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機構教師發展日,晨咁早幾千人殺入機場博覽館(散場時還連累機場那些旅客沒位坐—雖然在下也沒有),仲要連午飯都坐o係窄位上吃(雖然飯盒是機構送的,謹此致謝)。整天最有意思的其實是下午這一場。
講者令我想起港大讀教育時,那個教育心理學教授,真的有能力做到全無冷場。(當然我認為那位教授更厲害。這次講座內容相對較少,以活動示範教學法居多,但那位教授要在下午「飯氣堂」塞一大堆資料給我們。結果上那位教授的課不會睡著,但下課後就倦到要死。)
順便記下一些重點﹕
1. 講者推介加來道雄的《The future of the mind》,好像未有中文版。
2.1 不確定(uncertainty)刺激皮質醇分泌,皮質醇壓抑多巴胺分泌。長期會令人逃避新事物和冒險、並增加抑鬱和心血管疾病機會。
2.2 研究認為皮質醇會降低DHEA活性和NK(自然殺手)細胞活動,而NK細胞減少活動會增加癌症機會。
(這令我想起一位同學的學校連續有同事患癌的事,而坐在我旁邊的一位中學校長,也有十位同事先後患癌,應該算是相當多。)
2.3 青少年本身就是會減少分泌血清素和增加皮質醇。
2.4 所以講者通常都是跟學生吃東西或打場波後才談他們的問題,因為食物和大肌肉運動都能提升多巴胺水平,之後學生就比較能聽得進耳。
3. 老師是可以透過不同的活動和要求,刺激學生不同大腦傳遞物的分泌。例如老師製造突然而來意料之外的要求,就會帶來「不確定性」,於是令學生疑慮不安,學生自會安靜下來。
4.1 單光子放射電腦斷層掃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T)
正常的大腦應該是平均的,反映不同腦區的血流量相若。
吸毒的人圖像會凹凹凸凸,反映腦區間的血流量不平均。
過度活躍症的人圖像,前面額葉的位置會出現兩個大洞,代表負責理性自制的部位不大運作。
所以對這些人,講道理和發惡都沒用,倒不如給他活動,才能令他專注。
4.2 美國有間九反學校的校長就引入了Ride to read計劃,讓孩童一邊踩單車一邊讀書,反而令他們能專注讀書,成功提升了學生的成績。(Pam Camper, Russell D. Jones Elementary)
5. 重點並不是學生聽了多少,而是他自己想了多少,並說出來。要學生自己反思就等於練習。
6.1 分組活動,理論上二至四人都可以。不過二人討論比較深入,去到四人溝通就會較複雜。
6.2 可多站立活動和互動,增加大肌肉運動。
6.3 同儕學習和討論的重點不是分工(因為各人focus不同根本沒真的交流只是各有各做,去交貨滿足老師要求),而是分次序。
因為分了次序後同一時間就只有一人在講,沒有其他人會搶白,學生就會較有安全感說出來。但為免學生互相推諉,不用讓學生自己決定先後,可以用一些簡單方法(例如食指生得長的先講、或者誰剛過生日就可以決定誰先講也可以,總之分到先後就行)決定,然後要他們逐個舉手確認,給予掌聲。也可以要求站立的人才說話,那麼老師就可以清楚看到誰應該說話、誰不應說話。有些小學老師也會讓他們傳遞一支筆(當膠咪用)顯示輪到誰發言。
6.4 增高學生的動機,也可以要求學生輪流每人提出一點,那麼難度比較低就容易開口,而認識較多的人可以多講幾輪,這樣就照顧了學習差異。
對於不懂的人,可以pass給其他同學,是否要「懲罰」就由老師事先決定。可以是說不出的被其他組員輕打手板、也可以是每講一點就舉一隻手指作記認也可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