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三, 4月 04, 2018

有秩序的德國和幸福的丹麥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通訊寫的書介)


Malene Rydahl《幸福好日子:向全世界最快樂的丹麥人學習滿意生活的10項祕訣》,顧淑馨譯,台北﹕大塊,2015
鄭華娟《溫柔的心,強大的力量:德國人的日常思考》,台北﹕圓神,2015

《幸福好日子》是范建梅老師推介書籍,《溫柔的心,強大的力量》就是碰巧遇見的。後者的作者是嫁到德國的台灣妻子,前者則是跑到法國工作的丹麥女士所著。

聽到德國,大部分人或者會想起總理默克爾和以前的狂人希特拉,或者還有德國鹹豬手、啤酒和香腸,還有各種精密的工業製品—例如攝影發燒友最愛的蔡司鏡頭。對於德國人,大家的看法大概就是默守成規、嚴謹、冷酷而沒趣,只顧著磨好那塊鏡片。台灣人卻是以熱情著名,於是嫁到德國就有好玩的比較了。

德國人嚴謹倒是真的,單單看垃圾回收被可知一二。東西兩個以精密工業聞名的大國—日本和德國—在這方面都是不相伯仲,就正如日本鏡頭也很有名一樣。不同類型的垃圾要分別於不同日子丟棄,還有些特殊垃圾只能帶到市政府的辦公室棄置。台灣也有垃圾回收政策,但相對而言簡單得多,於是這位台灣人妻一開始也很不適應。如果香港人連台灣式的垃圾回收法例都接受不到(於是到現在還未能實行類似的),又怎能做到德國式的環保高要求﹖

令台灣人妻更緊張的是,奶奶說她的廚餘桶擦得不夠乾淨—因為有灰塵。和鄰居的桶並排而放時,就會讓人覺得這家人很不乾淨。德國人的嚴謹當然不只在垃圾回收,而是滲透到生活每一方面,連賣麵包也要寫清楚哪些最新鮮、哪些是隔夜的。於是作者想重塗房屋外牆,就為了滿足種種規章要求而花了五年才完成。對於不介意隨時僭建大宅地牢、被發現時又可以立即填了它的香港人而言,應該會受不了這種生活吧﹖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要維持這樣的社會文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很重要。德國人著重培養小孩獨立自主,要他們照顧好自己,恰好與「港孩」相對。香港很多人同樣把這點掛在口邊,鞭撻香港的家長和學生,但其實只是葉公好龍,到後輩挑戰自己的時候,就視「獨立」為大敵,這也是華人社會普遍的思維模式。在德國則是無論大小老幼都要獨立,默克爾下班後也要自己拿購物袋去超級市場買菜,就連作者為老公盛碗湯,也會被奶奶問「他病了嗎﹖」。華人認為是溫情照顧的動作,德國人則認為是病人才需要的事。

曾有納粹肆虐、萬民不是助紂為虐就是噤若寒蟬的歷史陰影,學校教育同樣重視獨立思考,更要求學生要有「國民勇氣」,挺身幫助受害者,至少要為其發聲,否則就形同侵害者的同謀。作者提供了一個酒吧裡面有難民青年騷擾女客的事例,讓大家見識酒吧老闆如何用「溫和有趣」的方法解決事端。

德國人的嚴謹,當然不止於日常生活,語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德語文法結構嚴謹亦是眾所周知。作者的德國老公就曾經為了華人那句有如萬能插頭的「沒關係」頭痛萬分,因為德語的「沒關係」是有特定條件之下才用得著的,這點文化衝擊也是很好玩的內容。

相對於德國人的嚴謹和歷史沉重,丹麥相比而言形象當然輕鬆好玩得多。
身為丹麥女性,作者到法國工作多年後,比較不同文化才開始反思祖國為何被評為最快樂國家之一。

談起丹麥,圖書館同工大概首先會想起童話大師安徒生,愛好科學的筆者也會想起天文學家第谷和量子力學巨人波耳。有些人還會想起樂高玩具(LEGO)和「可能係世上最好嘅啤酒」嘉士伯。其實丹麥曾幾何時還是北歐強國,挪威、瑞典、芬蘭、冰島都曾以丹麥為馬首是膽。手提電話用的「藍牙」技術還是以一位古丹麥國王的稱號命名。只是後來國勢衰弱,周遭強國後起爭相稱霸,旗下各國亦謀求獨立。丹麥於是只餘下本身小塊國土,但仍然是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宗主國。(為免讀者誤會﹕本段並非本書內容。笑﹗)

