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二, 7月 21, 2020

香港西醫發展史

羅婉嫻《香港西醫發展史》,香港﹕中華,2019

如果你有看港台電視31的《五夜講場﹕歷史係咁話》應該就會知道誰是羅婉嫻(畢竟非史科出身,除此以外在下沒見過她)。先前介紹疫症的書時提及這本,之後才有時間把它讀完。

雖然香港衛生史,對市政局歷史有興趣的人應該早知大概,例如廣福義祠和東華醫院之類。英國人東來佔領香港只為了貿易基地(當然《東方堡壘》會告訴你軍事基地同樣重要),不想介入華人習俗,也不想負擔華人醫療福利,所以一直讓東華自理。直到鼠疫爆發影響殖民政府威望,而且疫症當前洋人也不能獨善其身,才加強介入,但又「傷害了中國人民感情」,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

這本書則補充了不少細節,例如西醫書院的成立經過、政府醫療管理的發展(早期政府欠缺人手,受合約限制殖民地醫官又無權調動其他政府醫生工作,甚至因為薪金太低容許政府醫生私人開診),或者戰後肺結核的防治。雖然長於凌晨還會播《可憐天下父母心》的年代(最出名是那首音樂,後來甚至變成電視劇裡的cliche。導演楚原本人有份主演的《卡啦屋企》中就出現過主角哼出這段音樂「扮可憐」的橋段),我們這一輩很難想像肺癆死亡率曾經比現在武漢肺炎還要高。全書以香港戰後長期病床不足、醫院帆布床滿地(八十年代新聞常見鏡頭),最後成立醫管局作結。當然大家沒想到的是,醫管局成立後,現在還是要在走廊加床(就差在不用帆布床了)。

在下最有興趣的,反而是西醫書院。西醫書院成立算得上眾志成城,雖然政府並無金錢支持,但教員也有不少是政府醫生兼任(甚至殖民地醫官本人就是講師)。西醫書院培養了不少醫學人才,甚至個別畢業生獲政府聘為助理,奇怪的是直到併入後來成立的香港大學為止,政府以跟隨英國本土標準為由拒不承認其學歷。

書中提及的理由是殖民地醫官(別忘記他本人就是講師之一)認為書院部分學科(如解剖學和生理學)教學資源不足,而大部分畢業生並無能力獨立診症。的確西醫書院因為沒錢沒地,只能借用雅麗氏紀念醫院作課室和實習醫院,所以教學設施的確較差。不過在下想起的是另一段丁新豹提及的事
從英國找到康德黎檔案,他把西醫書院所有的東西帶了回祖家。當中有趣的是其實當時兩位學生(當然包括孫中山)的答卷都水平麻麻,甚至有人回卷寫「I don't know」也算及格。但拿給現職醫生看他們就不願置評。:P
這是否代表西醫書院的老師都是亂來﹖所以畢業生才不獲承認﹖在下有不同的看法。
當時西醫書院的老師,不是本地名人專家(如何啟)、就是政府醫官,開西醫書院也不是為了賺錢(開診怎也比辦學更好賺吧),照道理沒必要搞成學店一般隨便。而且畢業生中名醫輩出,也可側證當時教學應屬認真。(雖然要實驗室的解剖學和生理學這類的確較薄弱,而且沒有全職講師也妨礙發展。)

為何「I don't know」也算及格,我想更大原因是基於老師對學生的了解。需知道西醫書院沒錢沒地,學生數目也不多(1887-1912年間只收了128人, 一年平均五個左右,以學生一般讀五年計,全校只有廿幾個學生。更如丁生所言,當時只有兩位學生),師生關係應該很親密(這有點像「手空空無一物」時的新亞書院)。而且因為就在雅麗氏紀念醫院上課和實習,老師可經常帶領他們實習和觀察表現。亦即是說,老師在考試以外,其實有很多機會了解學生的實力。在這種背景下,老師如果認為學生平日實習展現到能力,面對「I don't know」的答卷大概會當成學生偶爾狀態不好「發台瘟」(教書的就知道自己也像演員一樣,有突然忘記要講甚麼的時候),於是改以平日印象打分數。

這種做法並非無法想像。例如科舉考試的早期,很多唐朝士子都會向考官送詩作。考官遇上覺得神妙的作品,就會不理會試表現直接給這人高中。正如一些史學作者所指,對當時人而言,科舉既然為選才,平日表現當然也很重要,不應只看考卷取人。當然,這樣不規範的做法,或者可選出真才,但也造成舞弊的漏洞,後來科舉機制逐漸森嚴,就被禁止了。

