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1月 15, 2025

中英夾雜

在讀墨討論區見到台灣犢友提起「火山孝子」。
「火山孝子」香港已很少聽到,我想起的反而是「佛山孝子」。

因為以前喪禮習俗要哭得淒厲以示孝心 ,如果有錢人家中沒男丁或者男丁不夠,就會請人來「幫忙」扮成孝子代主家哭喪。而扮孝子的以佛山最有著名,他們不只扮哭,連鼻涕兩行都扮得出來,故名佛山孝子。(跟香港賣山藥都叫「淮山」同一道理)

不過意思卻跟火山孝子剛好相反。一個真心,一個假意。
揭後語有云﹕佛山孝子—似層層。

不過這些在香港都不流行了(廿四孝父母比較流行,笑),所以年輕人沒聽過不出奇。我是小時候看梁濤還是吳昊那些掌故書才知道佛山孝子。

---

半夜醒了睡不著想起中英夾雜的問題。當然很多語言都有夾雜外文,日文尤其多,而香港最出名的當然是陳豪飾演崇禎皇帝的那句「同朕check吓」。

不過以漢語系而言,可能廣府話用得最多。畢竟跟英國人最接近,單是巴士的士多士士多已經非國語所能比(最離奇的是國語竟然以「吐司」指未烤過的方包,根本與英文toast原意相悖),簡直把英文當中文用。

更老餅的香港人甚至還會用「燕梳」(insurance 保險)、「科文」(foreman 管工)。由於以前的工人太多讀書不多更不懂英文,所以香港工程界流傳的廣東話英文詞更多,例如讀《綠十字》這本職安局雜誌時就經常可以見到「塞古」(shackles,吊運用零件,在維基見到國語譯成卸扣,更妙)、電影行業到現在還「吊威也」(wire 鋼絲,讀音就是誇張的英文讀法 why-ya,「威也」只是用中文標音,沒人會真的讀「威—也」的)。

甚至我們每天在學校都是叫學生收集「快勞」(file,實質指 clip file / folder 文件夾,讀音 fir-lo,快勞同樣只是勉強標音),如果硬要改叫「文件夾」,反而繞口。

更厲害的似乎是「foul」,因為是單音字(跟中文一樣),所以用起來渾然天成,甚至你說了出口也不會發覺那是英文。網上有時見到寫作「否」,但其實沒有公認寫法,甚至很少有人真的寫下來,因為字幕通常會自動用中文詞代替。(廣東話節目的中文字幕不時如此,大概因為大家慣了寫書面語。)

廣東話的「foul」亦跟國語「吐司」一樣,跟英文原意有異,不過相差沒那麼大。英文「foul」本意指犯規,而比賽犯規自然會被罰離場,廣東話的「foul」就取引伸義,可以指「被趕出局」(foul佢出局),甚至廣泛到任何「被淘汰」、「(提議)被否決/駁回」的意思(畀人fou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