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10月 26, 2014

佔旺帶來的巴士路線啟示

(方某不是巴迷/膠,對交通了解有限,以下純粹個人觀感,歡迎看倌指正。)

佔旺這陣子,很多經過彌敦道的巴士都改了道,我也有試過搭42A和41A看看改成怎樣。


南行方面﹕

42A本來由長沙灣道入彌敦道直落佐敦道。
近日我沒有搭42A出彌敦道,但九巴資料顯示,改道後由南昌街入荔枝角道,再轉入塘尾道和渡船街。然後落匯翔道、匯民道、柯士甸路西、雅翔道入渡華路總站。(渡船街後面那段路我從沒路經過,所以不知實際如何。)

41A原本由西九龍公路轉入西九龍走廊,然後在旺角消防局(保良局莊啟程那邊)出太子道西,然後經荔枝角道入彌敦道。
改道後乾脆直接由西九龍公路出匯翔道,在英皇佐治五世公園轉廣東道,然後經九龍公園徑出梳士巴利道,完全不經彌敦道。


北行方面﹕

41A原本經彌敦道,到亞皆老街轉左,到大角旺折入西九龍公路。
改道後,經過九龍中央郵政局後,即轉入眾坊街,再經上海街出佐敦道,然後入西九龍公路。

42A原本佐敦道出,經彌敦道,轉長沙灣道。
改道後,同樣於九龍中央郵政局後,轉入眾坊街,但右轉上海街後到玉器市場再右轉甘肅街,然後入渡船街和塘尾道。經荔枝角道和黃竹街回到長沙灣道。

---

41A因為改道,只出油麻地和尖沙咀,乾脆變成特快線(X),去尖沙咀和回青衣都只需15分鐘,非常快捷。簡單要多謝「佔旺」。

我原本以為42A不經旺角彌敦道也會加快了,但原來他們會繞回長沙灣道,結果就在深水埗「塞巴士」塞了起碼十五分鐘,其實車程沒有快了。

其實很多時候,經新界西出西九龍的巴士,都是在長沙灣道和彌敦道遇上塞車。而且除了旅遊巴和貨車之外,很多時候更是在「塞巴士」。這相信是很多乘客的經歷,因為途經彌敦道的巴士線實在太多了。

曾經有建議,所有新界西出市區路線先到深水埗附近,設置一個轉線站,讓所有乘客下車集中轉乘,就可以讓新界線回程,只讓少數路線行駛彌敦道了。
可是,這樣的建議基本上很難獲落實,因為巴士班次不及地鐵頻密和準時,轉車時間會很長。除非像巴士捷運般有專用線路保證班次,除非各區議會很難會同意削減「直達」的路線。所以建議一直膠著。

事實是﹕在深水埗區,除了長沙灣道還有荔枝角道是大路。
而在旺角、油麻地,除了彌敦道外,旁邊還有上海街和新填地街都是貫通兩區的大路。(塘尾道/渡船街都遠離商業區,也就不提了。)

(尖沙咀就不用談,因為有九龍公園,所以只有彌敦道和廣東道/九龍公園徑可通往北方,後者距離太遠不足以分流。)

所以我想,現在這些大路只有少量巴士途經,只要善用這些大路分流多一些巴士路線,其實已經可以抒緩彌敦道的「塞巴士」問題﹕

南行的巴士,如果以佐敦道為目的地的話,可以改經荔枝角道和上海街。現在43C就是這樣(只是到亞皆老街就轉入大角咀)。
其實去尖沙咀的巴士也可以這樣,只要到佐敦道時轉廣東道繼續南下就可以了。不過廣東道離彌敦道比較遠,就算由廣東道轉入九龍公園徑,可以設站的地方也比彌敦道多限制。金巴利道和金馬倫道一帶要繞行漆咸道南才服務到,不是所有路線都可以。

至於北行的巴士,可以把部分巴士像現時般,於九龍中央郵政局後轉入眾坊街,然後不是左轉上海街南下,而是右轉新填地街北行(我就見過有巴士這樣走)。
這些車可以在旺角道返回彌敦道繼續北上。但如果要進一步減少長沙灣道的擠塞(就像這幾天42A的情況),就可以在亞皆老街左轉出塘尾道北上,入荔枝角道再到欽州街(深水埗警署)才返回長沙灣道。
如果嫌荔枝角道離長沙灣道太遠,亦可以在黃竹街轉入汝州街北行,到欽州街(西九龍中心)再轉回長沙灣道。(42號由東九龍回程,就是經汝州街、欽州街,再回到長沙灣道)

