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3月 27, 2021

《科學人》2021年2月號

這期封面主題是武肺病毒如何搞亂免疫系統,不過這篇較技術性不大好說,而且很多現象的原因還未搞清楚(裡面提到的「嚐中性球」即是《工作細胞》的男主角白血球啦)。對於很小時想做天文學家的方某(後來還想當醫生和生物學家,只是三者都不成事),〈恆星自爆前一刻〉會是跟武肺病毒一樣吸引的題材,雖然兩者的機制都是未明。

反而有些小文章也頗開人眼界,例如〈女王蜂失能〉報導最新研究殺蟲劑和炎熱壓力會令蜂后儲精囊裡的蛋白質成份改變。蜂群減少可能因為這些環境因素令蜂后儲精囊中的精子活性降低,於是蜂后無法產生足夠的後代。〈小晶粒累積大爆發〉則講述學者如何在實驗室利用矽油和玻璃球驗證「奈米岩堆積導致大爆發」的假設。〈聖嬰現象灌溉古農業〉報導考古學家發現秘魯先民二千年前已經懂得預挖溝渠,利用不定時聖嬰現象帶來的洪水,這對現代水利工程也有所啟發。〈恐龍血中的寄生蟲〉是個有爭議的研究,但這種古病理學研究很有趣。專欄文章〈現在70歲真的像從前的60歲嗎﹖〉引述了芬蘭和丹麥的研究顯示,教育不只延長壽命,而且能延長「健康的」壽命。

更有趣的是後幾篇。

還原電影改編的雙冠龍〉講述雙冠龍形象在《侏儸紀公園》中的藝術加工和現實研究帶來的變化。方某不是恐龍迷或電影迷,但相信有些朋友會有興趣。

〈及早防止太空大戰〉文如此名,也是方某自小有興趣的題目。不過亦正如首兩篇一樣,沒有簡單的解決方案。反而是民間人造衛星愛好者持續觀測和發佈資訊,增加了透明度,並迫使各國政府正視問題。

核融合發電,動工﹗〉報導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動工組裝,這個實驗爐中國也有份投資(當然主要金主仍是歐美各國)。如果告訴我千億萬億不是用在那條不高速的高鐵、或者明日大愚倒落海,而是放在這個實驗爐為人類尋求潔淨能源,我會服氣一點。這至少也是富可敵國的香港,對世界作出恰如其份的貢獻,而不是只貢獻某些既得利益者的荷包。

〈團體活動的幸福效應〉討論的是研究發現同步動作能模糊人際界線、增進幸福感的生理機制。不過這對於向來「不合群」的方某可沒有親身感受,一向置身人群中感到不舒服,要跟別人同步活動(無論是步操、打球、唱歌或跳舞)就會混身不自在(而且又跟不上節奏),或許也是阿斯伯格的影響之一。

〈一出生就不平等〉講述公共衛生研究中孕婦狀況對兒童日後一生的影響,而主軸是美國的種族歧視和福利削減。值得重點抄錄﹕

「就算是境況較好的黑人也比貧窮的白人更可能住在環境受污染的地區,部份原因源自金融機構過去以來對黑人的差別待遇(銀行及其他機構透過一些措施,讓黑人家庭難以在白人為主的地區購屋),連帶影響黑人胎兒的健康。令人擔憂的是,從母親懷孕期就先天不良的孩子,日後收入低、教育程度低的可能性都較高,因此,貧窮與歧視的影響也可能代代相傳。」(p.60)

「令人震驚的是,許多(改善貧窮家庭母嬰健康)最重要的相關經費剛好在大流行前遭到削減。自2018年初以來,因為新的勞動規定及其他法規,超過100萬名兒童喪失了醫療補助資格,許多人不再有醫療保險。」(p.61)

「針對擁有相似遺傳背景及社會環境的雙胞胎或同胞手足的研究顯示,其中體重較輕者,長大後較易罹患氣喘或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多項研究還顯示,雙胞胎或兄弟姊妹中,體重較輕者在標準化考試中得分較差,成年後收入可能偏低,且居住在低收入地區或接受殘障援助計劃。結合世代研究及同胞研究的結果顯示,出生體重過輕可預示幾種成年後的健康問題,包括較容易罹患氣喘、心臟病、糖尿病、肥胖及某些精神病。」(p.61)

