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8月 13, 2022

核災餘波展書讀

(本文原為大學同學的刊物而寫,但似乎連那份刊物也沒了贊助。事隔多年,不如貼出來立此存照好了。)

福島核災快三周年了(本文撰於2014年)。污水滲漏的問題仍未解決,也是意料中事,畢竟廠房早就被海嘯破壞了。

雖然與切爾諾貝爾的石墨堆不同,福島核災洩漏的放射性物質相對較少。不過加上海嘯的摧殘,日本東北沿岸地區的重建顯然不是短期內能夠完成,居民流離失帶來的問題甚多。而且繼續滲漏輻射污水,對東北沿岸和北太平洋的長遠生態影響亦不得不令人擔心。

在減碳熱潮之下稍歇的反核聲浪,理所當然也在核災後立即反彈起來,蔚為風潮。

反核擁核,都是個人考慮風險利害之後的選擇。不過在理科出身的鄙人看來,論據正確比立場更重要。擁核陣營常被指責有利益衝突,固然在所多有。可惜的是,眼看另一邊的反核陣營卻充斥各種流言,多於紮實的論據。

關於福島核災,最早傳出的流言之一,就是把美國官方的海嘯高度分佈圖,當成是污水洩漏的輻射分佈 (註1,2)。然後就是拿各種看起來「異常」的農作物圖片,說是福島核災輻射導致的,但不久後就有澄清 (註3,4),那些圖片不少攝自離福島非常遠的地方,甚至有些是在核災前拍攝的。植物巨大化和畸形並不罕見,並不能因此就捕風捉影說是輻射導致。

網絡上瘋傳「核電員工平井憲夫的控訴」(註5),其實早就被揭穿 (註6) 這人根本不是核電員工、只是負責興建核電廠的技工(那又何來會因為輻射致病﹖),而且內容很多細節都不符合核電廠的營運實況。而大家當然繼續樂傳而不疲。

又例如香港的反核之眾 (註7) 和雄仔叔叔 (註8) 聲稱「愛因斯坦也反核」,這點對於「科學人」來說頗為奇怪(因為愛因斯坦是反核武,但不是反核能)。其實只要去維基語錄(wikiquote)一查 (註9),就會見到唯一那句批評核電的說話是張冠李戴,根本不是愛因斯坦說的。當然這句話是誰說的,跟「是否應該用核電」並無直接關係。不過從中也可以一窺這些反核人士對「求真」有多用心、對「事實」有多尊重。他們打算用這句話批評別人「誤導公眾及學童」,結果反而親自示範了何謂誤導。

西方也不比香港好到哪裡去,衛報記者George Monbiot在2011年就已經指出 (註10),反核人士利用很多未經科學同儕審查的逸事來宣傳,甚至引用不相干或矛盾的數據。文中一位知名反核人士引用聲稱為紐約科學院的報告 (註11),指出切爾諾貝爾核災導致九十八萬人死亡——與之相比,世衛公認的數字只是數千人死於輻射相關疾病,自然被認為是「官方掩蓋真相」而不予接納。但作者發現學界早已有評論指出這份報告把與輻射無關的死亡都全部計算在內,手法不當。甚至紐約科學院本身聲明 (註12) 他們只是負責出版英譯本,不願為內容背書。2013年另一位作者詢問紐約科學院得到同樣答案 (註13),亦重新扯出這段往事,可見那位反核人士並沒有汲取教訓,繼續使用內容誇大失實的報告支持自己。

引述這一大堆反核流言,並不旨在否定他們關心環境和健康的意願。而是這種以流言煽動恐慌的民粹動員方式,無助於公民社會成熟。這樣流言四散,反而令科普人士的精力都耗用於辟謠上,多於支持有科學基礎的公共政策討論。

反而是以往被方某批評為譁眾取寵的綠色和平 (註14),這次站出來反駁網絡傳言 (註15),指出福島情況雖差,但並不如傳言所云那麼誇張。把基本的事實搞清楚了,我們才能平心靜氣地討論問題。在討論廢不廢核之前,恐怕更有必要的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水平。