這幾個做法應該可以減輕彌敦道(主要是旺角一帶)和長沙灣道(主要是深水埗站到太子站一帶)的擠塞。由於不是巴士迷或交通迷,所以可能有人會說個別路口不適合巴士轉彎,這點要留待各位指正。

在下提出這一點之後,老媽就說其他人會嫌太遠。
但其實現在43C會途經上海街,跟彌敦道只是隔兩個街口而已,跟女人街和彌敦道的距離一樣。我可沒聽過有誰嫌「女人街太遠」而不去的。
新填地街倒真的再遠了一個街口,正如花園街和彌敦道的距離。
至於荔枝角道則真的距離長沙灣道遠了一點(一如大埔道與長沙灣道之距離)。

不過我們又不想想,為何巴士路線要跟地鐵重疊呢﹖讓更多巴士途經旁邊的路線,不是也可以讓人流不用集中於一條街上,「帶旺」附近地方嗎﹖
(何況也不是所有路線都避開長沙灣道/彌敦道,畢竟上海街和新填地街容量都有限,只是部分分流而已。)

星期三, 10月 22, 2014

法治心與洞穴奇案


法治心—超越法律條文與制度的價值》戴耀廷,香港﹕教育圖書,2010 (舊書介)
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Lon Fuller、Peter Suber,香港﹕商務,2006 (舊書介)

最近這段日子,很多關心香港的人都會睡不安寧,因為事態不斷發展已經令很多人資訊過載,甚至心力交瘁。

如果你不是強烈支持某一方的話,很容易會覺得困惑,這段日子法治或執法機關都受到質疑。你可能不明白,為何一個研究法律的教授,會主張以違法手段爭取民主。你可能更難理解,平常認為守法是美德的香港社會,為何有那麼多受過良好教育、愛好和平的公民跑出來支持違法行動。如果你沒有認定他們都是「反政府暴民」的話,這些現象顯然需要進一步解釋。

《法治心》就是在幾年前已經提出的解釋。戴耀廷教授在書中介紹了他「法治四層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以法限權、以法達義)的看法,並討論「法治」和「守法」之間的關係。當然,讀完這本書你也不必贊成他的違法行動,但至少你會明白「法治」並非只停留在「守法」的層面(當然守法仍是很重要的),亦較易理解為何一個法律學者會提出這樣的計劃。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會邀請你接受進一步挑戰﹕閱讀《洞穴奇案的十四種判決》。
故事背景有點像幾年前的「神劇」《天與地》﹕五個朋友在山洞遇險,已知外界無法及時把他們救出。最後為免餓死,其中四人把另一人殺死並吃掉。問題是,究竟他們算不算犯法﹖

可能你會覺得荒謬﹕「殺人怎可能不犯法﹖」這正是本書魅力所在。

作者利用這宗虛擬案件,把不同的法學觀點融入不同判決當中,令最高法院諸位法官對一宗殺人案竟然無法作出裁決,主張有罪或無罪都言之成理﹗無論你本來認為應該怎樣判,讀完這本書都會發現有些理據你反駁不了。

以「機械觀」看法治的人,無法理解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亂(正如他們無法理解為何一個教法律的人會叫人犯法)。但這本書正正反映出,法律並不只是「殺人者死」的電腦程式那麼簡單。法律是由人訂立和執行,所以必然會出現不同思想之間的衝突和糾結。當然那並不等於我們可以任意以「正義」之名扭曲法律,但我們亦不能不顧道德倫理、機械般執行條文和命令。因為這樣反而會損害「公義」。

法律不只是專制社會治民之器。在一個民主社會,法律是公民之間的契約。如果我們不去了解法律,就算爭取到普選,民主也是不完全的、沒有保證的民主。我們就像一個不了解合約條款就簽約的人一樣。

我們應該了解法律,還要了解法律背後的精神。這樣才可以做一個真正的公民。

(註﹕有些看倌可能嫌《法治心》太簡化,建議可進一步看戴耀廷的《香港的憲政之路》,香港﹕中華,2010。這本書除了討論法治四層次,還有其他文章。)

星期一, 10月 20, 2014

預測天災

[預測天災—蔡錦滔、梁逸勤]

這個講座其實比較像是好書推介(笑),因為主要內容是來自一本書﹕
精準預測》(The Signal and Noise) by Nate Silver,台北﹕三采,2013

講者是想借太空館講座的機會,向聽眾介紹這本書。由於內容可以看書,所以筆記盡量縮短。

1. 古人依靠觀測和個人經驗累積知識,由口述到見諸文字,再到印刷術發展進入知識爆炸的時代。
現在的巨量資料(big data)時代,隨手一按就可以找到很多東西,可是雜訊遠多於訊息,如果找出對自己有意義的資訊非常重要。

