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1月 30, 2024

公民司法認知


法庭線《公民司法認知—由起訴到審訊的香港法律101》,香港﹕不停機,2024
(書中標註的出版社是「不停機工作室」,網上書店大多記載出版社為「留下書舍」,兩者地址相同。)

這本書很快就讀完。

畢竟只要對法律有點興趣,總會看過介紹香港法律制度的書,本書自然不會有出人意表的內容(怎也不及法庭新聞見到的論點那麼出奇)。所以對香港法律有基本認識的人,讀這本書自然會讀得很快。但本書對一般公眾會很有用,因為它包括了很多大家看法庭新聞時牽涉的法律概念。

跟其他介紹法律制度的書(例如厚厚的《香港法概論》)不同,它不會很有系統、由頭到尾講解整個制度,而是選取一些法庭新聞經常出現的詞語和程序去講解。這一點看起來似乎應該是「弱點」才是,但如果你不需要全盤了解整個法律制度,但又對於法庭新聞中出現的術語有疑惑,本書就能恰到好處地幫助你理解法庭上正在發生甚麼事。所以說本書對「一般公眾」有用,原因就在這裡。

書名的「司法認知」(judicial notice)也是一個法律名詞。法庭審訊中的「事實」除非控辯雙方無爭議,否則都需要證明,「司法認知」是指法官在無需證明下,接納一些他認為人人皆知、無需爭議的事實。例如香港法例第一章《釋義及通則條例》第十一條就列明﹕

「每一條例均屬公眾條例,此點須予以司法認知。」 

(換言之,所有條例都必須公告周知,不接納有秘密訂立的條例。)

當然,近年案件間中有法官提出的「司法認知」可能在不同政治角度下有不同理解,是否仍屬「無需爭議」﹖就引起了質疑。
書名《公民司法認知》改變了原意,是指作者認為公民對司法程序應該有的認知。

作者「法庭線」是一批熱心報導法庭新聞的記者,他們在現時傳媒環境風雨飄搖下自組網媒,專注跟進法庭新聞。在現時環境下,很多案件未必矚目,未必都有傳統媒體報導。他們嘗試跟進,讓我們不致於忘記了這些案件和人物。自組網媒廣告不多,仰賴群眾訂閱贊助,出版本書也是籌款的途徑之一,值得支持。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挑骨頭﹕

p.126 「合理可辯」應為「爭辯」。

(文友指正,「合理可供辯」亦是官方譯法之一,並非錯誤。)

p.155 「特首亦可引用《基本法》第43條(特首是特區首長、對中央及港府負責)及48(2)條(特首負責執行《基本法》及其他香港法律),直接提請人大釋法。」

嚴格而言並不直接。因為基本法158條規定的釋法程序,並沒有授權行政機關(和特首)提請釋法的機制。自從居港權案首次釋法起,特首都是透過「向國務院提交報告,再由國務院代為提出釋法請求」的方式提請釋法。例如關於特首任期的第三次釋法,雖由曾蔭權提出,但釋法文本上寫的是「國務院提請解釋……的議案」。可見在制度上,特首並不能「直接」向人大常委會請求釋法。
(國務院根據憲法第八十九條(二)有權向人大常委會提出議案。)

星期六, 11月 23, 2024

童年的颱風(3)

去年寫了兩篇文章,分別講童年的颱風經驗,和利用數據分析看看掛八號風球時間是否真的越來越短、和傾向在夜間過境令大家沒「颱風假」。

當時分析,掛八號風球的時間,於九十、零零、一零年代的確縮短了,但到二零年代又因為幾個強颱風而重新加長。(當然二零年代才剛開始,未能當結論)
夜間掛八號波的比例,的確比以前多了。
而「夜間掛八號、上班前就落波」的比例,反而以八十年代和零零年代比較多。近年颱風「完全」沒有增加休息時間的比例反而不高。(當然嫌「時間不夠長,落波後又要趕上班」就沒法了)

---

刻下又打風,反而想起去年文章沒處理的問題﹕台長。
畢竟不同台長在市民眼中,也有「手鬆」(較傾向出八號、盡量掛長一點)、「手緊」(較傾向不出八號、或盡早取消)之分。例如林超英就是一個對公眾較多說話、形象也堀強,被網民認為傾向「手緊」的台長。雖然他任內率先增加公開氣象監測資料,但派比安事件招來的罵名就是顯例。

究竟不同台長有多「手鬆」和「手緊」﹖
已有了前面的資料,要再分析就容易得多,只要把「按年代劃分」的數據改為「按台長任期劃分」就成。

由1980年到2023年9月,共有十任台長,台長的任期依維基百科提供的資料。(因為天文台歷任台長的頁面沒提及上落任具體日期)
其中鍾國棟台長已於任期尾聲(1965-1981),八十年代內只掛過一次八號風球。
現任的陳栢緯博士2023年3月才剛上任,暫時只掛了兩次八號風球。當然今年又掛了,但畢竟他的任期還未結束,不便下結論,所以為方便分析也不包括在內。
所以只計中間八任台長的64個八號風球。

上一篇文「掛八號或以上風球的持續時間」的數據,按台長劃分﹕

費慤﹕
1981/07/06 05:30 林茵 28h45m
1983/09/08 16:45 愛倫 24h52m (最高掛十號掛了8h)
1983/10/13 11:45 喬伊 10h30m

岑柏﹕
1984/06/25 04:30 雲茵 2h40m
1985/06/24 04:15 哈爾 15h45m
1985/09/06 01:10 戴絲 5h
1986/07/11 15:30 蓓姬 10h45m
1986/08/20 22:00 韋恩 4h
1989/05/20 05:15 布倫達 18h
1989/07/17 17:30 戈登 15h40m
1991/07/23 21:00 布倫登 13h
1992/07/22 05:45 加里 10h30m
1993/06/27 16:30 高蓮 11h55m
1993/08/20 16:00 泰莎 8h30m
1993/09/17 02:50 貝姬 12h20m
1993/09/26 09:15 黛蒂 6h45m

劉志鈞﹕
1995/08/11 22:30 海倫 15h45m
1995/08/31 13:00 肯特 8h
1995/10/03 05:10 斯寶 6h20m
1996/09/09 02:15 莎莉 3h25m

林鴻鋆﹕
1997/08/02 12:00 維克托 15h30m (最高掛九號掛了6h50m)
1999/05/02 13:30 利奧 4h
1999/06/07 00:30 瑪姬 10h (最高掛九號掛了3h)
1999/08/22 12:30 森姆 15h20m
1999/09/16 03:15 約克 18h55m (最高掛十號掛了11h)
1999/09/26 05:20 錦雯 8h50m
2001/07/05 19:30 尤特 18h10m
2001/07/25 00:30 玉兔 19h10m
2002/09/11 13:40 黑格比 12h

