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2月 25, 2017

有關挪威和瑞士的兩本書

前陣子讀完兩本書,可以比較介紹一下。
小國的靈魂—挪威的生存之道》李濠仲,新北﹕衛城,2013
老實說,這本書吸引我的是標題,強調小國處世之道。到最後令我有點膩的,也是因為不斷強調小國處境。
幾年前陳之華跟丈夫出差芬蘭,之後寫了幾本講芬蘭教育的書。台灣似乎頗好此道,而且他們有足夠多的文字人,於是陸續有類似書籍出版。這本就是丈夫陪老婆出差然後寫作。
如果想了解挪威,這本書還是不錯的,由歷史到現狀都有介紹。這種被大國包夾又想保持自我的小國,不只台灣會有同感,就算是香港的大中華泛民也不難對那種迫力深有同感。而挪威對自身文化、自由和勞工權益的重視,很值得香港借鑑。挪威人面對北京強力施壓仍不放棄諾貝爾委員會獨立性的「骨氣」,亦值得華人社會反思。
令人覺得悶反而是作者目標所致,就是有意識地把挪威和台灣的「小國」處境相對照,幾乎每一章節都要提一下,多到令人吃膩的地步。雖然都是被強權環伺的小國,但其實挪威跟台灣相差很遠。分別不只是氣候或文化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
挪威本來就是獨立王國,就算之後幾百年處於鄰國「殖民」之下,也只是強迫「結盟」,挪威「王國」和「議會」的體制始終存在(比較之下,英蘇合併反而是連議會都合併了,蘇格蘭有很長時間連議會都沒有)。丹麥和瑞典就算貶低挪威,也沒有完全視挪威和自己相同,也沒有強迫挪威放棄自己的語文。反之,台灣從來不是獨立國家,被清朝和中華民國視為其中一個省,地位與其他省相同,日治開始時是殖民地但後來也開始皇民化。所以挪威相對於台灣而言更為獨立。台灣獨立運動,是想把一個中華民國的省變成另一國家﹔而挪威獨立,就只不過是重新樹立他們本來就有的獨立身份,其實比較容易。所以兩地作比較,本來沒所謂,但寫得太多了就會突顯一些勉強之處。
瑞士做到的事》Diccon Bewes著,施昀佑、黃郁倫譯,新北﹕大家,2015
相比前者,這本由英國人寫的書比較幽默一點,沒有不斷強調小國困境的沉重。 作者到瑞士養病變成定居,現為當地英文書店經理。
作者從瑞士的地理和歷史說起,談到瑞士各方面的特色,但內容頗有英式幽默,亦令人感受到外來者眼中的新鮮感。既有大家對瑞士的刻板印象,又有遊客視線以外的庶民生活。作者揶揄瑞士人的刻板性格和矛盾之處,但也欣賞他們事事精準、有備無患,而且慣於面對和化解分歧。
(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何瑞士可以有那麼多公投,因為他們總覺得公投會令國家大亂。之前有位瑞士專家接受港媒訪問講公投,恰好值得參考。)
前陣子荷蘭電視台模仿侵侵的口頭禪,拍了一段 America First, the Netherlands Second 惡搞片段,除了恥笑侵侵還大肆嘲笑本國和鄰國,然後引發鄰國爭相仿傚互串」(甚至連澳洲也拍了一段嘲笑「本國一向是美國頭號跟尾狗,做Second怎輪到歐洲國家」)。這批片段全部是電視台拍給本國觀眾,都是拿當地一些歷史和現象來搞笑。所以看片也考常識,如果不認識當地文化歷史背景,就未必看得出所有笑點。
瑞士也拍了一段,裡面提到不讓女人投票FKK(裸體活動)、納粹黃金、EXIT(協助安樂死機構)之類的梗,幸好我剛讀了這本書,才知道為何可笑。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