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0月 18, 2025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


齋藤孝《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読書する人だけがたどり着ける場所 ), 鍾嘉惠譯,台北﹕采實文化,2020

閱讀當然不一定只是讀「書」,如果你懂得讀,書可讀、戲可讀、人可讀、街道可讀,世事無一不可閱讀。古人曰「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實在是深明此理。
可是,本書作者卻跟你說,有些境界是只有讀「書」能抵達的。為何﹖

因為﹕
書不像電視節目,不會有廣告。
書也不像電影,讓你被動享受,它要你主動揭開體驗它,發揮想像力。
書更不像電腦或手機,不會有其他東西彈出來分散注意力,也不會讓你有連結可按來按去。
(看維基百科好容易就會這樣,按著按著完全離開了原本要查的東西。)

你在Youtube看人家介紹電影,不能代替自己看戲。看飲食節目就更不能代替自己去吃。同樣地,聽再多的好書推介,也不能代替你親自沉浸在一本書中所獲得的體驗。

書可以細讀、可以略讀,但總之要慢慢讀,才能夠吸收。否則就像你平時在手機上掃短片一樣,好像得到很多娛樂,但花了很多時間後沒甚麼留下來。

正如作者所言,慢慢讀書讓你有積累,變得有深度、不再膚淺。(用文友艾焚的說法是﹕更有趣)
與其害怕AI取代自己,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有思考力。
AI只是分析輸入的大量作品,然後用來產生新作品。答問題只是利用大數據把文字重組成像樣的東西輸出,答案有時錯到離譜。為何已經可以取代人手﹖只因為我們很多人的水平根本跟AI分別不大,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天下文章一大抄交功課,這樣AI自然比你做得更多更快。

就像很多學生總是對讀書報告聞風喪膽,可免則免。
方某多年前到友校圖書館參觀,對方的學生主席參與招待,交談時突然說自己不喜歡做讀書報告。我當面表示自己跟她同年紀時也一樣,大概嚇了其他同工(尤其是對方的老師)一跳。
雖然現在經常寫書介,但方某其實直到讀預科讀中國文化科時,才開始喜歡寫閱讀報告。因為閱歷未夠多,沒足夠的東西互相連結,就很難寫出感想來。即是說方某直到中六才讀得「夠多」足以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可以有「自己想講的話」寫出來。
如果學生讀得比在下少,「無話可說」並不奇怪。

就算不是讀「書」報告也一樣,多年前下班時走在鄰校學生後面。她們似乎為了應付英文科校本評核要看電影,其中一位說看完《鐵達尼號》深感「珍惜眼前人」的重要。我心想電影十套有八九套看完都會體會到「珍惜眼前人」吧,這樣說肯定悶死老師。
如果你懂得提及「鐵達尼極限」,至少老師會笑呀。但為何黃子華搞棟篤笑特別好笑﹖因為他讀很多書的呀。

如何鼓勵自己多讀書、如何透過分享讓自己認知更深刻,作者都舉了不少例子,讀者可以參考採用。多讀、多分享,慢慢就會令自己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自然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除了介紹如何讀書,作者還會介紹好書。不過這些好書都是日版書,未必都有中文版,所以對中文讀者的幫助,可能就比日文讀者少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jmoPRY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1 前言「若是理工科的學生,讀論文而不讀書,將大部分時間用於實驗和計算我還能理解, 但連文科的學生也不讀書才令人驚訝。」

的確,理科生至少還要做實驗,相比而言文科生應該是最需要讀「書」的,要不然怎學習﹖書就是他們的實驗室,單靠網絡和AI無法達到所需的深度。

#65 「那就像是只有你和作者兩人關在一間四疊半的房間裡,聽他沒完沒了地敘說一樣。即便遇到有點無趣場面也不能輕易走開。會耐心地繼續聽他說下去。」

也不全然,真是受不了他的話放棄就是。只是看書相對上網較能集中。

#90 序章「「只看統整網站」。對不知道的事,簡單匯整一下資訊就自以為懂了。以為懂了,但被人一問卻答不出來,或是理解錯誤、過目即忘。」

所謂「懶人包」即如此,其實甚至看維基百科也有這性質。因為知識是要花精力去理解的,單看結論省過前面的過程,自然較難形成確切的知識和印象。
這並不是說維基百科不能用(在下經常用),而是你用維基百科之前,還是需要先靠讀書累積一定程度的知識,然後才能活用。

