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4月 27, 2019

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時事﹕新聞博覽館的取向

那天跟教協的團去看﹕
(館方稱接受團體預約,但其實沒預約也可以去。只是不會有導賞服務,而且如果館內已經太多人就會拒絕未有預約者進入。)

(特派員Patrick表示門口拍得不好看,所以交給之後跟媽媽一起去的家騮家馬報導。)

(家騮家馬博覽館大門報導﹕唔該晒Patrick。佢地話必列啫士街街市係戰後街市之一,與中環街市、灣仔街市時間相若。由於附近一帶係報業發源地、有多間報館原址,所以成功獲批成為香港新聞博覽館館址。新聞博覽館LOGO的五條線就是來自街市外牆的五線通風窗圖案,同時象徵新聞事業有如五線譜一樣可以譜出不同聲音。交返畀館裡面既Patrick。)

(Patrick繼續報導﹕呢個係模仿舊時報攤,展出既係1969年3月8日當日真正有發行的報紙報頭—裡面沒有複印。之所以選擇這一天,據聞沒有特別原因,可能只是因為那天找到的報頭夠齊。)

(新聞部方某人按﹕這個報攤只是模仿中環那邊的報攤。因為方媽媽講過,七十年代末她初到香港時,油麻地連一份英文報都買不到,要去尖沙咀才有。南洋人雖然不少識廣東話,但面對當時把廣東話口語印成字的本地報紙,跟「不懂讀」沒分別。)

--------------------------------(我是講座的分隔線)--------------------------------

[多角度觀察和分析時事﹕新聞博覽館的取向]

(蘇鑰機教授、陳涵薇女士主講)

1. 對講座的內容沒甚麼意見,但似乎以陳女士為代表的「正義傳媒人」一提到「禁止電子煙」,就會強調「有人」有背後混淆視聽,發放支持電子煙的訊息。當然「正義」的不只傳媒人,教協身為保守的教師工會,早就跑出來反對電子煙了。
我當然也相信煙草商為生意會暗地裡出力支持電子煙,卻不同意他們那種把所有「反對全禁」電子煙的言論都當成是商家操縱的陰謀論。因為事實上我有朋友私下表達了相同的意見,而他們並不見得收了煙草商錢。甚至沒收過煙草商錢、並且自小受煙害、極度厭惡二手煙的本人,也反對全禁電子煙。

我的理由很簡單﹕暫時觀察電子煙造成的二手煙比傳統紙煙少(至少氣味較淡),如果反正都有人吸煙、反正都會接觸到二手煙(政府在禁煙區也沒抓到幾個人,就別再說加強執法了),我寧願那些煙民用電子煙。我不認為電子煙真的有助戒煙,亦同意電子煙有可能吸引青少年嘗試吸煙。但既然傳統紙煙可以規管並令青少年吸煙人口大減,只要政府對電子煙嚴加管制,也可以達到相若效果。至少,從源頭規管跑不掉的煙草商(例如只准持牌煙草商進口政府批准的產品、不准加水果味之類),一定比規管滿街跑的煙民容易得多(反正現建議只是禁賣不禁用,有人偷偷買電子煙用,裡面的成份政府管不著,我們受二手煙的影響可能更大)。

雖然,我還想知道究竟現在那些大陸煙或走私煙的二手煙味更濃更嗆鼻,是因為紙質問題還是煙草問題﹖是因為焦油含量不同嗎﹖過去三十年香港的煙草焦油含量一直下跌,是否跟二手煙的濃度有關﹖而根據大陸官方消息,大陸煙草產品焦油含量比香港的高,這是否大陸煙氣味普遍較惡劣的原因﹖如果是的話,立法收緊市面煙草焦油含量上限可能更實際﹖當然質量較差的大陸煙產品就會受壓,特區政府敢不敢做就是後話了。
(註﹕必須留意的是,我只是懷疑焦油含量和二手煙味的關係。醫學界並不認為焦油含量低的煙草健康危害較少,所以消委會亦早就不再轉載政府化驗所的煙草化驗報告。)

要求全禁的人一直都說不清楚的道理是,若然電子煙害處與傳統紙煙相若,為何電子煙要全禁,傳統紙煙卻可以繼續賣﹖兩樣害處相若的東西,一禁一不禁,在公共政策上完全說不通。他們只會說這是煙商的藉口,卻從來都沒解答到。

