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2月 25, 2023

炒冷飯系列﹕小熊維尼的道

(人不貴但事忙,先重貼一下以往的有趣書介。原文刊於2006/08/21。)


Benjamin Haff《小熊維尼的道》(The Tao of Pooh),台北﹕麥田,2004

一般我們見到講道家的中文書籍,一般都是「玄之又玄」,看完不大了了。(蔡志忠算是很好的了)
那麼不如借人家的眼睛來看,就看看外國人怎麼說。

其實用維尼喻道家,一點不過分。
這根本就是道家的傳統﹕忘了莊子就是最愛說寓言故事的嗎﹖

你想不到,他會用「Pooh」來說「樸」,很明顯中國人不會想到這隻熊。

雖然在下是傾向儒家的,但儒家和道家其實是中國本土兩股互相補足的思想,猶如一陽一陰。中國如果只有儒家,就看不到「無用之用」,也未必有「留白」這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反之,如果中國只有道家,又會缺乏凝聚的力量,制度無以建立,無以成其社會。
儒家和道家看來針鋒相對,其實是相輔相成的。

但我不能認同道家一些偏激的想法,例如對知識的看法。
道家認為人學得太多會閉塞心眼,這點不全錯。如果太專注於一些學問的皮毛細節,就容易忘記大道。但這不是學者專有的,任何事情專業化過了頭,也會一樣。(所以才需要通識教育嘛﹗)
人無論有知無知,都可以做道家所說的蠢事。但有知識,至少有多一份基礎去了解道理。
多學了而不理解,是心態問題﹔少學了而不理解,是能力問題。

作者說無為說得很有趣,他說城市人是「我思故我呆」(p.87)。 

也許在愛情也合用,想得越多人越呆。浪漫主義者肯定會鼓吹「隨心而行」。不過我以為,如果要隨心而行,我肯定會造成(和面臨)更多的傷害。

子曰﹕「與其不遜也,寧固。」

不過,作者對「大忙人」的描寫,我再同意不過。
我在很久以前,已經說過,香港人是大忙人,不見得因為香港生活迫人—香港根本不是朝不保夕的地方—而在於香港人缺乏內涵,所以根本停不下來。因為如果一停下來,孤獨一人,他們就會被迫面對自己,而他們會發現根本無法跟內在的自我安處、甚至連自己都覺得自己很討厭。

所以香港人就算放假,都要熱熱鬧鬧、或者跟著「鴨仔團」四處跑—只有投入聲色犬馬,他們才可以忘掉自己。這其實是悲哀的。

(方按﹕疫情時也是這樣)

當然,這樣的生活一點也不有趣。有種生活就像這樣﹕「在下個地方,再上一層樓」,這種生活態度不但違反了事物的自然秩序,也使得人很難獲得快樂與安好,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他們原本不費吹灰之力就可達到的境界—快樂與安好﹔而其餘的人則乾脆放棄了,並且跌坐在路旁,忿忿地詛咒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根本不該受到責難,它早在那裡幫助人們指出前進的方向了。(p.110-111)

香港人「憎人富貴厭人貧」﹖
看看上面就知道,其實所有問題,都是同一疾病的徵狀。
就是從來沒認識自我的本質,由生至死,都沒面對過自我。
所以就沒有內涵。

方某常說自己有點頹廢,因為有時也愛像維尼一樣,在發呆。
呆著像羅賓般做「沒事」(nothing),其實也有點像冥想。

下次校長叫我做野果陣,不如介紹佢睇——唔得,我果間係教會學校…… 

(這本書批評得最厲害的,就是清教徒。)

香港人是世上最資本主義化的族群,他們是不會欣賞發呆的。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2月 18, 2023

怪夢夢雜錦(7)

1. 跑出去跟圖書館主任協會的同仁搞了個活動,離開時跟同工一邊行一邊講了幾句。

下一幕自己已經飄在半空,飄到一個像阿公岩村道路口的地方。(去海防博物館總會經過這路口)

然後見到一個少女穿著黑色、兩旁有黃色間條的一件頭泳衣向斜路上練跑。

就在我出現 #黑人問號 的時候,有個老伯跑上去追打少女。
有個年紀比較小的少男,穿著泳褲從後趕上去護駕(大概是隊友﹖),同樣被老伯打。

簡直豈有此理,於是我拿手機報警,然後飛落去用腳踩那個老伯的頭。老伯想用手抓我下來,我就不斷像直升機般飄上飄落,像麻雀般不斷用腳「啄」他……

---

2. 又回到中央圖書館,正在處理一個女人的還書。

(謎之聲﹕發夢都掛住做野,仲唔係鬼上身﹖)

