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0月 28, 2017

香港戰前私人電話

[香港戰前私人電話:科技演變、專營權風波、本地化和長途電話—馬冠堯工程師]

看來馬生又儲夠資料,可以再出一本書了。這次資料太豐富,有些抄不來、有些到最後不夠時間被「飛」掉。有趣在同場碰到倫弟和夫人。

1.1 1837年法拉第發現雲磁感應,於是出現了電報。
1.2 香港開埠時,只在半山有所郵局,連取信都是自助的(這點對香港郵政史有點興趣的看倌應該一早知道)。香港最早的電報廣告於1853年出現,由於未有海底電纜直通,當時做法很有趣﹕電報內容先由船隻渡海帶到有電報站的地方(方按﹕例如孟買﹖),然後經陸路電報傳送到下一站,再交船隻帶到下一個電報站,如此接力駁到倫敦為止。
1.3 電報傳入中國後,法國和丹麥人以康熙字典編成中文電碼,後來鄭官應添加到一萬字。現時有本《中文解碼》原本藏於上海電報局。

1.4 香港本地的電報發展﹕
1863﹕渣甸洋行首先鋪設由東角至中環辦事處的電報線
1867﹕政府考慮以電報接駁全港警署
1869﹕政府鋪設了25哩電報線、並購入15部韋士康電報機(Wiston & Code)
1870﹕完工

2.1 直到發明了處理橡膠的技術,才做成海底電纜,令電報接通全世界。(而橡膠技術發明本來是用來包裹手術刀的柄……)
爭相建設電報網的包括四大國家﹕英國(主要是經蘇伊士運河接駁遠東)、丹麥、俄國(丹麥和俄國合作開發北方電報網通往遠東)、美國(曾計劃經白令海峽通往遠東)。

2.2 當時爭相接駁香港的南北兩路為—
北線(丹/俄大北電報局)﹕丹麥—莫斯科—海參崴—長崎—上海—廈門—香港,1870-9-16於深水灣上岸
南線(英國大東電報局)﹕英國—里斯本—直布羅陀—馬耳他—埃及(經紅海)—印度—新加坡—香港,1871-6-4於鋼線灣上岸(中文鋼線灣及英文Telegraph Bay,正由此而來)

2.3 海底電纜大大縮短了通訊所需時間﹕
1864﹕海郵至倫敦—40日
1865﹕海郵+電報—14日
1869﹕縮短至10-11日
1870﹕蘇伊士運河開通,縮至5日
1871﹕海底電報開通,縮至53分鐘
1878﹕電話開通

2.4 雖然有競爭,但其實大北和大東是共用辦公室大樓。(後來甚至合併了)

3.1 電話發展﹕
1667﹕Robert Hooke (通常稱虎克,講者弄了個港式漢譯何羅拔)發現聲波不只透過空氣,亦可透過彈性物質傳播。即是小朋友玩的雪糕杯「以線傳聲」。
1854﹕法國Charles Bourseul發明以電磁擴聲,但未有發明接收聲音的機器。
1861﹕德國Johann Phillip Reis發明了電話,但傳聲欠佳。
1873﹕Antonio Santi Giuseppe Meucci發明了水底電話,但據聞他的1871專利沒有提及用電與否。
1876﹕貝爾獲得電話專利,而他和Elisha Gray打了很長的專利官司。

3.2 雖然有了電話,但當時打電話要靠接線生接線,要先告訴接線生打給誰,欠缺私隱。所以後來又有﹕
1877﹕首座電話交換機樓(exchange)
1887﹕發明電話接線器
1889﹕ Almon Brown Strowger發明自動轉駁器 (香港直到1930才採用,下述)

3.3 而貝爾之所以成功,其實是因為他與愛迪生合作(稱Bell & Edison System)。
愛迪生於1876年發明炭粒傳聲器,其實David Edward Hughes也有做到但沒申請專利。愛迪士隨後於1877發明留聲機、1879年發明炭絲燈膽。
Francis Blake也發明了另一款炭傳聲器,貝爾採用了他的設計。

4.1 電話在香港
1877(4-12月)﹕新聞報紙不時提及發明電話之事
1878年2月﹕新聞開始出現要求香港設置電話之聲音
1878年2月15日﹕Jose Marin de Sliva (一個法庭文員兼電子發燒友)在奧卑利街和伊利近街交界的屋裡首次示範自製電話通訊。發燒友做事比政府快,這點由當時到現時皆然,而之後政府裝設電話也是找他去跟進。
1878年4月﹕副警務處長建議為警署安裝電話,惟被政府否決。(因為已有電報,別忘記全港警署完成電報連線只是1870年的事。)
1881年3月﹕大北電報局申請電話專營權。
1881年6月﹕立法局議員寶其利詢問與建機樓問題。(當時有三間公司表達興趣,行政局討論中。而除了大北、大東以外的第三間公司,就是前工務司搞的公司,因為他熟悉政府程序,所以乾脆自己開公司接政府生意。)
1881年7月15日﹕大北大東通知政府,將合併經營電話事業。(很明顯是應付第三者挑戰的反應)

4.2 Robert Gervaise Alford (阿福,工務司督察)與Messrs. MacEwen Frickel & Co.公開示範電話,並提出月費計劃﹕市區(即維多利亞城)$10、郊區(當時銅鑼灣已算郊區)$15,更遠地區面議(因為要另行鋪線)。
(因為貝爾的東方電話公司忘記在香港申請專利,所以被人捷足先登。)

4.3 Albert Suenson (孫信)成為大北大東合營公司的經理,重申其公司擁有貝爾專利授權。向政府建議為警署、監獄、和港督府安裝電話,並於中央警署設交換機。
1881年11月3日,港督會同行政局批准興建交換機樓。並於11月4日通知大北公司。而公司已於11月1日在報紙賣廣告,月費比前者貴,要$15。服務範圍由屈地街至二號差館(現時莊士敦道/活道交界)。
1882年2月﹕政府批准警署設置電話。(年費$25,共20個)
1883年2月1日﹕都爹利街興建了首個交換機樓(方按﹕應是指首個民用交換機樓,因為政府為保密自設交換機),當時只有15個用戶(同期上海有100用戶)。當時廣告指月費包括人公變送器、貝爾手筒(即受話器)、和羅氏鐘(Law's Bell)。
1883年12月﹕管理層轉換,但之後發生何事﹖現時都不不清楚。1884-1886年間的主力在發展電報(爭奪香港至廣州電報專營權),而當時只有15戶的情況又如何養得起電話機樓﹖而英國本身也只是用電報法例管電話,在政策落後下自然進展緩慢。
(方按﹕其實不只電話,英國在多方面都是這樣。例如因為工業革命時煤氣街燈普及太成功,於是電燈發明和普及之後,英國仍有很多年在依賴煤氣街燈。)