#103提及教養課程、博雅教育、通識教育的重要。的確在知識爆炸的年代,莫說是不讀書,甚至只讀自己專業範圍的書,也會很危險。但偏偏那麼多人不讀書。

#125 「「AI會做的事可以不用學,只拚命學AI不會做的事」的想法或許能避開風險,但絕不會讓人生變豐富。將不要輸給AI設為人生目的而活著根本是本末倒置。那正如同將人生讓渡給AI。」

故子曰「吾道一以貫之」,《大學》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自身基礎不穩固,只顧追逐外界的潮流或者避開AI之類的威脅,也只是捨本逐末。搞清楚生命的重心,自然能安定靜心,思有所得。

#150-165 第一章「所謂的素養並不是如雜學、冷知識這類的東西。而是納入自己的內在加以整合,成為像血肉一般的廣泛的知識。……即使擁有大量零散的知識,若不能綜合式地靈活運用也沒有意義,只是「博學多聞」並不是「深刻的人」。」

感覺好像被戳了。(笑)
的確,就像方某少時被老師稱為活動百科全書,但如果只是死記一堆冷知識而沒有融會貫通,也不過是談資而已,並不會於人生有益。

#297-306 第二章「「初心不可忘」。所有人都知道這句話,但世阿彌要表達的和現代人理解的稍有差異。「初心不可忘」的「初心」指的是技藝的不成熟。含有不忘記自己尚未成熟,時時警惕自己,否則不會成長的意思。」

其實即是「童心」。當然耶穌更嚴格,說不像小孩子斷不能進天國。

#306 「擁有一流認知力的人會認為自己在做的事離終點還很遙遠。即便普通人覺得「到達這裡就好了吧」、「已經可以看見未來」,但愈是具有認知力的人,愈會覺得還有值得挑戰的事。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如此深邃,所以才能持續不斷地享受人生。」

正如當年 James Hutton 看得出 Deep time 也不容易。

#365 「日本動畫師宮崎駿曾在訪談中提到,他曾經對著一位說「孩子因為很喜歡『龍貓』,重複看過幾十遍」的母親說:「不能做這種事。」不能因為是名作就讓小孩一再反覆觀看。」

也許大家很難想像宮崎駿如此反應,但他沒說錯。動畫是單向刺激,書(漫畫書亦然)至少要自己揭。看動畫本身沒問題,但不能只看動畫,更不能只是反覆看「一齣」動畫。

多年前「大台」英文台重播《冷雪奇緣》,由於方某當時沒進戲院看,所以見到電視台播出就乘機看看。電視台也乘勢做宣傳,讓一些家長放上自己寶貝女兒穿公主裝的照片(有沒有問過子女、私隱問題先不論),下面加上說這位小朋友看了這齣戲多少次,少者三四次、多者十幾次也有。當時我就已經覺得很奇怪。父母有錢買戲票,子女想多看幾次怕錯過細節,也就算了。但就算有閒錢又用得著看十幾次那麼多﹖

世上有那麼多好書好戲可以看,同一齣戲看十次八次還能看出甚麼來﹖(當然有人或者會看得出特點來的,但那已經是「御宅族」專家級水平了。小朋友恐怕十個未必有一個。)
方某手上的書,有些特別喜歡,也會隔一段時間反覆再看。但多年下來充其量也只是看幾次,畢竟手頭還有很多書想看卻沒時間看呀。

#387 「我們平時過著西式生活,但骨子裡卻保有東方式的思維。我們沒有西洋第一主義、歐美中心主義的想法。對伊斯蘭和印度也能持平看待。」

肯定﹖論崇西洋的日本人也沒少。
當然,的確因為日本歷史慣了學別人,所以相對沒那麼排斥各種外來文化。

#397 「有人主張「廣而淺」,但其實最好的是「廣而深入」。要兼顧「廣度」和「深度」。或者應該說,若沒有一定的廣度很難達到深度。因為深度有一項要素是「連結」。 即便對某一樣事物了解很深,但光有那項知識只是一個「點」。可是當我們對乍看不相干的其他事物也深入了解之後,各個點便可能相連。點與點連起來後便逐漸形成面。」

