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星期六, 1月 18, 2025

科幻怪夢夢(2)

開頭是在一個像礦洞的地方,很多人像上班下班迫地鐵巴士般擠在一起。

然後遠方有強光傳來,像是有融岩湧來的樣子,於是眾人向另一方向逃跑。
第一身視角逃進一個像地鐵車箱其中一格的地方(但整體仍是礦洞黑色),兩邊有座位可以坐下來。其他人跟著擠進去,沒位坐也唯有站著。希望能夠避難就好。

---

鏡頭一轉,有個星球上面,人們望著太空中一個黑色的長方體。

長方體就是之前那個礦洞的外表,裡面逐漸見到有強光從孔隙中透出來,然後整個爆炸。

人們也像看煙花般嘩嘩連聲,之後逐漸散去。
他們一邊散去一邊說這次祈福煙花會很好看。

星期六, 1月 11, 2025

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在家治好痔瘡


平田雅彥《看過38萬人屁股的名醫教你在家治好痔瘡》(38万人を診た専門医が教える 自分で痔を治す方法),黃詩婷、許郁文譯,台北﹕如何,2019

當然也是閱讀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傳說「十個男人九個痔」,應該也沒甚麼奇怪,但生痔瘡又好像是甚麼不能啟齒之事。大概是因為肛門接近性器,又跟排洩物污穢相關之故。於是很多人諱疾忌醫,或者不敢找正規醫生改找密醫,以致童年時街頭舉目可見「專醫痔瘺」街招廣告。方媽媽說方某小時候常看街招,上幼兒園時有天在巴士上認到個「痔」字,被老人家稱讚說竟然認得那麼深的字。其實就只是因為當時油麻地滿街都是這類廣告而已。(再加上方某好看不看偏偏看醫痔瘺的廣告,大概因為那個「痔」字印得斗大。)

方某並非諱疾忌醫之人,所以不怕承認自己也有痔瘡。不過就算方某對醫學較有興趣,仍一如作者所示,拖延了不少時間。尤其自知是肛門流血,看來不是急症。後來給相熟西醫中醫都看過,給點藥就收縮了,也就有一段遠離它的平靜時間。只是過了一年半載後,痔兄還是會再出現。

按西醫原本的意見,痔兄再現本來應該去看腸胃專科的。結果等到結婚生子後,老婆發現我越來越瘦<刪除線>(她卻越來越月巴)</刪除線>,擔心我生癌<刪除線>(或者顯得她更月巴)</刪除線>,趕急拉我去驗這驗那的。耳鼻喉科檢查鼻咽說沒事,就交給腸胃科照腸鏡胃鏡全身掃瞄。結果驗完也沒甚麼大事,就只有少許胃炎,越來越瘦這個初始問題完全沒解釋。

然後我見到檢驗報告說有痔瘡(當然有啦),問醫生是否還要割(更好奇為何照腸鏡時不順便割),醫生直接說不需要理。感覺好像那粒痔瘡小到不值一割似的,心想為何有錢不賺﹖

而本書作者告訴大家,痔瘡本來絕大部分都不用割。痔瘡是一個不良生活習慣引發的疾病,所以透過生活習慣就會改善,而且也能同時改善身體其他系統的狀況。就算真的嚴重到要動手術,作者也解釋了各種手術的過程和利弊,讀者可引為參考。

從本書學到最新奇的反而是,原來男人和女人受壓力的反應剛好相反,男人傾向腹瀉、女人傾向便秘,雖然兩者都會加劇痔瘡。

至於方某這位老友嘛,這幾年走路增加,比較少吃冷食少了腹瀉(以往是慣性腹瀉),竟然也就過了幾年。直到近來才探訪一次,似乎暫時還未有重訪的打算。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8cnzUZ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

筆記,或挑骨頭﹕

#409 「糞便對皮膚來說,是刺激性非常強的物體,而且還含有大量細菌。這樣的糞便就算經常通過直腸和肛門,這些部位也還是沒有受到損傷,是由於有保護身體的「局部免疫」在勤奮工作著。」