4.4 1886-1890電話在香港重上軌道
1886年11月﹕發牌照給中日電話公司(China & Japan Telephone Co.),諷刺的是這間公司只在香港經營,而且是大東的關連公司,和中日兩國都沒關係。
當時香港正在討論建設有軌電車,部分路段被電話線桿阻礙,只能計劃單線行駛。於是政府決定電線和電話線都應該靠騎樓搭線。(而因為有錢人都住在山頂,所以只有人投資山頂纜車,稍後才有路面電車)
當時電話線服務範圍由西環到黃泥涌。山頂線路主要給洋行大班用,但偷線者眾,令電話公司不想拉線,結果纜車通車後才於1889年在纜車軌道旁邊拉電話線。

4.5 電話用戶
1888年3月15日一張船政廳進出口處的電話合約,年費$80、分四季繳交。如要搬遷電話要搬遷費$5,電線儀器費用另計。破壞電話要賠償。
1888年5月24日報載市民投訴接線生接聽電話太慢。但電話公司老闆其實就是港督的女婿,這個投訴自然沒有下文。

1890年1月的電話簿包括以下用戶﹕
1號﹕Hong Kong Telegraph (士蔑西報/香港電聞報),因為他們為電話大力宣傳,佔得1號也很自然
2號﹕康德黎白文信、馬丁根醫館
3號﹕康德黎住所(醫生自然也需要接聽急症召喚)
6號﹕中日電話公司(公司自身)
9號﹕匯豐銀行
10號﹕遮打及域安公司
11號﹕山頂酒店
12號﹕孖剌西報(Hong Kong Daily Press)
14號﹕遠東電報
15號﹕中央大館(原非私人系統,但現在也連接私人電話網)
16號﹕屈臣氏
18號﹕太古
19號﹕鐵行輪船
20號﹕東城
22號﹕德臣西報
23號﹕佐敦醫生(就是佐敦道紀念的那個)
26號﹕雅麗氏醫院
32號﹕香港大酒店
36號﹕Ah Yan & Co. (阿勇,之後失蹤了)
44號﹕港督府 (講者笑說這個號碼對華人大吉利是之極,我倒覺得只不過是死死主義罷了 :P )
59號﹕Soy Shing

到1891年1月的電話簿,有80戶,包括﹕
71號﹕渣打
74號﹕置地
77號﹕何東
80號﹕國家醫院
81號﹕九龍倉

4.6 1890-1905年交換機樓每年$80、私人電話每年$100。當時用的電話包括1892 Ericsson / 1902 French / 1911 Ericsson 等型號。

1895年﹕電話線鋪設至蚊尾洲
1901年﹕開始有較多華人使用電話。
1902年﹕由於電車運作干擾電話線,最後由電車公司出資1/3,給電話公司改鋪地底線路。
1903年﹕電話線鋪至九龍
1905年﹕機樓已爆棚,同年批出新經營權。為期25年,包括九龍新界,而且中標者要承諾為維多利亞城鋪設地下管道。免費提供30條政府電話線,並規定電話收費。條款包括1/3客戶聯署投訴可成立委員會調查,而公司亦可就投訴結果向港督上訴。

4.7 當時港九電纜由北角(發電廠附近)鋪設至紅磡(黃埔船塢旁)。九龍機樓設於現時金馬倫道匯豐銀行位置。

九龍電話簿包括﹕
K1號﹕海防道Occidental Hotel
K5號﹕中華電力
K6號﹕黃金福(在九龍買地產的商人)
K7號﹕九龍倉
K9號﹕廣合隆船廠
K10號﹕陳生昌船廠
K11號﹕廣德興船廠
K12號﹕民隆(一間賣薑的公司)
K14號﹕標準汽油
K15號﹕屈臣氏
K16號﹕煤氣公司
K21號﹕庇利船廠
K22號﹕青洲英泥

4.8 1908年的投訴包括﹕
華人投訴打電話會被接線生問姓名(種族歧視)、洋人投訴無人接線,而且下午5時後無接線生服務。電話太久才有人接、駁錯線、或者打幾次都不通。還有申請輪候時間太長。
1919年公司回應﹕每日處理了45000個電話(平均每分鐘31個、繁忙時間每秒1個)。當時港島用戶有3100、九龍用戶500,共3600戶。(馬生表示這個回應答了等於沒答,因為人家投訴的是太久才接、而且夜晚沒人接,你每分鐘接多少個、接不來是貴公司的人手問題。)

1908年地面電話線收入地底。

4.9 當時報端可見不少關於電話的討論,例如人們擔心會透過電話傳染肺癆,而當時(1924)接線生的職業病是耳痛,「煲電話粥」也成為問題。
1920年也有報章討論電話禮儀問題,例如接電話時應該如何稱呼﹖誰應該先開聲﹖邀請別人講電話是否合理﹖應該要對方等多久﹖還是叫對方掛線等回撥﹖
亦有人指出,日本人以「42」(shini、死に)為死亡,所以會避開42號。

1920年元旦山頂設置公眾電話,但標誌被投訴放得太遠。
而因為最高法院的公眾電話曾被移走,所以後來火車站夜晚甚至要把電話收起。
1921年開始有火警通報服務。
1921年6月有電話叫人力車服務(馬生說笑是Uber),收費把港島分為四區、九龍一區。
1922年9月發生勒索案,警方靠追線捕獲賊人。(方按﹕當時全港只有幾千個電話,竟然有人以為可以用電話可以避得過警察﹖)
1924年酒店廣告標榜「每層有電話」,住客不用到大堂才打到電話了,更有私隱。

