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10月 08, 2017

公園實驗室

上次創不同(MAD)搞完「實驗圖書館」,既然跟康文署開始了合作,跟著由四月開始就搞「公園實驗室」(FB),邀請參加者為荔枝角公園搞搞新意思。參加者不單要付出勞力,而且為防白撞,還要交一千大元按金。
就是這樣也有廿幾三十人參加,雖然人數比上次「實驗圖書館」少,但似乎也是主辦單位有意實行精兵制。因為這次17/9的總結分享會,形式也跟上次很不同。上次請每一組討論他們的實驗結果和收穫,今次項目只放在介紹區,分享時只要求兩個參加者提出額外建議。


選取荔枝角公園,主要是因為地方夠大、旁邊又有一個大社區,而且有一個合作伙伴(小童群益會)就在美孚有中心,方便作基地﹕

這次實驗了五大項目,包括﹕

聽說公園﹕一堆膠喉膠漏斗,已經可以玩一餐

黑夜公園﹕公園夜晚除了乘涼跑步,還可以搞小型放映會或演唱會

人寵共融公園﹕公園不一定要禁止狗隻進入,只要做好配套措施

Parkour工作坊﹕兒童遊樂場除了讓兒童玩,還可以由Parkour導師教青少年玩極限運動

玩轉親樂園﹕在公園開放「玩水」親子共樂

然後還有兩項小活動﹕

公園馬拉松﹕用一堆LEGO,請公園用家自己砌出理想中的公園設施

(這是放在一角的裝飾,應該與這次活動無關 XD)

亞洲公園觀察﹕研究亞洲各地公園的不同用法

上次「實驗圖書館」的建議,署方仍正在研究當中。除了今次「公園實驗室」外,MAD還會多舉辦兩次「社會創新實驗室」活動,但部門未定。做完這四次實驗後,來年將有海外考察。

以下點列各人分享內容﹕

1. 例如「We Wet」玩水的水源問題,最後借用了公園的淋花設施。設施或節目的創新,往往需要政策/社會創新。
正是由Design thinking (experimentation 實驗) 到 design making (realization 實踐)的過程。

(「玩水」也牽涉到很多不同的人和部門)

2. 不同的活動可以共享空間(co-management),例如利用兒童公園搞parkour或者寵物公園。
只要有受訓練的人指導和監管,parkour的危險便可減低。
草地又比石屎地更能吸引非狗主也參與其中,他們在場地放置水馬,就可以讓狗隻自由跑動、不怕跑出範圍騷擾其他用家。而他們實驗地點改於寶輪街入口,令狗主可以不用繞過公園內圍便可抵達,亦可以避免影響其他人。
夜間公園計劃當中,管理者與節目表演者亦可以合作,透過調整擴音器音量和指向減少噪音影響,不用落於「騷擾居民」和「禁止進行」的兩個極端。

3. 通常市民都是被動地接受公園提供的設施(方某會說這其實也是難民心態的表現),就算覺得不足夠也只能啞忍(或投訴﹖),但其實可主動參與改變。
(方按﹕當然也要政府有這樣的渠道才成)


4. 實驗期間,會發現公園用家雖然都是悠閒很hea的樣子,但一見到有新事物就會來「八卦」,可見他們其實也很期望有新意思。而且這樣吸引他們來參與比較不會影響其他人。
而且也可以發現美孚的中產家庭小孩都是比較小心,就算見到玩水攤位也要問準家長,家長還要他們穿著全身泳裝才可以落場。


5. 建議方面,他們指出這批實驗過程當中,跟他們合作一起試的康文署場地經理其實沒有接到任何投訴。荔枝角公園作為九龍區最大的公園(不是九龍公園),而康文署接獲全港公園噪音投訴每年大約一千宗。為何可以做到零投訴﹖相信就是因為主動式的公眾參與,他們期待可以主動式公眾參與解決香港投訴文化。

短期內,他們建議各區再搞公園實驗,納入更多公眾參加、讓不同機構和人士都有機會參與其中。

(展示這幅圖的時候大家都很留意那些地點標在哪裡,之後講者說其實那是亂標的,只是旨在表示遍及全港的意思。 XD)

「Smart city requires Smart citizens and Smart civil servants」,「智慧城」不只需要科技,亦需要公民的充權(empowered)和主動參與(active participation),而公務員亦要「落水」,研究如何在體制中持續改變(capacity building)。

中期而言,他們建議設立網上的參與創意平台(Participatory innovative platform)。正如他們實驗當中,參加者提出不同意念,再以合作形成篩選出35個(而最後實踐的只有五個)。網上平台亦可以繼續這過程。


長期目標,他們建議修訂《遊樂場地條例》這個1960年制訂的條例,把不合時宜的條文改掉,拆牆鬆綁。(黃英琦提及條文內容相當有趣,例如不准帶牛、綿羊和山羊進入遊樂場,顯然是當年直接從英國法例中抄過來。)

6. 康文署負責九龍區公園的助理署長回應,相對於立即在各區複製計劃,他們比較屬意於以荔枝角公園為示範單位、繼續試驗計劃,並讓其他各區公園公管前來參考。
至於玩水方面,屯門公園的共融公園計劃亦試過玩沙和水,大家可以汲取結果。在珍惜食水或者循環用水的衛生問題,在天水圍人造草場也試過,有經驗可援。

7. 深水埗區議會主席張永森認為,在落實這些實驗項目當中,大家需要smart and wise,發揮聆聽、共融、和諧、包容的特質。
(方按﹕感覺又是建制人士把所有關鍵推到個人特質上,忘記政府的責任。這個實驗之所以零投訴,不是因為美孚所有街坊都「聆聽、共融、和諧、包容」,而是因為政府開放了公眾參與的渠道。當公眾發現自己參與真的可以改變政策,自然就不需要大吵大鬧,可以跟其他公眾人士一起「聆聽、共融、和諧、包容」了。因為你會明白既然有真正的機會,就只有合作能夠推動真正的改變。為何政治上經常出現大吵大鬧的場面﹖因為反正他們沒渠道改變政策,那麼為何不吵鬧發洩一下﹖)

8. Q&A時段﹕
8.1. 如何推動當區學校/組織/商界的參與﹖
參與者分享大陸某些地區對「大媽舞」的管理,街道委員會把大媽舞組織者和居民代表拉到一起開會,商討如何平衡。結果他們可以帶到平衡,大媽的擴音器上都劃上條白線,提示她們音量不可超過這水平。而香港的公園其實也有在區議會討論過噪音管理。

8.2 如何把這次實驗的經驗推廣開去﹖
助理署長表示康文署的LCSD academy將於十一月開大會,屆時將雲集康文署轄下各場地主管,將分享經驗。
另外黃英琦指林鄭還未成為特首之前,亦曾邀請他們MAD到Department Heads Meeting向各部門首長簡介「社會創新實驗室」計劃,但只有半小時。

---

事後在下乘開會之機,到現場看看。發現康文署的確有繼續開放寵物活動區,但不是寶輪街入口,而是在萬事達廣場入口那邊,已有指示可以直達,還劃出了專用路徑﹕

--------------------------

同場加映好單位場內小發現。

在明報見到這個Urban Spring計劃,雖然是商業運作、水機也不是甚麼新科技,但如果時刻提醒可以慳到多少膠樽、又或者加點萌元素可以鼓勵大家使用的話,倒也值得﹕
我試飲過,水質OK。

如果學校有那麼大塊黑板可以讓我用就好﹕

有幾多社會企業﹕

廣告欄見到原來還有這類項目,例如尋找失蹤者的外包計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