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三, 8月 19, 2015

博物館三連擊

趁暑期未完,有一天空閒去「解決」了三間博物館的展覽。

首先去文物探知館看那個「發跡香港」。文物探知館的專題展覽廳本來就是比較小,所以預計很快看完。但這次看得更快,因為根本沒甚麼「文物」展出來。今次找設計學院的學生,去設計一批跟香港工業歷史有關的藝術品,其實跟「文物」沒甚麼關係,感覺比較像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那麼為何不放在文化博物館﹖)

除了「工廠妹萬歲」和介紹當年女工生活,倒有三幅舊照可以給大家發「想當年」之情﹕
(題外話﹕在旺角匯豐外曾經見到一張「哪三位美國總統曾經在附近度身訂製西裝」的廣告,感覺十分「唔啦更」——訂西裝關銀行咩事﹖看清楚才知道原來是海事博物館「香港製造」專題展覽的廣告。應該是因為匯豐銀行有份贊助所以才貼廣告吧。這個廣告設計算是頗引人好奇的。)

---------------------------------(我是勞動光榮的分隔線)---------------------------------

然後走去尖東,先解決午餐,然後走上半島中心的樂聲陳列室幫老媽問東問西。問完就去科學館睇西洋奇器

這邊一樣沒有幾張照片,不是因為沒展品,而是因為不准拍。除了開首那些電腦動畫之外,其餘的部分全部不准拍,甚至還有個保安叔叔坐在展廳前舉起「不准拍攝」的牌子……不知為何他們比歷史博物館更嚴格(人家只是不准用閃光燈),不過人家說不要拍就不拍囉,面斥不雅。

其實入口位置頗為浪費空間,一大條走廊沒有擺甚麼東西,只是簡單介紹了一些名詞。然後轉角位十分驚人地擺了個(我猜有一個半人高)的半球,用來投映會轉的立體康熙朝《坤輿全圖》﹕
當時對美洲北端的了解,還比不上澳洲。

然後又是近年廣受歡迎的故宮動畫,故宮那麼大、可以介紹的東西那麼多,趙廣超這條水真係可以吃足十年。
太和殿剖面真的很精細﹕
望著那幅故宮地圖,發現原來在下雖然玩過陞官圖,但只想起文華殿、武英殿、體仁閣大學士,想不起其他殿閣了。

裡面展品其實很多,可惜的不是不能拍,而是互動展品不多。尤其是天文儀器(只有幾件很簡單的有樣本試用),有很多單看文字介紹其實不太清楚怎樣用的。現場的互動展品仍是太「小朋友取向」,沒甚麼複雜的儀器讓人試用。

中途見到一件清朝人體模型的複製品(其實就像現在的,只是身體更欠線條像根木頭),幾個少年、一對普通話母子、和一個像是導賞員的阿姐圍著在研究怎樣把身上的器官砌回去。聽見其中一個少年說自己在讀高中,明年DSE要考生物。
這件模型對方某來說當然是沒甚麼值得好奇的,因為小時候已經常看人體解剖圖(謎之聲﹕媽呀,好毒呀﹗),對這些模型其實頗熟手。不過我看完附近其他展品, 發現他們還未砌完,於是湊過去八卦一下。如果要考生物科但連人體模型也砌不完,沒問題麼﹖(其實也不一定有問題的,反正考試不會考你砌人體模型。我讀書時 也只有少量問題會涉及器官位置。)

發現少年指著右腎對上的器官,不知道那是甚麼,而旁邊的人(尤其是那個普通話媽媽)在亂猜一通。
於是我決定出口術﹕你記得五臟是哪五臟﹖這是其中一個,你認得其他的就會知道這是甚麼。於是他用排除法就知道這其實是脾臟。
導賞員大姐說起「脾掌消化」,但其實這只是中醫臟腑的看法(再重申﹕中醫臟腑不等於現代科學的器官),在西醫的現代解剖學而言,脾臟只不過是負責收藏和過濾血液淋巴液的地方。由於這甚至不是課程內容,學生認不到脾臟其實不出奇。當然,連心肝肺腎都不知位置的,就真的需要多點教育了。我們初中的科學科有沒有要求學生讀這個﹖