林超英﹕
2003/07/23 22:40 伊布都 9h25m
2003/09/02 14:20 杜鵑 11h10m (最高掛九號掛了2h)
2004/07/16 11:45 圓規 7h35m
(2006/08 派比安只掛三號但備受質疑,最後要檢討掛波準則)
2007/08/10 14:30 帕布 7h10m
2007/08/24 22:45 風神 12h30m
2008/08/06 05:40 北冕 11h35m
2008/08/22 07:40 鸚鵡 19h (最高掛九號掛了11h)
2008/09/23 18:00 黑格比 12h30m

李本瀅﹕
2009/07/18 23:30 莫拉菲 7h10m (最高掛九號掛了3h10m)
2009/08/04 21:40 天鵝 6h
2009/09/14 17:55 巨爵 16h20m

岑智明﹕
2011/09/29 04:40 納沙 11h30m
2012/06/29 23:05 杜蘇芮 4h20m
2012/07/23 17:40 韋森特 16h30m (最高掛十號掛了2h50m)
2012/08/16 22:15 啟德 8h05m
2013/08/14 01:40 尤特 12h
2013/09/22 18:40 天兔 14h40m
2014/09/15 22:30 海鷗 12h10m
2015/07/09 16:40 蓮花 5h30m
2016/08/01 20:40 妮妲 16h
2016/10/21 06:10 海馬 11h10m
2017/06/12 17:20 苗柏 11h20m
2017/07/23 09:20 洛克 4h
2017/08/23 05:20 天鴿 11h50m (最高掛十號掛了5h)
2017/08/27 05:10 帕卡 8h30m
2017/10/15 08:40 卡努 10h40m
2018/09/16 01:10 山竹 28h10m (最高掛十號掛了10h)
2019/07/31 13:40 韋帕 10h

鄭楚明﹕
2020/08/18 22:40 海高斯 12h30m (最高掛九號掛了6h10m)
2020/10/13 05:40 浪卡 14h
2021/10/09 06:40 獅子山 22h
2021/10/12 17:20 圓規 23h20m
2022/07/01 19:10 暹芭 21h10m
2022/08/24 19:25 馬鞍 13h55m
2022/11/02 13:40 尼格 15h40m

---

先看看各任台長掛八號風球的平均時間﹕

留意﹕費慤、劉志鈞和李本瀅分別只掛過三至四次八號風球,所以數據受隨機影響相對較大,不能作準。
八任台長掛的八號風球總平均時間約為12小時24分鐘。在其餘五位台長中,掛八號或以上風球時間較平均時間長的比例,岑柏任內有30.77%、林鴻鋆任內55.56%、林超英任內12.5%、岑智明任內23.53%、鄭楚明任內85.71%。
如此看來,說林超英「手緊」,從數據表面看來確有根據。

也要留意﹕岑柏和岑智明(碰巧都姓岑)是八任當中掛最多八號的兩位台長,他們同時也是華人台長中任期最長的兩位。可見任期夠長、掛的八號夠多,自然也就會有很多「掛得短」的颱風出現,於是縮短了平均時間。
我們可以岑柏和林超英作比較,岑柏掛的八號當中較平均時間長的比例,較林超英高﹔但論平均時間,林超英卻比岑柏長。可見岑柏任內有不少掛得很短的八號,而林超英卻有一次2008年鸚鵡掛了19小時。(鸚鵡又為林超英帶來「清晨」爭議,這是後話。)

---

再看看掛八號的時間﹕

同樣地,費慤、劉志鈞和李本瀅因為八號波太少,所以不能用來作根據。其餘五位台長中,偏離八任台長接近50:50的日夜掛風球比例,反而以劉鴻鋆和林超英較傾向於日間掛八號,而近年的岑智明和鄭楚明較傾向夜間掛八號。

劉鴻鋆是九十年代末的台長,這一點也跟九零年代較傾向日間掛八號一致。
而林超英身為零零年代的台長,零零年代卻是夜間掛八號較多的,可見他特別傾向日間掛八號。究竟是碰巧那些颱風都日間接近香港﹖還是他個人手緊所致﹖就留待看倌自行判斷。
(理論上我們還可以比較不同台長決定掛八號時,颱風中心風力和距離香港有多遠,並據此估計誰較手鬆手緊。但這樣需要找更多資料,方某暫時做不到。)

日間掛八號,理論上打工仔的休息時間會增加。當然代價就是大家上了班才宣告掛八號,大家就要趕著回家,然後罵聲四起了。這也反映於林超英網上民望不佳。

---

如果只看夜間掛的八號風球,八任台長任內總共有33個﹕

整體而言,三分之二(66.7%)都有增加休息時間,即是落波時間跟上班時間有重疊。(當然如果你嫌落波後仍要上班,又是後話。)

表面看起來,林超英是特別手緊不讓人增加休息時間的台長。可是看倌也要留意到,林超英本來就是傾向日間掛八號的台長,任內8個八號波有5個日間發出,這裡只是3個夜間八號波的數據,其實不太可靠。

在夜間掛八號風球數目較多的,仍是「雙岑」﹕岑柏7個(總數13)、岑智明10個(總數17)。夜間八號有增加休息時間的比例,岑柏較平均低,而岑智明較平均高。

---

總結而言,八任台長任內只在夜間掛出而且上班時間前就落下、完全沒增加休息時間的八號風球其實不多,只有17.19%﹕

再提醒一次﹕費慤、劉志鈞和李本瀅因為八號波太少,隨機影響太大,不能作準。

如果我們純粹用「掛八號風球但沒有增加休息時間」作為「手緊」的標準(反之為「手鬆」),岑柏和林超英都是偏「手緊」的台長(比例較高),而最「手鬆」的其實是林鴻鋆和鄭楚明,岑智明就跟平均差不多。
但我們也要留意,在岑柏任內所有風球最高只有八號,而林鴻鋆任內就有三次掛過九號/十號,後者自然會掛得長一點。反之林超英任內有兩個九號風球,總計仍然偏短﹔而鄭楚明只有一次九號風球,但幾乎都掛得長。

(當然更嚴謹一點的話,我們應該計算各位台長距離平均的P值,才能確定他們的偏離是否統計上「顯著」的偏離。不顯著的偏離,並沒有統計上的意義,其實不能用作台長手鬆手緊的討論依據。但只有八任台長恐怕誤差會很大,而且需要較複雜的統計方法,方某就沒有嘗試去計算。如果有看倌指教的話,方某再更新。)

星期六, 11月 16, 2024

打風怪夢夢

上星期打風,雖然風勢不大,但租住地方的房間窗戶早就漏水,所以當晚就漏了一點進來(反正之前八號風球整個窗台都濕了)。半夜起床搬開了雜物和濕掉的窗簾,再嘗試擰乾用來吸水的舊衣。

結果就發了個怪夢。

夢裡也是打風,但已經不只是漏水。這隻窗上方還有一隻氣窗(現實中沒有),氣窗上面有兩個扣勾在窗框上,左邊的還連在窗框,但右邊的已經爛了。於是氣窗在風中搖搖欲墜。

雖然風雨間斷地打到臉上,但我盡力拉住那兩個扣,免得氣窗飛出去。
(註﹕現實中沒有這樣的窗扣吧﹖風吹過來的時候,不是會夾到手麼﹖但夢裡沒想那麼多)

