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2月 30, 2023

書店圖鑑﹕體驗一日店員,揭開書店工作日常!


今川由依《書店圖鑑﹕體驗一日店員,揭開書店工作日常!》(コミックエッセイ 本屋図鑑 だから書店員はやめられない! ),林農凱譯,新北﹕楓書坊,2023

圖書館和書店,雖有牟利非牟利之別,工作卻有相似之處。所以有關書店店員的故事,也會引起圖書館員的興趣。

以帶領讀者到書店參與「一日工作體驗」的方式,作者環繞著書店營運的一天,用四格漫畫講述店員工作的苦與樂。至於四格漫畫未能詳述的部分,會另以插圖解釋。正如在圖書館工作不等於是看書一樣,書店店員也是日復一日很忙碌的,這點宜多讓讀者了解。

另外還有一些關於書本雜誌、出版發行等方面(當然都是日本)的冷知識,再設有「教教我﹗智慧貓頭鷹」的專欄更仔細講解。作者雖以很易入口的四格漫畫吸引讀者,卻故意加入詳盡的知識講解,顯然是希望讀者更加了解書店運作,對店員能多加諒解。

不讀不知道日本原來為了防止書店惡性競爭,有禁止割價的條例。當然不是一定得這樣做,但文化事業在很多地方都要有公共支持才能持續。(例如有些國家設立圖書館版稅,按公共圖書館借閱量提供資助)

在電子書流行的時代,電子書只需網上通路,但書店策展和提供氛圍,仍然重要。
書店如何生存,值得關心圖書的人都去想想。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hlnGO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3 不只書店會收到送錯的雜誌,圖書館也不時收到送錯的報紙。

p.14 雖然「殺必死」是源自「service」的日文說法「サービス」,而「サービス」在日文可以用於任何服務,但譯成「殺必死」的話應該只適用於ACG吧﹖

又,日本雜誌的附錄真的很麻煩,有點妹仔大過主人婆。

p.34 店員不喜歡讀者自己打開抽屜找書,不過老實說在下也打開過,尤其當你見到架上想要的那本書太殘舊,想找本新的又找不到店員的時候。

p.41 原來讓讀者先拿書不只圖書館員會,書店店員(雖然買書要付錢)也一樣。

p.43 把書上架是很好的禪修,可以令人心情平靜,原來書店店員也發現了這點。(笑)

p.48 書店店員要花腦筋把書砌好。圖書館員則只能按索書號擺放,然後被不懂的人嫌不整齊不美觀。

p.49 圖書館要淘汰舊書,書店也要煩惱退哪些書。而長年沒人要的舊書,往往消失後就有人想要,原來書店也一樣。

p.50 書的確是很重的,很多人以為圖書館是文靜的工作(而且整天在看書),其實體力勞動很大,而且是全身活動(因為還要爬高蹲低)。方某就是中學時進圖書館幫忙,反而減了肥。

p.56 書店有客人付款後忘記帶書,圖書館也有讀者借書後忘記來借書證/學生證。

p.80-81 就正如超級市場,書店調書架與其說是為了「方便讀者取書」(以往就不方便﹖),倒不如說是針對顧客心理。製造新鮮感讓讀者找書時多花時間逗留,多看到平常不會接觸的書,增加銷售機會。

圖書館因為有固定的擺放順序(索書號囉),所以除了大量買新書後要調整書本位置(都是調前調後),大規模調書架的機會不多。(雖然在下就剛剛遇上,因為裝修。)

p.86 圖書館員會參考其他圖書館的陳設和活動,書店店員都會。原來連出版社/發行商的業務員也會。

p.96 不只是書店,圖書館也收到大量的出版社宣傳。不過圖書館更難單看宣傳買書,因為沒看內容就買很易出錯。不單是圖書館預算有限要避免浪費,而且跟書店賣不出的會退書不同,圖書館買了書總要放上若干年才會淘汰。

p.98 疫情時原來日本不同地區的業務員會互相幫助推介對方出版的書。

p.101 出版社讓書店延期付款的制度,各地皆然。所以當書店欠款倒閉,骨牌效應下受影響的人就會很多。

p.105 書店店員說分類難,因為他們的分類比圖書館分類法更靈活模糊。間中還會令人覺得他們亂放呢。

p.109 書店店員不時會撞傷割傷,圖書館員也會不時被紙割傷,腰痛也是常事。

p.110-111 有些書是寄售,這點不難得知。不知道的是日本原來為了防止書店惡性競爭,有禁止割價的條例。(p.118提及例外)

p.113 未買的書下了架,想不到除了書店,電子書也一樣。

p.119 介紹裝訂的部分,和一般講書籍出版的書相比,多了雜誌的騎馬釘(小書其實也會用,只是比較少)。但的確很多讀者會誤解的,就是以為硬皮才是精裝這一點。方某第一次買到軟精裝時也有點不解。

p.126 店員面對讀者時會想很多,圖書館員也一樣。

p.132 「本數」只是印刷本數而非實際銷售數,這點就正如報館自我吹噓。

星期六, 12月 23, 2023

炒冷飯系列﹕龍津石橋與新安縣海防

(原文刊於2015-08-31)

「龍津石橋與新安縣海防」講座—吳偉鴻先生(香港考古學會主席)

本講座主要分為四部分﹕
—龍津石橋的發現
—有關龍津石橋興建的迷思
—新安海防與廣東水師十九世紀的現代化
—龍津石橋的歷史地位

1. 新安縣包括現時深圳(除了龍崗)及香港全境。在民國初年因為河南有同名縣,所以改名寶安縣。大鵬協管理範圍由虎門以南、經蛇口、屯門,一直繞過整段香港海岸線到大鵬灣為止。
龍津石橋位於啟德濱,現時太子道西富豪酒店對面、前啟德機場客運大樓內。

2. 龍津石橋為講者有份發崛,亦為香港第三個原地保留的考古遺址。
2003年首次進行考古勘察,2008年發現遺址。2012年作全面發崛,2014年發展局辦保育設計比賽挑選方案。

3. 從舊照片可見,當時龍津石橋海岸兩側,分別為九龍關和接官亭。
由九龍寨城出來,就是九龍墟(又稱九龍城),一直走出海濱就是龍津石橋。稍東南就是聖山和現在聖公會聖三一堂的位置。九龍寨城背後的靠山,就是今日的九龍華人基督教墳場。
1860年代有龍津橋(木橋)。龍津石橋建於1873年,長224m,橋寬2.5m,橋面為海拔2.65m。近岸為實心橋、離岸有二十個橋躉。最深處食水0.8m。
橋尾有梯級供人上下落船用。1892年以木橋加長。1938年填海後又用石屎再延伸原橋,改稱九龍城碼頭。

有人或會不明白,為何當碼頭用的又稱為「橋」﹖講者解釋,英文的bridge是指橫跨兩地的橋,但中文的橋卻包括碼頭泊位,例如港澳碼頭即有「東橋」和「西橋」。成語「船到橋頭自然直」其實也是指碼頭的「橋頭」。

4. 當時的九龍寨城有九龍巡檢司、大鵬協、九龍關(這總部在匯豐銀行)、九龍炮台等。

有點怪的是,講者強調九龍巡檢司是管田契之類的民事,不是管刑事的。但一般而言,巡檢司是一個管治安的官職,也很難想像在香港這種當時不算繁華的地方要特別派駐一個專管田土的官。

問答時間問了講者,沒有甚麼特別解釋。不過講者提及有書載,明朝某皇帝實錄記載了當時撤官富司(九龍司的前身)至屯門村(現在仍有這條村),是因為屯門近南頭寨的緣故。

5. 1979年魯金(方按﹕即故梁濤先生)曾出版《九龍城史話》,但沒太多人留意。
戰後英文史書有種觀點認為,因為1860年代香港禁賭,很多人「過大海」去九龍城賭錢,所以才建造碼頭。

但如果研究有關石橋的兩段碑文就會發現﹕
光緒元年(1875)的「龍津石橋碑」提及建橋原因為「九龍趁集日夥,蛋民操舟…每潮落,篙師無所逞」,而倡建者包括大鵬協鎮都督彭、中軍都司劉、署新安縣九龍分司巡政廳周。
光緒十八年(1892)的「龍津石橋加長碑」的倡建者除了大鵬協軍官和九龍巡檢外,襄還包括一位「九龍關柏」的英人稅務司(當時中國海關操諸英人之手)。碑中亦提及款項出自樂善堂的善款,而樂善堂亦因此有權收取過橋費以維持橋身。因此仍有碑文留於九龍樂善堂小學中。

石橋初建和擴建,都有中國官員作倡議人。以清廷官方政策禁嫖禁賭,官員不大可能去「倡建」一條為了賭業而修建的橋樑,自找麻煩。

6. 廣東水師的編制,以廣東水師提督為首。與香港水域有關者有二﹕
提標左營(提標即提督直屬部門)﹕負責虎門以南至屯門,駐新安縣城。下轄深圳汛、屯門汛。
大鵬協(方按﹕初駐大鵬所城,後移九龍寨城)﹕
左營下轄元朗汛、吉澳汛、糧船灣汛、九龍炮台、塔門汛、九龍寨城、深水埗汛。
右營下轄長洲汛、大澳汛、東涌所城、榕樹灣汛。大鵬左營初駐佛堂門炮台,後遷至九龍炮台。右營原駐雞翼角炮台(即分流炮台),後遷至東涌所城

(由廣東以東駛來船隻,經大鵬所城炮台、佛堂門炮台入鯉魚門、九龍炮台,再經東涌所城入虎門。廣東以西駛來船隻則經雞翼角炮台入虎門。可見香港境內各炮台都是用以監視航道用。)

7. 新安縣海防的變更,往往是基於歷史事件而起﹕
—1809年中葡聯軍於東涌圍剿趕走張保仔,然後1810年就修建九龍炮台和東涌炮台。
—1811年英國阿爾密提號攻打虎門,東涌隨即增建兩座炮台並建設東涌所城,並設提標左營及大鵬營。
—鴉片戰爭(1840-1842)後,大鵬營升級為大鵬協,並增名官涌炮台、尖沙咀炮台(方按﹕都是對正割讓給英國的香港島),並增設18隻兵船。1846年建九龍寨城。
—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東涌炮台失陷。之後1866年設福建船政局,為中國自建近代海軍之始。廣東軍需局亦成立,買了六隻(另有資料說七隻)蒸汽炮艇,其中兩隻駐守香港水域,包括提標左營的「安瀾號」和大鵬協的「綏靖號」。
—1873-79廣東機器局、軍火司成立,黃埔船塢建造「海長青號」炮艦。

8. 同期九龍城侯王廟留下了廣東綠營水師送贈的牌匾「至誠前知」,因為當時的大鵬協副將是參拜了侯王廟後才捉到海盜,故留匾謝神恩。

9. 講者認為,龍津石橋的興建應與海防發展有關。
1868-75年開始建造蒸汽船,之前都只是造帆船炮艦。相對而言,蒸汽船的吃水比帆船深得多。
同期照片可見,1870年代灣仔也有1000英呎長的木碼頭(船是水平於橋頭停泊)。清廷是否見到這樣故意在九龍城也建一個碼頭準備對抗﹖
另一照片是1880年代福建船政局碼頭(與灣仔不同,是丁字泊船)。

10. 廣東水師的廣丙號魚雷巡洋艦,曾北上參加北洋水師演習,並留下參與甲午戰爭。艦長(管帶)程壁光投降(後來他當上清朝和民初的海軍高官)後,廣丙號被日軍俘虜。後來派往接收台灣,但去到澎湖就觸礁沉沒了。直到近年才找到船身。

11. 講者認為從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也可見中英角力的痕跡,裡面提及「仍留附近九龍城原舊馬頭一區,以便中國兵商各船、渡艇任便往來停泊,且便城內官民任便行走」,這個是否表示,龍津石橋本來就包括「軍用」﹖

但講者坦承,以上全部都是「環境證據」,並未找到相關文件檔案證實清廷的確有此計劃。唯此等檔案可能已經銷毀、或於廣東某舊檔案、或清朝某檔案中,要有人去逐頁揭看,才有可能找得到了。

12. 順帶一提,九龍關原屬粵海關。因為對外條約規定中國只向中國船隻收稅、不向外國船收稅,所以有很多中國船隻也冒掛外國旗逃稅(尤其是鴉片船),以致後來發生亞羅號事件。為此粵海關於佛堂門、九龍灣、馬灣、長洲四地設關嚴查,令香港商船交往大為受阻,英人認為乃「封鎖香港」之舉。

最後1886年簽署「管理香港洋藥事宜章程」(失效連結),1887年4月2日成立九龍關,直轄於清朝海關總稅務司,由英人及香港政府協助清廷徵稅,以解香港之圍。

那麼,除了海軍之外,龍津石橋的興建會否亦與海關有關﹖至少擴建時的確包括了九龍關官員為倡建人,而九龍關亦設於九龍城,海關船隻可以直接停靠碼頭而不需靠駁艇當然方便得多。

13. 問答時間。九龍灣還有很多宋元瓷器、竹篙灣也有明朝青花,可說明香港水域當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拆貨點」。很多商船會在此處拆貨重裝,並將爛貨就地丟棄,所以才留下那麼多瓷器。而明朝《粵大記》亦記載了廣東沿海圖,當中香港泊船點有二﹕一處屯門、大嶼山之間,一處尖沙咀與香港島之間(即維多利亞港)。

星期六, 12月 16, 2023

職安真怪夢

夢中跟老婆住在一幢唐樓的單位,床望上窗出面似乎就像廟街般,有很多霓虹燈的光影。
單位相當陳舊,甚至連鋁窗下雨都會滲漏的。

(算啦其實現在住的不是唐樓,鋁窗打風一樣會漏水)

屋裡還有很多東西都壞了,我們找包租公秦煌投訴。(肚滿腸肥,當然像包租公,笑﹗)

秦煌來了,爬高想修理東西,但之後就跌了下來不省人事。然後自然有警察和救護員到場,我們就向警員講述經過。

---

之後一個夢境不知為何聽到黎明(真是四大天王那個黎明)唱歌,有這樣的歌詞﹕

「如__、如__、如火中的天使,如____的一個孩子」(有些字記不到)

首歌真係十分「黎明」,就是九十年代他那些歌的感覺。但早晨上網找,完全找不到有這樣的歌詞。

---

再之後上推,竟然碰巧就見到有人分享職安事故動畫

星期六, 12月 09, 2023

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


S&T OUTCOMES、川口拓《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蔡婷朱譯,新北﹕楓樹林,2020

讀這個好像很合時﹖

也不算追時事,只是自小就對這類求生手冊有興趣。廿年前萬里還翻譯過一套《逃出生天》系列的小書(xanga舊文好像連不到,終於掛掉了﹖),以輕鬆搞笑筆觸討論各類事故的應變方案,由坐小型飛機機師突然心臟病發如何操縱飛機安全降落,到約會去餐廳吃飯沒錢埋單怎樣洗碗都有。

不過這本就完全不講笑了,很正經的討論戰爭先兆、戰爭中可能遇上的武器要點、求生和避難方法。作者都是日本教授危機管理和野外求生的教官。

但其實最用得著本書的應該不是日本人吧﹖台灣貴為東亞戰爭熱點之一,翻譯本書很有用。而不幸地,香港人也親身驗證過部分內容。

當然香港跟日本很不同,至少日本作者提及戰時要避開戰略要點逃往郊野,香港人基本上用不著(我們的郊野其實很小,市區處處都是基要設施)。但有些內容還是有參考價值。就算是移民外地的朋友或者也需要參考,就算不是戰爭,恐怖襲擊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8GKSX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由於檔案後來更新了,所有筆記已經移了位,有些內容改了之後已經看不出原本劃線是做甚麼的。)

p.3 前言「危機管理並不難,所以一般人更應該親自實踐」

p.4 「愈符合自己需求,非制式化的客製內容愈有靈活度。」

這倒是一反一般人的想法,作者一則強調人人可做,二則事先講明不會有人人適合的內容。

p.18 Stage 1「恐怖攻擊增加也可視為開戰前的徵兆。如果是能明確歸類為個人恐攻行為者當然另當別論,但若是有組織性的恐怖攻擊,便很可能是某個國家或團體組織挑起戰爭的初步策略。」

似乎很多人會忽略這點,或者以為都是個別事件。

p.50 Stage 2「第一時間不需要去觀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各位要做的就是專心逃難,並且立即行動。」

這也是頗反本能的行動。

p.56 「包包與身體的距離不可以太遠或太近……包包位置太遠,手臂易被劃傷

p.57 「若是手邊只有肩背包,可以將背包從肩膀卸下,拿著背帶上下兩處,往內捲起握住……握著背包側邊或前方時,手就會外露而被對方看見,並遭到攻擊。」

這兩點也是一般人容易忽略之處。

p.72 Stage 3「真正使用於戰爭的飛彈當中,其實是以巡弋飛彈的數量占多數。」

本文單以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香港一般叫巡航飛彈)比較,作者說使用巡弋飛彈多自然是正確的。可是觀乎近三四十年的現實戰爭,除了海灣戰爭時美軍以「極度富貴」+「高科技戰爭」之姿,大量使用原本開發來應付蘇聯(但實際上沒開戰所以用不著)的高科技武器,所以大量使用巡弋飛彈攻擊伊拉克設施之外,其他戰爭甚至連巡弋飛彈也沒多用,似乎更多使用一般中短程飛彈攻擊敵方。雖然巡弋飛彈擁有國比彈道飛彈多,但除非是很有價值的大型目標,否則也用不著出動那麼貴的武器去攻擊一般部隊。

(另外,不知為何台灣似乎不愛用已分化出來的「佔」字。)

p.92 「當人體受到爆炸或是槍彈攻擊而四分五裂時,周圍會充斥著類似氨水的臭味。接著會飄出某種東西燒焦的味道,以及不曾聽過的臨終慘叫聲,很難有人在面對這種情況時還能冷靜以對。」

喜歡戰爭的人,若非心理變態到喜歡這種場景,就是根本沒見過也沒想像過這種場景,宜乎扔到戰區讓他們自生自滅。

p.94 「飛彈撞擊落地後,首先要做的,就是確認自己的身體有沒有什麼變化。人們可能會因為腎上腺素分泌,並未察覺自己嚴重受傷,飛濺的碎片也有可能插在動脈附近。這時若是急著動身體的話,反而會使損傷變得更嚴重,所以必須慢慢地逐一動作,謹慎確認。」

p.96 「頭部﹕目視確認有無外傷和出血。即便覺得頭痛,或是視力無法聚焦,都不可以甩晃頭部,這樣只會讓損傷變得更嚴重。」

倒是一般人不會想到。但緊張時不察覺受傷是很常見的事,甚至截肢後也會有幻覺。

p.100 「每位美軍士兵身上都一定會備有止血帶,軍中也規定必須使用被救助士兵的止血帶,因為如果將身上的止血帶給他人使用,那麼當自己需要時就會無止血帶可用了。實施時,會以轉動止血帶的方式將止血帶扭緊,這時也可以讓傷者自己持棒,賦予傷者任務,避免他因失血而失去意識。」

也是有意義的提醒。但在軍中執行這規則容易,民間不會每人都有條止血帶,遇上重傷者,就算你自己只有一條也很難不給別人先用。

p.108 「現代的空襲高度更是較以往高出許多。敵軍會在距離地表大約一萬公尺的高空處投擲炸彈,這樣的高度其實很難讓底下的人們察覺有飛機飛過。」

所以已經不像以前看小牛頓歷史漫畫般,有廣島居民看著美軍轟炸機(但不知對方準備投擲原子彈)的畫面了。

p.109 「美軍…俄羅斯…這兩國明明擁有高度精準的轟炸技術,為什麼還要採取地毯式攻擊﹖其實都是為了破壞周邊區域,並殲滅掉該範圍內的所有人。所以如果敵軍採取無差別的地毯式攻擊,就表示對方打算將你我趕盡殺絕。」

