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9月 27, 2025

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

Seth Stephens-Davidowitz《數據、謊言與真相:Google資料分析師用大數據揭露人們的真面目》(Everybody Lies: Big Data, New Data, and What the Internet Can Tell Us About Who We Really Are),陳琇玲譯,台北﹕商周,2017

這本書一開始某個地方碰巧見到的。好奇下就拿來看看,驚覺內容實在厲害,更奇怪為何在下沒一早發現這本書,書海之大總有漏網之魚。
怱怱之下只能草草揭過,由於出版一段時日,已很難再買到紙本書了,於是就買電子版自己讀完它。

為何吸引﹖因為第一篇就告訴你甚麼叫「智者見於未萌」。只要你懂得找,大數據早就告訴你奧巴馬勝出大選不代表美國的種族歧視有根本改善,甚至早已暗藏侵帝當選的種子。

看看目錄,如果對甚麼造就NBA球星沒有興趣,大眾的「性觀念」總會令人感興趣吧﹖人們平時會說謊,在Google搜尋卻會透露心底所想,可以作為一種替代的社會調查。當然方某認為這種調查方式亦有其不足之處(見筆記),可是與傳統調查,足可相補。我們從中可見到人們平時收在暗處的想法,而了解這些想法有助我們制訂更好的社會政策。
而這些利用大數據的商業調整,亦令我們深陷於演算法編織的羅網中,不能自拔。間接加劇了社會的問題。

作者除了提出很多「大數據」可以導致的問題,也提醒大家不要「迷信」大數據。就算在學界或業界,都有很多人只顧「鬥大」(比較自己數據集的大小),而忘記了提出獨到的問題才是精彩所在,作者引用的研究(包括他自己的那些),所用的數據其實並不太大(當然跟我們一般人接觸到的相比仍是「大數據」,例如Google搜尋紀錄,就算他們是先抽樣後分析而非使用「整個」資料庫,實際上仍是很巨大的),他們只是用上新穎的方式,去解答有趣的問題。

由此可見,就算在大數據甚至人工智能的時代,人的智慧和創意仍然十分重要。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8acfPT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0 推薦序「擁有海量數據並不會自動產生精闢結論。「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是所有曾學過統計的人致力避免的錯誤。」

這點我反而最早是在電腦科學到。電腦甚麼都可以算,你餵一堆垃圾給它,它照樣會幫你計算(反正只是按演算法搬動數字而已),但出來的也是垃圾而你會當寶。

#20 「統計學與邏輯告訴我們,觀察到「現象」,未必等於掌握「真相」,更不等於理解「原因」。研究人類行為和社會現象,質性的觀察、歸納與演繹仍然不可或缺。」

這就是人的價值。

#43 「當樣本是透過便利方式蒐集,一切就變得更不確定,比方說,我們為了取得樣本,在課堂中給大二學生一點小錢買啤酒。」

喜歡飲啤酒或者貪小便宜的人,不一定代表到整體。

#112 前言「數據清楚顯示,在美國針對種族主義進行大量搜尋的地區,歐巴馬的得票率大幅輸給四年前民主黨白人總統候選人約翰.凱利(John Kerry)。跟這些地區有關的任何其他因素,包括教育水準、年齡、教會出席率或槍枝擁有權,都無法解釋這項關係。種族主義的搜尋並未預測民主黨其他候選人的低得票率,唯獨歐巴馬例外。這項結果意味著一個巨大的影響。單就種族主義這個因素,大概就讓歐巴馬的全國得票率少掉四個百分點,這項數字遠高於依據任何調查所做的預測。」

到拜登那次沒種族因素左右,侵帝輸了就唯有信口開河說對方選舉舞弊了。

#122 「甚至有跡象顯示,原先表示還沒決定投誰的選民,最後會投給川普。我跟加布利爾發現,在預期希拉蕊會贏的中西部地區關鍵州,「川普 柯林頓」的搜尋比「柯林頓 川普」的搜尋來得多。後來事實證明,川普當選是因為他在這些州的得票率,遠超過民調預期。……搜尋數據顯示,我們所居住的社會,跟仰賴民調的學者和記者所以為的社會截然不同。這透露出一個令人不悅、可怕和廣泛的憤怒,正有待候選人宣洩出來。」

有趣在他們敢做不敢認,如果自以為投侵是正確的,何須否認﹖

#148 「本書討論的某些研究根本沒有使用龐大的數據集,只是運用一種創意十足的新穎方法處理數據,這類方法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裡至關重要。」

#207 「談話的重點是你可以累積多少資訊,而不是你希望利用資訊做些什麼,或是你打算利用資訊回答什麼問題。「當時我發現,這種情況實在很有趣」弗里德曼說」

「我相信數據集的大小常被高估,對此,有一個微妙卻重要的解釋:效果愈大,所需觀察的次數就愈少。一個熱騰騰的爐子,你只需要碰觸過一次,就明白熱爐子很危險,但你可能需要喝幾千杯咖啡,才能確定喝咖啡是否會讓你頭痛。哪一種教訓更重要?」 

「最重要的是,為了從大數據中取得洞察力,你必須提出正確的問題。」 

Size does not matter

#185 「你可能認為種族主義的主要原因是經濟上的不安全感和脆弱。你當然會懷疑,人們失業時,種族主義的情況會更嚴重。但實際上,無論是跟種族主義有關的搜尋或是風暴前線網站的成員人數,都沒有隨著失業率上升而增加。」

但種族主義是否像失業率那麼浮動﹖我很懷疑。
即是你今天失業了,於是明天(或者下星期)就仇視其他種裔﹖恐怕不會這樣。我想更有可能的是,你一直活在(甚至成長於)就業不穩的環境,會令你更易傾向種族主義,認為其他人搶走工作。
可能作者要比較很長時期的數據才能檢視這點。

#312 第一章「有效的數據科學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複雜。事實上,最優秀的數據科學是非常直觀的。」

最好的當然通常簡單。(問題是沒那麼多「最好」)

#354 「最近分析史上針對人類關係所蒐集的最大數據集——臉書。他們觀察許多情侶的交往狀態,其中有些情侶表明自己在「交往中」,有些情侶則將自己的狀態改為「單身」。研究人員發現,擁有一群共同好友,反而是關係不會持續下去的一個強有力預測。」

我反而有點懷疑,因為很多人的臉書朋友和現實朋友未必一樣。這個研究充其量只是說明「在臉書上」的共同朋友多對感情沒好處。
(當然在下「所有」交往過或試圖交往的對象—包括老婆—其實都是在朋友圈子中,所以必然有共同朋友。但是在下交往次數太少,自然無法說明甚麼。)

「一般人都認為,在貧困環境下長大,也許由十幾歲未婚媽媽辛苦扶養的環境,有助於培養在這種競爭激烈運動比賽中達到頂尖水準所需的驅動力。」

其實通常都不會是,因為家境貧窮只會令你更難專心訓練,你經常要擔心家裡有沒有飯吃、能否交到學費、家人大病沒有錢醫,甚至因此放棄追夢。只是人們比較容易注意到貧家孩子成名的故事。

#371 「弗萊爾和李維特研究一九八○年代加州的出生證明發現,在非裔美國人中,貧窮未受過教育的單身媽媽往往會給自己小孩取很特別的名字,跟中產階級受過教育的已婚雙親會為小孩取的名字不同。」

為何﹖因為少讀書﹖還是因為愛標奇立異﹖

#391 「沒有一項數據來源是完美的,但三者都支持同樣的說法。更好的社經地位表示更有可能成為NBA球員。」

所謂「交叉比對」的威力。

#412 「出身貧困的男孩比較難成為NBA球員的第二個原因是,他們有時缺乏某些社交技能。經濟學家利用幾千名學童的數據發現,平均來看,中產階級雙親家庭比較擅長教養出容易相信別人、有紀律、堅持不懈、專注並具備組織力的小孩。」

其實這效果更有可能是遺傳導致。正如一些研究指出,教養對子女性格的影響很小

「喬丹被退學後,媽媽就帶著他一起上班。媽媽不准他離開車裡,要他待在停車場坐在車子裡看書。他被選入芝加哥公牛隊後,爸媽和兄弟姐妹輪流來看他,以確保他不會受到名利和金錢所惑。」

想想家庭要有多寬裕才可以全家一起看顧他﹖在窮家庭各人只會自顧不暇。

#436 「數據告訴我們,在貧困家庭和貧窮社區裡,確實有具備NBA水準的人才,但是這些人卻進不了NBA。這些男性有天分也有抱負,卻從來沒有發展出成為籃球超級巨星的性格。」

不完全是歧視,卻是一種階級複製。

#551 第二章「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夢到食物?主要的預測因素是,我們多常食用這些食物。人們最常夢到的物質是水。最常夢到的二十種食物包括:雞肉、麵包、三明治和米飯,這些食物顯然不像佛洛伊德所說,夢境中的事物都有性意涵。」

我反而少夢見食物,可能我真的對食物太沒興趣。

#577 「佛洛伊德的所有理論都徹底偏離目標嗎?不完全是這樣。我剛開始取用PornHub的數據時,發現一件出乎意料的事,而那件事就跟佛洛伊德有一點關係。事實上,這是我在進行數據調查時發現最驚人的事情之一:造訪主流色情網站搜尋亂倫影片的人數高得嚇人。」

其實看日本AV標題就知道。
但可能只是挑戰禁忌的主題特別令人起興趣(反正正經電影也經常出現一般人無法做的事,例如拯救地球或者打仗殺敵),正如很多人習慣把性器官掛在口邊(粗口/國罵),不代表他們對性行為有異乎常人的興趣。看AV的人,喜歡看別人演出某些情節,不等於他自己想在現實做出來。(留意﹕想不想,跟能不能做或做不做得到是兩回事。)

#586 「這類搜尋並非特別常見:在美國,每年有幾千人承認自己有戀母情結。而且,必須有人讓佛洛伊德知道事實的真相,如同本書後續的說明,Google搜尋的數據有時會偏向禁忌事項。」

為何搜尋會偏向禁忌事項,正因為作者使用Google研究人類的理由﹕他們覺得沒人知道自己問甚麼嘛。如果你的問題可以隨便向人問,你可能就會向現實生活中的人詢問,那就不用再Google。

「以男性在搜尋色情片時,最常搜尋的女性職業為例,十八到二十四歲男性最常搜尋褓姆,二十五到六十四歲男性也一樣,六十五歲以上男性也是。而對於各年齡層男性來說,老師和啦啦隊隊長都名列前四。顯然,早年生活似乎在男性性幻想中扮演著極大的角色。」

似乎是文化差異﹖日本和大中華區似乎沒特別喜愛褓姆和幼稚園老師(有這類作品但似乎沒特別多,當然方某只憑有限印象沒認真去數),日本AV大抵以中學老師為主角的片更多。

#868 第三章「如果一大堆人認為跟「比爾.柯林頓」有關的最重要連結是他的官方網站,那麼這個網站可能是大多數人搜尋「比爾.柯林頓」時要找的網站。」

簡言之,Google其實是用「民主」的方式決定搜尋結果排序。

#896 「剩下的三分之一將會罹患所謂的巴托比症候群(Bartleby Syndrome)。巴托比(Bartleby)是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精彩短篇故事中的書記員,他停止工作,對雇主提出的每一個請求,他都以「我寧願不要」來回應。許多馬匹在剛開始參加賽馬時,顯然就意識到如果自己不想跑就沒必要跑。」

想不到馬比人更早躺平。

#925 「他決定測量馬的內臟大小。由於現有技術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他設計出自己專屬的可攜式超音波設備,成效相當顯著。他發現心臟大小,尤其是左心室的大小,就是能否成為賽馬明星的關鍵預測因素,也是唯一最重要的變數。另一個重要器官是脾臟:脾臟小的馬根本無法在比賽中勝出。……一般來說,在談到賽馬時,塞德發現馬匹的左心室愈大愈好。但如果其他器官都很小,而左心室特別大,就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945 「第二個啟發是,試圖進行預測時,不需要太擔心你的模型為何有效。塞德無法徹底跟我解釋,為什麼左心室大小在預測馬匹成功時如此重要,他也無法準確說明脾臟的重要性。」

左心室尺寸大概是代表泵血到全身的能力,而脾臟是藏血器官,可能代表衝刺時補充血液的能力。

#925 「有些兩歲馬匹跑了八分之一哩後,會發出喘氣聲。這種馬有時賣到一百萬美元的價格,但塞德從數據得知,跑沒多久就發出喘氣聲的馬,不會是賽馬名駒」

這不需要數據吧﹖我就是跑兩下就喘氣的人呀。(笑)

「一般來說,在談到賽馬時,塞德發現馬匹的左心室愈大愈好。但如果其他器官都很小,而左心室特別大,就可能是疾病的徵兆」

左心室肥大,人亦然。

#1028 「當女性談論自己時,可能表示她對你感興趣。事實證明,對於一個想找對象的男人來說,你可以從女人口中聽到的最美麗字眼可能是「我」:這是女性感到自在的一個跡象」

在我經驗而言好像都沒甚麼用。

#1180 「經濟學家迅速歸納出一個關鍵因素:跟特定地區的政治風氣有關。如果整體來說,某個地區偏向民主自由,像費城和底特律這樣,那麼當地主要報紙往往偏向民主自由。如果某個地區比較保守,譬如蒙大拿州比林斯和德州阿馬利洛,那麼主要報紙往往會偏向保守言論。……當同一個人或公司在不同市場擁有報社時會發生什麼事,以紐約時報公司為例,它擁有根茲柯和夏皮洛發現偏自由言論的《紐約時報》,該報位於紐約市,而紐約市大概有七○%的人口是民主黨人。在進行這項研究時,紐約時報公司還在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擁有保守傾向的《斯帕坦堡先驅報》(Spartanburg Herald-Journal),當地約有七○%的人口是共和黨人。……許多人,特別是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美國新聞是由富人或企業掌控,目的是要影響群眾,也許是促使人們認同他們的政治觀點。然而根茲柯和夏皮洛的論文指出,這並不是媒體業主的首要動機。相反地,美國新聞界的業主們主要是提供群眾所需之物,這樣媒體才能有錢賺,業主才能變得更有錢。」

正是如此,例如肥佬黎固然有其個人政治取向,但《蘋果日報》能壯大,主要是因為他迎合了民主派讀者的需要。如果沒捧場客,他早就改口風甚至賣盤了。
(當然香港傳媒市場還被巨大的北方因素扭曲。「民主自由言論」有市場,但沒多少人敢賺這筆錢﹔反之保守言論可以幫老闆換取北方的利益,保守傳媒本身有多少人看、賺不賺錢、賺少了錢,都沒所謂。)

#1180-1195 「以結構化、明確簡單的調查式數據為主的那種日子已經結束。在這個新時代,我們在生活中留下的雜亂痕跡,正成為數據的主要來源。」

這點非常重要。

#1211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現有評量效率不彰。這是因為大部分經濟活動的發生沒有官方記載,而衡量經濟產出的政府機構資源有限。這篇論文作者提出相當反傳統的構想嗎?他們可以根據這些國家的夜間照明,協助衡量國內生產總值。」

正如溫家寶看售電數據以了解地區經濟好壞。

#1367 第四章「即使大多數調查都是匿名,但人們還是希望保持自己的良好形象。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期許偏誤」(social desirability bias)」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說謊肯定是民調無法預測出川普二○一六年會勝選的原因之一。平均而言,民調將川普支持率低估了二個百分點,有些人可能覺得尷尬不想表明自己打算支持川普,有些人可能聲稱自己還沒有決定要投誰,但心裡其實力挺川普到底。」

知恥仍為者,是無恥也。

#1453 「有壓倒性的證據顯示,絕大多數美國人告訴Google一些非常個人的事情,比方說,美國人搜尋「色情」多過搜尋「天氣」。」

某程度也因為天氣根本不用問Google。
(例如香港人,想知道天氣直接安裝天文台的app就好。)

#1467 「但有時候,我們將自己未經思索的想法輸入Google搜尋欄,並沒有抱太多希望認為Google能幫我們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搜尋窗口只是作為某種告解。」

不需要懺悔的時候,就只是樹洞。

#1481 「我的初步研究顯示,在某個特定州,同性婚姻支持率每提高二十個百分點,表示在臉書上公開自己是同志的該州男性人數就增加一.五倍。依照這種說法,我們可以估計在假設一○○%贊成同性戀的地方出生之男性,有多少人會公開承認自己是同志。我的估計是五%左右,這跟色情搜尋的數據相當一致。」

傳統說「十分一」只是個估計,但如果加上女同志戀者(假如跟男同性戀者一樣多,加起來後也只是總人口的5%)和其他性小眾可能會接近。

#1496 「我還沒有針對女同志人數進行估計。在這方面,色情片的數字比較派不上用場,因為女性觀看色情片的人數少得多,所以這種樣本比較不具代表性,而且就算觀看女同志色情片的女性,也不一定是女同志。在現實生活中主要被男性吸引的女性,似乎也喜歡看女同志色情片。女性在PornHub上觀看的影片中,有二○%是女同志影片。」

正如男人也會看女同志影片(所以女性看女同志片不代表是女同志),但反之男同志影片幾乎只有男同志會看。這點分別其實很值得研究。

「事實證明,老婆懷疑老公是同志,這種事經常發生。她們在次數多到驚人的「我老公是同志嗎?」這項搜尋中,表露出自己的懷疑。「我老公……」這類搜尋,就以「我老公是同志嗎?」的次數最高,出現次數比第二高的「我老公有外遇嗎?」多出一○%,也比「我老公酗酒嗎?」多八倍,比「我老公憂鬱嗎?」多十倍。最有說服力的是,在最不贊成同性戀的地區,女性對老公性傾向的相關搜尋最為常見。南卡羅來納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女性,提出這個問題的比例最高。事實上,在最常提出這個問題的二十五個州當中,有二十一個州的同性婚姻支持率低於全國平均值。」

