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5月 15, 2021

《科學人》2021年4月號

四月的《國家地理雜誌》講空氣污染,但似乎沒甚麼新鮮事。還是談談這期《科學人》有甚麼特別吧。

宇宙常數無定論〉討論了宇宙常數和真空能量之間的瓜葛。〈台灣火箭產業高飛〉主要是介紹除了常見「固態」和「液態」以外的另外兩種火箭。〈微觀珊瑚共生〉則為台灣對藻類與珊瑚共生的研究成果。〈生吃活蟑螂〉涉及方某最怕的題材之一﹕曱甴(現在卻不時要面對,哭),可惜的是寄生蜂無法用在家裡呀。〈成功減碳 生質不可少〉討論生質燃料的減碳潛力,如果把森林轉來種植生質作物(就像美國拿人畜吃的粟米去製酒精),就純屬浪費資源,對減碳沒有幫助。生質作物與一般作物混種、農林間作、配合碳捕集封存等技術,才能達到最大效果。

〈體育界的睪固酮迷思〉作者認為血液睪固酮含量與運動表現並沒有直接關係,反對以此禁止部分女性參賽。在下不反對作者的主張(兩性沒有黑白分明的界線,怎樣劃都總有一些人覺得不公平,只能盡量找中間點),但不得不指出這其實是「要分男女組」必然導致的劃界問題。如果任何一種比賽不分性別(例如絕大部分的桌遊比賽),那就不需要區分男女了。當然在運動方面,眾所周知男女體能相差太遠,如果不分組,女性基本上不會有勝出機會。所以分立男女子組,其實並不是基於運動本質上有性別之分(你被搶劫時追賊,難道賊人逃跑時會因為你是女人而慢一點﹖),而是基於我們希望「女性也可以獲得獎勵」,這是社會目的。有這種目的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一些自稱關注人權或女權的人和組織,只追求在女性不利的場合搞性別分組「讓女性也可以獲得獎勵」,對於男性不利的場合卻認為男女分組是「歧視女性」,這種厭男心態輸打贏要令人不齒。

有些小文章也很有趣。例如〈掠食性藻類〉報導了大家沒想過,會吃其他微生物的藻類,捱過了隕石撞擊後無陽光的日子。〈用棉花糖看未來成就﹖〉討論棉花糖實驗的不同解讀,作者認為並不如一般人在近年新聞見到的那樣「被推翻了」。〈美國需要科學外交〉討論美國如何運用科學人才的公信力辦外交。〈七招排除疫苗猶豫〉則顧名思義,有時人們不接種疫苗不一定都是懷疑專家,有時可能只是「打針不方便」而已,必須有體民措施配合。當然在下認為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不尊重科學的政府,社會自然也會漫延不信任科學的風氣。〈專家也會出錯〉則認為專家報告錯估武肺風險變燈神,其實是因為找錯專家。單是公共衛生專家,並不足以預測大流行下的政治和心理因素。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