在我們看來很明顯了。
當然還有個可能﹕那裡有個很重要必須殺掉、但掌握不到確實位置的目標,所以乾脆一不做二不休。

p.128 「不只是呼吸道,化學毒劑也會透過皮膚吸收。用平常方式脫衣的話,附著於衣物表面的化學毒劑就有可能接觸到肌膚,所以要用剪刀剪開衣服後放入塑膠袋裡。」

香港人可悲地得知這一點。

p.138 Stage 4「上校或上尉是負責下達命令的士官,相當於一般企業裡經理級以上的人物。另外,士官長、上士或下士則是士官,算是介於上司與部屬之間的中階主管,也是戰爭現場的核心角色。人稱上等兵或二等兵的士兵就等同於一般員工」

出現兩種「士官」其實是翻譯不準,因為日文的「士官」其實是中文的「軍官」(例如文中的上校上尉),中文的「士官」(例如文中的士官長、上士下士)日文稱「下士官」。這裡是譯了後一個卻沒譯前一個。

p.146 「戰爭時,較安全的地點其實就是敵人攻擊了也沒有好處、攻擊成效不佳的區域。如果家中成員只有女性與孩童,雖然有可能不幸捲入犯罪事件,但人少的鄉下還是遠離戰火的最佳地點。」

正如一九年的衝突,你看到哪些地區沒衝突發生,大概就是對其中一方(或雙方)是「攻擊了也沒有好處的區域」。

p.152 「然而,可惜的不是只有會犯行的敵國軍隊與職業軍人,各位也必須留意國內人數不斷攀升的本國籍犯罪者。……當一個人對未來不抱希望,開始自暴自棄的時候,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所以必須特別小心。」

暴民或許比敵軍更可怕,當然,敵軍也可以同時變成穿制服的暴民,歷史上屢見不鮮。

p.158 「即使是目前仍處於戰時狀態的黎巴嫩與敘利亞,其實還是有非常多人繼續於當地生活。各位或許會覺得費解,為什麼這些人不想辦法逃到國外,至少確保性命無虞呢﹖但現實卻是他們根本無處可逃

很多鍵盤戰士會忽略這點。

p.164 「各位或許以為投降是既簡單又安全的行為,但實際上卻並非如此。舉例來說,許多人都知道舉白旗代表想要投降,但在激戰過程中,高舉白選或是從暗處露臉,反而更有可能遭槍擊。……因為在對方看來,即便你已經丟掉武器,但身體上還是有可能捆著炸彈,所以並不是百分之百安全。再者,打仗時多個俘虜不僅難處理,也沒任何好處,直接射殺便成了最安全的處理方式。各位必須充分意識到,投降還是有可能喪命,所以必須思考怎麼做才能安全地投降。」

p.165 「萬一對方真的問槍,就算只被射一槍也要順勢倒下,不再有任何動作。如果動了,對方可能會再補好幾槍確保把你打死。」

p.172 「所謂的投降,是指一切任由敵軍擺佈,當然就有可能遭遇超出預期的嚴苛對待。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必須做好下述的心理建設,才能讓自己情緒維持穩定。首先,不要有任何期待,也不要覺得後悔。……各位還必須保持體力,等待逃亡機會的來臨。除此之外,別讓自己受傷也很重要。」

投降也不容易。

p.192 Stage 5「不同機種當然會有表現上的差異,但基本上有效射程都能有相當距離,只要是受過必要訓練之人瞄準靜止狀態的目標,一百公尺範圍內是百分百命中,而兩百公尺範圍則能幾乎命中,三百公尺基本上也能擊中,命中精度表現極佳。」

通常會用「槍種」吧,機種比較像是描述一般機器。

p.207 「持槍的手要盡量靠往身體中線﹕用左手托住握槍的右手,以左右兩側夾緊的方式固定槍枝。左手拇指朝著前方並指向目標方向。」

p.208 「手指不要完全扣入板機﹕開槍時,如果手指完全扣入機,那麼槍枝很容易偏移,影響命中率。只須用第一指節之前的指尖輕扣即可。」

電影上那些持槍姿勢基本上只是為了耍帥,不是實用方式。
「板機」應為「扳機」。

p.210 「槍枝不可離開身體﹕握持突擊步槍時,槍托一旦離開身體,就無法穩住步槍,而射擊伴隨的反作用力也會嚴重影響結果。無法控制步槍將帶來非常大的危險。」

p.211 「就算彈匣沒有子彈,槍膛內或許還有餘彈」

所以即使為了指嚇,不是準備開槍而把槍亂指是極度危險不負責任的行為,為何有些人會這樣做﹖他們不是準備開槍就是不負責任(甚至兩者兼而有之)囉。

p.218 「如果對方鎖定某個地點攻擊,那麼逃跑要點就是往反方向盡速逃難。過去曾有人提倡之字形跑法,但我個人並不推薦,因為這種跑法的速度會比想像中更慢,槍手反而更容易瞄準﹔而且喘不過氣時速度還會變得更慢,甚至不小心絆倒摔跤。如果這樣還不被子彈擊中,那一定是槍手看到你滑稽的跑法笑到不行才無法瞄準。總之重點是盡速遠離射擊點,所以筆直逃即可。」

仍然是,不要耍帥。

p.224 「不過,有些熟練的士兵在撥開握片後,會稍待片刻再投擲手榴彈。如此一來手榴彈就會在空中爆炸,碎片也會三百六十度四處噴飛,就算遠離趴下也很難倖免,而且被投擲方也來不及立刻撿起丟回。」

有沒有發覺有些人並不熟練﹖子華神話齋﹕大家都係業餘的嘛。

p.227 「對於平民老百姓的你我而言,或許也需要做這樣的心理建設。我們所背負的任務與軍事無關,各位只需要專心思考自己當下該做什麼,對於任務的結果不要抱有期待或後悔的情緒,這也是不讓戰場壓力打敗自己的方法。」

就算不在戰時,這本來就不易。

p.230-231 「一旦可能遭受敵軍攻擊,或是必須通過敵軍占領的區域時,就要避免使用車輛。然而,選擇徒步的話,能移動的距離將大幅縮短。以人類步行的速度來計算,成年男性走在路面平坦的鋪設道路時,時速約為四~五公里,一天就算走八小時,頂多只能前進四十公里。但過程中還需要進食與休息,所以實際上只能走三十公里左右。以東京到大阪的五百公里為例,如果步行前往就必須花十七天。萬一行李較多,或者必須穿越山區,而且家人同行時,那麼步行速度一定會變得更慢。」

以前日佔時就有很多人要「行路上廣州」,而香港和廣州的距離還近得多了。(大約一百三十公里,按此估計也要行四五天。以前看書好像也差不多,但手頭沒時間找舊書,不記得是否接近一星期。)

p.233 「河邊﹕雖然會留下腳印,但流水聲能夠幫助我們不被對方發現,但我們卻也較難察覺對方的存在,所以要非常小心。只要多過幾次河,甚至能躲過軍犬的追捕。」

這點《Mythbusters》(2007年第74集)做過實驗推翻了。
如果氣味不太強烈,多過幾次河或者可以令氣味變淡,說不定碰巧追你那隻狗就聞不到。但不可恃。

p.234 「現代人在走路時,鞋底會與地面摩擦發出明顯聲響,同時也較常穿著高跟鞋、皮鞋等容易發出聲響的鞋類。如果不想被別人察覺自己的存在,就要盡量穿著不會發出聲音的軟底鞋,走路時也要避免鞋底拖地。」

p.236 「另外,模糊的身體輪廓也是洞少被發現機率的訣竅。我們的頭腦已經記住人的身形輪廓,所以在找人的時候,會下意識去搜尋有無印象中的輪廓。我們對於人會做的動作也有既定概念,只要跳脫這些輪廓或動作,對方就不會認為看到的是人。具體來說,只要露出頭型、頭部到肩膀的線條、雙腿間的縫隙、腋下縫隙這些部位的話,就很容易從輪廓看出是人類,所以可以用頭巾蓋頭,站立時雙腳靠攏或夾緊腋下,不要露出縫隙。這樣的動作或許滑稽,但只要與對方有點距離,光是用身體不自然地模仿成彎曲枝木,就不會被察覺自己是人。」

隱身術。忍者其實也不過如此,並不是甚麼超自然法術。

p.248 「負責進攻任務的步兵,既沒有洗澡也沒有洗衣,所以必然伴隨汗臭或體味,就連軍隊穿著的制式軍服都有股特別的味道。厲害的偵察兵能夠察覺一公里外槍械的槍油味。另外,人步行過的泥土也會飄出氣味,如果是林道或森林中的潮溼土壤,那麼氣味會更加明顯﹔草被踩踏過後也很容易留下清新的草味。」

確焉,所以有些軍隊會找原住民當偵察兵,因為他們甚至望到腳印就知道對方(本來是看獵物)經過了多久。

p.250 「只要周圍夠明亮,就幾乎無法看見陰影內有什麼,所以要學會如何串連起這些陰影來移動。……遮蔽物雖然仍是最好的選擇,但只要充分意識到光影差異,就算落入對方視線範圍內,也能夠巧妙地不被發現。一般來說,最難被發現的藏身位置,其實是光線的正後方。當光線照向敵人方向時,亮光處的後方將會是最佳的藏身處,例如自動販賣機方的陰影、照亮地面的街燈後方都非常適合用來藏身。」

p.252 「眼看其他方向時,不能只有轉頭,而是要身體連同頸部一起緩慢轉動。眼珠子轉來轉去的話只會使眼白變得很明顯,所以也要避免這類動作。」

p.253 「腳踩地時,不要先讓腳跟或腳尖著地,而是直直由上往下,將整個腳底貼平地面

繼續隱身術。

p.258 「如果要生火,必須在避難所內挖深洞,以免外面看見火或煙﹔挖起的土要堆在附近,這樣才能馬上把土填回,快速滅火。建議不要使用太粗的木柴,選擇細枝如手掌般大小的木材來生火最合適,也要使用完全乾燥的木材,才能盡量減少生火產生的煙霧。」

不過要找乾柴其實也不易,否則廣東話就不會留下「濕柴」這個詞。

p.261 「當偵察部隊在執行為期一週左右的作戰任務時,基本上不會進食,攝取的水分也會盡量減到最低限度。除了當下情況原本就不適合進食之外,這麼做還能減輕行李量,當然也能減少排泄次數。有些隊員執行完一次仕務後,甚至會瘦了將近十公斤。」

不怕肚餓看來也要提早訓練,畢竟有些人很快就會血糖不足。(方某算是不太易肚餓那種人,但再過幾小時還是會感受到低血糖的反應。)

p.262-263 「部隊的作戰行動,其實也是在對抗睡眠不足。士兵執行任務時的睡眠為二小時輪替制,輪睡者的身旁一定會陪伴著清醒的士兵。之所以設定為二小時,是因為如果睡得太沉,很容易有人開始打鼾式突然說夢話,甚至還有士兵會因為做夢發出慘叫。」

只算是補眠。

p.264 「其實不光只是戰爭,許多防災手冊上都會提到,遇到地震災害時,也要避免立刻使用廁所。尤其是公寓建築的低樓層,可能會因為配管設計的問題,造成整棟居民的排泄物集中在此溢出,所以這點得非常注意。為了避免發生類似問題,最好的方法應該就是準備災害用的簡易廁所了。其實各位不必特意選擇市售非常專門的產品,不妨利用手邊現有材料,只要在塑膠袋中裝入撕碎的報紙,或是撒入專用的凝固劑,即可打造出方便攜帶的廁所。如果使用貓砂還能順便除臭

如廁也為你想好了。

p.267 「無論白天夜晚都能以聲音發出求救訊號,但與視覺的求救訊號相比,聲音較難定位出自己所在的具體地點。所以當無法掌握對方的位置時,就必須先吹哨子出聲,待救援者接近時,再切換成視覺的求救訊號。如果自己可能因為受傷而失去意識,打開收音機也會是個有效的方法。

有用的提醒。

p.269 結尾「想要知道如何維持身體精力,就必須在平時了解自己體力的極限……另外,維持內心的精力及常保平穩狀態,同樣是缺一不可的關鍵要素。」

對方某這種病壞書生而言,那即是大家都要去跑馬拉松的意思嗎﹖(笑)

星期六, 12月 02, 2023

新世紀福爾摩斯


Steve Tribe《新世紀福爾摩斯編年史》(Sherlock Chronicles),嚴麗娟譯,台北﹕商周,2015

方某就是不太追潮流,所以看戲也看得比人遲。這大概是幾年前電視台重播才去看。

「戲很好」大概不用在下說,反正大家早就知道。找Cumberbatch飾演福爾摩斯固然一絕(此君相貌奇特、非傳統俊男,最適合演怪傑,圖靈、霍金與之焉),而這位福爾摩斯似乎比原著的更「冷血」(劇中他自認是「高功能心理變態」),所以跟身邊角色的互動也就更吸引人。劇情令各角色都有成長空間(除了福爾摩斯本人,華生、法醫Molly亦然),福爾摩斯的「人味」到了《Sign of Three》的婚禮致詞中尤其更為明顯(這段也是非常長的獨白和「棟篤笑」)。

更有趣的是劇中有很多人都是家人,包括華生的女友Mary Morstan是他現實中的同居女友(雖然後來分了手),甚至連Cumberbatch的父母(都是演員)也客串飾演福爾摩斯的父母。看這本書才知道,原來監製之一Moffat的兒子也客串童年福爾摩斯。

本書是特集,自然就提供了不少幕後趣聞。在下比較有興趣的是,例如他們想出現代福爾摩斯應該用手機傳短訊,但又不想把鏡頭放大螢幕特寫,結果想出把內容打在電視畫面這一招。這還可以用於福爾摩斯對人的觀察,就有如龍珠的戰鬥力顯示器般。劇集的配樂也是一流,書中也提及他們找樂團實際演奏之時,會在樂師耳機中播放主角的步伐作拍子,這樣最後的成曲便可直接配合畫面,無需再調整。

新的劇本當然試了很多新東西,我相信香港觀眾最覺得搞笑的,莫過於《銀行家之死》裡面出現一堆花碼。見到主角煞有介事研究這些「密碼」,很難不笑出來。畢竟對我們這個年紀的香港人而言,這是小時候(一直到九十年代)在街市、餐廳和小巴,四周每天都見到的東西,甚至是小學數學科的內容,一點也不神秘(現在的學生就難說了)。而且劇中花碼呈現的方式,也不是我們慣見的方式,顯然是劇組不懂所以弄錯了。(英國找個懂花碼的華人很難﹖唐人街也沒人懂﹖)
當然,這是英國劇集,對英國觀眾這堆花碼夠神秘就行。反正你給我看阿拉伯文、俄文、或者東南亞各國那堆原自梵文的字母,對我而言也是跟密碼一樣。

(又﹕本書中見到賣中國商品的店舖叫「招財貓」(p.93),並非不可能。不過招財貓其實是日本、並非中國文化的東西。)

整套劇集爭議最大的,我想是福爾摩斯一槍打死那個邪惡傳媒大亨吧﹖畢竟福爾摩斯應該是鬥智取勝的,就算是死對頭莫里亞蒂,也不用這樣做。當然,本書中沒有辯解。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ayzKQT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挑骨頭﹕

p.75 刪減片段﹕「你喝的這個壺曾經是明朝大將軍譚倫的器皿。」應為「譚綸」。

星期六, 11月 25, 2023

怪夢夢雜錦(10)

不知去了博物館還是甚麼地方,眼前有一部屏幕。

屏幕顯示的是超導物料的發展。但不知為何,畫面顯示的不是歷年物料實現的超導溫度,而是一幅像聲紋圖的東西(不過是垂直的),就是顯示電阻云云。

發夢果然不講邏輯。

---

夢裡回到中學。

有同學在圖書館把在下叫出來,說大家有東西要給我。
去到類似五樓(化學實驗室外)的地方,見到大家的神情覺得有點不尋常。

然後他們就互相拿蕃茄互擲起來。(汗)
為免被波及,在下就靜靜地後退,找個機會溜了。

去到一樓廁所,先去小個便。本來想用第一個尿兜,但被一個不知是誰的新生「截糊」,叫我用其他的。心想,尿兜明明有一排,這人對師兄也未免太霸道了吧﹖

再之後,同學們終於被訓導捉了。在下也被訓導召去問話。

我說自己沒份玩呀。
為何不出聲﹖因為他們本來很可能是想整蠱我,如果我開聲阻止的話,豈不是提醒他們擲我﹖
當然是沒人發覺下靜悄悄跑掉比較好啦。

星期六, 11月 18, 2023

大人的地圖學


Anne Rooney《大人的地圖學》,馮奕達譯,台北﹕聯經,2016

中文書名大概是跟先前那些「大人的XX」改的,英文書名平實得多﹕The Story of Maps,就是講地圖故事囉。全書介紹古今各國126份不同特色的地圖,地圖不一定是描寫事實(例如冥府地圖),甚至也不一定畫在平面(如紙、皮、甚至象牙)上,也可以用木條扎出來(#1953的馬紹爾群島土著航海圖)。看倌從中可人類文明的多樣化。

先前寫Mooink Plus 2C試用文時,實地拍攝過本書的特別版世界地圖和倫敦原始地鐵路線圖,看倌可以欣賞一下彩圖。

全書格式簡單,都是一小段文字(通常一頁內)配搭相關地圖,所以讀起來毫不吃力。

本書本來是在讀墨買電子書的,怎料讀完後還沒來得及寫介紹,就下了架。讀墨其他不再銷售的電子書,通常書名還會保留在目錄中,只是「購買」的按鈕變成不能購買。這本竟然直接從目錄中消失了,不知何解。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299 第一章「(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圖上沒有比例的概念,而是用旅程所需時間來顯示中繼點之間的距離。這些地圖的目的,似乎在於呈現商旅路線,以及其間一段段的路程。」

這不出奇,對於中東商旅而言,沙漠就跟海洋之於中國人一樣。(這幅圖有點像中國古代的針路圖)

#311 「(禹跡圖)這張地圖畫的是大一統的古代中國——但它繪製於宋朝,當時的中國與統一相去甚遠。」

宋朝再不統一,疆域都一定比大禹時大得多。

#325 「早期的地圖(就像這張繪於十三世紀的朝聖地圖)一概將這座城市畫成圓形

其實中國地圖亦往往如此,就算到明清還是這樣。

#403 「里程計是一種裝有已知圓周的輪子,能在地上滾行的工具;達文西的筆記中就記載著里程計的設計圖。」

中國應該有同類的發明很久了。

#582 第二章「朝聖者的最終目的地耶路撒冷,有平面呈現的道路、河川與城牆,建築則是畫為立面——這種混合在當時相當常見。」

如果你有玩卡卡城的話,就是這樣。

#836 「現在大多數風景圖中的人物都有兩種作用——根據布勞恩在引言中的說法,由於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不允許觀看人物的畫像,這些人物不單呈現了當地的服裝與生活方式,他們的出現還能在土耳其人尋找軍事機密時妨礙其仔細研究詳圖。」

