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4月 24, 2021

《科學人》2021年3月號

近來其實追得貼了點,今期其實三月尾已讀完,但為了編排出稿日子還是排到這天。

〈你體內的病毒組〉標題很清楚,就是我們繼研究人類基因組微生物組,進一步研究病毒組(human virome)。就像細菌有益菌、害菌、伺機菌,病毒也有各色各類,包括對人類有益和壓抑害菌的噬菌體。隨著我們的理解增加,除了細菌之外,病毒也可用於醫療用途。

十二月號的假新聞專輯,沒有提供甚麼答案。今期的〈社群時代的資訊經濟學〉則討論了社交媒體的新研究,有一些頗有意義的知識。例如就算用家有心分享優質訊息,原來只要資訊太多,整體網絡上分享內容的品質就會隨之下降。這某程度上說明了為何政權會聘用五毛黨,甚至不介意五毛冒認反對派製造對自己不利的假消息,因為只要消息夠多,就足以令真假難辨。而更進一步就是利用電腦社群機器人(bot),發佈和互相讚好,把質素差的資訊推上去,只要少數人在操作就可以達到聘請大堆五毛的效果。

更有甚者,基於我們的本能,負面消息散播的速度比正面消息快,換言之有心人很容易製造負面假消息以達到鼓動社會衝突的效果。當然這點在近年各地都已經見得到。

至於對使用者的研究則發現,雖然美國自由派和保守派都會分享假新聞,但保守派的頻率更高。而且兩者的模式有點分別,自由派很容易把真人保守派當成機器人(等於我們很易罵政府支持者是五毛),而保守派卻很易相信機器人是真人(於是就相信和分享它們傳的假消息)。這令在下很好奇,是因為自由派太警覺﹖還是保守派的思維模式真的太像機器人了﹖

相對於十二月號「有問題沒答案」的無奈,這篇相對較有希望。因為他們在研究反制措施(例如教導用家辨認可疑資訊源的Fakey、展示迷因傳播方式的Hoaxy、偵測機器人的Botometer、偵測哪些話題可能有機器人在搞鬼的BotSlayer),雖然應該只用於英文圈,對中文圈暫時未必很有用,但應該值得中文使用者注意。

〈高山冰融,20億人水荒〉題材並不特別,全球暖化下冰川融解也不是新知,其特別在很少有在那麼高的高原做實地研究、架設氣象站也特別困難。暖化下水汽增多,增加了暴雨的機會,但能夠儲存水份緩慢釋放的冰川就逐漸消失,最後就會剩下嚴重的水災季和沒雨的旱季。無論對農工業或民生都有極大影響。

〈惡行惡狀的細胞騙子〉非常有趣,有趣在心理學家撰文討論癌症,因為他研究的是細胞合作和反叛的演化。從演化角度看,多細胞生物有賴於細胞之間通力合作,所謂癌症其實就是脫離控制、乘便車榨取身體營養任己使用的自私者。大象和大翅鯨比我們大得多、細胞多得多,理論上得癌症的機會應該更高,但事實上的患癌機會並沒有更高(Peto's paradox),原因是牠們檢查問題細胞的基因複本數目比我們多,降低了細胞突變成癌症的機會。從這角度開發的醫療方式,就會變成刺激體內的自然檢查機制、獎勵對抗癌藥物敏感(也沒那麼惡/具侵略性)的癌細胞、甚至是針對讓癌細胞結集的分子,破壞「壞人」之間的合作。

短篇報導方面,相對於新加坡的再生水技術,〈太陽能海水淡化〉報導另一條路的研究。〈老葉防蟲出新招〉告訴我們原來皺紋還能令昆蟲在葉面走動困難。而〈跟隨航行〉就是企圖效法鵝雁,讓一部飛機跟著另一部飛來節約燃料,這已有點像特技飛行。雖然現在的電腦自動駕駛已很先進,但為免變成《Mayday》(註)的另一輯九霄驚魂,恐怕還是需要更多的研究和訓練。

〈電子菸遇上新冠肺炎〉則提及美國在武肺疫情前發現電子煙的添加劑吸入後導致肺炎,煙草的害處早已知道,但煙草成分早被管制,而電子煙添加劑缺乏規管下很容易出事。〈反亞洲種族主義惡化〉就是越裔博士生分享自己在疫潮中遭種族主義影響的例子,香港很多人以為侵總統一句「中國病毒」無傷大雅,在香港可能的確如是,但在白人為主社區被仇視的例子不容忽視。問題並不是單一用詞本身,而是用詞背後所涉及的社會脈絡。