風中這樣握住鋁窗很累的,心想不如乾脆放手讓它跌下去算了,但又怕樓下碰巧有人走過會擲死人。

怎麼不把它拆下來﹖一來變了之後所有雨都會吹進來,二來也想不到怎樣把左邊的扣拆掉。
(註﹕不是叫老婆拿螺絲批來就好﹖)

然後就醒了。

星期六, 11月 09, 2024

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


Evy Poumpouras《真正無懼的身心防彈術﹕美國特勤局專家帶你提升心理素質,面對各種挑戰》(Becoming Bulletproof : Protect Yourself, Read People, Influence Situations, and Live Fearlessly),甘鎮隴譯,台北﹕方智,2021

忘記了怎樣遇上這本書,但就是被「防彈」兩字吸引。
也許是這些年的香港人實在太需要「防彈」吧。

當然,儘管書中有提及警方臨檢時自保找掩護的段落,本書並不是真的要教你防子彈/炮彈的。(這些你去看《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可能更詳細)
正如標題,本書的目標更廣闊,講述身心兩方面自我保護的技巧。「防彈」只是個推銷上的比喻。

作者把這些技巧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防彈」的主要部分,如何在身心兩方面保護自己。除了一般保持警惕和注意環境安全之外,就是提醒讀者要事先了解自己的恐懼模式。作者甚至建議讀者去武術班,就是為了讓自己知道被人打時會怎樣,以免自己突然受襲時不知如何反應。

第二部分是了解別人,主要就是講測謊。測謊這類題材在《FBI教你讀心術》出版後的十幾廿年來已經很多人反覆講過。本書加上了作者本人在特勤局工作的經驗,亦提醒讀者不要被謊言牽扯情緒,才能客觀判斷真假。

第三部分就是影響別人,運用作者於特勤局和之後投身傳媒的經驗、還有近身守衛總統時見識到的「總統風範」,學習如何發揮個人影響力,令自己的能力和專長有機會適當開展。

正如作者所言,「防彈心態」並不會令你真的「不中彈」,而是讓你找力量去承受無比沉重的重擔(#4782)。本書算是頗詳盡的自我提升手冊。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4beBKR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236 序章「一切皆流,無物常駐。──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

古希臘人也有類似看法嗎。

#272 「我在飛奔途中,看到一名男子,僵在原地,瞪著上方的毀滅場景,這時,某個大型物體砸在他身上!就這樣,他的人當場沒了,消失無蹤,連影子也不剩。」

我們通常把目光集中於雙子塔大樓中的罹難者,或者知道地面的人受污染和心理損害,卻沒留意地面除了救援人員還有其實遇害者。

#373-388 「他們選擇幫忙,不是因為想獲得獎章或表揚。他們伸出援手,是因為這是當時的他們唯一能做的。因為,他們毋須旁人告知,就已經知道在世界看似要結束時,願意幫助他人就是消除恐懼的良藥。而這就是走向身心防彈的第一步。」

以前曾問老師「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看似矛盾,除了「不受困於」的理解之外,此例似乎又提供另一解。

#548 第一章「這些反應稱作「戰鬥、逃跑或僵住」(Fight/Flight/Freeze),簡稱「F3反應」。……如果我們認為能壓制眼前的威脅,就會進入戰鬥模式;如果我們認為能逃離眼前的威脅,就會進入逃跑模式;如果我們覺得打不贏也逃不掉……就會愣在原地。」

其實是頭腦轉不過來。

#569 「滿身汗水讓對手更難抓住你」

就算流了汗真的難抓住,也不代表緊張時流汗的演化目的是這樣﹖(例如,也可能為了準備大量運動而提早降溫﹖)

#576 「有個認知很重要:沒有哪個F3反應才是面對威脅時的「正確」反應。所謂的正確反應並不存在。」

重點是配合個人。

#618 第二章「困境能揭露一個人的本性。──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

時窮節乃見。

#698 「我進入警校的第二週,已經習慣了紐約市警察局的教官每天用五種方式叫我的名字。彭噗酷斯。彭帕多利斯。趴趴多普肉絲。彭帕多拉拉卡肉絲。他們亂念我的名字,方式千奇百怪,而且是故意的,就算我的T恤背面明明用粗大字體寫著名字。他們的職責就是激怒、騷擾我們,用任何方式讓我們精神崩潰。」

然後有人聲稱他們被示威者辱罵就會失控亂打人﹖

#746 「就算人們認為以前某個行動是錯的,但更多人會為了當時沒採取行動而感到遺憾。」

問題是那件事本身是否好事。

#926 第三章「如果對寂寞的恐懼會決定你的日子是否開心,那你就會錯過一些必須獨處才能獲得的龐大好處。事實上,人在獨立作業時,工作效率和創造力反而更高。」

不少學生正是如此。

「恐懼就像一團火。如果你趁還只是火苗時盡早熄掉,就不會演變成熊熊烈焰。」

控制恐懼也不是容易的事。

#935 「他們是否支持你的決定,但覺得你走錯路時,仍會堅守原則、對你說實話?」

故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

#980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你如果及時離開不良環境,其實就能在出大事之前化解危機。所以,你下一次覺得所在環境的談話或氣氛開始對你不利時,我希望你考慮立刻離開現場。一走了之沒什麼好丟臉的,不用覺得不好意思。其實,這反而能讓你免於在現場忍受羞辱。」

但總統為了政治需要未必能說走就走吧。

「因為沒人想被當成膽小鬼,所以從小就形成一種制約反應:一旦覺得被誰冒犯,就本能地做出反擊。」

網上罵戰往往如此。

#998 「你的目標不該是逢戰必打,而是慎選戰場和動機,並盡可能避開毫無意義的衝突。……如果你用激烈態度面對每個對手,你就會變得很容易預測,你的情緒反應將變得透明,而人們遲早會認為你就跟惹你的傢伙一樣平庸。」

這點方某用了很多年才學懂。當然也因為人老了開始「沒他好氣」,沒時間和精力去理會不重要的人和話。故子曰「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者,失言」(遇上不值得談話的人卻跟他談,是浪費言語)。

#998-1010 「到頭來,你覺得丟臉、丟了尊嚴,你施展「鍵盤空手道」時產生的怒火終究熄滅。而這就是「無視」的力量。」

其實也不一定,有些人可能純粹火爆,罵完人自己都不記得。

#1053-1103 「B:長線策略──取得讓他去坐牢所需的情報=別朝他臉上揮拳    5.我感到身為專業人士的尊嚴。」

首先你要尊重自己是專業。沒自尊的人就只依賴別人尊重,自己卻沒尊重自己的身份。

#1168 第四章「問到誰沒能活著離開戰俘營的時候,史托戴爾說那些樂觀主義者沒能離開,而是死於心碎。擁有某種程度的樂觀心態儘管重要,但面對現實更是事關重大。如果你只專注於正面成果,而實際得到卻是負面的,你很可能無法適應。……意料之外的麻煩事遲早會發生,而這時候你必須放下「我不敢相信這種事發生在我身上」的態度,而是換上「這件事正發生在我身上」的心態。這就是我面對的現實,我現在該怎麼做?」