4.10 電話專營權發展﹕
1901年有423戶,線路駁至九龍。
1905年批出25年專營權,每年10英鎊。
1907年英鎊下跌,公司申請改以100港元代英鎊,但政府不批准。
1916年電話公司拿了儲備31000鎊來分紅。
1917年英鎊再跌,申請加價又被駁回。
1919年政府建議成立本地公司,專營權費開價九英鎊。
1920年專營權延續談判,公司提出按照星加坡50年專營權(其實是同一公司)、加價無上限。政府只同意加至$140一年,而且要公開帳目。政府把問題交給香港總商會處理,4月交由羅兵咸會計師樓跟進。
1920年6月電話工人罷工。布政司范查(AGM Hetcher)在英國會見公司經理藍派克。
1921年1月香港總商會、革新會批評電話公司服務,士蔑西報則刊登了電話公司反駁。
1921年4月羅兵咸會計師樓建議找專家詢問,建議收費$110。
1922年3月藍派克帶了兩個專家來港,包括中日電話公司的WW Cook郭奇、和上海電話公司的經理。
總商會認為,當時有400人在輪候安裝電話,何需加價﹖公司應該先改為自撥電話系統才加價。公司則指收費只夠收回投入資產的利息(馬生﹕和現時的專營公司口吻何其相似)。民間則反駁指他們的12%回報遠高於當時3.5%的銀行利息。
1922年6月29日香港總商會和中華總商會聯合反對,於是加價變成無聲色。
而電話公司只提出以中央電池系統代替當時每部電池的自設電池以減少故障,並沒有更換自撥電話的打算,公司指是因為香港潮濕和需要冷氣成本太高。
當時政府警署申請撥3726英鎊更換自撥系統,但中央電池系統則只需四百多英鎊。
1925年1月9日范查與遠東電話經理Sir George Gibb吉布來港。政府表示只能保證電話公司最低利潤為8%。
1925年5月21日立法局通過成立本地電話公司,由遮打任主席,周壽臣等名流任董事。
1925年7月1日政府批出50年專營權,規定董事須為本地居民,公司舉債需立法局同意,而且容量要供23000戶使用。指定利潤為12%,但要公開帳目。

可惜招股時遇上省港大罷工,發25000股只收到9900股認購(因為開價太高)。

4.11 1878年美國出現第一位女接線生Emma Nutt,當時認為女接線生態度和聲線都較討好,而且可以為客戶提供想像(…)。而香港直到七十年代還用接線生。
自撥電話系統採用電磁發電(方按﹕即是拿起聽筒然後攪鈴的動作就是在發電),需要氯化鈣乾燥機、碳絲燈泡、抽濕機之類的設備,成本比以往高61.5%,但適合加入更多新用戶。
香港先在多用戶地區採用自撥系統,非核心區域繼續用中央電池系統。

1928年6月至1930年1月開始啟用五數字電話號碼,以連卡佛大廈五樓為機樓。
當時港島區電話號碼改為2字頭,例如C1變成20001、C7000則為27000。九龍區為5字頭,例如K1變成50001。山頂則為29字頭,原本P1變成29001、P199則為29199。
1929年12月提示市民自撥電話用法,並於連卡佛放置示範電話供市民試用。
1930年5月3日星期凌晨開始自撥服務,故於星期六深夜11:45開始取消接線人手。
問題是很多人仍未學習如何使用自撥電話,令市面大亂。電話公司於5月7日聲明,威脅用戶如果不去連卡佛學習使用自撥電話,將被切線,才有較多用戶前往學習。

4.12 當年的緊急電話號碼比較複雜,酒店卡片有載﹕
報警可電30303(港島)或57295(九龍)、詢問可電90。如果不知該打甚麼號碼報警亦可致電政府總機39(港島)或58071(九龍)。
接駁在港船隻可電30361或58011。前者是軍部控制的總機,而後者則設於油麻地政府船塢

曾經有人建議設統一直線21111,但沒下文。(英國則為1938發生報警延誤導致死人事故後,啟用999。)(方按﹕英文維基說是1935,不知是我抄錯還是馬生搞錯)
香港則為1950才採用999。

4.13 長途電話發展
1906年8月9日九廣鐵路動工,廣州方面亦建議同時接通兩地長途電話(方按﹕反正鐵路也要設置電報線或電話線方便車站之間溝通)。可是英國1925年的法例規管太緊,而且港府也不急著搞,所以進展緩慢。
1928年8月30日廣東省批准設置粵港長途電話。通話每次限四分鐘,每日開放八小時,設六條線。預計每日通話720次,每次收取$1,收入已達25萬,而營運費只需2萬。(可見為何廣東省十分熱衷)
廣東省原計劃於廣東鋪高架線(因為便宜)、香港才鋪地底線。但後來因為港方怕有人偷銅線而堅持下,改為全地底線。
1930年廣東建議收費$2。(這段抄不及,全文不詳)
1930年7月31日和8月14日,建議可預訂線路,收取按金$20。(這段抄不及,全文不詳)
打電話需先打「0」號,提供用戶號、參考號、對方號碼或人名(用人名致電,收費比致電某號碼為貴。方按﹕大概是因為對方要花時間找人)。提供資料後要等候約半小時才接通。要求通電一方首三分鐘收費$2,(之後收費又是抄不及)。公司亦可選擇「長包」,每日有十分鐘專用時間。
長途電話線路可同時傳送圖片。(類似後來的傳真機,但戰前已有較原始的雛型)
1931年9月1日上午11:00於交易大樓,港督貝璐(由周壽臣作翻譯)和廣東省長林雲陔(由皇仁舊生梁植槐作翻譯)作開幕首次通話。當日下午2:00先施公司老闆與廣州分店經理通話,是首次民用通話。
1937年2月1日,港滬長途電話於上午七時開通。

5. 總結﹕
5.1 早期香港電話增長率低。一則因為價錢貴,以香港地方之小還不如僱人送信,到了九龍開發後才增加了使用電話的需要。二則因為1925年法例規管太緊。
5.2 專營權風波﹕魔鬼總是在細節中,例如電話公司資產值就被羅兵咸踢爆沒有「公司專家」估計那麼高。而這次事件亦造就羅兵咸會計師樓堀起。12%指定利潤亦是開創先河,預示了未來其他專營公司(如電力公司)的利潤水平。
5.3 長途電話方面,港方長期都是被動狀態,到戰後才加快速度。(對比上海在30年代已可接通歐美)