---

要討論核電,當然先要了解輻射是甚麼、核電廠的設計和運作方式。如果連這也不知道,就會出現一如三年前某些人把切爾諾貝爾事故模式,套在福島核電廠上的笑話 (註16)。介紹輻射和核能的科普書隨便在任何一間公共圖書館都應該找得著,敝人則在福島核災後為圖書館添了一本﹕


廣東省環境輻射監測中心《核輻射‧無有怕》,香港﹕萬里,2011 (註17)

單看書名你就知道作者的立場,倒也夠坦率。正如前文提及,擁核人士有其利益衝突並不出奇,畢竟靠核能這一行吃飯的人,不大可能反對核能 (註18)。不過讀書不需要對作者立場照單全收,裡面有關輻射、核能發電和安全措施的入門知識寫得準確就好。敝人選這本書只因為它針對福島核災有所回應,而且因為於省港出版,也介紹了大亞灣核電廠的安全措施,對學生較直接有用而已。讀者不一定要讀這本,讀其他由專業人士編著的核能入門書也一樣,重點是了解正確的核能基礎知識。(註19)

如果不限於核能,亦有一本Richard A. Muller的《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從恐怖主義、能源危機、核能安全、太空競賽到全球暖化背後的科學真相》(台北﹕漫遊者,2011) (註20),是物理學家為不諳科學者所寫的簡要介紹。

要了解核能,除了知道技術專家如何部署安全措施,當然也得了解這些措施失敗後的結果。這方面的書絕對不會比核能入門書少,福島核災後出版尤其密集,這裡只介紹兩本﹕


太田康介《被遺忘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紀實》,台北﹕行人,2012 (註21)
太田康介《依然等待的動物們: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警戒區紀實2》,台北﹕行人,2012 (註22)

我們其實只買了第一本,是老師指定向學生推介的書。福島核電廠附近一帶被封鎖後,人們都撤出了,卻留下很多動物無人照顧。不單是貓狗寵物,連豬牛馬都跑出大街找食物求生,最後卻被政府撲殺(既然人不回去,也不知為何要殺牠們﹖)。這就是攝影師的照片紀錄,讓人們反思我們是怎樣對待牠們的。

另外還有本跟福島沒有關係,只是順勢推出的﹕


日本放送協會(NHK)「東海村核臨界事故」紀錄片劇組《千紙鶴的眼淚:核事故受難者83天搶救全記錄》,台北﹕天下文化,2012 (註23)

東海村核臨界事故 (註24) 是日本一處核設施為快中子增殖實驗堆添加燃料時,因為人為錯誤而達到臨界狀態,令工作人員暴露於中子輻射中,兩名人員因此死亡。快中子增殖爐和一般核電廠的運作原理其實很不同,技術上危險得多 (註25),所以至今未有實際投產 (註26)。這本書的價值在於詳細記錄了輻射病的情況。


鈴木智彥《黑道與核電﹕福島第一核電廠潛入記》(卓惠娟譯),新北﹕大牌,2013 (註27)

與市面一般不是繪影繪聲渲染流言的反核著作,就是一味表白「核電很安全」的科普著作不同,這本書其實並不直接討論核電技術本身,而是一本臥底寫實報導。作者於核災後潛入福島第一核電廠當外判合約員工(即所謂「派遣」),揭露黑幫和核電企業的複雜共生關係,黑社會為了賺錢自然也不會顧及員工安全啦。所以討論核電除了在「科學」的技術角度外,還應該看到這一層「社會」的角度,才能夠了解核電的實際影響。

只是對於一般人來說,有一批「不知何許人」被黑幫招聘到核電廠冒險 (註28),當然就比不上「核電好恐怖、整個太平洋都被輻射污染、四處都長出癌症和畸胎來啦」那麼煽情囉。你看看有多少反核人士繼續散佈那些已證不實的核電流言,和討論這本書的話題數目比較一下,就明白了。

所以在下一見到這本書,立即就決定買回圖書館,放在介紹核電技術的書旁邊。不能理性地分析事實,沒有實是求是的科學精神,就無法令世界變得更好。可是,如果不了解社會實情、對社會弱勢沒有關懷同情之心,同樣沒有改善現況的動力。所以兩者皆不可偏廢。