以下回到講座內容﹕

2. 就算是一張相片也可以採取不同角度去拍或者修飾。所以我們要立體看新聞﹕
2.1 角度﹕政治是左中右﹖階級取向是精英/中產/基層﹖
2.2 正反﹕報導目的是告知、教育、連繫、還是監察﹖新聞也可以是工具、偏差或不公義的,例如偏幫老闆說話。
2.3 表裡﹕是描述還是解釋﹖新聞事件的深層意義﹖討論的是現象還是本質﹖
2.4 盡量全面(但不可能絕對全面)﹕受限於時間、資源

3. 講者以幾宗新聞,展示如何多角度分析不同傳媒的報導。

3.1 六七暴動﹕膠花廠罷工的新聞
很明顯左派報章的報導必然是殖民地政府「血腥鎮壓」「愛國」群眾,不會提及左派使用暴力的情況。
而右派報章就只會集中於左派工人阻礙工廠生產、衝擊警方的角度,並稱警察只是從旁觀察罷工示威,沒提及警察打示威者。

3.2 四川地震﹕大公報用上救援部隊「終入汶川」。有同工懷疑用「終」字是否指解放軍辦事不力(他也不年輕了,我倒懷疑為何他會這樣想),並指六四時文匯大公也有批評中共。陳女士指六四是特例(方按﹕當時報館根本是全員叛變了),平時的文匯大公是不大可能這樣做,「終」字亦可以理解為「解放軍排除萬難後終於到達」,這點與報章其他報導的方向吻合。

溫家寶當時是「溫情流淚」還是「怒擲電話」,不同報紙描述也不同。

另一點可留意的是,在這種「大事件」中記者通常會互通消息(大概是因為沒人能掌握全局),所以現在回望往往可發現他們對傷亡人數之類的估計是「一齊錯」的。

3.3 逃犯條例修訂﹕傳媒是否深入到政治、法律、歷史各個層面去分析﹖

4. 看新聞的時候應注意﹕
4.1 新聞機構的性質 (政治經濟取向、規模等)
4.2 新聞顯著性 (新聞出現的位置、長短、標題等)
4.3 誰是製造者﹖ (消息來源、新聞人物、渠道)
4.4 提供了什麼訊息 (5W1H,是否完整﹖強調什麼﹖引用片段)
4.5 (抄不及)
4.6 (抄不及)
4.7 公正客觀 (是否分清楚事實和意見)
4.8 新加坡編排的次序
4.9 新聞圖片 (角度、相關性、新聞標題)
4.10 語言運用 (如綽號)
4.11 誰是贊成者、受益者、受害者
4.12 什麼資料不見了﹖
4.13 是否反映宏觀社會情況﹖ (例如逃犯條例修訂的新聞,是否反映到中港台關係和信任問題﹖)

5. 受眾應該對新聞有基本知識﹕
5.1 知悉新聞生產過程的各種限制 (如時間限制、能力限制、個人限制、機構限制、運作限制、理論限制)
5.2 要留意甚麼才是「必需」的消息 (即是「重要」和「趣味」的分別、「需要」和「欲求」的分別)
5.3 新聞是一種「建構」(construction)
5.4 每則新聞都是一個「故事」(story) (所以多少有點加鹽加醋或側重某些方面以吸引受眾)
5.5 電視新聞是一場「表演」(show) (眼看未為真,或者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6. 讀者亦要留意新聞報導難免有偏差,例如媒體慣常聚焦負面消息﹕
投影片提出了不少值得留意的偏差,但因為沒時間所以沒有討論。
(目擊偏差、個案偏差、肯定偏差、自由派偏差、支持偏差、經濟實力偏差、近期偏差、建制偏差、機械平衡偏差、壞新聞偏差、動作圖像偏差。)

7. 新聞博覽館的使命除了展示香港新聞歷史和促進市民了解新聞專業,亦希望推動新聞資計素養(方按﹕又稱媒體素養),稍後將推出課程希望學校參與。蘇教授表示兩岸政府都早已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8. 可怕的是,Q&A有同工問甚麼是新媒體……(當然好學都係好事)

星期六, 4月 20, 2019

原來如齒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原來如齒》,李健誠醫生,香港﹕紅,2017

為何會買這本書,倒是早有預算。
坊間談論醫學的書籍不少,醫生寫書也不少,但正如為作者寫序的教授所言,講牙科的書卻不多。如果要找,台灣似乎還有不少,而且有不少是給兒童看的繪本。可是香港本地牙醫寫給香港人看的書卻很少。正如醫學的其他方面,不同地區的人看牙醫的原因也會略有分別,本地醫生寫的書,自然更能針對本地人需要。