其實這才是正向心態,而不是一面倒的正面。

#1204 「更好的做法是,試著跟你有些距離的人討論,就算你才剛認識對方也沒關係。「向外人尋求建議」看似莫名其妙,但有時候,跟你不熟的人也許能回饋給你更誠實、更不一樣的觀點。」

因為偏偏像《女人來自金星》那類論述,女人不喜歡身邊人給予客觀的意見,所以熟人也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1221  「給自己充足的時間,來為你碰上的煩惱進行抱怨或哀悼,因為你如果前進得太快,很可能會壓抑而非接受你遇到的問題。……你需要設定截止日期,才能控制自己花多少時間在情緒波動上。人的行為通常在二十八天後就會變成習慣,所以你如果沉浸於憤怒、鬱悶或自憐太久,就會更難脫離這些情緒

故伯魚(孔子之子鯉)之喪母也,期而猶哭(過了喪期還在哭)。子曰﹕「嘻﹗其甚也,非禮也﹗」禮記曰﹕節哀,順變也。

#1250 「「這就是為什麼妳很快就恢復正常生活,」德魯博士說:「因為妳在那場悲劇中找到了意義。」……體驗過集中營後,弗蘭克做出結論:就算在最惡劣、最無人性的環境下,人生也有意義,而苦難和失落也能進而擁有意義。能否在痛苦中找到意義,將決定我們是否會情緒崩潰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宗教和信仰在這些地方有用。

#1265 「我當時不知道的是,我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從事的志工活動,為我的身心健康帶來了正面影響。研究指出,我們主動協助他人時,大腦就會釋放「催產素」這種「快樂荷爾蒙」;研究也指出,志工活動能降低憂鬱,並提升整體活力。」

當年我在圖書館幫手,也算是自助吧。

#1313 「無論你選擇什麼樣的物理活動,確保它夠具挑戰性,能抓住你所有的注意力。」

所謂心流(mind-flow)的狀態。

#1441 第五章「我建議你約好跟家人在哪會合,還有在上班時間該怎麼辦。」

這方面日本那本《小老百姓的戰場行動守則》寫得更仔細。

#1459 「面對緊急情況時,你不該倚賴Google地圖、導航或其他類似裝置。……發生自然災害時,手機是出了名的不可靠,原因很簡單,因為到時候會有太多人同時使用,結果可能無法上網,沒辦法打電話。……這個狀況在九一一事件就發生過,基地臺完全處於離線狀態,根本沒人打得了電話。就算你擁有某種能用的裝置,在你尋找地址、搜尋路線時花費的每一秒,其實都是在浪費寶貴時間。」

#1510 「你也該叫孩子記住重要的電話號碼,像是你的手機號碼、辦公室號碼、能照顧他們的親友號碼,以便他們在需要求助時能隨時撥打。確保他們真的熟記這些電話號碼,別只是把號碼存在手機電話簿裡。」 

把所有事情外判給智能手機的危險。有了智能手機後,我發覺連老媽也會忘掉家居電話號碼。

「很可惜的是,我發現一般學校在進行防災演習時,學生都只是茫然地跟著老師走出某扇門,或走下某條樓梯,卻沒人解釋他們在做什麼、為何要這麼做。那麼,如果老師出了什麼事,該怎麼辦呢?」

確焉。雖然對香港那些細小的中小學校舍,反正樓梯就只有兩條。可是在較大的地方(如大學),趁有空時多走路,及早摸熟不同路線比較好。

#1516 「在二○○○年到二○一六年之間,「美國國家兒童失蹤與受虐兒童援助中心」記錄了兩千五百七十四起綁架未遂案,其中有七成孩童是因為反擊而順利脫身。……教孩子咆哮、尖叫、踹踢或咬人,用最驚人的方式來引起旁人注意。孩子真正該抗拒的是歹徒而非恐懼,所以你該教導他們如何勇於反抗。」

但正如老媽所言﹕如果小孩平常也在尖叫,發生意外時再尖叫也就沒有意義了,這是《狼來了》的道理。

#1551 「(:在臺灣欲出國的人,請參考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發布的旅外安全資訊)」

標明「編者按」比較好,原作者應該不會特地為台灣人寫這一句。

#1648-1666 第六章「但你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的時候,先找掩護,躲藏其次。」

因為掩護能先防止對方打到自己。

#1666 「二○○三年二月十七日,在芝加哥的E2夜總會,警衛為了中止一場打鬥而噴灑了辣椒水,結果引發踩踏事件,造成二十一人死亡,五十多人受傷。」

胡椒噴霧足以殺人。

#1711 「找出兩個出口,最好是位於現場的兩側。如果是餐廳,可能就是正門和廚房後門。如果發生了什麼事,你就該前往廚房,因為歹徒最有可能從正門進來。」

的確,除了章子怡那個VISA廣告之外,很少聽見有人從廚房跑出來襲擊人。

#1761 「我平時深夜去公園跑步時,如果總覺得周圍不太對勁,就會直接打道回府。我受過嚴格的防身訓練,但這並不表示我天下無敵,我也沒興趣讓自己置身險境。」

為何深夜去公園跑步﹖

#1807 第七章「這名男子睿智地決定「親手」解決問題。他一把揪住我的衣領,把我推進門後的房間裡(容我補充說明,他推得挺用力),也就是兩位領袖正在開會的地點。」

有一次G20高峰會傳出中美兩國人員動手的新聞,原來是這個﹖
(網上現在找到的是杭州峰會消息,但書中說的是墨西哥峰會出事。)

#1838 「掠奪者一般的犯罪手法,是先試探你,再決定要不要對你出手。……然而,有件事是一般人對掠奪者的誤解:我們以為他們很堅強、自信滿滿,把他們想像成能輕易擊敗我們的強勢人物。……但事實是,他們常常充滿自我懷疑和恐懼,這就是為什麼他們選擇比自己更軟弱的人欺負。……之所以欺負弱小,是為了隱藏自己的不安,並為此做出補償。我每次逮捕或調查掠奪者類型的人,發現他們幾乎每個都會痛哭流涕、會認罪,或把同黨供出來。他們並不強悍,內心充滿不安。此外,他們也常常是別人的獵物。」

#1857 「當中絕大多數都表示,他們是依據肢體語言來挑選受害者,例如走路是否駝背,動作是否消極,是否注意周遭。他們挑選受害者的方式,就像非洲的大型貓科動物那樣,從獸群裡挑一個最無力自保的目標。」