6. Q&A﹕
6.1 三十至四十年代政府才於電話公司設立專線,主要是因為機密問題(所以政府一直自設機樓)。
6.2 1925年專營權的23000戶一直到1941年淪陷前都未用盡,所以直到戰後才再加字頭

7. 之後倫弟問到,日本佔領香港時,會否已經令香港和日本有直通電話﹖
方某看來不大可能,因為以前的電話網絡並不如今日之「互聯網」,只要A接通B、B也接通C,A就能與C互通。以前的電話網絡可能是各自為政,各自使用不同的線路和機樓,情況就像香港地鐵和九鐵供電系統和列車都不同,就算同處香港、軌距只差3mm也不能互通一樣。就算九廣和滬廣的長途電話線都接到廣州,並不代表兩套電話線路可以互通。(否則九廣長途電話接通後,似乎沒理由等幾年後才接通港滬,畢竟看廣東省那麼心急,粵滬應該早就有長途電話了。)
要互通就要把不同網絡的電話線接到指定的交換機上才可以做到,而且手續上還要先由香港接線生致電廣州,再讓廣州的接線生致電上海,然後上海的接線再致電日本,這樣逐站接駁才可以接到日本。十分費事失事。(IDD已是戰後多年才有的事)

那麼日軍攻陷香港後,是否有可能完成這樣的互通﹖並非不可能,但要在廣州、上海各地完成不同系統的接駁才做得到。以日軍當時急於攻略東南亞和太平洋各地,後來又被盟軍反攻導致物資短缺、連維多利亞女皇像和匯豐銀行的銅獅也打算搬回日本熔掉製炮彈,還會有餘力去接駁長途電話﹖反正港日之間早已有電報接通,既然靠電報已可以下達軍令,長途電話就不是急切之事吧﹖(電報發達令建立新系統的早期效益不明顯,這也是英國法律落後導致電話發展遲滯的原因。)

星期六, 10月 21, 2017

細胞的工作生活

(這篇是為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清水茜《工作細胞》(1-3),張紹仁譯,香港﹕東立,2016
清水茜《工作細胞》(4),張紹仁譯,香港﹕東立,2017

這次再介紹一套漫畫,大家可以首先看看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Puv8lBePk (中譯)
https://youtu.be/gtt7pTwBPVU (日文原版)
這樣看來故事很有可能動畫化呢。(遠目)


《工作細胞》是去年出版的新漫畫(中文版,日文原版2015年開始)。

女主角是個冒失、經常迷路的新手紅血球。故事一開始就遇上細菌侵襲,幸得男主角嗜中性白血球搭救。整個故事就是圍繞這兩個主角展開。作者運用有趣的想像力,把紅血球描繪成推著一箱箱氧氣和二氧化碳怱忙送貨的速遞員﹔嗜中性白血球就是四處巡邏的殺手,一見到異物就出刀鏟除,搞得渾身血污。還有血小板就像一群小孩般大量出現去堵塞缺口。

隨著故事開展,自然也就會描述這兩個紅白血球在身體四圍的遊歷,介紹不同細胞的工作。而為了劇情刺激,重點自然經常放在免疫系統如何抵抗外來侵略的情節,讓嗜中性白血球有多點機會「英雄救美」(笑)。

作者是很年輕的漫畫家,故事獲獎時才二十歲(2014年)。日本漫畫市場大,作家也多,容納到更多不同題材。所以像《星空情緣》或《天地明察》(中譯本也是東立出版,可惜的是香港東立只為《星空情緣》出到第九集,第十集大結局不肯出,只有台灣肯出。而《天地明察》還有小說和電影)之類兼具故事性和科學知識的漫畫也得以出版。為了營造劇情,《工作細胞》的描述當然與真實科學有相當距離,但裡面提及一些真實的基本知識,還是可以讓不少沒有專修生物學的讀者大開眼界。(單是白血球分很多種就已經超出初中科學課程範圍了。)

這套漫畫在日本出到第五集,中文暫時譯到第四集。有興趣的同工可以繼續留意。
(師長指引﹕為了劇情刺激,部分畫面略有驚嚇血腥。對中學生應該沒問題,至於小學生是否合適,師長可先參考下面最後一條連結的內容再決定。)

參考﹕
書影來源﹕香港東立http://www.tlcomics.com/product_list.php
日文維基﹕https://ja.wikipedia.org/wiki/はたらく細胞
萌娘百科﹕https://zh.moegirl.org/zh-hant/工作細胞
第27回「少年シリウス」新人賞大賞『細胞の話』1﹕http://shonen-sirius.com/shinjinsho/nw27_1/1_1.html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三, 10月 18, 2017

中大校友評議會會章專責小組17/18第一次會議紀要

(當然是非正式的) (去年第一次會議與發展檢討小組聯席會議)

1. 陳碧橋接任主席後主持的首次會章小組會議,如果你以為他有何大計公佈的話會很失望。

2. 今年似乎強總沒再參與小組(﹕強總澄清佢有報名只係開會時間唔夾),但多了個剛當選常委的楊于銘來列席。會後自我介紹是理學院熱心搞校友活動的師弟,自稱不是書院校友會「親生仔」所以沒鐵票而要四周拉票,甚至走去找強總、LXB(李學斌,不是劉曉波)、張秀賢之類。不是學生組織出身,嚴格來說不算是「改革派」校友。不過除了傳統出自書院校友系統的人之外,多點不同校友做常委總是好事。
會章小組一向都是冷板凳,要不是不想再見到常委會突出提出嚇死人的修章建議,我也不會由2012年待到今日。莊律師通常報了名但沒空來,強總也不來,那就即是只有我一個人繼續撐了。

3. 為何先講人﹖因為會議真的乏善足陳。

每年首次會議都讓各人自我介紹後,陳碧橋重申小組成立目的,並又再強調小組沒有主動權去倡議修改規則(他認為這裡等於法律草擬科,只處理技術問題),甚至認為應該先由發展檢討小組去形成意見,有具體建議再來諮詢我們。
我倒很好奇為何總是要自我貶抑(當然嚴格來說只是貶抑我們,他是常委會主席,常委會本身就有權建議修章),這個小組只能是法律草擬科、不能是法律改革委員會麼﹖雖然我們沒有權決定提出修章,但不能自己發現問題向常委會作建議嗎﹖
當然我不認為跟陳碧橋拗會有何改變,而我加入本來就是被動地想防止他們亂來,而不是特別要推動甚麼議程,所以就不去拗算了。

去年已參加,退休政府律師的生化大師兄就問,會否有些常委會或發展小組的討論,先讓我們討論一下提交意見﹖
陳碧橋堅持,如果發展小組有結論交給常委會才再拿來會章小組問意見,又或者再開聯席會議討論。所以預計本小組到來年才有議程需討論。