敝館由於中文書籍較多,常有爆滿之患,所以每年都要檢查淘汰舊書。館內只有一本1997年中文大學出版的《口齒伶俐》,大概是「講牙」對學生不夠吸引所以很少被借出,過了二十年書中的牙科技術應該已有新科技代替。但我一直不敢丟掉,就是因為全館講牙科的書只此一冊。所以一直在留意有沒有新出版的牙科通俗書可以替代。

本書是作者於明報撰寫專欄的結集,所以每篇都簡明精要,而且都是一般讀者較有興趣的題材,例如牙齒酸軟、牙周病、脫牙、麻醉、磨牙、口乾、植齒新技術。因為作者是牙科專科醫生,所以也有些例如口腔黏膜病變、鼻竇和植齒關係、牙骹問題、兔唇裂顎之類的討論。缺點也是因為出自專欄,所以每篇內容間中有重複,而且不會像中文大學那本那麼系統化介紹,但對一般讀者消閒閱讀應該更適合。

要不是看過本書,我也不知道原來牙床骨裡面可以生水囊呢。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4月 13, 2019

2019學校圖書館資源調配調查結果

因應教育局停止發放「廣泛閱讀計劃津貼」於業界引起反響,香港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曾於2016年底向全港圖書館主任發出問卷,調查他們的工作和資源實況。並根據調查結果總結出六大訴求,向教育局及教育界議員要求落實。

時隔數年,新政府亦推出了用途更廣泛的「推廣閱讀津貼」,但圖書館主任的工作壓力和資源緊拙似乎未有明顯改善。本會於2019年3月期間再次發放問卷調查,邀請全港圖書館主任回應,讓本會得以掌握更新狀況,並更新訴求。

截至2019/04/05,本會得到263位同工回應。有三位同工重複填寫,下列數據將以同工最後填寫的答案為準,剔除了較早回覆的內容。回應者中36.1%(95間)為中學、60.4%(159間)為小學,其餘9間報稱特殊學校及按位資助學校。以下為今天於討論會發佈的調查重點﹕

(會長家人代攝)

1. 14%部分圖書館仍未有固定撥款,而且大部分圖書館所獲撥款亦不足夠。沒有固定撥款的圖書館只能依靠捐贈、籌款、甚至是其他科組用剩的款項購書。情況極不理想。

2. 儘管新增了推廣閱讀津貼,而且大部分圖書館依賴這筆津貼購書(尤其是小學),但圖書館購書撥款普遍增長有限。可見部分學校因為有新津貼而撤走原有資源,新津貼未能讓這些圖書館獲得更多資源推廣閱讀

3. 部分學校未有讓圖書館主任了解撥款來源,也無法參與決定運用方式,只能被動執行計劃。校方未能發揮圖書館主任的專業角色。

4. 學校非常需要推廣閱讀津貼,已計劃使用絕大部分的撥款,可考慮加碼。

5. 圖書館主任工作仍未獲得重視。獲得晉升職級的圖書館主任只有25人,但263人中卻有87人次要負責科主任或行政主任這類重擔。而工作繁重的班主任也有53人要兼任。

6. 圖書館課的節數減少了,改為其他課節,是否學校不再重視圖書館課的表現﹖
圖書館主任負責其他科目的課擔卻呈兩極化發展。有21.7%要負責每周十五節或以上。

7. 42.9%圖書館主任仍然沒有助理支援,有助理的大部分也只是兼職而非全職。小學分配課擔時無視圖書館主任是否有助理,影響圖書館營運。

8. 55.5%同工認為校長和同事仍然不了解圖書館主任的角色和工作負擔。不少表示校方沒把圖書館當值時數計算在內。以致他們雙重承擔當值時數,甚至比同事更多的代課工作。

9. 同工普遍認同本會於2016年調查後提出的六大訴求。他們認為本會應優先爭取教育局設立圖書館課程、圖書館主任職系評估、和圖書館資源等方面的指引。其次應強化教師入職教育,讓他們明白如何與圖書館主任協作。並向圖書館主任提供可持續的專業發展機會。最後可為業界爭取設立專門的鼓勵性獎項(如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

10. 其他意見中亦有較多同工要求本會爭取圖書館主任「專科專教」,不應兼教其他科目,或者減少教學節數,專注閱讀推廣工作。圖書館主任需統籌全校閱讀推廣,是繁重的行政崗位,應列為晉升職級。圖書館主任應為常額教師,不應只給予短期合約職位。並要求爭取全職圖書館助理。同工亦希望本會綜合圖書館主任工作,讓學界和外界了解圖書館主任工作繁重。

(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看倌,可參考今天討論會的簡報片調查結果簡介、和詳細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