「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母親,吸菸率為11.7%,而擁有學士學位的母親則為1%。……尼古丁含量極高的電子菸近日已興起一股風潮,研究顯示近40%的高中生曾嘗試吸食,這是一個令人憂心的現象,有可能對未成年母親所懷的胎兒及嬰兒的健康產生長期影響。」(p.62)

「不同種族的污染暴露程度差異極大,部份原因是長期的居住隔離(residential segregation),使黑人家庭難以搬離歷史悠久的黑人社區。處於劣勢的社區可能也缺乏政治力量來抵抗有害的開發,例如在住宅區附近設立化工廠。在電子收費站的研究中,住在收費站旁的媽媽大約有一半是西班牙裔或非裔,而住家離收費站超過9.6公里的媽媽只有大約1/10為西班牙裔或非裔。去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美國普查局的經濟學家福爾海斯(John Voorheis)、華克和我證明,全美較多黑人居住的社區,空氣品質較其他社區差。黑人居住在『超級基金計劃』(Superfund)」所訂定危險廢棄物場址附近的可能性,也是其他種族的兩倍。基於這些原因,諸如『空氣清淨法案』之類的污染防制措施能大大嘉惠黑人。」(p.63)

「研究人員使用瑞典政府的戶政資料,比較母親遭遇親人死亡打擊的時間點,在懷孕期、或是孩子年幼時,對孩子後續發展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母親娘胎中經歷死亡壓力的孩子,9~11歲接受ADHD藥物治療的機率比起童年早期經歷死亡壓力的孩子高出23%,他們在成年後服用抗憂鬱藥物的機率也多了9%。

另一項開創性的研究,是在母親懷孕期間測量皮質醇濃度濃度。母親懷孕時皮質醇濃度較高的孩子,到七歲已在校就學的時間,較其兄弟姊妹少了約一年,顯示他們入學時間較晚。此外,在血液皮質醇濃度相當的情況下,教育程度較低的母親所生的孩子,受此不良影響更為顯著。這項發現顯示,儘管在懷孕期間承受壓力對胎兒有害,但教育程度高的母親較懂得舒緩壓力對孩子的影響。毫無疑問,疾病也對胎兒造成傷害。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艾蒙德(Douglas V. Almond)研究1918年流感大流行高峰時出生的美國人,發現他們成年後陷入貧窮的機會是在疫情前不久出生者的1.5倍。我與艾蒙德以及美國智庫Mathematica的研究員赫曼(Mariesa Herrmann)合作,研究1960~1990年出生的美國婦女,發現出生於傳染病疫情嚴重地區的婦女,更容易在生孩子後罹患糖尿病,即使已事隔數十年﹔而非裔婦女所受到的影響更高達兩倍。最近,西北大學的衛生經濟學家施萬特(Hannes Schwandt)檢視丹麥的資料,發現孕婦在孕期最後1/3感染流感,其胎兒早產及低出生體重的機率倍增,若是懷孕中期感染,生下的孩子在成年後收入較一般少9%,對社會福利的依賴也高出35%。」(p.63-64)

「對孕婦及嬰兒的投資已見成效,美國嬰兒死亡率急劇下降,反映出計畫成功,儘管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現象持續擴大。然而,令人擔心的是,許多成功的計畫都飽受攻訐。去年3月通過的『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及經濟安全法案』(CARES)提供了一些救濟措施,至少就醫療補助而言,CARES暫緩執行,把資格不符者踢出了醫療補助計畫,讓各州的醫療補助在時間表及資格審查方面能有更多彈性。儘管如此,州政府還是可能財務吃緊,無法把眾多剛失業而即將符合醫療補助者納入。此外,有些州尚未依照『平價醫療法案』,把原本不符資格的低收入戶擴大納入醫療補助計畫,也可能出現更多沒有醫療保險者。」(p.64)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