故人禽之辨幾希也。
欺人者,猶自欺也。

#1883 「夏季的犯罪率較高,很可能是因為天氣放暖,加上學校放暑假。」

為何放暖就要犯法呢﹖是因為罪犯不怕四處走了麼﹖
至於暑假是否犯罪因素,要跟不放暑假的地方(如新加坡)比較才知道了。

#1950 「「揮空拳」和「打真的」這兩者之間有如天壤之別……你也該知道自己在遭到攻擊時會如何反應。你該知道自己有多少能耐,更重要的是,你有什麼限制。你不該等到碰上實戰時,才第一次體驗遭到攻擊的滋味。」

所以作者乾脆建議大家都去上武術課,重點不在打贏人,而是為了知道被人打的時候會怎樣。

#1967 「我們倆開始以站姿對峙後,他立刻令我大吃一驚,因為他抓住我的道服時充滿力量,還有他甩動我的身子、準備對我施展抱腿摔時輕而易舉。」

這根本是《圖書館戰爭》裡笠原郁對堂上教官的那一幕。

#2020 第八章「你的垃圾桶旁邊如果放著蘋果電腦的空紙箱,竊賊就可能選你家下手。丟棄包裝盒的時候,尤其是較高價的電器,可以先把盒子切成小塊,塞進黑色或棕色垃圾袋裡

香港人很少留意這個,可見香港實在是很富裕的地方。

#2132 「我建議你別在家門口上車,可以隔個幾戶,或在路口上車。還有,注意你在車上跟夥伴談話,還有對司機說話的內容。司機不需要知道你準備去迪士尼遊樂園玩七天。」

的士司機往往聽到很多資訊。

#2214 「如果這些安全性問題的答案都出自現實,就很容易讓陌生人和我們的「朋友」順利侵入我們的帳號。我建議你,為這類問題準備一些不容易被猜到的假答案,以確保只有你自己知道真答案。」

這點倒是沒想過。

#2222 第九章「任何人,只要被詳加審問,就會詳加作答。──柏拉圖」

顯然他沒機會看過議員盤問官員的片段。

「一般人都有個誤解,以為測謊機本身就是所有考驗:給一個人接上感應器,測量他們的脈搏和血壓,就能知道他們是不是在說謊。但事實是,「測謊員」才是真正的考驗。換言之,我才是測謊機的本體。」

測謊機只能告知生理反應。你也許知道他慌張,但那是否代表說謊,就要靠「人」去查出來。

#2267 「在測謊訓練這方面,測謊學院就是最重要的聯邦機構……希望三個月後能換回一個合格的測謊員……該課程是研究所等級,內容涵蓋心理和生理,而這兩部分都在測謊中扮演重要角色。……到最後,我修完了我的法庭心理學碩士學位所需要的一半學分。」

#2293 「大部分的研究生,有一整個學期的時間用來學習心理學和生理學的課程,但我們只有一星期。在一星期內,我們必須讀完並牢記一整本教科書的內容,為期中考和期末考做好準備,然後開始研究下一個科目。」 

一般碩士課程全日制通常讀一年,兼讀制兩至三年。他們讀三個月要完成一半學分算十分緊湊,所以才「淪落」到一星期要完成一學期的課。

#2288 「我幾乎天天熬夜重寫白天的筆記,甚至一字不漏地抄寫課本,就為了把裡頭的概念塞進我的長期記憶。……你沒看錯,我真的親手把每本教科書抄寫兩次。聽來也許瘋狂,但這種記憶方式背後其實有科學原理。研究指出,在聽課時抄寫筆記,這種「心智編碼」(mental encoding)過程能提高記憶力和學習力。」

笠原郁式學習法。
問題是,聽課時抄筆記是在整理,跟純粹抄教科書是兩回事呀。
(當然她可能不是直接抄,同時也在整理教科書中的資料,那就接近聽課抄筆記了。)

#2293 「我不知道你認為測謊的可信度有多高,有些人聲稱測謊的有效率約為八、九成,但有些人認為沒比擲硬幣好到哪去,不過我可以憑經驗告訴你,測謊在偵訊室裡極為有效。」

應該說﹕測謊機本身未必有效,但用來輔助偵訊可能很有用。

「電影《門當父不對》」

港譯《非常外夫揀女婿》。

#2325 「測謊的宗旨,不是透過威嚇的方式,來逼迫一個人願意跟你談話,更不是批評或羞辱受測者。我透過工作經驗得知,你如果把受測者當成垃圾對待,他們給你的情報也會是垃圾。有些受測者搞不好會乾脆避而不答,不然就是跟你對嗆到底」

這也是反對關塔那摩虐待恐怖份子疑犯的理由之一。因為就算不講人道,單講功利目的,嚴刑迫供所得的證供可信度也有限。(因為當事人只是為了免除痛苦提供任何「你想要」的供詞。如果你只打算冤枉他還算有效果,想得到真相的話,迫供只會得到對方配合你意志歪曲的資訊。)

#2366 第十章「在被要求接受測謊之前,這位少婦原本十分配合。事實上,就是她指出保姆可能涉有重嫌。但在此刻,她卻靜靜地坐在律師身旁,等測謊開始。這是第一個警訊。」

如果當成推理小說,其實到這裡兇手已呼之欲出。當然查案就不能這樣。

#2398 「跟「幫我找出誰打傷了我的孩子」相比,這名少婦顯然有更重要的事要忙。這是第二個警訊。」

「但我每次提出「開放式疑問」(我會在第十九章詳細說明),她都回答得很簡短,這也是非常怪異的反應。孩子遭人傷害,做媽媽的應該會盡可能提供線索,好找出對孩子施虐的凶手,她應該會做些猜測、直覺判斷和推理」

老媽就常常如此,顯然沒關係的東西都全部放進去,整段話長到你不想聽下去。雖然她說話特別累贅,但對自己緊張的人和事盡量說得詳細,是人之常情。

「老實人通常會做出非常詳盡的答覆,而說謊者的答覆則通常含糊不清、模稜兩可。騙子會盡量少說幾句,因為想記住自己撒謊時說過哪句話並不容易。第三個警訊。」

這也是官員常態,你看政府記者會就知道。雖然官員不一定都在講大話,但顯然也是怕講多錯多,被人抓到有問題或者自相矛盾的地方。沒這種憂慮的人(即「老實人」)就不怕多講。

「就在測謊開始前,她叫我暫停,說她為保姆感到難過、不想再追究這件事。她說想撤回對保姆的控訴,以免對方再也沒辦法做這一行。她還說畢竟保姆還很年輕,只是犯了錯。她在這種情況下說出這樣的話,實在不太符合常理。孩子遭到嚴重毆打,當母親的應該會希望凶手受到某種形式的制裁。老實人對懲罰的標準,通常會符合罪行的嚴重性。但騙子對懲罰的看法,則通常極為寬鬆。第四個警訊。」