更大的原因是那是黏膜﹖

#440 「糞便這種刺激性物體,頻繁通過此處,就很容易傷及肛門黏膜了,更何況是強烈沖刷,那就很容易引發黏膜撕裂,造成肛裂(痔瘡破裂)了。……其實肛裂的病例,幾乎都不需要手術就能治癒。而且就算用手術治癒了,如果不改變生活習慣,那只會造成其他地方又引發肛裂而已。」

倒是沒想過習性腹瀉也會生痔瘡的理由。

#494 「會造成發炎的物質為「生物鹼」,在紅酒或日本酒等釀造酒當中都含有這種成分。但蒸餾酒因為不含這種成分,所以也許會比較好一些。」

飲酒也會刺激痔瘡。

#550 「肛門周邊的動脈和靜脈聚集如網狀一般,若是身體受寒,血管就會收縮,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容易引起發炎,最後導致痔瘡。」

受寒又會刺激痔瘡。

#578 「由於壓力也會造成免疫反應低落,因此會陷入讓發炎情況更加嚴重的惡性循環。」

但不是免疫反應強才發炎﹖

#605 「生理期間容易疼痛、倦怠、昏昏欲睡、體力不佳等,因此不要安排容易花費冗長時間、負擔很重的工作預定;也不要夜晚外出等等,這樣應該就會差很多了。」

這裡「差很多」應該是「差別很大」的意思,但「差很多」同時也可以是「相較而言很差」之意﹖

「如果有痔瘡的症狀,運動最好要避免打高爾夫球。這是因為在擊球瞬間,肛門括約肌會夾緊肛門,造成很大的負擔……像是棒球或網球這些球類運動,也會對屁股造成負擔」

這也沒想過。

#629 「根據德國某位解剖學者調查成年人遺體的結果,發現約有70%的人都有痔核。另外,在1982年,美國某間醫院調查門診患者結果報告指出,患者當中有86%的人罹患痔核。……痔瘡是僅次於蛀牙的普遍性疾病」

蛀牙竟然更多﹖

「但是,覺得似乎有痔瘡而立即前往醫院就診的人,卻是極少數。根據平田肛門科醫院針對一千名患者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病患自覺有痔瘡起,到實際接受診療為止,平均需要花七年,這是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的確是會拖很久,畢竟不會死。

#652 「檢視先進各國的痔核手術率,德國為7%、英國為5%、美國為4%。也就是說,九成以上的患者,就算因為痔瘡而前往醫院,也並沒有接受手術。……關於日本的手術率,並沒有明確的資料,大致是40%左右。雖然有部分原因,是歐美患者傾向於只要覺得「我該不會得了痔瘡吧」,在症狀還很輕微的時候就會去看醫師,因此惡化的案例較少」

等於以前香港人迷信「打針快D好」。
後一句反而令人想起柏楊《醜陋的中國人》那個說歐美人生痔瘡就叫救命趕快治療,在中國提醒痔瘡患者趕快檢查還會被人質疑有何居心的「醬缸」比喻。

「這是因為在日本的醫療制度上,確實有一些因素導致醫院不進行手術,就無法維持經營的情況。」

大概是因為醫保給付上只有做手術才賺到錢。

#786 「曾經有位患者,他對於自己便祕的情況非常煩惱,因此我請他將飲食轉為以和食為主,並且每天要攝取20g以上食物纖維,結果連糖尿病的情況都好轉了。」

這個病人最大的問題,反而是為何有糖尿病還不改善生活習慣吧,竟然便秘令他更緊張﹖糖尿病會衍生糖尿眼糖尿腳令人眼盲腳跛,但生痔瘡不會變成眼瘡腳瘡呀。

「日文有句話叫做「一病息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比起從未生病、看起來非常健康,還不如患有一種疾病,反而會更在意自己的健康而能夠長壽。……先前也告訴大家,痔瘡是飲酒過量、暴飲暴食、運動不足等壞習慣招致的生活習慣病,但這些事情並不只會對臀部不好,而是對於血管或內臟等,全身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只是剛好痔瘡的症狀出現得比較明顯。」

正如中文有謂「小病是福」。

#809 「我是盡量不想把手術刀伸進屁股裡。我會這麼說,是因為曾經受傷的肛門括約肌,是無法再生的。在年紀還輕時也許不會對生活造成什麼問題,但20年後會如何就很難說了。……我已經看過許多苦於手術後遺症的人。還有因為手術失敗、導致肛門狹窄的人。甚至有括約肌被切斷兩處,年紀輕輕就大便失禁的人」