不出奇,因為對同性戀越嚴苛的地方,人們越不敢出櫃,甚至會照樣跟異性結婚來自欺欺人。(當然也可能有些本身是雙性戀,畢竟性取向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一道光譜。只是大部分男女位於光譜的兩端。)

「人們在搜尋「同志色情片」的前後,最常立即進行的搜尋之一是「同性戀測試」(這些測試會告訴男性他們是否為同志)。以「同性戀」搜尋次數來說,不贊成同性戀州反而是贊成同性戀州的兩倍。」

也不奇,在這些地方,人們更易懷疑自己。在可以自由探索性取向的地方,人們可以公開探索、慢慢確認自己的取向,就不用私下懷疑和詢問Google。

#1603 「女性經常搜尋「高挑型男」、「黝黑型男」和「帥哥」,這並不令人意外。但她們有時也會搜尋「矮個子男」、「蒼白男」和「醜男」。有女性搜尋「身障男」、「小屌胖男」和「老醜胖男」。男性經常搜尋「瘦美眉」、「大奶妹」和「金髮妞」。但是他們有時也會搜尋「胖女人」、「小奶妹」和「綠髮妞」。有男人搜尋「光頭妹」、「女侏儒」和「無乳頭女」。這些數據可以讓那些長得不高、不黑、不帥、不瘦、胸部不大也沒有金髮的人感到開心。」

阿燦廖偉雄有教﹕百貨應百客,記住這句話。

「其他引起一些小討論的男性慾望對象是「人妖」(最常見搜尋排名第七十七)和「老奶奶」(最常見搜尋排名第一百一十)。男性在PornHub的搜尋中,約有一.四%的比例是搜尋有陰莖的女性,有○.六%(三十四歲以下的男子為○.四%)的比例搜尋老年人。」

其實看日本那些「六十路」AV就知道了,一般而言這不會是主流。
至於「人妖」和「扶他」(有陰莖的女性)應該要分開兩類吧。

#1620 「在試圖慢慢接受這種事實時,同樣重要的是,記住幻想和現實生活是有差別的。是的,在造訪PornHub的少數女性中,有一小群人搜尋強暴影像但未能如願。大家都知道,這並不表示女性在現實生活中想被強暴,而且這當然不會讓強暴變成比較不可怕的罪行。色情數據告訴我們的是,有時人們會對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想發生的事存有幻想,而且他們可能永遠不會跟別人提及這些事。」

其實就正如人們看悲劇和災難片一樣,你不會說災難片很賣座代表公眾歡迎天災的。
只是一談到「性」,很多人原本的邏輯和理性思考就會斷線。

「十五歲到四十四歲的女性中,約有一一%的女性說自己的性生活活躍,目前並未懷孕,而且不避孕。就算相當保守地估計她們有多少次性行為,科學家認為每個月這些女性中有一○%的比例可能懷孕。但這項估計已經超過美國懷孕總人數(每一百一十三位育齡婦女,就有一人懷孕)。在我們對性沉迷的文化中,人們很難承認自己沒有那麼頻繁的性生活。」

男人會這樣不出奇(因為文化中男性習慣以性行為炫耀自己的能力),女人也這樣才誇張(美國文化已經去到連女人也要誇耀自己的性行為了)。在其他文化的女性似乎還不是這樣﹖

#1636 「附帶一提,在Google搜尋中,有關男性生殖器更常見的問題之一是:「我的陰莖有多大?」男性不是拿尺量,而是拿這個問題問Google。我認為這就是數位時代的典型表現。」

我倒覺得他們不是蠢到以為Google會知道他們的陰莖尺寸,他們應該只是想問測量方法(例如是以勃起還是一般狀態為準﹖),但辭不達意吧。

#1636-1647 「男人還希望女人身上有什麼呢?同前所述,眾所周知男人喜歡大奶妹。約有一二%的非一般色情片搜尋是在尋找大胸部,而且搜尋量幾乎是小胸部色情片搜尋量的二十倍。」

#1647 「有關老婆和隆乳的Google搜尋,有一半的搜尋是在詢問如何說服老婆去隆乳,另一半的搜尋則是困惑老婆為何想隆乳。」 

最諷刺的是,女權/婦團兩者都反對。喜歡大胸脯的他們說物化女性,喜歡小胸脯的他們又說是戀童癖(我倒覺得這難道不算侮辱小胸脯的女性﹖)。結果所有女性性表現他們都反對。
當然我認為「為了取悅男性而隆胸」是個問題—其他整容亦然,男性應尊重女性的身體自主。無論男女都安心接受自己天生的體格,才是健康的社會。但這健康的社會是要靠教育,而非靠強行壓抑性表現而達致。後者只會加強把「性」視為禁忌的心態。

「他們透露出自己並非只在意外表,也透露出自己十分寬容。事實上,我們都太忙著在意自己的身材,所以根本沒有精力去在意別人的身材。」

真的很喜歡挑剔別人身材者不必多,網上聚集到一堆酸民就足以對所有人(「不只女性」但「尤其女性」)造成壓力。

「在Google的性搜尋中透露出以下這兩個重大關切之間,也可能存在一種關聯:缺乏性愛,以及對個人性吸引力與性能力的不安全感。也許這些都是相關的,也許如果我們對性愛少一點擔心,性生活就會更活躍些。」

但我想性生活不活躍的更大原因是「生活太忙」吧。就算你心裡想做,太多事情做自然就沒時間心力做愛。

#1787 「任何種族主義理論都必須解釋美國存在的一個很大謎題。一方面,美國絕大多數的黑人認為自己飽受偏見所苦,他們有充分證據證實在警察局、應徵工作和陪審團決定時受到歧視。另一方面,很少美國白人會承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

也沒甚麼奇怪。正如香港以陶傑為代表的歧視者,通常自認為是「崇優」,只是自己厭惡的那些人就不「優」囉。既然(我認為)你不「優」,那麼你就活該被苛待了。
這種心態其實只是暗地裡先自以為「優」,否則就等於認為自己也活該被苛待。就算到自己淪為被歧視的對象,他們也只會認為對方有眼無珠不識其「優」,而不會反省自己歧視別人有問題。

#1801 「數據也說明這跟黑人與白人的工資差距有關,如同經濟學家最近指出的那樣。我發現進行最多種族主義搜尋的地區,就是給黑人工資過低的地區,而且,那就是川普得以成為共和黨候選人參選總統的一種現象。」

歧視甚至可以直接計算。

#1801-1817 「就像天賦一樣,這種性別偏見在現實生活中根本站不住腳,約有二八%的女孩超重,而男孩超重的比例則是三五%。儘管體重計測量出男孩超重的比例多過女孩,但家長對於女兒超重的擔心卻多過對兒子超重的擔心。」

女權人士看到的是「父權社會如何操控女性身體」,但只要跳出女權框框,我們很容易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是「沒人理肥宅」。(當然以「御宅族」的詞義,肥男不一定是宅,只是在公眾眼光中,肥男就是宅。這其實也是一種女權很少理會的歧視。)
當然女性活在整天要控制體重的眼光下是很痛苦的,但反過來,被社會忽視(家長不擔心正是因為社會不理會男人肥胖)、甚至覺得「無可救藥」,其實也是另一種痛苦。

#1817 「風暴前線是美國最受歡迎的線上仇恨網站。我也了解到,Vikingmaiden88喜歡《紐約時報》的內容。她寫了一篇關於《紐約時報》的激情貼文。」

#1844「仇恨網站的成員反而很愛上自由派大本營的紐約時報網站?怎麼可能?如果許多風暴前線會員從紐約時報網站獲取新聞,這表示我們對白人民族主義者的普遍看法是錯誤的。這也意味著,我們對於網路如何運作的普遍看法是錯誤的。」 

他們眼中《紐約時報》應是左膠報無疑,是想找內容來嘲諷吧。

#1832 「風暴前線網站會員抱怨少數族裔使用不同的語言,也抱怨少數族裔犯下罪行,但我發現最有趣的是,跟約會市場中的競爭有關的抱怨。……住在洛杉磯一名四十一歲的學生Whitepride26說:「我不喜歡黑人和拉丁美洲人,有時也不喜歡亞洲人,尤其是當男人發現她們比白人女性更有吸引力時。」」

連「劣等種族」都爭不贏不是更應該先反省自己﹖也不過是自己不濟然後嫉妒別人而已。

「風暴前線網站會員人數增加最多的一天是二○○八年十一月五日,也就是歐巴馬當選總統隔天。然而,在川普以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參選期間,風暴前線網站會員人數並沒有增加,在川普當選總統後那段時間,也只有小幅增加。川普善用白人民族主義的優勢,但是並沒有證據顯示他創造一波白人民族主義浪潮。」

很簡單呀﹕既然現實中已做到(推一個白人至上的當總統),又何需上網吵罵﹖
(奧巴馬時就是因為阻止不了黑人當總統,所以不滿者才上網入會嘛。)

#1844 「在美國,政治立場不同的兩個人造訪同一個新聞網站的機率大約是四五%(見下頁表)。換句話說,網路比較接近完全去除歧見,而不是完全隔離。自由派人士和保守派人士一直都在網路上「相遇」。」

#1860 「讓網路不具隔離性的第二個因素是,許多持強烈政治觀點的人會造訪觀點對立的網站,只不過這樣做會讓人生氣和產生爭執。」 

但定見已成,重點反而是資訊無法扭轉偏見。
(又隔離問題在社交媒體上可能較嚴重)

#1910 「跟現實生活的社交相比,臉書可能引起更多元化的政治討論。平均來說,人們在臉書上的朋友人數,比在實際生活中的朋友人數還多,而且由臉書促成的這些薄弱關係,更有可能存在於政治觀點對立者之間。」

其實不然。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應該更可能政見不同,因為選擇較少,但可能得知政見不同就會迴避討論,因為絕交成本較高。網上朋友較易從同政見的圈子中選擇,與政見對立者絕交的成本很低(因為現實中不認識,反正沒影響)。

#1910-1934 「有些孩子在Google進行一些悲慘又揪心的搜尋,譬如:「我媽媽打我」 或「我爸爸打我」。……在大衰退期間,這樣的搜尋次數就隨著失業率攀升而激增。我認為真正發生的狀況是:虐童案報案數減少了,但虐童這件事本身並沒有減少。畢竟,根據估計只有很小部分的虐童案會呈報給管理當局。而且在經濟衰退期間,許多傾向於呈報虐童案件的人(例如教師和警察)和處理案件者(兒童保護服務人員),更有可能工作過度或失業。……經濟衰退似乎導致更多孩童告訴Google,他們的父母正在毆打他們,也有更多人懷疑自己看到虐童事件。但是,工作過多的主管機構只能處理更少的案件。」

無法保持公共服務穩定,隨著經濟好壞加減人手,其實也會造成問題。

#1934 「是什麼原因驅使女性想要自行墮胎?從進行Google搜尋的地理位置和時間點,找出一個可能的罪魁禍首:在很難進行合法墮胎時,女性就會尋求非法方式墮胎。」

衛道者不會理這個的,他們只要表面好看。

#2038 「當人們一片譁然抗議自己不爽看到朋友在臉書上的生活細節時,私底下卻還上臉書窺探朋友生活的所有細節。」

很多人只是「不想被人看」。(不過很奇怪,不想讓朋友看到何必放上去﹖)

#2108 「但事實是有幫助的,而且不只對祖克柏或者其他想要吸引點擊或顧客的人有幫助,這種知識至少從三方面來說,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首先,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原來大家都有不安全感和難以啟齒的行為,其實挺讓人安慰的。知道大家都對自己的身材沒信心,也讓人開心。」

可惜同樣地,網絡也讓各種仇恨者(種族只是其一)發現「原來自己並不孤單」,在網上找到圍爐,然後覺得他們四出傷害別人很正常。

#2130 「我們往往誇大有多少女性一直認為自己老公「最棒」、「最了不起」和「超可愛」。我們往往低估有多少女性認為自己老公「笨蛋」、「煩死人」和「卑鄙」。」

香港人可能相反﹖畢竟香港男人的別號是「死佬」。

#2185 「我們回到歐巴馬關於伊斯蘭恐懼症的演說。回想一下,每當歐巴馬認為人們應該給予穆斯林更多尊重時,他想要安撫的那群人卻變得更加憤怒。然而Google搜尋顯示,有一句話確實引發當時歐巴馬總統想要的回應類型。他說:「美國穆斯林是我們的朋友和鄰居,是我們的同事、我們的體育英雄,而且他們是願意為了捍衛國家而死的軍人。」在講完這句話後,Google搜尋「穆斯林」一詞後面最常接的關鍵字,在一年多來首次出現改變。這類搜尋後面最常接的字詞不再是「恐怖分子」、「極端主義者」或「難民」,而是「運動員」,再來是「軍人」。事實上,「穆斯林 運動員」還一整天都保持在這項搜尋的第一位。當我們跟原本就很生氣的人說教時,搜尋數據透露出他們的憤怒會因此升高。但是,巧妙地引起人們的好奇心,提供引起人們憤怒者的新資訊並為其塑造新的形象,就可能引導人們的想法往不同和更正面的方向前進。」

所以政客提供適當的引導很重要。

#2422 第五章「我們再次看到,讓男性從小到大死忠支持某支棒球隊的最關鍵年紀,大概就發生在八歲那段時間。整體來說,五到十五歲是讓男孩成為球隊粉絲的關鍵時期。等到男性步入十九歲或二十歲時,要成為球隊死忠粉絲的機率,就是八歲時的八分之一。……那女棒球迷呢?模式不太明顯,但高峰期似乎出現在二十二歲。」

問下足球迷老婆先。

#2434 「依據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這句名言所表達的觀點:「三十歲以前不支持左派的人,就沒有人性;三十歲以後還支持左派的人,就沒有腦子。」吉扎和吉爾曼鑽研六十多年的調查數據,利用超過三十萬的投票偏好觀察資料。他們發現事實跟邱吉爾的說法正好相反,青少年有時傾向左派,有時傾向右派。中年人和老年人也一樣。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政治觀點形成的方式其實跟我們的運動團隊偏好形成方式並無不同,都有一個關鍵時期,在人們生活中留下印記。許多美國人在十四歲到二十四歲這個關鍵時期,依據當時總統的受歡迎程度,形成個人政治觀點。受歡迎的共和黨或不受歡迎的民主黨,將影響許多年輕人成為共和黨人。不受歡迎的共和黨或受歡迎的民主黨,將讓這個易受影響的群體加入民主黨的行列。……利用這些數據,吉扎和吉爾曼能夠確定,發展政治觀點的最重要年紀就是:十八歲。」

十八歲正是現在普遍的合資格投票年齡。
方某十八歲時誰是美國總統﹖克林頓。
方某沒因此變成民主黨粉絲(反正你要抓他們的問題也不難,我又不是美國人,沒必要特地支持哪個黨),但的確很厭惡共和黨整天顧著推禁止墮胎和智慧設計論入課室這類事情,腦筋像未開化似的。

而香港人則連續兩代在鮮明的中港對比之下邁向成年(呂大樂口中的第二代尾到第四代頭),港英政府執政遠比中共穩健、不整天「瞎折騰」,就成為「埋下地雷」的「陰謀」了。

#2529 「美國是「機會之地」嗎?答案是,不一定,某些地區是,某些地區不是。……在教育方面花費更多的地區,就讓貧童更有機會出人頭地。教徒人數較多和犯罪率較低的地方,也對貧童更為有利。黑人較多的地方,對貧童較不利。有趣的是,這不僅是對黑人孩童有影響,對居住在那裡的白人孩童也有影響。單親媽媽人口多的地方,狀況也比較差。這種影響不僅適用於單親媽媽的孩童,也適用於居住在許多單身媽媽地區的雙親家庭孩童。其中一些研究結果認為,貧童的同伴很重要。如果他的朋友都很窮,出人頭地的機會就很小,必須更努力才能擺脫貧困。」

這其實不是個別的黑人(或單親),而是社區問題的結果。因為某個社區失敗、或者地價低(或兩者兼之),就會成為貧民區,而美國的貧民多是黑人,所以貧民區通常就是黑人聚居的區。
後者(朋輩窮難出頭)某程度也是港爸港媽出死力要把子女送到「名校」的原因,他們不需要研究就猜到這一點。

「有趣的是,對於最有錢的美國人來說,預期壽命幾乎不受居住地點影響。如果你有很多錢,女性大概活到八十九歲,男性活到八十七歲。……對於窮人來說,情況可不一樣。對於最貧窮的美國人來說,預期壽命依居住地不同而出現極大的差異。事實上,住對地方可以讓窮人的預期壽命延長五年。」

其實很正常,有錢人住到哪裡都是有錢人,自然負擔到更多幫助壽命延長的事物。只有窮人要靠政府提供各種公共衛生要素(高教育、低污染、資助醫療開支),所以住在哪個地區對窮人很重要。

#2552 「真正有關的變數是什麼?就是:有多少富人住在那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有錢人更多,表示這個城市窮人更長壽,比方說,紐約市的窮人比底特律的窮人活得更久。為什麼富人的存在,是預測窮人預期壽命的強效指標呢?據推測,有一個假設是由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大衛.卡特勒(David Cutler)提出,卡特勒也是我的指導教授之一。他假設具有感染力的行為,可能是促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有大量研究顯示,習慣具有感染力,所以,生活在富人附近的窮人,可能學習富人的許多習慣。其中一些習慣,譬如:炫耀的詞彙,不可能影響個人健康。其他習慣,譬如:運動,一定會對健康產生正面影響。確實,生活在富人附近的窮人更常運動、菸抽得更少,也不太可能過胖。」