尤其是她是母親,是把孩子生下來的人。父親你還可能猜他跟孩子關係疏離。

#2414-2432 「研究結果也指出,跟陌生人的謊言相比,人更難察覺到身旁的人說的謊。這可能是因為人通常是依據旁人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來判斷這個人。總是在我們身邊的人,能給我們的情緒造成極大的影響,因此我們無法看清楚這個人,或是評估對方的行為。……想看清一個謊言,我們就必須站在客觀角度,拿掉自己的情緒。」

此所謂「以情害理」也。

#2454 「當我們發現有人說謊時,常常會把這視為針對我們的攻擊或操弄。……我們發現自己被騙時,自尊就會受傷。麻煩在於,一旦牽連到自尊,就常常會影響我們判讀人心、明白他們真正動機的能力。……你就必須把自己跟事情的結果分開來,別只盯著自己,這樣才能明白對方為何說謊。」

因為你要了解的是別人。

#2484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騙子的演講聽起來可能像是經過多次演練,彷彿練習過如何作答,而老實人的答覆則未經琢磨。……所以,專心聆聽,不只聽他們在說什麼,也聽他們沒說什麼。」

所以反而是老實人的說話內容可能更容易出現錯漏。

#2527 第十一章「人類的習性和行為都不盡相同。有些人在說謊時可能會避開視線接觸,但有些人反而會看著你;有些人可能會抓頭髮,有些人可能會雙手交扣。每一副肢體表達壓力的方式都不一樣。在你能判讀某人的肢體語言之前,最好先了解對方的習慣,辦法就是注意他們在「不緊張」的時候是什麼模樣。我們把這稱作「基線」

於是作者的偵訊總是從非重點的東西開始。 

#2541 「一個人在無壓力場合及有壓力場合之中,在習性(habit)和身體特徵(physical trait)這兩方面會出現什麼樣的變化。因為事實是,大多數的人都不擅長說謊。說謊需要相當強大的「一心多用」」 

看看政壇某幾個特別出名愛講大話的人就知道,說謊要說得滴水不漏互不矛盾非常困難。只是還有人願意相信他們而已。

#2570 「你雖然需要注意警訊,但警訊未必表示對方有罪或說謊,可能只是表示真相不是簡單的「是」與「否」所能表達。」

早些年「讀心術」在影視作品流行的時候(「你一雙腿已經出賣了你」),很多人忽略了這點,以為見到訊號就是說謊的表示。

#2602 「1.媽咪在教約翰:說謊的時候看著她的眼睛。而這遲早會讓他更擅長說謊。2.她在糾正他明顯的行為特徵,也就是說謊時移開視線,而這以後會讓她更難判斷他有沒有說謊。基本上,她在破壞自己為了準確判讀兒子所做的努力。成年人也一樣,這就是為什麼你在試著判斷真相的時候,千萬別叫對方改變行為。」

父母無意中教小孩如何說謊。不過某程度上也算是教小孩「生存技巧」﹖

「一家合法的提款機廠商為了賺取不義之財,刻意把出產的提款機設計成能記錄使用者的銀行資料,之後再把這些資料賣給偽造信用卡的犯罪組織。」

用信用卡提款不好。

#2654 「但對方出現F3反應時,你可能也會看得見虹膜上方或下方的眼白。日文把這稱作「三白」(san pa ku)。」

其實這是中文(準確點說,作者引用的日文詞語是源自中國面相的「三白眼」)。而且也不一定是驚嚇下的反應,有些人天生的。

「另一個明顯跡象是不斷嘆氣或打呵欠。雖然背後的科學原理尚未明朗,但我們在承受壓力時似乎更常打呵欠。」

也不只是悶的時候。

#2676-2697 「你有沒有跟某人吵架、提出很嚴肅的問題時,對方竟然發出笑聲?……很多時候,他們其實不是在笑你,而是他們的F3反應已經啟動,以笑聲試著宣洩緊繃的情緒。」

想起先父,以笑遮醜也。

#2715 「一般來說,人在說故事時,尤其在回想某個事件時,會使用大量手勢,因為他們描述時是在重溫該事件,而這表示這個人說的是實話。相反的,如果說話時態度嚴肅,沒做出任何手勢,就可能表示說詞是經過演練的捏造之詞,也就是在說謊。」

也不一定﹖至少要看場合,正如我授課時可以做很多手勢,但見校長時就未必會。當然你可以說因為見校長會比較緊張,所以不敢讓雙手亂動,但至少不代表就是說謊。所以為何應該要看觀察「基線」。

#2760 的「支持姿勢」或「防禦姿勢」也一樣,方某經常做。這充其量反映方某一向缺乏能量或者對其他人不自在,不等於一定有甚麼秘密。

#2805 「如果其中一人把腳蹺向對方,這可能表示那人感到自在,或甚至想跟對方更接近。相反的,如果腳是蹺往反方向,那我敢打賭,這場約會進行得並不順利。」

但也有慣用腳的因素吧﹖有些人習慣只蹺某邊。

#2912 第十二章「你已經問過我了。」

慘了,教書經常用得著這句。(笑。因為學生上課不留心,經常同一問題問完又問。)

#3019 「我以我已故母親的名義發誓。」

以為自己是金田一一

「親戚過世是常見的藉口,而且通常是遠親,因為說謊者不會想扯到近親,否則這會與自己太密切相關。」

結果有些人的爺爺死了幾次。

#3046 「「你在找我麻煩,因為你不喜歡我。」(小孩子最愛用這招。)」

學生亦然。

#3132 「一個人在回想已經發生的事情時,會使用過去式。……你在捏造謊言的時候,是在「現在」這麼做。如果某人說故事時,從過去式切換成現在式,請提高警覺。」

中文沒有時勢用不到這招﹖

#3152 「事實上,「我」應該每十六個字左右就會出現一次,所以請留意這個字的過度使用或不足。一般來說,過度使用意味著這個人可能是自戀狂或憂鬱症(滿腦子想著自己),而過少使用則表示缺乏投入感。」

還有,自閉﹖
例如方某就是「我」到悶結果要借很多其他同義詞(在下、本人……甚至作者前面提到的第三人稱如「方某」)來用的人。

#3348 第十四章「你如果覺得「你聽見的聲音」跟「你認為自己該有的聲音」不一樣,這表示「你使用的聲音」跟「你本人」之間有差異。」

但「聽到自己的聲音」跟「自己以為自己發出的聲音」不一樣是必然的呀,因為傳音路徑不同。(自己印象中的聲音同時經過顱骨傳音,但如果錄音再聽,就只會從空氣傳到耳朵。)

「你有沒有聽過某人說起傷心的童年往事時,聲音突然變得更高、更年輕?這種事可能發生在小時候經歷過創傷的人們身上。」

那麼經常說話走音的在下算甚麼﹖(後面#3382提及令人覺得緊張和自我貶抑,甚至是不確定和不安。)

