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4月 25, 2020

揭書看疫病(3)﹕疾病和生物學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時疫流行,躲在家裡除了準備網上教材和聯絡學生,當然還可以打開書本。
以下介紹的,部分在下讀過感受良多,也有不少只是學校買了自己未細讀。內容可以是疾病歷史、演化、甚至是疾病與政治的瓜葛。相信應該總有適合看倌的。


清水茜《工作細胞》(1-3),張紹仁譯,香港﹕東立,2016
《工作細胞》(4),香港﹕東立,2017
《工作細胞》(5),香港﹕東立,2018

會訊2017年10月號介紹過。廣受學生歡迎,在下試過把「血小板」小妹妹加在圖書館門口「暫停開放」的告示,結果所有人留言都是說「有血小板,讚﹗」(笑)。雖然畫風有點血腥,未必人人合適,可是對免疫系統的戲劇化描寫,就連學術界也認同有教育之效。畫家亦開放非商業用途,讓學界可以利用和改編作教育用途。




李瑞山《傳染病點線面》,香港﹕明報﹕2008

書比較舊,傳染病科醫生講傳染病的報紙專欄集。大抵上可以讓您了解一個專科醫生如何看這些大眾話題。


畑中正一《流行病毒如何讓人致命﹖》,台中﹕晨星,2010

見到晨星出版社,同工大概猜到是入門著作。的確這本就是「圖解XX」那類形式的作品,所以介紹的內容還算新,而且不會太深入。




Gerald N. Callahan《感染﹕細菌、病毒、微生物與人類的糾葛之謎》,台北﹕原水,2007
Alanna Collen《我們只有10%是人類》,鍾季霖譯,台北﹕三采,2016

微生物「好得人驚」是大家共同想法,所以消毒產品才大行其道。但微生物除了致病,對人體健康也有重要功能,這兩本書就是討論微生物對人類有何重要。真的不要以為把微生物趕盡殺絕就會健康,人體也是個微型生態系,與微生物達致平衡才是健康之道。




Sharon Moalem、Jonathan Prince《最衰者生存》,陳芝儀譯,台北﹕天下文化,2007

本書並非直接討論疫症,因為裡面的主角都不是傳染病。可是要留意一點,醫學上「流行病」不一定是傳染病,「流行病學」也不是「傳染病學」。而疾病之間的關係、或者人類和疾病之間的關係,可以很複雜。

本書原名叫《Survival of the Sickest》,如果不是台灣人譯,讓我譯一定會叫《Sick者生存》。如果「適者生存」,為何今時今日我們還會有病﹖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演化醫學」,旨在解釋演化和人類疾病的關係、人類和病原體的互相適應。例如地中海貧血可以減低患上瘧疾的機會,就是地貧一直流傳到今天的理由。書中討論了多種疾病,指出這些病之所以普遍不消失,就是因為它們對人類生存另有幫助。有些是歷史上曾有幫助,有些是對今日仍有幫助。

這本書對我們的啟發,是「演化」觀念的運用。在演化的眼中,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全都視乎環境而定。十萬年前有益的特性,今日可以有害。病原和人類既互相攻擊,又互相進步和融合。生物之間的關係千絲萬縷、牽一髮動全身,頗有「萬事互相效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的意境。




Lynn Margulis、Dorion Sagan《演化之舞》,王文祥譯,台北﹕天下,2016

同樣跟疫症沒直接關係。《瘟疫與人》討論疫症如何影響人類歷史。這本討論的「歷史」更深遠,是「細菌如何主宰地球的歷史」。地球四十五億年的歷史中,生命誕生後大部分時期都只有細菌,多細胞複雜生物是很後期才出現。就是細菌先改造了地球的環境(例如產生大量氧氣),令多細胞生物得以生存。

本書也是跟《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樣,屬經典著作(1986年原版,中文版也是九十年代出版了,現在只是重新出版),也引來很多質疑。因為作者推崇另一位學者的「蓋婭假說」,認為整個地球就等於一個超級生命體,生命和環境是互相適應的,地球有自己內部平衡的機制(讀過會考生物學的應該記得生命特徵之一就是homeostasis體內平衡)。

從這個觀點看,現在人類就是在破壞這個平衡的癌細胞。


(揭書看疫病系列﹕疫病的世界史香港與疫病、疾病和生物學、面對病毒資訊素養)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六, 4月 18, 2020

揭書看疫病(2)﹕香港與疫病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時疫流行,躲在家裡除了準備網上教材和聯絡學生,當然還可以打開書本。
以下介紹的,部分在下讀過感受良多,也有不少只是學校買了自己未細讀。內容可以是疾病歷史、演化、甚至是疾病與政治的瓜葛。相信應該總有適合看倌的。