對痔瘡手術很多人都沒想過它也有風險。

#834 「「以為是痔瘡,結果是直腸癌」的病例多到讓人意外」

正因為諱疾忌醫。

#941 「眼睛跟肛門有著相同的黏膜,而且兩者的厚度其實是一樣的。」

#都是眼不要分那麼細

#989 「腹瀉時,會從肛門氣勢十足的噴出水狀的糞便,這就像是土石流沖削河岸一樣,同時也會傷及肛門黏膜。」

絕妙形容。

「肛門瘻管由於有癌病變的風險,因此是痔瘻問題中最嚴重的第一名,手術率也是百分之百。」

如前述,香港叫「痔瘺」。

#1045 「如果血液都集中到身體表面,那麼在身體內側的血流反而會不足,導致肛門附近容易形成瘀血。另外,酒精本身就是容易引起發炎的物質,如果因為飲酒過量而引發腹瀉,那麼就是瘀血加發炎的雙重打擊了。」

這樣說會不會太誇張了﹖就算身體表面的血管都擴張,也不至於會令體內不夠血吧﹖
酒精具刺激性才是主因吧。

#1061 「「幾乎沒在運動」的痔瘡患者可說是非常多。」

但方某已是四處走的呀。

#1076 「生產時下腹會非常用力,可能會造成肛門脫垂。」

#1323 「直腸脫垂病如其名,就是直腸發生脫垂現象。……在高齡者當中,女性可能是由於妊娠、生產的損傷加上老化的影響,也有不少病例。」 

老媽曾說外婆因為多生孩子而子宮下垂,甚至會凸出來要推回去。但其實會不會只是直腸脫垂﹖

#1389 「反正就當成被我騙一次,請大家先堅持三個月,試著改善原有的生活習慣吧。」

風水佬都呃你十年八年,三個月算少。(又笑)

#1552 「若是因為S型結腸痙攣,導致糞便不易通過的「痙攣性便祕」,服用瀉藥會使腸道更加痙攣,進而引起腹痛或下痢的症狀。未經醫師診斷亂服瀉藥,很可能讓症狀惡化。」

中文應稱「乙狀結腸」。(當然乙跟S都是象形)

#1653 「感受大便從直腸滑落」

這也是正念呀。(再笑)

#1988 「「病不是你治好的,而是患者幫你治好的。你最好用顯微鏡看看你剛剛縫好的部位,縫線之間充滿了縫隙。傷口會痊癒,全拜患者自己的力量所賜,你可不能誤以為是醫師把病治好的喔。」……這世上沒有妙手回春的名醫,只有幫助患者自行康復的名醫。」

這倒是對醫者的提醒。正如伽利略論教育一樣,教師很難「教」學生甚麼東西,都是幫他領悟而已。

星期六, 12月 28, 2024

日本監獄官現身說法:死刑紀實


一之瀨はち《日本監獄官現身說法:死刑紀實》,蕭辰倢譯,台北﹕台灣東販,2022

本來打算買給學生看的,但同事怕被投訴,也就算了。唯有買電子書自奉。
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揭秘」式介紹日本的死刑囉,順道介紹監獄制度。

例如刑場地點和行刑時間保密之類,大家其實都知道。(反正你也沒試過事先聽到新聞講,都是行刑後才公佈的。)
又例如行刑的獄官挑選準則、或者行刑隊全隊人一起按掣這類事情,就算不知道,大抵也猜得到。(至少台灣介紹過,槍斃也是行刑隊一起開槍,但只有一粒是實彈。隊員都不知道自己開的是實彈還是空包彈,以減輕他們的壓力。日本行繯首死刑,方法不同但原則一樣。)
至於行刑隊員如何面對自己那筆「殺人津貼」,似乎古今都差不多(介紹明清衙門的《衙門開幕》有專文討論),只是日本似乎更細緻一點。

可是死刑犯在看守所(原來不是監獄,書中有解釋)生活跟其他囚犯有何不同,或者監獄內部的行政,就真的非局內人介紹不可了。

其實是很有教育意義的書呀。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2awBIK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