誰要從旅遊地圖找軍事機密了﹖(雖然據聞美軍入侵格林納達推翻軍政府時,士兵是拿著觀光地圖的,因為美軍缺乏這個小島的軍事地圖。但觀光地圖自然也沒有甚麼機密可言。)

#853 「圖上沒有澳洲,因為歐洲人尚未發現。至於位置與南極洲相符、標上「南方大陸」(Terra Australis)的地區,則是根據「南半球存在一塊尚未發現的龐大陸地」的理論所做的推測。」

其實澳洲也包括在「南方大陸」內(澳洲之名亦由此而來)。(這幅圖只標示到新幾內亞)

#1078 第三章「緣是義故,非洲湖泊與河流的形狀也是出於想像:尼羅河的起頭和終點都是湖泊,而尼羅河發源的兩座湖泊,還是由傳說中月亮上的高山所匯聚的河流挹注而成——原封不動地抄自托勒密的《地理學指南》。」

「緣是義故」是「因是之故」﹖
至於尼羅河,就算古代人都應該知道它是注入地中海吧﹖

#1266 「這幾張(海床)地圖是靠著衛星科技完成的」

掃描海床要靠研究船拖著聲納探測儀,衛星應該幫不上忙。

#1353 第四章「地圖的上方是東方;紅海在圖的右半部,隔開了非洲、阿拉伯與印度,更遠處則是「對蹠點」。」

只包括地球上一小塊地方的地圖,怎可能標示到對蹠點﹖(地心另一端的地點)
歐亞非大陸這部分的對蹠點,除了紐西蘭,幾乎都是海洋。

#1394 「西西里的魯傑羅二世(Roger II of Sicily)責成阿拉伯地理學家穆罕默德.伊德里西(Muhammad al-Idrisi)利用手邊最完備的資訊,來編纂一部精確的全新地圖集。」

當時的奇人。

圖的上方為南方。非洲綿延於圖的上緣,非洲的下方則是印度洋。」

中國古地圖也是習慣這樣。

#1408 「地中海置於地圖的中間,與中古晚期的世界全圖將耶路撒冷置中的做法不同。圖上標出的地點包括當時存在的都市與傳說中的地方,伊甸園也含括在內,位於地圖頂端。」

為何要放在東方﹖(這幅地圖以東方為上)

#1512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又稱〈疆理圖〉)製於1470年的朝鮮,是張畫在絲織品的地圖,其內容則是根據一張1402年時從日本引入朝鮮的類似地圖所繪。……日本的形狀雖然是正確的,但位置與方向都出了錯,轉了九十度。」

如果看圖的話,應該沒錯。只是日本和朝鮮相比細小了很多。

#1557 「地球儀上的南美洲寫著「Mundus Novus」(新世界),畫成一塊相當大的陸地,但北美洲卻只有兩座小島。」

因為西葡兩國都先向南美洲去。

#1643 「這張殘片是皮里雷斯在1513年製作的地圖,一側畫有南美洲海岸線與加勒比海島嶼,另一側則是北非與西班牙。……製作這張地圖時,南極洲仍不為人所知;等到後來有人宣稱上面畫有部分南極洲之後,這張圖便出了名。在托勒密的理論裡,南方有一塊大陸存在,維持著與北半球諸大陸的平衡。這張地圖或許是根據托勒密的理論所繪,圖上的南美洲海岸線因此呈弧線彎曲,並繼續往下延伸(而不是畫出阿根廷與南極洲的間隔)。還有更天馬行空的詮釋,有人說這張地圖證明曾有漢人探險家在歐洲人之前造訪南美洲,繪製南美洲地圖;也有人說,早在目前的冰層覆蓋南極洲以前(意即超過三千四百萬年前,遠比人類演化來得更早),某個消失已久的前古典時期文明就製作了該地地圖,這張地圖則是其複製品;甚至還有人表示,是外星人畫了圖中的南極洲。」

完全無厘頭。

#1670 「麥卡托投影……這種投影法的缺點是,兩極點的比例會變成無窮大,也因此無法正確畫出南北極區的樣貌。」

反正當時人都去不到兩極,讓經緯線互相垂直,方便計算方向比較重要。

#1839 第五章「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畫出了第一張呈現全國地質年代的地圖。他並未採用各地岩石的地質組成為基礎,而是根據當地能找到的化石種類來辨別岩層。藉此,史密斯便能判斷沉積岩形成的地質年代,也因而開始能正確了解地球的年紀。在此之前,西方人都根據聖經的說法,認定地球年齡為六千歲。」

赫頓提出deep time的概念比較早,但扎實的地質圖能支持這個概念。

#1953 「直到島嶼間的獨木舟航行在二十世紀式微以前,馬紹爾群島的水手都是靠深海洋流所衍射、折射、反射的光線,來察覺海平面以外的島嶼距離有多遠。這些水手將或彎或直的木棍綁在座標網格上,製作木杆地圖,來表現洋流的變化。水手必須找出不同方向的海流堆疊而成的「節點」(海流衝撞成的浪尖)。地圖用的「木杆」是椰子樹葉的粗莖。綁在地圖上的貝殼代表島嶼。」

非常厲害的水手。

#2029 「(光照地圖)佛羅里達海岸(右下角)的輪廓清晰可見。下圖為朝鮮半島,半島的南方充滿了亮光,北方除了北韓首都平壤那一點亮光以外,都是一片漆黑。中國則在黑暗的另一端大放光明。」

為何美國東北角緬因州的燈光比較少﹖因為人口很少嗎﹖

星期六, 11月 11, 2023

飛髮活動自述(3)

(第二篇)

其實那兩個理髮師傅跟一般阿伯差不多,都是「藍」(不是維園阿伯才藍的,反正都是看那些報紙那些電視台)。本來政見不同不是問題,2014後都照常光顧。但到2019實在是社會大撕裂,他們說的話也太難聽太沒人性,令我不想貼錢買難受,所以就不再去了。

通常都是放假才去剪髮,店裡的電視自然通常都是無線82台賽馬節目。某次不知為何他們轉了港台電視31(大概當天沒賽馬),正在播中央台偉光正的黨史劇,內容講他們給農民用豆投票。兩位師傅(加一個老客人)雖似維園阿伯,卻懷疑起真偽,三人思疑怎可能用豆投票。 

我告訴他們,那是真的。當時國民黨說人民大多不識字,怎能立即實施民主選舉﹖共產黨就給農民用豆投票。(為免吵架,之後那句按下沒說﹕當年稱文盲也能投票,為何現在又說不能讓你們自己選了﹖想想吧。)

沒光顧幾年後,校友會開會再經過,發現那間上海理髮和旁邊的理髮店都沒了。師傅去了哪自然也不知道。

現在你不去「那間」上海理髮舖,附近也沒幾間上海理髮可以去了。於是就嘗試了日本傳入的快剪理髮連鎖店,反正旁邊的邨就有一間,而方某髮型要求簡單,只要有正常師傅應該都沒問題。

不得了。日本人就是心思細密,知道客人最怕傳統理髮滿地髮碎的「不清潔」形象,所以廣泛利用吸塵機把地下的髮碎吸乾淨,不用掃來掃去弄得四處是塵(而方某又多打幾個乞嚏)。
不過地下還不那麼重要(反正方某光顧幾十年都是這樣),他們竟然連剪髮後也用吸塵機吸髮碎,這下才超出想像。怕客人覺得不衛生,那個吸頭還可以放進紫外光消毒器。

現在剪髮後,師傅拿著吸塵器在頭邊頸邊掃來掃去,回家後只需洗兩次頭,而且在衣服上和抹頭毛巾上的髮碎都少得很。想不到原來即場洗頭減少的髮碎,竟然還不及一部吸塵機。

(後話﹕因為是連鎖店,為免得失客人,總公司大概要求員工不要討論政治,所以也就沒聽見有人發表政論了。方某認同公眾辯論,但現在大環境辯來也是白費口水,不如省口氣。)

(完)

星期六, 11月 04, 2023

飛髮活動自述(2)

(第一篇)

涌尾山邊那塊地,之後也清掉作公園範圍了,阿叔好像退了休。

之後試過在自己邨裡剪髮,但最後去了旁邊長康邨的上海理髮舖。他們的師傅中途換過人,舖位也縮窄過(旁邊用來開針對女士的理髮店),但可以剪個正正常常的髮型就好,所以一直光顧了很多年。反正方某的髮型從來都非常符合校規,對那些會被抓的新派髮型本來就沒興趣。(所以左翼朋友批判學校對學生的外型規訓,保守如我其實沒甚麼興趣。在下頗認同學校「學生應以儉樸為本」的說法。)

無論是後巷山邊還是舖位,去上海理髮都沒甚麼問題,就是髮碎多。每次剪髮後一身髮碎總是很不舒服,必須立即回家洗澡。(當然舖位有冷氣還好一點,後巷山邊天氣熱的時候,汗越流越多,髮碎就黏得更多。)
但洗頭本身也有很大問題,因為方某頭油多(如果頭油和面油可賣,我一早當油王發了達),所以黏住很多髮碎。每次剪髮後都要洗三次頭才把髮碎洗得七七八八,而且抹乾時還是會在毛巾上黏上很多髮碎,要逐條愎慢拔出來。而方某皮膚又差,雖然多油但同時易乾,天氣乾燥的冬天洗三次頭,往往就會令頭皮問題變得嚴重。不能不洗但洗多了又麻煩。

當然,有光顧上海理髮的自會知道,他們是可以選「洗剪吹」的。但「洗剪吹」自然比「單剪」貴得多,方某一向都是窮人,自然也就寧願省點錢自己洗頭。

---

先前搬進井字公屋,地方雖然比再之前的二人單位大,但設計上有一點很離譜﹕就是廁所去水渠竟然是跟鄰居打通的,然後才落U型位接駁大渠。於是鄰居在廁所吸煙,我們要吸二手煙。鄰居如果有曱甴等昆蟲,也可以順道過來。

方某之前都是窮,但得到學校收留之後,逐漸累積增薪點(再加上拍檔正式退休變全職),漸漸變成「富戶」(其實也富不到哪裡)。由於政府改了政策,公屋沒有「世襲」,老媽總是擔心身後我會被趕走。所以居屋復售,就叫我去抽籤。
當然運氣差如方某,用綠表抽居屋還要當候補,買不到好單位,這是後話。

搬上居屋,環境當然好得多,去水渠也正常的多,不用再跟鄰居「共通」,但又有另一問題。以往很多髮碎,直接向著馬桶洗頭(反正淋浴和馬桶根本是同一位置),把髮碎沖進去就好。現在馬桶跟淋浴間分開了,而去水的位置有一個隔物器當成U型位(有段時間我們還不懂如何砌回去,搞得臭氣倒灌,後來看網上討論才知道那個隔物器是直接放回去,不用扭轉的),如果髮碎都積在那個位置,很容易就會阻礙去水要拉出來洗。那就很麻煩。

前老闆有句話「可以用錢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真豪氣),既然是「富戶」那麼就「豪」一點,多付點錢讓師傅幫我洗頭解決問題了。給師傅洗頭髮碎真的少了很多。

---

(第三篇 下週刊出)

星期六, 10月 28, 2023

飛髮活動自述(1)

突然想起,要讚一讚現在的快剪理髮店。但要比較一下以往,才能讚現在。

---

小時候住在油麻地,老媽就帶去後巷給理髮師傅解決。那年代有很多人沒租舖位,就在後巷甚至住宅樓下搭間舖做生意。要不要向黑社會付保護費就不知道了。雖然沒屋頂,但拉一塊膠篷擋雨,牆邊掛塊鏡,地面放幾張椅就可以開張。

之後搬到青衣,涌尾村山邊也有位阿叔搭棚理髮,老媽也就帶我過去。

效果好不好﹖我沒可能記得了。小朋友都不喜歡理髮,怕剪髮器的聲音,也怕髮碎釘著刺激皮膚的感覺。
小時候自覺更奇怪的一點是,只要電動剪髮器在右耳附近開動時,我的右腰就會跟著發酸發癢,好像被搔癢想扭腰,但又不能扭避(師傅會說你不坐穩讓他剪不好)。

當然就算小孩子沒問其他人,都知道這不是正常現象(至少我左腰不會癢,也沒見過別人說癢呀)。直到大學畢業後朋友介紹下看到有關亞斯伯格症的書,才發現自己很可能是其中一個。而書中說這類人也會有一些奇怪的聯覺,我想右耳聽到機器聲會腰癢應該也算是聯覺了。(這種聯覺要到再之後—大概三字頭後期—才逐漸消失。)

只是相比兒子,我應該還是乖一點,至少沒扭計到要老媽打的地步。
現在這個小鬼要有人死抱住才剪到頭髮。

---

(第二篇 下週刊出)

星期六, 10月 21, 2023

幼兒的遊戲


莊琳君《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新北﹕野人,2022
開一夫監修《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台北﹕台灣東販,2022

又是購買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比較簡單,就是日本學者按兒童發展不同階段,介紹有利心智發展的不同遊戲。作者特別提醒家長,「寶寶第N月就會做OO」其實只是平均大概的狀況,個別寶寶的進度通常都不一樣,所以他的介紹不是根據年/月齡,而是根據嬰兒懂得翻身、站立、走動等階段劃分,家長只要看自己寶寶的狀況,對號入座就成。

至於介紹的遊戲嘛,你看封面就知道,撕紙巾也是其中一種(再笑,在鼻敏感的在下眼中太浪費了)。書中介紹的遊戲大多類似,都是不需太多道具、或者可以日用品作道具的遊戲。這樣說來理應十分實用,可惜正值疫情,莫說帶幼兒落樓走動不易(有必要出門時都要全副武裝),我們就連網購送貨的紙箱都怕有細菌病毒不敢給他玩。(紙皮又難消毒,畢竟弄濕了易發霉)

當然,有些活動就算不看書,你大概也會自動跟小孩玩的。但這個時候,為方便消毒,結果給他玩的,大部分都是現成的玩具。
老婆節儉(繼續求生中),玩具大多從地區媽媽群組接手(其次是朋友移民或者孩子長大而轉送,我們生得遲嘛),但為求周全,其實也接了不少。在下常常質疑,孩子需要「那麼多」玩具嗎﹖(尤其是你還見到嫲嫲買玩具的時候……)

《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就是針對「玩具過多」的現象而寫。作者是台灣的幼教老師,曾於德國任職八年,得以了解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主義」,並向中文讀者介紹。

作者所言,其實證實了不少方某的懷疑。例如玩具太多或電子玩具,反而令孩子不專注(我覺得電子玩具尤其令孩子習慣被動娛樂而非自由發揮)。玩具太多也令孩子難學會珍惜物品(例如方包會亂扔自己深愛的熊大公仔)。幼兒園提供簡約的課室環境,才有利孩子專注。

當然,如果要實踐德國的「無玩具月」之類的極簡運動,首先你要像德國人有足夠的戶外環境讓孩子自由玩耍和接觸自然。香港這方面的空間就少得多了,除了地理上的空間不夠(公園地方不夠),心理上的空間也不夠(我們很怕小孩受傷,而密集的居住環境也特別容易出現安全陷阱,於是很難任由他們亂跑亂爬)。

反正就正如前文所言,我讀了多少書其實都沒用,因為其他人不會聽我說的。所以讀到的教訓也就沒多大作用了。

看倌需留意的是,《不》是版式書籍,原來在讀墨手機app上做的塗鴉,在桌面電腦開同一本書是看不到的。只能在app上看。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ijkqxMhttp://moo.im/a/mFJOT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

#248 作者序「人生許多事若帶一點輕鬆的玩樂態度,反而更容易把事情做好」

我想不是要學習和功課本身像遊戲(這其實不大可能,小部分或者可以,但大部分都不行),而是要學習和做功課像玩遊戲的心態。

#346 Part 1「但若長期送禮過多,就如同過度餵食孩子一樣的不健康,因為孩子的腦袋無法接收到自己已經飽足的訊號,無形中會養成「暴飲暴食」的習慣。」

所以「送禮勤」真的不行呀。(遠目) #爛gag出沒注意

#451 「孩子需要的禮物:兒童牙刷和漱口杯組合。雖然五、六歲的孩子仍無法自己將牙齒刷乾淨,不過可以開始幫助孩子建立用餐後刷牙的好習慣

其實這不是好習慣。以前的確是這樣教,方某在星洲時,政府還會送牙膏牙刷給學生(都是同一牌子,大概有商家贊助),然後每天吃午飯後一起去刷牙再上課。現在認為吃飯後口腔偏酸性,刷牙反而易刮花琺瑯質,先漱口把食物殘渣沖掉就好。刷牙留待起床(未吃早餐)和睡前(晚飯後過了一段時間)做。

#600 「李波教授提到,某次演講結束,有一對爸媽告訴他代幣獎勵制度對孩子的危害:「他們告訴我,獎勵初期一切都很美好,孩子吃飯時坐得挺直,連不喜歡的蔬菜青豆也吃個精光。直到有一天,他們帶孩子上一家高級餐館用餐,孩子突然拿起桌上的水晶杯問他們說:『如果我不摔破這杯子,可以得幾分?』」」

就算真的搞計分制,破壞行為根本就應該扣分,而不是「不破壞可加分」。只有日常責任/預期以外的好行為才值得加分。

#639 「一開始,幼教師會在換尿布時問孩子要不要試著坐在馬桶尿,這時如果有已完成如廁訓練的玩伴正坐在馬桶上,就很有可能成功引起孩子嘗試的意願。萬一提議被否決,幼教師也只會微笑地說「沒關係,你可以不用試」。要留意的是,孩子拒絕後,不要每次換尿布都再問一次,因為一天問好幾次很容易讓孩子從無感轉為反感。強迫推銷可是大忌。」

所謂「國民教育」亦如是。教條式的愛國或者「孝道」教育,通常只會適得其反。近如父母也不能靠教育迫子女愛,何況國家﹖孟子早告諸齊宣王:「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8:31) 無論家國,你真心愛惜子女/人民,他們自然會愛你,其理一也。為何明太祖把孟子逐出孔廟﹖就是因為孟子反對人民有無條件愛/服從君上的責任嘛。

當然主推者或為交貨、或為諂媚、或者自己其實也不理解「愛國」是甚麼一回事(反正他們家人不少有外國護照或者在外國讀書),便會搞成強迫推銷。於是事與願違,越是想「教」學生愛國,反而令學生「恨國」。(倒是沒這種教育的前政權下長成的人,似乎還比較「愛國」呢。)

#645 「重點仍然在於訓練孩子獨立寫作業,而不是交出正確無誤的作業給老師。德國老師認為,如果家長在寫作業過程中介入太多,直接出手挑錯指正,不只孩子不能從錯誤中學習,也容易讓老師誤認為孩子已經理解。只要全班有超過半數的家長都這麼做,老師很自然會逐步提升作業難度,難度提高後家長又會盯得更緊,久了會造成孩子學習上的惡性循環,他們會害怕犯錯,也養成依賴家長幫忙訂正的習慣。」

香港人正是如此,看學能測驗如何由智力遊戲變成家長學生哭訴的「操練」就知道。

「『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的論述,之所以對多數厭學的小學生來說無效,是因為那光景對他們來說過於遙遠

其實連中學生也不會理你(經驗之談),何況小學生﹖
(會理你的人,本身就已經看到這一點,你不用唸他已經會努力。)