在下就寫了篇〈砌圖為喻〉闡述類似的想法。

#447 第三章「不論哪一類的書,只是當作資訊來讀,很難深化思考。當我們動了情感,思考才容易加深。」

故理性與感性不應偏廢。

#459-469 「「讀後感」可以看出思想的深淺        如果只是讀書,沒有動腦筋思考,被問到感想也說不出來。儘管能夠摘要重點,卻講不出半點作者想傳達的訊息或對應到自身經驗後的思索。有沒有思考力,透過讀書心得便一目了然。假設只有概要的讀書心得是最低等級,那麼再上一級就是「提醒自己不要……」這一類以反省作結束的讀書心得。這類型也是幾乎沒動腦思考。如果讀完日本國民大作家夏目漱石的《心》,寫出「我覺得背叛朋友很不好」這樣的感想,恐怕就是完全沒有發揮思考力的結果。」

多年前下班時走在鄰校學生後面。她們似乎為了應付英文科的校本評核要看電影,其中一位說看完《鐵達尼號》深感「珍惜眼前人」的重要。
方某不禁失笑,心想電影十套有八九套看完都會體會到「珍惜眼前人」吧,這樣說肯定悶死老師。如果你可以旁推「鐵達尼極限」,至少老師會笑呀。
但為何黃子華搞棟篤笑特別好笑﹖因為他讀很多書的呀。所以他的笑話不只是笑料,是笑中有淚、笑點背後還帶點道理嘛。這就是深刻思考的威力。

#479 「因此我建議各位讀完一本書就講給別人聽。一開始講,思考就會動起來,去想自己必須講什麼。……實際試著對話就會知道,記憶模糊便無法好好地傳達給對方;而無法回答對方的提問就表示自己理解不夠。」

方某寫書介亦不過如此。寫筆記本來是為自己的,給別人看只是順便。
正如費曼所言,你不能簡單解釋給別人聽,即是你沒真正理解到。

「長到有可能中途放棄的書,我也是讀到一半就講給別人聽,漸漸產生「My Book」的感覺。就是覺得那好像是「自己的書」。這樣會興致更高地繼續讀下去」

但這樣不會一知半解反而誤導了別人﹖

#479-493 「如果沒有可講述的對象,不妨閱讀短評。……或許也有些短評會讓你想提出反駁……提出反駁即意謂著你正在動腦筋思考。」

確焉,但對於連書都不讀的學生,恐怕還是先拿起書讀吧。如何寫感想已經是後話。

#493 「近來有些小學會在課堂上教學生寫書的宣傳重點。就是寫一篇讓還沒讀過那本書的人覺得「想讀讀看」的推薦文。感覺比較像是廣告詞,而不是感想。」

這點子不錯,不過對大部分學生都不容易。沒有深刻感受的人,也只會寫句「很好看,快來看看吧」的句子交貨而已。
當然就像後面提到的,摘錄佳句也是可以的。方法有很多。

#527 「還一種有益於促進思考的讀書法是邊預測邊閱讀。猜想下一句應該會這樣、接下來可能會這樣發展之類的。……大部分被譽為名著的作品都會有違你的預測。會超出你的想像。」

這比較像讀推理小說﹖非小說恐怕不一定能這樣讀。
而如果人人都猜得到發展的,就不會成為名著吧。

#589 第四章「理組人似乎不太排斥文科的內容,但文組人好像多半對理科的內容懷有心理障礙。」

有些理科人或許會「不屑」,覺得文科內容「不科學」不值一看。
文科人對理科內容的抗拒恐怕不是純粹心理障礙,而是理科內容如果涉及科學前沿,通常需要有點基礎科學知識才看得明白(作者總不能老是先講解中小學課程內容),而理科的基礎學習又往往需要實驗配合。文科人跳過了這些基礎,就會覺得晦澀難明。
相對而言,文科內容「講故事」的比較多,就算高中沒修文科的理科人,自己讀也比較容易,至少通常不至於讀不下去。充其量就像方某只知一二,讀大學時上對聯入門課答一句「墮三都」就被老師看穿是自修的。(因為如果是修文科的話,老師自會教你那個「隳」或者「墮」都是讀「揮」而非「惰」。)

