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伯讓《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台北﹕親子天下,2023
書名其實不能準確反映內容。
並不是作者失實,而是「為何三歲開始說謊」其實只是其中一個章節的內容。
作者不是發展心理學家,而是認知神經科學家。他以自己的育兒經驗,跟發展心理學相對照,嘗試引導讀者了解這門學問。方某對書中表達的立場未必盡然認同,但內容都是反映學界研究成果。
本書內容涵蓋兒童的理性思維、心智理論、道德判斷、社交能力、學習和認知能力、風險心態、性別和基因影響等等,讀者總會找到自己特別有興趣的部分。
只是跟《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這類書相比較便可知,莫說是小孩,就算聲稱發育完成的大人,也沒比動物真的好多少。所以人類最核心的能力恐怕也不是那些操作上的能力(AI恐怕更快更強),而是道德理性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這一點正是很多人最忽視的。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clnoA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0 推薦序「我覺得可以從科學、系統性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除了是一種學習以外,也是一種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崇敬,這是第一個益處。」
達爾文正是這樣做。
「「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的」,這句台詞用在每個家長身上都十分貼切。」
也不一定,首先應該觀察自己的爸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 作者序「原本以為教養何難之有?教養不就是左手蘿蔔右手棒子,獎懲雙管齊下,娃兒豈有不從之理?」
因為小孩就是非理性的,他要有相當的理性才能理解獎和懲,又要有相當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看著獎懲改變自己的行為。這一點莫說是三歲小孩,十幾歲的也不一定做得到。
#54 第一章「人類天生如白板?那只不過是極權主義的夢想。(The doctrine of the blank slate... is a totalitarian's dream.) —— 史蒂芬.亞瑟.平克(Steven Arthur Pinker)」
正是如此。
「除了無限搭乘列車(不是搭乘無限列車)」
竟然埋了個動漫梗,沒看過不去找也不知是甚麼。
#160 第二章「俗諺:「醫生驚治嗽,總鋪驚吃晝,土水驚抓漏。」各行各業都有「天敵」,腦造影科學家最驚懼的,應該就是掃描小朋友無誤。」
這個也是上網找才明白說甚麼。
#170 「二○一三年,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薩克斯,獲得了天降的禮物——她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二○一三年九月寶寶出生,十月馬上參與了腦造影實驗。至於這個寶寶究竟是天降的禮物,還是薩克斯自己刻意製造出來參與實驗的,下次我一定得親自問她。」
科學家的美夢。
#178 「接下來的一個月,其中一組猴子只能見到人臉(人臉組),而另一組猴子只能看到猴臉(猴臉組)。一個月過後,發現人臉組變得偏好看人臉,而猴臉組則變得偏好看猴臉。這項結果表示,雖然猴子天生喜歡看臉,但後天經驗仍然可以影響牠們偏好看哪一種「臉」。」
可見印痕現象在「高等動物」身上一樣有。
#243 第三章「本以為她的發現會讓大家更願意反思和消弭種族歧視,沒想到隨之而來的,卻是種族主義者鋪天蓋地的負面抨擊。白人種族主義者認為,「艾略特不應該在白人小孩身上進行如此殘忍的實驗。」現實生活中,艾略特則受到其他教師的排擠,她的女兒也在學校遭遇霸凌,令人不勝唏噓。」
換言之在黑人身上做就沒問題了。
不過這實驗設計本身就有不妥(無論對白人黑人皆然),像《女王的教室》一樣,很易出事。
(後話﹕當你發現連女王的教室中的童星都已經三十出頭,你就知道你真的老了……)
#253 「這種「以族群為基礎」(group-based),或是「以團隊為基礎」(team-based)的實用功利道德判斷標準,其實和大人理想中的天下為公、無私道德等判斷標準並不相同!」
其實現實中的大人也一樣,不如說大人的道德水平並沒有比嬰兒高多少。這才令人失望。
