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y和Paddington一齊去聽talk)
---佐藤卓﹕
(這部分是即時傳譯,難度相當高,譯員也要輪流接力)
1. 他沒有跟隨父親的道路,但因為喜歡音樂(又無法靠此維生)、喜歡LP封面設計所以成為平面設計師。
2. 首先是在公關公司推銷威士忌(1983),設計了讓人以為沒設計師設計的酒瓶。他認為現代商品已太多,在各出奇謀之下,一般的外形更易吸引用家,這種酒瓶還可以輕易重用變其他容器。
因為與客戶意見不合曾經中途辭職,但客戶心意回轉請他繼續。當時他覺得如果失敗了就轉行搞音樂,所以成為了自由身設計師。
3. 他認為自己不是包裝設計師,而是著重整體和內涵的品牌設計師。
4. 他認為設計不應該有個人風格,因為他是聯繫產品和顧客的中介,每次都是不同的。
客人總是想產品突出,但那並非必要的。他笑說難道要牛奶盒或牛奶瓶跳出來打招呼嗎﹖
他也不會只設計一個「最好」方案給客人,而是會設計幾個概念再跟客戶討論。
5. 設計xylitol香口膠包裝時,他的考慮是這種香口膠對牙齒有益,於是形象就會像牙膏、牙刷、牙醫之類……於是他就當是設計牙膏盒。甚至連標誌也是來自(由上俯瞰的)智慧齒,這就是牙醫的視角。因為火車站的零售店舖面很小,這樣的形象較易被察覺。
(來源﹕mydesy)
6. 訊息世界太複雜,資訊太多令人飽和,加了你也看不到。所以簡單的設計反而容易被發現。
7. 金澤廿一世紀博物館的標誌設計,就是來自博物館本身的鳥瞰圖。而東京科學博物館的標誌,也就是來自他們收藏的恐龍化石張開口露出牙齒的模樣。簡單的標誌只要更換顏色就可以形成不同的表達。
(來源﹕博物館網站)
8. 之後他提及 Hiroshima appeals 2015 的海報設計。
9. 2011年他和NHK合作開始了《Design あ》節目,希望向小朋友傳達有關設計的概念(這個節目港台電視31也有播出)。後來還變成一個展覽。
(來源﹕mydesy)
李永銓﹕
1. 他最初是被設計學院的海報吸引,所以中學就跑去上夜校,又迷上了電影和打band。16歲畢業後,打算用兩年時間摸索前路,希望知道哪種工作令自己有幸福感。
2. 有幸福感的工作要與自己性格配合(而他最後發覺電影業不配合),他認為搞設計比較符合他的性格,可以溝通但也可以堅持自我。
3. 為大眾市場和高中端市場設計的著重點不同。他雖然讚賞佐藤卓那種「自然」的設計,但香港用high impact的設計比較容易。因為香港擠迫又高消費(檔位呎租也過萬),如果產品三個月都賺不到錢就要倒閉了。而他在外地設計品牌就不會用這種策略。
4. 舉聰少甜品為例,他的設計不是賣產品而是賣品牌形象。品牌要有個性才吸引,而甜品消費者有八成是女性(他笑說男孩有幾可會自己幾個去食甜品﹖)。所以品牌要針對女性,設計以少男心態引起共鳴,表現多元、濫愛、kidult、需要擁抱但又滿身是刺的怪獸模樣。
(來源﹕面書專頁)
5. 他為OOH設計smart product形象,是不同人物和動物「O嘴」的模樣。他說最初的設計被客戶嫌口張得太大要求收細,免得像吹氣公仔。(他笑說天曉得為何客戶會想起吹氣公仔﹖)
(方按﹕可能客戶見過《金雞》的海報吧﹖)
(博物館展覽內容,自行拍攝)
6. 海外市場沒有香港的高成本壓力,設計可以比較沉實、有時間讓人沉澱。
有間床具店不想客人睡在床上,於是他就建議店家「掛起來吧﹗」