(註﹕雖然好看,但這系列伴隨的新聞片有時是隨便亂找的。例如講台灣桃園機場在颱風中發生空難,影片竟然出現香港和日本打風的場景。這是後話。)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4月 17, 2021

新聞攝影展和井蓋展

前陣子博物館都因為疫情封閉,就算在恢復展覽期間,展出的東西也不多。十月至今看過幾個展覽,包括歷史博物館的「香港工業傳奇」、文物探知館的「東華三院文物保育」、文化博物館的「東華三院籌募文化與社會發展」、「20/20香港版畫圖像藝術展」和「字裡圖間」展覽、科學館「機械人的五百年」、藝術館「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展覽,但除了「版畫展」和「字裡圖間」算是較為吸引外(可惜那些印版技藝看了也無法介紹,看倌可自己去博物館網頁看片段),其餘都沒甚麼感想。看倌可到instagram看看方某拍下的照片。

根據宣傳,文化博物館五月會有俄羅斯皇家珍品展、科學館有「彼思動畫的科學秘密」不日開展,似乎值得期待。

上星期就乘學校假期未完,過海去看兩個展覽。

--------------------------------------------------------------------------------------------------------------------

新聞攝影展就是先前浸大拒絕借場差點取消的那個,現在於統一中心的The Desk復辦,但那只是一個共用空間辦公室,所以空間很小,場地需要事先報名分時段入場。大廈管方也沒提供協助,所以我們去到他們後門才發現不得其門而入。同場有個老外和幾個剛放學的女生,她們先到並看了後門告示,所以我們就跟她們去另一個電梯大堂上正門。

由於地方太小,所以提早到場的人也不准進場,大家唯有在那個地方更小的電梯大堂等夠鐘。

浸大為甚麼要拒展﹖校方聲稱是擔心校園安全和防疫,你信不信﹖
那就到現場看看究竟那些反修例事件新聞照有甚麼問題吧。

其實會場只有五張照片跟反修例有關﹕

你沒看錯,就是這五張。從這些照片只見到「很多市民和學生在街道和商場示威,然後警方驅散,並制服示威者」。正如在下於instagram說的﹕

成個新聞攝影展就係得五張相講香港,仲要個caption其實對政府同警方都相當客氣(講到係示威搞得越多越大,警方應對先跟住升級,冇提政府不聽民意亦唔提警暴—得張警察制服示威者既相連血都冇,根本唔係企係「黃」果邊)。純粹只是紀錄香港一件重大事件。

你睇浸大連咁既相都唔敢展(搞到要係個樓上小單位開),可見背後勢力連「純粹事實展示」 都害怕到咩地步。仲可以見到呢個勢力同「真實」既距離有幾遠,只接納同佢「宣傳」口徑一致既野。

(另外有好多相都係國家地理雜誌既,我期期都有睇。)

大會網頁提供了十張照片,比較動人心弦,但也沒甚麼血腥場面。 

眾新聞報導,原訂展出另一段反修例報導得獎影片〈Battleground PolyU〉因為未能申請電影播放牌照而無法放映。看倌可別以為是《理大圍城》那種被視為「黃」的作品,〈Battleground PolyU〉是「中國官方英文《中國日報》記者」拍的。

當然,有示威抗爭的不只香港,這似乎可稱為抗爭年代﹕



(智利反政府示威的照片,比香港那些看來更暴力呢。)

另一宗很悲傷的,自然是埃賽俄比亞737MAX空難照片。因為受難者遺體難以辨認,結果當局只能給家屬一抔黃土代替。

政治方面,美墨邊境這幅雀鳥望著圍牆的照片,算是比較有趣的﹕

可是大自然的新聞也不樂觀,除了全球暖化下更嚴重的野火(燒得車架鋁殼也熔掉)﹕

還有不斷被獵殺和破壞生境以致瀕臨絕種的動植物﹕


(尖&騮﹕係啦D人成日蝦我地)

--------------------------------------------------------------------------------------------------------------------