這其實在反駁方某上一段想法,因為他們認為已控制了宗教、環境和醫療保險的差異,所以餘下的唯一因素就是窮人學效富人生活習慣。
(我倒懷疑住在富人區的窮人是否真的生活習慣會健康點,例如你覺得住在港島中西區的窮人就比深水埗的多運動少吸煙﹖是否有這種數據﹖)

方某想法有點不同,我覺得更有可能富人多的城市,能分擔的稅金自然多,於是較能為窮人提供多點服務。假設你想為窮人增加衛生服務(例如資助他們買醫療保險,或者直接提供醫療服務),如果你的城市富人少,想讓他們大幅加稅自然不大可能(他們也會跑掉)﹔如果你的城市富人多,每人多付少許你就可以收集到大量資金了,可行性自然高一點。而富人多的城市同時有很多富人喜愛的服務(例如紐約的博物館和歌劇院之類),他們可能願意交多少許稅換取生活便利。

他們可能要控制到不同城市的稅率才說服到在下。

#2589 「大學城最成功產出頂尖人物的領域之一就是音樂……這種情況當然不只發生在藝術領域,大學城也培養出人數超出預期的知名商人。也許早期接觸尖端藝術和想法,也對日後成為紅頂商人有幫助。」

不知原文是甚麼,但「紅頂商人」有特殊含義(指同時橫跨官商兩界的商人,因為清朝捐官到二品有資格戴紅色頂戴而得名),未必適用於外國的富商(除非是介入政界甚深的那些)。

#2599 「哪些變數不會影響孩童是否出人頭地?我發現一個讓我有點驚訝的變數是,該州花費多少資金投入教育。在城市地區移民人口比例差不多的州,教育支出與該州培養知名作家、藝術家或商業領袖的比例並無相關。比較我的維基百科研究跟先前討論過切提團隊的一項研究,就會發現真的很有意思。回想一下,切提的團隊試圖找出哪些地區最能讓人們晉升中上階級,我的研究則是設法找出哪些地方擅長讓人們成名。兩項研究的結果有顯著的不同。花大錢投入教育,確實能幫助下一代晉升中產階級,但是對於讓下一代成為知名作家、藝術家或商業領袖則沒有什麼幫助。這些有大成就的名人有很多都憎恨學校,有些還被退學。……如果你想確保兒女晉升中上階級,紐約市就不是一個教養小孩的好地方。但我的研究發現,如果你希望小孩有機會成名,那麼紐約市可是教養小孩的絕佳地點。」

一將功成萬骨枯,但以政治角度而言,我們還是需要提升大部分人,而不能只靠少數成名者。(「市場原教旨」很容易傾向後者,覺得既然不投資教育也能有人成才,自可節省稅金。大部分人階級無法流轉的後果,他們不理。)

#2618 「在世界某些角落的人們相信孕婦飲用冷水可能會導致胎兒肺炎,但我不知道有什麼醫學證據證實此事。」

重點是凍品容易不衛生啦。你在衛生良好的地區喝冷水吃冰凍食物,可能沒甚麼大不了。可是在衛生較差的地區,冷水和未煮熟的食物很容易被細菌感染。孕婦容易流產,當然要更小心一點。

#2725 「男人似乎被自己剛剛在螢幕上看到的東西給催眠了。」

正如男人飲醉後打人一樣,只是借醉行兇啦。

#2837「還有一些心理學實驗的證據證實,實驗對象表示即使沒有模仿暴力電影的場景,但是看這類電影就會讓他們更憤怒也更充滿敵意。」

最大問題是實驗室和現實並不一樣,人們的反應亦未必一樣。

「這兩位經濟學家發現,在超夯暴力電影上映的週末,犯罪率下降了。你沒有看錯。在超夯暴力電影上映的週末,有幾百萬美國人在電影中看到殺人景象時,現實生活中的犯罪率卻明顯下降。」

正如色情電影一樣,很明顯絕大部分正常人看電影就發洩了,不需要在現實中做出來。

#2854 「凌晨十二點三十六分是搜尋「自殺」的高峰,而在上午九點左右是這類搜尋頻率最低的時段,數據顯示大多數人在早上時不像我這麼悲慘。」

我想應該只是早上忙到沒空去想或者搜尋自殺問題啦,人通常是靜下來才會想這類東西。

在凌晨二點到四點之間是人們提出這些重大問題的黃金時段:意識是什麼意思?自由意志存在嗎?其他星球上有生命嗎?這些問題在深夜如此普及,有部分原因可能出在吸食大麻。在凌晨一點到二點,「如何捲大麻菸」的搜尋率達到高峰。」

應該都是因為「太閒」,睡不著的人有很多時間胡思亂想。
(正如李天命曾言,很多人問哲學問題是因為沒拖拍,有拖拍的通常沒空想這些。)

「他們發現跟其他週末相比,放映超夯暴力電影的那些週末,犯罪率從週末當晚稍早就開始下降。換句話說,在影迷剛走進電影院,甚至還沒開始欣賞電影前,犯罪率就開始下降。……暴力電影《人魔》上映,耍狠好鬥的年輕男性會進電影看這部片。但是要他們挑選《落跑新娘》這種片去看,他們通常不會想看,所以就會上酒吧、俱樂部或去打撞球,而這些地方就是暴力犯罪發生率較高之處。原來,暴力電影讓有潛在暴力者離開街道。」

潛在暴力犯去了戲院看戲,所以沒空犯案。

#2939 註160「念過史丹佛大學的美式足球隊前外接球手艾德.麥卡弗里(Ed McCaffrey)就用這個觀點證明,讓四個兒子都踢足球是有道理的:「這些傢伙都精力旺盛,所以如果他們沒有踢足球,就會玩滑板、爬樹、在後院捉迷藏、玩彩彈射擊遊戲。我的意思是說,他們不會乖乖坐在那裡,什麼事都不做。所以,我的看法是,至少玩足球是有規則的。」

看來我也要讓方包上足球班。

#3252 第六章「我預測你答對半數以上的標題,也許你是考慮自己會點擊什麼才答對的,但是你可能沒有猜對所有標題。」

結果傳媒幾乎都變成標題黨

#3270 「《不可抗拒》中引述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這位「設計倫理學家」的論點,解釋人們為何如此難以抗拒網路上的某些網站:「螢幕另一頭有一千人,他們的工作就是打破你的自律。」而且這些人正在使用A/B測試。」

令人上癮的事其實是否應該要規管一下﹖

#3365 「因為透過廣告所賺取的收益大到驚人。我們樣本中的電影商平均支付約三百萬美元,買下超級盃一個廣告時段,讓票房增加八百三十萬美元,投資報酬率為二.八比一。」

難得有實驗可以量化證明。

#3379 「瓊斯和奧肯發現,成功的暗殺戲劇性地改變世界史,把國家帶往截然不同的方向。新領導人讓以前講究和平的國家訴諸戰爭,或讓以前爭戰不休的國家落實和平;新領導人讓經濟繁榮的國家開始步入不景氣,或讓經濟不景氣的國家開始蓬勃發展。事實上,這種暗殺是自然實驗的結果,推翻了幾十年來人們對於國家如何運作的普遍看法。許多經濟學家以往傾向於認為國家領導人是由外力掌控的無能傀儡,但根據瓊斯和奧肯對自然實驗的分析,事實並非如此。」

但會否是自然鐘擺,沒死人也隨時會發生﹖

#3399 「為了測試發橫財的因果關係,經濟學家將買彩券中獎和買彩券沒中獎的人進行比較。這些研究往往發現,中獎並不會讓你在短期內變得快樂,但長遠來說卻會讓人變得快樂。」

「中獎不會讓你短期內變得快樂」反而有點令人難以置信。
(當然長期是否快樂其實取決於你如何用那筆錢。)

「數據顯示,鄰居中了彩券可能會對你的生活產生影響,比方說,如果你的鄰居中了彩券,你更有可能買一輛昂貴汽車,如寶馬(BMW)。為什麼?經濟學家認為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原因出在發橫財鄰居買了昂貴汽車後,讓你心生嫉妒。……不幸的是,詹森先生往往買不起寶馬汽車,這就是經濟學家發現彩券中獎者的鄰居更可能破產的原因。」

這不是蠢嗎﹖中獎的又不是自己,買東西前不用自己衡量一下﹖

#3543 註195「這些結果並不表示醫生很邪惡。事實上,如果當他們領到更多錢,而多多進行的手術真的能救人性命,反倒會讓我們更加擔心。如果情況真是如此,那就表示醫生進行救命治療,必須拿到應得的費用。克萊門斯和戈特列布的研究結果顯示,不管醫生能拿到多少手術費用,只要能救人性命,他們都會做。對於沒太大幫助的手術,醫生則會在取得合理手術費用的情況下才會進行。換句話說,醫生不太關心攸關性命治療的金錢誘因,但卻相當關心不重要手術的金錢誘因。」

這說明了高薪養士的必要。
香港公立醫院的醫生往往如此,要是你有危及生命的大病,他們會盡心醫治﹔要是你的病不太嚴重,他們就沒空理你了。

#3446 「這種使用明確數值作為區分標準的自然實驗非常強大,連經濟學家都幫它取了名字:迴歸的不連續性(regression discontinuity)。每當有一個確切的數字將人們劃分成兩個不同的群體,就會出現一種不連續性,經濟學家可以針對極為接近這個區分標準的人們,比較或迴歸其結果。」

學到了。

#3458 「經濟學家發現被分配到更嚴格環境的囚犯,出獄後就更有可能再犯罪。監獄環境愈嚴苛,反而沒有阻止他們犯罪,而是讓他們變得更冷酷無情,一旦回到外面世界後就更加暴力。」

可見那些聲稱「罪犯奢言人權」的輿論,除了冷血,也是無知。

「學校能收的學生名額有限,入學考試競爭激烈,但念明星學校卻沒有讓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獲得改善,實在沒有道理。」

你想有甚麼道理﹖明星學校之所以受歡迎,本來就不一定在於「讓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得以改善」。有些人可能是想有更好的人脈/社會資本(如#2529所示),有些人則見到明星學校學生成績好,以為進去後就會好,而忘記了那些學生本來成績就好。

#3471 「人們會依據自己的經驗做調適,會成功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找到優勢。讓你成功的因素是你的才能和你的動機,而不是找名人當畢業典禮演講嘉賓或提供你其他優勢的頂尖名校。」

那麼#2529提到的人脈/社會資本呢﹖

#3486 「放大檢視通常需要大量且全面的數據集,隨著世界日漸數位化,這種數據集愈來愈多。由於我們不知道大自然選擇何時進行它的實驗,我們無法設計一個小調查來衡量結果,所以我們需要大量現有數據,才能從中得知這些干預,因此,我們需要大數據。」

大數據的重要。

#3613 註204「這群二十多歲到五十多歲的人,竟然還有那麼多人記得自己十幾歲的考試經歷,著實嚇壞了我」

因為升學畢竟是人生重要一站,連方某都寫到幾篇,何況。

#3674 第七章「我們注意到當特定領域的現有研究薄弱時,新數據最有可能發揮重大價值。關於這世界的一個不幸真相是,你可以更省時省力獲得關於種族主義、虐童或墮胎的新見解,但要獲得企業營運績效如何讓你有利可圖的新見解,可就沒那麼容易。這是因為已經有大量資源投入衡量企業營運績效

必須記住這一點。

#3717 「問題在於:我們可以衡量之物通常未必是我們關心之事。我們可以衡量學生在複選題測驗的成績,卻無法輕易衡量批判性思維、好奇心或個人發展。」

又是(傳聞)愛因斯坦的那句﹕Not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counts, and no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 be counted. (並非所有能計算的事物都有價值,亦非所有有價值的事物都能計算。)

#3735 「一些老師也開始留意大數據的盲點。美國也更加努力用小數據作為大規模考試的補充,學生調查激增,家長調查和教師觀察(讓其他有經驗的老師在課堂上觀察在上課的老師)也激增。」

香港亦然,但調查太多也可能失效。方某見得太多面對一大堆問卷於是決定亂填的學生了。

#3788-3869 第八章「你可能會認為,或者至少你希望,有禮貌、公開自己信仰的人最有可能還清貸款。但事實並非如此。數據顯示,平均來說,這種人比較不可能還清債務。……提到上帝者,更可能拖欠還款的比例是二.二倍。這是預測有人可能不還錢的最強效指標之一。」

其實是因為現實中沒其他東西支持自己,就唯有扯去談上帝了。

「最有可能不還清貸款的貸款申請者使用的措詞﹕「上帝、會還錢、醫院、承諾、感謝

借了不還當然要講多謝。

#3869 「在不久的將來,想申請貸款的消費者不僅要擔心自己以往的財務狀況,還要擔心自己在網路上的活動。放款業者可能以看似荒謬的因素審核申請者的貸款申請案,譬如:申請者是否使用「感謝」一詞或祈求「上帝」。那麼,最近姐姐住院真的需要錢救急,最後肯定會償還貸款的女性該怎麼辦呢?因為事實證明,聲稱需要錢支付醫療費用的人往往在說謊,結果就讓真正需要錢救急但會還錢的人借不到錢,這種懲罰未免也太沒道理。……這裡所說的道德問題就是:企業是否有權利根據與該項服務沒有直接關係的這些抽象統計預測標準,判斷我們是否符合資格使用他們的服務?

又或者,借給你但罰加息以彌補爛賬風險,於是令有真正需要的人更可能還不起錢,惡性循環。

#3887 「這不是什麼新問題。長久以來,人們在求職時一直受到與工作表現無直接關係的因素所判斷,譬如:握手是否肯定有力、穿著是否整潔乾淨。但數據革命的一種危險在於,隨著生活各個層面日漸被量化,這些代理判斷可能會更深奧也更擾人。更準確的預測可能導致更微妙和更惡毒的歧視。」

例如方某這種不擅交往的宅男本來就被看低一線,話說回頭這些演算法算不算宅男大報復﹖(抑或是一批不那麼宅的去坑更宅的﹖)

#3897 「像Yelp這種公布餐廳和其他服務評價的網站,就是一個重要武器。哈佛大學經濟學家麥可.盧卡(Michael Luca)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企業有多麼任由Yelp的評論擺布。將華盛頓州的這些評論跟銷售數據進行比較,盧卡發現在Yelp網站上的評價少一顆星,將使餐廳收入下降五%到九%。」

結果香港的同類網站只是多了一堆做媒的打手,人們對評價自動打折扣。

#3978 結論「因此,社會科學革命是不可能以相對論E = MC^2這種簡潔公式出現的。事實上,如果有人依據一個簡潔公式宣稱社會科學革命,那你應該抱持懷疑的態度。」

歷史已經說明。

#3995 「如果你把數學轉化為一個遊戲,學生會覺得更有趣也了解更多,測驗成績也會更好,對吧?錯了。透過遊戲學習分數的學生,比以更標準方式學習分數的學生,在測驗時的表現更差。」

這倒不出奇,只不過側證了教師群一向的懷疑。
要學好,總不免有刻苦沉悶。你只能培養內在動機令學生刻苦而不沉悶,但舒服不會學到任何東西。(就算打機過關也要苦練呀)
又或者學生只當成玩,根本沒打算記住裡面的東西。當然另一個可能是﹕考試測驗是要練習的,而標準方式比較接近考試測驗的模式,所以遊戲學習未必學不會,只是考試測驗會吃虧(於是老師們也不願意全面採用)。

#4018 「這本書大約只有七萬五千字」

似乎只包括內文而不包括註釋。
畢竟本書標示字數是145,233,英文原著字數不大可能比中文更少。

#4058 謝詞「崔賢榮(Hyunyoung Choi,音譯)」

名字看來應是韓國人,韓文的崔的確是Choi,而Hyunyoung的確找到另一位叫賢榮的女星。當然會否是同音字就很難說了,所以除非找到原名,否則只能註明「音譯」。

#4068 「諾亞.史蒂芬斯|大衛德維茲」

這裡顯然應該是頓號(、)但不知為何誤植直線。

星期六, 9月 20, 2025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


謝伯讓《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台北﹕親子天下,2023

書名其實不能準確反映內容。
並不是作者失實,而是「為何三歲開始說謊」其實只是其中一個章節的內容。

作者不是發展心理學家,而是認知神經科學家。他以自己的育兒經驗,跟發展心理學相對照,嘗試引導讀者了解這門學問。方某對書中表達的立場未必盡然認同,但內容都是反映學界研究成果。

本書內容涵蓋兒童的理性思維、心智理論、道德判斷、社交能力、學習和認知能力、風險心態、性別和基因影響等等,讀者總會找到自己特別有興趣的部分。

只是跟《我們比黑猩猩還聰明﹖》這類書相比較便可知,莫說是小孩,就算聲稱發育完成的大人,也沒比動物真的好多少。所以人類最核心的能力恐怕也不是那些操作上的能力(AI恐怕更快更強),而是道德理性和自我反省的能力,而這一點正是很多人最忽視的。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clnoAV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0 推薦序「我覺得可以從科學、系統性的觀點來看待孩子的成長,除了是一種學習以外,也是一種回顧自己生命歷程的崇敬,這是第一個益處。」

達爾文正是這樣做。

「「我是當了爸爸以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的」,這句台詞用在每個家長身上都十分貼切。」

也不一定,首先應該觀察自己的爸爸。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 作者序「原本以為教養何難之有?教養不就是左手蘿蔔右手棒子,獎懲雙管齊下,娃兒豈有不從之理?」

因為小孩就是非理性的,他要有相當的理性才能理解獎和懲,又要有相當的自我控制能力才能看著獎懲改變自己的行為。這一點莫說是三歲小孩,十幾歲的也不一定做得到。

#54 第一章「人類天生如白板?那只不過是極權主義的夢想。(The doctrine of the blank slate... is a totalitarian's dream.) —— 史蒂芬.亞瑟.平克(Steven Arthur Pinker)」