#1053 Part 3「『不是,是爸爸的玩具。』文生說。我看了文生爸爸一眼,他隨即解釋說:『正確來說,是我爸爸給我的玩具,我再送給文生。』」

可以玩三代倒也真的很愛惜。

#1158 「幼兒園對於玩具武器的禁令非常堅持,就連炎炎夏日家長要主動提供玩具水槍,也被德國老師以「幼兒園裡已有可替代水槍的噴水器」為由而婉拒。一開始我覺得大可不必這麼做,因為圓圓胖胖的大水槍其實看起來十分童趣,以任何角度來看都不像個殺戮武器。但是幼兒園仍維持一貫的立場:如果一瓶家用的噴水器可以讓孩子擁有玩水的樂趣,就沒有讓槍枝登場的必要。噴水器也好,樹枝也罷,孩子們點石成金的想像力可以不受任何外力約束,偶爾也有孩子拿樹枝當寶劍在公園裡比劃,但以肢體攻擊為主的玩法太容易擦槍走火,所以老師們從孩子幼幼班時就一再告誡,手裡的任何物品都不能對準人,就算如他們解釋的只是在「玩」而已。」

人家對這很敏感。

#1287 「一位老師屢次撕毀格式不符合標準的作文,暫且不談是不是情緒控管出了問題,但其對對創作的定義實在十分狹隘。「起承轉合」是普遍接受度高的文章結構,老師雖有其必要傳授這種技巧給學生,但在書寫時如何應用所學,我認為這屬於個人創作上的自由空間。學生若把作文都千篇一律的寫成八股公文,便很難建立獨立思考的素養。」

首先,把學生作交撕掉本身就很暴力,因為這是學生的作品,就算學生做錯也不應該這樣。
可是,學習是需要練習某種格式的,老師要求用指定格式作文並不為過,沒符合格式就是不正確。當然這不代表學生整體能力差劣,就只是他沒能跟隨指定格式而已。
(正如數學課老師也可以要求你用某種方式解題一樣,這是練習,不是說你能夠用其他方法解就不用練習「這種方法」。又如體育老師要你練習籃球,你用腳踢老師不許,就是不尊重自由和獨立思考嗎﹖體育課自有練足球的時候,這不是你課外自由玩耍的時間,你私下玩要腳踢籃球,老師才不理你。)

#1435 Part 4「重點不在於孩子們覺得無聊與否,而是在感到無聊時,該如何不假外力去突破心理上被綑綁時的無力感。」

很多時候人們(甚至包括大人)的問題在這裡。

#1492 「我們希望盡可能讓孩子明白,『無玩具月』雖是由老師們發起的主題活動,但是他們才是玩具真正的主人,有任何想法都可以一起坐下來討論解決方案」

#1523 「老師們不會去一一列舉所有細節,只給你們幾個大原則去遵守。因為你們都是大孩子了,所以我們相信你們有基本判斷能力,玩得開心的同時,也能做到盡量不妨害別人。」

在人數較少的地方,較易實現這種自律。

---

《不分齡開發腦力的185個寶寶遊戲提案》

p.2 「即使是許多人認為可以讓寶寶停止哭泣的塑膠袋揉揉聲,實際上也不是對所有孩子都有效。有的孩子喜歡可以看見父母臉孔的橫抱法或豎抱法,有的孩子則喜歡多多觀察外面的世界,只要面朝外抱著就會笑瞇瞇的。育兒書上雖然經常會寫『孩子到了第幾個月就會OO」,像這樣顯示出具體的標準,但是實際上,寶寶們都是以自己的進度在努力地成長,讓那些標準根本派不上用場。」

標準只是參考,這點必須記住。

p.6 「即使見到孩子不會玩,或者顯得興趣缺缺,也不要立刻斷定『孩子討厭這個遊戲』,請試著和他們多玩幾次。如果學會玩新的遊戲,寶寶一定也會很開心。」

尤其是比較怕生的小孩。

p.18 「這項實驗的結果是,幾乎所有寶寶都選了剛才在動畫中被壓扁的『紅球』。即使改變球的顏色再次實驗,幾乎所有寶寶還是都選擇了被壓扁的球。」

從其他地方見到的描述,好像只是「大部分」而不是「幾乎所有」那麼一面倒吧。
(找到另一個用毛公仔的實驗報導是80%-87%,一個用圖形的實驗報導是~75%。當然「高達八成」已經很高,但顯然未至於「幾乎所有」。)

p.113 「等到寶寶能夠坐穩之後,重現眼睛所見動作的模仿能力也會開始發展。雖然還無法理解『嘴巴張開』這句話的意思,但是只要把湯匙拿到寶寶的嘴巴前面,然後張口說『啊~』,他們就會模仿大人的動作把嘴巴張開。寶寶就是像這樣從大人的行動中,漸漸理解語言的含意。」

方包似乎不是這樣,我們想用類似方法哄他開口就不成。或者這比較適用於更小、只有本能的嬰兒,當嬰兒長大逐漸有自主欲的時候就未必行得通。

p.191 「『角色扮演遊戲』的主角是孩子,大人請徹底從旁輔助就好。孩子的舉止和行動,在在都反映出平時大人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大人或許能夠從中獲得提點,或是察覺到自己需要反省的地方。」

方某也相信如此,但心想﹕我何時有四處打人和亂扔東西了﹖(斜目)

星期六, 10月 14, 2023

跌倒了也要繼續向前進


有川浩《跌倒了也要繼續向前進》(倒れるときは前のめり),台北﹕台灣角川,2017

這本書還夠「霸氣」的,一來不提供試閱,二來不能在網頁開啟(必須用App讀,然後發現原來在手機app做頁面塗鴉,Mooink Plus 2C雖然彩色但無法顯示)。擺明就是因為名作家出品,所以不怕你不來買。而在下確實也因為《圖書館戰爭》對作家好奇才會買,否則看不到內容的書,通常就不會買了。

在下最大的好奇就是,《圖書館戰爭》中稻嶺館長的原型是兒玉清(方某首次見到他是《HERO》的鍋島伯伯),甚至當電影開拍時兒玉清已經過世,還特意讓他用照片出演(電影改為稻嶺館長也死於「日野的惡夢」,新設一個「倖存的副館長仁科成立圖書隊」為背景),可見作者有多喜愛兒玉清。

日文維基記載兒玉清很明顯是個大右派,支持官式參拜靖國神社、甲級戰犯合祀那種人。而《圖書館戰爭》其實有點「左」,強調為了守護重要的事物(書),圖書隊必須忍耐,先承受(敵人良化隊的)第一擊,不能「先發制人」。這個設定很明顯是影射戰後和平憲法第九條,日本縱然重建武裝力量,亦限定「專守防衛」,要等到敵人攻擊才可還擊,直到2014年才重新解釋成「集體防衛」下盟友受攻擊也算數。

為何寫出一個「左左地」故事的作者,會喜愛一個大右派﹖這本散文集的確有解釋到,因為兒玉清老伯除了是演員,還是著名讀書家,經常向觀眾推介書籍,不少作家(包括作者)都受其恩惠(p.58)。而再看作者本人對大戰的感想,其實也就是一般日本人「當年開戰也是迫不得已」、「戰爭很慘,最好不要再打仗了」那種,對日本發動戰爭的責任很少反思,這也難怪了。對這些作家而言,他們當然會很愛兒玉清,而對方(也是日本政界主流)的右派政見,他們未必認同,但也不是他們關心的大問題。(情況等於2019年前,大家喜歡某藝人,也不會理他是黃或藍的。)

在下相信作者甚至沒有察覺,這種右派政見,其實就是支撐他們極力反對的東京都圖書審查條例的基礎(主事的石原慎太郎還否認南京大屠殺呢)。日本人看不穿(或者不願說穿)日本右派的保守觀念和權力結構同時在影響所有方面,跟他們迴避戰爭責任的檢討,其實是一體兩面(另一本書《罪惡感的代價》有深入討論)。

這本是先前在雜誌刊載的散文結集,以前李逆熵曾經開玩笑說這種是「知名作家才有資格出的拉雜文集」(反正粉絲一定買嘛,而李生自己也有,潛在買家不夠的話出版社不見得肯幫你出)。作者也是屬於立場鮮明的那類(讀《圖書館戰爭》也看得出來),不一定每篇文章的立論我都同意。不過能夠在原作品以外認識作家,也是讀者會有興趣的。(所以才出得那麼霸氣嘛,笑﹗)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ftwzKhttps://moo.im/a/7cgmx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5 「基本上,他們都是接受嚴格軍事教育,懂得相忍為民的一群」

為何戰前的皇軍不會,戰後的自衛隊員就懂得「相忍為民」﹖那是美式的軍事教育和政治制度嘛。

p.23 「後來我把這段經歷寫進了《圖書館戰爭》的中澤毬江和《雨樹之國》裡。也就在那個時候,我才了解到,擁有醫學知識和缺乏醫學知識的人所得到的療效有著明顯的差異」。

所以,就算不是為了成為醫護,你也應該有基本的醫學知識。至少病了不要找錯人。

p.26 「就像新加坡的魚尾獅那樣狂吐個不停。」

我真的沒想過可以這樣聯想,新加坡政府大概要抗議「辱星」了。(笑)

p.31 「其中最主要的,針對『非真實存在青少年』性表現的問題,卻已經浮上了檯面。所謂『非真實存在青少年』又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新名詞(據說是指貌似未滿十八歲的劇中人物)

p.32 「有些人也許認為這是東京的事,與地方無關,問題是日本主要的出版社都集中在東京。或許管制的範圍僅限於東京都,但是出版社主要的市場卻是整個東京地區。一旦東京都內受到了管制,為了配合都政府的政策,出版社勢必只有自主管制一途了。換句話說,實質上等於是全國性的出版管制。」

明言要針對虛構的角色,這比香港那條惡名昭彰的《防止兒童色情物品條例》更惡。(後者惡在兒童色情的定義「不論它是否對真人而作的描劃」,律政司在立法時聲稱只針對「看似真正兒童」的描繪而不針對動漫畫,但最後告了一個藏有蘿莉控漫畫的流浪漢。)

p.35 「擅自給人貼標籤的行為,其實似曾相識。還用得著說嗎﹖就是向來主張推動條例修正的那兩位大作家,都知事和副知事(方按﹕似乎指這人)。都知事曾經針對他認為可能觸犯出版管制條例的漫畫,公開指出,那是一種『下流的職業』﹔副知事也曾在推特上發言﹕『愛看漫畫的人全是一群失敗者』。」

p.36 「當時似乎不少人都有過被贊成管制派粗暴而且近乎歇斯底里的言詞攻擊的經驗。我在我的小說《圖書館戰爭》裡曾經寫過﹕『有些時候善心可能比惡意更可怕。因為懷有惡意的人清楚知道自己傷人的意圖,而『善心人士』卻未必知道自己可能正在傷人。』」 

支持者是自以為善心其實在做壞事,而主推者更是惡意滿懷。這類口頭有崇高理念的惡棍行徑香港人也見識不少。
我倒好奇高談「愛看漫畫的人全是一群失敗者」的副知事如何面對知名的動漫愛好者麻生太郎。(雖然麻生太郎跟隨政府立場,支持訂立連虛構動漫也管制的《兒童色情禁止法修正案》。)

p.37 「整排售票機全部停止售票。但是入口柵欄卻是開放的。原來東京地鐵決定免費載運。」

遇上災難事故本該如此,只是香港未必會再這樣做了。

p.40 「我想JR一定沒有惡意。他們大概只是作了一個非常單純的判斷,認為既然事情毫無進展,也就沒什麼值得播報的了。問題是,即便沒有收到新的通報,乘客卻可能因為獲知事情『毫無進展』而倍感安心。持續和外界斷絕音訊時,十分鐘感覺可是很長的。也許可以把意外發生時,在車廂內等的痛苦難耐,想像成等吃泡麵時的心情。」 

p.41 「『毫無進展』本身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

這點提醒不錯,雖然已知等待時間的泡麵,我想感覺跟遇上意外不知何時完結差得遠了。

p.42 「新幹線的服務品質在JR當中一向是表現最優異的。之所以如此,我想也許和飛機這個強勁對手的存在有關。畢竟少了競爭對手,服務是很難長進的。有人可能會說,私鐵和地鐵難道不是他們的對手嗎﹖別忘了,私鐵和地鐵只能在一定規模以上的城市中營運。」

對比一下香港巴士和鐵路的關係就很明顯。

p.45 「除此之外,我和湊佳苗都曾親身經歷過阪神大地震。經歷過阪神大地震的人都非常了解一種感覺。那就是,自我約束無助於拯救災區。其他地方的人不論如何主動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也不會為災區帶來任何的好處。災區需要的,講白了只是重建的經費。而這筆重建經費,必須透過其他平安無事的地區積極地帶動社會和經濟的復甦,才可能產生。」

p.50-51 「地震過後,我頻頻收到一些來自災區的聲音,他們說﹕『就似是我害他們非得自私約束不可似的,聽了心裡好難受』」

p.52 「梅田地區在地震後不久便恢復了正常營運。如今回想起來,梅田的泰然鎮定著實讓大家重拾了信心。當時的災民不禁會想,僅僅只是一河之隔,既然那訪的市區能夠如此坦然地面對,我們這邊一定也能儘速完成重建的工作。」 

p.53-54 「我聽說,在今年初春,當東京電視台決定恢復播放動畫節目的時候,立刻招來了許多民眾的撻伐。……事實上當時整天的災區報導,讓觀眾根本別無選擇,資訊疲乏的怨氣簡直已經到達了臨界點。就『恢復例行性節目,緩和觀眾緊繃的情緒』這個角度來看,我反倒覺得東京電視台的判斷是值得給予肯定的。」 

p.54 「檢討自己的行為是否知所分寸,必要的時候自我約束,這樣的態度確實是很可貴的。然而,如果只是想著『誰知所分寸,誰不知分寸』,以檢討他人的行為作為理由,濫用『自我約束』或『不知分寸』的說法,社會永遠不可能進步。」 

的確如此。當然在大眾都很悲傷的時候,大肆娛樂也可能「傷害感情」的,一開始的時候審慎一點、叫停一些太胡鬧的娛樂也沒錯。但日本人這種「自肅」習慣去得太誇張、過度壓抑的地步,甚至變成道德魔人檢舉別人的藉口。

p.54 「除此之外,與其搜尋『不像話的事』,不如尋找『值得給予肯定的事』更能讓人感覺好心情。」

事實上蔡子強說,零三沙士一片愁雲慘霧,後期記者和傳媒都有意找「好人好事」來報導,免得所有報導都那麼負面。當然傳媒自發找好人好事振奮民眾,和「主旋律」強要別人「說好」迴避問題,是兩碼子事。

p.57 「正如我在推特上曾看過的一張寫著『不敢貼在自己家門口的想法,就別在網上說』的圖片一般。真希望有人把這拍成公益廣告,讓大家都知道。」

p.171 「惡意也是一種表達的形式。你確實有說人壞話的自由。問題是,自由伴隨著責任。既然要說人壞話,自己就該要有傷害他人的覺悟。連這點覺悟也沒有,只是任憑自己享受著中傷他人的暴力,就是『匿名的毛毯』。」 

方某之所以一向實名寫文,亦屬如此。因為匿名太容易令人不負責任地胡說八道了。
當然我這樣說並不等於支持強制的實名制,因為大家都明白,有些正確的說話,公開身份是說不到的。

p.64-65 「有些孩子可能會說,可是我還是想當作家,那怎麼辦﹖我會告訴他,可以先把目標放在當個兼職的作家,在這個前提下,『一定要在學校裡好好用功學習』。如果以為『當作家就可以不必用功學習』,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學生的本分就是學習。不知善盡本分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有說服力的。然後我一定會再補一句﹕『還要學著珍惜你的生活和出現在你身邊的每一舍人,包括父母、同學、老師。』和用功學習一樣,不懂得珍惜周遭人的人寫出來的東西,是不可能打動人心的。……年輕的時候,我既不用功學習,也不懂得過好自己的生活,滿腦子只想寫小說,結果不論我如何心急,都當不成作家。但願未來想當作家的年輕人,別再重蹈我愚蠢的覆轍。」 

的確大部分的嗜好皆如此,畢竟稱得上嗜好的事,大多是養不了家的。(或者應該說,只有很少數人能夠,例如大作家、大球星,但大部分作家和球員都是過窮日子。如果這是副業或者有後路則還好,如果只能靠這維生,就注定艱難了。)

p.66 「新書一經簽名就會被視為人為毀損,是無法退書的。所以如果一次簽太多,可能會造成書店無謂的困擾。」

在下不是書店員工倒沒想過這點。
由於校內辦書展跟作家講座很難配合日期(除非是透過書商同時邀請作家),所以如果日期接近,有時就會情商書店先提供該作家的書。我們在作家講座上讓學生簽名認購,然後給作家簽名,最後同學待書展到書商攤位認領付款。(為何講座上不先收錢直接賣書﹖因為學校收錢手續上很麻煩。十多年前還好,現在財務規矩已經不容「我收了錢再交給書商」那麼簡單。)
有些小書商會接受「先給我書,書展上再收錢」的安排。但邀請大書商辦書展,他們反而不肯這樣做,甚至我承諾「如果有學生認購後不來買書,簽了名的書學校可以包下來」,他們都說「公司規矩」不行。
我們原本以為「作家簽名本」應該是比較值錢,就算原本的學生不買應該都有其他人想買。但在本書看來,簽名本對書店反而是一種冒險。

p.67 「所謂理想的上司,就是會跟屬下說『責任由我扛,你只管做你想做的事』的上司。」

曾經有人說日本式名將,就是「完全信任屬下參謀的判斷,直接在他們的作戰計劃上蓋印,萬一打敗仗就準備切腹」的人。似乎現在他們還是這樣想。
下屬當然都想有這樣的上司,但日本人似乎沒想到,這樣也可能鼓勵屬下不負責任亂搞。日本當年深陷戰爭泥淖,就是因為這種太放縱參謀和中低層軍官的無責任文化。以致後者為了貪功塞責,不斷把戰線越拖越長、戰事越鬧越大,最終不可收拾。
「上司為下屬做的事負責」理應如此(雖然不是每個上司都做得到,敷衍塞責也不少),但前提是上司不能讓下屬無人駕駛「只管做想做的事」,要善盡監督輔導之責。

p.67 「如果有個會拉著同事說『耶—大家跟我來﹗』的人來瘋店長,我保證這家店的賣場女店員一樣也是超級有活力。」

這根本就是笠原郁吧﹖

p.70 「要是連住在當地的居民都覺得自己的家鄉是個無聊的地方,還會有誰肯專程跑來觀光呢﹖」「計程車司機的教育。這又是一個不錯的著眼點。觀光區的計程車其實肩負著觀光客諮詢窗口的重責大任。」

的確,當地居民的觀感其實才是首要,真正欣賞自己地方的居民,才有自信和吸引力。當然正路而言,政府應該做好管治和服務,讓居民真心滿意。可是在某些地方嘛,說你抱怨是「不愛X」,強要別人「唱好XX」,製造虛假的民族優越感就算數了。這種民族主義虛火騙不了人,反正那些高歌的人,自己也覺得當地就是個無聊的地方,只想刮夠了就走。
至於的士司機嘛,你看香港讓炒的士牌照的人主導市場,就知道無法旨望改善服務。

p.75 「一場破紀錄的超大豪雨,造成田埂嚴重受損的景況。水田中的積水流失,導致稻田缺水」

倒是沒想過「豪雨反而導致缺水」吧。

p.82 「就算有人也同樣覺得這部電影很無聊,但是懂得分寸的人一定會靜靜地把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帶到電影院外,找一個和他同樣看過這部電影的朋友表達自己的不快。」