#602 「瀧川洋二編著的《開始讀理科吧》(理科読をはじめよう)一書介紹了學校圖書室或各地區推廣「理科閱讀」的實例,同時推介科學讀物。」

這倒令我好奇是否有中文版了。可是到網上書店搜尋,他似乎只有講實驗的書有中文版。

#621 「我們會對值得驚異的事感到吃驚,其實是因為有文化素養。各位也許以為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文化素養的人應該不太會感到驚訝了吧,但其實正好相反。知道得愈多愈能夠發自內心感到驚訝。沒有知識的話,根本看不出有何厲害之處。於是不太感覺得到。柏拉圖在《泰鄂提得斯》(Theaetetus)中,讓蘇格拉底說出「所謂的驚異,驚異之情是知識探究的開端,也就是所謂的哲學」這樣的話。」

這正是哲學家芝諾說知識像個圓,知道得越多,未知的(圓周)也就越多。真正無知的人根本連自己有多無知也不知道(即Dunning–Kruger effect),自然也就沒所謂感受了。

#634 「讀書也是如此,最初的二十本、三十本既不會感覺知識有什麼增加,還會覺得讀起來很吃力。就是很努力地進行細胞分裂,可是「細胞才十六個,這樣沒辦法長成人喔」的狀態。」

#662 「知識淺薄的人,每一樣知識有如小島般各自獨立,很難連結。因為沒有連結,所以不能按照上下文的脈絡順利取出。」 

正如前面提及〈砌圖為喻〉的內容,一開始砌圖是很難拼起來。隨著你把砌圖的邊和角砌好,你就會發現越來越易把後來的拼上。讀書亦然。

這也是十幾年前參觀別校圖書館時,遇上人家的圖書館主席說不喜歡做閱讀報告,我當面表示自己同年紀時也一樣的原因。其實學生閱歷不夠多,沒足夠的東西互相連結,就很難寫出感想來。方某也是直到讀預科時才開始有興趣寫閱讀報告,即是說,方某也要等到中六才讀得「夠多」足以把各種知識融會貫通。

#682 「雖然也有人說「不讀暢銷書」,可是這樣的話接觸範圍就是會愈來愈窄。要這樣想:這麼多人在讀一定是有什麼好的地方,乖乖地搭上潮流,知識才會逐漸增長。我一直覺得趕流行也是享受知性人生的一種方式。」

其實不會,方某就不多讀暢銷書(指本地暢銷的啦,而翻譯書之所以譯出來,很可能在外國就是暢銷書)。書海之大豈是暢銷書所能囊括﹖等於你出外旅行不去旅遊熱點,也不會無處可去的,可去的地方還有很多呢。

#718 「《宇宙》卷甚至詳細介紹黑暗物質,可以一邊欣賞宇宙最新的樣貌一邊學習。」

這應是譯者的問題了,dark matter中文就直接叫「暗物質」。

#738 「漢字研究的第一人白川靜先生所寫的漢字辭典。」

日文不可以這樣直接翻吧。文中「第一人」本意指白川靜是(日本)漢字研究的Number One(第一名,更文雅叫「首席」),中文「第一人」卻是指「第一個這樣做的人」。中國早就有人研究漢字,一個日本人怎可能是第一個研究漢字的人呢﹖這句只能寫「首席漢字研究者」或者「漢字研究之首」。

想信許多人都感覺到」

相信。

#749 「《理性的英斷》」

本來看不明「英斷」是甚麼,不過上網找到古文的確有「英斷」一詞,只是現在很少用。

「《人類大運命:從智人到神人》」

「運命」很明顯是日文才有的詞(歌詞常見),中文只能用「命運」,而那本書中譯本也是叫《人類大命運》。

#762 第五章「孔子的弟子們直接接觸到孔子的人格,想必也讓自己的人格深化了吧。就是說,身邊有高尚人格的話,就能從那人身上獲得深刻的學習。學得愈多,愈能使人格深化。pig