Wired Magazine曾有文章指,數據之多令我們不再需要理論和科學方法,這個說法其實十分錯誤。因為電腦可以處理資訊,但要從中找出「意義」,理論和科學方法仍是必須的。

2. 預測地震

2.1 Gutenberg-Richter Law (古騰堡—芮克特法則,方某會按香港譯法叫「黎克特」) 指出,地震的規模(黎克特制)和發生頻率的對數(log)成反比關係。

(方按﹕留意,黎克特制本身已是一種對數刻度,所以其實地震能量和頻率就是反比關係。)

按此法則,地震規模每提升一級,發生頻率就會差十倍。因此可以用來做地震遠期預測。
舉例,伊朗首都德克蘭於1960-2009期間發生15次5.0-5.9級地震,平均每3年一次。
因此,我們可以估計,每30年會發生一次6.0-6.9級地震,每300年會發生一次7.0-7.9級地震。如此類推。

(方按﹕我想他的解讀有一點出錯,因為圖表指的是「發生高於此級別地震的頻率」,所以正確的解讀應該是「每30年發生一次6.0級或以上的地震」和「每300年發生一次7.0級或以上的地震」。)

2.2 在尋找資料模式時,容易發生的問題就是overfitting(過度配適)。這是指研究人員試圖以一條曲線/公式/模式盡可能配合一切已有的數據,得出的結論反而偏離了事實。因為數據的出現有隨機性,並非完全符合預期,總會有些偏離簡單模式的雜訊出現。如果我們連這些雜訊也要「配適」,結果就是過猶不及。

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電廠出事,就是過度配適(pattern-matching)的結果。日本東北的已有數據(由1960到2011年3月10日即大地 震前一日),地震震級和頻率(log)的關係並不完全成一條直線,中間有一段屈折了,較大規模的地震頻率減少得比較快。
研究人員把所有數據都連成曲線,認為9.0級地震的頻率是13000年一次,那是極度罕見的事,所以福島核電廠只需要設計成抵禦8.6級地震就夠了。
可是,如果我們依照Gutenberg-Richter law拉直線配適(當然那就導致數據並不全都投在那條直線上),就會發現9.0級地震的頻率應為300年一次,那就不真的很罕見而值得預防了。
結果3月11日日本東北就遭遇9.1級大地震,然後福島核電廠出事。

(方按﹕這一段其實也有少許誤解的,並不在於數據方面,而是福島核災並 不是因為地震,而是海嘯導致。雖然地震超出了設計,但反應堆當時是順利停機的,並沒有失控。可是反應堆會繼續發熱,需要維持冷卻水循環降溫。問題就是核電 廠的防波堤設計沒預計有那麼高的海嘯,結果後備發電機被沖毀,核電廠沒有電力維持冷卻水循環。東京電力公司又因為廢爐損失大,沒有當機立斷灌海水降溫,結 果堆心溶毀洩漏。
所以簡單而言,說低估頻率是沒錯的,不過核心不在於地震震級,而是在於海嘯高度。)

數據總會有偏差的,全部都要嗎﹖(方按﹕「有數據,真係全要﹖」 :P )

3. 預測颱風

3.1 例子就是颶風卡特里娜(Katrina),這個颶風風速帶到280km/hr。(需知道香港天文台定義「超強颱風」也只需要185km/hr或以上)

這些災難並不是預測的問題。在二三十年前沒辦法有那麼準確的預測,但這次在五天前已經預報可能吹襲新奧爾良。但最後有大約八萬人(約1/5市民)沒有聽從指示疏散,結果死了約1600人。為何至此﹖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IBM藍火超級電腦(位於科羅拉多州Boulder)每秒可運算達77兆位元。)

事後對倖存者的調查,有2/3的人認為這個颶風不會很強,而餘下的人則不知道要疏散(走了4/5人也不知道﹖),市長等了24小時才發佈強制疏散令很多人未能跟進,亦有些窮人和老人根本沒看新聞所以不知道有指令疏散。

(方按﹕其實也有些人是太窮,沒法疏散。畢竟疏散去其他城市,有點錢的人可以當渡假訂酒店,沒有錢的人可以睡在哪﹖沒錢要訓街,那就有人會覺得「不如留下博一博」算了。)