#298 第四章「十四個月大的幼兒則不然。無論古普尼克展現出她喜歡哪一種食物,十四個月大的幼兒都會拿小魚餅乾給她。這個結果顯示,十四個月大的幼兒似乎以為所有人的喜好都和自己一樣」
而又不會把自己不喜歡的推給別人。
#309 「根據制約學習理論,如果在寶寶哭鬧時馬上回應並給予安撫,那寶寶就會知道哭鬧有用,未來也會變本加厲使用哭鬧的方法來進行情緒勒索,以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這樣的說法雖然有部分道理,但是事實上卻欠缺全面考量,因為卓尼克的發現告訴我們,如果寶寶和主要照護者之間的社交互動不良,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並因此對大腦、身體與心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寶寶未來也可能會因此出現焦慮、缺乏安全感,以及不信任他人等不良後果。」
但正如Emily Oster在《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指出,跟進研究並沒有證實這點。
#321 「更讓人驚訝的是,父親身上的催產素濃度也一樣會在寶寶誕生後升高,而且和父親與寶寶的互動程度成正比。」
孰因孰果﹖
#321-327 「媽媽的大腦之所以對嬰兒的反應比爸爸劇烈,究竟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異所致,還是因為女性通常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和心力去照顧寶寶呢?針對這個問題,費德曼在二○一四年發表的研究中,尋找有領養寶寶經驗的男同性戀伴侶來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男同性戀者在家中扮演全職的嬰兒照護角色時,他們的大腦反應幾乎和異性戀夫妻中的母親大腦反應一樣強烈。」
但會否同性戀男性的大腦運作本來就比較接近女性﹖(不然他們不是應該像異性戀的父親麼﹖)
#327 「自有印象以來,我的個性一直是偏向理性和冷漠,除了十分專注於自然觀察和邏輯推理,幾乎不曾對任何事物有過任何的「感動」。」
但若然如此,除非是媒人介紹,如何結婚﹖
#356 第五章「一九二七年,全案進入美國最高法院進行審判,審判結果以八比一判決巴克敗訴。敗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法官缺乏足夠科學認知,誤以為優生學在科學上沒有明顯錯誤。更糟糕的是,這樣的錯誤觀念還延續許久,截至一九七四年為止,光是維吉尼亞州就有超過八千人在強制絕育法下被禁止生育後代。」
所以台灣曾經有人在網上吵嚷,說法律學院收生不應看理科成績﹖
而香港又有很多人高呼「生仔要考牌」(生兒育女前應考取執照)。因為他們不理會歷史教訓。
#381 「第一個缺點,就是受罰者的成效短暫,而且施暴者會出現惡性循環心理。對受罰者來說,體罰通常只有短暫的立即效用,一旦體罰結束,孩子很容易就會恢復原狀。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懂得察言觀色、趨吉避凶,體罰當前當然會先稍微低頭佯裝懺悔,但在體罰結束後又是故態復萌好漢一條。」
問題是這一點根本不能針對「體罰」,而是可以套用於「任何懲罰」。
#388 「體罰的第三個缺點,就是容易出現效法現象,使受罰者誤以為暴力和權力操控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樣地,「任何懲罰」都有可能達致「以為權力操控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效果。就算你運用權力罰他「今晚不能打電動」也是一樣的。
(當然「暴力」的效果就是限於體罰)
正如性議題一樣,公眾每次討論體罰,就會很容易有這些理性漏洞出現。只是抱歉連專家學者也一樣。
#429 第六章「在基因決定論的世界觀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憂心與自責也可以獲得解放,不需要再擔心教養上的一個小錯誤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其實要自責一樣可以,畢竟基因也是你給他的。
#440 「如果祖父在青春期以前衣食無虞甚至飲食過量,孫子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則會比常人高出四倍,平均壽命甚至會減少達三十二年」
原文為「多出」,很明顯寫錯。在撰寫本文時發現電子檔已更新。
#444 「或許,先天與後天並非是水火不容般的相互排他」