#3382 「人在感到不確定或不安時,常常會在句尾提高音調,簡直就像在問問題,而不是做出宣言性質的聲明。」

#3435 「你如果滔滔不絕,重複同一句話多次,或是加入不必要的細節或評論,這會讓你的發言減輕份量。」

方某這種長氣袋宜記。

#3458 「學生如果熟悉自己的資料,就會說得比較慢

如果按在下的經驗,倒覺得不一定。因為不知自己要說甚麼的人,一樣可以說得慢。

#3486 第十五章「星辰從不說謊,但是占星師會拿它們對你胡說八道。──古希臘吟遊詩人,荷馬」

確焉。

#3537 「你如果想判斷敘事者是否也能倒敘事件,只需靜靜地聽他們說完故事,然後請他們描述在某個時間點之前做了什麼,這很像倒背英文字母。」

#3555 「另一個好辦法,是觀察他們在描述事發經過時,會不會做出任何自發性的糾正。這違背一般人的想法,因為你可能會以為,如果一個人半途改變原本的說詞,就可能是在說謊。我現在來解釋這為什麼不是事實。……想在故事說到一半時做出自發性糾正,並同時試著記住謊言的其他部分,這在認知層面上有相當難度。」

有用的小招式。

#3634 第十六章「你的話語就是最強大的武器。你如果學會如何慎重用字,就能說服人們給你想要的東西。你如果能有效地與人溝通,他們就會聆聽。他們如果聆聽,就會照你說的去做,你就不需要威脅利誘或使用武力。如果你到退休那天都未曾需要開槍,那代表你當警察當得非常出色。」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正如六七暴動時英國人的警務處長尚會提醒屬下「腦筋勝於槍彈及暴力(Brains better than bullets and brute force)」。

「他曾把語言和金錢貨幣做比較,他把這稱作「語言經濟學」(verbal economics)。根據該理論,我們的話語就跟金錢一樣有價值,花用話語的方式會影響我們的投資。如果亂花一通,投資報酬就會缺乏份量和價值;如果花得小心翼翼,努力就會換來成果。」

真正惜字如金。
(當然,孔子亦云「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634-3663 「別試著強迫聆聽者透過你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而是試著透過他們的眼睛來看待世界,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溝通。」

但教書似乎就剛好相反﹖

#3680 「然後在訪談第二個俘虜的時候使用這些資料。第二個戰俘會以為沙爾夫已經知道話題的所有答案,因此願意坦承一切,常常不自覺地多提供了幾條線索,方便沙爾夫拼湊出答案。」

這就像方某之前以砌圖為喻的內容﹕

「打搜尋句子的技巧固然要懂(所以應該要教學生這個,免得他們只打句問題就以為會找得到),但從新找到的資料中擷取新詞語也很重要。因為這些往往就是你本來不懂的行業術語,用這個術語去搜尋比你隨便打一個腦海中出現的詞,當然更準確找到需要的結果。」

(可惜的是我教方包玩砌圖,但他沒耐性跟著做。)

#3747 第十七章「我在擔任特務時,從沒見過哪位總統或第一夫人,在跟某人談話時會把手機拿在手裡或放在桌上。無論他們是跟世界級領袖商談,跟咖啡師閒聊,還是詢問白宮管家週末過得如何,他們都明白把所有注意力放在談話對象身上的力量。」

然後有個去日皇登基儀式還顧著用手機的特首。
還有很愛「突然有空現身會面」的某國領導人。

#3766 「我也允許學生隨時都可以走出教室、使用手機,我絕不多問。學生因此對這個情況有自主權,這是另一個「影響策略」(我會在第二十一章詳細說明),因為我讓他們在使用手機這件事上有所選擇。」

給學生選擇,這是重點。

#3798 第十八章「言談要謙虛,但行動要出色。──奧古斯都時期著名詩人,賀拉斯」

子曰訥於言而敏於行。

「贏得尊重,而不是要求人家尊重你」

廣東話有謂「面係人地畀,架係自己丟」(面子是別人給你的,丟臉的卻是你自己)。

#3827 「尊重這種東西,沒辦法透過強迫或要求得來,而是一份禮物。」

然後有些人以為自己有槍有炮、甚至立條法例要人尊重自己否則重罰,人人都怕了他就是尊重。

#3842 「你衡量成功的準則,不該是「尊重」,而應該是你有決心來履行自己的使命或任務,並獲得自豪和滿足感。……你也許會「想要」得到某人的尊重,但事實是你並不「需要」它。」

故孟子/曾子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4081 第二十章「想深入了解一個人,與其跟他談話一整年,還不如跟他一起玩樂一小時。──柏拉圖」

廣東人就會抓未來女婿去打麻將。

#4142 「有些人在談話時,就是覺得有必要拿瑣碎的思緒來填補沉默,有些人覺得有必要表達腦海中出現的每個想法。」

某程度上方某就是這種人。(反正寫筆記也就是這種表現)

#4160-4169 「加上我是希臘裔,我當然從小就被教導這世上的一切都是希臘人發明的。我們創建了文明、哲學、奧運、醫學、戲劇、藝術、雕塑、諸神、民主……你懂的。就連「小我」(ego)這個字都是希臘文,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自己」(self)。」

文明古國後人的局限。(笑)

#4169 「人們炫耀自己被多少「黑特」騷擾」

Hater要這樣譯嗎﹖「酸民」如何﹖

「如果你是不在乎人家喜不喜歡你的那種人……好吧,你其實應該在乎。你的人氣會影響你所有的關係,無論於公於私。研究也發現,人們如果喜歡你,就更樂意跟你合作,聽你說話。」

阿斯伯格更清楚這點。

#4212 第二十一章「當你聽見「打底」(priming)這個字,會想到什麼?如果是板金行的師傅,應該會想到汽車用的「底漆」(priming coat)。槍械愛好者大概會想到子彈裡用於點燃火藥的「起爆劑」(priming charge)。……無論用在什麼情況,「打底」這個字的意思都一樣,是為了讓第二個步驟效果更好而採取的第一個步驟」

槍械的primer通常譯成「底火」吧﹖正好就是「打底」之意。
(網上找「起爆劑」會找到 Detonator雷管。)

#4293 「假設偵訊員如果更靠近受訪者,拉到三十公分左右(個人空間),就會讓人覺得彼此間的關係從社交空間變得更為密切。一個人進入我們的個人空間時,我們就會把對方視為親密的友人或家人。這點為什麼很重要?因為我們更可能跟親友傾訴心事、分享祕密。」

但這也要對方認可才行吧﹖不然只會感到受威脅。(後面#4301有補充,應該等待對方出現非語言邀請才闖進個人空間。)

#4351 「特勤局教導我們,不只為自己負責,也為別人負責。我認識的每個探員幾乎都跟我一樣勇於當責,這種人才不會被大夥唾棄。人都會犯錯,有些是小錯,有些不算小,但事實是「人就是會犯錯」。社會教導我們:錯誤很可怕,還可能蒙羞一輩子。但事實是,會蒙羞一輩子,是因為你沒扛起責任。」