3.2 科學體系有兩大派觀念。
一是宿命論,亦稱科學決定論(determinism),認為所有事情都有明確的因果關係,所以只要我們完全知道之前的狀態,就可以預測到未來,而這個預測是已經被現況「決定」了無法改變的。
二是知識論,認為人類的能力有極限。由此發展出機率論,再加上量子力學也有測不準定理,他們認為完美的預測本質上是不可能的。

那麼,照道理空氣分子比原子大,不需要用量子力學去處理,那麼是否就可以有完美的預測﹖氣象是否有隨機性﹖

3.3 數值天氣預報的濫觴,是1916年英國氣象學家 Lewis Fry Richardson 在戰時試圖以「氣象矩陣圖」,把德國北部劃定格子,以計算不同地方於特定時間的天氣。可是他的計算失敗了。而且他劃的格子也太大,360km X 360km。

不過他想把格子劃小一點也很難,因為格子劃小一半,在平面上由一格變四格,立體上卻由一格變八格。所需的計算量會大幅增加,非人手所能完成。(還未計算時間點是否也劃分得更密……)

結果直到電腦發展後,到接近1960年代才開始使用電腦程式作數值天氣預報。

3.4 蝴蝶效應於1972年由Edward Lorenz提出,是混沌理論的 一種演繹。當他把一個天氣系統重複計算時,出現很大偏差,結果他發現原來只因為他把其中一個數據29.5168約化為29.517,那就令某些結果完全相 反了。這顯示出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動,足以造成結果的重大差異(即古人的「差之毫釐謬以千里」)。他比喻說就像一隻小蝴蝶拍翼,就足以影響千里之外的一場風 暴一樣。

所以電腦的預報結果,還是需要預報員的智慧去分析。美國研究顯示,電腦預報加上人的判斷,可令降雨預測準確度提升20%,溫度預測準確度提升10%。

而颱風預測路徑的誤差,亦由1987年的560km(差不多就是整個墨西哥灣,預測了等於沒有預測),到2007年縮窄到180km。

3.5 所以預報都需要校準(calibration)。
美國曾分析商業預報,認為它們對較高降雨量的預測相當準確,反而是較低降雨量的預測會較高。有人曾訪問這些機構,他們需要靠準確預測來留住客戶,但較低的降雨量需要誇大一點,才令客戶有所預備,亦不至於降雨後認為他們不準。(所以這是因應受眾心理的調整)
至於地方電視台的氣象學家預測降雨,則大幅偏高。這是因為電視台傾向以趣味性(誇張)來吸引收視。

4. 911襲擊可以預測嗎﹖

4.1 第一個概念是條件概率
講者舉例說一副啤牌有十二隻公仔(KQJ各四花),抽中紅心的機會3/12=1/4。但如果先抽到一隻紅心K,然後再抽到紅心的機會呢﹖這個有條件限制的就是條件概率。
在這個例子中的機率就是 P(紅心|紅心K)=2/11
(因為抽了一隻紅心K剩下11隻,其中尚有紅心Q和J)

4.2 第二個概念是貝氏定理,是一種根據後來事件修改先驗機率的做法。
講者舉例有兩個碗,碗H1有30粒水果糖和10粒朱古力糖,碗H2有20粒水果糖和20粒朱古力糖。那麼如果我隨機抽一粒糖出來,發現是水果糖,它來自碗1 的機率是﹖

隨手一拿拿到碗H1或H2的機會都一樣,是0.5,這是「先驗機率」。寫成算式就是P(H1)=0.5, P(H2)=0.5

那麼在碗H1抽到水果糖的機會就是 P(H1|E)=P(H1)*P(E|H1)/P(E)
(抽出水果糖是來自碗H1的機率 = 抽到碗H1的機率 * 抽到碗H1當中的水果糖機率 / 抽到水果糖的總機率)

P(E)=P(E|H1)*P(H1) + P(E|H2)*P(H2)=0.75*0.5 + 0.5*0.5 = 0.625
(抽到水果糖的總機率 = 抽到碗H1當中的水果糖機率 * 抽到碗H1的機率 + 抽到碗H2當中的水果糖機率 * 抽到碗H2的機率)

P(H1|E)=0.5*0.75/0.625=0.6
(簡單說其實總共有50粒水果糖,其中30粒在碗H1,所以抽到水果糖就有30/50=0.6的可能來自水果糖。當然貝氏定理可以做的事遠超於此。)

4.3 那麼在911當天,第一架飛機撞上世貿大樓時,我們如何確定是否恐怖襲擊﹖

根據以前的經驗估算,我們可以先設定P(H1)=0.005%為「飛機撞大樓是恐怖襲擊」的先驗概率。

那麼如果真的是恐怖份子,他們撞上大樓的機率自然是P(E|H1)=100%。
如果其實不是恐怖份子,而他們撞上大樓(即意外)的機率是P(E|H2)=0.008%。
於是P(H1|E)(即是撞上大樓的是恐怖份子)=38%