分寸﹖回看前面p.54﹖為何你喜歡這部電影,其他人不能即場批評﹖當然,大吵大嚷本身就是不受歡迎的,畢竟這是種騷擾。但電影已經播完,人家散場時跟朋友討論罷了,又不是中途批評妨礙你看戲的興致,又有何不可﹖難道規定電影散場時只准讚不准彈﹖

p.90-91 「我要再強調一次,我絕不是要他為自己的錯誤負責。因為這位自稱作曲家犯的錯,已經遠遠超出了他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扛起責任的程度了。」

的確有很多人胡搞時都會自稱「出了事我負責」。但他們沒想過,出了事會牽連多少人,責任大到就算他不要命也負不起。

p.94 「從飛機維持一定高度的時間,幾乎找不到哭泣的小娃兒(僅屬我個人的觀察經驗)便足以證明我這個推論應該沒有錯。……所以我建議帶小孩搭飛機的家長,當小孩哭的時候不妨試著讓他們喝點水或吃糖果。兩種方法應該都有助於鼓氣。如果這種方法真的有效,請記得跟我說。」

其實按照一般家長說法也是這樣的。

p.100-101 「他們開著改裝得氣派豪華的宣傳拖車繞行,一面播放著廣告。在無人蓄意發出聲響的人潮中載著巨型喇叭,以破壞性的音量蓄意放送……問題是,眼睛可以閉起來,耳朵卻沒辦法關閉。面對訴諸視覺的宣傳廣告,我們可以移開視線,選擇『眼不見為淨』,但是訴諸聽覺的宣傳廣告,我們卻無法主動把它消音。這種宣傳拖車等於是用聲音霸佔了空間。……沒禮貌地用超大音量強迫他人聽,就是一種暴力。」

日本極右組織就是習慣這樣,開卡車到鬧市路口或者左翼人士家門前,開大喇叭叫口號。
九巴那部「路訊通」之所以引來抗議,不得不「滅聲」,亦因如此。
(當然我還是不明白為何地鐵可以播放有聲電視節目就是了。)

p.103 「如果終止單行本的出版形式,培養新人作家的工作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因為,文庫本每個月新書的出版數量相當龐大,大到必須立即汰換掉上一個月才出版的新書。……也因為如果不培養新人,出版業界肯定會每況愈下。而為出版社賺取培養新人的資金,則是成名作家的義務

單行本為何重要,這點不說不知。
後面(p.105)說,這位「夠義氣」(剛出了單行本,沒乘著電影發行立即出文庫本)的作家是三浦紫苑,那本小說則是《啟航吧﹗編舟計劃》。

p.109 「我賺來的錢,在我寫書不是那麼順利的時候,是支撐我沒有收入期間的生活資金。有了這筆資金,我才能在任何狀況下繼續保有『寫自己想寫的』和『不寫自己不想寫的』的權利。既然有幸享有這樣的權利,我是不可能放棄它的。」

回答那些說不想見到改編影視作品的讀者意見,算是相當直接。雖然我也覺得《圖書館戰爭》改編電影的確有點失色(雖然主角選得好,但因為只剩武打,文戲幾乎全刪,角色變得十分平面﹔改編動畫做得好得多),但這的確是原作者的權利,覺得改得不好,充其量不看就是。

p.111 「如果讓一些因為看了電影才知道我的小說的讀者留下『這位作家的粉絲都很粗暴沒有水準』的印象,對我又是另一次打擊。沒有一位作家不會因為自己的讀者遭人嫌棄而不難過的。」

真的嗎﹖不是「作家」也沒有粉絲所以不肯定。

p.120 「阪神大地震時的親身經驗……當時我住的地方所幸受災的程度不大……最教我擔心的就是生理期。……這種事情雖然就算對家人也頗難啟齒,但如果災變發生,希望男生一定要多留意一下身邊的女生是否有這方面的困擾。這也是我寫下這一幕的用意。」

p.133 「我倒是收到了一些女性讀者的來信說﹕『刻意寫生理期的事,真的很低俗。』讓我一度感覺有些失落。」

其實就算男生想留意也做不到甚麼,女生之所以困擾,就是因為她們不想讓男人知道嘛。我們總不能開口問女生有沒有需要,或者乾脆見女生就塞一包衛生巾過去。(大概除非是很熟悉的人)

作者收到的回信,正正反映了我的憂慮。女性作家這樣寫已經被當成「低俗」,如果男性去問這些問題,隨時就當成性騷擾了。

p.131 「這些事情其實只需要稍微調查就能找到大量的相關書籍和資料。但是我想問題就出在,這些書籍和資料只有『想知道』的人才會去翻閱

p.132 「娛樂作品最大的功能就在於『可以透過故事,把訊息傳達給未必想知道的人』。」

確焉。當然有些人像方某,可能對瑣碎知識較有好奇心,但並非人人如是。但喜歡看故事的人必定比較多。(方某則相反,除了歷史故事,因為讀了又覺得學了些東西。)

p.137 「其實是因為我是那種不習慣事前決定故事大綱的即興演出型作家」

《圖書館戰爭》系列的後話她已經是這樣說。

p.151 「讀書心得就讓真正『想寫』的孩子去寫吧﹗這是我站在書商立場的懇切請求。對不愛作文的人來說,那真的太強人所難了。」

的確對圖書館主任這行當而言,「閱讀報告無助於(甚至有礙)培養閱讀興趣」也是公論(已故教授James Henri甚至開玩笑說﹕想阻止學生有性行為很簡單,要求他們每次做完都要寫報告就行。藉此表達「閱讀報告窒礙閱讀興趣」)。可是想學校不要求學生寫閱讀報告也是不可能的。

除了因為學校目標並非單純培養「興趣」之外(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也是學校課程目標),也因為「功課」本身就有一點「勉強」的成分(所以日文把學習寫成「勉強」真的很貼切,笑﹗)。功課目的就是訓練,所以必然要重覆做,甚至有點沉悶(至少,就算再努力構思有趣的功課,也不會全都很有趣。何況老師覺得有趣又不等於學生會有興趣,畢竟老師喜歡的事物跟學生不同。正如我覺得看書很有趣但有一大票學生不這樣想)。
試想想,看倌「或者有」喜歡的學校科目,但我們「肯定」每個人都一定有不喜歡的科目。對於不愛作文的人,作文固然痛苦﹔對於怕計算的人,數學練習何嘗不是「酷刑」﹖對於體弱多病的方某,體育科搞體能測試一樣令我叫苦連天。那麼學校是否可以沒有數學練習、不考體能﹖沒可能。(體育老師反應是﹕我不介意你做得慢、成績差,但不可不做)
更不用說有些比較老派的上司還認為要「證明」學生讀過書就要靠報告(就算不用「寫」的,口頭報告一樣是要報告),結果當然是一大票學生只會抄作品簡介(甚至網上文章)交貨。如果老師不小心一點查看,給這些人頒了獎,說不定還會給學生鄙視。

就方某而言,我在中六之前還是很厭惡寫閱讀報告的(連口頭報告也不想做,所以當年我讀書不少,但參加教協閱讀活動拿到最後的紫章比其他同學遲)。直到中六有中國文化科,讓我可以把不同科目的書籍知識「炒埋一碟」,才突然愛上寫閱讀報告。究竟先前的閱讀報告有多少幫助﹖沒人說得上。

p.152 「在睡前,當我生起了肚子有點餓,該吃什麼好呢﹖的念頭時」

漏了引號,應為「在睡前,當我生起了『肚子有點餓,該吃什麼好呢﹖』的念頭時」。

p.161 「高中時所教的近代史,都是在畢業在即的歷史課上被草草帶過的。所以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最接近現在的一段戰爭史,我們對它卻幾乎都是一知半解的。也所以,似我這種學藝不精的人,壓根就對這段歷史說不出什麼話來。」

p.162 「浩大的戰爭場面的確很容易寫成故事。然而,戰爭真正面貌卻不在此。因為戰爭的『成果』還牽涉到勝利之後,是否能讓當地的居民接受自己的問題。」

我不會想去追究這場由日本發動的戰爭的是非戰錯。用現在的價值觀去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的價值觀,無疑是荒謬的。拿現在的標準去衡量當年認為殖民政策是理所當然的時代,只會歪曲了史實。如果真要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判定為日本的侵略行為,那就得先從近代西歐諸國的殖民政策開始興師問罪才對。被迫陷入烽火的國家當然很難原諒曾經蹂躪過他們的國家。但是要知道,世上從來沒有一個國家背後不存在著某些闇黑的歷史。」

p.162-163 「極端的自虐史觀或極端的自由主義史觀,都可能落入另一場以戰爭作為外交手段的陷阱。」

看了這幾段就會明白,為何寫得出《圖書館戰爭》的作者,會對兒玉清是個大右派這點毫不介懷。除了知遇之恩,亦因為作者其實跟一般日本大眾一樣,對戰爭史缺乏認識、同時亦對戰爭責任欠缺反省。遇到戰爭責任的問題,那種推卻的藉口(「別國都有做過壞事」的臭蟲論),跟政府口徑其實沒多大分別。如果「不能用現今價值觀去評價當年的事」是正確的話,他們為何還要每年悼念原子彈轟炸﹖反正跟南京和其他地方一樣,「打仗殺人無可避免」嘛﹗
當然這也是政府的責任,整個課程的設計,本來就是想把二次大戰輕輕帶過。畢竟如果要仔細教起來,後果並不是那批受惠於美國陷入冷戰後放寬公職追放政策、得以重掌政壇的那批保守派想見到的。

對比一下德國就明白,人家很乾脆地承認本國犯錯。無論用哪個年代的價值觀,隨意屠殺平民都是該受指責的(再一次,如果不同意就請日本人標準一致,不要怪美國人丟原子彈)。別人有搞殖民統治,不代表你的殖民功過就跟別人一樣、或者不該受指責。《李光耀回憶錄》沒說錯,日本人是趕走了英國殖民者,但卻是更糟、更殘酷的殖民者。同樣是殖民,就算現在評論都是負面,但「錯」的程度「當然」也有高低之別。
而對於各地不同的民族,由於日本人倚重(或迫害)的程度不同,他們對日本統治的評價有高低之別,亦是理所當然。

而我不知道作者口中那種「極端的自虐史觀」怎樣能夠鼓勵下一場戰爭就是了。

p.193 「書中的結尾,一位陸上自衛官這樣說道。『我常在想,自衛隊最好還是不要太高調。畢竟當自衛隊被大肆報導的時候,就表示一定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我在航空自衛隊採訪三一一的時候也聽到了同樣的說法。」

的確如此。武裝部隊或者紀律部隊這類部門本來就是為「有事」而作準備,所以如果他們出鋒頭,其實即是已經出了事。有「所以還是沒事為好」是很重要的心理質素,抱英雄主義或者想出鋒頭的那些人,只會變成戰爭販子或軍閥之類(日本二戰前就有很多這類軍人),最多還是不要參加,閒時去玩戰爭遊戲(war game)就好,免得累人。

曾經參與義勇軍少年團的朋友,就引述他們的長官半開玩笑說「軍隊是要來出parade(閱兵典禮)的」。當然這反映當年香港太平盛世用不著出動軍隊(雖然他們有份參與邊境巡邏捉非法入境者),但同時也是類似老子「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想法。要真正動用部隊本身就不會是好事(打仗還是救災也一樣),部隊只需演習和出來步操表演,其實反映天下無事。

p.233 「看似一心想要成為好萊塢成龍的湯姆克魯斯」

日本人果然總會想起成龍。以香港人的眼光看,拿湯告魯斯(港譯不是更簡潔﹖)跟成龍比算不算侮辱前者﹖前者現在應該更出名了。

p.243 「(《一百萬零一夜》)我還是深深佩服印度電影竟然也能觸及這樣的主題。」

說「竟然能觸及」是作者原意還是譯者譯錯﹖算不算辱印﹖(笑)
印度電影最出名固然是歌舞(這齣也有),但印度畢竟也是民主社會,總有探討社會深層問題的空間。

p.263 「今天是敬老節,我想如果能夠藉著這個機會,讓年長者知道,其實年輕人只是希望遇到值得尊敬的長者。」

這篇是懷念兒玉清的文章。雖然他是大右派,但政見有問題不等於他不能有好的一面,我們不能以政見掩蓋人格。他會那麼受歡迎,自然因為他為人有可取可敬之處。雖然他可取可敬的那一面可能只適用於本國人。
為何他會喜歡《圖書館戰爭》這個暗喻和平憲法的小說系列﹖我倒真的很想知道。

p.276 「初稿時我把『聖地』寫成『麥加』,結果被NG了,所以才稍事修改。編輯說,其實他們接到過伊斯蘭教徒的客訴,希望出版社能重新斟酌『麥加』這個詞的用法……」

當然如果有教徒不滿,只要不影響文意,迴避也不為過。
方某不是那種支持踐踏別人然後笑人家玻璃心的右膠。不過我想如果基督徒聽見別人以「耶路撒冷」借代「聖地」,除非那塊「聖地」本身帶負面意味(例如紅燈區之類),否則應該不會投訴。畢竟借用你的聖城比喻人家心目中是「聖地」的一片地方,其實也是一種恭維。

p.279 「刺蔘(繼子的擦屁股草)」

這不關作者事。而是在日本人傳統觀念中,繼父繼母也是一樣惡毒呀。

p.312 「就算車站的改建工程預計在多少年內完成,可是難道就不能先把高知站的廁所整修一下嗎﹖這不叫浪費錢。為了在車站改裝之前,讓觀光客覺得『這裡真是個好地方,以後還要再來』,這筆錢其實是一筆值得花的『投資』。」

車站是地方的門面。當然這種說話,如果出自政府官員的口,就很容易被人罵。所以必須縣民和縣議員都有同樣的見識,才會做到。

p.324 「在去年留下的蕨菜枯枝裡,今年一定會生出新的來。這也是採蕨菜的常識,所以總是先到先贏。」

因為記得地點的人不用四處找。當然這是鄉下地方才能做的事,在城市那麼多人,每人摘一棵都摘到絕種了。

p.332 「第二次是在我國中的時候。當天是平日,積雪把操場變成了一大片雪地,我們被要求到操場集合,學校宣布第一節停課,直接改為親雪時間。多麼有人情味的安排。」

學校課程要有餘裕才能有這種奢侈呀。(遠目)

p.333 「遺憾的是,許多同鄉並不懂得善待本地出身的名人。……我曾經聽過不只一位作家和藝人說過﹕『我絕不會接受來自故鄉的演講邀請。』也聽說過,他們最受不了那種會說,你是在地人,當然就該為地方服務﹗之類接連不斷又沒有禮貌的邀約。」

果然這種「想當然」要吃人的鄉親不是強大祖國才有的現象。
又,「你是在地人,當然就該為地方服務﹗」應該有個引號。

星期六, 9月 30, 2023

這個故事沒有龍喔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這個故事裡沒有龍喔》(There Is No Dragon In This Story),Lou Carter作、Deborah Allwright插畫,黃筱茵譯,台北﹕采實,2018

本來想借朋友介紹,講刷牙的童書給抗拒刷牙的兒子看(雖然他不會懂得讀但我可以讀)。在青衣找不到,唯有跑到荃灣去借。在書架上見到附近有本這樣的故事,很吸引我,所以借了回去看。結果孩子對兩本都沒興趣,但在下就很喜歡這本書。

跟東方傳統「龍」(像條有角有腳、會飛的蛇)有吉祥意味不同,西方傳統的「龍」(像加了雙翼的恐龍或蜥蝪)通常是邪惡、魔鬼的象徵。所以本書一開始就提及老套的屠龍故事﹕有條惡龍抓了公主,然後騎士勇敢地打敗惡龍,救得美人歸。

但龍先生不想再當歹角了﹗

於是牠走出了老套故事,到森林中找其他童話故事的角色,表示自己可以幫他們脫離險境。但每個故事的主角都答牠「這個故事裡沒有龍喔」,拒絕讓牠成為英雄,令牠十分失望。

結果龍先生無意中製造了大災難出來,就在眾人手足無措之際,牠終於找到拯救眾人的方法,成為大英雄。情節十分有趣又出人意表,而且可以讓小孩學會不受傳統角色所囿,算是很有教育意義的童書。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2468W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9月 23, 2023

童年的颱風(2)

(續上週)

另外一個童年印象是,當年打風很易停工停課,而且時間甚長(所以才要先搶幾餐的菜呀)。現在網民就是不滿掛八號風球時間很短,尤其通常都在夜晚,無法「受惠」放假。是真是假﹖

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科技進步」。以前預測不易,天文台需要預留更多安全空間,就要提早掛八號、遲點除下八號。近年颱風走勢預測比以往準確,為了預防風勢變強而掛八號的時間就減少了吧﹖

印象如此,但這是否事實﹖

---

根據天文台熱帶氣旋信號資料庫,香港掛八號或以上風球的持續時間﹕
(日期時間按第一次掛八號起計,轉其他方向的八號、九號、十號都一併計算)
1980/07/22 04:40 喬伊 13h25m
1981/07/06 05:30 林茵 28h45m
1983/09/08 16:45 愛倫 24h52m (最高掛十號掛了8h)
1983/10/13 11:45 喬伊 10h30m
1984/06/25 04:30 雲茵 2h40m
1985/06/24 04:15 哈爾 15h45m
1985/09/06 01:10 戴絲 5h
1986/07/11 15:30 蓓姬 10h45m
1986/08/20 22:00 韋恩 4h
1989/05/20 05:15 布倫達 18h
1989/07/17 17:30 戈登 15h40m
1991/07/23 21:00 布倫登 13h
1992/07/22 05:45 加里 10h30m
1993/06/27 16:30 高蓮 11h55m
1993/08/20 16:00 泰莎 8h30m
1993/09/17 02:50 貝姬 12h20m
1993/09/26 09:15 黛蒂 6h45m
1995/08/11 22:30 海倫 15h45m
1995/08/31 13:00 肯特 8h
1995/10/03 05:10 斯寶 6h20m
1996/09/09 02:15 莎莉 3h25m
1997/08/02 12:00 維克托 15h30m (最高掛九號掛了6h50m)
1999/05/02 13:30 利奧 4h
1999/06/07 00:30 瑪姬 10h (最高掛九號掛了3h)
1999/08/22 12:30 森姆 15h20m
1999/09/16 03:15 約克 18h55m (最高掛十號掛了11h)
1999/09/26 05:20 錦雯 8h50m
2001/07/05 19:30 尤特 18h10m
2001/07/25 00:30 玉兔 19h10m
2002/09/11 13:40 黑格比 12h
2003/07/23 22:40 伊布都 9h25m
2003/09/02 14:20 杜鵑 11h10m (最高掛九號掛了2h)
2004/07/16 11:45 圓規 7h35m
(2006/08 派比安只掛三號但備受質疑,最後要檢討掛波準則)
2007/08/10 14:30 帕布 7h10m
2007/08/24 22:45 風神 12h30m
2008/08/06 05:40 北冕 11h35m
2008/08/22 07:40 鸚鵡 19h (最高掛九號掛了11h)
2008/09/23 18:00 黑格比 12h30m
2009/07/18 23:30 莫拉菲 7h10m (最高掛九號掛了3h10m)
2009/08/04 21:40 天鵝 6h
2009/09/14 17:55 巨爵 16h20m
2011/09/29 04:40 納沙 11h30m
2012/06/29 23:05 杜蘇芮 4h20m
2012/07/23 17:40 韋森特 16h30m (最高掛十號掛了2h50m)
2012/08/16 22:15 啟德 8h05m
2013/08/14 01:40 尤特 12h
2013/09/22 18:40 天兔 14h40m
2014/09/15 22:30 海鷗 12h10m
2015/07/09 16:40 蓮花 5h30m
2016/08/01 20:40 妮妲 16h
2016/10/21 06:10 海馬 11h10m
2017/06/12 17:20 苗柏 11h20m
2017/07/23 09:20 洛克 4h
2017/08/23 05:20 天鴿 11h50m (最高掛十號掛了5h)
2017/08/27 05:10 帕卡 8h30m
2017/10/15 08:40 卡努 10h40m
2018/09/16 01:10 山竹 28h10m (最高掛十號掛了10h)
2019/07/31 13:40 韋帕 10h
2020/08/18 22:40 海高斯 12h30m (最高掛九號掛了6h10m)
2020/10/13 05:40 浪卡 14h
2021/10/09 06:40 獅子山 22h
2021/10/12 17:20 圓規 23h20m
2022/07/01 19:10 暹芭 21h10m
2022/08/24 19:25 馬鞍 13h55m
2022/11/02 13:40 尼格 15h40m
2023/07/17 00:40 泰利 15h40m
2023/09/01 02:40 蘇拉 37h40m (最高掛十號掛了7h25m)