羅婉嫻《香港西醫發展史1842-1990》,香港﹕中華,2018

很少有這樣的專門著作,而眾所周知鼠疫是香港醫療史重要一頁。港英政府如何因應狀況調整醫療服務和規管,值得參考。上學期晨讀我就是拿著這本讀,可惜一直下來只讀了頭一章。新年假期到停課正在讀鄺智文和蔡耀倫的《東方堡壘》,希望盡快讀完可以繼續讀這本。


杏林鴻爪﹕香港醫學博物館藏品選》,香港﹕香港醫學博物館,2016

談香港醫學史,醫學博物館當然是重要的地方。這本書跟傳染病有關的藏品,其實只是開首的「老鼠箱」和水質採樣器。如果您對老鼠箱有印象,若不是對歷史很有興趣,就是年紀相當大(笑)。話雖如此,如果沒空去醫學博物館,看看本書也可以見識部分藏品和香港歷史的關係。



劉潤和《香港市議會史1883-1999》,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2

很舊了,或者公共圖書館才找到﹖但在下當時就買了,因為我是市政局粉絲。當年政府硬推殺局,兩個市政局的議員大多反感,於是成立委員會並委任學者寫一本市政局史留個紀錄,最後到殺局完成後才付梓。諷刺的是,市政局的始祖潔淨局是因為衛生和鼠疫問題而成立,而最後殺局的藉口也是另一場疫症禽流感。

環境衛生,無論是垃圾清理、還是小販管理,往往與庶民日常生活直接相關。當初港英政府決定設立潔淨局,就是為了讓市民代表自行管理,令工作更為順利。日後政制改革、選舉權擴大,亦多由市政局始。到殺局後環境衛生行政當局多與市民發生衝突,實由制度不再把庶政交由庶民自理為始。




莊玉惜著《有廁出租—政商共謀的殖民城市管治(1860-1920)》,香港﹕商務,2018

這本與《香港市議會史》雖然都是衛生尤關,著眼點卻十分不同。市政局「官史」是官民共治的光輝歷史,作者眼中公廁卻是官商勾結的「臭史」起點

當然,了解歷史就會明白,殖民地早年佔人口大多數的華人,大部分是流動人口。無論白人殖民建制,還是華人慈善團體之類,其實都只是官商合作的平台,跟那些窮人關係不大。嫌「勾結」太負面的話,就像作者叫「共謀」囉。

歷史背景在於,殖民政府一向都想省錢(尤其自由港控制到的稅源很少,香港政府早年入不敷支,財政無法獨立於英國),公廁本來要付錢請人清理,是很討厭的負擔(可是那些基層勞工家裡沒廁所,沒公廁就會隨街便溺)。後來珠三角絲業興起,政府發現有人會出錢買城市的「優質」糞肥養桑,於是乾脆讓華人承辦商出錢承包公廁,或者發牌讓商人開設私人公廁,政府還倒過來有錢收。

有趣的事來了﹕政府不想負責任,於是把本來是公共服務的事「外判」給商人承包,是否覺得很熟悉﹖

最有趣的還不是外判本身,而是政商互動的方式。公廁和一切厭惡性設施一樣,必須有,但從來沒人想放在自家附近。撇除了冠冕堂皇的理由(當時公廁比現在臭得多了,別忘記裡面全是放滿新鮮糞便的桶),最主要還是因為「會影響樓價」。這點在舊時更嚴重,因為現在多是小業主在吵,政府可以不理﹔當時小市民不會買屋,反對的都是大地主,政府無法不理。於是把公廁「外判」,政府不用煩心在哪裡放公廁被人投訴,那些大地主放公廁時自然會跟其他地主協調,而且小市民既然只是租客,大地主把公廁放在你家旁邊也無法反抗囉。本書乃作者博士論文改編而成,花了很大功夫疏理公廁和地皮業權、繪畫勢力範圍圖來證明這一點。

既然地主自設商業公廁,令政府免卻公廁選址的煩惱,政府對於商業公廁的衛生自然也隻眼開隻眼閉。甚至為防鼠疫立法糞便要消毒,亦因為影響糞肥價值被商人無視,政府也不聞不問不執法。有沒有令您想起「地產霸權」﹖公廁就是十九世紀的地產霸權。