星期六, 12月 21, 2024

IP圓桌會議

(本文為學校圖書館主任協會會訊而寫) 

這場會議於香港書展期間舉行,感謝會長邀請出席旁聽。IP即知識產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看起來不知想講甚麼﹖其實英文講題「AI, Copyright and Collective Licensing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更清楚反映內容。

我們聽到人工智能(AI)和版權會想起甚麼﹖身為一般用家大概有兩種憂慮﹕
1. 我們的作品被開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科技巨企無償使用。(他們的產品卻可以拿來賺錢)
2. 我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時,產生的作品版權誰屬﹖(我能否擁有作品版權﹖抑或其實還是屬於巨企的﹖)

由於大部分講者都是各地版權協會的代表,所以論點自然集中於以「透過版權組織集體授權使用」(Collective Licensing)作為解決AI版權問題的方案。 

---

第一位講者是 IFRRO (國際複製權組織聯合會)代表 Sarah Tran (看姓氏似是越南裔),她表示知識產權提供大量就業、亦刺激旅遊和出口。例如在香港,知識產權就涉及32.7%的GDP和29.1%的就業。(沒留意她的數字如何計算出來,因為統計處網頁似乎沒有直接提供這方面的數字。)
PWC(羅兵咸永道)一份報告指,到2030年AI將對全球經濟貢獻$15.7萬億,超越中印兩國總和。其中$6.6萬億來自生產力提升,$9.1萬億來自消費面。

集體授權的重要性,來自於創作者非常多元(例如澳洲的版權組織向超過36000人分派收益),而且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二次使用(英國報告指出超過25%的作者有超過60%收入來自二次使用)。

這些組織最不滿的是,AI的版權法律方面不清晰,而現時法律偏向科技巨企,讓他們可以無償使用版權作品謀利,一般創作者沒有選擇權。

---

第二位講者是新加坡版權組織CLASS的CEO Andrew Fong(咦剛好這裡有個人同名,笑﹗),他表示新加坡與AI相關的版權立法寬鬆程度「僅次於日本」。新加坡的版權法每三四年就會修訂,就在生成式AI還未普及之前,《2021年版權法》已經為對作品進行電腦數據分析提供版權豁免(十分有前瞻性,只是令版權擁有人不高興的方向)。此法例強勢到版權擁有人不能以使用條款或合約凌駕豁免。只要是在新加坡發表的作品,就會受這條法例影響。

新加坡政府的願景,是2030年成為全球知識產權交易樞紐。只是這項立法如何有益這方面﹖我就不太明白了。

---

第三位講者是的近律師行合夥人Theresa Luk,她講的內容可能對我們較有用。她指出生成式AI可能產生四種版權問題﹕

1.  Passing-out﹕例如直接把名人或公眾人物的樣貌行成假影像。(如果當成商業用途,算是侵犯當事人的權利,因為人們會誤以為當事人認可此產品或服務。)

2. Trademark infringement﹕英國案例 Getty Images v Stability AI (2023)中,AI拿了Getty的足球賽照片生成另一幅圖片,竟然連Getty的水印都保留了。結果被Getty告上法庭。

3. Copyright infringement - output﹕內地案例 Ultraman (2024)中,有個AI繪圖平台,容許用家輸入Ultraman(方按﹕大概是中文「奧特曼」吧﹖),並生成相當類似鹹蛋超人的圖像。於是Ultraman的內地代理告上廣州法院,法院認為AI平台未有採取預防措施(例如讓版權持有人投訴後把其圖像從資料庫刪除的機制、警告語句、或者阻擋與特定版權產品的關鍵詞),判決賠償一萬元人民幣。

4. Copyright infringement - dataset﹕美國案例 Tremblay v. OpenAI et al. (2023)中,因為科企用有版權的書籍訓練 ChatGPT,除了侵犯版權還涉及不公平競爭。原告認為被告免費取得版權作品訓練其模型作商業用途,構成不公平營商。而 OpenAI 則以公平使用(fair use)作侵犯版權的辯解。訴訟還在進行中。

