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明橋大二作、太田知子插畫,楊玓縈譯,新北﹕和平國際,2019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漫遊者,2024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地平線文化,2019
很明顯,三本書只有兩本是同作者、法國人,另一本是日本人的,並非同一系列。只是現在的教養書大抵都是提倡「正向管教」,所以就一起介紹了。
第一本《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天聽話》自然剛好是針對方包年紀的書,雖然三本的電子書都是版式書(即是原書整頁像PDF般呈現,不像流式書以文字為單位可自行調校大小和行距),這本是典型日式圖文書,內容其實主要是文字,輔以漫畫故事。
作者是精神科醫生,主旨就是向父母講述培養子女「自我肯定感」是育兒的首要,而多關愛多稱讚的正向教育可培養自我肯定感。問題也正如以前提及的,呼籲父母放下子女,其實為現今社會所不容,而很多學理上很理想的例子,落到現實其實未必管用。以東亞的文化背景,養育子女本來就比較嚴厲,所以提醒一下是好的,但如果認為家長可以全部做到,恐怕也只會徒添壓力。
第二三本是法國著作,作者是臨床心理師。
第二本聲稱針對2-12歲的小孩,我倒覺得比較像是針對五六歲起的學生。第三本則明顯是針對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兩本書重點都在拆解子女「問題」背後的成因、子女的心態,然後提出應對的方法。
這兩本書的文字其實也不少,不過就不像上一本是整篇出現,而是穿插在漫畫之間作點列。作者也大量套用心智圖,幫助讀者更易掌握重點。
第二本書最後整理了幾頁「親子溝通急救包」,針對最常見的問題,列出家長可用的對答。
第三本書更好玩,最後三分一篇幅叫「解讀父母觀點」,是反過來給青少年看的。即是把原本「教父母如何了解和應對青少年」的方向倒過來,變成「教青少年如何了解和應對父母」。
當然方某的看法也就跟第一本差不多。另一「問題」是我們比較習慣接觸英美作品,對英美人士的想法比較熟悉,就連對科學、科學邊緣和迷信的範圍亦然。所以書中不時提及一些未經科學證實的療法,感覺頗離奇。當然這些療法對法國人而言可能都是日常,大概就像我們看中醫,也是跟現代科學不太合但實踐中又覺得有用的東西。
結論也是回到以前說的﹕
人夾人緣,不同性格的家長和小孩互動錯綜複雜。如果有人能提出廣泛有效的方法,讓家長不用頭痛,他大概不是發了達、就是等著拿諾貝爾和平獎了(也會發達,因為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
人家可以給你建議,但你只能用來提醒自己,具體做法始終要消化後再看自己家人的互動而定。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7mqyW、https://moo.im/a/euNTVX、https://moo.im/a/3fwACR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
p.219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藉此學習人際關係,也是其中一部分。就算吵架,過一陣子又會玩在一起,這也是孩子獨特的優點。雖然說是「欺負」,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類似彼此較勁的行為,家長還是稍微觀察一陣子比較好。不過,只有單方面持續的情況之下,受欺負的一方會很難受,因此大人的介入還是很有必要的。」
比較難搞的一點是,大人其實很難一直在觀察,去確認究竟只是普通玩玩還是欺凌。
就不說家長要工作,就算專門負責看小朋友的老師,除非是幼稚園這樣貼身跟著,否則到了中小學還是無法一直監視的。
p.221 「透過和老師商談,很多狀況都可以得到解決。」