---

其實,對於核能的恐慌,基本上屬於風險錯估。以下兩本書,分別由「直覺」和「複雜性」出發,都討論到風險錯估的問題。


David G. Myers《你該不該相信直覺﹖》(章崇會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09 (註29)
Jeffrey Kluger《世界既簡單又複雜﹕為什麼我們總是做錯決定、擔錯心、看不清真相》(莊靖譯),台北﹕漫遊者文化,2010 (註30)

Myers那本書有一個生動的例子﹕我們死於開車去機場那段路上的機會率,其實遠高於坐飛機跨洲過海遇意外而死的機會。可是,害怕坐飛機的人遠比害怕坐車的人多。

風險錯估的原因有很多。演化賦予我們的直覺,是用來偵測原始生活中的危險,對於原始人而言,一些突然出現、具災難場面的事故(各位想像一下賣座災難片的經典橋段就好)才是最危險的,他們不大需要理會現代人面對的長期慢性危機(反正他們沒長命到看見問題),所以我們的大腦先天就會偏重「災難式」情況高估其風險。空難和核災這類災難場面,遠比每天都會發生的車禍或空氣污染、全球暖化之類恐怖得多了,儘管後者殺死的人多得多。

另一方面,本能也會迴避一些我們掌握不到的事。人們害怕空難多於車禍,是因為我們「自以為」可以控制汽車,但明知飛機不由自己操控。核電廠這種科技要求特別高,大家都不太清楚裡面發生甚麼事,甚至洩漏了輻射肉眼也見不到無法躲避,自然令人害怕。相對而言,燒煤殺的人更多,但我們認為自己控制到燃燒過程,又可以戴口罩阻隔霧霾,就沒那麼害怕了。

---

如果要比較所有數據,靠化石燃料供應能源,因為空氣污染、礦難、全球暖化等帶來的人命傷亡和損失,其實遠遠高於很多年才發生一次大型意外的核電。在下於福島核災後亦試過根據能源供應量和開採量估算 (註31),為了滿足同等的能源需求,需要開採的煤礦數量,比鈾礦多一個數量級 (註32),可想而知所造成的污染和傷亡亦應大有差異。

除了礦難和污染,化石燃料帶來的更大危機,非全球暖化莫屬。本地科普作家李逆熵就在福島核災之後出版一本綜合性著作﹕


李逆熵《喚醒69億隻青蛙—全球暖化內幕披露》,香港﹕經濟日報,2011 (註33)

推介這本書,當然不純因為自己是李逆熵的擁躉(笑)。而是這本書的確很全面,先要確認全球暖化的真實性,然後討論各種應付技術方案,最後討論社會經濟和全球化的層面。在本地出版中,那麼全面的著作似乎只此一本 (註34)。而且作者還為讀者準備了大量參考資料,對於想備課或做功課的師生都很有幫助。

既然是擁躉,在下欣然發現書中對核能的評價與自己相近。在網上見到有人因為這本書指斥李先生是擁核人士,似乎對那些人來說,所有不跟隨他們反核的人都是擁核人士。

另一本書也介紹了一系列再生能源、節能措施和減少碳排放的科技應用﹕


Chris Goodall《不要核能,那我們用什麼﹖》(蘇雅薇、楊幼蘭譯),台北﹕大是,2011 (註35)

不過要留意,作者是個MBA商管碩士,沒甚麼科學背景,更不是書面介紹說的「專家」。這本書對可再生能源的評價是過於樂觀的,例如認為風力發電很穩定 (註36)、或者太陽能不會造成污染便是。(註37)

同樣地過於樂觀的,還有經濟學家。Levitt的思考方式別樹一格,很值得參考。他在這本書指出把二氧化硫噴上高空阻止全球暖化,簡單又便宜﹕


Steven D. Levitt、Stephen J. Dubner《超爆蘋果橘子經濟學》(李芳齡譯),台北﹕時報,2010 (註38)