同理,西醫書院的老師對一張水平不好的答卷打及格分數,未必是亂來,或者有合理原因。只是這樣的做法只能依靠教師自律,自然很難令外人信任,或許殖民地醫官就是自知如此,所以明明自己有份教也不支持承認資格。日後成為港大醫學院,學生越來越多,就更不可能用這種方法打分數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53 「樓宇之間只有一條不多於5尺、又沒有鋪蓋水泥的通道……上層的房屋用木板間成90平方公尺的小房間出租﹔平均每人只有130平方公尺的活動空間。」
p.54 「港府應制訂全盤的房屋計劃,包括限制人均居住面積為400至600平方公尺」
我想長期居住地方狹窄的香港人應該不難看出這裡「平方公尺」應為「平方呎」(平方英尺)之誤。一平方公尺(平方米)約等於十平方呎多一點(~10.75)。90平方米即是超過900平方呎,如果有900呎的房一定不算是「小房間」囉。(香港有多少人有900呎的屋﹖)

再者,就算改為「平均每人只有130呎活動空間」我也懷疑寫錯,因為這樣一家四口就有520呎,在香港標準一點也不少,公屋到現在還做不到這個標準(2019年公屋人均居住面積未夠143呎,以1992年標準一家四口未有600呎也不算寬敞戶,現時人均居住面積不夠75呎才算擠迫戶),你覺得1881年的翟維克會覺得人均130平方呎太擠迫﹖看來不太現實。所以我懷疑是13平方呎之誤,13平方呎約1.2平方米,大概僅夠一個人睡,這比較像貧民窟的惡劣狀況。

反而如果說翟維克覺得人均居住面積應該有40至60平方呎,那還比較有可能(房間雖然擠迫但不至於要並排而睡)。人均400-600平方呎的話,香港就只能興建花園洋房了。
如果有機會看到原稿,才能知道本來應該是怎樣。
p.94 「陳有慰和韋吉昌則在拉福利斯學校(Raffles School)讀書」
p.361 附錄又有個「拉福利學校 Raffles School」
星加坡當時的最高學府「Raffles School」有個通用譯名「萊佛士書院」(《李光耀回憶錄》也是這樣叫),不要幫人家另譯一個沒人看得譯的名字。(如果沒附英文原名恐怕就變成「猜猜我是誰」了)
p.171 「東華醫院……調查小組……成員並不包括殖民地醫官,反映政府對東華醫院的處理,着眼於政治考慮多於醫療考慮。」
在下理解有異,正如前一頁已有殖民地醫官艾堅信與東華起衝突之例,艾氏欲強迫東華交出患者轉往國家醫院,甚至搞到東華出動律師指控政府以阻止。
在這種背景下,殖民地醫官不宜加入調查小組,否則會予人不公正之感(華人見到的話,立即會認為政府想打壓東華啦)。而調查小組其實有分別與殖民地醫官和東華要人會面。
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正正是政治考慮。
p.183 「並針對船民的醫療需要,於1915年在油麻地填海區興建永久的診所。」
其實內文是指居於船上的人,應稱「水上人」或「艇戶」,不怕被人覺得老土可以叫「蜑家」。但「船民」一詞是專指越南船民,不能用來指稱艇戶。

p.263及其後多次出現「自願團體」一詞,實應為「志願團體」。
p.305 「所以在人口較多的新市鎮,都會規劃興建醫院,例如屯門醫院和沙田醫院等。」
現在的沙田醫院是一所療養院,相信這句的沙田醫院應該是「當時規劃於沙田興建的醫院」,即後來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因為後文有提及﹕

「將沙田醫院升格為分區醫院(方按﹕應為區域醫院Regional Hospital),為新界東提供1,200張病床。醫院會以教學醫院作為發展方向,為香港中文大學成立香港第二所醫學院提供臨床教學的設施。」(p.330)
「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建議沙田醫院可於1976或1977年興建,並預計可於1980至1981年投入服務,以迎合醫科學生第三年的實習需要。」(p.332,最後威院於1978年動工,1982年啟用﹔而沙田醫院到1991年才成立。)
p.310 「臨床前大樓於沙遜道落成」
似乎這條路一直都是叫沙宣道
p.340 「醫務衛生署主要執行港府的醫療衛生政策,醫務衛生署署長之下,設有三名代理署長,兩名是擁有專業的醫學資格,負責醫療服務、健康服務和計劃等﹔第三名代理署長則負責管理與財政。」
代理署長一般詞義上是指「代理」署長一職,所以除非當時文件真的這樣寫,否則應該叫助理署長。而且助理署長現在一般是 Assistant Director 之譯,如果是 Deputy Director 就應該叫「副署長」,這裡既然只有三位,觀文義其實比較像副署長。(雖然 deputy 在英文的確有「代理」之意)

p.364 我沒想過 St. Joseph's College (聖若瑟書院)可以譯成「聖斯扶」,是真的有這個譯名﹖還是作者自己譯的﹖天主教譯名應該早就固定下來吧。

星期三, 7月 15, 2020

舊書刊招領

又是淘汰舊書的時候,有意領取者可私訊在下。

—《選擇》2018年1-12月號 (目錄見此)
—《國家地理》2016年1-12月號(不連附贈地圖) (目錄見此)
—《科學人》2016年1-12月號 (目錄見此)