正是如此。

「除了無限搭乘列車(不是搭乘無限列車)」

竟然埋了個動漫梗,沒看過不去找也不知是甚麼。

#160 第二章「俗諺:「醫生驚治嗽,總鋪驚吃晝,土水驚抓漏。」各行各業都有「天敵」,腦造影科學家最驚懼的,應該就是掃描小朋友無誤。」

這個也是上網找才明白說甚麼。

#170 「二○一三年,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的薩克斯,獲得了天降的禮物——她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二○一三年九月寶寶出生,十月馬上參與了腦造影實驗。至於這個寶寶究竟是天降的禮物,還是薩克斯自己刻意製造出來參與實驗的,下次我一定得親自問她。」

科學家的美夢。

#178 「接下來的一個月,其中一組猴子只能見到人臉(人臉組),而另一組猴子只能看到猴臉(猴臉組)。一個月過後,發現人臉組變得偏好看人臉,而猴臉組則變得偏好看猴臉。這項結果表示,雖然猴子天生喜歡看臉,但後天經驗仍然可以影響牠們偏好看哪一種「臉」。」

可見印痕現象在「高等動物」身上一樣有。

#243 第三章「本以為她的發現會讓大家更願意反思和消弭種族歧視,沒想到隨之而來的,卻是種族主義者鋪天蓋地的負面抨擊。白人種族主義者認為,「艾略特不應該在白人小孩身上進行如此殘忍的實驗。」現實生活中,艾略特則受到其他教師的排擠,她的女兒也在學校遭遇霸凌,令人不勝唏噓。」

換言之在黑人身上做就沒問題了。
不過這實驗設計本身就有不妥(無論對白人黑人皆然),像《女王的教室》一樣,很易出事。

(後話﹕當你發現連女王的教室中的童星都已經三十出頭,你就知道你真的老了……)

#253 「這種「以族群為基礎」(group-based),或是「以團隊為基礎」(team-based)的實用功利道德判斷標準,其實和大人理想中的天下為公、無私道德等判斷標準並不相同!」

其實現實中的大人也一樣,不如說大人的道德水平並沒有比嬰兒高多少。這才令人失望。

#298 第四章「十四個月大的幼兒則不然。無論古普尼克展現出她喜歡哪一種食物,十四個月大的幼兒都會拿小魚餅乾給她。這個結果顯示,十四個月大的幼兒似乎以為所有人的喜好都和自己一樣」

而又不會把自己不喜歡的推給別人。

#309 「根據制約學習理論,如果在寶寶哭鬧時馬上回應並給予安撫,那寶寶就會知道哭鬧有用,未來也會變本加厲使用哭鬧的方法來進行情緒勒索,以達到他們想要的目的。這樣的說法雖然有部分道理,但是事實上卻欠缺全面考量,因為卓尼克的發現告訴我們,如果寶寶和主要照護者之間的社交互動不良,就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生理壓力,並因此對大腦、身體與心理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寶寶未來也可能會因此出現焦慮、缺乏安全感,以及不信任他人等不良後果。」

但正如Emily Oster在《兒童床邊的經濟學家》指出,跟進研究並沒有證實這點。

#321 「更讓人驚訝的是,父親身上的催產素濃度也一樣會在寶寶誕生後升高,而且和父親與寶寶的互動程度成正比。」

孰因孰果﹖

#321-327 「媽媽的大腦之所以對嬰兒的反應比爸爸劇烈,究竟是因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異所致,還是因為女性通常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和心力去照顧寶寶呢?針對這個問題,費德曼在二○一四年發表的研究中,尋找有領養寶寶經驗的男同性戀伴侶來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當男同性戀者在家中扮演全職的嬰兒照護角色時,他們的大腦反應幾乎和異性戀夫妻中的母親大腦反應一樣強烈。」

但會否同性戀男性的大腦運作本來就比較接近女性﹖(不然他們不是應該像異性戀的父親麼﹖)

#327 「自有印象以來,我的個性一直是偏向理性和冷漠,除了十分專注於自然觀察和邏輯推理,幾乎不曾對任何事物有過任何的「感動」。」

但若然如此,除非是媒人介紹,如何結婚﹖

#356 第五章「一九二七年,全案進入美國最高法院進行審判,審判結果以八比一判決巴克敗訴。敗訴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法官缺乏足夠科學認知,誤以為優生學在科學上沒有明顯錯誤。更糟糕的是,這樣的錯誤觀念還延續許久,截至一九七四年為止,光是維吉尼亞州就有超過八千人在強制絕育法下被禁止生育後代。」

所以台灣曾經有人在網上吵嚷,說法律學院收生不應看理科成績﹖
而香港又有很多人高呼「生仔要考牌」(生兒育女前應考取執照)。因為他們不理會歷史教訓。

#381 「第一個缺點,就是受罰者的成效短暫,而且施暴者會出現惡性循環心理。對受罰者來說,體罰通常只有短暫的立即效用,一旦體罰結束,孩子很容易就會恢復原狀。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的孩子都懂得察言觀色、趨吉避凶,體罰當前當然會先稍微低頭佯裝懺悔,但在體罰結束後又是故態復萌好漢一條。」

問題是這一點根本不能針對「體罰」,而是可以套用於「任何懲罰」。

#388 「體罰的第三個缺點,就是容易出現效法現象,使受罰者誤以為暴力和權力操控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同樣地,「任何懲罰」都有可能達致「以為權力操控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效果。就算你運用權力罰他「今晚不能打電動」也是一樣的。
(當然「暴力」的效果就是限於體罰)

正如性議題一樣,公眾每次討論體罰,就會很容易有這些理性漏洞出現。只是抱歉連專家學者也一樣。

#429 第六章「在基因決定論的世界觀下,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的憂心與自責也可以獲得解放,不需要再擔心教養上的一個小錯誤就會毀掉孩子的一生」

其實要自責一樣可以,畢竟基因也是你給他的。

#440 「如果祖父在青春期以前衣食無虞甚至飲食過量,孫子罹患糖尿病的機率則會比常人高出四倍,平均壽命甚至會減少達三十二年」

原文為「多出」,很明顯寫錯。在撰寫本文時發現電子檔已更新。

#444 「或許,先天與後天並非是水火不容般的相互排他」

其實科學爭論很多時候皆如此,例如光的波動說和粒子說、地質和生物演化的災變論和緩變論,往往是瞎子摸象下各自摸到不同方面。

#461 第七章「有孩子的讀者都知道,幼兒大約在一歲左右,就會逐漸開始說話。」

言語發展遲緩除外。

#495 「有一位外族人指著一隻兔子,然後用你聽不懂的語言喊道:「gavagai!」……雖然很多人可能會直覺的認為「gavagai」就是「兔子」,但是你如何能確定外族人不是意指「動物」、「長耳」、「兔子的毛」,或是「會跳的東西」?」

正如英人把 Kangaroo 當成「袋鼠」之故事。

#531 第八章「和住在單調鼠籠的老鼠相比,住在豪宅鼠籠的老鼠腦中神經傳遞物質的活性出現明顯變化,而且大腦皮質特定區域的厚度增加七%至一○%,神經細胞的突觸也增加了二○%(Krech et al., 1960; Rosenzweig et al., 1962)。這些結果顯示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成年老鼠的大腦仍會因為環境刺激而出現變化。」

難怪大家對豪宅趨之若鶩。(誤﹖)

#542 「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貴雄.漢錫(Takao Hensch)發現,如果透過基改方式來降低小鼠腦中的「伽傌丁胺酪酸」濃度,就會導致關鍵期消失,但如果此時加入可以增強「伽傌丁胺酪酸」傳遞的藥物,則又可啟動關鍵期。」

看起來怪怪的,畢竟貴雄/Takao是日文名,但Hensch卻不是日本姓。網上找到資料他的確用這個名,而且樣子不像日本人。為何姓名會這樣混合﹖是日本混血兒﹖還是太愛日本所以改個日本名﹖

#574 第九章「缺乏行動的遠見是空想,缺乏遠見的行動是夢魘。(Vision without action is a daydream. Action without vision is a nightmare.) —— 日本諺語」

缺乏遠見的行動是夢魘,日本皇軍偏偏如此,令整個日本(連帶中國)都陷入夢魘。

#631 第十章「在戰場上,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不是理所當然嗎?而且別說敗者為寇了,兩軍相接,敗者通常連命都保不住,區區淪落為寇,實在不足為奇。」

這其實是誤解,成王敗寇不是指打敗仗就會淪落為寇(當然有可能),而是指打勝仗的一方自然成為「官方」,於是就會把打敗仗的一方誣指為寇。這點跟作者隨後一句提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的原理相同,是「話語權」的問題。

「儘管父母和老師在家庭和學校中都會經常強調不能說謊,但是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卻顯示,說謊是三歲左右以上孩子的常態行為。」

問題是大人經常示範不誠實。

#639 「發現四歲至七歲的兒童說謊比例更高,甚至有超過八成都會說謊」

照理自制能力應該隨著年齡提升才是。

「心理學家常使用一種名為「語意洩漏控制」(semantic leakage control)的方法,去檢測孩子在說謊時是否擁有保持陳述一致性的圓謊能力。」

如何把「鬼拍後尾枕」變成學術名詞。

「如果缺乏執行控制能力,孩子就會無法抑制自己脫口說出實話的衝動,換言之就是無法順利說謊。」

阿斯伯格是也。

#685 第十一章「美國的人格心理學家馬文.祖克曼(Marvin Zukerman)認為,追求風險只是行為表象,這種行為表象的背後,其實是一種稱為「感覺追尋」(sensation-seeking)的人格特質。」

如果套在方包身上就很難理解。他老是沒理會危險、甚至已跌倒過也沒汲取教訓,如果說是追求感官刺激,他又似乎是很敏感的人,攝一條毛巾在背後也會不喜歡,而且也不喜歡嘗試新食物(更像在下一樣不愛榴槤)。如果是一個感官敏感的人,似乎又不需要靠危險行為追求太多刺激了(例如方某就連機動遊戲也不愛)。我還是懷疑他專注力不足。

#719 「目前的理論和證據也演變至第三階段,認為青少年前額葉較慢的發育速度和其叛逆冒險行為,似乎並不是「錯誤」,而是針對同儕環境展現出適應性的「合理」反應。」

但也不過是陷入另一種錯誤。(羊群心理的錯)

「布萊克摩爾提出的「降低社交風險」假說認為,青少年階段是社交環境劇烈變動的時期,讓青少年由原本相對穩定的小家庭環境,轉入詭譎多變的大社會環境。」

但小家庭不是現代社會才有的事﹖似乎很難解釋為何古時青少年也會這樣。

「降低社交風險,好讓自己能夠融入同儕以避免被排擠,由於這個社交目標比其他像是保持健康和遵守法律等目標的優先程度都更高,因此青少年才會展現出各種衝動和冒險的行為。」

在日本則成年人也一樣。

#726 「和獨處時相比,青少年與同儕相處時的高風險行為會增加(例如使用菸酒和藥物)」

其實是要「威」,顯得自己勇敢。

「根據「身心錯誤假說」,青少年行為的根源是來自「身心錯誤」,因此多數行為都會出現負向偏差。」

雖說兩者是對立假說,但不能「錯有錯著」降低了社交風險嗎﹖

#735 「提高大腦可塑性的同時,也會讓大腦進入較不穩定的狀態。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包括焦慮症和思覺失調症等精神疾病等,都好發於青春期。根據統計,五○%的精神病症約在十四歲時可以見到蹤跡,而且有七五%會在二十四歲左右首次發病。」

所以對青少年提供精神病識別和跟進服務尤其重要。

#781 第十二章「個性上的差異,將會導致兩人出現截然不同的社會經驗,男童可能會因此不斷參與戶外的體能和勞力活動,而女童則會參與較多的人際社交活動。最後這些社會經歷的差異形塑了大腦,因而導致大腦的結構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男女的大腦差異不但不是導致行為差異的「因」,甚至可以說這是倒因為果的誤解,事實上是行為差異而導致大腦差異。」

也不全然,因為一開始的個性差異也是大腦差異導致的,只是後天的活動會把差異放大。

#801 「這種男女比例不均的現象,不是只發生在教職領域而已,從這些學門中獲得大學學位的女性比例,其實都不到五○%,在工程和電腦科學領域取得學位的女性,甚至只有約二○%。」

「不到50%」其實不能當證據,因為男女比例總不會「剛好」就是50%。否則當女性比例高於50%,男性比例自然就「不到50%」了。
當然,例如「20%」就顯然離平均很遠了。重點是統計上的顯著性

#808 「雖然大家都以為男性的空間定位和找路能力較佳,但是在一些擁有特殊環境與社交資訊的場合中,女性的空間能力則會優於男性。例如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要求男女受試者在傳統市場中記憶各種商品的位置,結果發現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記得某些特定蔬果的販售地點。」

重點是女性通常記的不是空間,而是關係。
所以男性很容易記得「蔬果」在哪個銷售區,但女性較易記得具體各種蔬果在貨架上的相對位置。

「另外一項關於語言的研究結果也發現,雖然女性比較善於言詞,但是女性的說話量並沒有多於男性。研究人員在男女大學生的身上安裝錄音機後發現,兩者的每日平均說話字數都是一萬六千字左右(Mehl et al., 2007)。」

有沒有撇除男生的粗口字數﹖畢竟男生較多用粗口,而粗口本身只表達語氣和情緒,並無認知意義。
何況,研究對象是大學生,男大學生本來通常已是男生中語言能力較佳者。這研究充其量只能說,在語言能力較佳的學生中,男女說話量差異不大。但可能語言能力較弱的男生會比同樣的女生更少說話(又或者只能不停重複粗口字而缺乏內容)。

#815 「男女某些行為差異,有可能是因為社會活動的偏好,而導致女性不需要刻意發展此能力」

是本來微小的差異被後天放大,並被社會視為本質。

#835 後記「玄之又玄,眾妙之門。(The key to growth is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er dimensions of consciousness into our awareness.)」

這兩句中英文有關係的嗎﹖那段英文怎樣看也不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呀。
維基語錄提供了很多篇對《道德經》第一段的翻譯,沒一篇是這樣。
甚至Google搜尋第一篇結果就是指這一句根本與老子無關,作者最早追溯到這句的出處來自一位蘇菲派學者。

#860 「我們發現微睡眠時人類大腦皮質的活躍程度會上升,但是視丘的活躍程度會下降」

反而不是皮質在休息。

#877 「顯眼影像吸引大腦注意力的過程似乎不需要意識參與。」

也不出奇,正是大腦發現到顯眼影像,然後才通知意識去注意。

#926 附錄「以及一個馬表。」

應是碼錶吧﹖但不知道為何台灣的《教育部國語辭典》是記載「馬表」的。
如果說本來用於賽馬所以用「馬」不用「碼」亦通,但計時器應該是「錶」不是「表」呀。
不知為何台灣喜歡保留很多未分化的字。

星期六, 9月 13, 2025

怪夢夢雜錦(21)

夢中在一個像大角咀的地方。

我腳踏著滑板,趕著南下去上課還是甚麼的。
滑著滑著就衝入一個像AEON百貨的商場,穿過新鮮食物區向前走。

滑著滑著,商場裡卻變成普通商場的樣子,裡面有很多不同的小店舖。我穿過走廊,又要轉彎。

最後穿出商場,是個有點像果欄對出的十字路口(新填地街/窩打老道)。
可是「果欄」的位置,卻變成一座像是鋪了沙的堡壘,上面寫著杜拜甚麼樂園的招牌。(醒來就忘記「甚麼」是甚麼了)

有一個中東衣著的中東人(總之是電視上見到那些酋長的樣子啦)邀請我和另一個路人進去,然後交了一份文件給我們。他說是他們樂園的介紹,由阿拉伯文翻譯成中文,希望我們幫手校對一下。

然後就醒了。

---

不知為何夢中在「台灣」,老媽和舊生「邦少」都在身邊。

我們在一個像美國戶外汽車戲院般的地方,所以四周都有車。旁邊有輛車似乎是泊得太後,我見到它的下側都陷進泊位尾的止車磚上了。

然後有個台灣的學生好像要跟我們解釋電影做甚麼,我就跟他用國語吃力地談。

---

不知是否因為剛有桌遊店結業,方某去了掃貨,夢境就出現了找桌遊店的情景。

似乎是為了參加比賽而找桌遊店。走進了一幢工業大廈,然後乘電梯。
電梯上到一半,又是變成空中橫走的列車般,就在「荔景」附近掠過,然後去到另一座大廈的高層。

之後未進去桌遊店,就醒了。

星期六, 9月 06, 2025

撫按、司道與鄉里組織


方志遠《撫按、司道與鄉里組織:明代地方國家權力的調整與重組》,香港﹕中華,2025

這是舊書再出(原版2008年),作者是大陸明史專家,出版社為他重出三本書,除了這本《撫按、司道與鄉里組織》,還有《內閣、內監與皇帝》和《外廷、內府與科道》,分別對應明朝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只是方某碰巧想多點了解古代地方政府的運作,所以就買了這本先讀,有時間再去看另外兩本。

至於感想倒沒多少,因為讀到的都是細節,大局上「國家」權力進一步侵奪地方政府之權、明朝宦禍為烈到甚至派太監監視地方,都不是出人意料之事。而對方某想釐清「道」的劃分,細節卻不夠,可能要再找一些研究清朝地方政府的書。

方某對「道」的疑難,可能因為「道」本身是省的分支機構,而因為省本身被分為布政司和按察司(都指揮使司不分道),各自分道,所以「道」的設置似乎並不統一,在明代很難當成地方政區。例如廣東分道就包括﹕

按察司分巡道﹕嶺南、嶺東、嶺西、海南、海北 (萬曆十五年)(p.113)
布政司分守道﹕嶺東、嶺西、羅定、海北、嶺南 (p.117)
(一個有海南,一個有羅定,但明明是兩處地方)

