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免於飢饉?二十世紀飢荒災難的教訓—Prof. Jenny L. Smith]
講者自稱兩個月前才來到科大,之前曾出版有關蘇聯農業工業化史的研究。
方某英文麻麻,所以不可能聽下所有內容(老外講英文快過考聆聽試),以下只是摘要。如有錯漏,非講者之責。
1. 現代社會有一個很大的弔詭﹕就是我們的糧食生產一直在增加,全球糧食產量甚至有剩餘(net food surplus),但仍然有糧食不穩(food insecurity)、營養不良(malnutrition)、甚至饑荒(famine)。
造成這些饑荒的原因,眾說紛紜,亦有不少人嘗試終結饑荒。
2. 饑荒有三大特性,第一點就是農民乃主要受害者。縱使糧食生產有剩餘,農民仍處於很易受害(vulnerable)的狀態。(方按﹕以中國古人的說法就是「穀賤傷農」吧。)
農民其實就像一個個小企業家,他們會自己評估市場、種植各種作物和養育牲畜。可是一到饑荒發生的時候,牲畜就變成無價值,不只無法售賣賺錢,而且只會消耗糧食,只能先宰掉。
第二點是饑荒很少是因為糧食絕對稀缺(rarely because of absolute scarcity)。(方按﹕絕對稀缺是指資源本身真的不足以應付需求、相對稀缺指資源可以應付需求但因為其他問題—例如分配不均或技術不足—而不能滿足需求。)
例如農作物歉收不一定會導致饑荒,因為農民本身其實也會有儲糧。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者 Amartya Sen提出了一個學說,解釋entitlement和貧乏的關係。Entitlement指享有某種東西的法律權利,在經濟學上則是交換資源的權利,而一般認為饑荒是因為人們無法以其權利(如勞動權)換取食物所致。例如農民就算培養出獲獎的優質牛,但到了歉收時也無法換到糧食,甚至想打工都沒人請,所以就沒得吃了。
(而Amartya Sen進一步發揮認為缺乏民主會令歉收變成饑荒。)
第三點是synergistic virulence。這個詞我想以成語「禍不單行」表達最簡潔。因為災害往往是接連發生。
例如印度饑荒其實不是全印度一起發生,往往是不同地區輪流發生。可是當農民已經(因為以往的災害或貧窮而)營養不良,再加多一次災害加擊就足以死亡。
(方按﹕這倒是令人想起印度窮人連小孩吃荔枝也會死的新聞。荔枝會令血糖突然下降,但對於我們這些營養過剩的人,頂多是吃多了頭暈。但印度貧民窮得連晚飯也沒吃,小孩早上已經血糖很低再大吃「味道清甜」的荔枝,就足以令他們血糖過低、腦部腫脹,然後失救死亡。黎明說「不會空肚食早餐」對我們只是笑話,但原來對赤貧的人,「空肚不要食荔枝」一點也不好笑,是致命的教訓。人窮起來再喪命的方式太多,連饑荒也不用來,吃幾顆荔枝就可以死。)
3. Amartya Sen提出的洞見讓我們了解到政治和饑荒的關係。
例如法國二戰期間,因為本土淪陷令殖民地陷入權力真空,於是出現饑荒。
印度殖民時期的饑荒亦被Amartya Sen歸咎於缺乏民主。
1876-1878年印度大饑荒當中,英國政府雖然有援助,但發現救濟很貴,嚴重妨礙殖民地賺錢。當時印度西部孟買一帶的季風消失了(儘管東部其實也不時有饑荒)。英國在印度殖民結構複雜,除了英人自行管理的省份,還有一堆保留當地統治者的土邦,令政府很難統一介入。
這場饑荒死了一至三百萬人(方按﹕可能我聽錯,維基百科載五百五十萬),大部分是流民。這些人逃難到大城市或其他地方,但很難得到救濟。
這次饑荒中英國政府開展了救濟工程(方按﹕或者中文說「以工代賑」),四處修築儲水庫、道路等,有些直頭今天還在使用。當時的文件說工人每天可領兩鎊,但實際是因地而異。
4. 二戰前另一場重大饑荒蘇聯內戰時的1921-22年伏爾加饑荒(Volga famine),是在一場大乾旱和高熱殺死農作物和牲畜後發生。(那些地方很落後,而蘇聯亦未開始農業機械化,所以他們還是以駱駝為搬運工具)
這次饑荒主要是政治因素造成,這個地區農業生產豐富但農民卻處於很脆弱的狀態,因為政府取索太多,令農民很少積蓄。(所以甚至發生人相食)
