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9月 15, 2018

直而無禮則絞

朋友引子曰「直而無禮則絞」,認為儒家鼓吹的「禮」是虛偽不實。
在下不大同意,所以留言說了幾句。因為孔子說「直而無禮則絞」,其實即是說「直而有禮則不絞」,而「直」本身就已經不是虛偽了。

不過我那段留言也說錯了一點,就是一開頭加了句「邏輯上」,因為「直而無禮則絞」其實邏輯上是無法推論出「直而有禮則不絞」。這樣說反而變成否定前項謬誤,假如孔子說「直而無禮會死」,難道「直而有禮就不會死」﹖
(符號上而言「直而無禮」是一個「A+~B」的組合,如果「直」和「無禮」任何一項不成立,例如不直或者有禮,則「直而無禮」都不成立。假如「直而無禮」則「絞」,可看成是C->D,否定前項謬誤就是指「因為 C->D 所以 ~C->~D」是錯誤推論。正如「阿媽係女人」不等於「非阿媽就唔係女人」。)

可是,這個錯誤實屬枝節,因為孔子原意就是彰顯「禮」的重要,所以同時舉出了四項無禮的後果﹕「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按文理很容易推斷,孔子正是想指出「禮」是用來避免每一句後半部的問題(勞、葸、亂、絞)。所以說孔子意指「直而有禮則不絞」雖非出自邏輯推論,但可反映孔子文意。

反而「直」這個字更容易出問題,因為我們看「直」通常是指「直率」(網站對「直而無禮則絞」的直也是這樣解),但孔子還說過吾黨之直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隱瞞就很難說是「直率」的表現了。
後一句的直其實是指「正直」。孔子和葉公的分別是,葉公認為父親偷羊,兒子舉報是正直的表現,孔子卻認為親情比國法重要,為親人隱瞞才是正直的表現。
(當然,孔子當年只是說了這句,後人應該為親人隱瞞到哪個地步,又是另一問題了。後來孟子說舜竊負而逃,其實只是雄辯多於解決了實際問題,天下的人都竊負而逃國家豈非亂七八糟。只是舉報父親偷羊又似乎太有文革時帶頭批鬥父母的味道了。合理的世情(合義)總是在教條的兩大極端之間,刻舟求劍,鮮有當者。)

回到「直而無禮則絞」這一句,我認為把直解作「直率」或「正直」都解得通。一個人雖無論是直率或正直(這是優點),但如果行事無禮(留意這裡禮不只是禮貌,還包括禮法),則會顯得尖刻。(雖非基於邏輯推論)不想尖刻有兩種途徑,一是「不直」、一是「有禮」,而孔子的建議是「有禮」,其實由此可見孔子是欣賞「直」的(孔子稱讚「直」在《論語》其他篇章亦可得到引證)。

後世儒家講「禮」往往變成虛偽不實,這是事實。可是把這點歸咎到孔子身上,則不太公平。別忘記孔子本人也是個因為堅持己見(也是一種直),而令自己在政壇難以維持權位的人。

2 則留言:

思考 說...

古人的思維與今人不同,凡事無黑白二分,重視中庸之道。西方重視邏輯正反推論,一字一句之間要符合對錯之分。中國古人的哲學看重的卻是整體理念,易理講的是凡事物極必反,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兩邊的思!維截然不同,若然以西方推論方式取古人的一兩句話來論證其思想,則未免「為拗而拗」。

方潤 說...

的確如此,所以我才說邏輯問題是枝節,重點係孔子點睇直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