先不講校方是否有心,就算都是有心人,老師也不一定解決到。因為一群學生的集體心理,有時有很複雜的因素。當然現在的學校配套通常較多(例如社工人手多了),如果情況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應該是處理到的。(或者應該說,學生通常怕訓導老師。同學間的衝突驚動到校方的話,自己就會意識到「鬧太大了」,在老師社工介入下有機會降溫,不致於不斷發酵。)
但如果真的太複雜解決不到,有些人可能真的要轉校才成。
p.228 「所以像這個時候(方按﹕孩子自我肯定感太低),就別再窮追不捨地要求孩子認錯,暫且接納孩子的說法吧﹗」
這倒是有點像大人吵架﹖但讓孩子習慣了否認事實也不好,尤其在這個標榜另類事實的年代。承認客觀事實還是重要的。
p.238 「父母的責任感太重」是會令父母很焦急沒錯,只是正如之前所說,現在社會對家長要求越來越高,其實不大容許你「放牛」式養育了。有些家長可能本身責任感太重,也有些可能「為勢所迫」不能不焦急,而剩下的反而就是無責任感一類了,由一道光譜變成兩極化,反而不美。
p.252 作者說年紀太小的孩子「把願望當作事實來陳述,不需要對他橫眉豎目唷」,但正如上述,也要擔心他會否慣了罔顧事實。畢竟現在就有一大堆不顧客觀事實,把自己主觀感受當事實的大人。(行文當下才剛又遇到一個,當然他會把同樣的評語套在下頭上,這就是後真相年代的困境。)
---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p.106 指出遇上小孩說謊要先了解動機和原因,比上面任由他說謊自然更合理。不過前書面對的是3-6歲的小孩,本書則包括2-12歲,包括較大的小孩,所以方針有不同。
p.120 面對小孩過於強勢的處理方式,對年紀較大的小孩或者可以,對太小的可能沒用。
p.137 為兄弟姊妹的爭吵做裁判是「陷阱」,要讓孩子自己發展生活技能,固然是個提醒。可是到了學校,老師卻是被期望要作裁判的人。
p.165 「如果我們為了讓他們規規矩矩(而且還是在親戚的目光下),因此承受更多壓力,他們也愈有可能搗亂,而且會毫無顧忌,甚至還有可能腦袋斷線,開始發瘋﹗」
這點在下可不同意,小孩以後一生都是要活在別人目光下的,學習跟遵公眾的規矩,本來就是必須。像老媽那句﹕今天你不教他,出了社會就會由別人教他(而且更不留情)。
p.174 討論如何面對有特殊需要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不足之處。
p.178 阿德勒心理學的確是說孩子行為不當,是因為歸屬感和貢獻感沒得到滿足。可是要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會像嬰兒一樣無時無刻都需要你、都在索求。如果要完全滿足他的需求,你也會淘空自己,令自己情緒不穩。所以必然有張力。
---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
p.70 對家長而言,子女對課外活動欠耐性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錢」(因為付了錢,中斷不去即是浪費)。如果是不用錢又不用預定時間的興趣,家長雖然擔心子女沒恆心,但至少不用生氣。
p.76 對於子女的戀愛,建議互相放任(父母不干涉子女的性/愛經驗,子女也不過問父母的私生活和艷遇),恐怕是法國人才敢說。我想對大部分文化的父母,就算同意要尊重子女自由探索,至少也會怕子女受騙、遇人不淑之類的。
當然,作者有一點完全正確,就是你越反對只會令子女離你更遠。所以性/愛教育不嫌早(到子女開始動情已太遲了),及早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讓孩子相信有需要時父母會支持他們,到他們真的要探索時,你才有餘裕去接納他自由探索。
p.80 濫用藥物這方面,我倒是有點擔心的。因為方包跟在下不同,似乎是個很喜愛找刺激的孩子。像方某這種厭惡機動遊戲和視聽刺激、整天坐著看書不怕悶的人,別人當然不用擔心我吸毒(因為完全沒興趣也不需要,我比較需要安靜)。可是太愛找刺激的人,如果你無法讓他每天找到正當的刺激,他自己或者誤交損友亂找就麻煩了。
p.172 說面對欺凌者最好是幽默和不在乎,是說比做容易。
會被人欺凌,本來就是因為別人找到你的在乎的事物。面皮夠厚的人,通常一開始就不會被找上。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