更麻煩的是後面又提及設置兵備道﹕韶南、惠潮、高肇、羅定、雷廉、瓊州、海道 (萬曆十年前後)(p.127)

於是只能看到眼花瞭亂,各分巡道分守道可能一直到清末才趨一致﹕
清代﹕廣肇羅道、惠潮嘉道、南韶連道、高雷陽道、瓊崖道、廉欽道
民初﹕粵海道、潮循道、嶺南道、高雷道、瓊崖道、欽廉道 (與清末相同)

比較出乎意料的是,雖然歷朝在「縣」以下不再設政府(不如本朝連村委都拿在手裡),只以糧長、保正、里老之類的「地方賢達」代替政府管理人民,我們很易會把他們當成土豪把持鄉村(是否劣紳就看個人了),但作者認為這已代表國家權力伸延至基層。可是這批人其實只是借官府認可來維護家族權益罷了,後來甚至還借生員、監生干預縣政,究竟是誰向誰伸延實在很弔詭。

這套書內容很詳細(畢竟作者專治明史),如果有興趣了解細節的話會很有用,否則就可能會嫌太累贅了。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

筆記,或挑骨頭﹕

p.2 導論「中世紀的西方人並不願意自己的國家破碎,正如當代中國人不可能接受頭上有一個至高無上、操持生殺大權的君主一樣。」

明明中世紀的王侯領地都是破碎的。民族主義的統一運動是在文藝復興後才有。更何況中世紀根本未有現代國家觀念,連破不破碎都談不起。
至於後者嘛,你肯定﹖

p.4 「馬克思在摘錄這段話時,將其推向極致﹕「世襲繼承制在凡是最初出現的地方,都是暴力(篡奪)的結果,而不是人民的自由許可。」

既然原始部落的領袖就是看誰實力強,本來就不是像現代民主般有「人民的自由許可」可言(看看現在鄉郊地區的選舉就知道,他們也可以把權力傳給下一代,縱使有民主選舉亦然),那麼當原始的部落民主變成世襲,也不見得真的令「人民」沒了自由。就算像中原那種軍事民主式的禪讓制(由各部落領袖決定天下共主)變成世襲,也不過是剝奪了那批「貴族」(部落領袖)的自由而已。

p.5 「桿子裏面出政權」不知為何作者要用「鎗」而非「槍」(因為一般是用後者)。

「秦亡後,項羽搞了大民主,分封十八位諸侯王」

大陸人對「民主」一詞的理解果然很奇怪,分封諸侯王充其量是軍事割據,有甚麼「民主」可言﹖莫說「人民」沒發言權,就連被分封的那些諸侯也沒有,否則漢王劉邦就會留在關中而不是去了漢中了。

p.6 註1「中國歷代國家政權的這一形成過程(統一政權的唯一途徑就是戰爭)的影響是巨大的,它不僅決定了中國國家體制和權力構成的基本特點,也決定了國民心理的「非此即彼」,其表現是在人際交往和財產紛爭過程中的以權以錢壓人,而不是在平等前提下通過談判和契約的方式來解決矛盾和糾紛。而其極端,則是不斷發生的與錢權對抗的無賴和扯皮。」

雖然放在註腳,但算是很嚴厲的批判。

p.12 「宋人黃履翁《古今源流至論》……然人主之所謂總權者,豈必屑屑然親事務之細哉﹖…其聰明必有所遺而威福必有所寄。聰明有所遺者,乃生患之原﹔而威福之所寄者,即弄權之漸也。」

連宋人都明白的事,今天還有人不明白,所有事都要管。

p.13 「由於在社會權力結構中,國家權力的地位仍然至高無上,因此一旦國家權力發生問題,而又必須同時面對來自底層的民眾反抗和來自外部的軍事挑戰時,整個社會便容易陷入權力癱瘓、無法收拾的地步。這是明朝也是中國歷代政府都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其實是於今尤烈。因為歷朝政府都不會像本朝般,打碎社會一切建制,把社會基層到頂層的組織都抓到手裡。誰要控制一切,人們就自然會把一切問題歸咎於它。

p.17 「陶希聖、沈任遠……得出了西方的分權是為了民主,中國的分權則是為了專制的結論。」

前者倒不全然。西方本來就是分權,君主之所以開放民主,本來也是想借新興資本階級抗衡權大震主的貴族,令國家得以集權。後果就是資本階級分享到政權後逐漸取代君主和貴族的角色,最後國家集權到一個地步就跟別國有大戰,又因為要平民大量參戰(後來連婦女也要參與軍事生產)的結果擴大了民主普選權。

p.23 「明代巡接御史制度的敗壞,從體制上說是因為弘治之後巡按權力的不斷擴張,攫取了不少監察外的行政、軍事權,使監察官員行政化﹔而從根本上說又是中國古代專制集權政體內重外輕的分權格局的必然結果。」

歷代監察官員不斷行政化,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用來侵奪地方政府之權。

「內書堂既培養了司禮監的要員,又為翰林官員以後躋身內閣奠定了基礎。只要監閣共理朝政,「內外相繼,可否共濟」,政局就相對穩定。」

問題是本來就不應該讓身為僕役的太監掌權柄呀。

p.24 「司禮監、內閣、廠衛等等都是皇權不同形式的延伸和擴張,從本質上說,宦官勢力受皇權的絕對控制,乃是明代專制主義皇權空前強大的一個重要表徵。」

當然,明朝宦官權再大,也不至於像唐朝般反客為主廢立皇帝。但與清朝比較,就知道皇權不靠宦官也可以控制局面。

p.30 「任何成果都受到時代認識和作者視野的限制,因而都是階段性的,很難說一個問題在某一位或某幾位學者的研究之後就再無研究的必要。我並不苟同一些學者所聲稱的「某某問題已被某人某文解決」,倒是更讚賞梁啟超一再聲明的「以今日之我攻昨日之我」」

科學已是如此,人文更是如此。

p.31 「南宋葉適曾經指出在中央集權體制下地方政權。官無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弊病……但至少到清朝,這些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可以說,在非民主制度的社會中根本無法實現。」

話雖如此,就算日本有民主選舉,很多政治世家的議席也是有如封建,可見民主也未必解決到。畢竟任人唯才其實在個人原子化的大都市才較易實現,鄉郊地方人事關係較密切,就算有民主選舉,選民在人情關說和利益關係下,也要投給勢力者指定的人。大都市的人關係較疏,相對較能在不同候選人間自由選擇,這也是政黨不時會以「蛇齋餅糉」寵絡選民之因,就算不算賄選,也是為了建立人際關係網綁住票源作樁腳。

p.47 第一章「或許明太祖的「深意」正在於三司之間的無法協調,因為無法協調便得聽命於中央,地方割據或違背中央的事情便無從發生。因此,三司並立可以說是典型的內耗型權力結構。地方權力的配置應當是為着更好地控制地方,其基本責任在於維持地方的穩定。但是,一旦地方出現不穩定因素,三司並立的權力結構體系很快就暴露出事權不一、運轉不靈、效率低下的弊端,尤其難以應付突發事件。」

那麼現在反轉來讓黨委書記一把手說了算,結果又變成隻手遮天。

p.55 書中多處的交趾都寫成「交址」,這是當時的寫法

p.59 註3「如江西有鎮守太監一人,成化、弘治時設南贛巡撫,又增設鎮守太監一人﹔四川有鎮守太監一人,又設松潘鎮守中官﹔雲南有鎮守太監,另設金齒騰沖鎮守中官。」

置一大員即置一內侍,層層疊疊。而本朝又設四套班子焉。

p.62 「如甘肅等邊鎮守太監被要求採捕鷹豹等野味,廣東太監則需進貢珍珠等海珍,不一而足。而這些,又只有由鎮守中官辦理最為合適。」

難以理解為何要太監去做才「最為合適」,反正歷朝歷代都是這樣搜刮的啦。

p.63 「鎮守中官居中而坐,文東武西分列,宦官的地位也由此可見,因為他代表着皇帝或中央。」

這個說法其實也很奇怪,因為巡撫本身就是「代表皇帝」巡視地方。只能說監察官變成地方行政長官這個趨勢到了明朝,皇帝就連整個官僚架構都不信任,結果委諸家奴。

p.65 「鎮守中官有權過問地方司法事務,並與撫按定期錄囚,卻不得自行受理訟事。……但由於鎮守中官有安民防寇之責,官民軍匠間恃強凌弱、起滅詞訟之事皆得預聞,因而多有直接受理訟事、徑行處置者。」

這兩句前後不是互相矛盾的麼﹖

p.68 「永樂十六年(1418),因中官馬騏採辦土物貢品,「大索境內珍寶,人情擾動」,致使交趾大亂,不可收拾。」

越南獨立是誰的錯﹖很明顯就是中官。(即太監,當然不純粹因為他們,但他們最惹人厭)
其鑑甚明。

p.91 第二章「凡為治以安民為本,民安則國安。」

朱元璋說得清楚(其實古人都很清楚,應該說是「連厭惡孟子民本論的朱元璋也明白」)﹕是民先於國,民有安而後國有安,斷不會反過來說的。

p.93 「景泰四年(1453)以後,巡撫均戴都御史銜,確定了都察院對巡按的統屬關係。」

這句前後不連貫,前半講巡撫,後半講巡按,巡撫掛甚麼銜頭怎影響都察院和巡按的關係﹖
按前文後理,這句應該是指「確定了巡撫對巡按的統屬關係」(因為巡按本來就是都察院派出),而後一句就是「但是,巡按御史在履行職責時仍保持獨立性」,承接本句。

p.106 第三章「《明史.職官志》的作者顯然已經意到了這一變化」

應為「注意」。

p.108-109 「從按察司副使及僉事的數量遠遠超過布政司參政及參議的數量,可以看出,明朝地方國家權力的主要職責,已經不是引導民眾從事生產、發展經濟,甚至也不是徵收錢糧,而是防範民眾。對於一個政府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悲劇。」

笑了。「講呢啲」,會唔會畀人拉架

p.132 「其始欲隆其柄以鈐制武臣,訓習戰士,用防不虞,意非不美。但承平日久,仍如守土之吏,無標兵可練,無軍餉可支。雖普天皆云兵備,而問其整飭者何事,即在事者亦茫然也。」

很熟口面﹖

p.133-134 第四章「無論是直隸州還是屬州,均設知州一人(從五品),同知(從六品)、判官(從七品)的設置則視情況而定,多有被裁革者。大體上說,直隸州裁革同知,只留知州和判官,屬州則只留知州,同知、判官均予裁革。」

這個說法跟很久以前在郭建《衙門開幕》(台北﹕實學社,2003)讀到的略有分別。後者稱「州通判,簡稱州判」。當然從古義而言,通判正是判官,但稱判官很易被人誤以為是法官,似稱「州通判」或「州判」更清晰。而《衙門開幕》中提到﹕

「州同和州判也不是常置之官,按照明清時的制度,凡州編戶不滿三十里(三千三百戶),即不設州同、州判。清乾隆末年,全國一百五十六個散州只有三十七個州設有州同,九十一個州設州判。」—《衙門開幕》p.64

即是其實只有28個州完全沒有州同州判。如果連散州都可能有州判甚至州同,那麼直隸州地域更大人口更多,就更有可能設州同了。當然清朝與明朝有異。

p.144 「各府還設有副職,名為同知、通判、推官,但並非各府並設。以江西為例,南昌、南康二府,同知、通判經常缺額,但推官是常設,專理刑名並協管錢糧。可見司法和財政在地方事務中的地位。根據需要,推官還可以不止一名。」

就像前面提及,如果連散州都可能有州同州判,府包含的範圍更大、事務更煩。沒有副手不是太匪夷所思﹖

p.145 「據雍正《江西通志》,明末南昌有知府公署、督糧廳、推官理刑廳、但無同知廳、通判廳,這是因為南昌只設知府、推官而不設同知、通判。」

但如此「督糧廳」由誰掌管﹖

p.156, 157 「係官房屋」、「係官牲口」

不明白「係官」是甚麼意思,甚至懷疑是否簡轉繁時把「系」或「繫」搞錯,但查不到甚麼。反而查到日文「係官」指負責人的意思,可能中文也一樣。

p.157 「課」

應該是「薑課」吧。

p.167 第五章「律令之設,所以使人不犯法。田野之民,豈能悉曉其意﹖有誤犯者,赦之則廢法,盡法則無民。」

這正是古人所想,法盡則民盡。

p.169 「使天下一日無主,則強凌弱,眾暴寡,富者不得自安,貧者不能自存矣。今朕為爾等立法更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貧者得以全其生。爾等尚循分守法,能守法則能保身矣。毋凌弱,毋吞貧,毋虐幼,毋欺老,孝敬父兄,和睦親族,周給貧困,遜順鄉里,如此則為良民。」

當有些人自恃有權有勢,玩法欺民,之後民眾反枱,就是你自己引發「攬炒」矣。

p.171 「天順八年三月,詔軍民之家有為盜賊,曾經問斷不改者,有司即大書「盜賊之家」四字於其門,能改過者許里老親鄰人相保管,方與除之。」

以為這種文革式羞辱方法是朱元璋流行做的事,但天順已經是第六任明英宗復辟的年號了。

p.175-176 「推年齡最高且有德者一人為「賓」,其次一人為「介」。」

為何我會想起酒樓小費的「檳芥」﹖(無厘頭)

p.176 「此後是讀律、讀申明戒諭,儀式和「揚觶」相同。最後是飲五巡或七巡。食畢,撤案。贊禮唱禮畢,主先行而西向立,贊禮引賓以下東向立,贊「拜、興」,於是主賓皆拜、興,兩拜之後,主送賓於門外,東西相揖。各退。」

根本是非宗教的崇拜儀式。

p.179 (王守仁﹕)「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古人明白的事,至今仍很多人不自知。

p.193 「許本處耆宿名申訴」

明朝也像現在日文般以連代聯嗎﹖

p.193 (洪武二十七年)「州郡小民多因小忿,軏興獄訟,越訴於京。及逮問,多不實。」

p.194 (洪武二十一年)「奈何所任之官,多出民間,一時賢否難知。儒非真儒,吏皆猾吏,往往貪贓壞法,倒持仁義,殃害良善,致令民間詞訟,皆赴京來。」

起初讀的時候,覺得兩段互相矛盾,既然認為越訴者「多不實」,那麼「皆赴京來」就跟官吏是否貪瀆無關了。再看,原來兩段時序倒調,朱元璋先是覺得官吏貪瀆才造成京控,於是下令先由鄉里耆老仲裁﹔然後才發現原來京控者「多不實」,所以重申要求鄉民先由耆老仲裁。

p.195 「兩淅江西等處人民,好詞訟者多,雖細微事務,不能含忍,徑直赴京告狀。設若法司得人,審理明白,隨即發落,往往亦要盤纏。如法司囚人數多,一時發落不及,或審理不明,淹禁日久,死者亦廣。其干連之人,無罪而死者不少。」

故俗謂「死不入官門」,因為身家性命毫無保障。
又,原來「含忍」一詞自古已有。(笑)

p.196 「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極具特色的鄉村民事訴訟法集成」

前面提過,只有「姦盜詐偽、人命重事」可直接報官,其餘「戶婚、田土、鬥毆、相爭」都要先由耆老仲裁。「鬥毆」很明顯已經不只民事而是輕微刑事案了。

「即使奸盜、詐偽、人命等本來應由州、縣官受理的案件,如果不是十惡、強盜、殺人等重案,如果「本鄉本里內自能含忍者不願告官」,亦可由里老決斷,而且里老必須「聽其所以,不許推調不理」(第十一條)。可見,里老理訟的範圍又不僅限於戶婚、田土等「細故」,即使是刑名案件,只要鄉民含忍作罷,里老也可以調理其中,進行「私了」。」 

這裡更清楚。

p.202 「從這一意義來說,真正具有永久性質的基層社會組織及基層政權組織應是宗族制度。

但嚴格而言他們不是「政權」來的,只是政權和他們要互相利用而已。

p.206 「世宗採納禮部尚書夏言的提議,詔天下臣民得祀始祖。世宗君臣的本意,當是為其一系列的改制尋求社會輿論的支持,卻由此推動了民間建祠修廟、祭祖強宗的熱潮。」

問題反而是為何一直以孝為宣傳重點的歷代王朝,不許百姓建祠祭祖﹖

p.213 「本來是自由身份的「年高德劭」的老人,一旦被州縣選為「里老」,雖然仍屬於各個家族,但其在鄉里主要是代表國家權力﹔而作為「官學生」的生員,當突破國家的禁令在基層社會發生影響和作用時,更多地代表民間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家族的利益。」

但那些耆老不是也是以自己家族的利益為先嗎﹖

p.217 「在現象中、表面上所顯露的是所謂「奸牙」,而在他們背後,則通常存在着當地的豪強地主,從幕後操縱他們……他們與其說是鄉紳這類大地主,還不如說多是生員、監生層這類人物。」

簡單點說,鄉紳地主需要有生員監生這類有「公」身份的人幫他們出面做事。

p.218 「至明末,大順、大西軍起並迅速摧毀明朝國家權力,以及清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入主中原,上述「強盜」大多轉化為清朝的「奴才」和「順民」。」

「愛國」的土豪劣紳轉身史,是否很眼熟﹖

星期六, 8月 30, 2025

正向管教的時代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明橋大二作、太田知子插畫,楊玓縈譯,新北﹕和平國際,2019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漫遊者,2024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Anne-Claire Kleindienst作、Lynda Corazza畫,陳文怡譯,台北﹕地平線文化,2019