要批評的話,就是準備展品說明時似乎不夠小心。至少我發現兩個問題﹕
1. 「工部」在某展板竟譯成 Ministry of Industry,十分「現代化」的譯法。雖然工部的確有管工匠的,但其實它並不是搞甚麼「工業政策」,而是管公共工程。不過其他展板又會譯成較多人使用的 Ministry of Public Works。(英文維基譯 Ministry of Works)
2. 更扯的是,為展品說明撰文的館長似乎真的把1901年庚子西狩當成是慈禧和光緒去西部狩獵……中英文都是這樣寫。「西狩」只是庚子拳亂之後慈禧挾持光緒逃難的委婉說法呀。(外國使節多偏向有意循西法改革的光緒,慈禧要繼續軟禁光緒、把持朝政,自然不可能讓他留下給外國人「解救」掉。)
科學館館長對歷史不在行不出奇(修歷史的去了歷史博物館吧﹖雖然2.只是初中中史程度的東西),不過給隔壁歷史博物館的同事過目一下不可以麼﹖

---------------------------------(我是漢清兩朝的分隔線)---------------------------------

由於沒多少值得我動手的互動展品,所以一小時就看完,然後走到對面看歷史博物館的漢武盛世展覽。

外頭的抗日戰爭圖片展,感覺是為了敷衍上頭跟隨北京把九月三日列為假期的倉卒之作。因為只有幾塊展板和圖片,連展品也沒有(甚至真實的「相片一張」也沒有展出)。基本上跟讀初中課本那些圖片沒甚麼分別。

外面一塊展板介紹香港的漢代遺址,當然最為人熟悉的就是李鄭屋漢墓吧。(但是否已肯定這是漢代的﹖以前有人認為嶺南屬「化外」,懷疑這是稍後時代才傳來漢朝樣式的嘛。)

另外有個角落讓人穿漢裝拍照,當然方某志不在此。另一邊倒有件頗有趣的,就是模仿未央宮的立體投影模型﹕

利用投影可以很輕易讓觀眾了解宮殿、椒房殿、少府、中央官署(兵工廠)、闕樓等地的相對位置﹕

不看實物沒留意到原來官印可以小成這樣(跌落食物吞埋落肚都未必知…),而封泥除了有方形還有饅頭形的。

幾個南越國的金印玉印。說明採用《史記》的中原論述,既然你是朝貢國又自行稱帝,自然就是「僭越」。不過我對立場興趣不大,倒是驚訝於原來那幾個印都不怎麼大(不如後世的玉璽),尺寸跟「賭神朱古力」差不多。另一有趣的是,原來那時已經流行用龜鈕。

馬馬﹕「呢度D動物陶像幾似我地架,除左馬仲有牛呀、豬呀、羊呀、雞呀……」
(方按﹕其實我覺得漢朝的動物俑比人俑更像真)

傷心大發現﹕你標示現在「廣州」的地方明明是深圳龍崗……廣州不就是在當年南海郡治那個位置嗎﹖

提起漢朝好像總有金鏤玉衣,不過仔細看會發現原來沒有下襠的。

沒有下襠,除了玉覆面外還有塞竅。說明指包括肚塞和陰罩,那支大的應該就是肚塞吧,但陰罩是哪一枚﹖說明牌沒逐塊說明。看來就只有那隻像玉扼的東西用來套著陽具﹖

馬馬﹕「呢幾隻回頭羊咩都好靚架﹗」

這個銅鍾旁邊那支綠色液體,好多人沒看說明牌都不知道是滲了銅綠的古酒。

這幅特別拍下來,因為每個三角形那麼小的空間中都繡了隻水禽,難度十分高。

別說古人沒有創新意念,這個可以合蓋的銅羊尊燈、和收集燈煙的羽紋銅鳳燈,跟現在的產品相比也不分高下。

馬馬﹕「D人成日都搵我地笨,唔止我地,連牛都要拉車喎。」

六博早已失傳(維基有人聲稱知道玩法但看了也不甚了解),單看棋盤看不出怎樣玩的。又沒想到漢朝已有十八面骰

鑄錢有銅範、有陶範。不過你看王莽那些「小泉直一」、「大泉五十」比原本的五銖錢還要小(卻聲稱分別值一個和五十個五銖錢),就會覺得實在太「搵笨」了。在那個商品貨幣時代,發行貨幣的物品價值,不可以跟貨幣面額差那麼遠吧。