其實科學爭論很多時候皆如此,例如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地質和生物演化的災變論和緩變論,往往是瞎子摸象下各自摸到不同方面。
#461 第七章「有孩子的讀者都知道,幼兒大約在一歲左右,就會逐漸開始說話。」
言語發展遲緩除外。
#495 「有一位外族人指著一隻兔子,然後用你聽不懂的語言喊道:「gavagai!」……雖然很多人可能會直覺的認為「gavagai」就是「兔子」,但是你如何能確定外族人不是意指「動物」、「長耳」、「兔子的毛」,或是「會跳的東西」?」
正如英人把 Kangaroo 當成「袋鼠」之故事。
#531 第八章「和住在單調鼠籠的老鼠相比,住在豪宅鼠籠的老鼠腦中神經傳遞物質的活性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大腦皮質特定區域的厚度增加七%至一○%,神經細胞的突觸也增加了二○%(Krech et al., 1960; Rosenzweig et al., 1962)。這些結果顯示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成年老鼠的大腦仍會因為環境刺激而出現變化。」
難怪大家對豪宅趨之若鶩。(誤﹖)
#542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貴雄.漢錫(Takao Hensch)發現,如果透過基改方式來降低小鼠腦中的「伽傌丁胺酪酸」濃度,就會導致關鍵期消失,但如果此時加入可以增強「伽傌丁胺酪酸」傳遞的藥物,則又可啟動關鍵期。」
看起來怪怪的,畢竟貴雄/Takao是日文名,但Hensch卻不是日本姓。網上找到資料他的確用這個名,而且樣子不像日本人。為何姓名會這樣混合﹖是日本混血兒﹖還是太愛日本所以改個日本名﹖
#574 第九章「缺乏行動的遠見是空想,缺乏遠見的行動是夢魘。(Vision without action is a daydream. Action without vision is a nightmare.) —— 日本諺語」
缺乏遠見的行動是夢魘,日本皇軍偏偏如此,令整個日本(連帶中國)都陷入夢魘。
#631 第十章「在戰場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不是理所當然嗎?而且別說敗者為寇了,兩軍相接,敗者通常連命都保不住,區區淪落為寇,實在不足為奇。」
這其實是誤解,成王敗寇不是指打敗仗就會淪落為寇(當然有可能),而是指打勝仗的一方自然成為「官方」,於是就會把打敗仗的一方誣指為寇。這點跟作者隨後一句提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原理相同,是「話語權」的問題。
「儘管父母和老師在家庭和學校中都會經常強調不能說謊,但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卻顯示,說謊是三歲左右以上孩子的常態行為。」
問題是大人經常示範不誠實。
#639 「發現四歲至七歲的兒童說謊比例更高,甚至有超過八成都會說謊」
照理自制能力應該隨著年齡提升才是。
「心理學家常使用一種名為「語意洩漏控制」(semantic leakage control)的方法,去檢測孩子在說謊時是否擁有保持陳述一致性的圓謊能力。」
如何把「鬼拍後尾枕」變成學術名詞。
「如果缺乏執行控制能力,孩子就會無法抑制自己脫口說出實話的衝動,換言之就是無法順利說謊。」
阿斯伯格是也。
#685 第十一章「美國的人格心理學家馬文.祖克曼(Marvin Zukerman)認為,追求風險只是行為表象,這種行為表象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稱為「感覺追尋」(sensation-seeking)的人格特質。」
如果套在方包身上就很難理解。他老是沒理會危險、甚至已跌倒過也沒汲取教訓,如果說是追求感官刺激,他又似乎是很敏感的人,攝一條毛巾在背後也會不喜歡,而且也不喜歡嘗試新食物(更像在下一樣不愛榴槤)。如果是一個感官敏感的人,似乎又不需要靠危險行為追求太多刺激了(例如方某就連機動遊戲也不愛)。我還是懷疑他專注力不足。
#719 「目前的理論和證據也演變至第三階段,認為青少年前額葉較慢的發育速度和其叛逆冒險行為,似乎並不是「錯誤」,而是針對同儕環境展現出適應性的「合理」反應。」
但也不過是陷入另一種錯誤。(羊群心理的錯)
「布萊克摩爾提出的「降低社交風險」假說認為,青少年階段是社交環境劇烈變動的時期,讓青少年由原本相對穩定的小家庭環境,轉入詭譎多變的大社會環境。」
但小家庭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事﹖似乎很難解釋為何古時青少年也會這樣。