另一方面,AI產生的作品又能否享有版權保障﹖
內地一宗案例中,原告於stable diifusion輸入了詳細的正負面提示,讓AI產生目標圖像,然後放上社交媒體,被告卻未經同意取作商業用途。內地法院認同原告,認為原告輸入的詳細提示已屬智力投入,應享有版權保障(按﹕即是你寫得不夠仔細就未必受保障)。而AI模型並非自然人,所以不能享受版權,所以版權並不屬於stable diifusion而屬於原告。(方按﹕情況就像你用MS Word打文件,版權應該屬於你,不是屬於微軟。)
而美國版權局看法則相反,他們認為AI生成不是人類產生(human authorship),不應享有版權保障。

至於香港現有版權條例(政府於本年七至九月進行諮詢),跟美國不同,容許無人類作者、純電腦產生的作品也享受版權。

如何減少AI帶來的知識產權風險,講者建議留意以下六點﹕

1. Check data origin and the AI platform﹕使用可靠的平台,避免發生上述 passing-out 那類產生名人或商標圖像的問題。

2. Check warranties & indemnities﹕即是看清楚條款。

3. Develop guidelines on AI use + document process﹕機構應對員工運用AI提供指引,並要求清晰紀錄,以便有爭議時可追查。

4. Due diligence to verify legality﹕例如採用 reverse generative check 檢查生成式AI圖像。

5. Use a private AI solutions﹕控制到輸入的資料,自然可避免觸犯版權。講者同時提醒,有些AI平台可能會保留產生的檔案作進一步學習用,所以使用外界AI平台時,不應使用內部不能公開的數據,否則機構有洩密之虞。

6. Stay informed on technology and law

 ---

第四位講者是紐西蘭版權授權組織代表Sam Irvine,他們認為科技巨企只是用「研究」作偽裝謀利,以AI生成作品取代真正的人手創作。(方按﹕某程度上讓我想起「手工薯片」的定義,原來只要「人手炸」便可稱手工薯片,大概人類給提示指令AI產生作品就已經算「人工」了。)

他引用Adobe CTO Ely Greenfield的話﹕人們的勞動應該得到公平補償。

講者認為生成式AI的版權問題可分為三類﹕
1. 以版權作品輸入到AI模型的問題
2. AI生成作品可能侵犯版權問題
3. AI生成作品本身的版權問題(方按﹕上面Theresa Luk講得詳細。)

他認為無論是輸入面或輸出面,集體授權都是最有效的方案,最方便所有持份者。

(方按﹕可惜大會不設公眾問答環節,否則我會嘗試問他們,現在創作不像以前CASH服務的作詞人般只屬少數人,任何人貼篇文貼張相就已經是創作者,但AI是在網上廣泛取材的,難道要所有人都入會嗎﹖否則你們怎可能代表「所有人」去跟企業談版權﹖)

紐西蘭的版權授權組織也推出了 MyCreativeRights 網站,方便個體創作者登記、保護作品版權。

---

最後一位講者是公益財團法人日本複製權中心(JRRC)常務理事壹貫田剛史,他們認為生成式AI的主要問題是,AI未經同意取得版權作品作機械學習,跟著可以自動產生大量作品,影響創作者收入。機械學習不只可能包括盜版侵權甚至非法內容,而且它們「塘水滾塘魚」也會影響未來創作的廣度。(方按﹕大概是指AI模式迫走人類創作者就只能自行或互相取材,變成「塘水滾塘魚」。)
不只是創作者受影響,AI平台和利用者由於版權問題不明,一樣會面臨侵犯版權的風險。而且AI利用者製作的作品是否受版權保護亦不清楚。

講者引用了一些日本政府的文件,並指出日本新聞協會(報業協會)去年已提出不滿科企未經同意取得他們的報導去訓練AI,要求政府盡快修訂法例,讓他們有權同意或反對AI應用其報導。

講者跟著提出日本著名律師行森・濱田松本法律事務所岡田淳律師的歸納,處理AI版權問題的三大方向及其限制﹕

1. 要求事先取得版權持有人同意
1.1 如此只有少數公司有足夠的議價能力獲取授權,將令AI模型更易出現偏頗。(方按﹕亦因為不是所有作品的版權擁有人都願意授權,因此AI模型獲取的輸入資料本身偏頗會更嚴重。)
1.2 也因為現有的AI模型因為已取得大量資料,新制下會維持優勢,AI市場更易出現壟斷和寡頭壟斷。
1.3 而就算有法例要求事先同意,AI模型的運作本身亦有如黑箱,版權擁有人實質上也難以檢查科企有否侵權。