古簡要用試管裝起保存,而銅削就是「刀筆吏」用來削去簡上錯字的刀了。

馬馬﹕「呢隻擺明係有翼既馬騮啦。」
(家騮﹕邊個話我﹗)

這個心形燭台(說明牌叫扶桑樹形),現在同樣的造型也應該很受歡迎吧﹖

馬馬﹕「咩咩都有個印喎」(方按﹕這是給羌族酋長的銅印)

原來當時西域已經流行這種大人頭的布,看起來有點像印第安人。

新疆發現貝殼幣,證明當時西域已與沿海地區有貿易。

很少見到瑪瑙雕成動物形的鏈。

傷心大發現之二﹕攝政應該是 regent 而非 acting emperor 吧﹖不過王莽篡漢前曾稱「假皇帝」,這個譯成 acting emperor 倒是傳神,不過中文就應該用「假皇帝」而非「攝政」吧。

有些中史朋友批評說堆了很多展品但不知想說甚麼故事,也有些應該會批評強調嶺南和中國關係的「國民教育」企圖吧﹖不過整個展覽,除了那幾個「僭稱皇帝」的南越王國印章之外,有甚麼展品是真的展示出嶺南跟中原很有關係呢﹖似乎倒見不到了,儘管場內已有部分廣東、廣西的文物。

也有中文朋友批評主題「漢武盛世﹕帝國的鞏固和對外交流」像英文多於中文,倒真的很貼切。更不用說,整個展覽沒提過,漢武帝一個人把文景之治留下來 的財富都花光了,他一個人「大頭症」(柏楊語)製造出來的「盛世」形象,其實也就是漢朝「盛極而衰」的開端。與其說這個展覽強調嶺南和中原關係,倒不如說 這種盲目附和「強國」、「盛世」而不知收儉的意識,更為危險。

---------------------------------------------

博物館的回應﹕

方先生:

感謝閣下的寶貴意見,有關閣下提出「西洋奇器」展覽展板文字的問題,我們將會盡快作出修正。
歡迎閣下再次蒞臨科學館參觀。

梁穎恩
香港科學館助理館長

方先生︰

您好!感謝        閣下對香港歷史博物館和「漢武盛世」展覽的支持!

有關地圖上廣州位置的標示,我們其實早已發現問題,並用貼紙改正有問題的地方。惟貼紙可能在閣下觀看展覽期間脫落,我們亦隨即作出修正。我們會繼續密切留意,以防止這個情況再次發生。

至於        閣下的第二個建議,我們同意你的說法,一般而言攝政的英文是「regent」。「假皇帝」或「攝皇帝」是王莽攝政時期的稱號,在一些英文著作中亦見「acting emperor」的用法 [例如Denis Twitchett和Michael Loewe合編的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頁229]。根據《漢書‧王莽傳》,當時群臣奏言:

        「……臣請安漢公居攝踐祚,服天子韍冕,背斧依于戶牖之間,南面朝羣臣,聽政事。車服出入警        蹕,民臣稱臣妾,皆如天子之制。郊祀天地,宗祀明堂,共祀宗廟,享祭羣神,贊曰『假皇帝』,        民臣謂之『攝皇帝 』,自稱曰『予』。平決朝事,常以皇帝之詔稱『制』,以奉順皇天之心,輔翼        漢室,保安孝平皇帝之幼嗣,遂寄託之義,隆治平之化。其朝見太皇太后、帝皇后,皆復臣節。自        施政教於其宮家國采,如諸侯禮〔儀〕故事。臣昧死請。」太后詔曰:「可。」

因此王莽攝政,以及稱為「假皇帝」或「攝皇帝」,兩者其實皆指同一件事。當然,我們下次再作同類展覽時會更審慎用字,使中文及英文的文字更加相符,以避免引起誤會。

我們再一次感謝閣下的支持和意見!

香港歷史博物館
二級助理館長(考古)
陳慶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