時至今日,公廁相對沒那麼臭,但政府邏輯沒變過。例如政府連公園和公共空間也叫發產商興建和管理,結果人家把那些公共空間私有化,放在不方便公眾使用的位置,還可以向小業主多放一份管理費。其實就像當年政府不想管公廁,於是任由地主把公廁當成「黃金」收集站一樣。

不愧為「香」港,百多年前廁所的夜香「氤氳」,今日仍裊繞不去。


(揭書看疫病系列﹕疫病的世界史、香港與疫病、疾病和生物學面對病毒資訊素養)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星期三, 4月 15, 2020

2020年4月號聯合報﹕棋藝天地

二零二零年第二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副刊版﹕
1. 棋藝天地—Codename Duet / 花式自爆 (方潤)
元旦前參與了桌遊店的舊貨義賣活動,怎料原來對方用自己而非店家的面書戶口回覆,所以被丟到後面,一直到一月我才注意到,趕快去交錢提貨。除了那副幾年前試過一次的舊遊戲外,還看中了兩副新遊戲,所以一併買了。 
Codename Duel 機密代號二重奏》玩法與基礎版類似,但由兩組鬥快找出己方的牌,變成兩人(兩組亦可)要九回合內合作讓對方找出自己要的牌。檯面上的代號牌是雙方共用,但雙方需要找出的代號有不同(25個當中的15個),分別在關鍵牌的兩邊。每次找錯路人就會結束一回合,猜題者認為沒法猜下去也可以主動結束回合。如果一方的九張牌提早找完,也可以把餘下回合全部給對方猜。找到殺手牌就會雙方一起輸掉。 
這遊戲根據能否提早完成回合和遊戲計分。並設有「全球任務」進階版。全球地圖中不同的城市關卡會有不同的回合數和猜錯數限制,供玩家挑戰。 
花式自爆》以面書專頁「十萬個激嬲女友的理由」作招徠,以方某那種阿斯伯格激死人沒命賠的習慣會覺得叫「花式自殺」比較貼切(笑)。這比較像派對遊戲,可用作社交熱身用。當然也是鍛煉觸怒女友能力的好方法。(誤) 
整個遊戲其實很簡單,就是有人負責揭問題卡(例如﹕「我係咪肥左﹖」),其餘的人就在手上的答案卡中,盡量出一張最能激嬲抽卡者的作答案(例如﹕「除左恭喜之外都唔知講咩好」)。然後抽卡者就決定誰可以得到「嬲幣」,最後嬲幣多者勝。這個模式有不少遊戲都用到。 
另外一個真的「派對用」玩法就是配對,女方分別持有不同款的「嬲幣」(說明書說號碼,我看卻只有顏色之別,玩家嫌不夠用的話大可自行找其他代幣代替)。當女方出問題後,男方同樣選擇出答案卡,然後女方要秘密地把嬲幣放上最嬲的答案上,然後男方再秘密地收起嬲幣。為了保密所以遊戲附上卡紙屏風一個,放幣和收幣時可用來遮擋。最後男方攤開嬲幣,誰收到最多某款嬲幣的就可跟給予這款幣的女方配成一對。至於為何派對要把女生跟最嬲的男生配成一對,方某就不知道了。想發生謀殺案﹖(狂笑)

星期六, 4月 04, 2020

揭書看疫病(1)﹕疫病的世界史

(這是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寫的書介)

時疫流行,躲在家裡除了準備網上教材和聯絡學生,當然還可以打開書本。
以下介紹的,部分在下讀過感受良多,也有不少只是學校買了自己未細讀。內容可以是疾病歷史、演化、甚至是疾病與政治的瓜葛。相信應該總有適合看倌的。


William H. McNeill《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楊玉齡譯,台北﹕天下,2016 (1998第一版)

在下讀得頗早,但幸好有新版重出所以應該不難買到。William McNeill是有名史家,本書將疾病和宏觀大歷史結合討論,算是先驅之一。就連日後很出名《槍炮、病菌與鋼鐵》也是受其影響。

傳統歷史課都是「帝王將相的歷史」,大多聚焦於統治者和政治制度。作者則以詳細的內容描述疾病如何影響歷史進程,例如蒙古帝國和鼠疫的關係。近代人類社會的都市化也是建基於醫學進步,否則早年的城市其實非常污穢,城市居民死亡率居高不下,以致城市人口在不斷有農村移民補充下亦難以增長。


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王道還、廖月娟譯,台北﹕時報,2019 (1998第一版)

正如上述,另一本經典著作,所以新版重出。作者想解答的問題是﹕為何他遇到的巴布亞新畿內亞朋友,社會不如歐美那麼先進﹖他的答案是非戰之罪,提出了震撼學界的理由﹕大陸軸線。