(又﹕在下曾任職的部門是參考部,只有把閉架館藏調給讀者館內閱讀,沒有外借的。)

這個女人不只遲還書,而且還有一千多元的罰款。(嘩,你遲了多久﹖)

而且她還在賴數想交少點罰款,於是驚動了幾個同事跟她拗……

星期六, 2月 11, 2023

性教育120%


性教育120%》(1)(2)(3),田滝ききき原作、ほとむら漫畫,吊木光譯,台北﹕台灣角川,2021-2022

先旨聲明﹕我真的沒有叫你買一套(或者買堆套套)放在學校。(笑)

反正香港老師連教學生用避孕套也會被道德重整會投訴。這裡第一集保健課老師一進課室就向學生派避孕套、口交膜,還隨身可以抓一堆套套出來。莫說在香港,就算在日本應該也會被投訴到丟掉工作吧﹖

這真的只是誇張、搞笑的虛構故事,但故事雖然虛構,裡面的性知識倒是真的。

正如作者自述,以性教育為題材畫用來賣的漫畫,既不能沉悶地講解知識、又不能流於色情,本來就不容易。作者透過不同性取向的老師和學生(還有個對戀愛沒興趣、只喜歡養貓),帶出有關各種性取向、性行為等不同方面的知識。

的確這些知識本來就是學生(甚至成人也)很想知道,但學校通常不會教、不敢教的,而坊間雖有正經的性教育資訊,又因為太一本正經,難以引起大家注意。結果大家往往就從大眾媒體、小道消息、甚至色情媒體吸收經過扭曲的性資訊,然後暗地裡摸索。最後若然不幸出了事,又會被道德重整會多踩一腳說「色情就是害人」,而無視他們製造一個「『正經人家』羞於談性」的氛圍,本身就是幫兇。

老師走進課室派套套,固然是誇張無誤,但學生碰巧需要時,就派上用場。你不能假設大人不說,他們就不會私下想和試。美國早有研究顯示,宣誓不作婚前性行為的學生,未婚懷孕機會反而比較沒宣誓的高。學者認為因為宣誓者更不願承認自己其實想做,於是不會預備安全措施(你自認不會做當然不會預備,有預備即是想做啦),發生了就自欺欺人「一時受不了誘惑」。

所以作者用誇張搞笑的情節帶出正確性知識—甚至有一章拿「動物森友會」開玩笑,算譯得頗快吧﹖—令讀者可以輕鬆接觸,更進一步帶出性行為自我保護和互相尊重同樣重要、不同性取向、性別認同者都應該和諧共處的訊息,這不是關心性教育的人一直希望做到的嗎﹖

當然,故事裡的人出櫃出得那麼順利,倒是作者的良好願望了,現實(尤其在學校的保守環境)很難那麼輕鬆。就像上次精心創作故事介紹參考服務的漫畫一樣,多一些作者和出版社用心籌劃,讓大家潛移默化開放心窗,不亦悅乎﹗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8DEI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2月 04, 2023

鈔寫浪漫


謝哲青《鈔寫浪漫》,台北﹕天下文化,2018

也不知道這篇算不算推介文。因為我有被騙的感覺,不過作者又不算寫得差(除了講香港的部分很明顯是不了解)。

你看書名和簡介,會以為這本書講鈔票。看了點試閱,也覺得應該會有不少篇幅講鈔票,這樣我有興趣讀。但買了細讀,發現作者其實只是寫遊記和感想,鈔票只是作開題陪襯借題發揮,根本不是一本講鈔票的書。看了其實你也不會很了解作者稍稍提及的鈔票,這樣就不是我有興趣讀的書了。

所以我有被騙的感覺,但如果你想讀遊記的話,那就沒問題。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fhnwMT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36 圖註「荷屬新幾內亞時期,也曾發行以天堂鳥為圖騰的紙鈔」