我把這些數據放進試算表,就出了這幅圖﹕

看來又不覺得掛波時間真的「越來越短」(甚至會掛九號十號的也不一定掛很久),於是我再嘗試用Excel做迴歸(原本用Google Spreadsheet但似乎沒這個功能),加條趨勢線上去。線性迴歸之類的相關值(R)都很低,只有六冪次多項式的迴歸線R值比較高﹕


(Excel似乎處理日期和時間都不太行,所以X軸無法由第一個紀錄開始,Y軸也把多於24小時的時間重新計算)

這樣看來掛波時間在八十年代初較長,然後九十、零零、一零年代都偏低,不用等到近年。
圖中近年的掛波時間又上升,但這是受蘇拉掛波時間「特長」的離群值影響,難以作準。(刪除了蘇拉的數據後,回升幅度就沒那麼明顯,R值也跌了。)

如果我們按年代去看,更能看出上述的變化﹕


九十年代(即是我們的中學年代)是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間偏短的年代,甚至由1984到1996年最高只掛到八號風球。方某直到進大學不久才遇上久違的十號風球約克。

由九十年代到一零年代,有47次掛了八號或以上風球,但其中35次(74%)懸掛時間都是短於平均(12小時50分)。甚至當中有九次掛了九號或十號,四次的(八號或以上)總時間都短於平均,最短的2009年莫拉菲竟然只有七小時多一點。可見網民印象中「掛八號波時間短了」,至少到2020年前,與數據相符。

同樣地,2020-2023時間比較短,而且有蘇拉這個離群值,平均數不能作準。但即使撇除了蘇拉,2020年起的八號或以上風球懸掛時間,幾乎都高於1980-2023的平均。可見近年極端天氣真的比較常見和嚴重,以致之前三十年縮短了的掛波時間,無法繼續縮短,反而要延長。

---

網民另一印象「多了夜間掛八號,日間沒帶來休息時間,而第二天一早就除波要繼續上班」,又是否事實﹖由於如果要停課,政府通常上午六時前就要宣佈(即是大約五時左右就要決定),而一般辦公室工作是「朝九晚五」,所以方某以「上/下午五點」為日夜交界。這個劃界有點任意,看倌或者可自己嘗試以其他劃界時間看看有何不同。(但應該日夜各十二小時,否則隨機數據都必然偏離50/50)

以方某的劃界看,開始掛八號波的時間的確以夜間居多,而且似乎還有增加趨勢。(反而平均掛波時間最短的九十年代,以日間掛八號居多。)
原因為何﹖當然不是甚麼「李氏力場」能讓颱風夜間才過境。是否為了遷就政府宣佈停課的「六時」死線﹖用Excel迴歸似乎看不到有意義的結果,如果分開廿四小時看﹕

掛八號風球的時間似乎以「上午五時」和「晚上十時」為多。「上午五時」特別多,很明顯是遷就「六時前宣佈停課」的死線(可見之後六時到十二時都很少,應該都盡量提早到六時了)。
但「晚上十時」的高峰為何﹖不知道,或者是天文台職員交更的時間﹖

---

那麼夜間掛的八號風球,又是否真的第二天上班前就除下,讓打工仔在前一天和後一天都沒增加休息時間﹖由於一般公司是以「落波後兩小時內回公司」,所以我以「下午三時到上午八時」落波為「沒增加休息時間」的颱風。(對朝九晚五的辦公室而言,上午八時落波即是打工仔可以遲一小時回公司,下午三時落波即是不需再回公司。)
如前述,這個劃界同樣有點任意,看倌或者可自己嘗試以其他劃界時間看看有何不同。

(這裡不處理日間掛的八號風球。因為日間掛波通常即是打工仔會提早下班,即是增加了休息時間。當然對這個設定,看倌可能會埋怨「即是要迫車回家」或者「只是遲一小時回公司有何意義」。但如果想「颱風過境的時段剛好讓閣下可以整天休息」或者「天文台要掛八號掛到整天都不用上班」,本來就是非份之想。畢竟如果以八小時工作計算,隨機符合這種要求的情況也只會有33%,就算十二小時工作也只會是50%,即是「人生不如意風十常五六七」很正常。)

由下午三時到上午八時共十七小時,應該佔全日總時數的71%左右。可是跟印象相反,完全沒增加休息時間的颱風其實比預期中少,而且較早期的「夜晚八號波」反而更容易出現「早早落波,沒法增加休息時間」的情況。
九十年代例外,但九十年代同樣是「夜晚八號波」特別少的年代,即是這些少數的「夜間八號波」大都難以在第二天一早除下。
近幾年(二零年代)的「夜晚八號波」一面倒都增加了第二天的休息時間,這是因為近年的八號波(或以上)的懸掛時間幾乎全部都長於平均的緣故。

(原文是「由上午八時到下午三時共七小時,應該佔全日總時數的29%左右。」,這是本人設定為「有增加休息時間」的條件。所以如果計算「沒增加休息時間」應該是「100%-29%」,沒時間慢慢寫文就易出錯。)

---

整理了以上資料後,可以看到各年代掛八號風球的颱風中,「完全」沒有增加休息時間的其實不多。總體而言還不夠20%,反而八十年代和零零年代接近30%。

當然如前述,這個分析的局限是只處理「完全沒增加休息時間」的比例,而有些打工仔很介意的「上班時間掛八號波要迫車回家」或者「落波後要趕回公司」的情況沒包括在內。但亦正如前述,我們本來就不應期望每個颱風都可以做到「給你全天颱風假」的「完全」效果。有興趣看倌可以自行更改條件去研究上述「不完全」情況的普遍程度。

---

這次颱風其實跟1906年丙午風災有點相似。兩者都是暴風圈範圍很細,於是颱風要走得很近香港才有較強風力。但風眼一旦接近香港,只要路徑較有不同,香港的風力就會產生極大差異。

(但丙午風災的颱風更「侏儒」,於是接近香港之前,香港以東的所有觀察點都沒發現,以致香港被殺個措手不及。天文台一發現颱風過境,發出警告已經來不及讓大家避風。)

現在的科技比一百年前,甚至方某小時候的八十年代都先進。不只是追蹤颱風的科技更全面(所以不會再有像丙午風災般逃過衛星和雷達「法眼」的颱風),電腦模擬方面尤其進步神速。可是就像個別暴雨很難準確預測一樣,颱風在細範圍內的變動也是難以預料的(大體走向則已有較八十年代準確的預報)。天文台能夠預測颱風走近香港,但走得「有多近」就很難準確預料。

遇上這種暴風圈細,稍有誤差就會令風力有很大變化的颱風,給市民和應急部門預留足夠「安全空間」(例如提早預告掛八號、在本港風力未夠前就掛八號)實難避免。而這次颱風沒帶來天鴿和山竹級的破壞,只屬幸運。再觀乎緊接之後連續暴雨終於帶來嚴重水浸被知,幸運只會是一時,若然主事者大意,久守必失。

星期六, 9月 16, 2023

童年的颱風(1)

臨近開學又是老媽生日,今年卻遭遇超級颱風。老婆原本為奶奶慶生的計劃,因為提前預告的八號臨時變陣,方某開工準備(原來要被延遲的)開學後還衝出去酒店拿蛋糕(外頭的連鎖餅店應該無法突然提供明天才交貨的蛋糕吧﹖),幸而也順利完成,老媽慶生後還可以趁風雨不大先回家。

不過政府的提前預告卻似乎令市民甚為恐慌,老婆中午已發現公司附近街市的菜檔趁火打劫加價,而且還賣得完。超級市場則被搶購一送,只剩下少量三色椒。(香港人不喜歡三色椒嗎﹖)

在下卻覺得很奇怪,這不是我小時候的香港,有必要這樣搶菜搶肉﹖可見難民心態從未遠離。

老婆跟印傭姐姐解釋打風是甚麼一回事(赤道附近因為科氏力太弱,儘管海水夠熱,很難打風),我想也要解釋一下小時候打風跟現在有何分別。

---

小時候打風,新聞通常就是大人到街市和超市搶購物資。其中一個實際原因是,當時打風後新鮮食物供應通常真的會暫停幾天(當年大陸道路和九廣鐵路華段很易水浸)。打風那一兩天,甚至之後的一兩天,萬千家庭大多會靠罐頭作菜。

八十年代雖說經濟起飛,但也不怎麼富裕(當年搭飛機去旅行也不易,以致無線電視長年跟國泰航空合作搞《空中暢遊》,讓兒童節目主持人帶中獎小朋友搭飛機到香港上空兜個圈,當成暑期活動),雪藏食物昂貴而且選擇不多(當年方某最喜歡雀目牌魚手指,老媽間中見特價才會買一盒,每次煎幾條送飯,吃上幾個月),家中雪櫃通常不大(也不便宜),放不了太多東西。所以也不可能大量雪藏食物慢慢吃。在這種情況下,沒新鮮食物供應的日子當然比較難過,不想只吃罐頭的話至少都得搶點菜和肉。

當年老媽就曾經被老爸罵,怎麼不懂得去搶購,「執輸行頭慘過敗家」﹖老媽卻覺得很離奇,吃幾天罐頭有甚麼大不了﹖

當時香港人真的跟現在不同,正是因為雪櫃不大(也不太保鮮),有些老人家甚至午晚兩餐都會分兩次去街市買,十足新鮮。現在倒像歐美人,寧願先多買幾天的菜放進雪櫃了。

當年停電最大影響似乎是沒電視看(李香琴﹕世界末日啦﹗慘無人道呀﹗),雪櫃的食物大概一兩餐就吃完了,除非你有一大盒牛油,否則應該不怕吃不完會浪費。反而現在屋苑例行電力檢查要停電,我們還要先想想如何分幾天提早把雪櫃食物吃光。所以現在兩地網民吵架,大陸網民要脅切斷副食品供應時,香港網民還能反唇相譏說「我們吃的雞扒大多來自巴西」之類,這種話八十年代就說不上了。

所以我不明白。現在食物來源廣泛,就算大陸輸港副食品真的暫停幾天,香港人也不至於沒菜沒肉吃(就算雪櫃真的沒新鮮菜/肉也可以開包雪藏三色豆/雞扒呀)。那麼還搶來幹甚麼﹖
(如果府上就是劏房,雪櫃就是那麼小,不夠放食物又怕打風無法落街開飯,另作別論。但住劏房的人口應該沒多到把超級市場掃光的地步﹖)

---

另外一個童年印象是,當年打風很易停工停課,而且時間甚長(所以才要先搶幾餐的菜呀)。現在網民就是不滿掛八號風球時間很短,尤其通常都在夜晚,無法「受惠」放假。是真是假﹖

(下週續)

星期六, 9月 09, 2023

騎著恐龍去上學


劉思源作、林小杯插畫《騎著恐龍去上學》,新北﹕步步,2017

上一篇《騎著恐龍去圖書館》的前著,知道有前著就一併買了。

兩者相比較,我認為《去圖書館》作為後著是比較成熟,能帶出另一層意義。《去上學》的前半雖然有趣但仍是比較平鋪直敍。雖然本書後半的結局跟《去圖書館》一樣有種意料之外的童趣。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hjqAIS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9月 02, 2023

怪夢夢雜錦(9)

不要問我為何會發這樣的夢。

在夢中跟人討論某人,想說他「信不過 / 靠不住」,但說來說去都是「not trustable」之類,好像不太行。

醒了之後第一個反應﹕應該是用「not worth to trust」或者「untrustworthy」吧﹖

#英文屎到入夢 #梗係啦唔通現實英文屎發夢就會好咩

---

不知為何會跟一位現實中沒交流過的「朋友妻」一起去「中環」(其實還是比較像灣仔),在一間獅子銀行前面有間粥粉檔,朋友妻說很好吃的,所以就去吃。

(謎之聲﹕發夢又見前度又朋友妻,你想死了……)

粥粉檔前面有幾張大圓形摺枱,都是沒人坐的。我見她去旁邊報紙檔買某份教會報(隨街可以買﹖),於是就跟著去,看旁邊軍事雜誌海報(寫著用模擬系統代替實地訓練云云)。但她叫我回先去霸位。

我回頭一望,已經每張枱都有人坐著(那麼快﹖),只是還有位置搭枱。

我們坐下後,我叫了一碗粥和炒麵。然後就醒了。

星期六, 8月 26, 2023

歡迎光臨別家門市


茉莉《您好!歡迎光臨別家門市》,台北﹕平裝本,2022

上次介紹謝東霖的《神明便利商店2》,提及他推介本書作者的新漫畫集。可惜新那本《別間教室》好像是同人誌,沒有電子書(至少讀墨見不到)。如果快點有電子書上市,讓不便買實體書的讀者都能支持就好了。

就是看那篇推介,才知道原來《別家門市》有出書。方某有追看她的IG (正如有追看謝東霖的),所以得知出了書,就買電子書支持一下。

顧名思義,作品也是以便利店為舞台。而且因為作者本人有相關工作經驗,可以讓讀者見識到不少幕後運作不為人知之處。由於便利店同樣是大家慣常出入之地,所以又有很多讀者容易有共鳴的前台趣事。

大概因為對人物有印象,雖然書中的故事不是IG上看過的,也不用一小時就讀完了。就算沒看過的讀者,因為書中有人物簡介,應該也不難投入。

希望作者繼續出版相關作品啦。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06kCKRhttps://moo.im/a/39floX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8月 19, 2023

事先張揚李聲揚


李聲揚《事先張揚—一書保平安》,香港﹕三次坊教室,2021

書名明顯是人名食字。方某也事先張揚,作者是推友(現在好像要改名叫「X友」,慘),所以見到出書特地買來支持。

作者對網友一般自稱Ivan/艾焚,在推友之間評價頗有爭議,大概因為他發言通常比較「寸嘴」,而且出身投資界的他,論調帶有傳統「右翼成功人士」那種傲慢。不過如果看倌不是被「寸」對象的話,大可當成一種「抵死」論調,看看當中是否有值得參考的內容。

推友可能會覺得奇怪,因為方某不算很支持艾焚的論點(長期看倌當知方某對很左或很右的主張都不大贊成),又不是「跟著貼士買賺了錢」那些粉絲(我沒訂他Patreon),為何會買書﹖
因為知道出書並不容易,只要內容接受到,當成支持相識、支持出版,也是好事。
正如艾焚自道,他自己偏右,也要看看左翼文章,了解另一邊的想法。方某自然也要斟酌一下左右各派的想法。

---

說完背景,回到本書。本書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講自己生涯和從中所得的教訓,這部分認識艾焚較久的人,可能會聽過大概。
第二部分講作者對職場的看法。
第三部分是本書的「賣點」,講投資。

讀完本書,我反而覺得本書其實頗適合學生看。

第一部分不是講讀書方法,而且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績好。但重點不是「艾焚成績好」,而是成績好之後也可以不好,一樣可以找不到工作。成績好固然提供不錯的起點,但重點其實不在於成績,而在於如何面對生涯中各種起落。他提供了自己作借鑑。

第二部分可以讓學生提早想想「就業」是甚麼一回事。因為艾焚主要在投資界,他那些升職加薪手段並非行行可學,甚至也不是人人都適合做投行或者從商(方某就不適合),但可以參考一下。而且有些教訓是不分行業都適用的,例如好老闆的重要、找工作要考慮的不同因素、新時代發展「副業」的優勢之類。(可惜的是方某的興趣沒甚麼經濟價值)

方某覺得最有趣的一點,莫過於艾焚講閱讀和寫文。
艾焚說後悔讀書時接太多補習,讓自己少了學習,學生未必明白,但可以看看他的經驗。
艾焚講閱讀對職場有利,聽起來十分功利。但原因也可以很「不功利」,因為閱讀令他在老闆(或其他人)眼中顯得「有趣」。
艾焚不是出身投資界就叫你讀理財書,相反地是讀很多「唔啦更」的書,除了可以變成談資吸引別人,也可能學了一些老闆不懂的事,於是老闆有需要的時候就會倚重你。這一點算是「功利」還是「不功利」﹖見仁見智。方某甚至可以弔詭地說,是「由不功利到功利」。正如荊公早有明訓﹕

「為己,學者之本也。……為人,學者之末也。是以學者之事,必先為己,其為己有餘,而天下之勢可以為人矣,則不可以不為人。故學者之事也,始不在於為人,而卒所以能為人也。今夫始學之時,其道未足以為己,而其志已在於為人也,則亦可謂謬用其心矣。謬用其心者,雖有志於為人,其能乎哉﹗」—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楊、墨》

(笑一下﹕介紹投資界朋友的書,竟然扯到王安石,這就是讀書觸類旁通之功 :P )

荊公說得清楚,學習本來就應該「為自己」的,即是為增進自己的知識和修養而讀書,而不是為了甚麼外在目的(「發大財」又好、「為中華之崛起」又好)。你為己學習有所成之後,外間有需要的時候自然用得著你。可是有些人卻「學壞師」,自己學問沒學好,卻已經想著創業呀、救港/救國/救世界呀之類,只會弄巧成拙。(民初多的是這種人,近十幾年也見到不少這種走入邪道的,不乏知名者。)

如果你是功利地純粹為了「捕捉」老闆興趣而讀書,於是只讀會引起老闆興趣的書,並無不可。有些人也會成功,但這樣不「有趣」,而且只適用於某個老闆,老闆一換就沒用。
不功利地,為自己興趣而讀書,然後以「學習」為興趣,擴闊閱讀範圍,多認識不同範疇。這樣未必能正中老闆的興趣,但會令你本人變得「有趣」,增加別人認識你的意願。這點緣份可能就會帶來實際的益處。

這點如果由方某講,對學生沒有說服力(我閱讀和其他興趣都沒賺到錢嘛,學生甚至可能認為方某不見得很有趣)。艾焚以親身經驗告訴你這樣有助工作、甚至有助開創副業,就「實在」得多。

同樣地,寫文除了為興趣,也可以為自己做記錄,作為日後的參考和反思。這點其實不止艾焚,不少IT工程師的網誌文章都有提及。

第三部分講投資,自然可以讓學生甚至在職人士,都可以借鑑別人的經驗,免得自己花冤枉錢走冤枉路。買指數基金、有紀律地固定投資之類,其實就算不看艾焚,另一位朋友、方潤情感關注組鑽石級會員史兄一樣有提過,可見這類基本心法是英雄所見略同。艾焚可能寫得細緻一點,或者講講個股投資,但基本的東西才是最難做又最穩妥的,這點卻是很多人沒留意、或者接受不到/做不到的。所以才有那麼多人每天打電話去電視電台要股票號碼,炒來炒去最後只成為大鱷點心。