其他舊書可私訊。

星期六, 7月 11, 2020

八三校友會2019年會務報告、財政報告,及《校友校董章則》修訂諮詢

19/6會議紀錄、2019年會務報告及財政報告已上載到校友會網頁,歡迎瀏覽。

https://sites.google.com/a/plk83.edu.hk/alumni/

校友會現正準備修改《校友校董章則》,將校友校董任期延長為兩年,以配合保良局的要求。歡迎校友到網頁瀏覽修訂建議,並提供意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1HKUDowahvJZcLc8O7WgCVk32D0V7lnC/view?usp=sharing

下一次幹事會會議將於18/9舉行。

(校友可把本會 Whatsapp 6776 8328 加進手機通訊錄以便接收廣播訊息)

星期三, 7月 08, 2020

2020年7月號聯合報﹕棋藝天地

二零二零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Skyline 3000 (起你樓3000) (方潤)
上次提到桌遊店的舊貨義賣,但只提及兩副新遊戲,原本買的舊遊戲就是這個。這副棋外盒雖舊,但裡面竟然沒開過,店家還反過來問我好不好玩。 
這副《Skyline 3000》(設計師就是Ticket to Ride那個艾倫月,譯成起你樓3000是我胡說的,笑﹗)是多年前方某帶學生參加公開賽時見到的遊戲。 
顧名思義背景為公元3000年的外星,但其實只是個物業開發遊戲。圖板已劃成三個不同顏色的區域,裡面各分為三個小區,已有不同數目的地盤。 
裡面的樓房跟現在一樣都是預製。每個回合玩家首先可利用手上的牌,選擇新建或加高樓層、為樓房平頂(不可再加高)、霸佔地盤、或者把樓房放到地盤上落成。屋頂分圓頂和尖頂兩種,同一小區可有不同玩家的樓,但樓頂必須同款﹔但同一顏色區的不同小區,又不能全屬同一款屋頂。而且小區第一幢樓只能單層,而之後放置的樓不能比先前的矮。 
然後玩家利用剩餘的卡競投增值設施,再計分和抽牌。計分以小區中樓層最多為首位、次多為次位,區內的增值設施在此加分,同層數則以樓層最高為首。完成四個回合後以分數決勝。

星期六, 7月 04, 2020

2020年7月號聯合報﹕對外社評

二零二零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各博物館已於五月陸續重開,惟公眾節目大多未能恢復。疫情反覆,香港局勢亦持續轉壞,似乎一直視為福地的香港將被中共毀於一旦。希望人世間的善業終能勝過惡業,黑暗日子中各位都能保重,共同見證香港第二次重光。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政權安,則國危民不安 (棋王國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政治學部)
上次提及,武漢肺炎令全球對中共威脅有所醒覺。黨國為了維護自己,甘冒天下之大不諱,不惜繞過基本法廿三條,自行推出「針對香港」的國安法,違反附件三只能涉及全國性法律的明文規定,直接摧毀一國兩制。 
保皇黨四出強調「沒有國哪有家」的歪理,當年批孔、現在卻借孔子遮醜的中共,顯然無視孔子「父為子隱」、齊家先於治國的教誨。何況大家記得中共幾十年前如何迫人全家餓死,後來又鼓吹家人互相批鬥。當時最能安家之地,反而是不在祖國轄下的香港。幾十年歷史可證,亡國雖苦尚或可有家,祖國若為暴君統治,國安法也只保政權安全,政權卻令全國人民家不成家。沒有家,國之何用﹖ 
另一謬論聲稱民主國家咸有國安法,而避言其法只禁止暴力危害社會之行為,不會禁止和平手段更迭政權或爭取政治獨立之討論。以選票「顛覆政權」更是民主國家尋常事,就算新加坡執政黨獨大,反對黨呼籲以選票「奪權」,也不會大吵大嚷、立法禁止。 
民主國家主權在民,政權幾年一「危」,民安則國安。獨裁黨國主權在黨,不容還政於民,所安者何﹖

星期三, 7月 01, 2020

2020年7月號聯合報及2020年7月至9月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二零年第三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各公共博物館已重開,但取消公眾活動,部分設分段開放時間,參觀前請留意館方網站宣佈。醫學博物館已重新開放。部分博物館節目和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講座將於網上進行。
2. 雋語錄
.圖書館有責任為知識和思想的表達活動提供方便的途徑。為達此目的,圖書館將盡其所能,搜集、保存和展示提供廣泛多樣的藏書及其他材料,以期充分反映社會的多元化和多樣性。 
.圖書館應保證其藏書和服務項目的選擇和展示,係出自專業考慮,而非出自政治、道德及宗教觀點。 
.圖書館有權自由地搜集、整理和傳播訊息,反對任何形式的審查制度。 
.圖書館員以及其他圖書館專業人員對僱主和使用者的承擔雙重責任,當二者發生衝突時,應以對使用者的責任優先。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關於圖書館與思想自由宣言》(1999,節錄)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工」不可沒—香港工業傳奇 (至24/8)
文物探知館﹕百載築蹟─東華三院文物館與文物保育展覽 (至23/9)
科學館﹕機械人的五百年 (日期未定)
文化博物館﹕瞧潮香港60+ (日期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