應是圖案而非圖騰。

#152 「一九五九年由英國德拉魯有限公司(Thomas de la Rue)印製」

正奇怪為何英國公司會是法國名,上網一查才發現原來是法國海邊海峽群島根西人開的英國公司

#175 「一九○九至一二年,英國下議院院長英格拉姆(Sir William Ingram)」

那是議長,不是院長。

#214 「朗諾之前的柬埔寨,被認定是東南亞最具發展潛力的國度,一九七○年代之前的柬埔寨及越南華僑,尤其具有經濟實力。紅色高棉統治期間,華人資本大量撤退,才有後來新加坡的繁榮崛起。」

這說法不知從何而來,事實上新加坡在戰前已是東南亞的經濟樞紐(英國人經營新加坡本來就是為了這樣)。當然鄰近地區政局不穩導致更多資本和人才逃到新加坡成為助力並不出奇,但新加坡並不是「因為」他們逃跑才繁榮。而柬埔寨就算沒搞到華人逃跑,也不見得會超越新加坡。

#236 「杜勒克服日耳曼民族對大自然的深層恐懼,不止一次越過崇峻的阿爾卑斯……」

余也孤陋寡聞,不太知道他這個「日耳曼民族對大自然深層恐懼」的說法從何而來。

#310 「長久以來,荷蘭文化就具有理性與清晰的特色。」

故各付各曰Go Dutch

#364 「任官「式部丞」(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長)」

見到「丞」字就應該知道這充其量只會是副職而非正職,沒可能叫部長。實質上「丞」在日本律令制屬判官

#402 「在卡夫卡的《審判》中,主角K自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罪?為何而來?以後會怎樣?K無力抗辯,也搞不清楚發生什麼事,最後逃不過半夜被行刑者拖到城外處決的命運。」

香港終於陷入這種荒謬之中。

#407 「紙鈔的背面,則是從獨立紀念碑(Sanctuary of Martyr)附近鳥瞰阿爾及爾市區。」

不知是否真的這樣叫,如果直譯應該是烈士紀念碑吧﹖不過那又真的是紀念獨立戰爭中的烈士

#497 「他們航行在凝固的大海,其中漂浮著許多巨大透明的水晶柱……突然出現的海上巨人,朝聖布倫丹的船丟擲火球及岩塊;像煤炭一樣黑的岩島,踩上去後出乎意料外的柔軟,緊接卻張開噴著烈火的大嘴,一口把聖布倫丹的伙伴吞下肚」

顯然是描述冰山和火山島。

#559 「主要是設計及繪製全尺寸,被稱為「cartoons」的油畫原圖,在畫家完成圖樣之後將「cartoons」交給織工,隨後他們再以毛料精確複製原圖。」

Cartoons可以有這意思倒也沒聽過。

#648 「正面為依麗莎白女王肖像」

應為伊利莎白,還要加「二世」區別,因為另外有位一世。

#664 「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任何詆毀、侮蔑或威脅國王、王后、王儲或攝政王的人,得處以三到十五年有期徒刑做為懲罰。」

泰國攝政稱「攝政王」其實是很奇怪的事(偏偏經常見到),因為泰國攝政不一定是王室人員。例如樞密院議長就是將軍或前總理。

#701 「有別於世界上其他君主立憲國家,泰國人民對王室的神權崇拜,似乎有過之而無不及。政府當局鋪天蓋地式的教條灌輸,頒訂全世界嚴苛的〈王室褻瀆法〉」

如果真的全民崇拜就不用立法了。

#805 「透過(緬甸)紙鈔,我們看見了歐威爾式(Orwellian)的荒謬與殘酷。」

雖然歐威爾跟緬甸有關係,但把亂出吉祥金額的紙鈔擾亂經濟稱為歐威爾式,實在有點牽強。

#946 「以文藝復興時期的觀點,無異於現代美國太空總署的月球移民計劃。」

這不太正確,以當時環境(根本沒人知道西半球是怎樣、甚至是否存在)而言,現在講移民月球還明確一點,至少月球環境是已知的,人類已探測過。

#958 「西元一八七四年,美國第一銀行所發行的一美元紙鈔上,正面就印有哥倫布與華盛頓的肖像,美國似乎要把哥倫布據為己有,同時也宣示合眾國對中南美洲的企圖與野心。」

