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三, 8月 29, 2018
格林血色童話
由間彌生《格林血色童話》,台北﹕月之海,2014
《格林血色童話2》,台北﹕月之海,2015
如果不是有人要求檢視,其實我沒興趣看這類恐怖小說。可是青少年就很喜歡恐怖小說,所以鬼故事之類的東西也特別受他們歡迎。很多學校圖書館都不會買恐怖小說,除了教育理由,還因為怕有學生讀完受驚會投訴。
多年前備受爭議的《令人戰慄的格林童話》被批評其實不是格林童話的原版,這套小說的作者也沒聲稱是原版,但聲稱是按原版童話和時代背景的改編。而維基百科的條目其實也提及了,因為原版是於民間採風而來,所以有些故事本來是有色情暴力的成份,出版後亦受爭議,格林兄弟為了銷量就在後來的版本中淡化處理,最後變成我們現在讀到、很「兒童」的《格林童話》。所以雖然小說家之言不可盡信,但格林童話的原型就算不全相符,相信也會有相似的情節。
暑假一直忙著沒時間看它們(看倌應該見到之前趕了很多篇文吧),直到回校友會協助球賽做跑腿,反正對體育興趣不大,乾脆就帶了三本書回去,一邊拍照一邊看書,一天就把這兩本看完了。
的確有些情節是有性描寫、亦有些暴力情節讀來也覺得有點嚇人(幸好我是白天下在眾聲喧嘩的地方讀)。但我不認為這兩本書真的去到「青少年不宜」的程度(否則早就被送檢判為二級不雅了),性描寫雖然直接但點到即止不算色情,暴力情節跟電影效果相比也不見得太誇張。而且作者在每個故事後都有解說,說明這個故事的性描寫和暴力情節是源自當時社會背景(例如食人情節就是德國史上嚴重飢荒在文化上的遺留),如果青少年讀者真的讀完整本書,會了解到作品反映的時代文化,我相信不致於產生道德上的誤會。當然,如果要說教育意義的話,其實也不大。要知道有些地方歷史上曾有食人或者亂倫習俗之類,歷史書也讀得到,不需要靠小說。歷史書的描述可能會更中肯,不用小說家繪影繪聲,當然對某些讀者而言就是不喜歡前者情感上不夠感染力了。
不過如果是給兒童閱讀,那就可能真的不太適合了,除非家長提供解說,否則這類陰暗情節說不定會令兒童對成人世界失去信心。雖然我們都知道成人世界本來就不可靠,但實在沒必要讓小朋友一開始就誰都不信。
不過我倒見到一個頗有趣的觀點,一般而言我們說西方人忌諱「13」,都認為是因為基督教裡面背叛耶穌的猶大是最後晚餐裡第十三人。(此說有如廣東話罵人「二五仔」,相傳源自火燒少林寺裡面排行第七的弟子背叛少林寺,後人把「七」拆成「二五」。)
書中卻提到另一點,就是陽曆是十二個月,而陰曆是有十三個月的(方按﹕也不全然,因為一年的月亮周期不足十三。純用陰曆的回曆就照樣一年十二個月所以回曆一年比公曆短,而陰陽合曆的農曆也只是部分年份要置閏月。),所以作者認為忌諱「13」其實是父系社會對女性恐懼和厭惡的表現。的確在英文維基也提及拜太陽和陽曆成為主流,拜月亮用陰曆的被當成邪教表現,當時的人認為十二才是完美,十三破壞了這一點。
(方某人的其他書評書介)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