「降低社交風險,好讓自己能夠融入同儕以避免被排擠,由於這個社交目標比其他像是保持健康和遵守法律等目標的優先程度都更高,因此青少年才會展現出各種衝動和冒險的行為。」
在日本則成年人也一樣。
#726 「和獨處時相比,青少年與同儕相處時的高風險行為會增加(例如使用菸酒和藥物)」
其實是要「威」,顯得自己勇敢。
「根據「身心錯誤假說」,青少年行為的根源是來自「身心錯誤」,因此多數行為都會出現負向偏差。」
雖說兩者是對立假說,但不能「錯有錯著」降低了社交風險嗎﹖
#735 「提高大腦可塑性的同時,也會讓大腦進入較不穩定的狀態。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包括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等,都好發於青春期。根據統計,五○%的精神病症約在十四歲時可以見到蹤跡,而且有七五%會在二十四歲左右首次發病。」
所以對青少年提供精神病識別和跟進服務尤其重要。
#781 第十二章「個性上的差異,將會導致兩人出現截然不同的社會經驗,男童可能會因此不斷參與戶外的體能和勞力活動,而女童則會參與較多的人際社交活動。最後這些社會經歷的差異形塑了大腦,因而導致大腦的結構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男女的大腦差異不但不是導致行為差異的「因」,甚至可以說這是倒因為果的誤解,事實上是行為差異而導致大腦差異。」
也不全然,因為一開始的個性差異也是大腦差異導致的,只是後天的活動會把差異放大。
#801 「這種男女比例不均的現象,不是只發生在教職領域而已,從這些學門中獲得大學學位的女性比例,其實都不到五○%,在工程和電腦科學領域取得學位的女性,甚至只有約二○%。」
「不到50%」其實不能當證據,因為男女比例總不會「剛好」就是50%。否則當女性比例高於50%,男性比例自然就「不到50%」了。
當然,例如「20%」就顯然離平均很遠了。重點是統計上的顯著性。
#808 「雖然大家都以為男性的空間定位和找路能力較佳,但是在一些擁有特殊環境與社交資訊的場合中,女性的空間能力則會優於男性。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要求男女受試者在傳統市場中記憶各種商品的位置,結果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記得某些特定蔬果的販售地點。」
重點是女性通常記的不是空間,而是關係。
所以男性很容易記得「蔬果」在哪個銷售區,但女性較易記得具體各種蔬果在貨架上的相對位置。
「另外一項關於語言的研究結果也發現,雖然女性比較善於言詞,但是女性的說話量並沒有多於男性。研究人員在男女大學生的身上安裝錄音機後發現,兩者的每日平均說話字數都是一萬六千字左右(Mehl et al., 2007)。」
有沒有撇除男生的粗口字數﹖畢竟男生較多用粗口,而粗口本身只表達語氣和情緒,並無認知意義。
何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男大學生本來通常已是男生中語言能力較佳者。這研究充其量只能說,在語言能力較佳的學生中,男女說話量差異不大。但可能語言能力較弱的男生會比同樣的女生更少說話(又或者只能不停重複粗口字而缺乏內容)。
#815 「男女某些行為差異,有可能是因為社會活動的偏好,而導致女性不需要刻意發展此能力」
是本來微小的差異被後天放大,並被社會視為本質。
#835 後記「玄之又玄,眾妙之門。(The key to growth is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er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 into our awareness.)」
這兩句中英文有關係的嗎﹖那段英文怎樣看也不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呀。
維基語錄提供了很多篇對《道德經》第一段的翻譯,沒一篇是這樣。
甚至Google搜尋第一篇結果就是指這一句根本與老子無關,作者最早追溯到這句的出處來自一位蘇菲派學者。
#860 「我們發現微睡眠時人類大腦皮質的活躍程度會上升,但是視丘的活躍程度會下降」
反而不是皮質在休息。
#877 「顯眼影像吸引大腦注意力的過程似乎不需要意識參與。」
也不出奇,正是大腦發現到顯眼影像,然後才通知意識去注意。
#926 附錄「以及一個馬表。」
應是碼錶吧﹖但不知道為何台灣的《教育部國語辭典》是記載「馬表」的。
如果說本來用於賽馬所以用「馬」不用「碼」亦通,但計時器應該是「錶」不是「表」呀。
不知為何台灣喜歡保留很多未分化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