生癌死光了﹖

事實上調節T細胞為何要阻止攻擊癌細胞,因為她在履行重要工作﹕避免免疫細胞過激和攻擊自身細胞。癌細胞就是因為呈現自身抗原(他本來就是自身細胞),所以才會被調節T細胞視為「無害」的自身細胞。而之後調節T細胞為何放棄保護,劇中以很爆笑的方式演繹出癌細胞疫原轉變。

如果我是監製,會要求在先前樹狀細胞散發「閃卡」動員免疫細胞對付流感後,加插調節T細胞抑制樹狀細胞和其他免疫細胞攻擊行為的情節,這樣觀眾才會明白這種細胞的存在有何必要。事實上,樹狀細胞引發的細胞素風暴(動畫以「散發閃卡」描述這過程),雖然有效動員免疫細胞抗疫,但同時也可以導致失控的免疫反應,例如無差別攻擊肺部細胞(你有想起甚麼﹖)可以導致病患肺炎而死、甚至引致日後的自身免疫疾病(即是免疫細胞殺得性起,變成平時也攻擊自身細胞的慢性病,這又令你想起另一些事﹖)。

SARS倖存者之所以骨枯,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其他治療方法,為了避免病患被自己的免疫系統殺死,唯有處方大量類固醇把過激免疫反應壓制下來,而造成的嚴重副作用。現在的治療方法比當年進步,而且也有調控免疫系統的新研究。可是,在一般感染中,調節T細胞仍是重要的角色。就像一個健康的社會,總會有主戰派和主和派﹔健康的政府,執法者也要受監察一樣。

如果有人看了動畫故事以為調節T細胞只會壞事,那些就跟有些人看了偏頗的傳媒描述就認為監察執法者是礙事、「被捕者一定要入罪,否則就是法官有心縱犯」之類一樣膚淺。只是人的智慧看來似乎也沒比細胞高出多少罷了。

3. 沒留意片頭有哪些商業機構有份參與。朋友看完所受的教訓是「以後我會乖乖吃乳酸菌了」。你肯定乳酸菌製品廠商沒贊助這劇場版嗎﹖(又笑﹗)

反正電視動畫版特別有一集提及中暑和保礦力(漫畫版也有中暑但好像沒標明保礦力),應該也是有廠商贊助的吧﹖

(正經﹕其實吃乳酸菌製品未有明顯證據可改善免疫,當然如果從天然食物攝取,例如吃點乳酪之類也沒壞。而且想腸胃有多點益菌,也可以多吃益生元例如蔬菜和富含水溶性纖維的食物,如蒟蒻、秋葵等,還有家騮最愛的香蕉。)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4月 25, 2020

揭書看疫病(3)﹕疾病和生物學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時疫流行,躲在家裡除了準備網上教材和聯絡學生,當然還可以打開書本。
以下介紹的,部分在下讀過感受良多,也有不少只是學校買了自己未細讀。內容可以是疾病歷史、演化、甚至是疾病與政治的瓜葛。相信應該總有適合看倌的。


清水茜《工作細胞》(1-3),張紹仁譯,香港﹕東立,2016
《工作細胞》(4),香港﹕東立,2017
《工作細胞》(5),香港﹕東立,2018

會訊2017年10月號介紹過。廣受學生歡迎,在下試過把「血小板」小妹妹加在圖書館門口「暫停開放」的告示,結果所有人留言都是說「有血小板,讚﹗」(笑)。雖然畫風有點血腥,未必人人合適,可是對免疫系統的戲劇化描寫,就連學術界也認同有教育之效。畫家亦開放非商業用途,讓學界可以利用和改編作教育用途。




李瑞山《傳染病點線面》,香港﹕明報﹕2008

書比較舊,傳染病科醫生講傳染病的報紙專欄集。大抵上可以讓您了解一個專科醫生如何看這些大眾話題。


畑中正一《流行病毒如何讓人致命﹖》,台中﹕晨星,2010

見到晨星出版社,同工大概猜到是入門著作。的確這本就是「圖解XX」那類形式的作品,所以介紹的內容還算新,而且不會太深入。




Gerald N. Callahan《感染﹕細菌、病毒、微生物與人類的糾葛之謎》,台北﹕原水,2007
Alanna Collen《我們只有10%是人類》,鍾季霖譯,台北﹕三采,2016

微生物「好得人驚」是大家共同想法,所以消毒產品才大行其道。但微生物除了致病,對人體健康也有重要功能,這兩本書就是討論微生物對人類有何重要。真的不要以為把微生物趕盡殺絕就會健康,人體也是個微型生態系,與微生物達致平衡才是健康之道。




Sharon Moalem、Jonathan Prince《最衰者生存》,陳芝儀譯,台北﹕天下文化,2007

本書並非直接討論疫症,因為裡面的主角都不是傳染病。可是要留意一點,醫學上「流行病」不一定是傳染病,「流行病學」也不是「傳染病學」。而疾病之間的關係、或者人類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可以很複雜。

