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四, 8月 14, 2014

Singapore 2014: Peranakan Museum

離開集郵博物館後,我們由Coleman Street轉入Amenian Street (因為在一間亞美尼亞教堂背後,故名)。本來想找街上的 Bible House (跟老媽有點淵源),但人家星期日下午沒有開。反而見到隔一塊草地有一幢頗有氣派的舊屋,就是土生華人博物館

我們看完集郵博物館本來已經五時多,這裡七時便關門,時間似乎不夠。不過老媽覺得還是應該趁有時間盡快看看,所以我們就急急進去走了一圈。和集郵博物館一樣,本地人免費,外地人$6坡幣。(即是要付費的也只有在下)

所謂土生華人(peranakan), 即是大眾熟悉的峇峇(Baba,男)和娘惹(Nyonya,女),其實是一批早年定居在東南亞的華人(雖然這裡用馬來語稱謂,但其實這些人遍及泰國、緬 甸、印尼、菲律賓等地)。相對於清末才移民到東南亞的華人「新客」而言,土生華人多與本地原住民混血,文化和語言也是中國(如閩南語)和當地的混合。由於 在當地久居從商,他們和西方接觸較早,也比較西化。和後來的華人移民相比,他們在殖民地的地位較高。

由於 peranakan 這個馬來文指本土出生,並不限於華人,所以博物館不只提及華人,也有印度裔甚至猶太人等。不過後者數目較少,所以展出的物品幾乎都屬土生華人。

一樓有一個介紹土生人士是甚麼及其分佈的展廳。二樓和三樓是主要展廳。

這裡就展出一個婚禮行列,並介紹婚禮當中的不同角色。看倌可以看看他們的服飾有多「中馬」混合﹕

馬來人很喜歡用銀器,以前當然是有錢人或貴族才用得起,其他人只能在婚禮之類的場合才向「有頭有面」的家庭借用,後者還可以收租,藉此度過家境不好的時期。
土生華人當然也襲用了,不過加上了中式的花紋。

(新加坡人辦婚禮喪禮,都可以在組屋底下和組屋之間的空間舉行。方某小時候在新加坡也遇過馬來人辦婚禮,獲邀進去體驗了用銀器洗手和徒手拿東西吃……)

娘惹的珠繡手藝,除了製作荷包,西化後也用來造眼鏡包﹕

土生華人也會看中國小說,不過他們看的版本不是中文,而是 Baba Malay 的拼音文字版﹕

這款夾指木屐倒真的沒見過,所以要拍下來﹕

有錢人的宴席,自是與眾不同。這是以葉亞萊家族的餐具擺出「長桌宴」陣勢﹕
碗碟都是中式,但其餘佈置卻相當西式。

除了介紹土生華人的婚俗和生活,還有他們的公共生活—原來吳慶瑞林金山都是土生華人—土生華人因為受教育較多和社會地位較高,所以在華人當中擔任領袖角色,也較多與殖民地政府打交道。
(註﹕李光耀本人其實不算土生華人,不過他的家族長居當地相當西化,他自己也選擇接受英文教育,所以頗「黃皮白心」。由他出口講「亞洲價值觀」或「儒家精神」沒甚麼說服力,尤其他本人像法家多於儒家。)

其餘的還有一些吉祥圖案的特備展覽

「有趣」的是,其中一個角落擺放了這樣的警告牌﹕
這部分其實是介紹喪葬風俗,可能怕嚇到小朋友(其實只是嚇到大人﹖)所以放了句警告。

這方面基本上跟中國人沒甚麼分別﹕

這部出殯「花車」裝飾頗誇張,不知還會誤以為是結婚花車﹕

這種上街遊行的送殯隊伍,香港開埠初年其實也有,大戶人家尤其要擺這種排場﹕
(佛山孝子也是應運而生)

時間也差不多要關門了,於是我們就回地鐵站去找東西吃了。(下篇﹕亞洲文明博物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