(方按﹕當然照做也不代表不會蝕。方某初時人工太少沒法投資,工作穩定人工加到有餘之後,就開始月供盈富基金,直到近年才停供改買美股。手上的盈富基金這幾年也蝕到坐艇,但跟個股相比幅度細得多了。就算買到個別逆市上升的股份,也補不到其他跌的。至於艾焚Patreon的貼士準不準,方某沒看過沒跟過不予置評。但按照本書建議,你的投資應該大部分買各地指數基金,他只建議你少部分落注個股,所以就算貼士「中」了也不會讓你突然發達提早退休。看倌執行好投資紀律打好基礎,遠比「貼士」重要。)

學生或者在職者,如果能找到一份報酬不太少的工作,留到點錢的話,盡早開始按艾焚講的原則去投資,自然可以幫助自己,不至於讓環球央行不停印銀紙導致資產價格上漲的大潮所淹沒。當然,為何富裕社會還有人工低到可恥、讓人朝不保夕儲不到錢的工作,就是社會結構的問題,不是艾焚的書解答到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挑骨頭﹕

本書錯別字不多,方某沒有特意去找(畢竟我沒收錢當校對),隨意望到的別字應該一隻手數得完。記錄下來的有﹕

p.65 「我出去見工」似乎是港式廣東話的慣常寫法﹖不過原字應該是近年大家經常在外交部聲明見到的「竄」字。當然在廣東話這個「竄」字不是讀「鼠」的,但意思一樣。為何香港會發展一個「鼠」出來﹖是純粹讀錯還是另有字源,方某就不知道了。

p.66 「唔香港地係咁,全世界都係咁。」應為「唔只」。

p.122 「我即時晒畀佢然後退休都好似得﹗」很明顯是「賣」。

星期六, 8月 12, 2023

首陽記(4)

(第三篇)

到14/7星期五,連老媽都「陽」了(也是預計之中),雖然她的T線位一開始就淡(多謝那四針復必泰),之後幾天甚至淡到她以為自己是「陰」了(哪有那麼快)。我們沒有特效藥,因為她是長者,所以醫生會開給她。我們建議她先買定喉糖,待喉嚨痛時使用。

由於老婆五月才「陽過」,所以暫時不怕再感染,但現在面對四個「陽」的,有點像「四星(陽)伴月(阴)」。

由於姐姐同時病了,所以老婆建議她自己放假時看顧方包,讓姐姐休息一下。
於是我就暫時當廳長,就睡在方包Loaf Park的地墊上﹕

姐姐也是只有三日藥,所以即日再去覆診多拿一些藥旁身。

吃中藥後「藥到病除」,病毒當然沒清得那麼快,黃痰和刀割的喉痛倒是很快消失。反而變成整天整晚都在咳白痰了,就算喉嚨本來變得沒那麼痛,都咳到痛。於是唯有星期日都打擾醫師,問她那些看來有點「涼」的藥是否繼續吃。結果她建議煲「蔥白水」,我看了網上食譜後就出去買蔥,然後老婆教姐姐煲一碗。飲完一碗後,那一晚竟然就有咳出一口黃痰(只此一次)。我嚇得第二天不敢再煲,免得又太「熱」。反正那些中藥吃多一天就吃完了。

(一般COVID是偏熱,正如在下一開始有黃痰,都不宜喝蔥白水。我是吃完中藥轉寒,中醫才如此建議。所以看倌請不要亂跟偏方,宜先找中醫斷症。)


星期日還是這樣。助理說下週要請假,19/7星期三放榜怎麼辦﹖

我到星期二再測,T線位已經淡得像老媽一般。到星期三早上再測,變成這樣﹕


平時用的檢測棒已測不出,但更貴牌子的見到一條很淡的T線。

於是我照樣回校。發現中一收生後沒人把影印機送回圖書館的臨時辦公室,趕快跟IT哥哥把影印機推到禮堂,讓放榜同學可以影印文件。然後準備一下年度報告和計劃,再出去拿圖書館訂的雜誌,才回家。

姐姐是我們之中最快變「陰」的人。到了星期四,終於在下和方包才轉陰﹕

雖然還要為方包和自己安排覆診,但終於變「陽過」了,而且方包沒大礙算不幸中之大幸。(奇在老婆一直說怕他喉嚨痛,我說如果他痛還會四處大吵大嚷麼﹖我喉嚨痛也不想說話啦。怎料去覆診,醫生真的說他喉嚨發紅。)

還要再等一段時間才能為他預約打復必泰啦。

(完)

星期六, 8月 05, 2023

首陽記(3)

(第二篇)

回到青衣,去診所報到。因為「陽氏」要在診所外等候,而病人又多,結果肌肉酸痛了一晚的我在診所外罰企大半小時,才見到醫生。由於現在早已「復常」,沒有隔離令(如果有隔離令我手上那堆書券也不知該怎麼辦了),甚至只能先開三天假期,之後再按病情看著辦。

回校之前,我先執拾了牙刷牙膏之類的物品,衣服拿了兩套(其實舊居也有衣服所以拿不拿都沒差),老婆上班前已幫我入了袋。老媽一邊執拾她來這邊住幾天所需的細軟,也幫我先換了床舖(畢竟搬走後就沒換過)。所以看完醫生就上去拿著袋,買份午餐再回舊居好了。

回舊居放病假倒也沒甚麼,有得上網看書看電視就好。發燒和肌肉痛只是星期日晚的事,星期一其實已經消散,只是精神還有點疲倦。反而不用照顧方包又不用聽嬰兒哭鬧,更似渡假。

雖然打了四針都中招,但至少拖了三年多才中,而且病情不算重,也算好了。

---

當然老天沒給我那麼悠閒。
老婆說會喉嚨痛,預先叫我向醫生拿的止痛藥,11/7星期二就用得著。正當我一邊上網,一邊想著星期二晚飯吃甚麼的時候,老婆通知我,因為方包又發燒,檢測下方包和外傭姐姐都轉「陽」了。而老媽則繼續「久陰真驚」。


這其實是下星期一17/7的檢測,當在下(左)的T線位已轉淡,方包的T線位還是很實在。只是沒我當初深得那麼誇張。

於是突然又要變陣,我立即收拾細軟回去,老媽則轉回來「避疫」(反正如果老人家中了也不會有精力照顧小孩)。而且姐姐和方包還要看醫生。

由於時間已晚,接受診所關門時間,所以我先到診所登記,再等姐姐趕來看醫生拿藥。然後我們再帶方包去私家醫院。由於私家醫院不收確診小孩,那晚又多人(原來不只政府醫院急症室才多人的),看完醫生拿藥回去,已經將近午夜。

不同時間不同醫生為方包開的彩虹藥水陣(當然不會一起吃)

之後方包反覆發燒。一直到星期三,我的T線位還是比C線位深,而喉嚨開始劇痛和咳黃痰。西藥吃了是會沒那麼痛,但只會令我整天精神迷糊不振。我決定星期四找相熟中醫。

中醫不面診「陽」病人,只能網上視診,要先拍舌面舌底兩張照片給醫師看。雖然沒得把脈,醫師還是開了藥(我看有板藍根,應該都是較「涼」的藥,因為醫師說我「火很重」),找人派遞到家。由於我病得迷糊,還寫錯地址作另一座,幸好另一座的保安聰明(「這單位不是姓方的喔」),最終都送到。

---

(第四篇 下週刊出)

星期六, 7月 29, 2023

首陽記(2)

(第一篇)

方某是個沒甚麼運氣的人,平時抽獎都沒甚麼中獎。

今年學校周年聚餐,因為逢五逢十大慶,所以邀請冠名家族成員來切大蛋糕,然後每人一塊。
怎料原來今年校方還每人送一件有一抹金屬藍色既朱古力蛋糕,上面有個人名牌(我那件寫了「Fong Sir」)。但因為未開飯已經吃了一塊蛋糕,所以沒有誰想即場把這也吃掉。Whatsapp老婆她說想試,於是我準備帶回去。

然後不知為何(之後就知),平時連聖誕聯歡都很少抽到獎的在下,今次中完圍獎(禮券一張),抽獎還中了小利是,加起來總共值二百元正。
同事笑我的時候我還說,因為平時都沒中過所以運氣積了很久啦。

因為節目多,八點才開席,十點才散席。
不過蛋糕怎帶走﹖我拿個環保袋裝著去搭巴士。因為怕蛋糕小件搖晃太大,我已經拿著袋中間。但去到巴士站已經發現蛋糕底盤滑開了,有些朱古力醬漏在袋裡……

事到如今,都要拿回家啦。再小心點拿上車,用手扶住底盤啦。

可是人到青衣落車,底盤又滑走,今次是整件蛋糕飛落地。結果我雙手弄污了,還要徹底洗袋,但沒人吃到這件寫了名既蛋糕……

心想果然就是沒運氣的人,連發生小小好事都要有些壞事「平衡」一下。看來也不用買六合彩,否則中到頭獎不知該發生甚麼壞事。

怎料原來只是中二百元小獎,發生的壞事完全不只花我二百元。

---

7/7星期五的周年聚餐已經臨近放暑假,當天我還趁聚餐前去附近的書店,先買下要頒給學生的書券,準備結業禮派發。

之後的星期日晚,我整晚都在發燒、肌肉酸痛。起來覺得實在不行,都是快測一下比較穩妥,結果﹕


這其實是星期二的檢測,不過結果差不多。

這已經不只是「陽」了。可能因為鼻水太多沾了上採樣棒的關係,病毒量多到T線位(簡單講﹕有黏上病毒的檢測抗體)竟然比C線位(沒黏上病毒的檢測抗體)還要深。連一般教人用快測的說明都沒顯示這樣的情況。

快測的原理,就是檢測劑裡面有針對某種病毒的抗體。如果你鼻腔裡有那種病毒,依照指示的話採樣棒應該會沾到鼻腔的病毒,然後檢測劑的抗體就會依附上去。

當你把檢測劑滴在檢測棒上,液體就會依毛細管效應向前流。T線位上其實已有同樣的抗體,所以如果有那種病毒,它們也會被T線位上的抗體黏著,於是停留在T線位上。 (所以如果T線位沒有線,即是沒有病毒。T位有線就是有病毒。)

C線位上則有「針對『檢測劑那種抗體』的抗體」(即是這種抗體認的不是病毒,而是另一種抗體),所以無論樣本有沒有病毒,檢測劑的抗體經過C線位就會被黏著。(所以C線位應該有線。如果C線位沒有線,即是沒有抗體經過,這顯示檢測劑有問題、測試無效。)

因為檢測劑的抗體已附上色素(有些檢測劑寫著是「膠體金」,即是微量黃金),如果大量聚集一起就會見到那一「線」上有顏色。

由於方包還未打針。唯有先叫醒老婆,再通知老媽我要回老家暫避。而老媽因為也是「久陰真驚」,所以無謂跟我同住,要反向搬過來,在下「避疫」期間順便幫手看顧方包。

問題是,這不是普通流感休息一兩天就算,老婆經驗指通常都要病一星期。而星期三就是結業禮,我手上那堆書券怎樣辦﹖

結果我還要先跑回學校(肌肉酸痛實在太累無法帶那麼多東西搭地鐵,要搭的士回校),先把書券按人名整理好,再按班別準備家教會要的簽收表,一併交給助理(她倒是「陽」了兩次,不怕),讓她幫手交給老師和學生。

搞好了必須立即處理的「後事」,才離校吃個早餐,然後坐車回青衣看醫生。

---

(第三篇 下週刊出)

星期六, 7月 22, 2023

首陽記(1)

三月「復常」後人人中招,我們這種打足針(我打了三針復必泰再加一針二價)一直未中的,被稱為「久陰真驚」。

其實也沒甚麼好驚,只是很多人不戴口罩和大量活動後,幾乎「所有」在疫情期間靜寂的呼吸道病毒都回來了。這幾個月在下基本上三兩個星期就會傷風一次,流鼻水跟平時的鼻敏感夾雜,一開始還會一見鼻水多就做快測,但測來測去都是陰(「久陰真驚」嘛),之後密到都懶得理了。

---

五月老婆就中了招,躲回外家一星期,其他人仍然沒事。

方包倒也不時就傷風(大概是我害的﹖),所以也就不停在兒科診所出入。
原本打算待他傷風完了就去打復必泰,怎料六月尾他就突然發高燒。

原本還以為是午間帶他去商場平台玩,天氣太熱所以中暑(以為要給老媽罵了),但洗澡和塞退燒藥後也反覆再燒,就不尋常。由於是不明原因發燒,於是夜晚就要送入私家醫院檢查發生甚麼事。老婆陪留院(因為實在太累,還要請老媽午間來替班),我就日間當跑腿來回拿物資。

這廝已經對測溫計很熟悉,近來還好像不測不舒服

護士和老婆的朋友都懷疑是玫瑰疹,如果到政府醫院應該會讓醫生看看小兒沒生命危險就請帶回家,叫家長回去仔細留意。私家醫院用你的錢,不介意「大包圍」式甚麼都檢查一下,結果所有重要的病毒(包括COVID-19、流感、RSV和玫瑰疹的皰疹病毒)都沒驗出來(算不幸中之大幸),只驗到兩款普通傷風感冒的「弱雞」病毒,一款是舊冠狀病毒,另一款叫「博卡病毒」。

我剛剛進病房聽到醫生這樣說,還以為是「寨卡病毒」,心想方包被蚊叮了我們不知道麼﹖
醫生立即更正﹕是「博卡」。
(不出名到在下也沒印象的,就真的重要極有限了。)

於是星期五入院,星期日出院,三日兩夜盛惠二萬多(幸好有醫保)。
還連累陪留院的公仔都要洗澡﹕

#熊大受痛苦被懸掛在木頭

然後這廝的鼻水還斷斷續續沒停,於是也就無法預約打復必泰了。

---

(第二篇 下週刊出)

星期六, 7月 15, 2023

人口普查史


Andrew Whitby《清點每一個人﹕分類、標籤與認同,人口普查如何定義國家與你我身分》(The Sum of the People : How the Census Has Shaped Nations,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Modern Age),周宜芳譯,新北﹕八旗,2021

中國是相當早有人口統計的國家,但人口統計當然不是由中國開始。本書以西方為主(當然中國也有)討論人口普查的歷史,一開始就講聖經《民數記》(英文就這樣叫Numbers),和猶太人對人口普查的忌諱。諷刺的是,後來納粹德國正是用人口普查掌握猶太人和規劃推動屠殺。更諷刺的是,到猶太人自行建立以色列國的時候,也是利用人口普查,把當地住了過千年的阿拉伯人排除在外。

由此可見,人口普查從來不是一個純技術問題,而是涉及很多政治問題。(書中提及最近的爭議,即為美國當地人口普查能否問受訪者是否公民,也涉及非法移民問題。)

而到了南非,曼德拉深明這個道理,大而化之地解決了黑人執政後第一次普查的誤差問題,談笑間把一場潛在的政治風暴消弭了。

可惜的是,有這種智慧的大人物不多。於是普查的歷史就充斥著各種的不公義。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78oprI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68 序章「那時,凱撒奧古斯都頒下諭旨,命羅馬帝國的人民都辦理戶口登記。」

路加福音是這樣寫的,其實那就是奧古斯都本人,因為「凱撒」和「奧古斯都」都成為後來統治者的稱號,這樣拉在一起看來好像很易搞亂。

#178 「巴勒斯坦是個未之國」應為「未竟」。

#218 「在富裕的國家,人民通常會己做普查登記」

我想應是「自己」之誤﹖

#276 「根據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觀點,普查是一種「國家形成」和控制的機制;用政治科學家詹姆士.史考特(James Scott)的話來說,普查是讓社會「可辨讀」的嘗試;或是一如人類學家班迺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所言,普查是由上而下、藉由「為殖民國家的心智分類」而為的建國計劃。」

這難以解釋為何殖民母國和主權國家也要做普查。或者只能說,每個政權或多或少有點「殖民」的掠奪性質(因為都要從民眾身上拿取資源供養一些未必服務民眾的人),就像《瘟疫與人》講的「宏寄生」。民主與否,只差在你是否有份決定由誰掠奪你。

「即使是最簡單、最根本的普查結果,也就是對人口規模的所知,都有一種權力」

古時甚至是國家機密。(現在就……看哪個政權啦……)

#289 「當時還是美國國會議員詹姆士.嘉菲爾德(注:James Garfield,日後為第二十任美國總統)」

有必要用四個字﹖明明同名的貓也只是譯「加菲貓」呀。

#304 註10「公元一世紀(注:因應作者在第1章裡對紀元的看法,本書皆使用「公元」,不用「西元」。)」

不太明白下這個註的意義﹖因為我們一般都會叫「公元」呀。譯者的意思是想指作者原文用B.C.E./C.E.而非B.C./A.D.吧﹖

#438 第1章「今日,我們通常以五萬人做為城市人口的門檻。對於生活在五千年之前的人類來說,這想必是一個幾乎無法想像的數字。」

曾經嘗試查看「五萬人為城市人口門檻」是否屬實。
中文維基而言,兩岸的「市」都不只五萬,台灣最低級的「縣轄市」要人口十萬以上,大陸最低級的「縣級市」要非農業人口十萬以上。日本的「市」倒真的是五萬,南韓的市則為十五萬。如果把眼光放到外國,有些國家一千人可以建市。
英文維基則的確引述世界銀行有篇文章以五萬為城市門檻之一,但同樣提及有些行政上二百人或千五人建市的國家。

「如果是同在一間教室裡的二十五個人 ── 這個人數少到足以迅速估計,但是無法立刻認出誰在場、誰沒來(教師每天點名是有道理的)。……你大概還是可以區分米蘭斯卡拉大劇院(La Scala)的兩千人,以及倫敦皇家亞伯特廳(Royal Albert Hall)滿座時的五千人之間的差異……等到數量進入下一個等級,如烏魯克的人口、體育場的群眾以及更大規模的群體,即使是最粗略的數字感似乎都已經崩垮。」

所以戰爭片從來不需要真的有千軍萬馬。當然你也不能像無線指歷史劇那麼省錢,找幾十人演一場大戰,還高空拍全體來自曝其短。

#471 「周朝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

這有點倒果為因,嚴格而言是儒家受周朝禮制的影響。(儒家是周朝衰落的春秋時期才出現)

#487 「以色列人為了躲避饑荒,接受了法老王的邀請,到埃及避難。在那裡,區區四百三十年間,這個原本只有七十人的游群成長到人口可能多達幾百萬的民族。」

難怪會招人所忌。

#527 「在羅馬共和,情況也相仿,一個有抱負的政治家會從事一系列的公職,也就是所謂的「問政之路」cursus honorum)。」

「問政之路」這個意譯也不錯,中文維基則直譯為「晉升體系」。

#545 「羅馬人的財富可能、也確實會根據監察官的裁量有所增少。」

應為「增減」。

#585 「一○八五年的隆冬,威廉身在格洛斯特(Gloucester)這個前羅馬時期的城市。」

其實香港就只是譯「告士打」(或「告羅士打」,但有云本字發音是Glou-ces-ter,所以根本不用「羅」字)。

#606 「一九八六年,適逢《末日審判書》九百週年,為了慶祝,BBC彙整了一九八○年代英國景況的大量資料。這些資料都用當時最頂尖的技術記錄:蝕刻在有塑膠外殼的鋁金屬鐳射影碟上(和光碟片類似,不過比較大)。不到十五年後,用來讀取這份記錄的技術已不復存在。實體的格式已經過時,讀取資料的程式也不適用於現代的硬體。」