本書原名叫《Survival of the Sickest》,如果不是台灣人譯,讓我譯一定會叫《Sick者生存》。如果「適者生存」,為何今時今日我們還會有病﹖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演化醫學」,旨在解釋演化和人類疾病的關係、人類和病原體的互相適應。例如地中海貧血可以減低患上瘧疾的機會,就是地貧一直流傳到今天的理由。書中討論了多種疾病,指出這些病之所以普遍不消失,就是因為它們對人類生存另有幫助。有些是歷史上曾有幫助,有些是對今日仍有幫助。

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發,是「演化」觀念的運用。在演化的眼中,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全都視乎環境而定。十萬年前有益的特性,今日可以有害。病原和人類既互相攻擊,又互相進步和融合。生物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牽一髮動全身,頗有「萬事互相效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意境。




Lynn Margulis、Dorion Sagan《演化之舞》,王文祥譯,台北﹕天下,2016

同樣跟疫症沒直接關係。《瘟疫與人》討論疫症如何影響人類歷史。這本討論的「歷史」更深遠,是「細菌如何主宰地球的歷史」。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中,生命誕生後大部分時期都只有細菌,多細胞複雜生物是很後期才出現。就是細菌先改造了地球的環境(例如產生大量氧氣),令多細胞生物得以生存。

本書也是跟《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樣,屬經典著作(1986年原版,中文版也是九十年代出版了,現在只是重新出版),也引來很多質疑。因為作者推崇另一位學者的「蓋婭假說」,認為整個地球就等於一個超級生命體,生命和環境是互相適應的,地球有自己內部平衡的機制(讀過會考生物學的應該記得生命特徵之一就是homeostasis體內平衡)。

從這個觀點看,現在人類就是在破壞這個平衡的癌細胞。


(揭書看疫病系列﹕疫病的世界史香港與疫病、疾病和生物學、面對病毒資訊素養)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日, 12月 22, 2019

成人漫畫表現史

稀見理都《成人漫畫表現史》,ASATO譯,臺灣東販﹕2019

(也是先旨聲明,本書十八禁。未成年讀者看了這篇介紹就算,十八歲後再找來讀吧。)

很少介紹這類十八禁的書,因為很少讀。(好像只介紹過一本《情趣玩具101》)
當然不是故作純情,而是在下本來就很少會買包膠袋的書(是否十八禁也一樣),因為無法先翻看內容是否合心意。正如吳敏倫以前所言,這正是規定色情物品要包膠袋的陰謀。

但色情漫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看過,男人看色情漫畫基本上都是為發洩用,只管找自己喜歡的類型就行。竟然有人寫本書研究色情漫畫的經典表達方式從何而來,不是很值得「八卦」一下麼﹖(見註1, 2)

奇怪的是,東方人和西方人對「淫褻」的理解很不同。以致日本(香港也是)無端要把性器官遮掩起來,讓日本人覺得西方色情漫畫可以「無修正」是很開放。但西方人卻覺得很多題材(例如蘿莉、獸交)都是日本人才敢碰,這才算開放。

(這點也未必能持續,例如日本政府長期受到國際社會壓力,最終向蘿莉漫開刀。這其實反映了國際社會的偽善,因為只要不涉及傷害別人的行為,思想表達本身應是言論表達自由一部分。純屬虛構的蘿莉H漫內容雖不道德,但本質上跟描述殺人放火強姦之類違法行為的虛構作品,並無分別。前者要禁而後者可大賣特賣,根本是自相矛盾。當然偽善者自知,如果所有涉及違法或不道德的虛構作品都要禁止,所有作品只能描述合法合道德行為的話,根本是不可能,所以就專向弱勢的「性表達」開刀。)

而日本H漫很出名的觸手、斷面圖之類,其實都是編輯和作者因應政府「禁止暴露性器官」而生的代替品。但反而更引人遐想,甚至令西方人覺得「更色情」,這不是很諷刺麼﹖

正正因為不是直接描畫性器官,這些替代表達亦造成了不同喜好的人愛惡分明的「萌點」,反而促成了色情市場的客源分割。例如有些人很喜歡觸手,在下就興趣不大。反之有些人覺得斷面圖令人失胃口,自細看慣科普書各種斷面說明圖的在下,卻很易投入理解。

本書就是如此描述日本色情漫畫家如何和政府管制「作對」,發展出各種各樣不同表達方式的故事。而相對「一般向」漫畫有很多研究和關注,這些被視為邊緣、不道德的作品,一直沒有得到適當的關注,要研究整理出經緯就更難了(註3)。做這一番整理也是作者的功勞之一。

書末還有訪問幾位男性向色情漫畫的女性讀者,讓她們跟男讀者分享一下,女生看色情漫畫的心情和男生有何不同。頗能大開眼界。

道在便溺,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

(註1﹕話說在暴大時,張燦輝教授的「性與文化」課除了會播無刪剪無格仔版的《感官世界》外,他還說有收集《龍虎豹》準備做研究。究竟他可以拿《龍虎豹》做甚麼研究﹖現在他也退休了,有沒有研究出甚麼來﹖我也很想知道。我想他的研究會比《龍虎豹》本身更有趣。)