2. 若未能獲取授權、版權擁有人可索取補償—這是新聞協會的立場
2.1 這很明顯忽略了不欲作品被採用者的要求。(方按﹕因為報館不介意別人用,只介意沒錢收,故傾向此方案。)
2.2 生成式AI的學習過程本身混合了大量不同作品,結果根本難以公平分配收益給版權擁有人。(方按﹕誰計算到某件AI生成作品,你的原作應佔多少比例﹖)

(講者指出,美國演員工會採納的方案是,利用AI生成藝員影像者,有責任取得相關演員的同意。)

3. 毋須事先授權,但版權擁有人可要求選擇退出作品(opt-out)—這是歐盟現時的立場
3.1 難以訂定版權擁有人和AI平台雙方都接受的退出機制。
3.2 AI發展大多由大學和科企共同研發(方按﹕現時很多科研皆如是),難以區分取用版權作品是否純屬科研用途。(方按﹕正如Sam Irvine前述,科研可「偽裝」或掩護商業使用。)
3.3 (如1.3) 版權擁有人技術上很難檢查作品是否真的退出了AI模型,何況AI模型已「學習」過的東西亦很難單獨抽出刪除。(方按﹕就正如誰都無法讓你真正「忘記」某件事,因為它已在腦海中。)

講者指現時日本法律依賴指引規管AI,過於軟性、難以追查。上述三大規管方向都各有不足。

(方按﹕與其追求版權組織集體代理,其實是否應該像消委會般,設置一種政府資助的版權申訴機構,協助作品太少以致加入私營版權組織也沒多少經濟效益的一般人﹖)

---

如前述,會議不設公眾問答環節,由主持提問,講者補充若干內容。

Tran表示現時AI多以英文文本作材料,不太適應其他語言需要。挪威剛剛自行發展了輸入挪威文內容的AI,同時可透過授權文件確認內容真確。她強調版權市場在AI並非失效,只是科技巨企在規避和「troll」,要集體迫這些巨企進入談判桌才能解決問題。

Fong表示全球政府都在觀望事態發展,等待其他國家提出好方案然後跟風。
壹貫田則指美國科企曾經利用遊說集團向日本遊說修改版權法便利它們。

星期六, 12月 14, 2024

怪夢夢雜錦(16)

在油麻地(﹖)找老媽,在像中環行人天橋的地方跑來跑去,都見不到老媽。

之後從扶手電梯跑下來,見到一個穿了滿身紅裝像裙褂般的,竟然是童年時見到老媽的樣子。

---

夢中在走路(幸好不是發惡夢被追趕),卻發現自己雙腳前後交疊,老是在邊走邊卡住自己。把兩腳分開繼續走,不一會又疊在一起,好像有磁石吸住似的。

完全搞不懂幹甚麼。

再之後醒了,才發現自己在側睡,右腳剛好踏在左腳之上。

星期六, 12月 07, 2024

無能老公圖鑑


井上ミノル《我的老公就是這麼沒用!無能老公圖鑑》(ダメダンナ図鑑),李巧薇譯,台北﹕台灣東販,2023

又是購買目的很明顯的書。(笑)
一看試閱就笑死了,作者說老公左右耳之間插了條竹輪(獅子狗),所以對老婆的說話左耳入右耳出。不買給老婆笑笑不行。

內容也很簡單,你就當成是偷聽一群主婦談天「數算」他們老公的不是,裡面就分類列舉了不同老婆眼中的「無能老公」。老公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抑或是,加冕﹖😏)

不過「無」也是不可能的啦。正如作者所言,每個老公都是老婆眼中的「無能老公」。畢竟他人即地獄,每個人眼中的別人總有其難忍之處。所以找個你受得來的就好。

咦﹖書中提到一板一眼不知變通的老公,方某自會對號入座﹔但另一篇提及沒條理的老公,在我家沒條理的好像不是老公﹖(殊……🙊 #花式自殺)

(方某人其他書評書介)

(如果閣下有興趣讀電子書,經本文連結 https://moo.im/a/69dkpw 購買,本人將獲得平台回饋。當然看倌不一定要經這條連結買的。)