有沒有人想到為何這裡無端端有個「pig」字﹖

#779 「任何行動都講求合理性、換算成金錢,若抱持這樣的想法,無論如何都無法到達這種大人物的深度。」

李嘉誠算不算大人物﹖(笑)

「詩裡提到的「悲傷」是透明而美麗的悲傷

這類修辭可能只有文學人才明白﹖美麗的悲傷勉強可理解為類似完美的悲劇(有些悲傷可能當事人本身很活該,所以不美麗﹖),透明的悲傷是甚麼意思﹖相反是否混濁的悲傷﹖

#825 「文學中出現的人物多半都有煩惱。了解出場人物的煩惱後,常常會覺得「自己的煩惱還算小事」,或知道可以如何克服煩惱。 前一陣子,我看了東京電視台的節目《YOU為何去日本?》,有位俄羅斯年輕女孩說她來日本的理由是「受到太宰治《人間失格》的影響」。以前因孤獨而活得很痛苦的她,因《人間失格》得到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我才不明白為何總有人因為《人間失格》很頹廢、主人翁又嘗試自殺而認為不能讓學生看。因為不同的作品,在不同的讀者眼中,自會讀出不同的意義。(雖然我自己看《人間失格》就覺得很無聊,看完大有「我讀了甚麼」之感。不過反正在下對文學興趣不大。)
作者會自殺、筆下的主角會自殺,為何就覺得讀者看完也會自殺﹖我們每人小時候都讀過不少師長覺得「不適合學生」的作品,例如《老夫子》不只有粗鄙內容,甚至有爛仔劏人畫面的,長大後照常正常生活。現在美國的華文學校甚至用《老夫子》吸引學生學中文呢。

陳永明《哲人哲語》就曾經提及,有個自殺者留下一本《西西弗斯的神話》,人們認為他是讀了這個悲劇故事而自殺。陳永明卻說這人應該沒讀懂整本書,因為卡繆在書末的結論是「我們必須想像,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明明是悲劇,大哲學家也可以讀出幸福來。為何學生看完《人間失格》就會像作者一樣頹廢,而不是覺得「我不能像他一樣頹廢」﹖

#846 「話語具有力量。所以讀書時若突然被某句話打動,就把那句話當作屬於自己的名言佳句收藏起來。「我的名言」會在人生的各種局面幫助到你。」

是焉。所以方某少時抄了不少名言

#871 第六章「我們已習慣美式資本主義,覺得「想要成功」的欲望很自然。可是一旦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裡,觀念肯定會改變,認為成功或勝敗都不重要,或者該說是不懂那有什麼意義。」

You sure﹖文學要成功一樣要賣得出吧﹖

「就算頭腦聰明,事業有成,猛用這類膚淺詞彙的人也會讓人覺得惋惜,不得不懷疑這人的教養。這是很重要的視角。因為並不是有錢人就很偉大或優秀。」

正如現在某些北方慣語,用了還會讓人懷疑你的中文水平。

#890 「我們往往以為「生命的意義」是以真實的狀態存在,一直在尋找那樣的狀態,可是法蘭可說這樣不行。必須反過來意識到自己正是要回答問題的人。」

正正是存在主義。

「認為「心愛的人在等著我」、「有重要的任務在等著我」的人,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能生還。」

也只是機會大一點罷了。

#908 「源自印度並發展到極為高深的精神世界,在美國變質成工具之後才終於傳入日本逐漸扎根卻令我感到可悲。……這也與身分認同的問題有關。假設自己與東方的精神文化被切割開來,自然不容易確立身分認同。……反之,若能與包含印度和中國在內、有四千年悠久歷史的精神文化相連,人就會變得堅強。有如將創造東方精神文化的佛陀、孔子等偉人拉進自己這一方。」