美國總統Herbert Hoover(雖然也譯胡佛但不是FBI那個)開創的美國救濟管理局在這次饑荒中發揮很大作用。胡佛想藉此顯示資本主義的優越,而他亦利用了貴格會和其他教派提供救濟。但蘇聯政府厭惡宗教影響,除了提供糧食外教會亦實行soft assistant開設學校給小孩讀,亦被蘇聯視作宗教滲透。
當時提供的救援包(relief box)每箱包括麵粉49磅、糖10磅、米25磅、20罐奶、茶3磅、煮食油等。
但當時的救濟只集中於女人和小孩。而且因為胡佛本人是工程師和工業家,所以連救濟也是工業化的,當時所有看來太病重沒得救的人(例如肚子已脹起)都不會救援,就由他們死去,以便節約資源去救其他人。以人道救援而言相當諷刺。
(方按﹕如果對照中國古時衙門的救濟方式也差不多。他們會設粥廠煮稀飯給災民吃,但災民要先一大清早排隊,到午間才有得吃。用意就是先淘汰那些狀態太差快要死的災民。)
5. 講者播放了一套由John Pilger製作,1979年播出的 Year Zero - the silent death of Cambodia,當年在英國彩色電視播放。當時柬埔寨在越戰中遭受嚴重轟炸,Pilger指相當於五顆廣島原子彈的份量。毛派的赤柬又肆意攻擊宗教設施,甚至鏟平了教堂。越南進軍趕走赤柬後,紅十字會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運送了三百萬噸救援物資(越南也有輸送援助),但杯水車薪。
當時的柬埔寨處於多方角力之中,越共、中共、當地人民和西方國家(當時瑞典和挪威在譴責越戰)都有介入。
Pilger的影片成功引發國際注意和救援。樂施會(Oxfam)在當時還是稱為牛津饑荒救治委員會的小機構,香港樂施會也是1976年才開設。當時在影片後加上了Oxfam的廣告,當年他們收到的捐款激增了20倍。
如果在google上搜尋NGO在1945-2008年出版書籍中出現的頻率,可以發現八十年代使用量開始增加,而九十年代後更有大幅增長。
6. 另一片段是Nutriset - nutrition autonomy for all的宣傳片。片中提及世上有1/5兒童是營養不良,結尾並引用非洲諺語指an hungry man is not a free man(飢餓的人不是自由人)。
Nutriset是個法國機構,他們於1996年發明了稱為plumpynuts的即食營養劑(由Andre Briend和Michel Lescanne開發)。因為饑荒地區很多人其實是死於傳染病,如果像蘇聯大饑荒時期般提供救援箱,他們煮食時很可能用了不衛生的水,反而會染病。所以這種像花生醬般富含熱量、可以即撕即食的救濟品就非常方便和衛生了。(方按﹕其實無國界醫生也是用這款即食包)
但不知應該算不算有趣的是,這間Nutriset是營利機構。難聽點說他們是利用救濟災民來賺錢,所以引來爭議。雖然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產品的確對災民很有幫助、亦很有效。
7. Q&A
7.1 現代三大饑荒大概會是﹕
—1907年中國饑荒,相信死了二千五百萬人。
—1931-33蘇聯大饑荒,由史太林錯誤的經濟政策引發,相信死了一千二百萬至一千五百萬人。(當時史太林強迫牧民轉為耕種,這些人士氣很差,以致後來饑荒時甚至互相殺害又或者閉門自殺。)
—1959-1961中國三年大饑荒,估計數字由一千五百萬到五六千萬不等。
7.2 愛爾蘭大饑荒發生於十九世紀,所以不包括在本講座中。主要起因有幾項,包括農地不足、馬鈴薯受害蟲侵襲、和英國殖民統治。
7.3 我倒想問講者主題提出的問題,講者認為造成饑荒的最主要因素是甚麼﹖或者用另一角度問,如何能最有效預防饑荒﹖
講者認為農業現代化後,農民往往是單種作物一年一造,重複耕種、賣農作物、收錢再買糧的循環。這樣很易受歉收打擊。如果農民能種植多種作物,分別在不同時段收成,那麼就會比較穩定。而且養育一些緩衝牲畜如雞或兔之類也有幫助。
7.4 樂施會有個問題是他們接收了很多商業捐款,以致他們很難質疑企業。
(方按﹕這點似乎有點怪,因為樂施會的倡議有不少似乎並不為商界所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