很明顯,三本書只有兩本是同作者、法國人,另一本是日本人的,並非同一系列。只是現在的教養書大抵都是提倡「正向管教」,所以就一起介紹了。

第一本《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天聽話》自然剛好是針對方包年紀的書,雖然三本的電子書都是版式書(即是原書整頁像PDF般呈現,不像流式書以文字為單位可自行調校大小和行距),這本是典型日式圖文書,內容其實主要是文字,輔以漫畫故事。

作者是精神科醫生,主旨就是向父母講述培養子女「自我肯定感」是育兒的首要,而多關愛多稱讚的正向教育可培養自我肯定感。問題也正如以前提及的,呼籲父母放下子女,其實為現今社會所不容,而很多學理上很理想的例子,落到現實其實未必管用。以東亞的文化背景,養育子女本來就比較嚴厲,所以提醒一下是好的,但如果認為家長可以全部做到,恐怕也只會徒添壓力。

第二三本是法國著作,作者是臨床心理師。
第二本聲稱針對2-12歲的小孩,我倒覺得比較像是針對五六歲起的學生。第三本則明顯是針對進入青春期的中學生。兩本書重點都在拆解子女「問題」背後的成因、子女的心態,然後提出應對的方法。

這兩本書的文字其實也不少,不過就不像上一本是整篇出現,而是穿插在漫畫之間作點列。作者也大量套用心智圖,幫助讀者更易掌握重點。
第二本書最後整理了幾頁「親子溝通急救包」,針對最常見的問題,列出家長可用的對答。
第三本書更好玩,最後三分一篇幅叫「解讀父母觀點」,是反過來給青少年看的。即是把原本「教父母如何了解和應對青少年」的方向倒過來,變成「教青少年如何了解和應對父母」。

當然方某的看法也就跟第一本差不多。另一「問題」是我們比較習慣接觸英美作品,對英美人士的想法比較熟悉,就連對科學、科學邊緣和迷信的範圍亦然。所以書中不時提及一些未經科學證實的療法,感覺頗離奇。當然這些療法對法國人而言可能都是日常,大概就像我們看中醫,也是跟現代科學不太合但實踐中又覺得有用的東西。

結論也是回到以前說的

人夾人緣,不同性格的家長和小孩互動錯綜複雜。如果有人能提出廣泛有效的方法,讓家長不用頭痛,他大概不是發了達、就是等著拿諾貝爾和平獎了(也會發達,因為獎金一千萬瑞典克朗)。

人家可以給你建議,但你只能用來提醒自己,具體做法始終要消化後再看自己家人的互動而定。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37mqyWhttps://moo.im/a/euNTVXhttps://moo.im/a/3fwACR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3~6歲做對管教,不打不罵孩子更聽話》

p.219 「孩子的世界就是這樣,藉此學習人際關係,也是其中一部分。就算吵架,過一陣子又會玩在一起,這也是孩子獨特的優點。雖然說是「欺負」,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類似彼此較勁的行為,家長還是稍微觀察一陣子比較好。不過,只有單方面持續的情況之下,受欺負的一方會很難受,因此大人的介入還是很有必要的。」

比較難搞的一點是,大人其實很難一直在觀察,去確認究竟只是普通玩玩還是欺凌。
就不說家長要工作,就算專門負責看小朋友的老師,除非是幼稚園這樣貼身跟著,否則到了中小學還是無法一直監視的。

p.221 「透過和老師商談,很多狀況都可以得到解決。」

先不講校方是否有心,就算都是有心人,老師也不一定解決到。因為一群學生的集體心理,有時有很複雜的因素。當然現在的學校配套通常較多(例如社工人手多了),如果情況不是太嚴重的話,一般應該是處理到的。(或者應該說,學生通常怕訓導老師。同學間的衝突驚動到校方的話,自己就會意識到「鬧太大了」,在老師社工介入下有機會降溫,不致於不斷發酵。)
但如果真的太複雜解決不到,有些人可能真的要轉校才成。

p.228 「所以像這個時候(方按﹕孩子自我肯定感太低),就別再窮追不捨地要求孩子認錯,暫且接納孩子的說法吧﹗」

這倒是有點像大人吵架﹖但讓孩子習慣了否認事實也不好,尤其在這個標榜另類事實的年代。承認客觀事實還是重要的。

p.238 「父母的責任感太重」是會令父母很焦急沒錯,只是正如之前所說,現在社會對家長要求越來越高,其實不大容許你「放牛」式養育了。有些家長可能本身責任感太重,也有些可能「為勢所迫」不能不焦急,而剩下的反而就是無責任感一類了,由一道光譜變成兩極化,反而不美。

p.252 作者說年紀太小的孩子「把願望當作事實來陳述,不需要對他橫眉豎目唷」,但正如上述,也要擔心他會否慣了罔顧事實。畢竟現在就有一大堆不顧客觀事實,把自己主觀感受當事實的大人。(行文當下才剛又遇到一個,當然他會把同樣的評語套在下頭上,這就是後真相年代的困境。)

---

《圖解孩子的失控小劇場》

p.106 指出遇上小孩說謊要先了解動機和原因,比上面任由他說謊自然更合理。不過前書面對的是3-6歲的小孩,本書則包括2-12歲,包括較大的小孩,所以方針有不同。

p.120 面對小孩過於強勢的處理方式,對年紀較大的小孩或者可以,對太小的可能沒用。

p.137 為兄弟姊妹的爭吵做裁判是「陷阱」,要讓孩子自己發展生活技能,固然是個提醒。可是到了學校,老師卻是被期望要作裁判的人。

p.165 「如果我們為了讓他們規規矩矩(而且還是在親戚的目光下),因此承受更多壓力,他們也愈有可能搗亂,而且會毫無顧忌,甚至還有可能腦袋斷線,開始發瘋﹗」

這點在下可不同意,小孩以後一生都是要活在別人目光下的,學習跟遵公眾的規矩,本來就是必須。像老媽那句﹕今天你不教他,出了社會就會由別人教他(而且更不留情)。

p.174 討論如何面對有特殊需要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只看到不足之處。

p.178 阿德勒心理學的確是說孩子行為不當,是因為歸屬感和貢獻感沒得到滿足。可是要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其實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年紀越小的孩子,就越會像嬰兒一樣無時無刻都需要你、都在索求。如果要完全滿足他的需求,你也會淘空自己,令自己情緒不穩。所以必然有張力。

---

《圖解青少年的難搞小劇場》

p.70 對家長而言,子女對課外活動欠耐性的最大問題其實是「錢」(因為付了錢,中斷不去即是浪費)。如果是不用錢又不用預定時間的興趣,家長雖然擔心子女沒恆心,但至少不用生氣。

p.76 對於子女的戀愛,建議互相放任(父母不干涉子女的性/愛經驗,子女也不過問父母的私生活和艷遇),恐怕是法國人才敢說。我想對大部分文化的父母,就算同意要尊重子女自由探索,至少也會怕子女受騙、遇人不淑之類的。
當然,作者有一點完全正確,就是你越反對只會令子女離你更遠。所以性/愛教育不嫌早(到子女開始動情已太遲了),及早讓孩子知道如何保護自己、讓孩子相信有需要時父母會支持他們,到他們真的要探索時,你才有餘裕去接納他自由探索。

p.80 濫用藥物這方面,我倒是有點擔心的。因為方包跟在下不同,似乎是個很喜愛找刺激的孩子。像方某這種厭惡機動遊戲和視聽刺激、整天坐著看書不怕悶的人,別人當然不用擔心我吸毒(因為完全沒興趣也不需要,我比較需要安靜)。可是太愛找刺激的人,如果你無法讓他每天找到正當的刺激,他自己或者誤交損友亂找就麻煩了。

p.172 說面對欺凌者最好是幽默和不在乎,是說比做容易。
會被人欺凌,本來就是因為別人找到你的在乎的事物。面皮夠厚的人,通常一開始就不會被找上。

星期六, 8月 23, 2025

達明一派《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的人名類別變化

達明一派的《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是首很有趣的歌,因為當時沒聽過有人會把名人的名字串一首歌出來。後來在xanga見到周夫子的文,才知道原來源自鄭君綿的《明星之歌》。

而《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最有趣之處,是因為他們相隔若干年後,開演唱會時又再重填新版本。結果出現了多個版本,我們只要把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就可以看到裡面的人名有甚麼變化。

方某找到的版本有這幾個﹕
—1990 無大無細超
—2004 有潮有唔潮
—2012 你chok定唔chok
—2012 國民教育特別改編版(這一版大部分人名跟「你chok定唔chok」相同,可視為變種)
—2017 係人定係鬼
我在youtube找的時候,還找到2012另外有一首人名跟在下收錄的兩首有幾個人名之別,但既然只差幾個名那就不再重新編排了。

首先我開了個excel一邊聽歌一邊把人名記進去,並加入分類﹕
(雖然網上有人整理過,但要校對。而且有些用英文名或花名的,不查查也不知道在說誰,畢竟方某不熟悉娛樂圈。)

那些分類當然是方某自擬的,分三類﹕界別、地區、和性別。
界別分為政界、演藝、商界及名人、文藝、學術、專業、組合或集合、虛構人物、政府官員或建制派、反對黨或泛民人士、體育。界別可以多於一個,視乎方某判斷大眾認知而定。但「政府官員或建制派」和「反對黨或泛民」只對香港有關者細分。
地區簡單分為香港、中國大陸、台灣、歐美及其他。同樣地,跨地域者視乎方某判斷大眾認知而定。除了衛奕信和霍德這兩個同時屬香港和歐美,其餘只看主要所屬地區分類。
性別就只分為男、女和混合(組合或集合就會出現男女混合)。
另外標示了誰在後來的版本重複出現。

當然方某判斷大家未必盡然同意,但相信一兩個人的出入不影響大局,最後點算如下﹕

各版本的人數總數其實跟鄭君綿《明星之歌》的70人相若,以1990年「無大無細超」61人最少,2004年「有潮有唔潮」77人最多。

明星之歌的70人都是演藝界(1968年的社會氣氛鄭君綿大概也不敢填政界人物進去),而且吾生也晚,方某只認得一半多點(37)的人名。歌中很多人在方某開始懂事的八十年代都已經沒出現,甚至早已過身,電視上還見到的大概只有16個左右。所以沒有加入分析。

1990年「無大無細超」被人數最少(61),原因也簡單﹕因為這版本用了很多英文名,而且不只洋人用英文名,部分香港人都用上英文名,某程度也反映當年以洋為尚。英文訊息密度比中文低,例如「David Wilson」和「Sir Run Run Shaw」都是四個音節,但「B哥B嫂」同樣四個音節已經包括兩個人,所以大量用英文名能夠納入的人名自然較少。

(1990版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九個大陸人名,有四個用普通話讀出﹕吾爾開希、許家屯、楊尚昆、李鵬,其餘用廣東話﹕鄧小平、利智、魯平、「勵之姓方」、「澤叔姓江」,差不多一半一半。之後只有2012的兩個版本在13和14個大陸人名中有兩個用普通話讀﹕「郎朗、未未」和「瓜瓜、未未」。其餘版本所有大陸人名都是用廣東話讀,也許是隨著「融入」,不再用普通話演繹出陌生感。)

(而幾個版本的台灣人名從來都用廣東話讀,除了周杰倫在2012年以鄉音式廣東話的「周這卵」出現。)

2012國民教育版人數第二少(63),是因為這個「高度政治化」的版本有很多字不是人名,例如「想搵真相問返李旺陽」,本來可以放三四個人名的句子只提一個人。

2004「有潮有唔潮」人數最多(77),因為這個版本大部分人都不用全名,例如以「亮晶晶」這個當年很紅的詞語代表田亮、郭晶晶,「大哥哥哥唐唐」已是三個人(究竟「大哥」是指成龍還是洪金寶﹖幸好兩位都是香港男演員,不影響分類﹔同樣「唐唐」可以是「哥哥」張國榮的伴侶唐鶴德,但同時也是唐英年的暱稱,我仍然當一個人名計,但分類就同時包括兩者)。這樣「壓縮」人名之下,同一首歌自然可以納入更多人名。

---

在界別而言,最大的變化就是演藝界和政界人數此消彼長﹕

因為衍生自《明星之歌》,可以預期主要是填演藝明星名字。但《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的演藝界人數於2004年「有潮有唔潮」達到頂峰41個(53%)後便一直下跌到2017年「係人定係鬼」的15個(21%)。取而代之的就是政界人名大幅增加,由1990年「無大無細超」的21個(34%),到2012年「你chok定唔chok」仍然只23人(33%),但於當年的國民教育版就增加到29個(46%),之後到2017都維持於31個(44%)的高水平。

當然如果純看數字,就可能會得出達明在2012年突然政治化的結論。
可是任何當時看過1990年「無大無細超」電視MV的人,都會看到用線劃出的坦克車在畫面上飛馳的影像,而之前的1989年也是極度「政治」的年份。同期的《天問》、《十個救火的少年》都有政治隱喻,可以說達明一開始就有政治關懷(否則何不學鄭君綿只填藝人﹖),只是於2012後更為強烈。這個現象亦可以側證,是香港整個社會都越趨「政治化」。(因為達明不是每年都改填,本來不可能具體指出「政治化」發生於哪一年,但碰巧2012年他們就因應時局填了個特別版,可見。)

在政界人物之中,也可以看出變化。在1990年「無大無細超」版開始,政界人名大抵以政府或建制派人士居多,簡單說就是當年泛民主派根本未形成(港同盟1990才剛成立以參加九一直選),沒多少人被看得上眼。2012年「你chok定唔chok」兩者人數開始等同,到2017年「係人定係鬼」甚至追過了政府/建制派人數,可見當時反對派非常活躍,政治名星大量出現。

另一個重要現象是「組合或集合」的逐漸增加。1990年「無大無細超」本來只有4個(7%),最少時是2012年「你chok定唔chok」3個(4%),到2017年「係人定係鬼」變成11個(16%),後者新出現的組合名稱主要都是跟政見相關(如「左膠」、「民建聯」、「港豬」、「本土」)。這一點在這裡好像不重要,但在後面會見到很大影響。

---

地區方面,並沒有太出人意料的變化﹕

香港相關人士理所當然佔最大比例。最明顯的趨勢其實是「歐美」人士減少,由1990年「無大無細超」的4人(7%),跌到2017年「係人定係鬼」只有2人(3%),中間甚至有時只有一個歐美人士入歌。1990年版的歐美人士就是港督、港英官員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到之後的版本歐美人士就是奧巴馬夫婦、彭定康和當撈侵(特朗普),可見1997後勢力消長的變化。

而中國大陸人名增加,明顯反映出九七回歸後「融入」的結果。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這個現象不是「立即」出現,2004年「有潮有唔潮」版,大陸人名反而只有五個(6%),而且只有「定番」鄧小平和時任領導人胡錦濤兩個是政界人物,其餘就是田亮、郭晶晶和王菲。可見就算在零三七一效應之後,本來還是可以有不「政治化」的空間,中港融合主要是民間體育和演藝方面的事。
去到2017年「係人定係鬼」版的8個大陸人名,就有6個是領導人和駐港官員了,明顯見到「政治」的影響越來越大。

(竊以為2012年《你chok定唔chok》最順口那句是「胡錦濤與溫家寶,林書豪與九把刀」,把兩位大陸人物跟兩位台灣人物押韻相對。)

(又﹕2012年國民教育版的大陸人名最多,但當年這個版本特地填了很多當時大陸新聞人物的名字進去,所以不適合用來看趨勢。)

有趣的是,在香港、中國大陸、台灣和歐美以外的「其他」人士,只出現過一個,就是2012年國民教育版的「孺仔金正恩」。

---

性別分佈方面,我想女權分子見到必然很不滿﹕

1990年「無大無細超」的男女比例本來接近六四比(其實還未到),以社會現實(領頭人物主要是男性)而言,這樣也未必算過分。之後男性比例有少量增加但一直接近七成,最離奇的是女性比例由原本36%(22名),一直「穩定」地跌到20%(14名)。

為何男性比例只是小幅上升,女性比例卻大跌﹖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組合」名字的增加,導致「混合」性別的比例由1990年的0%(當年也有組合的,但全部可以分清男女,例如男性的「Beyond」、「硬軟天師」和定番「達明」自己,對女性的「眾多Miss Hong Kong/嫁左既佳麗」),逐漸增加到2017年的6個(9%)。結果就是原本獨立出現的女性,被這些混合不同性別人士的「組合」取代而消失。

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楊千嬅。2004年「有潮有唔潮」版首次以「千嬅」獨立出現,到2012年「你chok定唔chok」就變成和「丁生」(丁子高)並列出現的「丁太」,但至少還是一個人獨立出現,到同年稍後的國民教育版已變成「丁家三口」這個組合了。

到了2017年版,要不是「CY」梁振英「帶挈」三妻女入歌,女人的數目會更少。
忘了哪裡聽到有論者說,社會的民主沒搞好,男女平等也搞不好,信焉。

---

「重複出現」也是《排名不分先後左右忠奸》值得比較的現象﹕

與1990年「無大無細超」比較,到2004「有潮有唔潮」以下16個人名重複出現(佔21%)﹕
1. 鄧小平(他是定番)
2. 梅艷芳
3. 「劉華」(1990是「德華」)
4. 汪亞姐(1990是「阿姐姓汪」)
5. 俞琤
6. 范徐麗泰(1990是英文「Rita Fan」,可見華麗轉身)
7. 「嘉誠」(1990是「李嘉誠」)
8. 「呢對達明又作反」(他們自己也是定番)
9. 「柱銘」(1990「李柱銘」)
10. 「詠麟」(1990「Alan」)
11. 黃霑
12. 「飛哥」(1990「Allen Lee」,也是華麗轉身)
13. 「大哥」(假如是指成龍,1990年出現過)
14. 「哥哥」(1990「Leslie Cheung」)
15. 「志偉」(跟1990一樣)
16. 「曼玉姓張」(1990「曼玉」)

