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2月 11, 2021

致富的特權


陳虹宇、吳聰敏、李怡庭、陳旭昇《致富的特權》,台北﹕春山,2021

很少有留意到這樣主題的書。至少,香港批評金管局的文章不少,但也沒甚麼專門討論金管局政策的書(或者有學術書,但普及書就沒見到)。所以見到覺得有興趣就買了。

幾位作者曾任台灣央行的理事,卻認為央行會議沒甚麼空間給他們討論和研究政策,結果要在外頭寫本書來批評,本身已經是件很「奇怪」的事。不過在書後半見到他們央行開會和「表面委員會,實質總裁制」的行事方式,那又不算出奇了。

台灣制度與香港不同,雖然不如香港以聯繫匯率綁死美元,但為了便利出口產業,也會以維持目標美元匯率為目標,而且往往「許降不許升」,免得危害出口。結果跟香港類似,就是當美國聯儲局因為美國本身經濟需要而降低利率、甚至量化寬鬆「印銀紙」的時候,台港為了避免本土貨幣匯率上升,也「被迫」無視本土經濟需要,跟著美國維持低利率、增加貨幣供應。

結果這些熱錢沒有投入研發生產,而是投入資產(尤其地產)市場,導致資產價格大幅上升、超越工作人口收入增幅水平。最後就是早年有機會購入資產的人(通常就是嬰兒潮一代,或者之後的少數「成功者」),眼見資產價格不斷上升非常快樂,其餘的人(尤其是新一代)望著永遠追不到的資產價格,無法完成(往往也是上一代人訂下的)人生目標而越來越沮喪憤怒。政客經常把新一代多樣化的政治訴求簡化為「買不到樓」,固然是掩耳盜鈴、轉移視線之舉,不過資產價格與大眾薪金水平脫節,的確加劇了怨氣,成為加劇衝突的助燃劑。

甚至乎,原本被認為治國良方的逆週期操作,在歐美各國用多了,效果也開始減弱。央行只能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政界和商界卻未能把資金導引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研發和生產投資上,也令央行黔驢技窮。資本家利用熱錢炒賣自肥,令市場不穩,甚至危及民生必需品供應(例如令窮人和窮國買不起糧食),也是民眾怒氣累積以致產生反精英/反體制情緒的原因之一。

本來為了避免「政治化」而變成半獨立機構的央行,表面上逃避了政治爭拗,其實也是整個政治問題的一部分。某程度上也是Michael Sandel所謂官僚專家借「市場化」迴避倫理價值討論的一種形式。

如何解決經濟體系的複雜問題,當然沒有簡單的答案,但增加央行研究和政策透明度,刺激公眾討論,思考我們需要怎樣的經濟和貨幣政策,始終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步。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moo.im/a/47fksC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55央行與貨幣﹕「臺灣外匯存底的金額世界排名第六,僅次於中國、日本、瑞士、俄羅斯與印度。」

香港呢﹖(現在的排名是台灣第五、香港第六,俄羅斯跌落第七。可能是因為近幾年油價下跌和的緣故﹖)

#392利率﹕「葛林斯潘任期結束時,帶著極高的評價與聲望退休。不過一年多後,2007年,次貸風暴來襲

有些人就是「行運醫生」,好事都發生在他任內,出事就已離任沒人察覺跟他有關。

#587臺灣歷來的利率政策﹕「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

香港稱「銀行同業拆息」。

#638﹕「儘管央行曾公告,7天期定期存單利率可算是極短天期市場利率的下限,不過長期以來隔拆利率一直低於7天期存單利率。」

隔夜息不是應該低於七日息﹖短期失常還算了,長期是不正常的吧。

#814臺灣房地產﹕「太陽花學運似乎反映出年輕人對於經濟政策過度傾中帶有疑慮」

因為大量開放陸資,年輕人的境況會更差。正如香港的情況,零三年沙士後開放自由行,雖然帶旺經濟減少失業,但得益的主要是旅遊業、零售業和商舖業主(甚至主要是老闆和業主),基層得到的益處不多,卻要承受所有租金上升、處處迫爆等等的負面後果。結果就加劇了陸港衝突和厭中情緒,這點在台灣也一樣,甚至還加上安全憂慮。

#1499擁有龐大外匯存底的好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放款時,通常會加入附帶條件,要求借款國的政府須遵守特定規範,才能獲得下一輪的款項,例如要控制政府財政赤字、進行金融或財政改革、採用升息等措施防止資金繼續外流等等,讓該國度過金融危機的過程更順利,並降低危機再次發生的可能性。」

但這樣經濟會更差。

#1941臺灣央行政策檢討﹕「經濟學家的共識是,制度是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

整本《國敗論》都是討論這個。

#1974美國聯準會的運作模式﹕「(US Mon- etary Policy Forum)」

連字號不適用於電子書。

#2018臺灣央行現況﹕「2020年的臺灣央行,卻依然像國防部、國安局等軍事情報機關一樣,缺乏透明度,在民主國家又非情報體系的政府機構中,顯得相當突兀。」

所謂「國家安全」。

#2033﹕「臺灣央行近年來在面對央行透明度不高的批評時,時常宣稱「近期研究顯示央行資訊過度透明反而不利市場穩定」,但以上這類研究,多半是針對已經相當開放透明的歐美央行而言

等於特區政府和一些學者引用歐洲研究說小班教學沒用。但人家的「小班」是十個人或以下,香港教育界爭取講的「小班」是廿五人左右,其實只是歐洲的「正常班」水平。(即是說,人家研究說由廿五人減到十人以下效果不彰,但由三四十人減到廿五人的效果是另一回事。)

#2088﹕「其他貨幣政策決策相關參考資料以及業務局與外匯局的報告,更是在會議現場才發放。」

所謂「國家機密」。

#2117表7-1註﹕「臺灣央行研究論文數量係指優良著作申請篇數。其他各國央行的研究係指其網站上所列之工作論文(working paper)

這比較其實不大公平,因為台灣央行的數字只包括「優良著作」,別家的卻沒迢個限制。也許還有其他非「優良」的研究,不等於沒研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