當時我就批評﹕他忘記了自己說過,如果自以為有個簡單方法,偏是別人都蠢到不會用的時候,首先應該想想是否自己搞錯了。既然別人都知道但不去做,即是可能沒你想得那麼好。

結果,在半年後我見到另一篇文章 (註39),說明火山爆發如何一面令地球降溫,一面令中國氣候變得乾旱。如果你現在想實行這個計劃,猜猜中國會否控告你危害國家安全﹖甚至令中國陷入饑荒﹖當然我不是反對科學家嘗試這類計劃,可是要對抗全球暖化,顯然不是Levitt想得那麼簡單。

---

停用核能,固然能避免核災發生,代價卻是繼續大量使用化石能源,不斷因礦難、污染和全球暖化帶來死亡。身處發達社會的我們,對這些通常只由貧困地區承受的惡果、或者頂多是熱浪加密來襲多死了人,只會覺得不痛不癢。相比起核災或者要安置長期輻射廢棄物,那就比較道德了嗎﹖

人類現在面臨的問題本質,其實是我們對能源的欲望超出了科技能夠長期安全穩定供應的限度。而我們沒可能叫停世界經濟發展,世人只會每天索求更多的能源。無論是靠化石燃料、核電、再生能源、厲行節約措施,短期內都無法避過諸多問題,我們只可以靠綜合方案去應付。要避免全球暖化加劇、導致最嚴重的情況出現(帶來的傷亡將遠多於任何一場核災),使用核電暫時還是不能避免的。發展再生能源應該優先取代「更危險」的化石燃料,待再生能源足夠發達 (註40)、或者核融合成功應用 (註41),才是現時核分裂發電方式完成歷史使命的時候。當然,在這幾十年的過渡時期當中,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和節約措施也是必須的。

核電並不可愛,但單靠訴諸恐慌,無法解決問題。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本文提及的其中兩本有電子版。經本文兩條連結 http://moo.im/a/1cgnvF 及 http://moo.im/a/28fhjk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兩條連結買的。)

---

註釋﹕

1. 〈反核哈哈哈(十六)--豪洨,不一定要靠字〉 http://mocear.wordpress.com/2014/01/30//


3. David Emery, "Fukushima Mutant Vegetables' Debunked" http://urbanlegends.about.com/b/2013/07/23/fukushima-mutant-vegetables-debunked.htm (連結已失效)

4. 〈畸形植物是日本核泄漏惹的祸?〉果殼網「謠言粉碎機」專題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221/?page=2

5. 已成書《核電員工最後遺言:福島事故十五年前的災難預告》 https://www.kingstone.com.tw/basic/2014490005429/

6. 「網路追追追/平井憲夫」系列報導 http://rumor.nownews.com/2011/06/20/515-2721574.htm (連結已失效) (可看其中一頁的網絡存檔 https://archive.ph/sltYZ)
(後話﹕snopes.com、果殼網謠言粉碎機和網路追追追,都有很多對網絡謠言的現成說明,需要查證時十分好用。)

7. 「抗議香港科學館借愛因斯坦吹捧核偉大,不提愛因斯坦也反核」,反核@中國香港 
http://www.greenpartypost.net/nonukes/Einstein.html (連結已失效)

8. 〈專訪雄仔叔叔﹕反核故事寫成一首詩〉,《陽光時務周刊》(簡介 https://plus.google.com/105389029463525925239/posts/Aihj7ybL5fk) (連結已失效)


10. "The unpalatable truth is that the anti-nuclear lobby has misled us all", The Guardian, 5 April 2011 http://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1/apr/05/anti-nuclear-lobby-misled-world ,中譯可見「核能流言終結者」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40837119437209&set=a.126659630854958.1073741827.124383291082592&type=1&relevant_count=1
(後話﹕核能流言終結者在當年稍後也出了本《反核謬論全破解》,當然他們是擁核派,但重點是他們指出了反核派的論述沙石甚多。)


12. http://www.nyas.org/publications/annals/Detail.aspx?cid=f3f3bd16-51ba-4d7b-a086-753f44b3bfc1 (連結已失效) (可見另一頁面 https://www.nyas.org/annals/chernobyl/)

13. http://dotearth.blogs.nytimes.com/2013/11/06/helen-caldicott-chernobyl-and-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_php=true&_type=blogs&_r=0 (現有網址 https://archive.nytimes.com/dotearth.blogs.nytimes.com/2013/11/06/helen-caldicott-chernobyl-and-the-new-york-academy-of-sciences/?_php=true&_type=blogs&_r=0)