《圖書館戰爭》第三集《圖書館危機》發現水戶圖書館被滲透後,稻嶺司令堅持辭職負責,也有一段很直白的討論。反而現實中就有不少反例。

#4370 「無法變通的人是最危險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適應,就會變得被自己想出來的唯一情境綁住,無法轉念,在遭遇打擊時幾乎無法穩住自己。」

確焉,阿斯伯格正是如此。

#4395 第二十二章「三人行必有我師。人生裡的一些教訓,不一定來自你覺得值得欽佩的人身上。好榜樣和大爛人都能讓你學到很多東西。有些人擁有你欣賞的優點,而有些人會讓你看到你該小心避開的缺點。」

故孔子學無常師。

#4455 「嘗試和不嘗試,成功和不成功,差別就在於,你是否懂得如何注意並走過自我編輯的試煉。你聽到的第一個「不」字,永遠不該來自你自己。」

但做人也要自量。

#4598 「我們常常把「大方」跟金錢聯想在一起,但我從柯林頓總統身上學到的大方,是時間上的大方。」

很少人想到這點。

#4619 「能參與這項任務、她的行動力、她透過參加遊行所傳達的訊息,我深感驕傲。」

自豪,別學那種把驕傲當褒詞的國度。

#4642 「每年聖誕夜,老布希總統都會待在白宮,好讓負責保護他的探員能先跟家人相處一天,之後才陪他前往位於緬因州肯納邦克波特鎮的老家度假。他兒子小布希在成為總統後也繼續維持這貼心的舉動。」

的確不是每個領導人都能這樣體貼下屬。 

「小布希總統:真誠

想到第二次波斯灣戰爭就不禁令人失笑。

#4659 「這就是為什麼我未曾自願接下這項任務,因為我懂得量力而為。」

前面不是說要試嗎﹖

#4685 「觀察了小布希夫人如何與自己的家人、民眾、員工和探員互動後,開始明白優雅的真正定義。優雅的意思是,對你見到的每個人和顏悅色,說話時先經過大腦,而且心中充滿感激。」

看《SPY X FAMILY》前宜乎先知道﹖

#4723 「無論這些領袖面對多大的壓力,我都一再見識到他們展現出來的強大自制力。正如我們期望這個偉大國家的領袖是好榜樣,我們也應該對自己有同樣的期許。」

就除了侵。

「但選擇那種滿足一時、稍縱即逝的報復,只會有損他的氣度。所以他在那一刻做了決定:他不報仇,而是放下情緒。」

就算從自利角度看,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就算他一直反對你,也不代表永遠不會合作。如果只顧報仇發洩,也不利於日後可能發生的合作。只能說有風度的人,至少眼光夠遠。

#4775 後記「恐懼未必總是恐懼。父親為我做過的許多怪異抉擇感到恐懼,但這些恐懼當中其實暗藏他對我的愛。……愛和恐懼常常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面。意思就是,如果我們願意去愛,也有能力去愛,恐懼就必然存在。」

佛家所謂愛別離、怨恨會,就是八苦之二。

星期六, 11月 02, 2024

炒冷飯系列﹕幹嘛學數學﹖

(近來朋友談起學生老是問學數學有何用,推介本書正好,乘機整理一下。原文刊於2005-12-022007-09-20。)


Sherman K. Stein《幹嘛學數學﹖》(Strength in numbers),葉偉文譯,台北﹕天下遠見,1999
(插圖為2019新版封面)

總有學生覺得數學很難,無論在學生成績很好、一般、或者很差的學校。很多學生都不喜歡數學(就是方某對數學也不算很有興趣),因為學校教的數學通常顯得很枯燥(操練數學是最簡單的方法,於是大家都得操)。

數學難,是事實。但有甚麼東西,要做好不難﹖
所有東西要學好,都要重複練習。英文難、生物難、歷史難……學好中文也難。
同學喜歡打球、游泳、跳舞。運動對在下這種手腳不靈活的人,難上加難。
也許是因為,數學特別講求「循序漸進」。

當然,每一科目都要求打好基礎。可是,同學也許有經驗﹕上一次測驗成績不好,但下一次成績可能會不錯。數學卻很少有這種事,這一課沒學好,下一課就很難跟得上。
沒學好加減乘除,就學不好分數﹔不懂得代數的人,不可能讀微積分。

因為不服氣,所以作者特地要破解兩個迷思﹕

1. 數學沒有實用—一般的誤解,但數論研究竟變成現今網絡加密法的基礎。數學成就了大家每天都用得到的產品。

2. 工作也不需要—工作上要計數的確實不多,但很多專業工作都需要數學背景(因為你要先懂數學,才能理解那些內容)。作者不服氣,特意找了一些客觀證據(見第9、10章),讓你看看,想幹哪門行業,需要懂多少數學。

(就像醫學,或者方某讀的生物化學,看來跟數學不相干,其實都需要數學背景。方某的微積分也不好,但基本懂得,才可能理解一些基礎課程,例如物理化學和實驗統計。像物理或工程那類科目,就更不用說了。)

作者結論﹕

「許多收入較高、而重複性較低的職業,都需要算術以上的數學能力。」(p.81)

「目標會改變,但如果念的數學不夠,在接受新的教育或職業訓練時,就構成很大的障礙。而且,數學能力愈強的人,不但可以選擇的就業機會愈多,也愈能把工作做好。」(p.90)

但就算不理這些「功利」的考慮,數學家眼中的數學,自然是有趣得多。不過,這本書並不是數學家夫子自道,反而是數學家對讀者的引介。本書並非課本或者補充練習,只是一本散文。它並非為數學學生而寫,就算只懂得加減乘除的人也可以讀。

全書分成三部分。

無論多害怕數學的人,都可以讀第一部分,這部分是作者的感想。例如﹕

—跟數學和電腦有關的錯誤觀念

—「工作用不著,為何要讀那麼多數學﹖」(如上述)

—美國的數學教育有甚麼問題﹖(也很適合教師讀,跟教育改革是很好的比較。讀者如果對這部分沒興趣,跳過第11至13章就可以。)

第二部分開始介紹一些數學概念,但仍然是很簡單的。全部都是用「數字」和「加減乘除」玩的把戲。最後才介紹一下開方根、圓周率和「無窮大」。

第三部分是少許「挑戰」,討論一下「零除零」和介紹「微積分」是甚麼。如果學生看不明白,那是正常的(因為微積分在高中附加數/數延伸才教),嘗試動腦筋想過就好。

其實作者最不滿的,就是大學很多數學教授喜歡埋怨中小學老師教得不好(所以數學系學生質素差),作者質問﹕難道那些數學老師不是我們教出來的嗎﹖
要有好的數學系學生,需要有好的數學老師﹔好的數學老師,就需要數學教授更加努力了。

數學有一句名句,是微積分課本作者湯普生(S. Thompson)所說的﹕

「一個傻瓜能做的事,另一個也能。」

就算難,只要掌握到正確方法的話,就學得會。

而這本書,其實是拾回來的,算是拾到寶。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dpAFS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