於是陳再問大家有沒有問題需要提出,又是「有事啟奏無事散朝」的樣子。於是會開了半小時就「無事散朝」了,剛好有個師弟遲到,來到只見到這裡由會場變成社交場的模樣。

4. 會章小組「被動」到這個地步,真的不知應該說是安心還是沒志氣。

星期六, 10月 14, 2017

八代帝居—故宮養心殿文物展

這個文化博物館的展覽不是放在最近扶手電梯的展廳,而是在末端,所以進入之前先會繞過中央庭園,見到幾個滿清皇帝的肖像。

(Peter﹕多謝道光咸豐割讓港九,慢衰慢衰慢慢衰﹗)

入口這句說明相當有嫌疑﹕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於南京宣告成立,清朝已然覆亡,宣統於1912年2月12日遜位只屬象徵性質」)
這已經不只是史觀問題而是史實問題,當時革命軍和北洋軍剛剛才於12月停戰開始談判,袁世凱還是滿清的內閣總理、尚未迫宮,外國還沒承認南京的臨時政府。內有權臣領政、外有國際承認,豈能說清朝已經覆亡﹖

(Peter表示﹕既然養心殿不遠就是御膳房,皇帝搬來這裡住肯定是因為近廚得食方便開餐﹗)

為何慈禧、同治都有璽,光緒只有個木頭印﹖嘿嘿。#你明白的

(Peter表示宮中唔只有兔仔,仲有仔仔個名﹗)

展廳搭了一間「三希堂」的佈景,給遊人進去拍照﹕
(Peter和熊大等待主人拍照中)

(Peter表示不解﹕黃玉牛是否黃玉郎的牛﹖)

傷心大發現﹕這段傳教士見康熙的對話,旁邊插畫裡面竟然出現了乾隆年間才出現的字。
當然其實這只是同一套插畫,碰巧放在這裡而已,不過也是有點不小心。

可是最「傷心」的其實還不是這裡,展覽本身還不錯(尤其花了很多地方搭養心殿佈景,沒有放滿一大堆故宮文物造成緊迫感),但同場播放的大陸中央台影片卻有不少缺漏。
例如提及康熙駕崩時就說雍正帝服喪了「二十七日」,這顯然是寫錯了,應為二十七個月。(禮制服喪三年,事實服喪二十七月。聽起來猶如坐監有假期般。)
另一段又稱「皇帝有時吃不完」御膳就分贈宮人和王公大臣。但事實上皇帝的正餐份量根本是正常人沒可能吃得完(上次在下才介紹宋朝的),他們往往不是每道只吃一口,就是只吃其中幾道。所以不會只是「有時」,而是一向都吃不完要下賜他人。

(畫琺瑯桃式九子盒……你肯定中間那個不是燒瓶裡的小人﹖)

如果你是皇帝,就連痰罐都精美細緻過人(中間那個),連不求人都會變成博物館藏品﹕

這對黃地粉彩纏枝蓮五蝠紋碗,中間五蝠固然是為了意頭。但我想如果改為畫五條金魚,注水後當另有意趣。

你肯定這是皇家一品鍋,而不是IVE飯堂用來暖飯菜的那個隔水蒸﹖XD

雍正皇帝下令臣下山寨日本產品,證據確鑿。XD

倒沒想過,為皇帝造的器物也會被評為「花樣粗俗、材料亦不好」,他們是否嫌命長了﹖

快雪時晴帖》被皇帝加字加印成這樣,算不算破壞國寶﹖

九九消寒圖用九個九劃字來數冬至後八十一日,度寒之用。相當有趣﹕

星期日, 10月 08, 2017

公園實驗室

上次創不同(MAD)搞完「實驗圖書館」,既然跟康文署開始了合作,跟著由四月開始就搞「公園實驗室」(FB),邀請參加者為荔枝角公園搞搞新意思。參加者不單要付出勞力,而且為防白撞,還要交一千大元按金。
就是這樣也有廿幾三十人參加,雖然人數比上次「實驗圖書館」少,但似乎也是主辦單位有意實行精兵制。因為這次17/9的總結分享會,形式也跟上次很不同。上次請每一組討論他們的實驗結果和收穫,今次項目只放在介紹區,分享時只要求兩個參加者提出額外建議。


選取荔枝角公園,主要是因為地方夠大、旁邊又有一個大社區,而且有一個合作伙伴(小童群益會)就在美孚有中心,方便作基地﹕

這次實驗了五大項目,包括﹕

聽說公園﹕一堆膠喉膠漏斗,已經可以玩一餐

黑夜公園﹕公園夜晚除了乘涼跑步,還可以搞小型放映會或演唱會

人寵共融公園﹕公園不一定要禁止狗隻進入,只要做好配套措施

Parkour工作坊﹕兒童遊樂場除了讓兒童玩,還可以由Parkour導師教青少年玩極限運動

玩轉親樂園﹕在公園開放「玩水」親子共樂

然後還有兩項小活動﹕

公園馬拉松﹕用一堆LEGO,請公園用家自己砌出理想中的公園設施

(這是放在一角的裝飾,應該與這次活動無關 XD)

亞洲公園觀察﹕研究亞洲各地公園的不同用法

上次「實驗圖書館」的建議,署方仍正在研究當中。除了今次「公園實驗室」外,MAD還會多舉辦兩次「社會創新實驗室」活動,但部門未定。做完這四次實驗後,來年將有海外考察。

以下點列各人分享內容﹕

1. 例如「We Wet」玩水的水源問題,最後借用了公園的淋花設施。設施或節目的創新,往往需要政策/社會創新。
正是由Design thinking (experimentation 實驗) 到 design making (realization 實踐)的過程。

(「玩水」也牽涉到很多不同的人和部門)

2. 不同的活動可以共享空間(co-management),例如利用兒童公園搞parkour或者寵物公園。
只要有受訓練的人指導和監管,parkour的危險便可減低。
草地又比石屎地更能吸引非狗主也參與其中,他們在場地放置水馬,就可以讓狗隻自由跑動、不怕跑出範圍騷擾其他用家。而他們實驗地點改於寶輪街入口,令狗主可以不用繞過公園內圍便可抵達,亦可以避免影響其他人。
夜間公園計劃當中,管理者與節目表演者亦可以合作,透過調整擴音器音量和指向減少噪音影響,不用落於「騷擾居民」和「禁止進行」的兩個極端。