(註2﹕《感官世界》本身是真人真事改編,日本法醫上野正彥的《聽聽屍體怎麼說》有提及過那宗奇案。)

(註3﹕早前,分享過激作品的exhentai關站,就被御宅族視為焚書坑儒式的事件,因為很多作品只有在這裡被存檔和分類歸檔。)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三, 4月 18, 2018

港視劇集、銀之匙、五夜講場

純粹分三大段﹕

1. 當年HKTV大熱的《來生不做香港人》將由今晚起於奇妙電視77台播出。(但方某沒時間看了)

2. 《銀之匙》星期六日朝早正在J2重播,錄了來看果然不錯,留意漫畫是否還有貨,可以像《百姓貴族》放在圖書館。
(2015年書展日本領事館還用了一角搞日本館,在場各縣觀光部門幾乎都是以當地為背景的動漫為賣點,北海道攤位就放了幾個銀之匙主角大紙板。我記憶中還有那隻大馬,我家Patrick跟牠拍過照。)


之前無意中發現原來《登山少女》有個萌眼鏡娘角色,去年J2重播時錄了,但未有看完錄影設備就壞了全部掛掉。唯有等再重播的機會……

3. 承 Alone in the Fart 兄討論港台《五夜講場》。事實上,上一輯在下也沒全部收看,只是見到題目有興趣才錄來看看。我對《哲學有偈傾》的主持沒意見,但有時會覺得討論好像miss了不少我覺得有意義的角度。《文學放得開》甚至沒看過,我對鄧小樺沒甚麼意見(除了會建議她戒煙),但對那些題目真的沒興趣。第二輯大概也會如是。

至於Fart兄認為名字有趣的《學人講經濟》個名的確係幾有趣,可惜內容不覺新意(至少那些論點在其他地方都看過了)。雖然無視對其中一個主持的私怨(奇在說邀請「學人」,但好像沒聽過他有經濟系學歷)看了兩集,也不覺得有必要再看他們把那些已知論點多講一次。更慘的是,有朋友指他的朋友覺得內容太難明。即是沒涉獵經濟議題的人聽了不明白,有些許聽聞過的(如在下)又嫌悶,死未。

同時錄了星期五晚《真係好科學》,暫時只看了第一集講外星生命。雖然很欣賞港台邀請不同學科的學者試圖出面推廣,但當節目主持的確需要一點技巧。《真係好科學》第一集予人的印象就有點像oral口試,有點平鋪直敍。而且如果講外星生命,我認為花一節時間討論非地球形態的生命(例如非水基生命或非碳生命)會更刺激、更科幻、更引人入勝。這類話題在科學界已經討論了很久,可能只是香港學者少研究地外生物學所以不多談。

其實以這類 night talk show 而言,不計以前事旦台找吳君如做的娛樂圈八卦開講之類,近年最好看的莫過於晚吹系列的《啪啪聲,太好聽》和《又要威,又要戴頭盔》,話題既吸引、主持又有火花之餘,還令人擴闊眼界看到平時不見的東西。(至於《有病有真相》就已經類似《醫生與你》或《恐怖醫學》之類,不大像talk show了。)

星期三, 2月 21, 2018

文化博物館動畫及海報展

十二月去了文化博物館看彼思動畫、香港動漫和國際海報展覽,現在還在展出中(到三月頭),不妨介紹一下。

彼思動畫展﹕

家騮表示﹕佢係阿樂…
…而主人就似阿愁(定阿嬲﹖)

家騮﹕阿尖你似巴斯光年呀﹗

家尖與勞蘇合照

家騮﹕咦原來豬仔你有咁多錢架﹗

Patrick表示,主人成日搞爛gag,我地都住喺打冷鎮啦。

家騮﹕甴曱邊有咁可愛架﹖你呃人﹗

家騮﹕你同我好襯喎﹗

家尖巧遇熊大主人魚頭打個招呼。

家騮﹕我地主人唔係咁架喎。

港式動人動畫﹕(大部分都是播片,要花點時間慢慢看)

家騮﹕花生學咩人揸刀呀﹖

國際海展三年展﹕

百佳海報展沒有黃老太 (又爛gag)

主題是「悟念 / Every phenomenon is virtual」,但那些字形我只看得出「凡相__皆有__虛妄」。

識行路既枕頭相當好玩

用分類廣告拼貼出馬英九

家騮﹕參見大聖爺﹗

豬仔表示……

好彈既班戟

簡約到摺出狗耳就搞掂

拍這個只因為他用了保良的校裙。
(雖然我其實比較喜歡預科那套,不論冬夏。但DSE後就沒有了。)

-------------------

無關的海報﹕

家騮表示﹕連馬騮都戴眼鏡就萌爆仔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