到第二架飛機都撞上呢﹖
我們進行第二次運算,把P(H1)=38%代入,就算P(E|H1)=100%和P(E|H2)=0.008%的估算不變,再計算出來的機率會變成99.99%﹗

4.4 事實上,根據1979-2001年9月10日(即911前)所有北約國家的恐怖襲擊紀錄,按照死亡人數和發生頻率排列,同樣可以整理出一條 Gutenberg-Richter law的直線。根據這條直線推測,發生死2977人(911 紀錄)的恐襲,大概約80年會發生一次。

4.5 美國事後的911報告,認為政府有四大失誤,包括政策失誤、能力失誤、管理失誤、和想像力失誤。
甚麼是想像力失誤﹖因為美國本來已知以下情報﹕
—以往已有恐怖份子用飛機撞大樓的紀錄
—1993年世貿大樓已受過襲擊(方按﹕那次是汽車炸彈)
—2001年國務院已知阿蓋達組織把襲擊升級
—有恐怖份子學習駕駛飛機
唯獨是美國情報機構未能「發揮想像力」把這些情報綜合起來,預先防範。

星期四, 10月 09, 2014

news and museum wishlist

二零一四年第四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新聞版﹕
1. 棋王譴責中港政府
2. 對外社評—時窮節乃見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三款大富翁小遊戲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網上博物館節目日曆亦已全部更新

---

今季wishlist﹕

展覽﹕
科學館—動感挑戰站 (-29/10)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近代中國軍事人材的搖籃 (-14/1/15)
海防博物館—中日甲午戰爭文物展 (-11/3/15)
歷史博物館—皇村瑰寶:俄羅斯宮廷文物展 (29/10至16/3/15)
文化博物館—敦煌﹕說不完的故事 (28/11至16/3/15)

講座﹕
歷史博物館—香港街道的命名與翻譯 (18/10)
太空館—預測天災 (19/10)
歷史博物館—尼古拉二世與中國 (2/11)
海防博物館—甲午戰爭在日本 (8/11)
孫中山紀念館—黃埔軍校及其時代意義 (8/11)
科學館—從《氣象萬千 IV》談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與糧食的可持續性、香港天氣歷史與氣候轉變 (15/11)
歷史博物館—歷史上德國哲學界所理解的孔子是怎樣的?(15/11)
文化博物館—敦煌﹕說不完的故事 (29/11)
歷史博物館—回歸前香港最後一套通用郵票 (13/12)
太空館—古代天文文物趣談(16/12)
歷史博物館—落地生根的南洋華人 (27/12)

星期日, 10月 05, 2014

撐起雨傘

https://soundcloud.com/umbrella-revolution/wbtnw0qmjnqu
(youtube﹕http://youtu.be/vV8foT0-gss下載)


給那夜,或者無數日夜,撐著雨傘或赤身淋雨的無私奉獻者:
所有為我城命運付出,不計個人前途得失的年輕人,所有令香港變得更美麗的人,你們並不孤單。

撐起雨傘

曲:pan
詞:pan/林夕

靜坐人海 你我非不怕
會畏懼這樣下去怎辦
但是人生 到了這一晚
更怕未表白內心呼喊

站在前方 勇氣驅不散
卻信越怕命運更黯淡
但是誰想 要看穿荒誕
卻會在催淚下睜開眼

一起舉傘 一起的撐
一起儘管不安卻不孤單 對嗎
一起舉傘 舉起手撐
一起為應得的放膽爭取 怕嗎
任暴雨下 志向未倒下
雨傘是一朵朵的花
不枯也不散

為著明天 要記得今晚
你我用鎮定面對憂患
若是人生 錯過這一晚
怕再沒機會任意呼喊

To Hong Kong,
Love from us

Pan
林夕
黃耀明
何韻詩
馮翰銘
謝安琪
周國賢
盧凱彤
方皓玟
黃靖
黃馨
6號
阿偉
泥鯭
Yellow
雞蛋蒸肉餅
Tim Lui
yukilovey
苦榮
何丙
何山
Yamanyamo
Goro
Frankie
Kamkin

special thanks to
葉德嫻

变态辣椒 ‏@remonwangxt﹕共黨今日在香港街頭的種種無恥表現,不愧黑社會龍頭老大的氣派,特設計新形象獻給貴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