我懷疑有沒有那麼早﹖1865年才打完內戰,不過門羅主義在1823年已提出了。

#969 「一九四二年流通於海外省瓜德羅普(Guadeloupe)的五法郎,正面意外地出現哥倫布的肖像,原因是十九世紀時,部分法國歷史學家堅稱哥倫布是法國人。」

#笑甚麼你也是韓國人

#1146 「遠方,偶爾幾頂零星點綴的蒙古包,及路旁夾雜維吾爾文與西里爾字母的破爛路牌,再一次提醒我:「這裡不是(內)蒙古,是蒙古國。」」

是我搞錯還是他寫錯﹖蒙古語跟維吾爾語是兩回事吧。就算蒙古文字(源於回鶻字母,直寫)也跟維吾爾文字(源於阿拉伯字母,橫寫)不同呀。不過在維基百科見到回鶻字母又稱「古維吾爾字母」,大概就是因此作者稱之「維吾爾文」(但維吾爾人早就不用了)。

#1205 「今日我們所知根據通貨膨脹指數調整工資的作法,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才被發明出來」

但德國一戰後那種超通脹,就算有這做法也追不到的啦。

#1215 「交子發明之初,比較像人和人之間可以互相轉讓交換的存款憑證,也就是說一定要有貴金屬存貨,才能發行同等價值的兌換券,這和現代紙幣的意義截然不同。」

但貨幣本來如此,紙幣「本來」也是等同於貴金屬的含量。(所以英國貨幣才叫「」,就是一鎊本來等值一磅白銀。)

「如果交子鋪(發鈔銀行)印刷的紙鈔數量、面值大於存款準備金,萬一有個意外,爆發恐慌性擠兌,銀行勢必要面臨嚴重的考驗。」

但其實這是必然的,既然要挪用借貸(這樣錢莊才能賺錢,否則就只能向存戶收取寄存費,即是負利率),發行的交子面額一定會多於準備金,問題只是多少、是否應付到提款。

#1223 「台灣的銀行最高存款準備金比率則設定在百分之二十五,意思是,如果發生擠兌,任何一間銀行只能支付百分之二十五的存款。相較之下,交子鋪的百分之七十,其實算是實力雄厚,誠意十足了。」

因為那是沒有國家規管之下的事,自然比較高,否則根本沒人敢存錢。

#1276 「來自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奇書《尋愛綺夢》(Hypnerotomachia Poliphili)。這是一本偽裝成言情小說的百科全書

這不是百科全書吧﹖

#1322 「一九六○年香港政府停止發行壹圓鈔票,以硬幣代替。英國皇室的肖像從此消失在日常生活的通貨之中。一九八一年香港被取消直轄殖民地法定地位,「升等」為英國海外屬地。」

證明作者其實不懂香港的事,我們現在還用的女皇頭硬幣是甚麼﹖(英皇頂多消失於紙幣,不是所有通貨。)
而香港變成海外屬地也只是國籍法調整的問題,沒所謂升不升等的。如果按維基百科的記載,1981年也沒有直接由Crown colony(直轄殖民地)轉為Overseas Territory(海外屬地),而是改稱Dependant Territory(英國屬地),所以當年我們的護照才改稱BDTC。2002年再立法改稱Overseas Territories,已經不關香港的事。

#1331 「根據傳說,英國軍隊最初登陸香港島赤柱時,得到居民陳群引路至香港島北部的故事。不過一九六○年代的考古研究,證明這個故事是以訛傳訛的鄉野怪譚。」

其實也很難「證明」甚麼(考古怎能知道有沒有人帶過路﹖),只是掌故家認為更大可能是「裙帶路」的訛傳

「二○○七年七月八日,香港金融管理局發行拾元塑膠鈔票,是香港首次發行塑膠鈔票。雖然它曾經被票選為全球最美的鈔票之一,但卻不得我心。」

究竟有誰選它為最美鈔票﹖這款「花呢花轆」的十元鈔票設計在香港根本不得好評。

在網上只找到有內容農場說《金錢的藝術》(不知是書還是甚麼)中香港匯豐銀行的2003版二十元鈔票獲選(也不知是誰負責選),沒提過那張政府發行的十元鈔票。

(補﹕有網友找到一篇CNBC的文章〈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Currencies〉第八名提及這張拾元鈔,但文章說這是《The Art of Money》—即前面提及《金錢的藝術》—作者David Standish的個人評選,而不是票選。)

#1421 「賦予人數較少(約百分之十五),膚色稍白的圖西族統治地位,人數較多(約百分之八十五)的胡圖族反而被打成弱勢,處於被統治的階級」

Jared Diamond說他們本來就只是階級而非種族之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