3. 通常市民都是被動地接受公園提供的設施(方某會說這其實也是難民心態的表現),就算覺得不足夠也只能啞忍(或投訴﹖),但其實可主動參與改變。
(方按﹕當然也要政府有這樣的渠道才成)


4. 實驗期間,會發現公園用家雖然都是悠閒很hea的樣子,但一見到有新事物就會來「八卦」,可見他們其實也很期望有新意思。而且這樣吸引他們來參與比較不會影響其他人。
而且也可以發現美孚的中產家庭小孩都是比較小心,就算見到玩水攤位也要問準家長,家長還要他們穿著全身泳裝才可以落場。


5. 建議方面,他們指出這批實驗過程當中,跟他們合作一起試的康文署場地經理其實沒有接到任何投訴。荔枝角公園作為九龍區最大的公園(不是九龍公園),而康文署接獲全港公園噪音投訴每年大約一千宗。為何可以做到零投訴﹖相信就是因為主動式的公眾參與,他們期待可以主動式公眾參與解決香港投訴文化。

短期內,他們建議各區再搞公園實驗,納入更多公眾參加、讓不同機構和人士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展示這幅圖的時候大家都很留意那些地點標在哪裡,之後講者說其實那是亂標的,只是旨在表示遍及全港的意思。 XD)

「Smart city requires Smart citizens and Smart civil servants」,「智慧城」不只需要科技,亦需要公民的充權(empowered)和主動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而公務員亦要「落水」,研究如何在體制中持續改變(capacity building)。

中期而言,他們建議設立網上的參與創意平台(Participatory innovative platform)。正如他們實驗當中,參加者提出不同意念,再以合作形成篩選出35個(而最後實踐的只有五個)。網上平台亦可以繼續這過程。


長期目標,他們建議修訂《遊樂場地條例》這個1960年制訂的條例,把不合時宜的條文改掉,拆牆鬆綁。(黃英琦提及條文內容相當有趣,例如不准帶牛、綿羊和山羊進入遊樂場,顯然是當年直接從英國法例中抄過來。)

6. 康文署負責九龍區公園的助理署長回應,相對於立即在各區複製計劃,他們比較屬意於以荔枝角公園為示範單位、繼續試驗計劃,並讓其他各區公園公管前來參考。
至於玩水方面,屯門公園的共融公園計劃亦試過玩沙和水,大家可以汲取結果。在珍惜食水或者循環用水的衛生問題,在天水圍人造草場也試過,有經驗可援。

7. 深水埗區議會主席張永森認為,在落實這些實驗項目當中,大家需要smart and wise,發揮聆聽、共融、和諧、包容的特質。
(方按﹕感覺又是建制人士把所有關鍵推到個人特質上,忘記政府的責任。這個實驗之所以零投訴,不是因為美孚所有街坊都「聆聽、共融、和諧、包容」,而是因為政府開放了公眾參與的渠道。當公眾發現自己參與真的可以改變政策,自然就不需要大吵大鬧,可以跟其他公眾人士一起「聆聽、共融、和諧、包容」了。因為你會明白既然有真正的機會,就只有合作能夠推動真正的改變。為何政治上經常出現大吵大鬧的場面﹖因為反正他們沒渠道改變政策,那麼為何不吵鬧發洩一下﹖)

8. Q&A時段﹕
8.1. 如何推動當區學校/組織/商界的參與﹖
參與者分享大陸某些地區對「大媽舞」的管理,街道委員會把大媽舞組織者和居民代表拉到一起開會,商討如何平衡。結果他們可以帶到平衡,大媽的擴音器上都劃上條白線,提示她們音量不可超過這水平。而香港的公園其實也有在區議會討論過噪音管理。

8.2 如何把這次實驗的經驗推廣開去﹖
助理署長表示康文署的LCSD academy將於十一月開大會,屆時將雲集康文署轄下各場地主管,將分享經驗。
另外黃英琦指林鄭還未成為特首之前,亦曾邀請他們MAD到Department Heads Meeting向各部門首長簡介「社會創新實驗室」計劃,但只有半小時。

---

事後在下乘開會之機,到現場看看。發現康文署的確有繼續開放寵物活動區,但不是寶輪街入口,而是在萬事達廣場入口那邊,已有指示可以直達,還劃出了專用路徑﹕

--------------------------

同場加映好單位場內小發現。

在明報見到這個Urban Spring計劃,雖然是商業運作、水機也不是甚麼新科技,但如果時刻提醒可以慳到多少膠樽、又或者加點萌元素可以鼓勵大家使用的話,倒也值得﹕
我試飲過,水質OK。