前陣子香港電台播出一套澳洲紀錄片《帝國的代價》(Price of Empire),講述二次大戰的前因後果。眾所周知德日兩國挑起戰爭,都是為了滿足帝國夢。民族主義令人亢奮,「讓XX再次偉大」這類口號,對於曾經有「偉大」歷史但後來衰頹的國族人民更具誘惑,放眼歷史屢見不鮮,眼下亦繼續延燒。有趣的是,相對於這些「渴望再次強大」的國族,丹麥人在國家長期遭遇各種的挫敗後,並沒有變得憤憤不平、整天想著一雪前恥,反而變得務實謙虛,不作過分期望。於是就連足球隊意外拿到歐洲冠軍,都足以令全國歡騰。就是因為大家都沒期望會贏,偶爾的驚喜反而令快樂倍增。換著是一些大國子民,老是想著要贏倒對方,倒會為了輸而憤恨,甚至鬧出球迷暴力來。

作者認為,丹麥人的快樂來自以下十大特色﹕

1. 信任﹕活在制度腐敗、民多詭詐(見按1)、互相提防,事事要被人監管的社會,不只運作成本高,而且整天提防別人也難以快樂。丹麥社會制度可靠,人民互相信任,誠信社會大大降低運作成本。制度保障令人民有互信,路不拾遺,甚至把嬰兒車放在餐廳外也不怕被拐走,生活簡單就快樂。

2. 教育﹕教育體制有不同型式的學校靈活照顧不同需要的學生。大學不只免費還有津貼,不用為學費和家計操心,可以自由選擇最愛科目。社會和家長都著重學生選擇前路的自由,而且著重合作多於競爭,不重視精英而重視普遍學生的需要。缺點當然是補底有餘、「拔尖」不足,但丹麥人認為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興趣比追求成績更重要。更不消說,北歐各國性教育同樣出名「務實」,不會壓抑學生的性需要,反而著重教導他們安全地探索和享受。

3. 自由和獨立﹕重視培育孩子獨立生活、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無論貧富,家裡小孩都可能去找散工,就是為了不靠父母能自由花費。福利社會的安全網也令孩子可以自由嘗試不怕失敗。缺點就是作者認為自由可能與高自殺率有關,畢竟活在不自由的社會,生活不好可以怪「社會的錯」,但丹麥社會已經給予充分自由和支持,活得不好就唯有怪自己了。

4. 機會均等﹕高稅負的福利社會制度令丹麥社會流動相當高,貧富差距相對較少。因為有安全網,人們才可以自由探索追求理想,各展其才為社會造就更大貢獻。

5. 務實的期待﹕就如前面所說,經過長期挫敗後,丹麥人沒有變得悲憤,反而學會不抱過度期望。但務實不代表沒理想,務實地追求理想,反而更能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追近理想。

6. 尊重他人與團結﹕丹麥人講求團結,對社會制度有信任,所以也不介意高稅負。這點與很多國家人民大多厭惡交稅,甚至和用盡方法逃稅,差異甚大。丹麥人認為社會福利良好,自己同樣受惠,有能力的人多繳稅是公平和物有所值的。但社會要求同樣嚴格,在制度裡欺騙濫用的人會受千夫所指,因為他們違背了公眾的信任。公民義務當然包括守法(例如不能亂過馬路),但投票也是義務,丹麥的投票率在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人人都在社會享有權利,於是人人都應該參與。

7. 工作和生活平衡﹕丹麥人不只工時短和少加班,而且彈性上班安排普遍,方便國民照料家庭。甚至首相也公開承認陪伴家人非常重要、不下於國務,並獲得國民支持。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這類故事在丹麥似乎沒市場。由於私人時間充裕,連帶國民擔任義工和組織社團也十分活躍。而且道路規劃完善,方便人們騎單車上班。香港有個議員騎單車到立法會成為新聞,但丹麥國會六成議員都是騎單車去開會的。缺點是丹麥人雖然重視家人相處時光,但在飲酒這方面就不夠節制了。