這套說法引起很大反響,很多人反對這個解釋。可是這套解釋的確夠簡單,只是大陸軸線的不同,就影響了不同地區可以馴化到的動植物種類,還影響文明擴散的速度。而擁有一整片橫向大陸的歐亞大陸居民,在農業、科技、甚至是身上所帶的病菌各方面,都有其他大陸居民難以企及的優勢。

當然,這種差異主要是影響人類早期的歷史。越到近代,其他因素的影響就越大。近年大熱的作品《國家為什麼會失敗》(簡稱《國敗論》)就用近代史反駁Jared Diamond,他們認為「制度才是影響社會成敗的主要因素」這個論述沒錯,但其實用來批評Jared Diamond並不對題,大家注重的歷史並不是同一範疇。

在「病菌」這方面,非洲大陸本來也很有「優勢」的,但相對上擴散沒歐亞大陸那麼容易。所以之前非洲大陸的風土病一直只是外來殖民的障礙,直到殖民者和奴隸貿易才把瘧疾(瘧原蟲)帶到美洲﹔現代交通發達,又令伊波拉和寨卡病毒成為全球威脅。







Alfred W. Crosby《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鄭明萱譯,台北﹕貓頭鷹,2019 (2008第一版)

前兩本書,一本是疫病史觀,另一本講大陸軸線,但是以生態觀點看歷史,以本書開風氣之先。有趣的是,這本書的英文原版(1972)其實出版比前兩本都早(《瘟疫與人》1976、《槍炮、病菌與鋼鐵》1997),可是中文版出得比它們遲十年,可以說是被遺忘了的書。書商第一版甚至在封面寫上「這是本遲了三十六年才譯出來的書」。

歐洲人「發現新世界」,生物交換的餘波至今未了。書雖然舊,但觀點仍然重要。就像梅毒由來的辯論,由舊時到現在都說不清楚。所以書舊也沒所謂了。



Mary Dobson《疫病史﹕30大疾病殺手背後的動人故事》,劉宛欣譯,台北﹕合記,2010

分門別類介紹30種疾病,每種用十頁八頁介紹其歷史,應該相當易讀。其中也包括了SARS。至於沒發病的帶菌者,其實古已有之,書中也介紹了流行病學很出名的「傷寒瑪莉」,有興趣的同工可以自己上網找找這個專門逃避公共衛生部門的上世紀大媽「威水史」。

Frederick F. Cartwright, Michael Biddiss《疾病改變歷史》,陳仲丹、周曉政譯,香港﹕三聯,2005

相對舊的書,但校內同事曾經拿來作「老師好書推介」,應該也不錯。介紹十種疾病對歷史的影響。篇幅相對就詳細一點了。



寗方剛《八卦醫學史》,台北﹕漫遊者,2016
何乃強《皇家有病知多少》,北京﹕九州,2014

兩本都是較「微觀」的歷史,前者討論中外歷史中的一些疾病和人物的關係,後者集中於中國皇帝或權貴的疾病。



鍾金湯、劉仲康《引領微生物學的先驅﹕20位微生物學家傳記》,台北﹕商務,2008

舊書,為何要推介﹖因為揭開才發現本書介紹了一個先前不認識的醫生名字﹕伍連德。最近朋友傳來大陸網民寫的文章,說清朝末年東三省鼠疫。朝廷派出馬來亞華橋伍連德任總醫官,找出了鼠疫的傳播途徑。東三省總督錫良亦與醫生充分合作(推廣使用口罩),給予政策支持(甚至把整個東北封鎖),並鼓勵疫情資訊流通,成功阻截了鼠疫。可見就算是行將就木的清朝,只要肯尊重科學,仍可有所作為,雖然這阻止不到滿清覆亡。對諸今日,能不嘆乎﹖

(伍連德在馬來亞的事跡可見﹕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7968)


高耀潔《中國愛滋病禍》,香港﹕天地,2008

對比清朝,就是今時今日仍有瞞疫成禍的例子。如果說肺炎也因為政治問題被隱瞞,愛滋病涉及性污名,就更容易被各方隱瞞了。結果賣血經濟成為中國愛滋疫潮爆發之點,而高醫生為了暴露問題,亦喪失原有舒適優越的社會地位,還被官方騷擾,最後唯有流亡美國終老。

為何會不斷出現這些講真話而被懲罰,最後導致公眾招惹更大禍患的例子﹖如果看不出問題根源就在制度,問題永遠不會得到解決。


(揭書看疫病系列﹕疫病的世界史、香港與疫病疾病和生物學面對病毒資訊素養)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