如果學校有那麼大塊黑板可以讓我用就好﹕

有幾多社會企業﹕

廣告欄見到原來還有這類項目,例如尋找失蹤者的外包計劃﹕

星期四, 10月 05, 2017

新一期聯合報及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一七年第四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今期發現海事博物館的節目更新日期與政府博物館不同,對更新資訊將造成障礙。在下未能及早察覺感抱歉。
中共氣勢太強,民間力量萎縮,此消彼長之下,局勢自然晦暗。惟望諸君不要氣餒,各自努力,等待時勢到臨。
新聞版﹕
1. 對外社評—一國已壓兩制,一地兩檢勢行 (棋王國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政治學部)
有跟進反高鐵運動的朋友,今日見到政府的一地兩檢方案,自然會感到荒謬。鄭汝樺當日胡說不會超支早已食言,佯稱考慮兩地兩檢今日亦可證為謊言,根本只是煙幕。彼當日過海已成神仙,一眾反高鐵青年無力回天,只能眼見昔日所指問題,隨後一一實現。 
更有甚者,遭中共引蛇出洞再加撕裂,反抗力量不是如左翼被譏得一無是處再難動員,就如右翼自我激進化最後於騷亂和宣誓案爆煲收場,兩者都難以為繼。抗爭領袖無論激進溫和、統統收監。人大釋法擺明車馬干預司法,亦無人能擋。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民主路,自然宣佈破產,反抗者若不是大中華就只會「被港獨」。雖然中共損害香港法治長遠而言亦會損及香港國際聲譽和商業價值,袁國強再狡辯都推諉不了,最終亦將損及中國,但一眾愛國賊為眼前利益自然亦不會收手。 
而中共在這一刻,借手段不如梁振英好鬥、熟悉行政程序漏洞的林鄭力推一地兩檢,民間再難牽起另一場浩浩蕩蕩的反高鐵運動。不要說當年也阻止不到高鐵方案通過,今日恐怕要喚起一般民眾關注,亦有不如。 
若不如當年洗腦國教有學民思潮奇兵力挽,事情恐怕不會有轉機。而香港故事最終亦只能成為中國現代化失敗和「青蛙背蠍子過河」寓言故事的註腳罷了。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Mini Park (方潤)
這是台灣人設計的遊戲,形式有點像卡卡城Carcassonne的簡快版,都是以板塊拼砌地圖取分。不同之處是Mini Park比較簡單細小,但板塊由四方形變成六角形,以增加變化。
板塊分為兩大類,自然板塊有森林和池塘,設施板塊則有草叢、座椅(關愛座﹖XD)和遊樂場。
玩家輪流放置板塊時,就已經可以獲得分數。如果放置自然板塊,以相鄰多少「種」版塊計分。放置設施板塊,除了道路不能隔斷,其餘比卡卡城寬鬆可隨便放,之後按連接到的路數和多少「塊」自然板塊計分。可見規則鼓勵設施板塊依傍自然景觀而非一堆設施放在一起。
不如卡卡城每人分派一種顏色人偶,這裡設定了六個角色﹕鴿子、魚、貓、單車友、西裝友、小朋友。遊戲結束時,鴿子以身處的森林計分,魚以池塘計分,貓以道路連上多少草叢計分,單車友以道路長度計分,西裝友以路上座椅數目計分,小朋友則以路上的遊樂場數目計分。
進階規則的計算就複雜一些,但原則相同。遊戲已附擴充板塊,但原則和玩法亦類似。
無論如何這也是個很快完成的遊戲,作為小遊戲十分適合,製作亦精美。棋友唯獨嫌只有四十板塊太少變化不夠,局勢不易變化。或者我們可以說這個遊戲設計早已埋藏了出擴充版的必要。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當閱讀杜倫報告時,我們不難發現,字裡行間充滿了惋惜,假若美國殖民者在一七七零年代呼籲責任政府得以如願,或者說,如果英國人能夠真正落實他們所標榜的自由原則,那麼獨立戰爭便不會爆發,美利堅合眾國可能也永遠不會出現,而當千萬名英國移民背上行囊時,他們可能會選擇美國的加州,而非加拿大為目的地。」
—Niall Ferguson《帝國﹕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綿亙萬里—世界遺產絲綢之路 (29/11至5/3/18)
孫中山紀念館﹕字裡行間—檔案中的孫中山 (20/10至28/3/18)
科學館﹕科技前瞻—創新材料石墨烯 (15/12至18/4/18)

講座﹕
歷史博物館﹕香港戰前私人電話 (7/10)
海防博物館﹕清中葉廣東的海難救助制度 (30/12)

影片﹕
科學館﹕博物館之謎—自然歷史博物館 (5/11, 24/12)

星期日, 10月 01, 2017

機動警察新世代—詩詞篇

(建議配樂﹕記憶の彼方へ)

最後這一篇,講講詩詞。

緣起於第十二集,繁夫班長跟後藤田隊長談起「特車二課的遺產」(不用怕方某劇透,因為整齣劇都沒「透」過遺產是甚麼 :P ),留下這番話﹕
「漫天魚鱗雲,萬般思緒何堪問,總有無明因。」

這句子十分有詩意,於是很想知道原文是怎樣的。

自己嘗試開日文原聲,聽起來似乎是「いわしぶんとにつべき,ことならす」。
一看就像俳句。俳句例有十七個音,無線竟然譯了十七個字出來,而且還按俳句規矩用五、七、五格式。翻譯者看來頗有文學根底。

然後嘗試上網找原句是甚麼,但一開始已經發現自己抄錯。
因為網上找到「魚鱗雲」日文有幾個叫法,分別是「鱗雲(うろこぐも)。鯖雲(さばぐも)。鰯雲(いわしぐも)。斑雲(まだらぐも) 」。
所以第一句顯然不是「いわしぶん」而應該是「いわしぐも」(鰯雲、いわし雲)。

但之後的應該是甚麼﹖
只知五十音但不懂日文的在下還猜不到,思緒我只懂得「想い」(おもい),無明在日文維基見到也就是漢字原音「むみょう」或「迷い」(まよい),都夾不到影片那句話。就算我聽錯應該也不會差那麼遠。

另外在網上查到第三句「コトナラス」即是「異ならす/ 異らす」,改變之意。不知還有沒有其他意思。

在電腦課向來教學生應該要先聽課,再自己嘗試,不行才問(因為有些學生很懶,不喜歡聽,然後就問,等你個人指導)。可是自己嘗試過各種方法,還是找不到竅門,就不是懶,而是能力不足。那就是找老師的時候。

方某不才,學日文其實只學到五十音,文法全部一抹黑(其實學英文也一樣,所以絕對不是老師的問題)。所以唯有請日文老師兼中大師弟慶生君出山,慶生君不只有教日文資格,而且還發現過匯豐銀行百元大鈔上的區旗倒轉了
(學機動警察搞置入式廣告﹕慶生君私人教授日語全年開班,歡迎接洽。XD)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面書上找慶生君不到幾分鐘,謎底已經揭曉。原句其實是﹕
「鰯雲(いわしぐも)
人に告ぐべき(ひとにつぐべき)
ことならず」 
(慶生君特別提醒﹕這裡「こと」和「ならず」是兩個字)
即是十七個音我聽錯了四個。慶生君指直譯就是﹕
「魚鱗雲
不會成為
應該向人訴說的事」
原句出自加藤楸邨,原來是個二十世紀的俳人。這句應該也很出名,所以連日文維基也有收錄。
慶生君謙虛說自己不熟日文文言,引述網頁解釋指﹕俳人自己心情沉重,就算見到魚鱗雲很漂亮,跟別人講了又有何用﹖所以說﹕無法向人訴說的事,說了也是白說。
我猜大概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用來配搭繁夫班長「不知從何說起」或者「沒有人能明白/理解」的心情。

然後我又發覺原來第零集繁夫班長已在唸古文(果然是老人家)﹕
 「祇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