「井蓋展」是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主辦,在上環南豐大廈展出,在網上看原來2018年已在中心展出過(我沒看到)。可是中心在西營盤舊贊育醫院背後那個位置,實在很不方便,會去看的人應該不多。所以跟商家合作在市區商場展出,自然能讓更多人看到。尤其方某對這類東西本來就有興趣(不就介紹了兩本跟道路物件有關的書﹖另外還買了本介紹日本人孔蓋的書,只是未有時間讀完),自然也會想去看看。

可是他們的安排卻十分古怪,因為南豐大廈宣傳時,要求先網上登記,就像世界新聞展一樣。可以當我們事先登記後,到現場才發現,原來展覽只是在一樓和二樓扶手電梯旁的走廊位置擺放,佔用的面積比在下那間「豆腐膶」圖書館更小。而且四周完全沒甚麼圍欄或保安,只是旁邊放個指示牌請大家先網上登記。

雖然因為古蹟資源中心的空間本身就很小,所以能展出的東西本來也一定很少,可是既然會放在商場公眾地方,要求「登記」來幹甚麼﹖如果說想事先知道有多少人參觀,如果人多就設欄的話,這既不是新聞攝影展那種「敏感」展覽,「坑渠蓋」又不是會特別吸引大批市民來看的項目,為何會覺得需要控制人流﹖令人難以理解。

(Animals﹕原來LCL是一間鑄鐵公司的縮寫,仔仔仲成日當成係《新世紀福音戰士》既LCL)

(除了部門縮寫,唔同顏色都有唔同意思)

(香港坑渠史始於因應鼠疫的《查維克報告書》,鑄鐵廠曾經分佈於港九新界各地)

(中心曾辦西營盤井蓋導賞團,這是參觀地圖)

(現在還開發了相關的矽藻土杯墊精品)

星期六, 4月 10, 2021

《國家地理》2021年2月號

這一期其實三月中前就讀完,只是稿擠才排到這天。(免得之後忙著沒空寫文,所以維持一週一文的週記模式,笑)

這期重點當然是封面主題〈病毒如何形塑我們的世界〉,病毒除了致病,還有很多你想像不到的功效,就是讀生物科系出身的在下也覺得很新奇(當然我沒專門攻讀病毒相關的課程)。現在甚至乎知道,人類基因組裡有些源自病毒的基因可協助懷孕和神經運作。我們的遠祖可能是因為那段基因才成為胎盤動物。沒有病毒,我們連懷孕也成問題。

而巨病毒如擬菌病毒又刷新了人類對病毒演化和生命起源的理解。細胞縮減自己的基因組和功能成為病毒,但並不都是完全精簡到最簡單的狀態。甚至還有能感染病毒的病毒。就像「物種」這個概念並不如我們所想般絕對(例如環物種是一個還是兩個物種﹖),病毒和細菌之間也可以是一道光譜而非截然分明。

遷移中的女性〉報導五名女性,分別因為氣候災難、變性人遭迫害、改善生活、宗教迫害等而流徙在外。並附有一張很有趣的圖(中文版網上沒有免費版,英文版有,可去看圖例說明)﹕

(來源﹕英文版2021年1月號)

歐美各地輸入的移民較多而且以女性居多,不出奇。菲律賓和中國輸出移民較多而且也是女性居多,也不出奇。只是猜不到烏克蘭和俄羅斯這類出名經濟不好但盛產美女之國,雖然移民的確以女性為多,但原來移出移入的人數相若,並不是淨輸出大國。又原來墨西哥到北非再到中東和南亞大陸,一直到緬甸,都是反過來男性輸出多於女性,這似乎是文化差異所致(印尼也是這樣,似乎都是較保守的國家)。

留住人間天堂〉介紹哥斯大黎加奧薩半島的保育。原本濫伐森林作耕地和偷採黃金的村民,在保育團體的協調下轉型以生態旅遊營生。現在卻因為肺炎疫情旅客絕跡,再次陷入生存和環保的兩難。

北極之夢〉在俄羅斯北方邊陲拍攝廢墟和僅有留守者的生活。就像姆明故事裡面有人看守燈塔,現實中香港舊時燈塔也是找白人看守。在極北紀錄氣象都是十分孤獨的工作。就算如方某那麼「宅」的人,也未必有這種耐性可以獨守經年。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