客戶亦質疑過床槈漂亮有甚麼用,因為用床單蓋著就多貴也看不見。他反駁說女人也會買貴內衣,就是為自己穿了快樂。
(方按﹕我也明白,就像大陸有些人整天在宜家當自家般躺著固然真的「面斥不雅」,但買床不也是要嘗試躺臥一下才知道是否適合﹖全部掛起來怎樣試﹖應該在另一邊還是有可以試的房間吧﹖)
7. 大陸官場公費應酬帶旺了食肆和會所,但中央一打貪,那些高官會所就突然生意大跌。於是他設計了「禪元」這品牌,用禪修、放鬆精神作為包裝,反正茅台不能飲,飲普洱可以吧﹖(當然普洱比茅台健康的多,但普洱也可以很貴。)
8. Megart Store這個展覽結合藝術和商場文化,從而帶出商場時代的藝術體驗的主旨。
(方按﹕這就是在《吹水無邊》也有提及,在下少有會催老媽快點看的展覽﹕「肯定係因為呢度佈置太似 shopping centre,所以妳先睇得咁過癮。」)
9. 前陣子文化博物館的《觸﹕國際海報三年展2017》的海報也是他設計的。
Q&A﹕
負責主持的藝術館館長問﹕很多時候人們都嫌政府的設計太有「政府味」(她用的是「除」),但偏偏政府向外徵求設計時,設計師交給政府的往往也就是「政府味」的設計。如何是好﹖
佐藤﹕客戶有時不清楚自身已有的內涵和價值,設計師應該要將它貫徹和突出,而不是自己創造和賦予。
李﹕設計師要找出客戶的問題並解答。
(方按﹕其實這是互動,設計師固然有責任,但也要看政府負責選取的人眼光如何。如果老是由官僚選出「政府味」的設計,設計師自然都是以此交貨。)
佐藤﹕設計是用以豐潤人的生活,做得到這點就是成功的設計。
---
之後參觀他的設計展。
(倒沒想過原來Hotel Icon的icon也是他設計的,不過門卡倒是有趣,魚頭問﹕如果一家大細入住又點﹖)
(David Carson﹕「工兵清除地雷,工作的代價可能是手斷身離,相對起設計師要面對的只是受別人批評,自尊被傷害一點罷了。」)
(「如果連不懂設計的外行人,其要求比專業設計師的還要高,到底誰有問題﹖」)
(「李永銓認為『今時今日這樣的服務態度』這句香港政府的宣傳口號,嚴重影響設計業。除了服務,提供『專業』在設計行業更為重要。香港人的投訴文化就是由此而成。」)
(方按﹕雖然劉天王這句「顧客永遠是對的」式金句很受各界服務者不齒,其實也不是「由此而成」的,事實上香港人在八九十年代已經很懂得投訴。)
(「成功每在苦窮日﹔失敗多因得意時。」—2005年台灣裔日本作家邱永漢送給日本Uniqlo創辦人柳井正生日之對聯。)
(這幅圖下面的說明是「雨傘革命」)
(「曾幾何時,德國因盛產劣質翻版貨而被英國抵制德國製造的商品。記住恥辱,奮發圖強,今天德國的產品已是優質信心的保證。」
—「保時捷911﹕這部跑車被很多男生喻為『一生人始終要擁有一部』,但有誰想到,十八、十九世紀時的德國貨等同於劣質次貨﹖」)
(「日本泡沫經濟爆破後,轉為發展知識產權,而非地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利用設計的力量拯救了工業,重建日本。現在積極發展知識產權,包括品牌、版權、專利及設計,而富國之後已從輸出商品,轉為輸出知識產權。當香港人都以為地產就是財富,為此而耗盡一生時,李永銓卻從日本人務實的行徑得到啟發。」)
---
最後同熊大一齊食大餐﹕
(三熊﹕維尼會唔會想要多D楓糖﹖)
沒想到附近的沙田官中有此一著,要不是敝校位置太偏僻又沒有適合的遮蓋位置,也可以考慮一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