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日, 1月 05, 2020

2020年1月號聯合報及2020年1月至3月博物館節目表

二零二零年第一號《聯合報》已出版﹕HTML版 / PDF版

知識版﹕
1. 節目預告
2. 雋語錄
「那些摧殘生靈的運動豈能永佔上方,
也無法把這世界的事業長久埋葬﹔
同樣不可想像,
那些促使萬物生長的運動,一旦創造了萬物,便教它們永世保持原樣。
各種力量的鬥爭不斷開展,那不息的戰火在綿延。
時而在這裏,時而在那邊,
世界的生命力在蓬勃增長—或衰老。
混雜在送葬聲中,你可聽見,那剛降臨光明此岸的嬰兒,在放聲啼叫。」
—古羅馬詩人 Lucretius《De Rerum Natura
3. 科學啟示錄—全球暖化的責任 (棋王國學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環境學部)
最近《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香港抗爭者列入候選,所以香港網民熱切參與網上投票,希望能讓香港抗爭運動更受注視。可惜最後編輯選取的是瑞典「為氣候罷課」少女童貝里,令不少香港人大失所望。 
對童貝里的批評向來不少,例如指責她性格難頂、做環保騷之類。有些可能是對環保看法不同所致,例如有人批評她不坐飛機但吃遠處運來碳足印甚高的香蕉。另一些人則認為環保運動並非要全民苦行僧(上一代環保人士多是這種模樣),而是集中對政府施壓,透過調整政策達致更大的減排目標。從這個角度而言,童貝里不坐飛機改坐遊艇雖有做騷之嫌(一般人根本沒錢沒時間這樣做),但如果她沒有批評其他人坐飛機,那麼她個人吃香蕉也無需被批評。 
更重要的問題,是「哪個政府要負責」。以往環保人士大多針對發達國家,要求他們作出各種承諾。但發展中國家大多免受限制,隨著一些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壯大,便開始被質疑「大細超」。那麼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是否純屬左翼人士針對西方國家之舉﹖ 
如果單看碳排放總量,中國固然早已超越美國成為最大排放國。中國既然自認「強國」,經濟發展起來自然亦應該承擔更多責任,而非與其他「真窮國」並列。 
可是,如果我們看人均碳排放,美國是香港的2.6倍、中國的2.0倍、英國的2.9倍、新加坡的1.7倍。美國式生活太浪費,以致在先進國中僅次於盧森堡和澳洲。如果中國的減排責任跟美國相同,反而不公平。 
另一指標是「碳排放的經濟效益」,同一噸的碳排放可以帶來的GDP購買力平價,香港是中國的6.9倍、英國3.6倍、新加坡3.7倍、美國2.3倍。可見中國生產方式落後,導致高碳排放並不能帶來很高的經濟效益。在這方面大有進步空間。
另一個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大責任的原因是歷史因素。現時大氣裡的溫室氣體,大部分是由他們排放。他們以碳排放換來經濟發達,如果現在禁止窮國排碳,有不公之嫌,就像大人跟小朋友賽跑一樣。所以亦要求他們資助窮國減少碳排放密度,以較少碳排放換取經濟增長。 
換言之,要求經濟長足發展的中國承擔更多減排責任(但未至於最發達國家的程度),跟要求發達國家承擔較窮國更多的責任、並提供技術援助,並不矛盾。
---

今季wishlist﹕
展覽﹕
歷史博物館﹕塵封璀璨—阿富汗古文物 (-10/2)
藝術館新展覽 (-11/2)
海事博物館﹕紙納乾坤—從天圓地方到寰宇天下 (-24/2)
文物探知館﹕聖山遺粹—啟德地區出土宋元文物展 (-26/2)
科學館﹕內裏乾坤—故宮文物修復展 (-18/3)

講座﹕
文化博物館﹕饒宗頤教授香港史略論 (11/1)
海事博物館﹕中國地圖的發展與進化 (18/1)
歷史博物館﹕亞歷山大大帝與阿富汗 (2/2)
歷史博物館﹕孔子眼中的「大臣之道」 (1/3)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