到了2012「你chok定唔chok」,有4個人名第三次出現(佔6%)﹕
1. 鄧小平
2. 劉德華(終於用全名)
3. 李嘉誠(2004是「嘉誠」)
4. 「達明仲唱生晒喎」

(這裡「李嘉誠」要特別說明,因為無論網上歌詞或者看Youtube片段唱片公司提供的字幕,2012版都是寫「李家誠」。由於歌詞是以「李兆基、李家誠」出現,李家誠正是富豪李兆基之子,所以顯然不是手民之誤而是有意為之。有可能填詞人不想讓首富李嘉誠蟬聯,又或者前幾年那位李家誠迎娶藝人徐子淇引起公眾興趣,所以拿來替代。但首富李嘉誠的知名度明顯高得多,兩個人名同音之下,聽到歌詞想起「首富李嘉誠」的很明顯會比想起「李兆基之子李家誠」的多十倍不止。所以我仍然將之視為「李嘉誠」重複出現。)

另外有22位第二次出現(佔31%)﹕
1. 「毓民」(跟2004一樣)
2. 「國雄」(2004是「長毛」)
3. 「豬髀安」(2004「安仔」)
4. 「牛脷文」(2004「Sammi」)
5. 「蔭權」(跟2004一樣)
6. 余若薇(跟2004一樣)
7. 王菲(2004「亞菲」)
8. 「柏芝」(2004一樣)
9. 「霆鋒」(2004一樣)
10. 湯家驊(2004一樣)、
11. 陶傑(2004一樣)
12. 「周這卵」(2004「Ah Jay」)
13. 「Tony Leung」(2004「偉仔夠搶」)
14. 「吹神」(2004「陳奕迅」)
15. 「六嬸」(2004「方逸華」)
16. 「夕爺」(2004「林夕」)
17. 「阿Y」(2004「Wyman」)
18. 「Henry Tang」(2004「唐唐」)
19. 「林公公」(2004「林瑞麟」)
20. 胡錦濤(2004「錦濤」)
21. 「丁太」(2004「千嬅」)
22. 「澤叔健壯」(1990「澤叔姓江」,他是唯一一個1990年版出現過,到2004版沒出現,卻於2012「復出」的人)。
所以2012版重複出現的人名總共佔37%。由1990到2012年有不少人名重複出現。

(2004版歌詞是「哥哥、唐唐」,所以「唐唐」指「哥哥」張國榮的伴侶唐鶴德機會較大。但由於「唐唐」同時也是唐英年的暱稱,而2004年唐英年是財政司,「唐唐」同時影射兩人也可以的,所以我把2012版當成唐英年重複出現。)

2012國民教育版只是「你chok定唔chok」的變種,無需再行分析。重複的人名少了,因為不少人名被「當時得令」的「新人」取代了,例如「王菲」變「龍心」、「湯家驊」變「谷開來」、「Tony Leung」變「金正恩」、「劉德華」變了「鬍鬚曾」(時任財政司曾俊華本來在歌尾以「仲有六千蚊派糖」的形式出現)、「李家誠」變「陳光誠」、「澤叔健壯」變「開張亂檔」(連人名也沒有了)。

到了2017「係人定係鬼」,有6個人重複三次或以上(佔9%)﹕
1. 鄧小平 (第四次出現,不計入國民教育版,下同)
2. 陳奕迅 (第三次)
3. 「長毛」(梁國雄)(第三次)
4. 「靠江」(江澤民)(第三次)
5. 「Andy Lau」(劉德華)(第四次)
6. 「達明仲有膠派喎」(第四次)
到這一刻我才發現,原來劉德華是第三個「定番」。

另外有11位第二次出現(佔16%)﹕
1. 「CY」(2012「你chok定唔chok」用「梁振英」)
2. 「惠詩」(2012國民教育版「銅牌惠詩」)
3. 「何詩」(2012「阿菇」,在下不上網查根本不知指誰)
4. 「發哥」(1990「發仔」,他比江澤民更厲害,相隔27年再重現)
5. 「林鄭」(2012國民教育版「林鄭月娥」)
6. 董建華(2004一樣)
7. 「欣宜」(2004「鄭欣宜」,她和董建華是唯獨兩個2004年出現過,2012沒出現,卻於2017重新上榜的)
8. 「曾主席」(2012「曾鈺成」)
9. 曾俊華(2012「仲有六千蚊派糖」和「鬍鬚曾」)
10. 習近平(2012一樣)
11. 「葡萄淑儀」(2012「葉劉淑儀」)。

這個版本重複的人名少了,原因同樣也是「政治化」,有大量政壇新星加入,於是原本的演藝明星大量被取代。

---

可惜的是,正如鄭君綿只能填演藝人物一樣,現在的政治氣氛下,達明大概也無法再填新版本。於是我們無法繼續分析後來名人榜發生甚麼變化。

星期六, 8月 16, 2025

城市裡的數感素養課


賴以威、李瑞祥《城市裡的數感素養課》,台北﹕親子天下,2023

作者是搞數學教育的,所以就借城市規劃的角度講數學。由倫敦的綠化到地圖棒形圖(熱點圖的前身),巴塞隆那的幾何規劃、對角線大道到高第建築的數學,巴黎凱旋門的迴旋處和拿破崙,京都的色彩限制和寺廟數學題,台北捷運如何用最省錢到便利店的分佈,都有故事可講。

內容並不是甚麼驚天大秘密,可是在城市各處找出數學,也足以堵塞那些聲稱「讀數學沒有用」者的口。懂得數學,才欣賞到箇中之美。

便利店分佈這方面,香港也有人研究過。而書中提及巴塞隆那的八邊形街區設計,想不到原來香港也有,看到有測量師專頁介紹香港工業區才知道。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19gnrK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p.14 倒沒想到,在香港市區開發那麼少綠地的英國人,在倫敦留了那麼多綠色地帶。

p.15 倒是出了個小錯誤,那支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旗桿被畫了在旗的尾端(英文叫fly side)。事實上青天白日那邊才是旗桿側(hoist side)。

p.60 提及圓環的交通流量有限制,葵青交匯處正是明顯的例子。新市鎮的這些大路口通常會做成迴旋處,可是當車流越來越多時,就會變成某個出口塞車倒塞整個迴旋處,令所有方向都癱瘓的困境。最後唯有拆了迴旋處,改用交通燈控制不同方向的車流不用走在一起。

p.74 京都限制建築和廣告看板色彩很出名,但原來是限制彩度。

星期六, 8月 09, 2025

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


蔣竹山《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台北﹕蔚藍文化,2016

與其說是讀本,不如說是論文集﹖

本書並不像課本,各篇章亦無關聯。只是各篇文章都能展示現在史學界由帝王將相、政治制度轉向社會文化的各類研究課題,甚至是從物質見文化的趨向,如作者自言是「物、身體與社會文化的關聯」(#72)。作者自稱為「暗黑世界之旅」,但其實除了頭兩篇講厭勝術和過癩真的頗為暗黑恐怖外(所以故意放在前頭引君入彀﹖),其餘篇章實在也沒「暗黑」到哪裡去,淫祠或犯姦之類也不過是尋常人欲而已,瓷器茶葉之類就更是庶民日常。當然這些尋常人欲也是傳統歷史少講,而現在終於被挖出來研究的部分。

正如作者言﹕

#81 「卜正民的《維梅爾的帽子》則是我近年來最喜歡的大眾史學讀物,因此每到各地演講,我一定介紹給社會大眾認識這本書,尤其是針對高中老師時,會特別強調不要再只跟學生說要讀《萬曆十五年》,更要介紹這本全球史好書給學生認識。一本書用七張圖像講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故事,這功力只有卜正民做得到。最近他的功力更上一層樓,新書《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用一張十七世紀中國人畫的南中國海地圖,就寫了一本書。」

從小見大,正是功夫。
史學亦能像科普般,講塵埃都可以寫一本書,不亦宜乎。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04qBL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101-111 壹「荷蘭漢學家高羅佩(R. H. van Gulik)在《中國古代房內考》就曾提到此種現象:「十七世紀早期,殘暴的軍閥張獻忠,作為當時為四川省的主要軍事統治者,曾將被屠殺的裸體女屍暴露於被圍攻的城外,想用它產生魔力,防止守城者的砲火。」」

大學時修張燦輝的「性與文化」曾經借過大學圖書館特藏,高羅佩編集的《秘戲圖考》(對現代人而言,那些圖是歷史藝術多於色情物品,日本人的則簡直狂想奔放,直至今日),倒是好像沒看到這本。

#132 「張獻忠則轉戰河南、湖廣一帶。和前面幾則例子不同的是,在此次戰役中,婦女不僅裸身,而且被姦淫、殺害、斷頭。叛軍甚至將孕婦剖腹,倒埋入土中,只露出其陰部。這種鄉民被迫害的慘狀對城上官兵的心理震撼相當大,在此挾厭法及心理作用的雙重戰略攻擊下,城上所發射的砲彈無一成功,或無法發射、或爆裂開,造成城內軍民相當嚴重的恐慌。」

這根本跟現在恐怖份子直播斬頭沒分別了(或者,比現代的恐怖份子更恐怖),或其說是法術令對方開不了炮,倒不如說是把對方嚇到無法開炮。
(至於炮膛爆裂也不出奇,因為古時鑄造工藝較差,炮管本來就容易爆裂。那個年代單是開炮本身已是危險行為,炮手隨時有可能被自己的炮炸死。試想想如果你見到那麼恐怖的死狀,嚇到手忙腳亂,上級叫你開炮還擊,你就更容易用不安全的方式開炮,意外機會自然增加。)

#399 註15「《武編前集》中亦記有「兵士務去襦胯方勝」的數術陣法」

術數﹖

#170 「原本臨清城西、南二門所立的關聖帝君像竟也發揮不了神力,守軍協副將葉信聽說黑狗血及女人可破邪,連忙找來一群婦女站在城牆面向敵軍,並用黑狗血潑灑在城牆上,火砲效力才陸續發揮功能。」

分明因為最終對準了。
如果真的相信女性污穢或者女陰剋制陽剛,所以女性可以令敵方火炮失效的話,那麼同時認為她們可以幫助本軍的火炮,顯然是自相矛盾的。若然真是污穢,總不會放在自己那邊就變成不污穢。

#195-206 「一些法器(箕器)和動物(牛羊狗雞的頭)也可加強陰門陣的厭勝功效。箕器在古代和「帚」一樣,除了作為一般日常生活中掃除污穢之物的器具,還具有在祭壇中擔任祓除穢物的祭器。」

有沒有想起武俠小說裡師姑道長手中總有的塵拂﹖
但如果是掃除污穢的法器,又何以能加強原本借「污穢」之力的厭勝術﹖可見迷信之自相矛盾。

#206 「不過有些身分特殊者──孕婦及妓女──會被特別強調;這或許是因為前者帶有孕育生命的力量,於是被視為具有威脅性;至於妓女,一方面可能與她負面的社會形象有關,另一方面,妓女因從事性工作,身體的污穢程度較一般婦女要高」

或者後者更「有用」的原因是,妓女本來就出賣肉體為生,比較不怕赤身露體。其他一般女性都受禮教束縛,除非死到臨頭,否則怎會願意裸身人前﹖

「以往學者對陰門陣厭勝機制的解釋,大多從以陰剋陽的對應關係著手,這種說法以澤田瑞穗、相田洋為主。他們推論陰門陣之所以能使火砲失效,是因為火砲是男性陽具的象徵,而女性是陰人,屬太陰,乃對付陽具的最佳利器。……雖然醫療史學者李建民已兼顧到透過潔淨/不潔的角度來觀察此現象,但只引用人類學的田野研究來佐證,而未配合文獻來說明當時人是如何看待這套觀點。」

如果用陰陽機制看厭勝,那麼動物血呢﹖
如果以女陰「不潔」為厭勝,那麼狗血和雞血一般都被認是能驅邪,又為何能用﹖

#239 「透過陰門陣的探討,我們發現自明末以來,這種視女體為污穢的觀念有強化的趨勢;易言之,從對生育/生理的污穢禁忌到戰事上的禁忌,或許可看出有關女體禁忌的私密性已擴大解釋至公共場域中。」

問題是﹕為何﹖

「義和團團民欲燒毀北京的西十庫教堂,但卻意外地波及了附近的數處民居,反而是教堂絲毫未損。對於這種結果,團民普遍的解釋是教堂內有穢物的緣故。他們認為這座教堂與別處不同,內有婦女裸露身體、貼人皮、塗人血、剖孕婦,還在牆上揮動穢物,每當團民請神附身後,走到樓前就會被邪祟所破,使團民無法順利施展咒術焚燒教堂。」

即是說你信的神明那麼沒用呀,人家搞點污穢你的神明就逃跑不幫你了。
(更大的可能是教堂通常不是木建築,所以沒華人的木建住宅那麼易燒。)

「「教堂置砲七尊於屋上,各以赤體孕婦騎砲鎮之。」各洋樓架大砲甚多,每砲皆有一赤身婦人跨其上,所以避砲之法不能行。」

如前述,洋人就不怕剋壞自己的大炮﹖
又,應該如何理解這段話﹖洋人應該不會學唐人這種厭勝玩意的。但當時教堂和使館區被圍,只靠少量各國軍隊守備,如果有在內避難的洋女挺身協助軍隊準備火炮,也很正常。這時候應該不用赤體……抑或是法國名畫《自由引導人民》的畫面是真的﹖

#261 「義和團不僅視裸身婦女是污穢的,而且將此觀念擴大到所有婦女,因此當時女性的行動嚴格受到限制。……義和團除了限制婦女不得任意外出,亦規定外出的婦女必須用紅色布物遮蓋,才得以出行,以防止團民的法術被婦女破除;若坐轎出門,則必須從轎頂至轎簾蒙上一塊紅布。清末仕紳劉孟揚則回憶曾有婦女坐轎出門,因未蒙紅布,所以慘遭拳匪剁碎,因此婦女彼此相戒不敢隨意外出。」

沒蒙起就要剁碎,恐怕連塔利班都要甘拜下風。
又,既然女性如此污穢,為何又敢對其動手﹖

「當時地方士紳對義和團以上種種限制婦女行動的解釋是,表面上是為了保障義和團的法術免受婦女的干擾,實際則是在掩飾團民法術根本無效。」

廣東話一語道破﹕賭仔姓賴。(好賭者皆愛怪罪他人推卸責任)

#295 「這裡的「穢水」指的是便溺或經血,被視為具有辟邪的功能。」

其實很矛盾,究竟他們認為女性的體液是邪還是辟邪﹖抑或是以邪制邪﹖如果可以令神仙破法,焉能不邪﹖但如果那麼邪,又怎麼還能「辟」邪﹖

「在明代,一方面月水(月經)被方伎之士視為製造長生不老藥的良方,《菽園雜記》載駙馬都尉嗜食女人陰津月水一事,而當時的醫家李時珍對這種習俗則嚴厲批判。」

所謂「紅鉛」是也。

#317 「(三)經血與經衣能解毒治病,例如兩性病、急病、受毒。」

若是如此女人自然不會染上性病,男人又怎會從女人身上染到性病﹖
(雖然女人染性病的病徵很多時候不如男人那麼明顯,男人根本不察。)

「(四)天癸──特別是第一次的天癸,被視為人身的一種精華,與乳汁、大小便等相同」

大小便﹖是指童子尿﹖

「女體/火砲、女體/法術、女/男、妓女/僧人、賊/官的對應關係,除了陰陽對應關係外,更可從污穢/潔淨的角度解釋。」

若是如此,為何官軍也用裸女作法術﹖

#330 「若我們拿陰門陣現象和明清之前有關女體的禁忌作一比較,會發現除了部分宗教儀式外,之前的禁忌大多屬於女性個人私密性的活動,舉凡生產或月經期間的禁忌,其威脅範圍較小。陰門陣的出現或可視為女性禁忌的範圍從私領域擴大至公領域

但反而讓女性在戰爭中有一種奇怪的角色。

#591 「此外該文說廣東地區之所以會盛行痲瘋,是因為該地氣候溼熱,嵐瘴蒸鬱所致,福建有也這種病,但不及廣東之多。」

但兩地天氣沒差那麼遠吧﹖

#604 「會傳染,但與飲食無關,但男不傳男,女不傳女,必定是異性相傳,並且只透過性交才能傳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現象有個專門的名稱叫「過癩」。」

痲瘋並非性病,大概是因為痲瘋本身要親密接觸才會傳染,而性行為就是一種親密接觸。

#630 「過癩的故事結構大多是,當地女子在發現有面如桃花狀的痲瘋病初期病徵時,即表示已受到感染,其治療方式是,痲瘋女聯合家人,共同設下圈套,色誘外來不知當地過癩習俗的男子與其發生性關係,事後不久,該男子就會因此染上痲瘋而死,而原痲瘋女則痊癒,這就是當地人所謂的「過癩」。」

這種心態跟非洲人覺得找個處女性交便可治愛滋差不多。

「書中記有當時廣東人多患有痲瘋病,其中男性約佔十分之八、女性約十分之三左右」

「為女瘋可賣,而男瘋不能」 

這樣不對呀,說成只有女傳男沒有男傳女似的,但如果這樣女性是從哪裡染到的﹖如果說因為嶺南瘴氣令人生瘋,那麼男人同樣就是因為瘴氣染瘋,又何須推卸到女性身上﹖
或者更合理的解釋是,痲瘋在這年代實與性病無異,所以都是透過少數會跟大量男人性交的妓女傳播。因為嫖客多而妓女少,故有此比例。而且那個年代男人較女人多「拋頭露面」,與很多人接觸,感染機會自然較高。