不也就是CD-ROM﹖

「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在那裡的花崗岩山檔案庫(Granite Mountain Records Vault)從事著全世界人口記錄的保存工作,以確保這些記錄不會步上一九八六年末日計劃的後塵。在摩門教信仰裡,祖先尤其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摩門教義容允死後洗禮與救贖的可能。透過這種洗禮,死去的先人或許可以與他們現世的後代在來生重聚。」

難怪他們會有興趣買華人的家譜。

#613 「改造後的普查也剔除了某些古老的觀念。為求精確,它排除了那些在古代網舞會隨之而來的個人國民義務。」

完全想不到「網舞會」這個詞本來是甚麼。

#679 註11「負版者指背負國家圖籍之人」

其實這不一定是戶籍資料,但肯定是公文。

#866 第2章「一如西方哲學,官房學派把人口視為成功的指標。」

首先﹕增長。
其次﹕其實前文也提及,東方的儒家一樣有這類看法。

#890 「第一個在北美經營成功的英國殖民地位於維吉尼亞州的詹姆士鎮(Jamestown),而這座城鎮其實是一六○七年依照合股公司章程設立的商業組織。這些早期的英國殖民地人口稀少,得面臨大自然、滿腔敵意的原住民,以及不久之後跟進的歐洲列強等威脅,處境宛如在風雨中飄搖。」

原住民不全是帶敵意,例如北美感恩節的由來就是紀念原住民的幫助(之後卻恩將仇報把人家趕到窮山惡水,又是後話)。否則以這些初到殖民者勢孤力弱甚至吃不飽,原住民如果都是充滿敵意,把他們殺光也不難。

#958 「雖然反對的聲勢愈來愈大,下議院最後一讀還是通過了這項法案。不過,法案送進上議院時被封殺了:儘管上議院的貴族對大眾迷信較不敏感,但他們對隨著普查而來的加稅威脅卻相當敏銳。」

「一讀」很明顯是「三讀」之誤。

#963 「當英格蘭與其美洲殖民地的人口情勢翻轉,雙方的關係也變得緊繃。北美殖民區的腳步已經站穩。一如富蘭克林的觀察,一七五○年,美洲有超過一百萬英國子民。這樣的人口規模已與一七○七年和英格蘭共同構成大不列顛王國的蘇格蘭相當。但是,當時蘇格蘭在國會有代表權(下議院四十五席,上議院十六席),但是美洲殖民地卻沒有任何席次。」

釀成獨立的背景。

#972 「眾議員人數及直接稅稅額,應按聯邦所轄各州的人口數目比例分配,此項人口數目的計算法,應在全體自由人民 ── 包括訂有契約的短期僕役,但不包括未被課稅的印第安人 ── 數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之五分之三。」

實為黑奴。那些開國者最自欺欺人莫過於此。既然黑奴沒人權、可隨便買賣,那就沒理由當人頭計(正如殖民者擁有的馬牛羊也不會計算,甚至沒交稅的印第安人也不計)。如果要計算為選民基礎,他們本身應該就要是選民。沒權投票的人(當時甚至包括女人)有多少,根本不應該反映在議會中。

#998 「當時的稅賦低於今日的水準,而且直接稅(可以根據人口數計算的稅賦類型)相當罕見,通常是拿來負擔戰爭等額外費用時的權宜措施。更多代表權的利益顯然重於理論上存在的更高稅賦的風險,於是此時雙方的立場調換了過來。」

因為戰爭本來就要抽壯丁,所以有份決定和戰的國會就按人頭計吧。

#1025 「眾議院有六十五個席次,得根據制憲者協議並具文入憲的數字來分配。重新分配的規則並沒有實際訂定一個數字,而是載明「議員人數不能超過每三萬人選出一名,但是各州至少要有一名議員」。這表示議員人數從每州一名(總共十五名)到以每三萬「人」(還記得奴隸以五分之三計)選一名計算的絕對最大值(總共一百二十名),都屬於容允的範圍。」

憲法條文不是這樣解的吧,「每州一名眾議員」顯然不是原意。雖然理論上憲法只規定議員代表的人口不少於三萬,但各州當然不會希望自己的議員代表「太多」選民令本州議員人數「太少」。在每個州都想把自己議員人數「最大化」又不想其他州代表議員「太多」之下,最後議員代表的人數應該會「趨近」三萬這個上限。
(話雖如此,這一點在建國早期才成立。由於美國人口大幅增長,所以現在每個眾議員代表的人口已達七十六萬之譜。如果真的跟貼「三萬」這個上限,要有幾千個眾議員才成。)

「以任何國會席次數(例如漢米爾頓定的一百二十席)為起點來嚴格計算配置比例,結果都會相當荒謬。」

因為根本不需要「完全」等值呀。當然每個議員代表的人數差太遠(如日本參議院的狀況)也不公平,但只要不差太遠就成。

#1057 「他在那裡的奧克伍(Okewood)禮拜堂擔任助理牧師(受訓的牧師)

聽起來有點怪,受訓的意思是甚麼﹖
如果看現在的聖公會,準備成為牧師的人通常會先受訓練和委任為會吏(執事),然後才正式委任為牧師。一個牧區可以有多於一個牧師,除了主任牧師/主理聖品(方某不是聖公會人所以不知為何要分幾個名稱,或者哪個名銜厲害一點),還可以有輔理聖品或助理聖品之類(看來「輔理」高於「助理」)。而「助理聖品」看來牧師或會吏都可以充當,應該是入門級的牧職。
如果這樣理解,原文「助理牧師(受訓的牧師)」應該就是對應聖公會網頁中的「助理聖品 / Curate」,即是剛剛完成訓練開始牧民的牧師或會吏。之後再查維基百科馬爾薩斯的英文條目,的確如此。

#1064 「奧克伍和當地令人愉悅的環境似乎是對他慘澹預測的直接反駁:在那裡,除了田園詩般的生活想像,實在難以有其他想法。」

正如伽里略說﹕無論如何(他是否屈服於教廷認錯),地球都在繞著太陽轉。達爾文版也可以說成,無論表面看來多和平,大自然一直都在篩選。

#1106 「根據他在巴斯修道院埋骨之處(位於巴斯修道院)的墓誌銘所言」

幾乎以為是寫錯了(畢竟亨利八世之後已經取消了修道會),不過經查這座教堂的確就這樣叫

「孔多塞仍然是中先鋒」應為「箇中」。

#1244 註31「關於殖民地的迷信,在一七一二年時任紐約與紐澤西州長的杭特(Robert Hunter)寫給上議院貿易委員會的信裡可見一斑」

州長應是總督(英文都是governor),當時還未獨立,甚至還是英國委派的。

#1470 第三章「主題的擴張開啟了新型態的分析,也就是交叉製表(cross-tabulation),不只著眼於個別的變項,也注重變項之間的關係。」

即是試算表裡的「樞紐分析表」。

#1556 「一八○三年,美國自法國手中買下了路易斯安納的領土,開啟了西向擴張之路。起初傑佛遜總統授權大使羅伯特.李文斯頓(Robert Livingston)出面協議條件,向法國取得具策略地位的紐奧良港;李文斯頓帶回來的協議卻是買下整個路易斯安納的領土(移轉的土地面積足足有三個法國那麼大)」

路易斯安那購地顯然不只包括同名州的領土。

#1667 「紐奧良的《時代與民主時報》(Times-Democrat)宣稱:「何樂禮博士的數字證實了我們宣布過的理論,也就是所有文明國家的人口增長一定會走向趨緩,除非有移民。除非條件大幅變動,否則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在這個世界絕無用武之地。」」

應為「現代國家」,否則難道有人口增長的國家都是不文明的嗎﹖

#1692 「一名歷史學家稱這兩本報告為「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然而,其他歷史學家指出,佩特洛夫「關於阿拉斯加所說的謊言之多,成功欺瞞世人的時間之久,史上恐怕無人能出其右,這點他堪稱一絕。」兩種觀點可能都是對的。」

如果沒有其他言語的話,謊言也可能是不可或缺的。

#2113 第四章「若以當時在歐洲發展的「極權統治」(totalitarian)政府形式做比喻,那麼蘭茲的目標也同樣可以被描述為極權統治登記制度(total registration,字面上可解為「全面登記制度」)。義大利獨裁者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有句名言:極權統治就是「一切都歸國家所有,國家之外別無其他,沒有什麼事物可以對抗國家」。」

其實不是「國家」,而是「政權」。
面對那些動輒喜歡「全面乜乜」、「全面物物」的,你就知道是甚麼一回事。

#2147 「這種意識型態,以及為了替偽科學背書而發展出來的納粹「種族科學」,並非德國獨有的現象。當然,當時德國內外都有許多人認為希特勒的觀點極端,令人厭惡。但是,當時全世界大部分的地方或多或少都在不經意中接受了反猶太主義。」

其實只是白人社會吧。

#2234 「就猶太區的囚犯經濟管理而論,普查絕對派上了用場。入侵後大約十八個月期間,納粹占領者把被俘的猶太人當作奴工的供給來源。猶太區的食物配給維持在飢餓的水準(此事也需精心規劃),與外界的聯絡也被截斷,滴水不漏。」

邪惡的極致。

#2246 「有些人,像是盧森堡人,甚至或許可以被視為雅利安人。」

不奇,畢竟盧森堡語在語言學上屬德語的分支。(只是納粹邪惡地用作民族主義鼓動的藉口罷了)

#2257 「這項普查特別列入了三個問題,答案毫無疑問能顯現盧森堡人成為日耳曼帝國一員的渴望:國籍、母語和民族。每一個問題預期(以及正確)的答案都是「日耳曼」。結果納粹踢到一塊大鐵板。在一九四一年十月十日普查日之前,萌芽階段的反抗運動使用地下傳單發起了一項活動,拜託大家「dräimol Letzebuergesch」(盧森堡要寫三次)。傳回的普查樣本顯示盧森堡人民響應了活動,一面倒拒絕日耳曼身分(超過九五%)。」

正所謂「重要的事要講三次」。(而這句話竟然是尼采先說的,也是德國人。)

#2295 「結果,被摧毀的記錄不到一半 ── 有鑑於陪葬的荷蘭人命代價高昂,這種結果似乎相當不理想。然而,這或許已經足以讓反抗運動的情勢改觀。即使被摧毀的記錄只有四分之一,意謂這個國家每四張身分證就有一張無法向中央機構確認真偽(無論那一張是真是偽)。假設有一名疑似反抗分子遭到逮捕,拿出(偽造的)證件接受盤查,但中央那裡沒有複本,那會怎麼樣呢?許多守法的人也會遇到同樣的處境。克雷坎普攻擊行動不是非得摧毀所有文件才叫有效,只要足以讓整個系統變得疑雲滿布就夠了。」

現在有雲端儲存,檔案不一定只有一個備份,似乎很難複製這種攻擊﹖

#2340 「一九三九年,美國國會企圖運用即將來臨的一九四○年普查登記非法的外國人,被普查局長威廉.蘭恩.奧斯丁(William Lane Austin)引用保密的法律規定擋了下來。但是,一九四一年,奧斯丁年屆退休,局長一職由詹姆士.克萊德.卡普特(James Clyde Capt)繼任。卡普特是政務官,沒有奧斯丁與普查共處漫漫四十個年頭的淵源,他完全不是統計學家,與執政者的關係也更為親近。」

這就是為何不能濫用政務官員掌管專業部門的道理。

#2367 「從二十一世紀的觀點來看,具決定性的並在於打孔卡和製表機的硬體技術,而是更軟性的因素。」

應為「並不在於」。

#2380 「官僚體制是堅韌的。資訊一旦蒐集好,就難以摧毀。要防範資訊誤用只有一個萬無一失的方法:一開始就不要蒐集資訊 ── 各地的普查實行者都應該慎重權衡這個事實。」

正是如此,所以以為給官員廣泛酌情權然後期望他們自制運用,只是自欺欺人之辭。

「那裡滿滿都是書面人,在與其對應的自然人已經離世之後,他們仍然長生不死:「君王、獨裁者、納粹頭子、建築物、工廠和紀念碑或許會消亡殆盡,但是行政管理的檔案和記錄卻會長存。」」

如果沒被銷毀的話。

#2862 第五章「一八○一年至一九○一年期間,英格蘭的人口增加了三倍,然而在馬爾薩斯薩里郡的教區,居民後代的生活並沒有惡化,某些方面,他們甚至過得比曾祖父母還要好。」

除了科技進步,還因為他們透過殖民活動取得落後國家的資源。

#2945 「朱利安.赫胥黎(Julian Huxley)(前兩位是皮爾森的門生,後者是小說家阿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哥哥)」

竟然不提他是「達爾文鬥牛㹴」的孫,他也是生物學家呀。

#2955 「就連馬爾薩斯,在他一八○四年成婚之前,也對這類節制人口的「非自然」方法以及「失當手段」相當熟悉,並在他的著述裡予以讉責。」

而只靠道德規範根本不可能成功,因為性欲是基本的欲望。等於你沒可能叫大部分人「義不食周粟」一樣。(少數人可做到,例如伯夷、叔齊,但個別人不影響整體結果)

#2980 「兩個委員會一起鼓吹每個國家實施一次新普查。」應為「鼓勵」。

#2991 「直到一九五○年代早期,由於天主教會與共產集團這個奇特的聯盟,人口成長限制一直沒有符合各方共識的全球議程。」

兩批老頑固。

一份當代的西方報告宣稱,這場普查是「為了全國選舉做準備」而下令舉行的,不過就中國後續的歷史發展看來,很難為這種民主的理由背書。普查表定的參考日期為一九五三年七月一日,然而兩百五十萬名普查工作人員歷時整整十二個月才把所有的普查結果送回。」

其實就算看歷史,中國「歷代」的人口調查都不是為了民主啦。

#3001 「一九五八年,人口部門發布了一項經大幅修正的預測。人口學家現在預期,一九八○年世界上會有四十二億人口,比他們僅僅一年前剛發布的中間預測值高出將近十億人。同時,這也是他們頭一次把預測的時間軸拉到世紀末,預測二○○○年的人口會達到六十三億。」

現實中2000年的人口大約是六十一億,雖不中亦不遠矣。

#3012 「一如朱利安.赫胥黎的描述,印度以及類似的國家在沒有「生育控制」的情況下實踐了「死亡控制」。這種「死亡控制」多半是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介入的結果。」

結果要等這些國家收入增加才能壓低出生率。

#3022 「日本的出生率之所以衰退,一開始主要是因為墮胎率的增加,這個辦法不太可能得到篤信天主教的拉丁美洲國家青睞。對於像中國和印度等貧窮國家而言,由於它們嚴重缺乏訓練有素的醫療專業人士(與它們眾多的人口相應),因此也行不通。」

結果為了完成上級佈置的人口任務,中國的地方政府強硬到抓人去墮胎絕育。

#3033 「無論是躲避饑荒的難民,還是淪為共產主義的不穩定政府,或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後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口過剩問題最終都會透過這些管道影響西方世界。控制人口被視為首要的地緣政治事務。」

正是如此,至今亦然。那些以為脫歐或者「America First」就可以把問題隔在門外的人,只是自欺欺人。

#3056 「一九六六年,《讓出空間!讓出空間!》(Make Room! Make Room!)這本粗濫的驚悚科幻小說推演了這些趨勢持續發展三十年之後的未來光景……這個故事的結局是,一九九九年的最後一天,時代廣場「耀眼的巨型電視螢幕」宣布,美國最新的人口數是三億四千四百萬人(事實上,那一年紐約市人口大約是兩億八千萬人)。」

現在紐約市人口也不會有那麼多,這是美國總人口。

#3070 「中國代表黃書智(注:Huang Shuzhi,音譯)對於提案背後那些馬爾薩斯論的假設表示異議(那時共產中國才剛取代台灣在聯合國的席次不久,這些活動對中國代表而言都是新事物)。」

這主要是因為毛澤東,其實國內有專家提出中肯意見,只是忠言逆耳被人批鬥罷了。

#3070-3080 「中國一九五三年的普查結果在國內引發了顧慮,海外亦然。一九五六年,中國總理周恩來談到「採取有利於生育控制的措施之必要」,而在隔年,中國取消了所有對結紮和墮胎的限令,並自一九七○年起免費提供避孕用品。一九七三年,也就是在布加勒斯特大會裡拒絕人口成長目標的前一年,中國默默採納了它自己內部的人口目標。中國真正反對的不是人口控制本身,而是國際規定的人口控制。」

「獨立」的虛妄,以為不受外來限制就是好,其實很多問題都無法單靠本國解決。

#3080 「美國嬰兒潮的結束和開始一樣迅速:一九七六年,總生育率掉到空前的低點,只有一.七四。其他人口眾多的國家,如印度、巴西、印尼,生育率也都在一九七○年代期間呈現穩定下降。」 

外國經驗證明,控制人口根本不需要靠強制。

#3096 「二○○○年以及二○一五年為全球發展目標進行投票時,降低人口成長並不在其中,不過性別平等見於其列。」

因為世人終於明白,只要女性有自主權就不會想一直在生育。以前高生育率只因為她們沒權選擇。

#3111 「事實上,中國整體生育率的衰退(從超過六到不足三)是在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九年間發生的 ── 在一胎化政策頒布之前。」

這應是政治因素導致的啦,整天在鬥這鬥那自然令人們不想生孩子。

#3122 「但是在大部分非洲國家,高生育率持續的期間比亞洲大部分國家都還要長。生育率仍高於五的十一個國家全數都在非洲。」

可能是因為她們經濟發展比亞洲慢。

#3142 「雖然人口已經遠比之前多了更多,但印度和中國的糧食生產或多或少都已能自給自足。」

現在中國已經不行了,經濟發展(尤其是炒賣樓房)首先就會蠶食農地,就算中央阻止,依賴賣地收益的地方政府也不會輕易放棄。(多謝梁振英教大陸玩這種土地遊戲)

#3151 「挑起進步思想與多元性俱增的郊鄉人口對抗通常傾向保守、掌握高到不成比例的政治權力的城區。」

這很明顯是倒轉了吧,城市才是最多元的地方,你看脫歐或者各國選舉的投票結果都可以反映這點。不過這裡是原作者/出版社搞錯還是譯者/中文出版社搞錯就要對比原文才知道了。

#3161 「如果人類這個物種可以度過接下來數十年的人口成長、避免氣候變遷最惡劣的後果,那麼二十一世紀末普查工作者的哀愁,或許會因為他們調查到的家庭更富裕、更健康、更幸福而被沖淡。」

在氣候變化下應該有很多(窮)人會是犧牲者。

#3699 第六章「他們會用一系列去人性化的方法對種族做出最終的判定。最惡名昭彰的就是所謂的「鉛筆測試」:把一枝鉛筆插進種族不確定者的頭髮裡,如果鉛筆掉到地板上,他就歸類為白人;反之,就是有色人種或黑人。」

如果這樣我們就是白人了﹖

#4276 「今日,這種外顯的蒐集資料方式已經過時。政府只要與民間企業合作,就能觀察到個人智慧型手機在週間和晚上通常所在的位置(前者是工作地點,後者是住家)。」

其實也不用,追蹤八達通就行了。當然八達通不全是記名的,但也夠用。

#4432 版權頁「p.246圖表版權所有者不明」

正是電子書只提供一個#順序號碼而不提供頁碼之弊,見到也不知道他說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