14. 分別是扭曲蔬菜化驗方法誇大農藥問題 (http://fongyun.xanga.com/2006/08/03/1734/)、和穿著防護袍去搬基因改造木瓜 (http://fongyun.xanga.com/2006/03/21/1818/)

15. "Yes, things are very bad at Fukushima but it’s not the Apocalypse" Greenpeace International blog 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en/news/Blogs/nuclear-reaction/yes-things-are-very-bad-at-fukushima-but-its-/blog/47984/

16. 切爾諾貝爾使用的是石墨堆,因為核反應失控爆炸起火,濃煙把反應堆裡的放射性物質直接帶到遠方。福島則使用沸水堆,海嘯當時核反應已停止,只因停電令冷卻用水中斷,導致堆心過熱融化,水份沸騰並產生氫氣。廠方把蒸氣排放出反應堆外減壓,氫氣卻在廠房內爆炸把樓頂炸掉,蒸氣中的放射性物質散發到外圍。福島的堆心不如切爾諾貝爾被炸毀和直接暴露,所以洩漏的放射性物質相對較少。主要是後來灌水進破損的反應堆降溫,漏出來的冷卻水把放射性物質帶進海洋。


18. 倒不會完全沒有,例如小出裕章《核電是騙人的:核工學者的真實證言》(台北﹕推守,2012)。不過傳說這位仁兄因為反核而只能當「萬年助教」,恐怕不是主要理由。看日文維基(http://ja.wikipedia.org/wiki/小出裕章)就知道,他只有工學碩士學位,這樣不大可能當上教授吧﹖

19. 其實新雅出版社在八十年代翻譯了西方一套《能源叢書》,每本介紹一種傳統或可再生能源的原理、發展和限制。童書有那麼仔細的介紹算是相當難得,方某當時就央求媽媽買了整套。現在於公共圖書館還有少量可借到,不過既然絕了版,只能當後話吧﹖




23.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36974 (連結已失效) (可另見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22732121970)


25. 還有核武材料擴散風險,惟近年俄羅斯正在向發展中國家推銷這類反應堆,見《科學人》雜誌報導 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2324

26. 另一座同類實驗爐「文殊」也因為不同事故而被暫停運行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ju_Nuclear_Power_Plant


28. 感動世人的「福島五十壯士」(Fukushima 50)當中有不少就是這些外判員工。




32. 一個數量級即是數字差一個數位,由於只是外行估算,不宜直接採用不準確的具體「倍數」。

33. http://www.etpress.com.hk/etpress/bookdetail.do?id=9789626786505 (連結已失效) (另可見 https://jacky.seezone.net/2015/04/28/7811/) (本人讀後感﹕http://fongyun.xanga.com/2012/01/01/awake-70-billion-frogs-realities-of-global-warming/)

34. 搜尋香港公共圖書館網上目錄結果。


36. 事實是依賴風力發電的國家,無不需要與鄰國聯網,購買鄰國的「不環保電力」(如丹麥)。又例如福島核災後德國停用自家核電廠,於是改用煤電和購買法國核電,非常諷刺。

37. Scientific American前陣子才剛整理了再生能源的碳排放數據,見中文版《科學人》2013年11月號〈再生能源背後的碳足跡〉。太陽能要用的礦產量最多,開採稀土礦之類對中國環境的污染也早就不是新聞了。


39. 王維強〈古籍.乾旱.火山灰〉《科學人》2012年4月號,詳細討論﹕http://fongyun.xanga.com/2012/05/09/sciam-201204-vs-levitt/

40. 有學者悲觀預計,再生能源需要幾十年時間才能成為主流。見《科學人》2014年3月號〈再生能源再等60年﹖〉http://sa.ylib.com/MagCont.aspx?Unit=featurearticles&id=2367

41. 美國國家實驗室去年(2013年)十月的核融合實驗,首先做到能量輸出多於輸入,被視為核融合發展的里程碑,當然離實用還有很遠距離。核融合比核分裂乾淨得多,它跟太陽發光的原理一樣,不會產生長期輻射廢棄物。http://www.bbc.com/news/science-environment-244296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