#736 「陳父趕到後見酒壺中尚有砒霜殘餘,因為知道一種取生羊血餵食就可活命的單方,兩人就在灌下羊血後,立即嘔吐的情況下才甦醒。」

這分明是把生羊血當催吐劑用。

#736-752 「最後一則驅蟲法的例子則是清代庸訥居士在廣西所聽說的。當時伊藤縣有富翁突然感染痲瘋病,因擔心傳給子女,於是另外築屋獨居,靠妻子早晚送食。」

這裡很難明,因為無端見到有個日本名字「伊藤」出現。中國何來有伊藤縣呢﹖
之後上網查,廣西有個藤縣。那麼為何多個「伊」字﹖似是取「彼」、「該」(代指廣西)之意。似乎作者沒想到「伊」後面接個「藤」很易令人誤讀。(正如「兒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

#790 「例如《清稗類鈔》記有,清末湘軍中有許多人在廣東地區駐紮時染上痲瘋病,由於擔心死後運回家鄉會傳染,乃採取火葬處理屍體,或許是死亡數量太多的緣故,常造成木柴需求量增加,致使木柴漲價,廣州因而出現「燒貴柴」一詞,用來譴責外地人破壞當地的物價市場。」

這句倒沒聽過。
(甚至介紹廣東話俚語的香港掌故著作中也好像沒見過,可見這句在香港沒流行。當然也可能有人提過只是方某孤陋寡聞。)

#790-818 「《蟲鳴漫錄》亦記有粵東省會及潮郡均有痲瘋院,「凡男女得是疾者,軛送院中,自相匹偶,所生子女無異常人。」」

痲瘋男女生的子女反而沒事,可見也不是那麼易傳染。

#1142 參「從崇禎五年至十二年(1632-1639),祁妻商景蘭五次懷孕,共生有三女一男,一次流產。比較祁彪佳對本身所患疾病的詳盡描述,可發現他對家族婦女生產或疾病的描寫相對簡略。」

 「甚至只有「內子於午刻產一女」這樣短短幾個字,完全比不上當日對其它事的記載」

正常呀。那個年代男人會迴避,不會旁觀生產過程,自然不了解。

「相較於生女的若無其事,祁彪佳對生子的反應就明顯關心許多。」

但書中沒舉例證明這一點。那個年代也無法事先知道性別,反正都要生出來才知道是男是女。

#1153 「張哲嘉曾對清代民間醫病關係有過精闢的分析,他認為常見的方法有三種:親自研讀醫籍;隱藏病徵,考驗醫生實力;要求親戚或朋友推薦名醫。」

原來問病歷自己不說清楚,叫醫生猜症這種傻事,古已有之。
(醫生斷錯症對自己完全沒好處)

#1186 「祁彪佳通常會延請多位醫生一起替病人會診。一旦醫者出現多種意見時,病人對於醫者的看法,並非處於被動接受的位置,而是有權決定採用哪位醫者的治法。」

#1201 「祁彪佳求醫的一個特色就是一直不斷的更換醫生,這讓出現在他日記上的醫者姓名達到近四十位。」 

Doctor shopping之極致。
遇疑難病症或重症問第二意見很正常,但問太多其實也很易令自己聽太多意見卻無能力分辨,眾口難調下一片混亂。
而醫生貴了解病史,換太多醫生也不是一件好事。

#1215 「家族是傳統中國傳遞醫學知識與技能的主要管道,在宋代已經出現以「世醫」一詞來稱呼有良好醫術的醫生。……家族所持續的醫學傳統與以往的師徒關係差別在於,前者較後者更重實務而較輕理論,因而它的影響力僅限於地方。祁彪佳所請以這類醫生數量最多,約佔四分之三。……從日記可看出,祁彪佳的醫生當中,有些只診治過一次,他們之中有些人是專治喉、齒痛的專科醫生」

尤其以前中醫欠缺系統化教育模式,所以不是依賴拜師就是父母傳子女。

「我們很難判斷這些醫者是否真的是具有官銜的太醫」

也可能像李時珍般,是曾任太醫然後離職自己開診。

「透過籌組藥局的機會,祁彪佳藉由官場友人認識了這些太醫,有時祁彪佳會趁著太醫輪值的餘暇,請求順便替自己跟家人診治。」

算不算是某種「慈善事業」的本質﹖

「祁彪佳在崇禎六年(1633)之前曾於北京擔任御使一職。」

應為「御史」。

#1227 「明代醫者大部分來自江蘇、浙江、及安徽三省。透過醫生傳記,我們若將明代醫者以省為單位來分類,會發現江蘇、浙江及安徽三地的醫生佔了大多數。」

也不奇,江南一帶被稱為人才淵藪,文風盛、讀書人多,習醫的應該也多。(情況就像現代「會考狀元」多從醫)

#1350 肆「更或治喪舉殯,戲樂參靈,尤為無禮。」

今日台灣風俗仍舊。
(在廣東人眼光看來,治喪找女孩來跳艷舞是很失禮的事。廣東人只會請「佛山孝子」代為哭哀,怎會載歌載舞那麼歡樂﹖而台灣的人似乎覺得這樣可以令先人快慰。當然從民俗角度看,各有理由也說不上誰對誰錯。)

「王士禛對湯斌說蘇州人有三種惡習,鬥馬弔牌、吃河豚、敬五通神;並認為吳地婦女喜好到寺院燒香,這件事應該最先禁止。受到王士禛的影響,湯斌一上任就發佈〈嚴禁婦女入寺燃身以正風化〉的告諭。內容記載了當時民間有婦女成群入開元寺,夜以繼日以裸體膚、燃肉肩、點肉燈,來報母恩的習俗。」

前三者他說要禁我還能明白,到寺院燒香有甚麼好禁﹖似乎是後文所指那種入寺裸身「報母」的陋俗。

「至於迎神賽會,湯斌認為容易聚集無賴棍徒趁機斂財,而酬神演戲又會造成「舉國若狂,費時失業,田疇菜麥,蹂躪無遺,甚至拳勇惡少,尋釁鬥狠,攘竊荒淫,迷失子女」的社會問題」

抄這段是為了讓大家看看,直到清朝,官員用「國」字仍不必有國家政權之意。否則單是吳下一地酬神又怎會令大清舉「國」若狂﹖此「國」必然只指吳下一帶。其實現在日文「國」字仍然會這樣用,正如英文「Country」亦不限於主權國家。可見小粉紅動輒發颷不僅是不諳英文,其實就連中文也未讀通。

#1374 「有些窮民因無地埋葬,就火化屍體,然後以水葬方式委之深淵。」

這樣沒辦法呀,除非有人捐地、或者政府帶頭撥地設立公墓。(結果湯斌也的確設立了公墓招葬。)

「對於編次、刊刻及販賣淫書者,除了處以枷號遊街示眾的重責外,還須比照原小說刻工價格,另刻古書一部,以示懲戒。」

以當時的刑法而言,「笞杖徒流死」才是「正刑」,枷號遊街示眾這類「行政處分」相對於坐監或者充公財產已不算重了。

「雍正於二年(1724)六月硃批鄂爾泰的奏摺時,對湯斌的作法提出反駁及修正。雍正認為,若突然禁絕酒船、戲子、匠工等人所倚賴為生的行業,不僅會造成他們失業,還有可能官逼民反。蘇常地區雖是習俗崇尚奢靡,但不過是民眾喜好嬉戲,而且「嫻技藝善謀食」總是比好勇鬥狠要好。」

雍正治官嚴,治民反而寬。

#1397 「以康熙九年(1670)就已頒行的聖諭十六條,問於吳地父老子弟,竟多數不知十六條名目。」

這有點奇,因為這類「聖諭」對科舉考生應該是要背熟的(正如本朝,打官腔必須用),江南這類大量生產士子的地方應該不會沒人背誦才是。可能只是頒行不久(他上任才康熙二十三年,即是14年後的事),所以不熟。

「一上任就捐重修」

應為「捐俸」。

#1434 「道光十五年(1835)時,上方山五通祠再度香火鼎盛。據官方的調查,主要是因為寺僧傳德、成鎰二人串通師巫,煽惑民眾上山祭拜五通、太母及馬公等像的緣故。」

他為了香火﹖廟裡的香火不夠麼﹖

「師娘藉著暗中勾結女僕,專門打聽人家私事,名曰「買春」。一旦誰家有人生病,就唆使女僕慫恿該家主人請師娘治病,然後藉著知曉患者隱私來博得信任」

神棍之術,至今亦然。

#1453 「蘇州民眾認為上方山五通神除了有使人得病的魔力外,還具有令人致富的神力。當時商人有所謂「借陰債」的觀念,常會到上方山向五通神「借元寶」。」

那麼「觀音借庫」其實在湯斌眼中又會否也是淫祠﹖抑或拜的是官方承認的「正神」就沒問題﹖

#1458 「其個性好淫婦女,相傳與其交合時,有如物品壓在自己身上,冰冷如水。」

分明是睡眠癱瘓症。(廣東人稱之畀鬼責,即被鬼壓之意)

#1485 「先生曰:「鬼神福善禍淫,治幽贊化,若來祭享者方免其禍,不來祭享者降以災,直與世間貪官行事一般,定是邪鬼,決非正神,吾只是不信。」」

鬼神無論正邪你還可以不信,但世間也確實有很多貪官,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繆彤表示:「神而利人之口腹,罟人之財利猶可言也;神而淫人之婦女,不可言也,是不奉天道也。」」

儒家眼中,古希臘宙斯必是邪神無疑。(至少是淫神)

#1511 「康熙來了﹗」

見到這個梗當標題,笑了。

#1565 「江南、江西等處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董納」

漏了「總督」兩字吧。(總不會江南江西自己有個兵部尚書)
如果按維基說法,兩江總督正式官銜是「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饟、操江、統轄南河事務」。

#2057 伍「考取外蒙古協修起」

應為「協修官」。

#2070 「的氣候雖然不至於過熱」

應為「拉薩」。

#2124 「拜訪大招寺」

整個章節都是寫「大招寺」,但不是通常都叫「大昭寺」﹖
(可能因為原音是 J 聲母,所以作者改用「招」而不想用傳統的「昭」。)

#2137 「到了一月十五日,有泰例行至磨盤山的關帝廟進香」

原來連拉薩也有關帝廟。(而且 #2181 說有兩座)

#2337 註23「早內招的人數共有421,430名」

多了個「萬」字。(否則就變成四十億人了)

#2149 「這一天的大招寺還有個習俗,會在大招寺內設一白毡,上面放置一個重達兩百斤的黑色光滑石頭,讓人抱起白毡繞圈,凡是能走三圈的為上等,抱得起的為下等,上等的賞大哈達,下等的賞小哈達。」

應該是倒轉了吧﹖怎可能繞著石頭走三圈會比抱起大石更上等﹖

#2181 「有泰任內,曾有官員建議擬請皇帝賜匾,但因藏人以「神大不過佛」反對而作罷。可見對宗教有關的事務,清廷仍然尊重藏民的意見。」

不解釋。

#2201 「拉薩有許多從外地人前所未見的商品,其中舶來品特別多。」

這句有點難明,甚麼是「從外地人」﹖
如果當「從」是贅字,西藏始終是內陸地區,按道理不會比沿岸地區有更多舶來品。這裡的「外地」應該只是指相對於首府拉薩的其他藏區「鄉下」地方。

#2221-2230 「英國製「寒暑表」(即溫度計)與「風雨表」(即溼度計)。」

這應該是搞錯,風雨表應是氣壓計。因為通常氣壓降低代表天氣轉壞。濕度轉變沒這個功能,濕度提高通常只是降水的結果。

#2230 「同日竹君送來洋點心,內有胰子、白麵、橘子以及洋香色絨鐘一架。」

很難理解,網上查看「胰子」是肥皂之意,肥皂和時鐘關點心甚麼事﹖(雖然「白麵」當點心也有點怪就是,但至少是食物。)

「當時發狂的人不止一人,這在西藏似乎是外來者常碰見的病症,可能是「內熱外寒」的緣故。」

是高山症吧。

#2268 「氊片」

不知為何「氊」字在手機app無法顯示,直到在電腦打開才見到。

「由於都是來他家鄉雲南的商品,被有泰以「不倫不類」的理由退回。」

應是「來自」。

#2517 陸「他試挑戰以往學界的看法」

應為「嘗試」。

#2524 「作者提到他在剛接觸這樣的主題時,對於清代司法人員判定強姦的標準與西方以婦女權利為出發點相較,為兩者間的差異感到困惑。」

此說不當。正如吳敏倫早就說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性罪行(如「與未成年女性發生性行為罪)的邏輯仍是以侵犯男性家長權利的角度出發,把女性視為男性附屬品這一點當時中西之間沒太大差異。拿現代西方的法律觀念跟清朝相比,並不公道。

「蘇成捷基本上同意恩惟菴(Vivien W. Ng)的看法」

不認識史學界,但這樣看起來像譯名的名字很怪,因為Ng理應是華人姓氏,可能姓吳、伍、黃或阮恩卻是一個罕見姓氏(而且不知哪種話會讀成Ng)。
(這裡「菴」字是將就寫的,原文是植一個艸部首「廾」下面有「庵」的字,普通電腦字庫無此字。)

「從唐到元,對強姦者的處分會依受姦婦女已婚與否來加重刑責,但到了明清,這種區分則消失。一七二五年的犯姦條例已不再區分婦女是否已婚,一律對強姦犯採取重刑。」

這不是一種進步嗎。

#2535 「孔飛力提到十八世紀由於人口的激增、未婚男性比例提升,導致流浪漢成為明顯的社會問題──帝國官員因此把他們視為安全的威脅,「光棍」成為這些流浪漢的代名詞。」

現在呢﹖似乎也相距不遠。只是現代光棍通常不用露宿流浪罷了。

#2553 「許多擁有賤民身分的妓女的合法稱呼也已消失,樂戶(或水戶)此名詞在後雍正時期的律例中不再出現。」

但事實上仍存在,郭建的《衙門開幕》(台北﹕實學社,2003)說,廣州河泊所大使就是負責收煙花稅。

#2561 「就地域而言,往往新開發的地區較常發生姦情。」

因為社群未穩固,治安自然較差。

#2575 「我認為此處的「光棍」有被妖魔化及污名化的嫌疑,為何明末的社會變動不會反映在當時的法律條文上?」

因為天下太亂所以沒修法吧。

#2627 柒「美國社會學家范伯倫(Thorstein Veblen)所謂的「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

就是有錢人家才做得起(纏足),窮人家根本不可能讓一個女人無法走動和工作。

#2775 捌「(卜正民﹕)在一六二三年鄧恩寫下那首詩之前,世界是一個個彼此隔離的地方,以致某地發生的事,完全不會影響其他地方情勢。」

如果以 McNeill父子《文明之網》的角度而言則不可能,人類世界(至少舊世界)一直是在一個網絡當中。甚至在 Robert Finlay《青花瓷的故事》中,也認為一千年前青花瓷已成為第一種全球化商品。

#3055 註5「由於卜正民書中提及的繪畫遠不止這些,卻沒有附上這些作品,建議讀者閱讀此書時,手邊最好準備幾本藝術史──尤其是十七世紀荷蘭──的工具書,才能進一步理解卜正民的文字描述。」

因為他的目標讀者本來是受西方教育的人,通常包括了西方的藝術教育。

#2775-2784 「他提醒讀者,以往習慣將畫作視為窺探另一時空的窗口,所以常會將維梅爾的室內畫當作是十七世紀台夫特的社會寫真。但事實上,繪畫和照相是不同的,繪畫所呈現的並非客觀事實。他還教我們去思索:畫中的物品「在那裡做什麼用?誰製造的?來自何處?為何畫家要畫它,而不是其它東西?」」

其實早年照相也是擺拍(除了攝影師自己跑出去攝影,一般人只能去影樓讓攝影師拍照),是後來相機和底片便宜才讓大眾隨街拍,甚至有數碼相機後人們更任意大量拍攝。

#2885 「第一本是世界史的重量級人物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和他那有接班態勢卻以環境史擅長的兒子J.R.麥克尼爾(J. R. Mcneill)合著的《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 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可惜台版用來做自動翻譯實驗,而主修資訊科學的翻譯團隊沒有找歷史學家審定稿件,所以譯稿錯漏較多。

#2941 「第四本是彭慕蘭的成名著《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The Great Divergence: China, Europe ,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Economy, 2000)」

已買未讀。

「例如卜正民舉了那麼多物品來說明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現像,獨獨沒有提到當時亞洲的中國及印度輸往歐洲的重要紡織品──絲綢及棉布」

如前述,反而瓷器有人寫了一本《青花瓷的故事》。

#3224 玖「倫敦醫師華德(Nathaniel Ward)所發明「玻璃箱」改善了植物運送的困難性,此後,秘魯的金雞納樹可以運到印度次大陸」

沒改錯姓(Ward有病房之意)。當然有些人會認為是姓名決定論的佐證。

「來到安徽產茶區。在那兒的綠茶廠,他發現中國茶工手指之所以常是藍色的,原來是因為「普魯士藍」的緣故」

原來不需要化學工業就製造出這種顏料。

#3229 「一八九四年秋天,福鈞回到上海……一九五一年二月,福鈞陪同最後一批華德箱運到加爾各答。」

1951年肯定是錯的(因為此君1880年就死了),問題是究竟原本應該是哪年﹖
後面#3234提及「一八六一年,他的最後一次遠東行來到了中國與日本」,所以一定是在1861年前。由於此君於南京條約簽訂後才來,按維基百科記載1843–1861年期間多次來華,懷疑是1851年(即是把八打錯九)。

問題是這樣也不可能1894年還會回到上海啦(如是者1861年就不可能是「最後一次」),所以1894年同樣也是寫錯的。書中記載是東印度公司於1846年發現印度土生茶無法跟中國茶競爭,需要找人學習中國製茶方法,所以這個「1894」肯定是在1846-1861之間。如果也是打錯一個字的話,最有可能就是「1854」(即是五打錯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