日本自詡「脫亞入歐」嘛。文化傳統的連接本身是好事,只要不被統戰掉就好。

#925 「走過幕末劇烈變動時代的柴五郎日後當上陸軍一級上將。」

日本何來「一級上將」﹖看日文維基柴五郎最後當上「陸軍大將」,舊日本軍的「大將」其實即是「上將」,不如國共兩軍有一二級之分。

#947 「沒被戰火吞噬的金閣寺卻因人為縱火而燒毀,想到這樣荒謬的事件也因這部作品而活在人們心中,更加令人玩味。」

三島由紀夫本人也同樣荒謬。

#969 第七章「逛大型書店時,是會興奮「有這麼多值得讀的書」?還是害怕「自己無論如何都讀不完」呢?」

方某曾說自己閱讀不像狩獵而像放牧,你說牛會不會怕草太多﹖

#1008 「這一類書籍可以讓人用很短的時間先搞清楚它是個怎樣的故事,確實方便好用。只是,文學的精采並不在故事大綱裡。」

的而且確,就像看人家介紹電影的節目,又怎能代替自己看電影呢﹖食評和飲食節目又怎能代替你自己吃飯﹖當然如果對文學或電影都沒興趣,只想要談資的話,大綱是有用的。作者也提及如果想讀經典又怕太難,先讀解說書也可以的,但它不能代替「讀那本書」。

#1021 「書和漫畫並非不能同時存在。兩者之間是「和」(and),不是「或」(or)的關係。書和漫畫都看就行了。」

不知原文怎麼寫。雖然有時日常用「或」字或者有「非此即彼」之意(例如餐牌「咖啡或茶 / coffee or tea」是二選一不能「我全部要.jpg」),但讀過邏輯或者電腦科的人首先會覺得「怎麼可能呀﹖」,因為邏輯上「或」(OR)本來就可以兩者同時為真(正如「讀過邏輯或電腦科」並不排斥有人兩者都讀過,反正沒人禁止你兩樣都讀)。如果主張書和漫畫不能同時存在的話,那似乎應該是XOR閘才對。

#1034 「書也是如此;但漫畫的厲害在於漫畫家是自己獨力創造一個世界。花費很長的時間,孤獨地動筆作畫,創造出作品中的世界。」

其實書也是一樣,只是漫畫家還要自己畫出場景的細節,而作家可以留給你自己想像。

#1061 「不過要注意的是,並不是任何書都採取批判式、重點式閱讀,思考力就會加深。先原原本本地接受作者的思想、世界觀,收穫肯定更大。……就像是稍微抽離出來從外面觀看的感覺。這樣的視角其實會在閱讀各式各樣的書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

簡單說就是﹕有時並「聽故」(聽故事)並不需要急於「駁故」(挑出故事中犯駁處),可以先享受故事流向。我想這尤其適用於小說。
至於非小說,不加批判人家講甚麼都接受的話,其實並不可能。不過就像作者說的,讀書夠多理應就會產生自己的口味和見識,然後自然就會有所批判。不過很多人或者只會把最早讀到的觀念先入為主,然後批判其他不同的說法。如果不懂回過頭來反思批判「先入」的說法,其實也很危險。
這一段的教訓其實是,批判所需的見識,首先要由大量廣泛閱讀開始。沒有足夠的輸入就去批判,往往會變成盲質。

#1074 「我時常會問年輕人愛讀什麼書。有一次得到《希特勒我的奮鬥》(Mein Kampf)這樣的回答,我沉吟一聲,只說「這樣啊……」便語塞。它確實是名著,但在眾多書中硬是選擇這本,我不得不感到這樣的閱讀已走偏了。」

正是上面提到的。書本身不是不能讀,但如果你對背後的脈絡沒足夠認識(又加上書的編者沒提供足夠的解說),你單讀這本書,就不會明白它的論述有甚麼問題,甚至可能跟著鑽牛角尖。有些書的確有這種危險。(但解決之道應該是加入解說和拉闊閱讀廣度,而不是禁制。)

#1084 「澀澤榮一案頭常備的書就是《論語》。「我決定一生信奉《論語》的教誨」,他將一般普遍認為與經濟相距甚遠的《論語》應用在商業和企業經營上」

真的會很遠嗎﹖中國一向有所謂「儒商」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