8. 對金錢看開﹕既然社會安全網完善,而且稅率高,工作就是為了證明自身價值和社會貢獻,甚至追求人生意義,自然不需要拼命賺最多的錢。對一個相當發達的富裕社會而言,追求更多的錢並不會增進幸福感,家庭生活和人生意義的影響更大。「錢買不到幸福」這句話,每個社會的人都懂得說,但我們未必像丹麥人般認真實行。

9. 謙遜﹕既然社會講求團結和互相尊重,謙遜似乎是理所當然地必要。畢竟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強最聰明的話,很難有互相尊重、要團結就更難。北歐甚至總結出有如十誡的「詹代法則」(維基百科有載),告誡人們別炫耀個人成就,別以為自己有資格對別人頤氣指使。丹麥人雖然也熱情支持國家隊,卻是歐洲出名和平的球迷,甚至因此得過獎。就連嘉士伯「可能係世上最好嘅啤酒」口號,也被視為是保守謙遜的表現。(方按﹕我倒會把自謙「可能」最好,視為一種幽默陳述。)
於是在這樣的社會,獲獎餐廳的主廚兼老闆,會把洗碗工一併帶出國上台領獎。因為丹麥社會認為餐廳表現好,是基於全體員工的貢獻,並不只是主廚的功勞。

10. 性別平等﹕社會對男女孩期望大致一樣,丈夫不介意請假照料家務,女人也不會認為男人才該做「粗重工作」。連男女約會也會各付各(他們甚至跟丹麥王儲食飯也行AA制),不如香港社會認為男女平等是女性享有同工同酬,待遇上卻保留要男人付費管接管送的淑女特權。正如前面所言,丹麥人對性比較看得開,男女都有權主動追求「性福」,孩子首次性行為的年齡,北歐也是世界最早。換轉香港人在那種年紀發生性行為,男方早就「衰十一」被捕了。本來應該用來對付成人侵害少年的法例,香港卻用來對付兩小無猜的男方

「人比人,比死人」,看完似乎更容易令人絕望。畢竟這十大「祕訣」其實人人都懂得說,就如筆者幾年前介紹芬蘭教育的書籍一樣(見註2),「我們叫了沒做,人家做了沒叫」。而且就像芬蘭教育一樣,有些事情香港人知道了也未必做得到,畢竟制度和社會氛圍並不是個人能輕易改變(先不說競爭體制,你看學校單單教學生用避孕套已經被道德重整會指責「鼓勵青少年性交」,你還能學丹麥真的教小朋友甚麼﹖)。但多點思考「為何我們做不到」,其實也是改變的開端。如果每個人都多反思,改變心態,社會才有長遠改變的可能。

相比起社會問題的沉重,作者最後總結自己的十大人生哲學,或者可能比較容易實行﹕

1. 我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2. 不拿自己和別人做比較
3. 不在意社會的標準和壓力
4. 永遠準備好 Plan B
5. 選擇自己要打的仗 (方按﹕即是不要企圖同時面對所有問題)
6. 對自己誠實,並接受事實 (方按﹕正如《大學》所言「毋自欺也」)
7. 學會奉行務實理想主義
8. 活在當下
9. 為自己創造不只一個幸福的來源
10. 學會愛人

行力以上幾點,就算沒拿到甚麼卓越成就獎去證明自己是「最好的圖書館主任」,我們至少「可能係世上最快樂嘅圖書館主任」。(乾杯﹗)

(註1﹕純粹個人觀感,「文明古國」大多如此。大概因為「人老精鬼老靈」,民族歷史越長、累積經驗越多,於是人們沿襲越多詭術。
註2﹕介紹陳之華《沒有資優班》和《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還有另一本芬蘭人寫的《芬蘭的100個社會創新》http://fongyun.blogspot.hk/2013/10/finland-and-our-education-reform.html。陳之華後來還寫了本介紹澳洲教育的,看倌也不妨一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