心想沒有一次問完,如果之後又麻煩朋友就不好。但幸好這句實在太有名,原來出自平家物語首句,一找就有。

---

詩詞是詞,歌詞也是詞,最後抄下無線翻譯的主題曲吧。


Ambitious!
作詞 - 酒井竜二 / 作曲・編曲 - 中土智博 / ディレクター - たいせい / 歌 - 真野恵里菜
(歌詞錄自﹕http://yakujutsu.blogspot.hk/2014/12/mano-erina-ambitious.htmlhttp://www.kget.jp/lyric/230542/Ambitious%21_真野恵里菜,中文歌詞來自無線字幕)
気が付けば町は夕暮れ
ki ga tsuke ba machi wa yuugure
When I noticed that the town is already evening
(回過神來城市已進入黃昏)
早送りの一日が 頭でフラッシュバックしている
hayaokuri no ichi nichi ga atama de FURASSHU BAKKU shite iru
And my mind goes flash back fast forwarding to the first day of the month
(飛快結果的一天 在腦海中一直重溫)
誰かの役には立たかない
dare ka no yaku ni wa tatakanai
If I don't stand up for anybody
(成為某人的幫助嗎)
なにかを変えられたかな
nanika wo kaerareta ka na
I wonder if something will change
(能改變什麼嗎)
今はまだわからないけど
ima wa mada wakaranai kedo
Even though I still don't know
(如今還不清楚)
明日の空げ赤い夕陽を見送れば
ashita no sora ge akai yuuhi o miokure ba
If I watched tomorrow's red sunset until it disappears
(邁向明天的天空 當送別鮮紅夕陽)
この場所でまだやれる
kono basho de mada yareru
I still will continue living this place
なんとなく思えたの
nantonaku omoe ta no
I somehow thought about those things
(總會想自己仍能在這裡有所作為)
未来に見えない誰も知らない
mirai ni mienai dare mo shiranai
The unseen future that nobody knows
(未來是看不見 也無人知曉的)
今はコマ送りを繋いでいくの
ima wa KOMAokuri wo tsunai de iku no
frame by frame
(將現在定期播放)
泣き笑いのえんなローブを
nakiwarai no en na ROUBU wo
いつか見たいから
itsuka mitai kara
(終有天想看到笑中有淚的結局)
変わり映えないの日々
kawarihaenai no hibi
(毫無改變的日子)
時に足踏みばかりだ欲しいでも
toki ni ashibumi bakari da hoshii demo
(即使偶爾會停滯不前)
振り返れば胸を跳ねてると信じで
furikaere ba mune wo haneteru to shinji de
(回首過去 深信當時的我充滿自信)
火が来れた町明かりで
hi ga kore ta machi akari de
(天色漸暗)
巻き戻した一日を
makimodoshi ta ichi nichi wo
(在街燈照射下回顧這天)
何どもブラッシュアップしている
nani domo BURASSHU APPU shite iru
(多番將它粉飾擦亮)
勝ち負けだけではないのに
kachimake dake de wa nai noni
(明明不計較勝負)
勝たなきゃいけないの
kata nakya ike nai no
(為何這次卻非勝不可﹖)
なぜ今はまだ答えは出ない
naze ima wa mada kotae wa de nai
(如今仍得不出答案)
明日の空に色を添えるできことを
ashita no sora ni iro wo soeru de ki koto wo
(為明天的天空添上顏色的事情)
少しでも作れたら
sukoshi demo tsukure tara
(只要能做到少許)
何か変わる気がして
nani ka kawaru ki ga shite
(就覺得會有所改變)
期待してたいどんな時も
kitai shite tai donna toki mo
(任何時候也希望抱有期待)
今は意味なく思えることでも
ima wa imi naku omoeru koto demo
(即使如今能想到的事毫無意義)
奇跡のような名場面を
kiseki no you na mei bamen wo
いつかみたいから
itsuka mitaikara
(終有天也想見到 這種奇蹟般的名場面)
変わりたがって日々
時に足がもつれてしまっても
立ち上がって また歩き出すよ 必ず
 
 「この場所で まだやれる」なんとなく思えたの
kono basho de mada yareru nantonaku omoe ta no
(總會想自己仍能在這裡有所作為)
(完整版這幾段沒出現於無線字幕中) 
期待 してたい どんな時も
kitai shite tai donna toki mo
(任何時候也希望抱有期待) 
今は 意味なく思える事でも
ima wa imi naku omoeru koto demo
(即使如今能想到的事毫無意義) 
奇跡の様な名場面を いつか見たい
kiseki no you na mei bamen wo itsuka mitai
(終有天也想見到 這種奇蹟般的名場面) 
未来見えない誰も知らない
mirai mienai dare mo shiranai
(未來是看不見 也無人知曉的)
今はコマ送りを繋いでいくの
ima wa KOMA okuri wo tsunai de iku no
(將現在定期播放)
泣き笑いのえんなローブを
nakiwarai no en na ROUBU wo
いつか見たいから
itsuka mitai kara
(終有天想看到笑中有淚的結局)
変わり映えないの日々
kawarihae nai no hibi
(毫無改變的日子)
時に足踏みばかりだ欲しいでも
toki ni ashibumi bakari da hoshii demo
(即使偶爾會停滯不前)
振り返れば胸を跳ねてると信じで
furikaere ba mune wo haneteru to shinji de
(回首過去 深信當時的我充滿自信)
「大切なキセキ」
作詞 - 上田起士 / 作曲 - 小西裕子 / 編曲 - 鈴木俊介 / ディレクター - たいせい / 歌 - 真野恵里菜
(在平凡的日子裡)
(定必只會累積)
(平凡的時光)
(假若任何未來)
(都能彼此分享)
(就會成為特別)
(而重要的奇蹟)
(即使獨自一人在黑夜裡迷惘落淚)
(當閉上眼睛 在眼簾裡就會微笑)
(有你在就沒問題)
(任何人都深信誰人的內心會發光)
(向著閃爍流星許願)
(希望能與你一直同在光輝的世界裡)
(悄悄浮現出嶄新的笑容)
(再度迎向嶄新的明天)
(希望繼續守護今天的牽絆)
(因為所有相遇都是只此一次的奇蹟)
(在平凡的日子裡)
(定必只會累積平凡的時光)
(假若任何未來都能彼此分享)
(就會成為特別而重要的奇蹟)
(你成為特別而重要的奇蹟)
(方按﹕這首我在網上暫時未找到原歌詞。)

---

(機動警察新世代﹕背景篇 / 吐糟篇 / 人物篇之一 / 整備班篇 / 人物篇之二 / 劇情篇 / 廣告篇 / 詩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